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权威性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7.79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权威性报告)

痤疮在皮肤科临床上虽不属重症,但由于其与人的“面子”有关,故患者对治疗的要求较高。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依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传统上依据患者病程长短、皮损形态、兼夹症状等因素,将痤疮分为三型论治,即肺经风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血瘀型。不同医家由于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理解,在治疗上又有不同的偏重,或在辩证的同时加用一些与其观点相符的药物。如有的医家强调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进而痰火郁结,湿毒内蕴引起较严重的囊肿性痤疮,故治疗上多加用疏肝散结药物;有的医家强调本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疗上多用滋阴降火药物;有的医家认为湿盛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热邪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清利湿热。

临床上没有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是所有痤疮的克星,所以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地使用药物,而不是片面学习某位专家经验,或某些偏方、专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中西医结合是吸取各

家长处,不是简单地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的深层次的联合,是中医配伍中的相需、相使,而不是相畏、相杀,或毫无关系。

痤疮的辩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在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一)肺经风热型:常因青春期生机旺盛,血气充沛,阳热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致。主要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泻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12g,黄芩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菊花

9g,桑叶9g,金银花12g,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苦参12g、白花蛇舌草

30g。

方中枇杷叶、桑叶清肺热、通肺络;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菊花、金银花祛风清热解毒;侧柏叶清肺热,除脾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

1.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生甘草淡豆豉。

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二)胃肠湿热型:常因饮食不洁,偏嗜辛辣肥甘、油腻腥发之品,以致湿热困阻中焦,循经上蒸,胃经实火外发面部而成。主要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

呈结节、脓疱,痒甚,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芩9g,黄连6g,苦参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方中黄芩清肺热,黄连清胃热,栀子清三焦热,大黄清泻胃肠湿热,四药同用,清三焦毒热、利胃肠湿热;苦参、土茯苓、全瓜蒌清利胃肠湿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

1.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栀子、大黄。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淡竹叶。

(三)热毒型:常因日晒过度,热毒入里,心经伏热,恋

而不去,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颜面而发。临床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伴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黄芩12g,黄连6g,桅子12g,生石膏15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败酱草12g,丹皮12g,生甘草6g。

加减:口干唇燥者,加玄参12g、天冬12g、沙参12g;大便干结者,加枳实9g、生大黄6g;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香6g、没药6g、山慈菇12g、皂刺9g。

方中黄芩、黄连、生石膏、栀子清三焦热邪;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

1.内疏黄连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连、芍药、当归、槟榔、木香、黄芩、山栀子、薄荷、桔梗、甘草、连翘。

2.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金银花、地丁、犀角、赤苓、连翘、丹皮、川连、夏枯草。

(四)肝经郁热型: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性情急躁,或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肝郁则病,郁久化火生热,上扰面部发病。多见于女性,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病情轻重和月经周期相关,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不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

炒丹皮12g,炒桅子12g,黄芩12g,山楂9g,苏梗9g,当归12g,生地黄15g,茯苓15g,白术12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9g,蒲公英15g。

加减:皮疹色红者,加赤芍12g、连翘12g;脓疮者,加银花15g、半枝莲15g、野菊花12g;皮疹多或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三棱9g、莪术9g、海藻12g、夏枯草12g、浙贝母9g等;皮疹作痒者,加苦参9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者,加红花12g、益母草12g、仙灵脾9g、肉苁蓉9g、锁阳9g;皮脂溢出多者,加侧柏叶12g、薏苡仁15g。

方中丹皮、栀子清肝热;苏梗、茵陈、山楂疏肝健脾;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生地、当归养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