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信息网络传输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741.50 KB
- 文档页数:13
网络工程设计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网络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2.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网络设备选型及网络协议的应用;3. 学会分析网络需求,制定合理的网络设计方案;4. 了解网络安全和稳定性相关知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网络工程设计,包括网络拓扑图的绘制、设备选型和配置;2. 掌握网络故障排除和性能优化的基本方法;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撰写网络工程设计报告;4. 培养创新思维,能够对现有网络技术进行改进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网络工程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其认识到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4.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具备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工程设计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网络工程设计任务,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工程设计基础理论:- 网络工程概述、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及标准;- 网络拓扑结构分类及特点。
2.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 网络设备选型(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传输介质及其特性(双绞线、光纤、无线等);-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
3. 网络工程设计方法与步骤:- 网络需求分析;- 网络设计原则及方法;- 网络拓扑设计、IP地址规划;- 网络设备选型与配置;- 网络工程实施与测试。
4. 网络安全与稳定性:- 网络安全威胁与防护策略;- 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配置;- 网络稳定性分析及优化方法。
一、实习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水信息技术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了解水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流程,我于2023年7月至9月在XX水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水信息技术实习。
二、实习单位简介XX水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水信息技术服务。
三、实习内容1. 水资源监测与评价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水资源监测与评价项目。
首先,我学习了水资源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水文、气象、水质等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随后,我跟随导师实地考察了XX地区的水文站、水质监测站,了解了水资源监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
最后,我参与了水资源评价报告的编写,对水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2. 水资源管理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水资源管理项目。
首先,我学习了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了解了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流程。
随后,我参与了水资源规划、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等环节的工作。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了解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 水环境治理与修复实习期间,我参与了水环境治理与修复项目。
首先,我学习了水环境治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水污染源、水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
随后,我参与了水环境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水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了解了生态恢复、生物净化等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4. 水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水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首先,我了解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随后,我参与了水资源监测、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与修复等项目的实施,了解了信息技术在水信息技术中的实际应用。
《水信息采集与处理》课程设计报告学院: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李帆目录1. 测站概况 (1)2. 测站特性分析 (1)2.1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1)2.2测验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规律分析 (2)2.3流速分布规律分析 (3)2.4含沙量分布规律分析 (3)3. 处理方法说明 (3)3.1连时序法 (3)3.1.1 连时序法的分段与计算 (4)3.1.2各段连时序中方法论证 (4)3.1.3 难点论证和对实测数据的质疑 (4)3.1.4与刊印处理成果比较 (5)3.1.5存在问题 (5)3.2水力因素型方法 (5)3.2.1方法选择的依据 (5)3.2.2精度分析 (7)3.2.3突出点分析及处理的依据 (8)3.2.4误差来源 (9)3.2.5连时序法与水力因素法比较及说明 (9)3.2.6存在问题 (10)3.3悬移质泥沙处理说明 (10)3.3.1处理站的悬沙测站特性 (10)3.3.2单、断沙关系法的定线精度统计 (10)3.3.3突出点分析及处理的依据 (11)4.心得体会 (11)5.参考文献 (13)6.附录 (13)1 测站概况衡山水位站于1952年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林厅水利局设立,基本水尺设于衡山县城北湘江左岸,白马头下游附近,1956年5月1日将水位站改为水文站时,基本水尺迁至湘江右岸粤汉码头下游100m处。
1957年1月1日将基本水尺迁回至湘江左岸,原水位站水尺下游约80m处。
测验河段长700m,河段顺直长达1500m。
基本水尺断面兼流速仪测流断面,无分流串沟,水位达54.00m以上时,测验河段上下游均漫滩,但系死水。
上游10km,洣水由右岸汇入,下游4km,江心有一洲,名曰观湘洲,洲顶高程约为52.00m。
【1】图1衡山站测验河段平面图2 测站特性分析水文测站特性分析一般包括:水位-流量关系分析、测验河段断面冲淤变化规律分析、流速分布规律分析、含沙量分布规律分析等。
WSN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WSN(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培养学生运用WSN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WSN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掌握WSN的通信协议、数据处理和数据融合等技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WSN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WSN系统,并进行调试和优化;具备阅读和理解WSN相关英文文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好奇心,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其认识到WSN技术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前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WSN基本概念:介绍WSN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WSN组成结构:讲解WSN的硬件、软件及网络结构,包括传感器、通信模块、数据处理单元等。
3.WSN工作原理:阐述WSN的感知、传输、处理和通信等基本原理。
4.WSN通信协议:介绍WSN中的典型通信协议,如IEEE 802.11、ZigBee等。
5.WSN数据处理与融合:讲解WSN中的数据处理方法、数据融合技术和算法。
6.WSN应用案例:分析WSN在环境监测、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引导学生掌握WSN的核心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WSN的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WSN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3.讨论法:学生针对WSN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设计、调试和优化WSN系统。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WSN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WSN领域的经典著作,拓展知识面。
信息传输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信息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络架构、数据传输等核心知识。
2. 使学生了解不同信息传输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场景,如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
3. 引导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知识,了解加密、认证等技术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传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设计简单的网络通信方案、配置网络设备等。
2. 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搜索、处理、分析的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信息传输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传输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信息传输技术概述:介绍信息传输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发展趋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信息传输技术基础2. 有线通信技术:讲解电话通信、光纤通信等有线通信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有线通信技术3. 无线通信技术:介绍无线电波、微波、蓝牙、Wi-Fi、移动通信等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无线通信技术4. 网络架构与协议:阐述网络分层模型、TCP/IP协议、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作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架构与协议5. 信息安全与传输:讲解加密、认证、防火墙等技术在信息传输中的应用,以及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传输层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的传输层协议,包括TCP和UDP。
学生需要了解传输层的作用,熟悉传输层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掌握传输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分析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输层协议。
在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传输层的体系结构、端口的概念和作用,以及TCP和UDP协议的报文格式和特点。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能够绘制传输层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分析实际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传输层协议。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网络通信的兴趣,增强网络安全意识,认识到传输层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的传输层协议。
首先,介绍传输层的体系结构,包括端口的概念和作用。
然后,讲解TCP和UDP协议的报文格式和特点,重点分析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
接着,通过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传输层协议。
最后,讨论传输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让学生了解传输层在网络通信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讲解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见的传输层协议。
其次,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加深对传输层协议的理解。
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传输层协议。
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计算机网络》、参考书《TCP/IP详解》、多媒体资料(包括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的动画演示)、实验设备(包括网络仿真软件和抓包工具)。
这些教学资源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输层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活跃度,以及课下的互动和提问,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水信息技术实习报告水信息技术实习报告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专业:水文与水资源管理班级:水文一班学号:20113918姓名:郝鸿峰指导老师:程银材时间:2013年7月11日实习目的:水信息技术实习是水工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习性教学环节,通过2-3天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水利枢纽及各组成部分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各种水信息设备的特点和类型,了解水文站的运行和管理方法,为即将开始的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为了更好的学习大三将要开设的专业课,了解水文行业的前景,增加同学们学习水信息技术的兴趣,学校为我们织了一次认识实习机会。
本次实习我们选择了大汶口水文站、汶口2号坝、黄前水库、下港径流场水土保持监测点四个地点。
水信息技术实习过程:一、大汶口水文站我们实习的第一站是大汶口水文站,天气比较炎热,但在车内让人还是感觉清爽宜人的,学生们有恃无恐的在车内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车窗外植物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感觉。
路程不长,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王站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给我们介绍大汶口水文站的基本情况,让我们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随后王站长带领我们参观了水文观测仪器,并耐心的讲解了仪器的操作过程和测量方法。
下面是水文站的具体情况和大汶口流域的具体情况。
(一)大汶口镇的概况=大汶口镇位于巍巍泰山南麓,悠悠汶水之滨,处于著名的泰山与孔子故里曲阜的中心点,距两处各30余千米。
总面积100平方千米,辖48个行政村,人口8万。
闻名遐迩的大汶口文化就发源于此。
(二)流域基本状况:大汶口水文站是国家一类水文站,是黄河流域大汶河水系大汶河的干流控制站。
该站设立于1954年6月,原站名为临汶水文站。
2000年1 月1日临汶水文站上迁10km至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卫驾庄村,并更名为大汶口水文站。
该站位于东经117° 057北纬35° 57, o集水面积5696km²,距河口距离88km,流域呈扇形。
一、实训背景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水文信息化已成为水文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提高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调度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我国水文部门积极开展水文信息化建设。
为了使水文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水文信息化技术,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水文信息化人才,我校组织开展了水文信息化综合实训。
二、实训目的1. 使学生了解水文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水文信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培养学生具备水文信息化系统操作、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水文信息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实训内容1. 水文信息化基础知识(1)水文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2)水文信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3)水文信息化系统架构2. 水文监测信息化(1)水文监测设备的操作与维护(2)水文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3)水文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操作3. 水文预报信息化(1)水文预报模型原理与应用(2)水文预报系统操作与维护(3)水文预报成果分析与评估4. 水文预警信息化(1)水文预警信号制作与发布(2)水文预警系统操作与维护(3)水文预警信息管理5. 水文调度信息化(1)水库调度原理与方法(2)水库调度系统操作与维护(3)水库调度成果分析与评估6. 水文信息化综合应用(1)水文信息化系统设计(2)水文信息化项目实施(3)水文信息化成果应用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自学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水文信息化基础知识。
2. 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野外现场,让学生进行水文信息化设备的操作、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操作等实践操作。
3. 项目实施:以实际项目为背景,让学生分组进行水文信息化系统设计、实施和应用。
4. 成果展示:每组提交实训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五、实训成果1. 学生掌握了水文信息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水文信息化系统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报告目录一、摘要 (3)二、内容概要 (3)1. 项目背景 (4)2. 设计目的 (5)3. 设计任务 (6)三、给水管网系统设计 (7)1. 系统现状分析 (9)2. 用户需求分析 (10)2.1 设计标准 (11)2.2 水源选择 (12)3. 管网布局设计 (14)3.1 设计原则 (15)3.2 管网拓扑结构 (16)3.3 管径计算与选取 (17)4. 工程量计算 (18)4.1 供水管道铺设工程量 (19)4.2 水箱、水泵等设施工程量 (20)5. 系统运行管理 (21)四、排水管网系统设计 (22)1. 系统现状分析 (24)2. 用户需求分析 (25)2.1 设计标准 (26)2.2 排水区域划分 (27)3. 管网布局设计 (28)3.1 设计原则 (29)3.2 管网拓扑结构 (30)3.3 管径计算与选取 (31)4. 工程量计算 (33)4.1 排水管道铺设工程量 (33)4.2 污水处理设施工程量 (35)5. 系统运行管理 (36)五、给排水管网系统综合设计 (36)1. 系统集成 (38)1.1 控制系统 (39)1.2 监测系统 (40)2. 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 (42)3.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3)六、设计过程中的创新点与技术难点 (44)1. 创新点 (45)2. 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46)七、设计成果展示 (47)1. 管网系统图 (49)2. 设施平面布置图 (50)3. 工程量汇总表 (51)4. 设计计算说明书 (52)八、结论 (53)一、摘要本课程设计报告针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报告首先简要介绍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随后从设计原理、流程和方法等方面对给水管网和排水管网的设计进行了系统研究。
报告内容涵盖了水质标准、管网布局、水压计算、管道选型、构筑物设计等关键环节,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
无线传输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2. 使学生了解无线传输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Wi-Fi、蓝牙、移动通信等。
3. 帮助学生掌握无线传输技术中的关键参数,如信号强度、传输速率、频段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无线传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行简单的无线网络配置和优化。
2. 提高学生运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无线信号分析和测试的技能。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共同解决无线传输技术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无线传输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技术的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无线传输技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国家自豪感。
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关注网络安全,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 解释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并能举例说明其应用。
2. 独立完成无线网络的配置和优化,提高网络使用效率。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无线通信问题,如信号干扰、传输距离限制等。
4.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关注网络安全,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无线传输技术基本原理- 电磁波传播特性- 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无线信号调制与解调2. 无线传输技术应用- Wi-Fi技术原理与应用- 蓝牙技术原理与应用-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与发展3. 无线传输技术关键参数- 信号强度与传输距离- 传输速率与频段选择- 网络覆盖与信号干扰4. 无线网络配置与优化- 无线路由器设置- 无线网络信号增强与优化-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无线信号分析与测试- 实际场景下的无线网络搭建与优化- 常见无线通信问题分析与解决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安排,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
太原理工大学水信息网络传输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目录1.概述 (1)2 .设计依据及框图 (1)2.1设计平台 (2)2.2用户界面 (2)3.各模块功能及软件开发 (3)3.1各模块功能简介 (3)3.2软件开发流程 (6)4.软件调试分析 (6)5.设计心得 (7)参考文献 (7)附录 (8)基于UDP协议的局域网通讯程序1.概述现代社会是一个计算机网络和PC技术空前大发展的时代,各个传统学科都在积极地与这两个新生事物相融合,以谋求学科的新发展。
在此背景下,农业水利专业信息化方向应运而生,《水信息网络传输技术》作为该方向中的课程之一,涉及水利和计算机两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本课程从实用性和先进性出发,系统的介绍了计算机、通信和网络基础知识,然后对数据通信、网络结构、局域网技术、Internet网络、网站组建技术、网页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为了加深对于该课程的理解,课程中特别安排了课程设计这一环节。
在本次课程设计中,设计题目是编写一个简单的基于局域网的聊天程序,使分布在局域网内的两台计算机可以实现实时通信,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程序很简单,只有短短的几十行,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已经具备了现在流行聊天程序的大体框架和设计思想。
整个程序采用Visual Basic 6.0来实现,由于在《水信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水信息网络传输技术》中,我们系统地学习了Visual Basic编程语言和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相关知识,所以这次设计也是对前期学习成果的一次“实战检验”。
2 .设计依据及用户界面该设计中所涉及到的网络通信协议主要是TCP/IP协议。
TCP/IP协议是以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网际协议IP(Internet Protocol)为核心的一组协议。
TCP/IP协议自1974年诞生以来,逐步投入实际网络应用中,在1980年被加入UNIX 内核,1983年1月1日又成为ARPnet(世界最早采用分组交换技术的广域网络)上唯一的正式协议。
现在已经是国际互联网的标准协议。
TCP/IP协议采用分组交换通信方式,即两台计算机之间要交换的信息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传输,而是划分成大小基本相同的数据分组,这样的传输方式可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TCP/IP协议有三个主要的特点:功能丰富、开放性和普遍性。
.应用层6.表示层5.会话层4.传输层3.网络层2.数据链路层1.物理层物理层媒体访问控制逻辑链路控制IEEE802.1IEEE802.2IEEE802.3IEEE802.4………图-2 TCP/IP参考模型2.1 设计平台设计中所涉及到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是Visual Basic,程序开发平台采用Visual Basic 6.0。
序开发平台采用Visual Basic 6.0。
Visual Basic是早期Basic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可视化的Windows平台上的程序开发工具。
最早的VB出现于1991年,即VB 1.0版本。
它标志着Microsoft开始将Basci语言向可视化编程方向发展,虽然它的功能极其有限,但却有跨时代的意义。
伴随着Windows操作平台的不断成熟,VB版本也不断升级。
从1991年秋季推出VB 2.0到1998年秋季推出VB 6.0,短短的几年内VB有了巨大的提高,也一步步更加完善。
VB 6.0为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要,提供了三个版本:学习版(Learning)、专业版(Professional)和企业版(Enterprise)。
我们主要用的是专业版,专业版包括所有的内部标准控件以及网络、表格和数据绑定等控件还包括ActiveX控件、Internet控件和Crystal Report Writer等开发工具,适用于专业开发人员。
2.2 用户界面该程序设计的界面如图-3所示,风格简洁。
图-3 程序设计的界面3.各模块功能及软件开发3.1 各模块功能简介在该程序的设计中,要使用到以下常用控件,见表-1。
表-1 常用控件常用控件简介窗体控件(Form):窗体(Form)是设计图形用户界面的基本平台,所有的控件都是绘制在窗体上的。
程序运行时的每一个窗体对应于程序的一个窗口,是用户与应用程序交互操作的场所。
文本框(TextBox):文本框是VB的一个重要控件,可用来显示和输入数据。
实质上,文本框控件相当于一个简单的文本编辑器,它具有复制、剪切、粘贴和删除等功能,只不过在文本框中只能输入或显示最大为32768字节(32KB)的字符串。
标签框(Label):标签的功能比较简单,通常用来显示比较固定的提示性信息,不允许用户在程序运行时输入数据。
按钮(Command):命令按钮是Windows 程序中常见的一种命令控制方式,用于接收用户的操作信息,并引发应用程序的某个操作。
如同日常生活的按钮一样,当用户用鼠标单击命令按钮或选中命令按钮单击<Enter>回车键时,就会激活相应的事件过程,所以有时命令按钮也简称为“按钮”。
框架(Frame):框架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容器控件,常作为辅助性控件使用,可将多个选项按钮或复选框控件按功能分组。
当用框架将多个控件划分成一组时,应先在窗体上放置框架,然后再在框架控件内放置其他控件。
控件WinSock:该控件是Windows下的应用程序与网络协议之间的标准接口。
利用WinSock控件可以与远程计算机建立连接,并通过用户数据文报协议 (UDP)或者传输控制协议 (TCP)进行数据交换。
这两种协议都可以用来创建客户与服务器应用程序。
与 Timer控件类似,WinSock 控件在运行时是不可见的。
在本设计中我们用到了以下几个WINSOCK的属性:1) PROTOCOL(控制协议)属性,在本设计中,我们将PROTOCOL属性设置为sckUDPProtocol。
2)属性RemoteHost是远程主机的地址,LocalPort、RemotePort分别本地主机的端口和远程主机端口,对客户来说,该属性指定发送数据的本地端口,而对于服务器来说,这是用于侦听的本地端口,我们在设置这两个属性时必须保证两台主机的端口值符合下面规则,即主机1的LocalPort等于主机2的RemotePort值,同样主机1的RemotePort 等于主机2的LocalPort值,这样才能保证两机通讯的正常进行。
3) LocalIP属性用于返回本地机器的 IP地址,格式是IP地址加点的字符串(xxx.xxx.xxx.xxx)。
在本设计中我们用到了以下几个WINSOCK的方法:1)在创建 UDP 应用程序时调用了 Bind 方法,这是必须的。
Bind 方法的作用是为控件“保留”一个本地端口。
例如,如果将控件绑定到1001号端口,那么其它应用程序将不能使用该端口进行“监听”。
该方法阻止其它应用程序使用同样的端口。
2) SendData方法用于发送一条数据给另一台主机,使用这个方法的语法是:WinSock.SendData [要发送的数据]3) GetData方法。
当DataArrival事件出现时,代码调用GetData方法获取数据,并将数据存储在字符串变量中。
使用语法是:WinSock.GetData [接收数据的变量]在本设计中我们用到了以下WINSOCK的事件:DataArrival事件:在本设计中我们使用了DataArrival事件,DataArrival事件在当新数据到达时被触发的事件,使用的语法为:WinSock1_DataArrival (bytesTotal As Long)变量bytesTotal表示获取的数据总数量。
在两个WINSOCK控件中间发送数据,关键要完成以下三步:1、将RemoteHost属性设置为另一台计算机的IP地址。
2、将RemotePort属性设置为第二个控件的LocalPort属性。
3、调用Bind方法,指定使用的LocalPort。
3.2 软件开发流程以下介绍软件的编制步骤:1.打开Visual Basic 6.0的集成开发环境,创建一个新的标准EXE文件。
将缺省的窗体名修改为frmMain,并将其Caption属性修改为“局域网聊天程序”。
2.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WinSock控件,在其“属性”页上,单击“协议”,并将协议修改为sck UDP Protocol。
尔后陆续添加其他控件(详见3.1节内容),并修改其相应的属性。
3.编写代码,由于代码较长,这里不再展开叙述,详见附录。
4.代码编写完成后,将程序生成“Chat.EXE”文件,到此该软件开发完成。
4.软件调试分析将“Chat.EXE”程序,分别安装到局域网内的两台计算机上,如图-4所示。
图-4 程序调试图按照图中的标注,分别设置A、B两台计算机中Chat.exe程序的各项参数。
然后点击“连接”,连接成功后,在程序的状态栏中会显示“连接成功”字样,此时聊天方可进行。
图-5软件调试图5.设计心得这次课程设计的核心是熟练掌握VB 语言,并将它运用到网络设计中。
如何将课本中基本的程序代码,正确灵活得运用到实际程序当中,并能够使其发挥作用,保证程序的正常运行是难点。
在此次设计当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当运用到哪个控件和代码时,有印象但必须借助课本才能准确书写,又或者在某项任务中,不知该如何选择程序,这都是基本功不扎实的表现。
因此,反复巩固vb 语言的的基本知识,多动手多动脑是学好vb 语言的关键。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对vb 语言的实际应用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并且可以将他用到自己的其他专业课程中,这是学以致用的精髓体现。
参考文献(1) VB 程序设计 胡 闫宏印。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宋体 五号) (2) 计算机网络 张增量 李生元。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附录Option ExplicitPrivate IgnoreText As Boolean'------------------------------------------------------------------------------ '当CLEAR按钮按下时,清空TEXT1和TEXT2中的内容Private Sub cmdClear_Click()On Error Resume NextText1 = ""With Text2'清空输入框.Text = " "'并把焦点置于TEXT2.SetFocusEnd WithEnd Sub'------------------------------------------------------------------------------ '当CONNECT按钮按下时,进行以下操作Private Sub cmdConnect_Click()On Error GoTo ErrHandlerWith Winsock1'设置 RemoteHost 属性.RemoteHost = Trim(txtRemoteIP)'设置 RemotePort 属性'RemotePort 属性的值应该等于远程主机上的 LocalHost 属性的值.RemotePort = Trim(txtRemotePort)'LocalPort 属性的值是不能改变的,必须检查它是否已经被设置'如果 LocalPort 属性为空(没有被设置),将其设为在LocalPort输入框中输入的数值 If .LocalPort = Empty Then.LocalPort = Trim(txtLocalPort)Frame2.Caption = .LocalIP'这是必须的,Bind 方法的作用是为控件“保留”一个本地端口,防止被其他用户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