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椎间融合器cage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并发症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95.31 KB
- 文档页数:3
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鲁世保;孙文志;海涌;康南;藏磊;王宇;刘铁;翟树超【摘要】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nd to improve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Data of 238 cases(280 disc levels,278 Cages),who underwent either mono-or multi-segmenta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rom January 2011 to May 2013,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ir age ranged 42-76 years(mean 56.9 years) at the time of the operation. The mean fusion level was 1.4(ranged 1-4). The follow-up time ranged 12-24 months(mean 20.3 months). Depending on whether a sudden low back pain or lower extremity symptoms occurred after the operation,non-operative treatment or revision surgery was chosen to perform. Results Postoperative Cage retropusion was found in 7 cases(7 Cages) at L4/L5. All the Cage retropulsions were found between 1 to 3 months(mean 1.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None of the 7 cases had low back pain or leg pain,so none of them underwent revision surger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ndersized fusion Cages,Cages without lordosisangle,linear type endplate,preoperative higher anterior and posterior disc height,as well as combining degenerative scoliosis might be the risk factors for Cage retropulsion.%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器后移的危险因素,以有助于完善预防措施。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不全瘫原因分析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不全瘫的原因分析可以从手术操作、手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康复等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手术操作方面是术后下肢不全瘫的重要因素之一、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需要在患者的椎间隙内植入融合器,使椎骨相互融合,形成骨桥。
手术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手术区域的神经、血管或肌肉损伤,从而导致术后下肢不全瘫。
例如,手术时若植入融合器不准确,压迫或刺激到神经根或脊髓,就会引起下肢发育障碍或瘫痪。
其次,手术后并发症也可能导致术后下肢不全瘫。
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后可能出现感染、血栓、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
感染可导致手术切口的愈合不良、术后炎症增加,从而给神经根和脊髓带来更大的压力。
血栓形成可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使下肢的供血和氧气供应不足,从而影响下肢的功能,甚至导致下肢瘫痪。
神经根损伤是由于手术中对患者的脊髓和神经根进行操作时,可能会因为操作错误或牵拉过度而导致损伤,进而引发术后下肢不全瘫。
最后,术后康复也是术后下肢不全瘫的原因之一、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恢复运动。
如果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忽视了康复治疗或进行康复运动动作不正确,也可能导致下肢肌肉资料和功能恢复不良,进而导致下肢不全瘫。
此外,术后康复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医生及康复师的正确指导和管理,采取不当的康复措施,也可能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如落枕等。
综上所述,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下肢不全瘫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手术操作不当、手术后并发症和术后康复不良等。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要保证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术后要密切关注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和康复措施,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术后下肢不全瘫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