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

人的所作所为推究??的原因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的原因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

把箭

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

归附给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

一定你的官员

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羊、猪各一背着胜利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正捆绑绳子用匣子装

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仇敌在夜里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

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

多么 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忧患辛劳 使??兴盛 安逸享乐 使??灭亡

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

全 没有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

被 溺爱的东西

知识点】

通假字

1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通“毋” 2 及仇雠已灭

“雠”同“仇”,仇人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⒈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匣子装 ⒉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探求,考察

急急忙忙的样子 看 直到

推究

3.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名词作状语

⒈负而前驱前:向前

⒉仓皇东出东:向东

⒊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⒋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⒈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⒉泣下沾襟泣:泪水

使动用法

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形容词作动词

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数词活用作名词

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小的事情[4]

古今异义

⒈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⒉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5]

(今义)最初的;本来

4. 系燕父子以组组:(古义)丝带,这里指绳索

类官

人情事理

(今义)结合,构成;量词;合成一体;小单位重点实词

⒈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⒉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⒊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

⒌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重点虚词

⒈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⒉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文言句式

⒈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⒉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以锦囊盛)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⒊省略句(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⒋被动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⒌固定句式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一词多义

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

盛,可谓壮哉(旺盛)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

2、困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困厄)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困难)

3、告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

4、微

祸患常积于忽微(微小的事)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悄悄地)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

5、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揣测语气)寓意/ 主旨】

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决定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写作特点】

本文的论证技巧:

在运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时,以“成败由人”为中心,先赞庄宗创业时意气之“壮”,后感叹他在失败时形式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成与败、得与失得对比,揭示“盛衰之理”的根由。

在进行理论推导时,也常常提炼出两两对比、正反相形的警戒性断语。如“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

【译文】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

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二十四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古今异义 1、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指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推究 今义:原来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丝编的绳索,这里泛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

原毁》教案定稿

《原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 3.通过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使学生形成对人对己的个性判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掌握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法指导: 1.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 2.反复诵读,理清文章脉络,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对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着《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3.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66.下列对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 B.抑本其成败之迹迹:事迹,事情的始. 末。 C.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告:祭告。 .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 67.下列各选项中,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B.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头叫“少牢”。 C.告庙,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D.《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68.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庄宗前期“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的情景,与后期“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文章最后引出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 这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C.“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这句话中,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的道理,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 66.A 67.B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分析

五代史伶 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写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为《旧五代史》,《旧五代史》文体卑弱,叙述或失之于烦冗。《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照《史记》设《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义儿传》,《伶官传》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伶人,使得财政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经验,警世未来。序,是实用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 本文阐述了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的道理。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盛衰、 成败的历史事实,论证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满招损,谦得益”都是人事上的成败之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要是指人的主观努力。

欧阳修目睹国家积弱不振的现实和当权者的骄奢淫逸,忧心仲仲,正是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作《伶官传》。 注释 伶官:伶,戏子,或唱戏杂技演员,现代的娱乐人员。宫庭里供统治者娱乐表演的人物。可见封建朝代不思于民生,不思于进取,奢华淫乐而痛失天下!伶官尚能使天下易主,可见不居安思危之害! 原:推本求源,推究。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一少牢: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抑:或者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乃:你,你的。 顾:看。 函:用木匣装。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纳:放回。 仇雠:仇敌。

(完整版)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归纳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归纳 一、实词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全到;毕:全、都;咸:都。 2、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3、茂林修竹:高高的竹子。修:长,引申为高。 4、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5、映带左右:辉映点缀在亭子的周围。映带,映衬、围绕。 6、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 7、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8、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9、信可乐也:实在。 10、或取诸怀抱:从……中取得。 11、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然:……的样子 12、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迁:变化。 13、向之所欣:过去、以前。 1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旧迹。 15、以之兴怀:以,因;兴,发生、引起。 16、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 17、终期于尽:至,及。 18、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 19、不能喻之于怀:明白。 20、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 21、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 22、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23、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 二、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取”,取向。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三、古今异义 1.引以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3.是日也 古义:代词,这。 今义:表判断 4.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物品,物类。文中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5.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古义:①表凭借,用来;②……的原因。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8.向之所欣 古义:过去,从前。 今义:对着 9.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 10.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古义:句首发语词 今义:指妻子 四、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龄大的人。贤,贤德之人。均是形容词作名词。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作动词,等同,把……看作一样。 3、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 4、死生亦大矣,大事,形容词作名词。 5、映带左右。环绕,名词作动词。 6、一觞一咏。喝酒,名词作动词。 7、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奔驰,动词的使动用法。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使感叹产生,动词的使动用法 9、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形容词作动词。 10、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 11、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奔驰 五、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面对,引申为“迎”。 (二)一 1、若合一契:一起。 2、其致一也:一样。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将......视为一样。 4、一觞一咏:一边……一边……。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检查我的基础 1.下面词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存勖(xù)请其矢(shí)皆自于人欤(yú) B.伶官(línɡ)盛以锦囊(chénɡ)誓天断发(fà) C.抑本其成败之迹(yì)仓皇东出(huānɡ)乱者四应(yínɡ) D.吾遗恨也(yí)智勇多困于所溺(nuò)泣下沾襟(jīn) 提示:A项“矢”读“shǐ”;C项“皇”读“huánɡ”,“应”读“yìnɡ”;D项“溺”读“nì”。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提示:B项,恨:仇恨,怨恨。原:推究,考查。C项,抑:或者。D项,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答案:A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活用现象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仓皇东出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C.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提示:A、B、D三项与例句均是名词用作状语,C项“天下”意为“天下的人”。 答案:C 4.选出没有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函梁君臣之首 D.序八州而朝同列 提示:B、C、D三项中分别有“舍”“函”“序”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A 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提示:A、B、C三项中“所以”表示原因,D项中“所以”为“用来……的”之意,表凭借。 答案:D 6.下列句子中,省略成分补得不对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B.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箭)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于庙)。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其)函梁君臣之首。 D.而身死国灭,(其)为天下笑。 提示:B项应为“负(锦囊)而前驱”。 答案:B

《伶官传序》知识点教师版

《伶官传序》知识点 一、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名词动用推其根本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3.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4.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5.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二)名词作状语 6.负而前驱前:在前边 7.仓皇东出东:向东 8.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9.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三)使动 10.忧劳可以兴国,兴:使……兴盛 11.逸豫可以亡身亡:使……灭亡 (四)形容词作动词 1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六)形容词作名词 1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 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二、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2)此三者,吾遗恨也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4)请其矢,盛以锦囊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而告以成功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8)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省略句 (9)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10)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11)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12)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13)(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14)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5)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翻译语句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愿望。 (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还是说推究他成功和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四、通假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五、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兰亭集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兰亭序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体系 1、词语: (1)词类划分(2)常用词法 2、句式: (1)判断句(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 1、重要实词(生僻实词,一词多义,偏义复词)(1)修禊事也禊:古代祭祀礼节。三月三人们到河边去 邪修:做 (2)茂林修竹修:高 (3)况修短随化:修:长寿 (4)清流激湍:激湍:流得很急的水 (5)引以为流觞曲水:以为:把…作为 (6)列坐其次:列:排列其次:曲水旁边 (7)畅叙幽情: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8)俯察品类之盛:品类:自然界的万物 (9)所以游目骋怀:所以:所用来,表目的 (10)足以极视听之娱:足以:能拿来极:穷尽 (11)信可乐也:信:确实 (12)夫人之相与:相与:相处交往 (13)俯仰一世:俯仰:时间短暂

(14)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诸:之于怀抱:志向 (15)或因寄所托:所托:爱好的事物 (16)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陈迹:旧迹 (17)况修短随化:短:长寿,短命。化:自然 (18)终期於尽:期:到 (19)齐彭殇为妄作:彭:长寿殇:短命 (20)故列叙时人:列:一个个 (21)录其所述:录:记下所述:作的诗歌 (22)其致一也:致:兴致,情致 (23)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这篇文章 2、重要虚词 ①之 (1)代词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件事 感慨系之矣这种情况 不能喻之于怀古人的文章 (2)动词,到。 及其所之既倦 (3)主谓取独 夫人之相与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不知老之将至 (4)结构助词的,或音节助词无意义 1、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的 2、仰观宇宙之大的 3、后之览者的 4、悟言一室之内的 5、暮春之初音节助词无实意 (5)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以 (1)介词,表示方式,原因,工具等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表因为 (2)连词,而,表顺承、修饰 (3)连词,因为。 (4)连词,来 所以游目骋怀连词,来 ③而 (1)连词而,表顺承 (2)连词而,表修饰 (3)连词来,因而。表因果 (4)连词却,表转折

《伶官传序》课内练习题附答案

《伶官传序》练习 一、积累·整合 (一)、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1、岂非人事.. 哉 古义: 。今义: 。 2、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 古义: 。今义: 。 3、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今义: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盛衰之理. 2、负. 而前驱 3、及. 凯旋而纳之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5、函. 梁君臣之首 6、抑本其成败之迹. 7、举. 天下豪杰 8、数十伶人困. 之 9、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负而前. 驱 2、函. 梁君臣之首 3、一夫夜. 呼,乱者四应 4、仓皇东. 出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 6、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 多昆玉所溺 (四) 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 1、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 庙 B 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霜叶红于. 二月花 D 智勇多困于. 所溺 2、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其.真无马耶 3、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失之者 4、与其所以 .. 5、而皆背晋以.归梁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五)判断下列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 2、智勇多困于.所溺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六)翻译下列语句 1、与尔三失,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七)名句默写

新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精精修订

新伶官传序知识点归纳 精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伶官传序 一、知识要点 1、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唐宋八大家”。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着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是《伶官传》前的序论,也可看作是一篇史论。《伶官传》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传。记伶人(古代音乐工作者和演员的称号)景修、史彦琼、郭门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过对后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阐述了国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二.全文翻译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 岂非:难道不是…吗原:推究 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 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所以:…的原因 取得天下的原因,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 将终:临死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 立:推立背:背叛 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 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归:投靠遗恨:未尽的心愿 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未尽的心愿。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一少牢告 用兵:出兵打仗少牢:祭品 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随人官员,用猪羊祭告 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盛:用…装负:背着 祖先,请出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把箭收进宗庙。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 方:正当以组:用绳子函:用盒子装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 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 及:等到 给先王,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 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乱者:作乱的人

原毁同步练习(含教师答案版)讲课讲稿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2、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病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亮疾病,卒于军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择善而从之 素善留侯张良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太祖曰“善。”乃南征 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荀子?强国》) 3、及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史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济:渡河)(《左传》) 4、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听其所止而休焉/ 玉之言,盖有讽焉 盘盘焉,囷囷焉 水旱祷焉 且焉置土石 5、乃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良久乃已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 家祭无忘告乃翁 6、其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古义 课文例句古义今义 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许多人。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 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 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试验,试。 四、指出下面活用的字并作解释 1、故人乐为善/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详,故人难于为善 2、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其旧不图其新 3、己未有善 4、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能善是,是亦足矣/ 我善是,是亦足矣/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5、早夜以思 6、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五、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其责己也重以周 2、其待人也轻以约 3、重以周,故不怠

(完整版)《伶官传序》挖空练习及(包括翻译答案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翻译)

一、在括号内填上加点字词的含义 《伶官传序》挖空练习 呜呼!盛.(兴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哉!原. (推其根 本)庄宗之所以.. (……的原因 )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介词,拿)三矢赐庄宗而. (连词,表承接 )告之曰:“梁,吾 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 (连词,表转折)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 恨也。与尔三矢,尔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无忘乃. (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藏 之于庙(句式:省略句 )。其.(代词,代赐三矢之事)后用兵,则遣从事.. (一般属官)以一少牢..(旧时祭祀只用羊、猪二牲叫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 (介词,用)锦囊(句式:状语 后置),负而前.(名作状语,在前面)驱,及凯旋而纳. (收藏)之。 方.(当)其系燕父子以组.(绳索 ),函. (名作动,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意志、气概)之盛. (骄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 已定,一夫夜.(名作状语,在夜里)呼,乱者四应,仓皇东. (名作状语,向东)出,未及见贼而 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相对而视 ),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 (多么)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 ).本. ( 推究)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使动,使……兴盛 )国,逸豫可以亡. (使动,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 ( 所有的)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 被 )天下笑(句式:被动句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微小的事),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被动句)岂独伶人也哉! 2、翻译文中划“ ”的句子: ① ②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5~9题。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皇后刘氏素微,其父刘叟,卖药善卜,号刘山人。刘氏性悍,方与诸姬争宠,常自耻其世家,而特讳其事。庄宗乃为刘叟衣服,自负蓍囊药笈,使其子继岌提破帽而随之,造其卧内,曰:“刘山人来省女。”刘氏大怒,笞继岌而逐之。宫中以为笑乐。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二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

8《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伶官传序》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人的所作所为推究……的原因 ……的原因 把箭 归附给 一定你的官员 羊、猪各一背着胜利 正捆绑绳子用匣子装 仇敌在夜里 急急忙忙的样子看直到

多么推究 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患辛劳使……兴盛安逸享乐使……灭亡身,自然之理也。 全没有谁 被从被溺爱的东西哉? 【知识点】 通假字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 2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人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⒈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 ⒉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探求,考察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名词作状语 ⒈负而前驱前:向前 ⒉仓皇东出东:向东 ⒊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⒋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动词作名词 ⒈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 ⒉泣下沾襟泣:泪水 使动用法

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形容词作动词 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 形容词作名词 ⒈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 数词活用作名词 ⒈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细小的事情[4] 古今异义 ⒈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办理事务 ⒉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情事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5] (今义)最初的;本来 4.系燕父子以组组:(古义)丝带,这里指绳索 (今义)结合,构成;量词;合成一体;小单位 重点实词 ⒈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⒉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⒊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⒋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 ⒌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⒈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⒉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文言句式 ⒈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⒉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以锦囊盛)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 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 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 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 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 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 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 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 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会面) . 二、古今异义

(完整版)《伶官传序》导学案答案

《伶官传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抑扬 顿挫的文气。 2、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 证方法。 3、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明确写作主旨。 学习重点、难点: 1.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文章的议论思路。 【课前准备】 1、知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修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在散文理论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张,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洁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涩。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所惑,使其得以重权在握。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后又单人独骑逃走。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借事论理,指出王朝兴亡不在“天命”而主要在于“人事”。 3、关于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文序和赠序之分,序也称叙、引、导言、前言之类,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可以放在诗文前面,也可放在书的后面。赠序是临别赠言,内容多推重、勉励之辞,如《送东阳马生序》。 学习过程: (一)读课文,正字音: 李存勖xù盛衰之理 shèng 盛以锦囊 chéng 及仇雠已灭ch óu 契丹qì三矢shǐ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欤(yú)二、研习课文 分析第一段 重点词语:盛衰之理 (道理 ) 原(推究)庄宗之所以(……的原因)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

伶官传序重点实词解释伶官传序知识点伶官传序点 重点实词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2.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系:缚组:泛指绳索 3. 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4.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所有的莫:没有谁 5. 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指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 重点虚词 1. 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 以: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 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 2.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 3. 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 4.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2)名词作状语

1. 负而前驱前:向前 2. 仓皇东出东:向东 3. 一夫夜呼夜:在夜里 4. 乱者四应四:在四面 3)动词作名词 1. 而告以成功:成功的消息 2. 泣下沾襟泣:泪水 4)使动用法 1.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2. 凯旋而纳之纳:使·····收藏 5)形容词作动词

1.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乱:作乱 6)形容词作名词 1.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 古今异义 1. 与其所以失之者与其:(古义)和他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 表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从事:(古义)官名, 这里泛指一类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理事务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查: 1.作者简介: 愈(768—824),字,自谓,世称,谥号“”,后人尊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人。与同为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3.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原”就是,“原毁”就是。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 认真听朗读,注意字音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 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重点的字词: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 (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兰亭集序》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的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二、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 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 古:胸怀抱负。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完整版)伶官传序课后参考答案

(四)伶官传序 一本文背景复杂,内容纷繁。作者巧妙组织材料,精心安排结构,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这篇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全文立论的根据。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第二部分,即第2、3段,叙述了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其中第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情经过。这一段以“晋王三矢” 贯穿前后,分作两层来记述。:第一层写庄宗接受遗命。第二层写庄宗执行遗命。全段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顺势引申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就对庄宗的“成败之迹”作了理论的概 括,点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从而与文章开始提出的论点取得了相互的照应。第三部分,即第4段,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逆”的经验教训,总结全文。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力,这就使得文章阐述的事理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 二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参考答案 这两个长句一写兴盛,一写衰败,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总结历史教训,阐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意气风发,“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激越,情调昂扬;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了一扬一抑、大起大落的变化。而且句式骈散结合,多使用对称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盛衰对比的特点。 三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1 2.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归之。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它归还到祖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