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魏晋的法律制度

魏晋的法律制度

魏晋的法律制度
魏晋的法律制度

一、立法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二)严刑重禁,信赏必罚,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礼进一步融入到法律中

二、立法概况

(一)三国的立法:《曹魏律》

1、在篇目上,由原来《九章律》的九篇增加为十八篇。

2、在体例上,将具律改为刑名列于律首。

3、在内容上,“八议”入律。

(二)两晋的立法:《晋律》

1、在篇目上,共有二十篇。

2、在体例上,将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

3、在内容上,“准五服以制罪”入律。

4、有注释存在,故又称为“张杜律”。

(三)南北朝的立法:《北齐律》

1、在篇目上,篇目简为十二篇。

2、在体例上,将刑名、法例合为名例律。

3、在内容上,“重罪十条”入律。

第二节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1、八议制度入律

2、官当制度的实施

3、重罪十条的确立

4、亲属相犯“准五服以制罪”

二、罪名

三、刑罚

初步形成封建五刑:死、流、耐、鞭、杖

第三节民事法律

一、关于人的身份

二、土地所有权

1、曹魏屯田令

2、西晋占田制

3、北魏均田制

三、债权

四、婚姻制度

第四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曹魏:律博士

2、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刑讯的制度化

1、南梁:测囚法

2、南陈:立测法

(二)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

北魏法制的一项新创

(三)直诉制度的形成

登闻鼓的起诉制度

.简述“八议”入律

(1)魏《新律》将“八议”首次入律。

(2)“八议”指作八类人犯罪,依法可以享有免刑或减刑的规定。

(3)“八议”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2.简述《晋律》的创新之处

(1)精简条文,减少重法条款。

(2)法典编纂体例更合理,增加“法例”律。

(3)引礼入律,形成一些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如“准五服以制罪”人律。

(4)增加律疏注释,明确概念名词。

3.简述“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大致内容

(1)晋律中首创的亲属之间相犯依五服等级为标准处刑的制度。

(2)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以卑犯尊,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重;以尊犯卑,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轻。

4.请列举北朝时期的立法

北朝时期的立法包括《北魏律》、《麒趾格》、《北齐律》、《大统式》、《大律》。

5.简述《新律》的创新之处

(1)改《具律》为《刑名》,移至篇首,使得律典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2)对汉律各篇条文上互相重复或互相矛盾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重新归类。

(3)首创“八议”制度。

6.简述《北齐律》的立法成就

(1)合晋律刑名、法例两篇为名例篇,冠于律首,封建律典的总则至此确立。

(2)归并篇目,确定12篇的法典编纂体例。

(3)确定“重罪十条”。

7.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享有的特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享有的特权包括:“八议” 制度、“官当”制度和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

8.简述“官当”制度

(1)“官当”制度即是以官品或爵位抵罪,是贵族官僚犯罪后享受的一种特权。

(2)“官当”制度始于西晋时期。《陈律》正式使用“官当”之名。

(3)隋唐法制继承了“官当”制度。

9.请列举出“重罪十条”的内容

(1)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2)凡是犯了这十种罪行,不在“八议”论赎之列。

10.请列举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立法

(1)曹魏的屯田制。

(2)两晋的占田制。

(3)北朝的均田制。

四.论述题

1.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法制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时期。其刑制改革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主张废除肉刑,这为隋朝《开皇律》最终废除宫刑奠定了基础。第二,形成了五种刑种。经过魏晋南北朝各律的不断改进,《北齐

律》最终形成了接近“五刑”的五个刑种,它们是:死、流、徒、鞭、杖刑。实际上,与中古时期的“五刑”已十分接近。第三,规定了刑等。上古时期的“五刑”只有刑种,没有刑等。而魏晋南北朝的刑制改革中,不仅出现了刑等,而且逐渐规范,并在律中作了明文规定。

2.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律典体例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律典体例日趋完善,其变化主要有:

(1)律典总则“名例律”的确立。曹魏《新律》首次将“具律”改为“刑名”,至于篇首;《晋律》又改为刑名、法例两篇;《北齐律》定位“名例”。此后,历代律典均以名例为总则。

(2)篇目趋于简约。《北齐律》定为12篇,以“法令明审,科条简约”著称,成为隋唐定律之蓝本。

3.试述我国古代“八议”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1)“八议”源于古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

(2)汉代创立了“上请”制度,是“八议”的最初形态。

(3)曹魏《新律》首次将“八议”制度载入律典。

4.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

(1)法律形式日渐规范。法律形式以律为主,令、科、比、格、式互补为用。

(2)律典编纂由繁入俭,趋于定型。

(3)引礼入律,儒家思想逐步法典化。

(4)民族融合,推动法制的改革与创新。

5.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上引礼入律,形成许多新的法律原则或制度,使得由汉开始的礼法结合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1)“八议”入律

(2)“官当”制度的形成

(3)创置“准五服以制罪”制度

(4)“重罪十条”的确立

西方法制史

西方法制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论西方法律制度的演变 摘要:西方法制的发展是围绕一个中心(从身份到契约)、两个来源(古希腊、古希伯来),三者的融合(罗马法、日耳曼法、教会法),而不断发展 演绎而形成的现代世俗化的法制体系。 关键词: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中世纪法律制度的发展 西方法制史“从身份到契约”的内在逻辑发展过程,具体来说,就是: 人(思辨真理)——神(启示真理)——人(以启示真理为基础的权利神圣和 圣约):自由与秩序的平衡:安全、自由、民主、效率 从宏观上看,西方法制历史“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经过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的改革与立法,较彻底地解体原始社会制度,人逐渐摆脱了身份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建立起在简单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发达私法体系,树立起了西方法律权利神圣、人权保障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欧洲近现代法制的发展,实质上就是要改变欧洲在中世纪因教会和封建主对人的控制而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从而脱离了西方法律文化传统的局面,通过“3R”运动,恢复西方法律权利神圣、人权保障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传统,建立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和宪政法治,进一步保障与完善人的权利和自由。概言之,西方法制历史“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就是人摆脱身份的束缚,获得权利与自由,成为真正意义上法律的主体而获得主体性地位。 一、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 楔形文字法是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西亚幼法拉底与底格里斯两河流域以楔形文字镌刻而成的当地居民使用的奴隶制法,一般采用序 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楔形文字法是古代东方法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支法律体系,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律之一,对古代东南亚地区法律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楔形文字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法律体系之一,也是最早将习惯法成文化的先驱,对推动人类法制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具有特殊的贡献。楔形文字法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汉穆拉比法典》,无论从内容到形式均发展到奴隶制早期成文法典的高峰。它作为奴隶制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法系之一,有它独特的结构、体系和共同特征,它所表现出来的较为发达的立法技术,也是许多古代早期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古埃及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奴隶制法律体系之一,极富东方专制主义色彩,曾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思想产生重要影响。在大约公元前4200年古埃及就形成一套以习惯法为基础的法律及其文字体系;。史料表明,古埃及法的发展经历了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化,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成文法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习惯法完全消失,习惯法在不断被成文化的同时,仍在广泛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希伯来法是与犹太人的宗教、历史、文化紧密融合的法律制度,它不仅是近东古老法律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且还通过《圣经》和基督教对东西方许多国家的

电大现代产权法律制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作业一教学文案

电大现代产权法律制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物权法专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性质为(B) A、担保物权 B、用益物权 C、从物权 D、动产物权 2、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A)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交付 B、合同成立 C、合同生效 D、登记 3、下列财产中,只能属于国家所有权客体的是(D) A、土地 B、房屋 C、水面 D、矿藏 4、下列能够成为物权客体的为(B) A、电子 B、电力 C、阳光 D、人身 5、李里盖房挖地基时,挖出一瓦罐,内有银元5000块及棉布一块,上写“为防日寇搜查,特埋此。王天明,1938年4月2日”。王天明是王伟的爷爷,1938年被日寇杀害。该银元:(A) A、应归王伟所有 B、应归国家所有 C、应归李里所有 D、应归李里、王伟所有 6、甲、乙共同出资购买1间房并出租给丙,租房期间甲欲转让自己的份额,乙和丙均表示愿意购买,应如何处理?(A) A、在同等条件下由乙优先购买 B、在同等条件下由丙优先购买 C、在同等条件下由甲决定卖给谁 D、在同等条件下由乙、丙共同购买,各享有一份份额,形成共有关系 7、承包经营权是(A) A.一种新型物权 B.直接基于法律产生 C.完全物权,承包人可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承包物 D.以集体所有或国有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及国有企业为标的 8、甲向乙借款并将自己的房屋抵押给乙,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乙的债权在期满后未受清偿时,该房屋的所有权为乙所有。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D )。 A、抵押合同无效 B、抵押合同内容全部有效 C、抵押合同为可撤销的合同 D、抵押合同有效,但房屋所有权为乙所有的条款无效 9、甲到乙处修理汽车,由于所携带的钱款不足,将自己的名贵手表留于乙处,双方商定甲次日付款取表。则乙对甲的手表享有( B )。 A.留置权B.质权C.抵押权D.所有权 10、甲、乙结婚后购得房屋一套,仅以甲的名义进行了登记。后甲、乙感情不和,甲擅自将房屋以时价出售给不知情的丙,并办理了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对此,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B) A.买卖合同有效,房屋所有权未转移B.买卖合同无效,房屋所有权已转移 C.买卖合同有效,房屋所有权已转移D.买卖合同无效,房屋所有权未转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国际条约的法律制度

国际条约的法律制度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四讲讲稿 李鸣 一、国际条约在国际法上的地位 (一)缔结国际条约的重要意义 国际社会为什么要缔结条约?这主要是因为条约在国际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条约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我们处在一个国际社会,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与他国进行往来,再封闭的国家也不能例外。当今国际社会交通极为便利,信息高度发达,经济相互依存,国际交往日益密切。哪里有国际交往,哪里就有国际法。国际交往需要法律规则,需要明确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而条约提供了这样的规则,确立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国际交往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等各个领域,任何一个领域的国际交往都离不开条约。 以国际政治关系为例。当今国际政治秩序建筑于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基础之上。这些原则主要有:国家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禁止使用武力、忠实履行国际义务、不干涉他国内政、尊重基本人权。它们都是《联合国宪章》和其他一些重要国际条约确立或重申的国际法原则。国际政治秩序不能离开这些原则。国际条约对于确保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不可或缺。 条约又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工具。国家不仅要交往,而且还要合作,以便共同发展并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国际合作是当代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方面。国际合作更是离不开国际法和国际条约。国际法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国家之间共存或交往的法律,而且越来越呈现出合作的性质。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该公约的第四章通篇在讲国际合作,例如引渡合作、司法协助、执法合作、没收事宜的合作等。这个公约很好地说明了条约在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性。离开了条约这个工具,是很难谈国际合作的,因为合作需要确定合作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条约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 我们今天所说的国际法,是指主要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国际法调整的是“公”的关系,又被称为“国际公法”。传统上,国际法一直是以国家关系作为调整对象的。在当代,国际法还调整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以及国际组织相互间的关系。不过,国家仍然是国际法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主体,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2015电大现代产权法律制度专题(教学考一体化)答案必过

单选题(每题2分,共15题)(总分30.00) 1.以下哪个机构是国有企业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2.00分) D. 职工代表大会 2.合同权利是属于()(2.00分) A. 债权 3.下列关于合伙企业经营积累的财产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2.00分) A. 为全体合伙人共有 4.王某与李某分别出资4500元和8000元合开一个饭馆,后因经营管理不善欠债19000元,对该项债务双方应承担()(2.00分) B. 无限连带责任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商主体的是:()(2.00分) C. 某重点大学 6.国有独资公司章程由()(2.00分) C.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7.某厂业务员被派去某商场买原料,得奖券5张,其中一张中了3000元,此奖则属于()(2.00分) C. 某厂所有 8.城市的土地所有权归()(2.00分) A. 国家所有 9.共有人对共有关系的性质发生争议无法查明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时,应按____处理()(2.00分) B. 共同共有 10.一般而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的主持人和召集人是()(2.00分) C. 董事长 11.知识产权是()(2.00分) C. 无形财产

12.以下哪一种是我国《公司法》未规定的公司类型()(2.00分) D. 两合公司 13.公司是()(2.00分) C. 指一般依法设立的,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14.张某现年15岁,因有项发明现转让给李四,其行为()(2.00分) D. 效力待定 15. 捆绑销售的方式侵犯了消费者()(2.00分) D. 自主选择权 多选题(每题2分,共15题)(总分30.00) 1.以下涉及股东出资额的转让,正确的转让方式有()( 2.00分) A. 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 B.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合营一方要将他的股份转让给另一方,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C.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D.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2.企业改组的步骤有()(2.00分) A. 清产核资 B. 界定产权 C. 评估资产和建立规范的内部管理机构 D. 清理债权债务 3. 以下属于所有权的权能的有()(2.00分) A. 占有权 B. 收益权 C. 处分权

民国的法律制度

民国的法律制度 学习重点: 了解民国时期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主要内容: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一)制宪活动 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制定背景:一方面为了尽快结束地方割据的混乱局面,统一指挥并进一步组织全国的革命力量,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 现南北统一;另一方面,独立后的各省政权大部分为立宪派和 旧军阀所控制,他们想通过制定《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新 政府的形式来同清政府和袁世凯进行政治交易。 (2)评价:A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 B对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没有作出任何规定。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制定背景:南北议和,孙中山准备放权 (2)特点 1)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2)扩大参议院权力,相对缩小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3)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3)意义及局限 1)意义: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性质的宪法性文 件; 2)局限:①没有的反帝反封建的规定,没有解决人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②政体的改变表明有因人而设缺陷。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令 1、保障民权方面 (1)解除“贱民”身份。 (2)禁止买卖人口和贩卖华工。 (3)提倡女权。女子可与男子同学。 2、经济管理方面:保护私产(《保护人民财产令》),振兴实业。 3、官吏管理方面:严格铨选,整饬吏治。 4、文化教育方面:发展教育,重视文化。废除科举,改学格物致知

5、社会习俗方面:革除陋俗,改进风尚 (1)严禁鸦片、禁止赌博 (2)限期剪辫、劝禁缠足 (3)改变称呼,废止跪拜 (4)改用阳历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1)司法部:司法行政机关 (2)临时中央审判所:最高审判机关 (3)实行四级三审制 2、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1)禁止刑讯、体罚 (2)审判公开和陪审制 (3)保障司法独立:法官终身任职 (4)建立律师制度:《律师法草案》 二、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公元1912年-1928年) (一)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1、《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1)制定背景:以国民党占多数席位的国会制定的。 (2)主要内容:①继续肯定责任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进行了比较多的限制; ②继续扩大国会的权力; ③严格限制总统任期为五年,只能连选连任一次。(3)评价:虽有些规定比《临时约法》退步,但未颁布便成为废纸一张。 2、《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1)制定背景:第一届国会、各地方议会均被解散,按袁世凯的意思 组成约法会议。1915年5月1日,在袁世凯的授意 和操纵下,正式宣布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 民国约法》。 (2)主要内容:①取消内阁制,实行总统制; ②取消国会制,设立有名无实的立法院和参政院; ③为限制、否定人民的权利提供宪法依据。 (3)评价:这部约法是专制独裁宪法性文件,袁世凯实际上是个皇帝。 3、《中华民国宪法》(“贿先宪法”) (1)制定背景:直系军阀用武力胁迫和高价收买并施的手段制定。(2)主要内容:①是用漂亮词藻标榜民主; ②给予地方自治权。 (3)评价:这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体现了直系军阀假民主、真独裁的伎俩。 (二)北洋政府的立法特点和法律内容 1、立法特点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朱伟奇(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①]在古代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发展是由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试就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做一点探讨。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及僧侣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民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上层进一步从高到低分化为僧侣集团和以国王为首的骑士贵族集团,社会下层按职业依次分化为以农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平民集团,从而也就形成了僧侣、骑士贵族、平民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关系中,僧侣的责任是:祷告、赞扬上帝,在精神上救济人类;贵族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抵御侵犯;平民的责任是:用劳动来支持上述两个等级。11世纪的扎克·得·维特里就三等级的关系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支持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②]。三种不同的人的出现,标志着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在这种封建等级制中,各等级排列秩序是由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影响决定的,同时每个等级内部又都有着各自的等级秩序。 僧侣被视为社会的第一等级,这是由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僧侣成为罗马文明的唯一继承者。做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尚处

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论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 作者:北安市人民法院刘成江 [摘要]本文对造成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领事裁判权、观审、会审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简单介绍了列强在华设立的领事法庭。还以天津教案为例,以从中折射出的清末司法制度问题,着重补充论证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领事裁判权观审制会审制教案 [目录]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二、观审制和会审制是对领事裁判权的扩充 三、资本主义列强对清朝司法主权的武力干涉 狭义的司法制度指法院制度即审判制度,[1]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是指鸦片战争后,以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确立为标志,清朝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侵害,不但对在华洋人失去司法管辖权,而且其正常的司法审判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帝国主义列强操纵,逐渐失去自主权的现象。 一、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一) 领事裁判权概述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实际上为帝国主义国家所控制的国家。[2]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朝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从此,清朝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对在中国领土上发生的案件的审判管辖权受到分割。 领事裁判权指外国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外国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被告时,只受本国领事或其在居留国所设立的法庭依照本国法律审判,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于半殖民地国家的特权之一。[3] 它是清朝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突出表现,也是清朝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二)领事裁判权对清朝司法主权的危害 列强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始于1843年在香港签定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该条约第十三条规定:英人在中国犯了罪,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中国政府也不得过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这就大大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同年签定的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其中第五、六款对领事裁判权又作了补充规定,不仅英国人在中国领土上犯罪,中国政府不得过问,即使英、华人之间的债务纠纷,亦得“由华、英该管官一体从公处结”。英国人违反禁令“擅到内地运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过问,并不许中国人民对这种目无中国法律、心怀叵测的人“擅自殴打伤害”。这不是只让外国侵略者在中国横行无忌而不许中国人起而自卫,给予应有的处罚吗? 1844年中美签定《望厦条约》,其中不但规定美国人在华涉讼由本国领事处理,而且规定“若合众国人民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据此,清政府也无权管辖美国人与其他各国人之间的在华案件。领事裁判权实际上扩大了,清朝的审判主权进一步受到了侵犯。 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当时领事裁判权的主要内容为: 一、原、被告均系有约国人(依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国家的人),由其驻华领事审判,中国官员无须过问也不得过问。 二、原、被告,一方为有约国人,另一方为第三国人,由有约国领事按照其与第三国订立的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二).ppt.Convertor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二) 国际重复征税 国际逃税与避税 第一节国际重复征税 一、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 1、居民税收管辖权和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 2、居民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 3、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之间的冲突 二、国际重复征税概述 (一)法律意义上的国际重复征税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同一纳税人就同一征税对象,在同一时期内课征相同的或类似的税收。 构成要件: (1)、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征税主体 (2)、存在同一纳税主体 (3)、课税对象的同一性 (4)、同一征税期间 (5)、课税相同或类似性质的税收。 (二)、经济意义的国际重复征税(国际重叠征税或国际双层征税) 完整的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不同纳税人就同一征税对象或同一税源,在同一时期内课征相同的或类似的税收。 案例:M国R公司,某一纳税年度末,其设在甲国的分公司获利10万美元,设在乙国的子公司获利50万美元从税后利润中向R公司支付利息20万美元。 提问: (1)在该纳税年度中,R公司及其分公司和子公司,应缴纳哪些税收? (2)在上述纳税中,哪些属国际重复征税?哪些属国际重叠征税? 案例:某甲在A国有自己的居所。1999年甲离开A国去B国从事经营活动,在B国居住了150天并取得一笔收入。甲国回到A国,先后收到A国和B国要求其交纳个人收入所得税的纳税通知。根据A国税法规定,A国居民离开A国满180天的为A国非居民;根据B 国税法规定,凡在B国居住满90天的个人为B国居民。 问题: 此例是否为国际重复征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案例:甲国A公司拥有在乙国成立的B公司50%的股权,在某纳税年度,A公司在甲国所得为100万美元,B公司在乙国的国内所得也为100万美元。甲国、乙国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0%、30%。B公司在该年度向乙国缴纳30万美元企业所得税后,将税后利润70万美元中的35万美元以股息的方式支付给A公司。之后就A公司该年度的所得135万美元(即A公司国内所得100万美元加上B公司支付的35万美元股息所得)适用50%的税率,征收

清末法律制度

清末法律制度 第一节预备立宪 一、“预备立宪”的背景与“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指导原则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清王朝面临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化。就国内而言,突出的民族矛盾、当权者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对立更加激烈。从国际上看,列强为了进一步控制中国,不断对清朝政府施加各种压力,要求其改革体制,以适应西方国家各方面的需要。20世纪伊始,处在内外交困之际的清王朝,企图以实行“新政”为名,缓和各种矛盾,挽救危局。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沙俄败于蕞尔岛国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沙俄因专制而败,朝野上下因此要求清廷实行宪政的呼声日益高涨。 为应答舆论,清政府于1905年正式打出“仿行宪政”的旗号,并派遣五大臣赴日本等国考察宪政。五大臣回国后,上书建议进行“立宪之预备”,认为立宪有三大利:一日皇位永固,二日外患渐轻,三日内乱可弭。1906年9月1日,清廷发布《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谕》,确定了“大权统于朝廷,宪政公诸舆论”的立宪指导原则。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在于敷衍和拉拢要求改革的资产阶级立宪派,抵制势不可挡的革命运动,并进一步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巩固清朝的政权。 二、《钦定宪法大纲》 (一)《钦定宪法大纲》地位及意义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于1908年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它由宪政编查馆编订,是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一个步骤,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为正文“君上大权”和附录“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第一部分共14条。规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部分有9条。规定了臣民纳税、服兵役、遵守法律诸项义务以及抄自日本宪法中的一些臣民权利。 (二)《钦定宪法大纲》的特点 《钦定宪法大纲》无论在结构形式上还是条文内容上,都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精神。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皇帝专权,人民无权。其实质在于给君主专制制度披上“宪法”的外衣。但《钦定宪法大纲》对于皇权的“法定”和关于臣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次明确规定,对于启发民智,培养近代法律意识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谘议局与资政院 (一)谘议局 谘议局是“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关,于1909年开始在各省设立。谘议局的筹建始于1907年,其后由宪政编查馆草拟了《谘议局章程》及《谘议局议员选举章程》,经奏准于1908年7月颁布。依照这两个章程的规定,谘议局活动的宗旨在于“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其权限是讨论本省兴革事宜、决算预算、税收、公债以及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本省督抚的咨询等。但其所议定事项,可决权全在本省督抚,督抚对于谘议局,不仅有监督、裁夺之权,而且有令其停会及奏请解散之权。谘议局议员的选举条件也极为苛刻。因此,它并不具备资本主义地方议会的性质,只不过是在各省督抚严格控制下“民主”的点缀品而已。 (二)资政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

第二章国际贸易法律制度 一、判断说理题(先判断正误。正确的说明理由,错误的改正或说理) 1.要约只能撤回,不能撤销。() 答:错误。改“要约”为“承诺”。或改“不能”为“也能”。 2.承诺既可以撤回,也可以撤销。() 答:错误。改为“只能撤回,不能撤销”。 3.首先发出要约的人,可能是最终的承诺人。() 答:正确。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新的要约。 4.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确定了承诺的期限的要约,可以撤销。() 答:错误,改“撤销”为“撤回”;或在“可以”前加“不”。 5.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承诺送达要约人后,可以撤回。()答:错误。承诺送达要约人后,承诺已经生效,不存在撤回的问题;或改“可以撤回”为“承诺生效”。 6.同一国家的当事人签订合同,可以选择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 答:正确。合同的约定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 7.当事人之间可在合同中将“阴天”约定为不可抗力事故。() 答:正确。不可抗力事故来源于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对于特定的合同,“阴天”可能导致一方不能履行合同义务。 8.因不可抗力事故造成对方的损失,遭受方不承担责任。() 答:错误。加“一般”或“在履行了义务的情况下”。 9.当事人约定的货物风险转移的时间与《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不一致时,按《公约》的规定处理。() 答:错误。改为“按当事人约定处理”。 10.按照买方提供的技术制造的产品,若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卖方可能需承担侵权责任。() 答:正确。卖方在明知买方侵权的情况下实施该技术,需承担侵权责任。 11.在非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采用替代国价格确定出口国价格。() 答:正确。出口国价格是确定正常价值的首选方法。 12.一国在初裁前,可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 答:错误。加“不”。或肯定性初裁是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的前提。 13.反倾销税率的高低由进口国自行决定。() 答:错误。进口国决定反倾销税率受倾销幅度的限制。 14.我国的自然人可能成为对外贸易的经营者。() 答:正确。2004年修改的《对外贸易法》确认满足条件的自然人从事对外贸易的主体资格。15.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可以双向转化。() 答:错误。改“双向”为“单向”。 16.专有技术的权利人,可同时拥有该技术的专利权。() 答:错误。同一项技术不可能同时处于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的状态,专有技术强调秘密性,专利技术强调公开性。 17.某一主体可同时拥有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 答:正确。某一主体可同时拥有多项技术。 18.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商业广告在特定情况下属于要约。()

世界近现代的法律制度

世界近现代的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不要求做到( ) A.提出法律议案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等制度建设,重在提高质量,内容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切实解决问题;内在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简洁.准确。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2、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原则是违法归责,下列对违法的含义不正确的理解是:() A.违法指的是行为违法 B.违法指的是行为结果违法 C.违法指的是违反法律,是一个客观标准 D.行政违法既包括积极的作为,也包括消极的不作为 3、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列不属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内容的是() A.依法界定和规范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B.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 C.完善依法行政的财政人事保障机制 D.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4、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减少行政执法层次,适当下移执法重心;对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直接相关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由( )两级行政执法机关实施。要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A.市.县 B.省.市 C.省.县 D.县.乡 5、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下面不属于提高制度建设质量方面内容的是() A..加大政府管理成效的力度 B.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C..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 D.积极探索对政府立法项目尤其是经济立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制度 6、某男雇佣一女冒充其妻子到镇人民政府办理离婚手续,镇人民政府未经审查即发给离婚证书。该男妻子知道后,精神上遭受极大刺激而导致入院治疗,花去医疗费3000余元。事后,其妻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国家赔偿。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A.不能获得国家赔偿,因为镇政府的行为不是违法行为 B.可以获得国家赔偿,包括医疗费和精神损害赔偿金 C.可以获得国家赔偿,因为镇政府的行为违法且造成了物质损害 D.不能获得国家赔偿,因为对精神损害不给予金钱赔偿 7、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行政机关不得设立任何形式的“小金库”;严格执行( )制度,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严禁以各种形

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一览

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目录第一节国际金融法的定义 一、国际金融法 ★概念: ★研究特点 二、国际金融法的特点 三、国际金融法的渊源 ★本国法与外国法 ★国际金融著名判例 第二节国际金融新秩序与国际金融法 一、国际金融新秩序 ★历史背景 ★概念 二、国际金融新秩序的理论 ★汇率目标区控制理论 ★托宾税理论 三、国际金融新秩序与国际金融法 第三节国际金融法的课程体系与重要性 第十五章国际商业银行贷款与法律 第一节国际商业银行定期贷款与法律 一、定期贷款概述 ★定期贷款概念 ★定期贷款合同 ★定期贷款合同涉及的法律问题 二、定期贷款合同的术语解释 ★贷款的提取 ★提款的先决条件 三、合同生效的法律问题 承上 ★订约人必须适格、协议内容、协议形式必须合法 ★贷款合同签订地的法律意义 四、定期贷款合同的基本条款 (一)执行性条款 ★货币和金额条款 ★利率和费用条款 ★贷款期限条款 ★贷款提取条款 承上 ★贷款的使用条款 ※禁止用于非法目的 ※贷款支出管理 ★偿还贷款条款 ※还款方式: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偿还期分为宽限期和还款期 ◆不规定宽限期,从提款日起逐次分期偿还

承上 ※提前还款 (二)陈述与保证条款 ★声明:※法律事项 ※财务及商务事项 ★违约 ★不得否认 (三)先决条件条款 ★总括性先决条件 承上 ★每笔贷款生效的先决条件 (四)消极担保条款和比例平等条款 (五)其他约定事项条款 ★财务约定条款 ★税务约定条款 (六)违约救济条款 ★违约事项:※实际违约※预期违约★救济渠道:※合同补救※法律补救承上 (七)法律适用与管辖权条款 五、本票在贷款中的使用与贷款证券化 ★贷款具体安排 ★贷款的证券化 ★贷款的转让 第二节国际银团贷款及其法律 一、国际银团贷款概述 二、国际银团贷款的法律文件 (一)文件的种类及法律性质 ★委托书 ★义务承担书 ★信息备忘录 (二)过错责任 (三)保密与利益冲突的处理 承上 三、代理银行 四、银团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贷款的分担 ★加速还款 五、参加银团的方法 第十六章国际项目融资与国际债券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国际项目融资 一、概述 ★概念及特点 ★追索权与有限追索权 二、国际项目融资的各种风险 ★外汇管理的风险

论罗马法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论罗马法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外国法制史论文 专业:法学 学号: 100841210 学生姓名:郭斌 所属学院:人文法学院 指导教师:王华峰

二〇一二年六月 论罗马法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摘要: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由产生之初狭隘的城邦习惯法发展成为万民法,并最终成为第一个具有世界性质的法律制度。公元12 世纪初开始,罗马法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而趋于复兴,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西方近代法制思想的产生有着重大意义。罗马法对逐步建立对近代法治思想的孕育发挥了重要作用,罗马法成为大陆法系的立法基础,普通法系也从罗马法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 可以说罗马法是现代西方民法的源头,也可以这么说罗马法是万法之法,并且罗马法首创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并被后世的资产阶级学者所接受,由于罗马帝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导致了为其确立现在私法的法律思想和制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主要从私法的角度来简要的分析了一下罗马法对于现代的私法立法的影响。 关键词:罗马法、法律制度、私法、影响 一、罗马法概述 西方学者认为,古代罗马社会传给我们有形的精神文化遗产,最著名的是两项: 一项是《圣经》,另一项就是罗马法。“在我们的

文明史上,罗马法占据着一个独一无二的地位。它从最初一种狭小和简陋的农村共同体的法律,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城邦国家的法律,接着,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成为一种帝国的法律。而这个帝国统治着几乎为当时的人们所知道的整个文明世界”。12恩格斯指出: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 罗马法( Roman Law) 是指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全部法律,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它既包括自公元前8 世纪罗马国家产生至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个时期的法律,又包括查士丁尼时期东罗马帝国的法律。3它是罗马国家的法、法律与学说的总称,其内容既包括公法,也包括私法,而且私法的地位更为重要。它是奴隶制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也构成了近现代 西方法和法学的历史基础。 从早期的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公元前5 世纪的《十二表法》( Lex Duodecim Tabularum ) 到《国法大全》( Corpusiuris) ,罗马法适应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要求,形成了发达和完备的法律形式和完整的法律体系。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也远比其他奴隶制法更为详尽、高超和完善。罗马法达到古代法律制度 1 Hans Julius Wolff,Roman Law,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P. 3.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Norman,1951. 3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M].法律出版社,1997. 81

2021年现代产权法律制度复习资料参考

《当代产权法律制度专项》期末复习资料参照 复习前请认真读一读此专项课程阐明: 当代产权制度、当代公司制度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这些概念同样,只是一种普通性不带有特定社会属性概念。它们是从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发展起来股份制经济中抽象出来普通特性。这种普通特性,是对当代资本主义股份制经济一种抽象。 这种抽象具备非常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种抽象,才得出了老式非市场型公有制转型条件,找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市场经济规定新实现形式。这对于老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它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不也许与市场经济结合顽固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要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前提,但与市场兼容只能是通过深刻改造,或者说是在当代市场经济、当代产权制度基本上重塑市场型公有制。咱们要进行公有制经济产权改革和公司制度改革,必要要搞当代产权制度和当代公司制度,既分化型、制约型产权制度。 从内涵丰富股份制中抽象出来当代产权制度、当代公司制度并不直接等于公有制。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实现形式,还需要把公有制内涵与股份制这种形式结合起来。这正是改革真正具备制度创新意义历史性摸索。 第一讲公司制改组法律问题 一、当代公司制度: 是指以完善法人财产权为基本,以有限责任为特性,以公司形态为代表,专门由一组支薪经理管理公司制度。普通而言,当代公司制度由如下几某些构成:社会化公司出资人制度、企事业法人财产制度、公司法人治理构造、有限责任制度、职业经理制度。 二、当代产权制度:

当代产权制度体现为产权明晰化、产权多元化。是以产权界定,即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为特性和内容产权制度。(广义理解还应是一切公司发展所需供应重要制度,如破产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技术改造制度等等。)国有资产界定与重组,已成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经济体制核心问题。产权界定与重组过程,涉及市场调节和法律制度再调节过程,也是国家作为所有者不断行使所有权来保护自己利益过程。 三、国有公司: 所谓国有公司,普通是指中央或者地方政府经由投资暨资本联系所控制,对其所有或者某些拥有所有者权益公司。在国内,国有公司以有其特定含义,即指由中央或者地方一种财政主体或者一种国有公司事业单位所设立,从属于某主管部门或者主管单位,并合用公司法公司。因素在于:这种公司生产资料归属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但是事实上不也许每一种公民都来详细地行使其作为这种公司财产主体所有权,因此由国家作为一种统一权利主体代表全体公民来行使这种权力。在实践中,为了以便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中央政府有也许将这种权利下放给某一种部门或者某些地方政府。基于这些因素,又有学者称,在国内,“国有企事业即全民所有制公司”。 四、国有公司当代公司制度基本特性: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一基本特性是总结国有公司改革经验教训基本上得出科学结论。党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和经济权分享,使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五、国有公司和普通公司向当代公司改制选取五种公司形态或模式: 第一种模式:上市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种模式:不上市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种模式:有限责任公司 第四种模式:国有独资公司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1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清末变法的社会背景 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清末法律变革的指导思想 清末变法的经过 清末的“预备立宪” 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内容 “官制改革”与单行行政法规 清末刑律的修订 清末民商律的修订 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清末司法制度的改革 变法修律的特点及影响 【重点难点归纳】 一、清末法制变革概况 1.清末变法的社会背景 (1)“盛世”过后,潜藏在君主专制集权体制内部的种种矛盾,开始不断发展、激化,使清朝社会从18世纪中叶开始走上迅速衰败的道路。 (2)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取得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却呈 清 末 法律 制 度的变 化

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当时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 (3)清政府一直奉行“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一直通过非正当的途径向中国大量倾销鸦片,以达到掠夺中国财富,进而摧毁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目的。 迫于各种社会压力和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清朝政府在广东实施禁烟、销烟,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这一行为导致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及其税则》、《虎门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4)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出现了以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为宗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以“排满兴汉”为口号的民族解放运动。 在内外压力下,当时的统治集团希望在保持政权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某种程度的法律改革,以期通过外交途径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压制国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此,自20世纪初叶开始,清政府被迫宣布进行政治改革,希望通过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实行法律改革,废除野蛮、残酷的刑罚制度,来继续维持清朝皇帝统治。 2.清末法律变革的指导思想 “清末变法”主要是指20世纪初叶,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达到废除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目的,被迫推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重大法律变革。 基于满足列强需要,废除领事裁判权与维护专制统治的考虑,清朝政府在变法修律过程中提出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务期中外通行”为基本目标,并以“中国法律与各国参考互证”作为修订法律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上,修订法律的重心仍然落在维护“三纲五常”等伦常观念及相应的伦理秩序上。 3.清末变法的经过 (1)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提出“考酌中西政治”,

现代企业法律制度

现代企业法律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现代企业法律制度是诸多商事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因为,它是规范商事主体,保护商事主体权利的法律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XX年以来,由于立法机关采取积极措施,我国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核心及主要特征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XX年11月14日)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现代企业制度”。 何为“现代企业制度”?《决定》描述了它的基本特征,即“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无疑,现代企业法律制度是与此相适应的一种法律制度。但是,在如何认识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上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即公司法律制度,现有的企业法律制度包括现代企业法律制度和古典企业法律制度。有人认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不仅包括现代企业组织制度,还包括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现代企业人事制度,企业终止制度等等,是有关现代企业多种制度的总合。也有的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不等同于现代企业形式,现代企业形式应是现代公司。作为一种企业法律制度,应着眼于所有企业,即使是现

代企业法律制度也必须着眼于规范所有企业。因此,它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公司为核心,多种企业形态并存,任出资者自由选择的企业法律制度。它的“现代”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不同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时的企业制度;另一方面,也不同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法律制度。同时,持这种看法的人还强调两个事实:一是《决定》明确指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这表明,公司制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途径,现代企业法律制度的范围应大于公司法律制度。二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虽然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非常重视现代公司的作用,但现代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在这些国家仍然数量众多,作为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不能拒绝对它们进行规范。从我国的情况看,我们也先后制定了合伙企业法和个人独资企业法,以满足企业形态多元化对法律规则的需要。 上述表明,不论人们对现代企业法律制度认识如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充分重视公司法律制度在现代企业法律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拒绝任何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具体的企业法律制度,但公司(这里,主要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确实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其他企业法律制度无法比拟的作用。因为,公司是多元投资主体设立的企业,它能最大限度地筹措资金,最大限度地分散经营风险。并且,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用科学的企业治理模式。因此,公司是诸多企业中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形式。而公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

鸦片战争后清朝的法律制度 一、学习重点: 1.清朝的预备立宪 《钦定宪法大纲》、《十九信条》 2.清朝的立法概况 清末立法指导思想 《大清现行刑律》 《大清新刑律》 《大清民律草案》 《法院编制法》 清末立法的主要特点 3.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 领事裁判权与会审公廨制度 二、社会背景 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清朝的预备立宪 (一)实行预备立宪的政治背景 1.日益高涨的人民革命斗争迫使清政府无法再照旧统治下去 2.日益强烈的立宪舆论迫使政府不得不敷衍立宪派的要求 3.日益加深的帝国主义侵略需要清政府披上宪政的外衣 实行预备立宪三端大利――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患可弭。 实行预备立宪的实质——迷惑群众,抵制革命、继续维护专制统治 (二)实行预备立宪的活动 1.官制改革 ——是清政府推行预备立宪的第一个环节 中央:设置十一个部;清政府提出五不议原则。 地方:把各省督抚的军权收归陆军部,财权收归度支部,同时采取名升暗降的方法消弱了地方督抚的实权。 ——实质是增强了满洲贵族在政权中的优势。 2.《钦定宪法大纲》(1908年8月27日) 共23条,“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正文“君上大权”14条,附录“臣民权利义务”9条。 ——这种结构形式本身就是反民主的,说明其重心在于维护君上大权。用宪法的形式把皇上的至尊地位和至高无上权力加确认。 3.《谘议局章程》和《资政院院章》 《谘议局章程》―――1908年7月22日颁布,表明谘议局是带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机构。 《资政院院章》―――1909年8月23日颁布,资政院是带有国家议会性质的机构。但仅仅是仿效了资产阶级国家议会的形式,而没有资产阶级议会国家所拥有的权力。实质是清朝专制统治直接控制的御用机构。 4.《内阁官制》―――1911年5月 革命形势的发展,促使清政府提前立宪,参考了日本和德国的官制。 “皇族内阁”、“亲贵内阁” 揭露了预备立宪的骗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