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法律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16.10 KB
- 文档页数:3
魏晋时期的法律制度有那些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魏晋时期的法律制度有那些,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广大朋友们,关于“魏晋时期的法律制度有那些”是由网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魏晋时期的法律制度
1)法典的发展变化:法经具律——魏律刑名置于律首;八议入律——晋律刑名+法例——北齐律形成名例律;首次规定“重罪十条”
2)八议入律和官当入律——北魏律和陈律
3)北齐律出现重罪十条
4)现流刑,废宫刑
5)准五服制度入律: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纟思麻
6)出现死刑复奏制度
魏晋时期的法律制度有那些就为朋友们整理到此,希望可以帮到朋友们!。
2023-11-08•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概述•魏晋南北朝审判制度•魏晋南北朝刑罚制度•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中的民众参与•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中的案例分析目•总结与展望录01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重视加强司法镇压。
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儒家思想仍是主流,强调礼法并举,以礼治国,强调法律的教化作用。
法律思想背景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的背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机关体系更加完善,有了尚书省、廷尉、御史台等机构,并设立了专门的法律机构。
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的特点司法机关体系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有了《魏律》、《晋律》、《北魏律》等法律文献。
法律制度审判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有了“五听”、“三宥”等审判原则和方法。
审判制度承前启后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上承汉代,下启隋唐,为后世司法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律思想发展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强调礼法并举,以礼治国,强调法律的教化作用,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司法制度的历史地位02魏晋南北朝审判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审判案件严格依照法律进行,法官需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裁决,不得擅断。
依律判决注重证据重视口供审判时注重证据,要求犯罪嫌疑人必须提供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或有罪。
口供是审判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也重视其他证据,如现场勘查、证人证言等。
03审判原则0201当事人或其家属可以向官府起诉,要求受理案件。
起诉官府需对案件进行调查,收集证据。
调查官府对案件进行审理,听取双方意见,作出裁决。
审理裁决后,官府负责执行判决。
执行审判程序审判官员与职责负责审理辖区内的案件,监督下属官员的审判活动。
县令长郡守御史台官员廷尉负责审理辖区内的重大案件,监督下属官员的审判活动。
负责监督百官的司法行为,审理重大案件。
负责审理全国的重大案件,对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进行审理。
03魏晋南北朝刑罚制度刑罚种类与适用包括斩首、赐死等,适用于严重犯罪,如谋反、大逆、杀人等。
魏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一、曹魏《新律》的立法成就【考纲内容】《新律》在傍采汉律,删约旧科的同时,还吸收了曹魏前期的立法经验,体现出一定的开创性,特别在律典的篇章体例与逻辑结构上体现的尤为突出。
(一)改《具律》为刑名,至于律首。
曹魏《新律》首次将《具律》的位置提到第一,并改称《刑名》,突出了律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是我国古代律典篇章体例的重大创新。
(二)调整律典篇章,删繁就简。
曹魏政权对所有律目篇章重新归纳整理、分类合并后,正式删定为《新律》十八篇;而将那些不易入律,但仍为治国所需要的规范进行分门别类编撰,编为令。
《新律》经过这样结构调整、删繁就简的改革,使篇目的分类更为科学、合理。
(三)消除不同篇章内容之间的重复与抵触。
曹魏《新律》对律典各篇或单行令、科的内容作了重大的调整,基本上解决了不同法律文件中相互重复抵触所造成的事类虽同、处罚轻重不一的问题。
(四)改革刑罚,重新确定五刑。
首次在汉文帝景帝除肉刑之后,提出了新五刑概念,并把它规定于律首的《刑名》篇中,这是从夏商周五刑制向隋唐五刑制过渡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五)缩小族株连坐的范围。
开连坐不及出嫁女之先例,表现出曹魏《新律》在刑罚制度上的进步。
(六)其他制度的儒家化。
如有限允许复仇、子女杀死继母与杀死亲母同罪、加重了殴伤兄姊的罪责、废除分家后父子相盗追究刑责的规定等。
曹魏修订《新律》是秦汉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活动。
作为曹魏政权的基本律典,《新律》是在秦汉律由简到繁以后,中国封建法律由繁到简的又一个转折点,取得了较大的立法成就。
二、律博士【考纲内容】(2012年名词解释)魏明帝时期正式设置,专门讲授法律训练法律人才的绿博士,这是中国历史上第1次设置中央专职法律教授官员负责教授法律并取得了与教授儒家经典的诗书礼仪,春秋博士一样的头衔或地位,法律教育首次进入官方教育体系,并取得与经学教育一致的地位,这在当时建设法律的儒家思潮笼罩的大背景下是非常不容易的,实属破天荒之举。
法学记之中国法制史魏晋南北朝『法学记之中国法制史魏晋南北朝』篇数总结法经6篇汉九章律9曹魏律18北魏和晋各20北齐12大明7法经总则具法,最后一篇商鞅改法为律,为具律在九章律里也叫具律,不过放在了中间曹魏具法改名为刑名,放在首晋律中又把刑名分离出一篇法例,完善了刑律总则北齐又合在一起,首创名例律大清新刑律改叫总则夏商周就有流刑只是北周分为五等西周司寇秦汉廷尉南北朝大理寺北周这个朝代复古,所以司法机关是秋官大司寇1.曹魏《新律》/《魏律》(1)增加了篇条,由原来的九篇增加到十八篇,基本上解决了因篇少带来的缺陷;(以汉律为基础,将《九章律》中《具律》改为《刑名》,《兴律》改为《擅兴》,《厩律》改为《邮驿令》置于律外,增《诈伪》《请赇》《偿赃》等13篇,统为18篇。
)(2)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使体例更加科学。
(3)在律中正式规定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特权的“八议”条款;(始入曹魏)【源于西周的八辟之议】(4)吸收律外的傍章科令,调整、归纳各篇的内容,文字简要而通顺;(5)改革刑罚,刑罚制度进一步规范化:取消宫刑,将刑罚定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等(6)限制从坐的范围,如改革妇女的从坐,规定出嫁之女只“从夫家之罚”等等。
2.《晋律》/《泰始律》(1)严格区别律令的界限,提高正律地位。
晋律开始区分律与令的性质,律是固定性的规范,令是暂时性的制度,违令有罪者,依律定罪。
张斐、杜预注律:与法条有同等效力“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律:定罪量刑令:典章制度(2)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
晋律20篇620条,篇名为刑名和法例,盗律、贼律等。
(3)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张斐、杜预魏晋律作注,对法律概念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作出了较大贡献。
(4)“纳礼入律”。
经西汉的春秋经义,到东汉的引经注律,儒家的礼越发受到重视,晋律则直接“纳礼入律”,将儒家的“服制”礼入律典,“准五服以制罪”。
(5)制定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杂抵罪”。
第六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公元220年——公元581年)历史沿革三国两晋南北朝,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止于公元581年隋的统一。
三国,指继东汉而出现的魏、蜀、吴三个并存的政权。
曹氏魏的统辖区主要在中原一带,传四十五年,为司马氏所取代。
刘备所建的蜀,统辖区主要在西南一带,传二世,亡于魏。
孙权所建的吴,统辖区主要东南一带。
在东南一带,传四世,亡于晋。
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篡魏建晋,公元280年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王朝。
但晋统一全国的时间十分短暂,公元316年,建都于长安的晋政权便为匈奴所灭。
公元317年身处南方的晋王室琅琊王司马睿为继晋统,于建康(今南京)建都称帝。
公元420年为刘宋所灭。
史称建都于长安之晋为“西晋”,建都于建康之晋为“东晋”,或统称之为“两晋”。
南北朝是指公元五世纪初至六世纪末在中国出现的南北对峙的王朝。
南朝统治区大约在淮河以南,长江一带,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北朝的统治区基本在北方,公元386年鲜卑族建魏,为区别于曹魏,史称“后魏”或“北魏”。
公元439年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其后,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后为北齐所取代,西魏为北周所取代,北周统治者重新统一了北方。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迫周静帝禅让,自立为帝,建国称隋,公元589年灭南陈,结束了南北朝对峙的局面,统一了全国。
第一节立法概况一、法制的指导思想(一)、三国:“拨乱之政,以刑为先”(二)、两晋:纳礼人律(三)、南北朝:礼律进一步结合二、立法活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上承秦汉,下启隋唐。
其中魏的《新律》、晋的《泰始律,、北朝的《北魏律》与《北齐律》都在中国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1、《新律》魏明帝即位,令陈群、刘劭等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制成《新律》,共18篇。
《新律》早已失传,根据史料记载可以看出《新律》的内容较汉律更为丰富,体例更加科学,结构更加严密,对《晋律》的制定有直接影响。
在政权更迭频繁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的法制竟得到很好的完善导语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政权更迭频繁,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受到了冲击,与此同时,我国法制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今天笔者带大家一起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法制的发展发展的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我国法制上的特殊历史地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发展情况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在基本沿袭汉朝的法律是同时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创新。
其中蜀国以汉朝正统自居,基本沿袭汉制,并且在蜀汉建立初期,即由诸葛亮等人来制定《蜀科》。
在其后诸葛亮主政时期,科教严明,更是提出"以法治蜀"的主张,陆续制定"法检"、"科令"、"军令"等篇目,史称"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同样,吴国也基本沿用汉制,但也在孙权的主持下对法令有两次较大的立法活动。
三足鼎立而在三国中,魏国的法制发展最为突出。
从立法上来看,魏国制定的《新律》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立法活动,魏律在篇目上相比汉律大为精简,同时在体例上也做出了重大变革,将《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与此同时,魏国在刑罚改革和司法制度方面也都较前朝有所创新。
2、两晋时期泰始三年,晋武帝诏颁《晋律》,史称《泰始律》。
该律又经张斐和杜预作注释,与律文一起通行全国。
《晋律》无论是从立法技术还是立法内容都有较大的进步,例如,晋律从刑名中分出《法例》篇,完善了刑法总则的内容;首次将法制列入律典,成为我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重要标志。
《晋律》为东晋和南朝沿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施行时间最长的一部法典,影响深远。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政权更迭频繁,因此北朝的立法活动也相对较多。
北魏孝文帝时期根据汉律,参酌魏晋律经过"综合比较,取精用宏",集当时律典之大成,制定颁布《北魏律》,在刑名、罪名和刑罚原则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一、立法思想的发展变化
(一)“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二)严刑重禁,信赏必罚,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礼进一步融入到法律中
二、立法概况
(一)三国的立法:《曹魏律》
1、在篇目上,由原来《九章律》的九篇增加为十八篇。
2、在体例上,将具律改为刑名列于律首。
3、在内容上,“八议”入律。
(二)两晋的立法:《晋律》
1、在篇目上,共有二十篇。
2、在体例上,将刑名分为刑名、法例两篇。
3、在内容上,“准五服以制罪”入律。
4、有注释存在,故又称为“张杜律”。
(三)南北朝的立法:《北齐律》
1、在篇目上,篇目简为十二篇。
2、在体例上,将刑名、法例合为名例律。
3、在内容上,“重罪十条”入律。
第二节刑事法律
一、定罪量刑的基本原则
1、八议制度入律
2、官当制度的实施
3、重罪十条的确立
4、亲属相犯“准五服以制罪”
二、罪名
三、刑罚
初步形成封建五刑:死、流、耐、鞭、杖
第三节民事法律
一、关于人的身份
二、土地所有权
1、曹魏屯田令
2、西晋占田制
3、北魏均田制
三、债权
四、婚姻制度
第四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1、曹魏:律博士
2、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寺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刑讯的制度化
1、南梁:测囚法
2、南陈:立测法
(二)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
北魏法制的一项新创
(三)直诉制度的形成
登闻鼓的起诉制度
.简述“八议”入律
(1)魏《新律》将“八议”首次入律。
(2)“八议”指作八类人犯罪,依法可以享有免刑或减刑的规定。
(3)“八议”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2.简述《晋律》的创新之处
(1)精简条文,减少重法条款。
(2)法典编纂体例更合理,增加“法例”律。
(3)引礼入律,形成一些体现儒家思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如“准五服以制罪”人律。
(4)增加律疏注释,明确概念名词。
3.简述“准五服以制罪”原则的大致内容
(1)晋律中首创的亲属之间相犯依五服等级为标准处刑的制度。
(2)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以卑犯尊,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重;以尊犯卑,亲属关系越近,处罚越轻。
4.请列举北朝时期的立法
北朝时期的立法包括《北魏律》、《麒趾格》、《北齐律》、《大统式》、《大律》。
5.简述《新律》的创新之处
(1)改《具律》为《刑名》,移至篇首,使得律典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2)对汉律各篇条文上互相重复或互相矛盾的问题,进行了调整和重新归类。
(3)首创“八议”制度。
6.简述《北齐律》的立法成就
(1)合晋律刑名、法例两篇为名例篇,冠于律首,封建律典的总则至此确立。
(2)归并篇目,确定12篇的法典编纂体例。
(3)确定“重罪十条”。
7.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享有的特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贵族享有的特权包括:“八议” 制度、“官当”制度和选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
8.简述“官当”制度
(1)“官当”制度即是以官品或爵位抵罪,是贵族官僚犯罪后享受的一种特权。
(2)“官当”制度始于西晋时期。
《陈律》正式使用“官当”之名。
(3)隋唐法制继承了“官当”制度。
9.请列举出“重罪十条”的内容
(1)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2)凡是犯了这十种罪行,不在“八议”论赎之列。
10.请列举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立法
(1)曹魏的屯田制。
(2)两晋的占田制。
(3)北朝的均田制。
四.论述题
1.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法制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时期。
其刑制改革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主张废除肉刑,这为隋朝《开皇律》最终废除宫刑奠定了基础。
第二,形成了五种刑种。
经过魏晋南北朝各律的不断改进,《北齐
律》最终形成了接近“五刑”的五个刑种,它们是:死、流、徒、鞭、杖刑。
实际上,与中古时期的“五刑”已十分接近。
第三,规定了刑等。
上古时期的“五刑”只有刑种,没有刑等。
而魏晋南北朝的刑制改革中,不仅出现了刑等,而且逐渐规范,并在律中作了明文规定。
2.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律典体例的变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律典体例日趋完善,其变化主要有:
(1)律典总则“名例律”的确立。
曹魏《新律》首次将“具律”改为“刑名”,至于篇首;《晋律》又改为刑名、法例两篇;《北齐律》定位“名例”。
此后,历代律典均以名例为总则。
(2)篇目趋于简约。
《北齐律》定为12篇,以“法令明审,科条简约”著称,成为隋唐定律之蓝本。
3.试述我国古代“八议”制度是如何确立的
(1)“八议”源于古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
(2)汉代创立了“上请”制度,是“八议”的最初形态。
(3)曹魏《新律》首次将“八议”制度载入律典。
4.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
(1)法律形式日渐规范。
法律形式以律为主,令、科、比、格、式互补为用。
(2)律典编纂由繁入俭,趋于定型。
(3)引礼入律,儒家思想逐步法典化。
(4)民族融合,推动法制的改革与创新。
5.试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上引礼入律,形成许多新的法律原则或制度,使得由汉开始的礼法结合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1)“八议”入律
(2)“官当”制度的形成
(3)创置“准五服以制罪”制度
(4)“重罪十条”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