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侵权制度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研究下5、判决的执行问题如债权人之权利未获满足,可据生效法律文书向法院申请执行。
因各债务人均有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故均可为被执行人。
申请人是否可以以多个债务人中的一个作为被申请人申请执行?全部作为被申请人时,法院究竟是执行其中一个还是按比例?究竟是执行哪一个,其中是否有不正当因素导致的偏向执行行为?如分开执行则可能导致原告获得双重赔偿,该情形又如何解决?对其中一个执行到位后,已赔偿人有无向另一个追偿?上面的各种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真实存在,我们是否可以从上面的分析得出这样的一些反思:(1)立法的滞后性(漏洞)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填补?(2)法官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能否有所为?(3)司法实践中采取的按连带债务责任裁判,法律依据又在何处?(4)既然实践中可以按连带债务责任裁判,为何又不能以不真正连带责任予以裁判三、不真正连带责任原理适用规则之我见(一)不真正连带责任运用的法律规则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运用应遵循以下法律规则:第一,债权人可直接向终极责任人行使请求权要求其履行债务,如果终极责任人不能满足全部赔偿给付或不能承担赔偿责任,债权人可向其他债务人请求,此债务人对其所履行之债务可请求终极责任人承担其赔偿之损失。
这既保证了债权人债权的有效实现,又充分确认了非终极责任人对终极责任人的追偿权。
第二,债权人可向债务人之一行使请求权。
债权人可以出于促进自己债权实现而选择履行债务可能性更大的债务人进行债权请求,此债务人应对债权人履行给付义务,债务履行后债权人对所有债务人之债权即告消灭,债权人不得对其他原债务人再请求赔偿。
如有终极责任人存在,该已履行债务的债务人可以向终极责任人追偿,终极责任人得向该债务人赔偿其履行债务之损失;若无终极责任人或终极责任不确定,履行债务之债务人亦不得向其他债务人请求分担赔偿负担。
必须强调的是,此时的选择权完全在于债权人自己,法院不应要求债权人选择,相反,法院应向债权人释明其有向全部债务人主张的权利。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连带责任的区别[摘要]正确区分和认定连带责任是保证正确适用法律,承担民事责任的必要前提和保障。
司法实践中很多民事连带责任的认定,在法理上难以给予清晰而统一的技术支撑,从而损害了法律的科学性、严谨性、完整性,损害了公民应当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
文章旨在分析正确区分和认定连带责任特征和区别,使民事纠纷的解决真正符合法理和法律原则,更加科学严谨、公平、公正。
[关键词]连带责任;民事责任;区别;必要性笔者近期代理了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案情如下:管某(以下简称原告)在某大酒店(以下简称被告二)ktv包房内被客人李某(以下简称被告一)打伤,被告一在赔付部分医药费后下落不明。
于是,管某以人身伤害赔偿为由起诉被告一,同时以与某大酒店存在雇佣关系起诉被告二,并在诉讼请求里要求被告二与被告一承担连带责任。
在接触这个案件以后,首先对于原告的民事起诉书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几个问题:1.什么是连带责任?2.在本案中被告一与被告二之间承担连带责任是否成立?3.如果二被告之间不存在连带责任关系,那又是什么责任关系?这种责任与连带责任有什么异同?本文仅就这几个方面问题作出分析和探讨。
一、连带责任的法律含义及构成要件连带责任是我国民事立法中的一项重要民事责任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在受到损害后能够得到足够的救济。
连带责任是指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多个责任人基于同一发生原因而产生的具有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各连带责任人对外承担民事责任时并不以自己的份额为限,而是对全部共同责任负责,并因其中责任人之一的履行行为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均归于消灭的责任形态。
连带责任需具备民事责任的一般构成要件,即:连带责任人主观上须有过错;行为须具有违法性;须造成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须存在因果关系。
连带责任的构成还有其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一)连带责任人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连带之债是承担连带责任的前提。
连带之债是指以同一给付为标的,各债权人或各债务人之间有连带关系的多数人之债,其中数个债务人连带承担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债务,称为连带债务。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类型体系及规则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个责任主体对同一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法律责任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类型体系及规则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责任形态。
直接产生原因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侵权行为、合同违约、无因管理以及不当得利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多个责任主体对同一损害后果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主体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主体通常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等。
其中,被告是承担主要责任的一方,而第三人则可能因与案件有关而承担补充责任。
责任形态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类型主要包括代位求偿权、补充责任以及共同责任等。
其中,代位求偿权是指债权人通过行使代位权向债务人追偿;补充责任是指在第一责任人无法完全承担责任时,由其他责任主体承担补充责任;共同责任则是指多个责任主体共同承担同一损害后果的责任。
追偿权行使在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后,原告可以向被告或其他责任主体追偿。
但是,追偿权的行使需要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并注意避免超过诉讼时效。
补充责任承担在承担补充责任时,被告需要在自身责任范围内承担责任,并在承担责任后有权向其他责任主体追偿。
但是,如果被告的补充责任超出其应当承担的范围,则其有权向其他责任主体追偿。
共同责任分担在共同责任中,多个责任主体需要共同分担同一损害后果的责任。
此时,各责任主体之间的责任分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协商确定,协商不成则需要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认定。
不真正连带责任作为一类重要的法律责任形态,在实际应用中会对当事人权益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这一制度,我们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法律规定,明确其适用范围、构成要件、承担方式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便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强化司法实践通过典型案例的示范和引导,促进司法实践在不真正连带责任认定和处理上的统一性和规范性,防止出现同案不同判等不公平现象。
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这一制度的认知和理解,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侵权责任中的责任分担原则(连带、按份责任、不真正连带、补充责任)(一)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连带责任①狭义的共同侵权(《侵权责任法》第8条);②教唆、帮助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侵权(《侵权责任法》第9条第一款);③共同危险行为(《侵权责任法》第10条);④分别侵权中的累积因果关系场合(《侵权责任法》第11条);⑤网络服务提供者经通知后未采取必要的措施导致损害扩大的,就扩大的损失部分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二款);⑥网络服务提供者明知网络用户侵权,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三款);⑦非法买卖的拼装、已达报废期限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侵权责任法》第51条);⑧管理人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所有人具有过错的(《侵权责任法》第74条第二句后半段);⑨非法占有的高度危险物致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具有过错的(《侵权责任法》第75条);⑩建筑物倒塌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86条)。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规定的不真正连带责任①产品因缺陷致人损害的,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侵权责任法》第43条);②医疗机构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与产品制造人或者血液提供者(《侵权责任法》第59条);③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第三人与污染者(《侵权责任法》第68条);④因第三人的过错导致饲养的动物致人损害,第三人与动物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侵权责任法》第83条)。
《侵权责任法》规定的补充责任①被派遣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致人损害,用人单位承担责任;劳务派遣单位具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4条第二款);②第三人在安全保障义务场所致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7条第二款);③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教育机构遭受第三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补充责任(《侵权责任法》第40条)。
对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空间的反思的开题报告一、研究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我国的不真正连带责任规定在特定情况下适用,例如经营租赁、常用雇佣和使用交通工具等。
这种责任规定是一种有力的措施,有助于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和维护社会公正。
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仍然存在一些不真正连带责任不适用的情形,导致受害人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此外,在一些涉及到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案件中,某些责任主体往往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规避责任。
这无疑会给社会公正和权益保护带来挑战。
因此,本文选取“对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空间的反思”作为研究课题,旨在对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规定的适用范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旨在为完善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国际上,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
例如,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在法律中都有类似的规定。
这些国家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具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和实践操作经验。
在国内方面,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重视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研究。
许多学者围绕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的设计、适用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然而,在现实中,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责任主体的行为已经构成不真正连带责任,但未能得到法律保护,造成了不公正的结果。
同时,针对当前一些存在的问题,国内的研究还显得相对不充分。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与预期结果本文将结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规定的适用范围进行研究,采用分析的方法探讨其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规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2、国外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3、案例分析:不同情形下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4、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的盲点及对策建议预期结果为:本文将全面反思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范围的现状,探究国际经验,对比国内法律体系,提出完善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的建议,为今后完善我国不真正连带责任制度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侵权制度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研究上引言陈某受雇于包工头蒋某为吕某建房,在该房一层建好时,因吊装楼板需要,蒋某与吊车主王某约定:由王某用吊车吊装20块楼板,一次性给付其报酬,具体吊装事项由王某负责。
王某在吊装过程中,吊运的楼板碰到正在施工的陈某,致陈某从楼板上摔下,经诊断其伤情为小腿部骨折。
现陈某以雇员受害赔偿纠纷的案由向法院起诉,要求蒋某、王某赔偿其损失7000元。
该案在法院审理过程中,法院让陈某选择蒋某、王某中的一个主张权利,陈某选择了蒋某,法院遂判决蒋某赔偿陈某损失7000元。
在履行法院判决后,蒋某向法院起诉要求王某赔偿其支付的7000元,因为蒋某在对王某的选任过程中有过错,故法院支持判令王某赔偿蒋某6000元。
在第一件案件的审理中,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蒋某是受害人陈某的雇主,与陈某之间形成雇佣合同关系,而王某是陈某受损害的直接加害人,陈某可以以雇员身份,要求雇主承担其损害的无过错责任,也可以要求王某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但不应要求蒋某、王某承担连带责任,因为他们并不是陈某的共同侵权行为人。
如果陈某选择以蒋某为被告,则不能再起诉王某,否则即违反“一事不再理”的民事诉讼原则。
另一种观点认为,陈某是在雇佣劳动期间受到伤害的,其既可以要求蒋某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要求王某承担侵权责任,但只能行使一个请求权。
而王某是陈某的直接侵权人,所以如果蒋某的赔偿不足以补偿陈某的损失,陈某还可以向王某主张赔偿,为了审理方便,法院可以将两个诉合并审理,根据被告过错的大小,分别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
由于两个诉所基于的法律关系不同,原告的诉求不同,诉因各不相同,因此并不违反“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第三种观点认为,陈某可以同时以蒋某、王某为被告,法院不可以让原告选择要求由谁来赔偿,如原告不选择,法院应按不真正连带责任判决。
法院审理和判决的结果,接受的是第一种观点。
该案审判过程中产生的争议和最终的判决结果,均非无可非议,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本案中,陈某以蒋某、王某为共同被告向法院主张权利是否恰当?本案案由是否恰当?本案应如何准确定性?涉及该债务的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在现有制度修订前司法实践如何进行变通适用?由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均有赖于对不真正连带理论的探讨和引鉴,因此本文试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理论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进而就其变通适用与未来展望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
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理解与适用[内容提要]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的义务,并因一债务人完全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归于消灭的债务。
不真正连带债务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命题,它是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通过法院判例和学说发展起来的民法制度,是复杂社会生活对利益平衡在司法解决方法上提出的需要和挑战。
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广泛的案例基础,对审判实践提出了迫切的解决需要。
本文从一则真实案例谈起,描述了审判实践中迫切需要却适用不统一的现状;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其构成要件、辨别其与相近概念的异同,以正确理解不真正连带债务涵义;另一方面从实践上对审判案例分类归纳,总结出不真正连带债务类型化形态,为法律适用形成先期的案例基础。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以“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效力”为题,从债权人请求权行使和债务人追偿权行使内外两个方面,重点探讨了这一理论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并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立法可行性作了简略分析,以此希望有助于审判实践中对相关案件的处理和解决。
[关键词]不真正连带债务连带债务请求权竞合补充责任终局责任人一、问题的提出――从一则案例谈起甲公司分别与乙公司和丙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协议,将其所有的房屋的四楼出租给乙公司,一至三楼出租给丙公司。
两份协议均载明,出租方应对承租方使用场所内的安全进行监督和管理,出租方若将多余房屋出租给他人,不得影响承租方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嗣后,乙公司经常擅自使用安装在四楼的消防龙头,甲公司知悉后并未予以制止。
某日乙公司使用完该消防龙头后,龙头突然脱落,自来水大量溢出,殃及丙公司所承租的层面,致丙公司堆放在房内的大量货物浸水受损。
丙公司遂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承担违约责任,乙公司承担侵权责任。
(以下简称“房屋租赁案”)案件讨论中,各方均同意甲公司未按租赁协议的约定适当履行对承租场地的安全保障义务,构成违约责任;乙公司擅自使用消防龙头造成龙头脱落,导致丙公司财产受损,主观存有过错,构成侵权责任。
剖析民法中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民法中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对于很多人来讲,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法律概念。
民法理论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民法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的债务形式或者责任形态。
在侵权行为法领域,就叫作不真正连带责任。
根据民法学专家杨立新教授的观点,不真正连带责任也称为不真正连带债务,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
从债法的意义上说,不真正连带债务不履行的后果,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侵权法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对一个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或者不同的行为人的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受害人的权利受到损害,各个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各负全部赔偿责任,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
按上述关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定义理解,不真正连带责任亦属赔偿权利人的选择权范畴。
即权利人有权根据合同相对原则选择对于权利人的损害负有赔付责任的多个债务人中的一人,主张履行赔付义务,该债务人履行完赔付义务之后,致使其与权利人的债务消灭,其有权向权利人的另一相关联的债务人即第三人主张赔偿责任。
我们可以根据案例分析举例说明理解不真正连带责任。
案例一、在侵权行为法的产品侵权责任中,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责任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不论受害人向法院起诉生产者还是起诉销售者,只要生产或者销售的产品有缺陷,造成了损害,就应当由被起诉的被告承担责任,如果起诉的是销售者,而产品缺陷又是生产者造成的,那么,销售者在承担了侵权责任之后,可以向生产者求偿。
案例二、甲委托乙保管一电视机,乙在保管过程中借给丙,丙在使用时将电视损坏,乙对甲的违约责任与丙对甲的侵权责任是不真正的连带责任。
如果甲要求乙承担违约赔偿责任,在乙赔偿甲的损失之后,乙有权向丙方主张赔偿责任。
案例三、如果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人身损害的,雇员作为赔偿权利人可以请求作为侵权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根据人身损害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浅析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理解与适用张仁友案例简介被告唐某雇请被告邵某驾驶大货车运输货物,并同时雇请原告李某跟车装卸货。
2005年5月6日,邵某驾驶大货车运货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致跟车的李某受伤,经鉴定为一级伤残。
2005年5月30日,交警部门做出《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邵某负事故的全部责任,李某不负事故责任。
经查,大货车的车主为罗某。
为此,李某将唐某、邵某、罗某列为共同被告起诉到法院,要求共同赔偿其经济损失。
一审结果一审法院认为,原告李某在为被告唐某从事雇佣活动中,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人身损害,其可以选择请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请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但不能同时请求第三人和雇主承担赔偿责任。
依原告起诉的事实可以认定原告起诉的是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即意味着原告请求第三人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那么原告就不能同时请求雇主被告唐某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故一审判决,在本案中被告唐某不承担赔偿责任,被告邵某依法负全部赔偿责任,被告罗某作为事故车辆的所有人依法负连带赔偿责任。
二审结果二审法院认为,被上诉人邵某作为上诉人李某的直接侵权人,被上诉人唐某作为上诉人李某的雇主,上诉人李某依据不同的请求权基础,分别对被上诉人邵某、唐某享有不同的赔偿请求权,且这两个请求是分别独立的。
被上诉人邵某、唐某对上诉人李某所负赔偿债务的发生,既无共同行为,亦无相互的某种约定,只是一种偶然的结合,但两债务人的给负内容为同一,且债务的清偿不分比例、份额,每个债务人均负有全部清偿的义务,且任一赔偿义务人履行义务,均可使上诉人的损失得到填补,从而使其赔偿请求权因目的的实现而消灭,但被上诉人邵某为终局责任人,若被上诉人唐某实际承担了赔偿责任,其有权向被上诉人邵某提出追偿。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被上诉人邵某、唐某对上诉人李某所负的赔偿债务,符合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特征。
依此种债务方式对外效力内容,上诉人李某对债务人之一或全体可以同时或先后为全部或一部分之请求,由此上诉人李某将被上诉人邵某、唐某作为共同被告,要求共同承担赔偿责任,应予支持,一审认为上诉人不能同时请求雇主唐某与侵权人邵某承担赔偿责任有误,应予纠正,但上诉人以共同侵权为由,要求被上诉人唐某承担连带责任,缺乏理据,不予支持。
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规则与实务探析摘要:连带责任可以分为普通连带责任与非典型(不真正)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为填补连带责任之空白而存在。
各债务发生的债因位于不同层次及内部不可相互追偿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本质特征。
在面临公共政策选择及连带责任扩张适用的态势下,以层次划分的区分规制思想主导法释,界定不真正连带的适用空间与条件,并衍化出一般适用规则。
各责任人之间是否处于同一层次,要结合责任产生的主观过错程度、原因力大小及立法与政策等因素综合确定。
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对终局责任人与其他责任人的债务负担进行份额化处理为实务新动向,理应认可。
关键词:不真正连带责任;层次划分理论;区分规制;终局责任人;份额化处理。
1问题的提出。
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成之初暨展现极强实务价值,但立法中却鲜有规定,给予司法裁判留下自由空间,同时造成实务适用的盲目。
理论界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亦争论不休,至今未能构建起圆满的区分界定与适用要件机制。
就实务层面,不真正连带责任构成要件为何,适用范围如何界限;法官判定多数人之债为不真正连带债务自由裁量的空间度在哪;不真正连带债务应该采取何种诉讼模式;理论层面上,以承担责任所发生的原因偶然与否作为界定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边界是否合理,存在终局责任及责任人之间不得相互追偿作为判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标准是否正确;如何建构起不真正连带债务可行性的运作机制。
2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形式上的理论模型2.1比较法上的理论构造。
2.1.1原因同一学说。
“不真正连带”概念于19世纪后期在讨论共同连带与单纯连带的过程中产生,德国学者艾思勒(Eisele)撰写《共同连带与单纯连带》的论文单纯连带进行细化研究,区别于普通的单纯连带,其中包含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害,保管人过失责任与故意侵害人,保险中的理赔人与侵害人等无合同意思表示的情形,认为是不真正连带债务。
不真正(单纯)连带不具有同一原因或同一债因,而不同于单纯连带与共同连带。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类型体系及规则关键词: 不真正连带责任先付责任补充责任并合责任内容提要: 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对同一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同一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各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各负全部赔偿责任,并因行为人之一的责任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或者依照特别规定多数责任人均应当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
分为典型的不真正连带责任、先付责任、补充责任和并合责任。
在侵权责任法中,有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形态,是与竞合的侵权行为相对应的,由两个以上的主体对同一个民事主体负有法定义务,当他们实施的侵权行为侵害了该法律所特殊保护的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时,被侵权的民事主体就产生了两个以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分别针对负有不同法律义务的侵权人。
对于这种侵权行为,法律规定采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予以保护。
在侵权责任法中,凡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侵权行为,都适用不真正连带责任形态,以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民事权利,救济损害造成的后果。
例如《侵权责任法》第41条至第43条规定的产品责任中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不真正连带责任,《物权法》第20条规定的不动产登记错误登记机构与错误登记人的不真正连带责任,都是这种侵权责任形态。
不真正连带责任也称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民法债法中的一种重要的债务形式,[1]在侵权责任法领域则叫做不真正连带责任。
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之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
[2]不真正连带债务不履行的后果,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例如在连带责任保证中,主债务人和保证人承担的债务形态,就是不真正连带债务,而非连带债务或者连带责任。
侵权法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对同一受害人实施加害行为,或者不同的行为人基于不同的行为而致使同一受害人的民事权益受到损害,各行为人产生的同一内容的侵权责任各负全部赔偿责任,并因行为人之一的责任履行而使全体责任人的责任归于消灭,或者依照特别规定多数责任人均应当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
法 学 视 野13INTELLIGENCE精神病人的离婚诉讼中,原告提出离婚虽然预示着婚姻关系可能终止并引起原告监护资格消失的法律后果。
但是,离婚之诉与监护人变更之诉是两面个不同的诉,不能把原告提出离婚视为对担任监护人提出异议,在尚未解除夫妻关系前,原告对被告依然享有监护权,承担监护义务。
此外,在尚未查清事实,作未出是否准予离婚判决之前,为精神病人确定配偶以外的其他人担任监护人,可能使配偶一方借口推卸监护责任,不利于精神病人的生活水平及精神病的治疗。
如果判决不准离婚,则还会出现监护人重复,以至于影响被监护人的利益。
因此,在尚未查明事实时不宜为精神病人设立配偶以外的人作为监护人,原告仍是被告的监护人。
对监护人资格的取得方式,理论上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法定继位方式取得,如前一顺序监护人已经死亡,自然由紧挨后一顺序的监护人担任实际监护人;二是通过自愿协商方式取得,依照法律规定,每个公民在一定条件下均享有监护权利,同样也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可自由处分自己的监护权利,但其处分权利时不得损害被监护人之权益,一般未经当事人的请求不得随意以公权形式去干涉或处分当事人的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审理精神病人的离婚案件时如未经当事人的请求或未经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硬以职权手段强行指定变更一方当事人的监护权利资格,实际上是处分了该当事人的监护权利,该做法严重违反了不告不理的基本诉讼原则和法院的中立地位;司法实践中,精神病人的配偶,虽是第一顺序监护人,鉴于离婚之利害关系,不宜再担任原监护人,但可以将自己的监护权利通过双方自愿协商方式自由变更转让给第二顺序监护人即精神病人的父或母,双方可签订监护关系变更协议书。
三是通过司法裁判方式取得,被监护人之近亲属或其它利害关系人基于保护被监护人之权益出发,可申请人民法院依照特别程序,依法撤销原监护人的监护权利资格,同时另指定新监护人,指定后不得自行变更。
审判实践中,因配偶不能代理被告告与自己离婚,此时应解决近亲属的代理诉讼资格问题,关键也在于如何取得被监护人的实际监护权利资格。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
王禹
【期刊名称】《楚天法治》
【年(卷),期】2022()13
【摘要】从我国民法诞生起,法定的责任类型就不包括不真正连带责任,这一法律概念获得法学界的认可,且在审判实践里适用度较高.目前这一概念已完善,根据民法学界教授已有的剖析,对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和特征有所了解,熟知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起源与发展.本文结合法条和自己的理解,对赔偿情形中几种不同类型的责任进行对比分析,并依据人民法院关于侵权行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判决,以期了解现在这种责任对应适用何种行为类型,知道该责任类型在目前司法审判中的标的问题、适用范围、责任承担问题和在诉讼上的疑难特殊类问题.
【总页数】3页(P0061-0063)
【作者】王禹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
【相关文献】
1.试论侵害商标权下生产者与销售者的竞合侵权形态与不真正连带责任
2.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规则研究——以法院生效裁判观点为样本
3.不真正连带责任在保险合
同纠纷中的适用4.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浅析5.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诉讼构造——以《民法典》第1203条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法典》中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情形(一)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
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二)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
《民法典》第四十四条:“因运输者、仓储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三)医疗产品损害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四条:“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
患者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的,医疗机构赔偿后,有权向负有责任的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追偿。
”(四)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三条:“因第三人的过错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污染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
污染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五)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条:“因第三人的过错致使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请求赔偿,也可以向第三人请求赔偿。
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六)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的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三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
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法律适用浅析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是由判例学说发展起来的民法理论,各国民法对此虽无明文规定,但法学界大多承认此项制度,并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形成了处理此类问题的成熟、科学的方法。
我国目前司法实务中涉及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的案例也层出不穷,如近年来出现的停车场车辆被盗案件、客户因银行存折挂失后仍被他人支取而诉银行案、顾客在旅馆被盗诉旅馆案、顾客在酒店被第三人伤害诉酒店案、雇工被第三人伤害诉雇主案等,这些案件无一不与不真正连带债务有关。
由于这一理论尚未被我国民法理论界、立法机构、司法实务加以研究和重视,因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各地法院在涉及到此类问题时,做法很不一致,严重影响了法律统一与权威。
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实体和程序上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作一翻探讨。
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基本含义我国台湾民法学泰斗史尚宽先生认为:"不真正连带之债(德语,Unechte Solidaritat,Unechte Gesmtschuld),谓数债务人基于不同发生的原因,对于债务人负以同一给付为标的之数个债务,依一债务人之完全履行,其他债务人的债务因债权人目的之达到而消灭之法律关系。
属于广义请求权并存之一种。
"我国著名民法学者杨立新亦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多数债务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负全部履行的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人的债务均归于消灭的债务。
不真正连带债务不履行的后果,就是不真正连带责任。
"其他学者如王利明、孔祥俊等亦持相仿观点。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不真正连带债务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对同一债权人负有依不同法律关系而产生的数个债务。
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当事人之间所产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即不同,因而债务人所负的债务亦不同。
例如,乙承租甲的房屋,在租赁期内因丙不慎失火将房屋烧毁,对此,甲既可以基于租赁关系要求乙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基于所有权关系向丙主张侵权赔偿责任,此时乙、丙与甲之间即构成了不真正连带债务。
浅析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效力及适用[摘要]不真正连带债务在各国民法多无明文规定,但却广泛存在于各国司法实践中,并由判例学说所肯定并不断加以完善,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文章从分析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涵特征及类型入手,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外法律效力进行考察,探讨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处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不真正连带债务;终局责任人;求偿权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司法实践中运用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处理案件的情况日益增多。
然而,我国现行的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不真正连带债务制度,致使审判实践中该制度的运用往往力不从心。
因此,对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一、不真正连带债务理论概述不真正连带债务概念由是德国学者阿布舍雷最先提出。
学者史尚宽将“不真正连带债务”定义为:数债务人基于不同发生原因,对于债权人负以同一给付为标的之数个债务,依一债务人之完全履行,他债务因目的达到而消灭之法律关系。
[1]学者孔祥俊先生认为则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多数债务人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给付,各自承担全部履行的义务,并因债务人之一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均归消灭的债务。
[2]笔者认为,不真正连带债务是指数个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由,而产生对同一债权人相同给付内容的负担,各债务人负担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并因其中一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债权人的债权归于消灭的债务。
可见,不真正连带债务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各债务的发生原因不相同。
在不真正连带债务中,债权人的数个赔偿请求权是分别独立的,是基于数个不同的法律关系而发生的,如侵权之债和违约之债的竞合,不同债权的并列存在。
第二,数个债务人的给付内容是同一的。
不真正连带债务中,虽然债权人有数个独立的赔偿请求权,但这些赔偿请求权基于同一个损害事实而产生的。
债务人对外均负有同一内容的清偿义务,而对内则不存在一定份额、比例的分配关系。
第三,不真正连带债务的产生既不是法定,也不是当事人约定。
论侵权法上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摘要】不真正连带责任是连带责任的一种。
目前我国《侵权责任法》中并未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只以条文内容和精神的形式对其进行了体现。
由于条文规定得并不够明确细致,目前各学者对不真正连带责任争议不断,在侵权纠纷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处理方式。
但是鉴于不真正连带责任对保护被侵害之权利在司法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是如何在《侵权责任法》中得到体现的问题有必要进行进一步地理解和思考【关键词】侵权责任法;不真正连带责任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基本概念不真正连带责任(unelchte solidaritat)由德国学者阿依舍雷最先提出,它是建立在德国普通法时期对连带之债二分论——共同连带、单纯连带基础之上的,并逐步从单纯连带中引申、演化而来,围绕这一理论,尽管学说各异,争论不休,但最早为法院判例所接受、肯定。
[1]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各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发生原因而对于同一债权人负有以同一给付为标的的数个债务,因一个债务人的履行而使全体债务均归于消灭,此时数个债务人之间所负的责任即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二、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一)产品责任的不真正连带责任《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二款规定:“销售者不能知名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知名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销售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第二款规定:“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赔偿。
”第三款规定:“产品缺陷由销售者造成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赔偿。
”第四十四条规定:“因为仓储者、运输者等第三人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侵权责任法》在这里采用双重责任原则。
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摘要】随着我国《侵权责任法》的修改,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讨论又上升为热点。
学者对于《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未达成共识,导致实践中缺乏理论的指引。
本文将对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的发展做出新的探讨,采用同一层次说来区分真正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为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范围的界定提出新的标准,以便来划分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为我国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做出贡献。
【关键词】不真正连带责任;范围;同一层次说;《侵权责任法》我国《侵权责任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民法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由此展开了对于责任这一落脚点的大讨论,其中很多学者提出我国《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不真正连带责任,但是关于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问题,学者意见不一。
李永军认为其中第10条、第11条、第36条、第43条、59条、第74条、第75条、第83条、第85条、第86条为不真正连带责任[1];杨立新认为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为第43条、第44条、第59条、第68条、第83条、第85条、第86条[2]。
可见目前我国对于《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还未能达成共识。
不真正连带责任这一传统的研究问题迅速再一次成为我国研究的热点。
不真正连带责任在我国并没有正式出现在法律条文中,而是处于学术研究阶段。
但是在实践中,已经开始广泛地使用不真正连带责任。
目前的判决书中大多认定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标准为: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偶然产生的同一内容的债务,称为不真正连带债务。
此种标准存在不合理因素。
由于我国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研究存在不足,理论基础的缺乏导致司法实践超前于理论研究和法律规定。
因此,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研究不仅具有完善逻辑严谨的民法责任体系、推动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工作的重大理论意义,还具有明晰法律实践中若干难题、指引司法实践活动、推动法制大步前进的实践意义。
一、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之争(一)德国法传统不真正连带责任是由德国法学家米塔斯和阿依舍雷率先提出的,其理论源头为古典罗马法时期的争点决定制度和德国19世纪普通法时期的连带责任二分法。
[3]德国不真正连带责任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同一原因学说”,理论源头可以在德国学者艾思勒的论文《共同连带与单纯连带的》中找到。
后世将他的观点称为“形式的同一原因性”,“用现代民法的观念来理解,即真正连带责任的请求权基础的同一性:复数责任都基于相同的法律规定。
”[4]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些责任属于法律还未规定或界定不明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来界定责任便无法回答。
后来,又有学者发展出了“实质的同一原因性”学说,认为确定真正连带责任的同一原因的标准为“同一生活事实”。
[5]这一学说也有其致命的缺陷,虽然一些连带责任往往基于相同的原因发生,但是也存在一些基于不同原因发生的连带责任。
第二阶段为”目的共同学说”,又可以分为三种:“主观目的共同说”要求真正连带责任中的多个债务人具有主观上的共同目的,相互之间有意思联络,每个债务人都清楚自己的行为会产生的法律后果。
[6];“客观目的共同说”则要求真正连带责任中多个债务人具有相同的客观利益,主观目的不一定相同。
[7]但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情况下,多个债务人之间的共同利益是偶然产生的,事先并不存在。
“法律目的共同说”则认为真正连带责任的多个债务人之间具有法律目的上的共同性。
但此共同性如何确定,该学说并没有提出清晰的标准。
[8]“目的共同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客观目的共同说”。
由于共同目的这一概念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需要法官在判决中进行解释判断,法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成为司法腐败滋生的土壤,也使这一制度沦为空谈。
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将客观上的同一利益作为区分真正连带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存在不合理之处。
比如保险人和雇主,两者均有对雇员发生侵权行为的风险提供补偿保障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两者具有共同的目的。
而这种共同目的用来作为认定二者之间具有不真正连带关系的标准显然是不合理的。
所以,现代民法已经基本放弃使用了此种观点。
第三阶段为“同一层次学说”,该学说是当代德国的主流学说。
其认为真正连带责任债务人的给付应该具有共同履行的效力。
多个债务人必须均承担一定程度的终局责任,只要其中一人履行了给付,其给付的效力也及于其他债务人。
而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有人承担终局责任,有人只是承担预付责任。
每个人承担责任的法律效果不同,所以给付不具有共同履行的效力。
[9]多个债务人是否均承担终局责任成为判断是否位于“同一层次”的依据,也是区别真正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实质标准。
同一层次学说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解释无疑优于前面的传统观点,但是部分学者也对此种学说提出了质疑。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如何确定责任人是否位于同一层次,以及如何区分不真正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
这两个问题都会在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二)我国学者观点及笔者浅析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我国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种以原因同一说为区分基础,戴修瓒、史尚宽、孙森焱、孔祥俊、张广兴等学者坚持该观点;另一种以目的共同说为区分基础,郑玉波、陈荣隆等学者坚持该观点。
[10]近些年,我国也有一些学者对我国传统的观点提出质疑,发表了一些具有独创性观点的文章,如章正璋提出我国未规定不真正连带责任,他认为区分连带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标准应为法律是否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是否约定;[11]阳雪雅主张不真正连带责任缺少独立存在的基础,应当废除不真正连带责任;[12]李中原赞同同一层次说,主张在宽泛统一的连带性模式下,促进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融合,完善区分规制方案。
[13]综上所述,我国传统学者观点主要沿袭德国法传统的原因共同说和目的共同说,而此两种观点陈旧,难以解释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概念,在德国早已经被更具说服力的同一层次说所取代。
而个别学者提出的创新性观点过于偏激,且论述较为宏观,不够具体。
我国对于不真正连带责任概念的认识亟待更新和变革,笔者认为应采取同一层次理论作为研究基础,来对不真正连带责任进行系统研究。
笔者认为区分真正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标准应为:多个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是否属于同一层次,在不同层次的即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二、不真正连带责任适用标准(一)如何辨别同一层次根据层次划分理论,采用多个债务人是否位于同一层次来判断其属于真正连带责任还是不真正连带责任,而是否属于同一层次应该看多个债务人是否都需承担一定程度的终局责任:“如果每一个责任人都对债权人承担一定份额的终局责任,即为同一层次;反之,则为不同层次。
”[14]因此,是否在不同的层次上作为真正连带责任和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区分标准。
也可以说,不真正连带责任实际上是有终局责任人的责任,先行赔偿的责任人是对终局责任人的一种事先代偿,以此来承担终局责任人无能力偿付的风险。
那么如何判断每一个责任人是否承担终局责任?笔者认为应该看损害的发生是否由此当事人直接造成,非终局责任人可能只是与此损害发生相关的链条中间人,只是为了保护当事人追偿的利益作出采用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规定,承担终局责任人无能力偿付的风险。
在采用同一层次说之前,对于不真正连带债务的内部责任分担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面对这一难题,学者给出的最佳答案也是充满不确定性的。
因为多个债务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产生时随之产生的,不真正连带责任无法事先预知多个债务人之间的关系,“对内部责任分配的问题的处理应基于各纠纷类型债务人之间关系的本质结合法秩序的整体价值、法的公平正义原则处理,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法效果无法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
”[15]这种解释十分的模糊,可见之前的理论都无法解决债务人的内部分担问题,也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笔者认为,在采用同一层次说的情况下,此种问题便不复存在。
实际上,不真正连带责任根本不涉及内部责任分担问题。
因为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有终局责任人的,无论哪个债务人先行赔偿都是有权进行追偿的,多个债务人之间的责任是确定的。
只有终局责任人负最终的赔偿责任,何来内部责任分担问题呢?如果涉及到多个债务人之间的责任分担问题,那便为真正的连带责任。
这也是不真正连带责任与真正连带责任的区别之一。
(二)是否允许债权人同时起诉多个责任人对于此问题,国内目前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以“否定说”为主。
持肯定说的学者认为债权人可以任意选择一个或几个债务人作为被告起诉,无其他限制。
[16]持否定说的学者则认为债权人只可以起诉距离自己最近的法律关系的债务人。
并且,在损失得到赔偿后,对其他债务人的请求权就随之消灭。
[17]笔者认为应允许债权人就其中任意一个责任人请求赔偿。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真正连带责任的适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即保证当事人在终局责任人清偿不能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得到救济。
如果规定债权人只能向其中之一的债务人请求赔偿,则债权人需要事先调查多个债务人的经济状况,增加了债权人救济的难度;另外,当多个债务人分别都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如果当事人不能同时请求多名债务人进行清偿,必会遭到一定的损失,保护债权人的意图则不能实现。
第二,不真正连带责任虽然与真正连带责任不尽相同,但其也体现着连带性的特征,即实质不同,而形式则相同:债权人可以请求任一债务人承担责任,多个债务人对外关系是连带的。
这种连带性则要求债权人可以同时请求多名债务人进行清偿。
三、我国《侵权责任法》中不真正连带责任范围的探讨(一)如何运用同一层次说来界定不真正连带责任的范围运用同一层次说的观点,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界定标准则为多个责任人之间的责任是否属于同一层次,如果属于不同层次则为不真正连带责任。
笔者认为在判断上有两个客观标准:一是多个债务人之间对外承担连带责任;第二是有终局责任人,并且非终局责任人可向其追偿。
笔者对《侵权责任法》中一些有争议的条文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满足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条件。
第43条生产者与销售者对外承担连带性责任,而对内非终局责任人可以对终局责任人进行追偿。
第59条医疗机构、生产者、提供机构之间,第68条污染者和第三者之间,第83条动物饲养人、管理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以上四个条文符合我们对不真正连带责任的界定条件,因此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第二、多个债务人对外虽承担连带性责任,但无终局责任人,有第10条共同危险行为、第11条无意思联络但承担连带责任的分别侵权行为、第36条网络侵权责任、第74条遗失、抛弃高度危险物损害责任、第75条非法占有高度危险物损害责任,这些条文中多个债务人的最终责任无法确定,实际上承担的是真正连带责任;第三、多个债务人对外没有承担连带责任。
第44条虽与43条规定类似,但消费者没有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第三者与生产者、销售者并没有对外承担连带责任,此条规定的只是生产者、消费者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