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 格式:ppt
- 大小:8.74 MB
- 文档页数:36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阅读答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文章。
本文被选入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材。
以下是小编整理八年级第三课的这篇课文的参考答案,欢迎阅读!
1.(1)振震(2)像象(3)废费
2.(1)推重(2) 让(3)推崇(4)推荐
3.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4.指圆明园
5.示例:笑里藏刀两强盗。
6.运用反语揭露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和洗劫,活画出英法联军虚伪的嘴脸。
7.站在人民的立场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同时表明政府不能代表人民,人民对中国是友好的。
8.凭他们的杨枪炮,也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9.骄傲自大,腐败充塞。
毒杀革命群众。
10.因为清政府的军队帮着侵略者打义和团,杀害拳队领袖,成了侵略军的开路先锋
11.因为义和团的群众运动这一革命力量存在,因为有着四万万有蓬勃生气、勤俭巧慧的中国劳动人民。
12.提示:.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如12生肖铜头像。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
10月18日、19日,侵华英军头目额尔金为掩盖抢劫掳掠罪行,下令米启尔骑兵团3500人在园内四处点燃罪恶的大火,圆明园顿时成为一片火海。
所谈感受能发自肺腑即可。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堂作业本参考答案: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希望对你有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珐琅、眼花缭乱、瞥见、箱箧、制裁、荡然无存”等词语。
2.了解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知识点。
3.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过程与方法1.培养速读能力、捕获筛选信息能力及思维能力。
2.透过或热情赞美或冷静嘲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朴素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2.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学难点透过或赞或讽的语言,深挖文章的意蕴,感受悲剧的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
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
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课文,学过之后,相信大家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
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
2.知识链接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原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原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
1. 根据课文内容填字(每空填1字)。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怎么干,只是()彻底,()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满了箱箧。
2. 句式仿写。
(1)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指出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2)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二、课内阅读(一)先生: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次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4. 从感情色彩看,文段中“体面、出色、光荣、赞誉”等词语是__________。
5. “这次远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主要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信件背景及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
2.信件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观点
3.对信件的评价和反思
正文
尊敬的巴特勒上尉:
我收到了您的来信,信中提到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事宜。
首先,我想对您表示敬意,感谢您在这场战争中为国家和平做出的贡献。
然后,我想就信中所提到的内容谈谈我的看法。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原因,据我所知,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对外封闭,不接受国际贸易和外交规则,导致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受到损害。
英国和法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以及保护在华侨民和商人的利益,决定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
这一点在信中也有所提及。
然而,信中的主要内容却是让我感到困惑。
您在信中对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这是对清政府的惩罚,也是为了迫使清政府接受国际规则。
但是,我无法接受这种观点。
战争本身就是破坏和伤害,而火烧圆明园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虽然英法联军声称这是为了迫使清政府开放,但实际上这只是一场资源掠夺和人民疾苦的战争。
对于这场战争,我认为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会有这场战争,而不是如何为战争的行为辩护。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虽然打开了中国市场,但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民的痛苦。
我希望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家间的纷争,而不是通过战争。
总的来说,我尊重您在信中表达的观点,但我不能接受这种观点。
我
希望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这场战争和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