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及监管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通报亚麻籽适用标准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7.12.21•【文号】国卫办食品函〔2017〕1259号•【施行日期】2017.12.2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通报亚麻籽适用标准的函国卫办食品函〔2017〕1259号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办公厅:经研究,直接食用的亚麻籽适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 19300-2014)。
同时,宜在标签标示“熟制后食用”等类似消费提示。
附件:食用亚麻籽研究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7年12月21日附件食用亚麻籽研究情况一、关于亚麻籽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又称胡麻,属亚麻科亚麻属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十大油料作物之一。
亚麻在我国的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甘肃、陕西、河北、内蒙古、山西、宁夏、青海、新疆、黑龙江、云南和广西等地。
亚麻籽(flaxseed,linseed,semen lini)为亚麻的成熟种子。
在我国,亚麻籽主要作为油料用于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加工。
二、关于直接食用亚麻籽亚麻籽的主要成分为脂肪、蛋白质、膳食纤维,其他成分还包括矿物质、α-亚麻酸、木酚素、亚麻籽胶、维生素等。
科学研究表明,亚麻籽含有生氰糖苷、抗VB6 因子、植酸等有毒物质或抗营养因子。
生氰糖苷亦称氰苷、氰醇苷,可以在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作用下产生氰化物。
生亚麻籽中含有不同含量的生氰糖苷,其含量因品种、产地和环境等有较大差异。
三、关于直接食用亚麻籽的安全性评价根据《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为确保我国居民直接食用亚麻籽的安全性,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成立工作组,收集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及文献,对亚麻籽部分主产区进行了调研,对霉变粒、过氧化值、酸价、铅、黄曲霉毒素B1、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菌群、霉菌、农药残留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并对直接食用亚麻籽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及简要起草过程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以下简称卫生计生委)《2010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清理完善工作安排》(卫办监督函【2010】607号),由浙江省卫生监督所牵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舟山市卫生监督所等参加组成的起草组对GB 19298—2003《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及GB 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进行修订。
二、确定各项技术指标的依据(一)标准名称GB2760—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包装饮用水分类包括饮用天然矿泉水,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Stan 227—2001《瓶装/包装饮用水(不包括天然矿泉水)通用标准》标准名称内容,本标准范围包括除饮用天然矿泉水外的所有包装饮用水类别,因此将GB 19298及GB 17324合并,并将标准命名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二)标准适用范围参照Codex Stan 227-2001的适用范围,将本标准适用范围修改为“本标准适用于人类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
(三)术语和定义参照Codex Stan 227—2001、国际瓶装水协会(IBWA)《瓶装水规范》、GB 10789-2007 《饮料通则》、GB 17324—2003以及GB 16330-1996 《饮用天然矿泉水厂卫生规范》中对天然矿泉水的处理要求,本标准制定了包装饮用水、饮用纯净水、自然来源饮用水、其他饮用水定义。
(四)原料要求1。
以来自公共供水系统的水为生产用源水,其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2。
以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地表水、地下水)为生产用源水,其水质应符合GB 5749对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卫生要求,其食品加工用水水质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五) 成品水的水质要求1. 感官要求来自非公共供水系统(地下水)为生产用源水的“自然来源饮用水”的色度及浑浊度可能会比其他饮用水高,故参照GB 5749—2006及GB 8537—2008制定适用于该类水的感官要求。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技术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公布日期】2014.01.28•【文号】国卫办食品发[2014]12号•【施行日期】2014.01.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食品安全正文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技术指南的通知(国卫办食品发〔2014〕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中心、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根据《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有关要求,为指导卫生计生系统科学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现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工作要求:一、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完善工作制度,科学进行指导。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要结合本机构承担的食品安全任务,对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作出具体规定,明确专人负责。
二、各地在使用《指南》过程中应当注意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衔接。
法律、法规和规章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有关规定。
三、《指南》作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参考性技术文件,尚不能涵盖实际工作中所有内容,各地在执行中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委食品司。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年1月28日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技术指南为指导卫生计生系统承担食品安全相关工作的机构和人员科学、有效地开展风险交流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概念及基本原则食品安全风险交流,是指各利益相关方就食品安全风险、风险所涉及的因素和风险认知相互交换信息和意见的过程。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工作以科学为准绳,以维护公众健康权益为根本出发点,贯穿食品安全工作始终,服务于食品安全工作大局。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编制说明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原卫生部出台了8 项食品接触材料卫生管理办法,对塑料、橡胶、搪瓷、陶瓷、涂料等8 类食品接触材料进行了管理性规定,但由于《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这些管理办法已于2010 年废止。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同步建立多项食品接触材料标准。
在标准构建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涉及到整个食品接触材料标准体系的原则性问题需要加以明确,在缺乏相应管理办法的情况下,急需建立相关标准,为现行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在实际安全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出处,为其他配套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和规范的管理提供依据。
2014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将本标准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国卫办食品函〔2014〕454 号),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牵头承担标准起草工作。
主要起草人:张俭波、朱蕾、张泓、王竹天、邓陶陶、鲁杰。
本标准修订以《食品安全法》为基本依据,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要求开展工作。
2014 年 3 月,评估中心启动标准修订工作。
为了保证本标准能够充分解决相关问题,起草组向食品接触材料国家安全标准起草单位、相关行业、企业广泛征求意见,对于标准体系中需要解决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收集,并对美国、欧盟、日本、欧盟成员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其他相关规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这些规定在我国监管方式和行业现状下的可行性。
标准起草组组织召开了数次研讨会,对于标准制定原则、亟待解决问题、解决方式等内容进行研讨,并重点关注本标准与GB968《5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迁移试验通则》、《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相关的产品安全标准等其他相关标准的协调问题。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2015 年 1 月,起草组将标准草案向相关专家、行业协会征求意见,共收到来自15 家单位的50 余条意见。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通知.【颁布时间】2015-12-17.【标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通知.【发文号】.【失效时间】.【颁布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法规来源】/zhjcj/s9139/201601/932bda5cb93b4dd382be43462e5b9 e34.shtml.【法规全文】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通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通知国卫办监督发〔2015〕6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疾控中心、监督中心: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和规范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我委组织制定了《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规范》。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规范.docx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5年12月17日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督促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实施监督检查时,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监督检查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程序合法、规范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对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内容:(一)作业场所;(二)清洗消毒设备或者设施;(三)生产用水和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四)餐具、饮具的出厂检验;(五)餐具、饮具的包装标识。
第五条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督促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建立自查制度、落实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提高餐具、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卫生安全管理水平。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解读发布时间:2017-04-14为不断完善我国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及污染物限量标准,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及GB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已于2017年3月17日发布,将于2017年9月17日正式施行。
一、主要修订内容此次GB 2761及GB 2762两项污染物通用标准的修订,主要新增了葡萄酒和咖啡中赭曲霉毒素A限量、新增了螺旋藻及其制品中铅限量要求、删除了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要求。
此外,结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1)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发布实施后遇到的一些问题,兼顾与其他相关标准相协调,对两项标准文本内容做了进一步修订完善。
二、关于污染物的定义食品污染物是食品从生产(包括农作物种植、动物饲养和兽医用药)、加工、包装、贮存、运输、销售、直至食用等过程中产生的或由环境污染带入的、非有意加入的化学性危害物质。
GB2761中规定了我国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要求,GB2762中规定了除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和放射性物质以外的化学污染物限量要求。
我国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兽药残留限量、放射性物质限量另行制定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三、修订原则GB2761及GB2762是食品安全通用标准,对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修订工作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以风险评估为依据,科学合理设置污染物指标及限量,体现了以下工作原则:一是坚持《食品安全法》立法宗旨,以保障公众健康为基础,重点对我国居民健康构成较大风险的食品污染物和对居民膳食暴露量有较大影响的食品种类设置限量规定,突出安全性要求。
二是坚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遵循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食品中污染物标准制定原则,结合污染物监测和暴露评估,确定污染物及其在相关食品中的限量,确保科学性。
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07-1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号《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已于2013年2月5日经原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
主任 李斌2013年5月31日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材料审查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新食品原料是指在我国无传统食用习惯的以下物品:(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二)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分离的成分;(三)原有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成分;(四)其他新研制的食品原料。
第三条 新食品原料应当具有食品原料的特性,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且无毒、无害,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者其他潜在性危害。
第四条 新食品原料应当经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性审查后,方可用于食品生产经营。
第五条 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材料的审查和许可工作。
国家卫生计生委所属卫生监督中心承担新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材料的申报受理、组织开展安全性评估材料的审查等具体工作。
第六条 拟从事新食品原料生产、使用或者进口的单位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应当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一)申请表;(二)新食品原料研制报告;(三)安全性评估报告;(四)生产工艺;(五)执行的相关标准(包括安全要求、质量规格、检验方法等);(六)标签及说明书;(七)国内外研究利用情况和相关安全性评估资料;(八)有助于评审的其他资料。
另附未启封的产品样品1件或者原料30克。
第七条 申请进口新食品原料的,除提交第六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出口国(地区)相关部门或者机构出具的允许该产品在本国(地区)生产或者销售的证明材料;(二)生产企业所在国(地区)有关机构或者组织出具的对生产企业审查或者认证的证明材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全文及解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该标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2月24日批准发布,自2015年5月24日起实施,标准中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4.1和4.2)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一、制定情况该标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2月24日批准发布,自2015年5月24日起实施,标准中对包装饮用水的标签标识要求(4.1和4.2)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
二、关于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直接饮用的包装饮用水,即:密封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包装容器中,可供直接饮用的水,不适用于饮用天然矿泉水。
天然矿泉水将另行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
三、关于原料要求包装饮用水的原料有两种主要来源:一是公共供水系统,二是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
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又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来自于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的要求。
来自于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水源,应分别符合GB 5749中对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的要求,即:采用地表水为水源时应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的要求,采用地下水为水源时应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要求。
这些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源水经处理后,其水质应达到GB 5749的要求,再进入生产包装饮用水的后续加工工序。
由于非公共供水系统的源水经处理后,pH值一般不会发生变化,食品加工用水可以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或《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的pH值执行。
四、关于“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的标识规定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当添加使用硫酸镁、硫酸锌、氯化钙、氯化钾等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时,需在产品名称的邻近位置标示“添加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口味”等类似字样。
提案认为,食品安全一直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民生。
目前,食品从业主体数量众多、分布面广、规模化程度低、监管难度大;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法规标准、技术装备、人才队伍、管理能力等方面基础薄弱;一些企业规模小、条件差、技术落后、管理薄弱、主体责任意识不强;一些业主唯利是图、道德失范,主观恶意违法犯罪屡禁不止、屡打不绝,进一步加大了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
回顾近年来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能否破解食品安全顽疾,关系到公众健康,关乎到社会诚信。
提案认为,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
一是违法成本太低。
按食品安全法规定,罚款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
经济处罚过低导致法律失去应有的威慑力,一些企业宁可违法交罚款也会继续从事违法行为。
二是惩处力度不够。
《食品安全法》明确要制定的不少食品安全标准仍尚未出台,导致执法没有依据;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相关人员"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等规定几乎形同虚设;对食品安全生产、销售、经营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惩罚力度低,往往不被处理或仅受到记过、撤职等处分;存在地方保护现象。
提案建议:一、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惩处力度,对违法行为严惩不贷。
刑法修正案(八)已经提高了财产责任的力度,规定最低刑为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罚金不设上限。
建议在相关执法中切实从严执法,保证罚款金额能够杀一儆百,消除食品企业的侥幸心理,避免违法行为;完善配套法律法规,细化对涉案人员的惩处办法,加大刑罚力度,从严从重处理。
对判决的案件加大宣传力度。
惩处包庇的涉案人员,包括地方政府地方保护主义,承担连带责任。
二、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出台。
目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基础研究滞后,专门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技术管理机构缺乏,经费严重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建议高度重视、加大力度破解这些制约因素,加快食品安全标准工作进程,保证相关执法有理有据。
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安全的标准制定及监管
作者:申海鹏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5年第07期
201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于6月15日启动。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主题日活动上,该部门介绍了其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风险管理中所做的工作。
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一是加快推进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
按照为期两年的整合工作安排,2014年完成了208项标准的整合任务。
今年2月,李斌主任主持召开第十一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主任会议,新审查通过304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并对2015年标准工作做出了部署安排。
二是加快重点和缺失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
2014年完成了96项重点、亟需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2015年上半年新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等13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速冻食品生产卫生规范》等29项食品安全标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截至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累积公布492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三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宣贯和跟踪评价。
标准的生命在于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宣传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食品安全标准宣传贯彻力度,有效推动标准贯彻实施,及时公布新发布标准的问答。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网站设置了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专栏,向社会全面介绍工作进展。
会同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开展重点标准的培训,并结合重要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标准解读,加强了与公众的沟通交流。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源性疾病的管理
一是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面进一步扩展。
截至目前,共设置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点2489个,覆盖了全国86%的县级行政区域。
2014年以来,会同有关部门共监测食品样品49万份,食品相关产品1.3万份,进出口食品1.9万份,涵盖种养殖、粮食收贮、生产和加工、销售和餐饮服务、进出口等各环节。
二是加强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报告管理,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
全国共设置主动监测哨点医院3482家,已覆盖全部县级行政区域。
加强了对学校集体食堂、餐饮业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监测、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监测、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置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三是建立部门会商机制,及时通报风险隐患。
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召开11次部门会商会议,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监测中发现的生物毒素、霉菌毒素和重金属污染以及食源性疾病等重点问题,共同研究提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措施,相关监管部门及时排查处置食品安全隐患,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
四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组织部分省份开展中国居民食品消费量调查和总膳食研究,努力构建我国食物消费量数据库。
根据监管工作需要和风险监测发现的问题,组织开展优先风险评估,会同有关部门及时修订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黑名单”及其配套检验方法,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