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勒德·胡赛尼小说中人道主义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追风筝的人中的友谊与道德选择《追风筝的人》是由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阿米尔与他最好的朋友哈桑之间的情谊以及陈述了友谊与道德选择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文将探讨该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友谊和面临道德选择时所产生的冲突。
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友谊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与哈桑是从小一起长大,亦师亦友。
然而,他们所属社会环境不同,身份差距悬殊,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尽管哈桑一直默默无闻地保护着阿米尔,但阿米尔却有时对他采取漠视或者玩弄感情等态度。
此外,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阿米尔因为害怕面对自己背叛了哈桑而逐渐疏远他。
然而,在故事结局处,《追风筝的人》显示出了真正伟大而无私的友谊。
当时间转至成年后,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为了救出哈桑的儿子索尔,并与之对抗强权。
尽管过去有种种挫折和亏欠,但阿米尔决心弥补过去的错误,向哈桑伸出援手,并最终为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友谊对于道德选择的影响友谊在《追风筝的人》中被描绘成一个重要而复杂的主题。
它与道德选择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故事中,阿米尔既是哈桑最好的朋友,也是真实事件发生时应该站在正义一边的人。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他却背叛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
例如,在那个留给哈桑独自面对性侵事件的关键时刻上,阿米尔出于恐惧和自私而逃避了责任。
这使得阿米尔对道德选择产生了内疚感和不安感。
他深知自己虽然还是哈桑最好朋友身份,但却在需要帮助和保护哈桑时背离了友谊本身所规定的义务。
这种内心矛盾使得阿米尔下定决心寻求救赎,并通过为哈桑及其儿子付出最后一切来弥补过去的过错。
道德选择与个人成长在小说中,主人公阿米尔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道德选择过程。
他通过回顾自己与哈桑的友谊、面对自己的背叛和内疚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力量。
阿米尔善良与邪恶之间的抉择最终塑造了他的性格,帮助他成为一个真正懂得爱、勇于承担责任并追求原谅与救赎的人。
通过道德选择,阿米尔不仅改变了自己,也引导着读者去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并理解无私友谊和归零罪恶所需要的勇气。
追风筝的人善与恶的纠葛友谊的力量追风筝的人:善与恶的纠葛,友谊的力量《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著名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友谊以及善与恶的纠葛,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友谊的力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主题。
1. 善与恶的纠葛在小说中,阿米尔是一个富有阿富汗家庭的孩子,而哈桑则是他的贴身仆人。
尽管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是阿米尔出于懦弱和自私,多次背弃了哈桑。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哈桑为了帮助阿米尔捡回飞落的风筝,却遭到了残酷的侮辱和背叛。
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无力和内疚感,选择了对哈桑的沉默,从此两人的友谊走向了崩溃。
2. 父子之间的善与恶另一个善与恶的纠葛出现在阿米尔与他的父亲之间。
阿米尔一直希望能够获得父亲的认可和喜爱,但父亲却对他心生反感。
父亲更加欣赏和疼爱哈桑,甚至为了哈桑救了阿米尔一命。
这样的差别对待让阿米尔感到自卑和痛苦,形成了他内心善与恶的矛盾。
3. 友谊的力量尽管小说中揭示了善与恶的纠葛,但也强调了友谊的力量。
在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不顾一切返回故乡,并为救出哈桑的儿子成为了英雄。
他通过这个行动弥补了自己的过错,并找到了内心的平衡。
此外,小说中还有其他人物之间的友谊,比如阿米尔与美国医生法拉德之间的友谊。
这些友谊展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和帮助的力量。
4. 善与恶的边界这部小说还带给读者一个问题,就是善与恶的边界是模糊的。
阿米尔经历了残酷的背叛和巨大的内疚,但在他勇敢回到阿富汗并救出哈桑的儿子时,也让人看到了他内心的善良。
同样,虽然哈桑被对待不公,但他对阿米尔深情厚意的友谊也体现了他的善良和宽容。
总结:《追风筝的人》通过描述善与恶的纠葛以及友谊的力量,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的世界里,友谊可以弥补善恶之间的伤痛,也能够唤起内心深处的善良。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在善与恶之间做出选择,并在友谊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好的人。
2016年4月刊【摘要】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与《灿烂千阳》近年来备受关注。
小说通过主人公个人经历的叙事构建伦理主线,探寻了阿富汗家庭内部父母与子女、夫与妻、兄弟姐妹之间等复杂而又模糊难言的家庭伦理困境。
通过对这些伦理关系的反思与追索,胡塞尼深刻地揭示了贫穷与战乱等对伦理道德的扭曲与摧毁,同时也阐明了他的人道主义伦理诉求。
【关键词】伦理学;卡勒德·胡塞尼;伦理诉求一、文学伦理学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由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于2004年首次明确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
”在我国,刘小枫首先使用“叙事伦理”一词,他将伦理学分为理性的伦理学和叙事的伦理学两种,理性伦理学“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叙事伦理学则“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
美国学者劳伦斯·洛克里奇(LaurenceS.Lockridge)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伦理批评》(TheEthicsofRomanticism,1989)可谓文学领域伦理批评的复活。
洛克里奇在伦理批评的视域内对威廉·布莱(WilliamBlake)、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约翰·济慈(JohnKeats)、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等八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进行了解读,并指出他们的伦理观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美国学者亚当·桑查瑞·纽顿(AdamZacharyNewton)在他的《叙事伦理》(NarrativeEthics,1995)一书中,最早将“叙事伦理”的概念应用于文学领域,用以“研究叙述故事和虚构人物的伦理后果,以及这一过程中把叙述者、听众、证人和读者结合到一块的相互作用的理论观点。
《追风筝的人》人性与救赎《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小说,以阿富汗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与朋友哈桑之间的友谊、背叛与救赎。
同时,小说也深刻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过去错误的弥补。
本文将从人性和救赎两个方面来探讨《追风筝的人》所传递的深刻主题。
一、人性的复杂性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阿米尔和其他角色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小说中,阿米尔和哈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他们的身份、地位、教育背景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使得他们的人生轨迹迥然不同。
阿米尔是家境富裕的农场主之子,受到良好教育,在社会上享有高度地位。
而哈桑则是阿米尔家的仆人,贫穷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
尽管他们拥有这么多的差异,但他们之间的友谊却是那样的深厚。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阿米尔对哈桑的崇拜和喜爱,以及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无私。
然而,他们之间的友谊却被阿米尔的背叛所毁灭。
当阿米尔目睹哈桑被强奸却没有挺身而出,甚至还撒谎以逃避惩罚时,他对自己的背叛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
这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人性中的恶与善的边界,以及人们如何在面对良知和道德的考验时做出选择。
二、救赎的力量《追风筝的人》强调了救赎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自己过去错误所做的努力。
通过阿米尔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通过反思和行动来弥补过去的过失,并找到内心的宽恕与和解。
在故事的最后,经过多年的时间,阿米尔通过自己的行动最终实现了对哈桑的救赎,找回了内心的平静。
在小说中,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卡。
通过与索拉卡的交流和帮助,阿米尔成功地给自己的过去带来了救赎。
他不再逃避自己的罪恶感,而是决心通过行动来弥补之前的错误。
这一过程中,阿米尔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成长。
救赎的力量在《追风筝的人》中得到了深入阐述。
它告诉我们,无论人们曾经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只要敢于直面过去的罪恶,努力改正并寻找内心的平静,救赎就是可能的。
三、背叛与道德《追风筝的人》通过揭示背叛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让人们深思背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后果。
卡勒德·胡赛尼:撕不掉的阿富汗标签卡勒德胡赛尼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位阿富汗裔美国作家,以他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而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和关注。
他的作品为读者揭示了阿富汗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并深刻地探讨了家庭关系、友谊和人性的困境。
在他的小说中,胡赛尼展现了他眼中那个撕不掉的阿富汗标签,以及这样一个国家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挑战。
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的喀布尔,随后随着家人移民到了美国。
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动荡的时期度过的,同时也是阿富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苏联入侵阿富汗、塔利班的崛起以及美国的干预,这些都对胡赛尼的家乡和他个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历史事件在他的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追风筝的人》是胡赛尼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阿富汗。
这个故事以友谊、背叛、救赎为主题,讲述了两个男孩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他们被卷入战争和动荡之中所面临的困境。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展示了阿富汗人民长期以来所承受的苦难和痛苦。
胡赛尼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他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和选择。
他没有回避阿富汗社会存在的问题,如父权制度、性别不平等和种族歧视,而是通过精彩的故事将这些问题呈现给读者,引起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胡赛尼的作品还关注人道主义问题,特别是战争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
他描绘了战争给无辜者带来的痛苦,并探究了个人在面对战争时的心理和道德选择。
胡赛尼的作品具有文学价值,他的写作风格流畅而细腻。
他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他所创造的阿富汗世界,并通过人物的命运和情感让读者对故事产生共鸣。
他的小说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以及那个被战争和冲突所撕裂的国家。
追风筝的人:探讨人性中的善恶和救赎一、引言《追风筝的人》是由卡勒德·胡赛尼所著的一部畅销小说,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着重探讨小说中涉及的主题——人性中的善恶和救赎,并通过分析主要角色与情节来深入分析这些主题。
二、人性中的善恶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多个角色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既有善良也有邪恶。
首先,主角阿米尔展现出常见的矛盾与复杂性。
他既是嫉妒和懦弱之心使其背叛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哈桑,又表现出后悔和对失去友谊感到愧疚之情。
此外,其他次要角色如巴巴、阿斯夫等也各自体现了善良或邪恶的一面。
整体而言,《追风筝的人》向我们展示了每个人都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种倾向,无法简单地用黑白分类。
三、救赎与复仇小说中的故事围绕着阿米尔对哈桑背叛和自己内疚感的救赎展开。
阿米尔通过返回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为哈桑的儿子索尔获得新生而付出努力。
作者透过这个情节表达了对过去错误行为的忏悔和重建一个更好未来的决心。
此外,角色哈桑的儿子索尔也成为了另一个主要角色,他在追求真相并原谅阿米尔的过程中也体现出救赎与宽恕。
四、人性善恶与救赎之间的关系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试图传达一个重要信息:人性中既有善良也有邪恶,并且时刻都存在着可能进行救赎和改变自己的机会。
通过揭示主角以及其他角色内心复杂而多面性的一面,胡赛尼呼唤读者思考和接纳不完美而具有矛盾性格的现实生活中每个人。
五、结论《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以其深入探讨人性中的善恶和救赎而广受赞誉。
通过主要角色的塑造和情节展开,读者可以深入思考人性中的矛盾与复杂性,并体味到每个人在改变自己和他人命运方面都有改变的机会。
正是因为这种真实、震撼且感人至深的描写,使得《追风筝的人》成为了一部畅销小说和经典之作。
注:此文中使用的数据纯属虚构,仅用于示范目的。
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的温情故事《追风筝的人》:卡勒德·胡赛尼的温情故事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扣人心弦、温情感人的作品。
通过故事中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追悔,胡赛尼展现了友情、亲情、爱情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道义、良知等问题的思考。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的内心世界、家庭、社会的描绘细腻而真实,给人以教育性的思考。
下面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题阐发三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
首先,小说《追风筝的人》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统领全书。
故事以主人公阿米尔和他的朋友哈桑之间的纯洁友谊为起点,逐渐展开了一个关于背叛、仇恨和救赎的剧情,给人以思考和震撼。
作品以阿富汗的历史背景为背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战争、暴力和动荡的世界。
故事以一场风筝比赛为转折点,将主人公的生活引向戏剧化的高潮,引发了一系列变故和反转。
作者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使读者感受到了阿富汗人民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摧残,同时也反映出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弱点和悲剧。
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胡赛尼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与共情。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是这部作品的亮点之一。
主人公阿米尔是一个具有复杂内心的角色,他既是受害者又是施害者,负着巨大的内疚和后悔。
他的朋友哈桑则是一个善良、忠诚的人,对阿米尔无私付出,但却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和背叛。
两个人之间的友谊和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本书的核心情节。
此外,作者通过塑造其他次要人物也凸显了他丰富的描写能力。
比如,巴巴是阿米尔的父亲,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阿萨德则是一个憎恨阿米尔的人,却在故事的最后展现出了伟大的宽容和真诚。
最后,这部小说的主题是救赎与成长。
阿米尔通过这段充满痛苦和挫折的经历,重新反省和审视自己的内心,最终选择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罪行,并试图通过救赎找回纯真和善良。
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都在经历着各自的成长过程,面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和罪孽。
名著导读:《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道德选择讨论1. 简介《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畅销小说,讲述了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涉及友情、道德选择和成长等主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该作品中描绘的友情与道德选择。
2. 友情的力量2.1 主角哈桑和阿米尔之间的友情关系在故事中,哈桑和阿米尔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他们共同面对困境,并默默支持彼此。
他们之间的纯真友情展现了无私和互助精神。
2.2 友情对人物成长的影响通过哈桑与阿米尔之间温暖而复杂的友谊,作者展示了友谊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例如,在故事发展过程中,阿米尔在某个重要时刻出于自私选择背叛了哈桑,这个决定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并对其产生深刻影响。
2.3 友情的影响力与社会关系除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友谊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关系。
在小说中,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种无私行为引发了读者对友情和道义的思考。
3. 道德选择与内心挣扎3.1 主角面临的道德困境在《追风筝的人》中,不仅哈桑和阿米尔之间存在复杂纠葛的友情,主角阿米尔也面临着各种道德选择。
例如,在他童年时期因自己的胆怯而没有保护好哈桑,以及成年后决定回到故乡寻找并帮助哈桑等重要时刻。
3.2 道德选择与良知之间的冲突在小说中,人物经常陷入道德两难境地。
他们对道义问题有所觉悟,并在做出选择时感受到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这种内心战争让读者深入思考道义标准与现实环境间的关系。
3.3 后果及对后续发展的影响小说呈现了主人公的道德选择对自身和周围人物产生的直接后果。
这种探讨使读者明白一个道德选择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并凸显出选择的重要性。
4. 结语《追风筝的人》通过描绘主角与朋友之间纯真而复杂的友情关系,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选择与内心挣扎,展示了友情和道德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关系中具有的深刻意义。
该作品引发了读者对友谊、互助和道义观念以及个体责任等议题的思考,并提醒我们在面临抉择时要认真思考并勇于作出正确的选择。
追风筝的人:友情与赎罪的救赎之旅《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于2003年出版的小说,该书以阿富汗为背景,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讲述了他与好友哈桑之间、以及他们在战争和流亡中的遭遇。
1. 简介《追风筝的人》是一部极其感人并充满戏剧性的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展示了深藏于友情、责任和赎罪之中的复杂情感。
小说以“抢红色飞龙”游戏为引子,在很多生活层面上展现了主角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特殊而又命运般纠缠不清的关系。
2. 友情与背叛在《追风筝的人》中,主角阿米尔和他忠诚无比的朋友哈桑之间建立起深厚且特殊的友谊。
然而,在逆境和可怕事件面前,阿米尔因为自卑和害怕而背叛了哈桑。
这种友谊和背叛的矛盾成为整个故事很重要的主题之一。
3. 赎罪与救赎阿米尔因为背叛哈桑而感到内疚和良心的谴责,这使得他努力寻求赎罪和救赎。
小说中展示了他通过面对过去错误的方式,重新认识自己,接受现实,并付出行动来补偿过去所犯下的错误。
4. 战争与流亡小说以阿富汗战乱及塔利班统治时期作为背景设置,在这个充满混乱、暴力和不公正的时期,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遭受了许多考验。
战乱和流亡不仅让他们分离,也给两人带来了切肤之痛和人生选择的困扰。
5. 人性与人道主义《追风筝的人》通过描绘角色们在极端环境中的行为和反应,探索了人性善恶、仁慈与残忍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小说中呈现的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于人道主义价值观以及个人道德观的思考。
6. 结语《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让人深思和感动的小说,通过展示友情与赎罪之旅,向读者展现了人类情感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困难和错误中寻求真实、勇于面对自己,并为过去所犯下的错而付出行动是如何能够带来内心的平静和救赎。
追寻中的救赎与成长——《追风筝的人》意象、夸张、写实主义手法赏析追寻中的救赎与成长——《追风筝的人》意象、夸张、写实主义手法赏析【摘要】《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喀布尔的普什图人阿米尔与父亲仆人的儿子哈扎拉人哈桑之间的故事,小说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自小是很好的玩伴,但他们之间横亘着等级、种族和宗教的隔阂。
本文从小说的意象和夸张修辞手法的分析,以及民族性格的写实主义特点三个角度,主要对《追风筝的人》前四个章节以及其它章节的若干句子进行了文体风格方面的鉴赏。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夸张意象写实主义一、《追风筝的人》梗概《追风筝的人》由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一个身在美国的阿富汗移民男孩(阿米尔)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
主人公阿米尔的经历和背景取材于作者本人,阿米尔儿时出身阿富汗上流社会,父亲经商的同时做着慈善活动,在当地非常有声望。
而阿米尔由于孩童的自私,非常想获得父亲全部的爱,并因此总是因为父亲对仆人孩子(哈桑)的温情而心生嫉妒。
阿米尔儿时性格懦弱,哈桑勇敢忠诚,心态失衡的阿米尔后来用不光彩的手段陷害了仆人一家,导致仆人一家流落异乡,后来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一家被迫出走美国。
若干年后,父亲的合伙人熟知内情,在临过世前鼓励阿米尔回阿富汗寻找哈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平复自己多年的负罪感。
已经事业有成的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疮痍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哈桑,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付出赎罪一样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作者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
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
《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
卡勒德·胡赛尼小说中人道主义的特点作者:樊鲁豫于大海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7期摘要:2003年阿富汗裔美国人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问世,并大获成功,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
以后的十三年他又相继创作了《灿烂千阳》、《群山回唱》等小说。
在卡勒德·胡赛尼的创作的小说中,我们听到阿富汗内心的哭泣,看到战争之下人们眼中的泪影,在他创作的三部小说中,无不热情地体现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人道主义情怀。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人道主义关怀;男权;女性卡勒德·胡赛尼小说以人物关系折射了阿富汗民族间的冲突以及不平等的社会等级观念。
在小说中,描绘的诸如“对偷情的人扔石头,强奸儿童,鞭打穿高跟鞋的妇女,屠杀阿扎拉人”等一些列的情节,说明阿富汗社会的阶层关系根植于不平等的民族关系之上,展示了胡赛尼小说人道主义关注点落在战争、宗教冲突以及男权社会下对妇女儿童的迫害,因此探讨他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特点显得尤为必要。
(一)对战争罪恶的揭露阿富汗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苏美争霸时期一个重要棋子。
1973年开始苏联先后在阿富汗发动了三次政变。
阿富汗当时在查希尔国王领导下,经济发展戛然中断,其后土崩瓦解。
此时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童年时期,一系列动荡使得作者开始了多次逃亡,先是法国巴黎,后是美国。
在《追风筝的人》中作者这样描述:远处传来警报声,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玻璃破碎的声音,还有人高声叫嚷,我听见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跑到街道上,也许身上还穿着睡衣,披头散发,睡眼惺忪。
哈桑在哭,阿里将他抱紧……阿富汗的苦难自此开始,作者的苦难也自此开始。
1979年12月,苏联入侵,俄国坦克在阿米尔和哈桑玩耍的街道上耀武扬威,给当地父老乡亲带来死亡,开启了血流成河的时代。
小说中说在喀布尔,你不能相信任何人——为了获得悬赏或者因为受到威胁,人们彼此告密,他们将喀布尔分成两派:告密的和没有告密的。
战争摧毁了人们之间所有的信任,邻居告发邻居,儿童揭发父母,兄弟陷害兄弟,仆人背叛主人,朋友出卖朋友……这是人的社会吗?作者没有正面批判战争,但是采用侧面描写,写人性、友谊、亲情、善良被破坏,遭践踏,人性中善的一面被侮辱,使得恶的一面被放大,战争给阿富汗人带来的灾难就更突出。
战争摧毁的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还有廉耻。
在艾米尔随其父逃亡的路上,蛇头卡林为了钱答应了俄国士兵野兽般的要求,在父亲义正言辞的驳斥下,俄国士兵说这是战争,战争无所谓羞耻。
战争的大环境下,是有多少人变得狂热而扭曲,他们杀人放火、强奸掳掠,视之当然。
乡村被焚毁,学校被破坏,地雷像死亡的种子那样遍布,儿童被草草掩埋。
阿里死于一颗地雷,拉辛汗的反问犹在耳边:阿富汗人还有其他的死法吗?这是一个平民乃至一个民族对战争恶行的控诉。
但悲剧一再上演,俄国佬已经被赶走很久,喀布尔依次落在马苏德、拉巴尼和人民圣战者组织手里,不同派系间的内战十分激烈,没有人知道自己能否活到战乱结束。
我们看到阿桑束手无策的站在一旁看着妻子被打,不是因为怕死,而是为了他的妻子仍有丈夫,儿子不致成为孤儿。
可是在抵抗塔利班侵占住宅的抗争中,哈桑连同他的妻子被杀死,他的孩子终于还是成了孤儿。
在这场战争里,惨无人道,没有天理。
战后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从阿米尔回乡的情境中可见一斑:越过国境线,触目皆是贫穷的迹象,残破的泥屋和茅舍,衣不蔽体的孩子,废墟与乞丐。
那些尚未被彻底摧毁的屋宇赤条条的伫立在那儿,屋顶破了大洞,墙壁嵌满火箭的弹片,整个街区已化为瓦砾。
重返喀布尔,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遇的老朋友,却发现他潦倒凄戚,发现他无家可归,身无分文。
浩劫过后,也许还未过去,但贫穷已是如影随形。
以上是《追风筝的人》中所描述的,类似的情景《群山回唱》中也有记录:子弹击中过每栋房子,火箭呼啸着从头顶飞过,枪榴弹在街上此起彼落,将柏油路面炸出一个个弹坑,到了晚上,红红白白的曳光弹到处乱飞,直到天亮。
一轮又一轮的爆炸响彻四面八方,伴随着人们在街头发出的尖叫。
接着就是抢劫,民兵大摇大摆的走进来,见到喜欢的东西就拿走。
他们抢走了大部分家具、油画、土库曼地毯、雕像、银烛台、水晶花瓶。
他们敲掉了卫生间台子上的青金石花砖。
胡塞尼小说中诸如此类的场景很多很多,综上可见,战争,无论任何形式的战争,正义的或者非正义的,對于人类都是灾难,包括身体的、心灵的、经济的……战争中并没有人道可讲,有的只是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烧杀掠夺,在战争中,人们退化为野兽,或者说不如野兽。
(二)种族宗教问题对人尊严的践踏首先是种族之争。
《追风筝的人》中普什图人对哈扎拉人妄加杀戮,迫使他们背井离乡,烧毁他们的家园,贩售他们的女人。
哈桑的被辱骂、被强暴、甚至被“我”背叛,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哈扎拉人,在普什图人的眼里仿佛哈扎拉人不是人。
阿塞夫的话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普什图人的观念:“阿富汗是普什图人的地盘,过去一直是,将来也永远是。
我们是真正的阿富汗人,纯种的阿富汗人,这个塌鼻子不是。
他们这种人污染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国家,他们弄脏了我们的血脉。
”这是赤裸裸的种族灭绝主义,竟从一个小孩的嘴里讲出,可见种族歧视到了何种地步。
在普什图人眼中,哈扎拉人是肮脏的,生来就该受奴役,如果能有主人优待他们,他们就该就该跪在主人面前,感激地用睫毛扫去主人靴子上的灰尘。
小说中阿瑟夫对哈桑进行强暴,阿米尔眼睁睁看着不去营救,而后独自逃掉,他自己说,这不是由于软弱,而在很大程度都只是基于哈桑是个哈扎拉人。
再到后来小说中描述塔利班在马扎里沙里夫对哈扎拉人进行屠杀,惨绝人寰,用拉辛汗的话是,你在地球上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像地狱的地方了。
这些都是由于种族之间矛盾所导致的。
小说中哈扎拉人被叫做“吃老鼠的人”、“塌鼻子巴巴鲁”、“载货蠢驴”等,甚至阿米尔潜意识里也认为哈桑不过是个哈扎拉文盲,一个一辈子只配在厨房里打杂的人,戏弄他,羞辱他。
阿塞夫在文中是一个极端种族仇视者,他认为哈扎拉人是应该被清除,被送往哈扎拉贾特。
哈桑被杀死时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塔利班放出风声说一个哈扎拉家庭独自住在瓦兹尔阿克巴汗区的豪宅里,两个塔利班官员前来调查逮捕了哈桑,哈桑告诉他们,他跟拉辛汗住在一起,而且还有很多邻居作证,但塔利班说他像所有哈扎拉人那样是骗子是小偷,最后哈桑被杀死。
在这样一个种族歧视的社会大环境里,哈扎拉人被侮辱、殴打甚至杀死完全不需要找任何理由,命如蝼蚁。
其次是宗教问题。
阿富汗是伊斯兰教国家,但伊斯兰教分好几个支派,派系间分歧导致压迫乃至战争。
阿米尔从妈妈留下的旧书中看到普什图人压迫哈扎拉人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前者是逊尼派穆斯林,后者是什叶派。
艾米尔的老师对什叶派也是嗤之以鼻,提到什叶派这个词的时候,仿佛是某种疾病。
这就好像基督教对犹太教的歧视和压迫,引发了长达上百年的战争和苦难。
就近期国际社会热点也门政变,也有什叶派和逊尼派斗争的基因。
胡塞反政府武装是什叶派,而对其施加打击的是也门邻国沙特阿拉伯,也是中东最大的逊尼派穆斯林国家。
宗教本是导人向善,但几个世纪以来因为宗教分歧导致的流血冲突却颇为惨烈。
(三)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迈阿密先驱报》在评价卡勒德·胡塞尼时说“他拥有说故事的远大抱负,用这些宽宏的小说,为我们诠释了阿富汗的历史和文化……为了探寻已吞噬阿富汗的暴力根源,胡赛尼透过这些女性的生命片段为我们揭示些许微弱的希望之光。
”在他的三部小说《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中都有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
《灿烂千阳》更是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比起其他两部小说,对女性权益的关注更突出。
卡勒德·胡赛尼小说中,女性在阿富汗连最基本的人权都无法获得,她们处于男权话语和父系制度的压迫之下,她们往往是男人的附属品,出门时必须裹上沉重的卡布,蒙上面纱,只露出双眼。
而这双眼,作者在形容时用了“惊恐”二字,这说明女性在阿富汗的整体生存状态,是处于无尽的恐惧担忧之中。
在《追风筝的人》中,塔利班因为哈桑妻子高声说话,而对其进行殴打,理由是“道德风化部”禁止妇女高声说话。
女人们基本说话的权利都被剥夺,更不要谈追求自己的理想,或者满足自己的欲望等这样高层次的要求。
无独有偶,《群山回唱》中妮拉·瓦赫达提因为抛头露面和写诗被指品行不端。
在《灿烂千阳中》玛利雅姆的母亲娜娜告诉她女人只需要学会一样东西,就是忍耐。
作为佣人的娜娜和主人扎里勒有了私生女,这件事暴露之后,扎里勒的几个妻子,命令将娜娜扔出去,而扎里勒也没有勇气反抗他的家人,没有为做过的事承担责任,而是诬陷娜娜勾引了他,过错全在娜娜。
作者借娜娜之口道出了社会的不公正: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对于扎里勒和他的妻子而言,娜娜就是一丛艾蒿、一丛狗尾草,是人们拔起来就扔掉的东西。
对于大着肚子她,人们指指点点,嗤之以鼻,甚至更糟糕地用虚伪的善意攻击她。
在她分娩时,没有医生,没有一个接生婆,她孤孤单单躺在泥屋的地板上,旁边摆一把刀,身上汗如雨下,她自己切断脐带。
女人不仅受男人的压迫,还要受男人周围一切环境的压迫。
作者以旁观者口吻陈述事实,字里行间都是对这种不公待遇的同情关切和不满。
至于《灿烂千阳》主人公玛利雅姆,十五岁时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仿佛陌路,同年,继母们为了摆脱这一累赘,将她嫁给了一个45岁的中年鞋匠拉希德,此后她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
胡赛尼一方面指出这些不公正的存在,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为这些女性指出了生存的出路,尽管这些出路未必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这些不合理。
在《群山回唱》中反叛的妮拉·瓦赫达提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到法国来希望把女儿解救出来,让女儿帕丽免于一种不可挽救的人生。
妮拉不想让帕丽违背自己的意愿和天性,变成一个勤劳而悲伤的女人,不想帕丽一辈子俯首为奴,忍气吞声。
作者借妮拉这一反叛的人物角色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通过对比阿富汗妇女和西方女性之间存在的差距,首先进一步指出阿富汗妇女的无助和被动,其次也指出阿富汗女性要想获得自由平等应向西方社会方面靠拢。
小说中除了直接揭示女性受压迫状态,还侧面叙述了实施压迫的男性的情况。
这些男人道貌岸然,他们要求女人贞洁,自己却做不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只在表面上合乎道德规范。
例如拉希德要求玛丽雅姆在来客人时上楼去,外出时必须把面纱裹得严严实实。
现实中自己对那些把脚伸出来让他量尺寸的女人蔑视,背地里却私藏一些淫秽的杂志,做一些恶心人的勾当。
在卡勒德·胡赛尼作品中,女性独立人格被剥夺,在家庭中处于被压迫、受奴役的状态。
阿富汗妇女永远恐惧的状态,不敢抛头露面,不敢说话,总是害怕做错事。
平等和自由作为人道主义的题中之义,卡勒德·胡赛尼希望能早日给阿富汗妇女带去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