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含设计意图)
- 格式:docx
- 大小:54.26 KB
- 文档页数:35
统编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简单了解古代传说故事,如《白蛇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了解《白蛇传》的故事情节。
2.熟悉古文阅读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传说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2.通过古代文学作品拓展学生阅读广度。
四、教学准备1.课本《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各种学生互动游戏或活动。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故事内容,并向学生简单介绍《白蛇传》。
2.教学展开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白蛇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聆听,了解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
2.分组讨论故事情节,每组选择一个片段进行朗读。
3.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品味能力。
3.活动设计1.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白蛇传》的感想。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故事人物,体验故事情节。
4.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白蛇传》的读后感,并做一幅插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白蛇传》为主要内容,通过故事的讲述和学生的参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活动设计,促进了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共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自画像的概念,明确自己的特点和优点;2.能够通过文字描写展现自己的特征和个性;3.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自画像的意义和方法,进行写作表达;2.教学难点:如何用文字描绘自己的特征和个性。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教具:黑板、彩色笔、教学PPT;3.学生自备:笔、纸。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名人的自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自画像的概念,并引出本堂课要写自己的自画像。
学习与讨论(15分钟)1.讲解自画像的写作要点,包括外貌特征、性格特点等;2.学生观察自己的相片或面镜,自行描绘自己的外貌特征,老师帮助学生提取关键词。
产生思路(10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收集归纳各自的特征和性格特点。
任务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在家辅导下,写一篇《我的自画像》。
第二课时学生展示(15分钟)学生轮流展示自己写的《我的自画像》,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评价和建议。
修改完善(20分钟)老师就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修改完善,着重指出表达不清晰的地方。
总结(10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
五、课堂作业1.完善并修改自己的《我的自画像》;2.背诵你的自画像,准备口头展示。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以上就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共2课时)》的教学设计内容。
注意:每个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教学流程和内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第四课时教
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 教材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课文《爬山虎》展开,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到爬山虎的生长习性和生活习性。
2. 学习目标
•理解爬山虎的特点及其生长环境。
•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能够简单描述自己所学的知识。
3.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关键词汇。
4. 教学难点
•对爬山虎的生活习性进行理解和归纳。
二、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
•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爬山虎的形象,引导学生猜测主题。
2. 学习内容呈现
•朗读课文《爬山虎》,学生跟读。
•教师解释生词、短语,确保学生理解。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爬山虎的生活习性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思考和学习兴趣。
4. 合作学习
•学生互相合作,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
•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点。
5.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
•讨论爬山虎对环境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自己观点。
三、教学反思与展望
本节课主要围绕爬山虎这一生物展开,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
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实地考察、小组展示等形式,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主题【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伟大的品格”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挑山工》四篇课文。
其中,《古诗三首》表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及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诺曼底号”遇难记》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黄继光》从展现了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气概;《挑山工》表现了普通劳动者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诺曼底号”遇难记》与《黄继光》《挑山工》的课后练习与学习提示,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出从中感受到的人物品质。
由此可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是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的方法,侧重情感的体会,心情相对于品质而言比较波动、表面。
本单元则侧重人物品质的感受,这是相对于心情而言更加稳定、本质的。
所以在分析人物品质的时候,应当引导学生全面思考,结合当时的情境、主人公的言行去分析,让学生能够受到人物伟大品格的感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三首》;熟读美德名言(一)(二);2.过程与方法:找出人物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句子,来初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哈尔威船长、黄继光、挑山工、圣地亚哥的人物品质中,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单元课文,初步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学会找出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句子,来初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教学内容】1.“一主”教材:《古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挑山工》。
2.《新主题阅读》:《单元小诗》《老人与海》(节选),《馒头的故事》。
3.《你读我诵》:《塞下曲》《诚实童子》,美德名言(一)(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乘坐时空穿梭机,开启一段时空之旅,去认识八位伟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2.能够掌握课文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能正确使用。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他们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4.能够通过课文理解其中的寓意和教育意义,启发学生对友谊、感恩等话题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台湾的树屋》及相关课外材料。
2.教学图片或实物道具。
3.课堂练习和讨论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故事情节导入本单元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1.听读课文《台湾的树屋》,学生跟读。
2.课文解读:重点词语讲解及课文重点句子理解。
3. 文本阅读1.学生课文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复述。
4. 情感教育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2.引导学生对友谊、感恩等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练习1.完成相关练习题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进行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总结与展望1.回顾本节课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2.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课堂作业1.复述课文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2.针对课文中的寓意,写一段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感悟能力。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的详细内容。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语文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复习并掌握第七单元所学的语音、词语、句子和词汇。
2.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主旨。
3.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表演故事。
4.能够正确书写所学字词句。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表演。
2.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3.学会正确书写所学字词句。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学挂图、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包括语音、词语、句子和词汇。
•教师准备好课文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朗读。
2. 学习内容•讲解课文主题并领会文章主旨。
•逐段解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
3.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朗读表演课文,模拟情景演示。
•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理解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第二课时1. 课前准备•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生自主预习本课内容,准备提问和讨论。
2. 学习内容•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教师指导演习和调整。
•老师讲解课文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涵。
3. 练习环节•学生书写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着重训练正确的笔画和字形。
•学生小组展示书写成果,互相交流和指正错误。
•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馈1.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指导意见。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
3.教师整理学生反馈意见,为下节课的教学设计做准备。
六、教学总结1.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表演和书写练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本单元内容。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语文园地编排了“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识字加油站”“日积月累”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总结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品质”的阅读方法,用本单元课文的具体示例,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方法的认识,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一方法把握人物品质打下基础。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仿照例句,学习写一组具有连续动作的话,旨在学习用一组动词写出人物的行为,提高学生写人物动作的能力。
“识字加油站”呈现与人物品质、心情有关的几个词语,一是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表现人物品质及心情的词语的同时,认识9个生字。
二是提示学生活学活用,主动将这些词语运用于自己的日常表达。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出自经典古籍的四句话,这四句话均是励志的名言,让学生熟读成诵,学习传统美德。
”总结了“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的品质”的阅读方法,用本单元课文的具体示例,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方法的认识,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运用这一方法把握人物品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文章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了解人物的特点和感受人物的品质。
2.认识“蔼、慷”等9个生字,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表现人物品质和心情的词语。
3.能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4.能仿照例用几个表示连续动作的词写话。
5.积累表现人物品质的名言、警句。
三、教学重难点1.能根据文章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了解人物的特点和感受人物的品质。
2.认识“蔼、慷”等9个生字,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表现人物品质和心情的词语。
3.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一段话。
4.能仿照例用几个表示连续动作的词写话。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平台1.教师导入新课: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两个重要的人物:黄继光和哈尔威船长,他们的品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作者是怎样将这些品质表现出来的呢?板书:交流平台特点品质(1)教师摘录课文语句,学生自由朗读,师生交流讨论。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我的“自画像”》教案一、教案背景分析本节课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习作,题目为“我的‘自画像’”。
通过这个习作,学生将有机会自我表达,展示自我认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自画像”的概念,学会适当表达自我;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我形象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和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尊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表达自我特点和情感;•难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
四、教学准备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2.板书、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自画像”的概念,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特点和喜好。
第二步:示范与讲解(10分钟)教师展示一份精美的“自画像”样张,解释其中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
第三步: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在草稿纸上先画出自己的“自画像”,然后开始写作描述自己的特点和情感。
第四步: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自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班级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自画像”对自我认识的影响,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鼓励学生保持自信、独立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继续完善自己的“自画像”作品,可以选择用更生动的语言描述和丰富图片描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画像”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特点和情感,是一堂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语文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教师们在教学中有所帮助。
21古诗三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塞下曲》:《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由唐代诗人卢纶以汉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此诗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墨梅》:《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
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一二两句构思精巧,将画中墨梅与池边梅树化而为一,仿佛画中之梅的淡淡墨晕,为池头梅树吸收水中墨色所致。
三四句则宕开一笔,赞赏墨梅虽无耀人眼目的色彩,却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全诗以画作真,诗情画意融合无间,意蕴深邃,耐人寻思,应为题画诗中的上乘之作。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名,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
唐代诗人。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理解诗句意思,以及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过程与方法: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注释深入理解诗句,结合资料了解诗句中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默写古诗。
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古诗的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2.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课件出示诗人简介)三、释题。
师: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的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了解诗题意思为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做铺垫。
四、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学生读得正确。
(2)指导学生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出节奏来。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经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如此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感悟古诗内容。
1.合作探究: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2.集体交流。
学习体会“寒”,感悟“孤”。
(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齐读)(2)离别的“寒”与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浸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分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学生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因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
开元二十七年,他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他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
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3.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
(学习后两句)(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
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示后两句诗)(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生平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尉。
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
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
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
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通过了解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②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当情深义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冰清玉洁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创设情境,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4.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寒一孤,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
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5.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播放古诗新唱)六、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1.师生共同回顾总结学法:(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2.拓展欣赏其他送别诗。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学法,为学生自学古诗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塞下曲【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把握人物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王昌龄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这节课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卢纶到边塞感受边塞将士的风采吧!(教师随机板书:塞下曲)2.回忆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四步学法。
(指名说)(1)学古诗,知作者;(2)解题意,会质疑;(3)抓字眼,明诗意;(4)多吟诵,悟诗情。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1.学古诗,知作者。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塞下曲》的作者——卢纶。
卢纶(739—799),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2.解题意,会质疑。
(1)了解这首诗的体裁。
《塞下曲》是指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内容多写边塞征战。
卢纶的《塞下曲》一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注意读出节奏。
然后指名读一读,作出评价。
(主要把字音读准,注意押韵)(3)检查学生的读诗情况后,出示本首古诗的生字,并读准多音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熟悉诗句中的词语。
三、理解诗句,体会诗境。
1.抓字眼,明诗意。
(小组汇报、同学互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学习提示: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生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出示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单于:匈奴的首领。
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出示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欲:想要。
将:率领。
骑:骑兵。
逐:追逐。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初步感知诗意。
四、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从“夜遁逃”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写是否追上敌人,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4.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将自己的想象融入诗中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塞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设计意图:拓展欣赏,激起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第三课时墨梅【课时目标】1.会写诗中的“砚、乾、坤”这3个生字,会写“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板书:梅。
导语:梅花,开放在万物凋零的严寒季节,傲冰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