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3.7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1)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58.00 KB
- 文档页数:2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1)A组1.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途径的是(A)A. 植物的光合作用B. 物质的燃烧C. 微生物氧化分解D. 生物的呼吸作用2.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A)A.水草能制造氧气B.水草能制造有机物C.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D.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第2题) (第3题)3.自然界中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与...该循环的是(C)A. 生物的呼吸作用B. 含碳燃料的燃烧C. 发展利用氢燃料D. 微生物氧化分解4.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B)A.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B.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C.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D.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5.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室内,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C)A. 开窗B. 在阳台上种花C. 在屋内多种点花D. 装上空气清新装置6.如图为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请据图回答问题:(第6题)(1)图中A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
(2)B、D为自然界氧循环不可缺少的两个过程:D为光合作用,B为呼吸作用。
7.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变化。
请回答以下问题:(1)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数字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
(第7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d(填字母)。
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每个人都在参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d.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e.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B组8.在寒冷地区,每到冬季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会落下叶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并不感到缺氧,这是因为(B)A. 天气寒冷,人们都在室内活动B.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是全球性的C. 由于寒冷,人们的呼吸作用减弱D. 在夏季植物释放了大量的氧气,储存到冬季用【解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单选题1.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20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1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A.人口过快增长B.植被遭受破坏C.全球气温升高D.野生生物灭绝2.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B.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C.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D.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第2题图第6题图3.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减少CO2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2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4.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下面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的说法中,最合理的一种是()A.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B.全球人口增多后呼出的二氧化碳C.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D.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5.“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7.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A.碳循环B.氧循环C.氮循环D.水循环8.辩论:空气中的氧气会耗尽吗?正方的观点:“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直至耗尽”。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同步测试1.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A. 各种燃料的燃烧B.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C. 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D. 以上都是2.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
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
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
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A. 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B. 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C. 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D. 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3.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
为了减少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A.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B. 开发氢气等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 大量使用煤作燃料D. 将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其他有用物质4.科学家在分析被密封在琥珀中的远古时代的空气的成分时发现,当时大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35%,而现在仅为2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大量岩石风化消化氧气B. 海水中溶解氧气量增加C. 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D. 气候变迁引起森林的大量减少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制作了以下4个密闭的玻璃瓶,放在一定的环境中。
请根据你学过的知识,判断哪个瓶中生物的生存时间最长()A. B. C. D.6.认识和遵循自然界中元素循环或物质循环的规律,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
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循环现象,如:①碳循环;②氧循环;③水的天然循环。
上述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一定不需要原子重新组合就能实现的是()A. ①②B. ②③C. ③D. ①③7.下列情况不会释放碳进入碳循环中的是()A. 燃烧B. 呼吸作用C. 光合作用D. 海洋中沉积物的风化8.如图所示,请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自然界中的碳—氧平衡的知识回答。
(1)a、b表示植物的生理活动: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2)A、B表示两种物质:A是____________,B是____________。
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单选题1.如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能表示各类生物呼吸作用的有()A. ①④⑦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⑤⑥⑦2.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汲取CO2释放O2B. 动、植物呼吸作用汲取O2释放CO2C. 用石灰水汲取空气中过量的CO2,以解决温室效应D. 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3.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下列不是氧气在大自然中消耗途径的是()A. 植物的光合作用B. 物质的燃烧C. 微生物氧化分解 D. 生物的呼吸作用4.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亮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缘由是()A. 水草能制造氧气 B. 水草能制造有机物C. 水草能汲取二氧化碳 D. 水草能供应足够的二氧化碳5.自然界中氧循环如图所示,在A处不参加该循环的是()A. 生物的呼吸作用B. 含碳燃料的燃烧C. 发展利用氢燃料 D. 微生物氧化分解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 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B. 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C. 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D. 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7.在寒冷地区,每到冬季几乎全部的植物都会落下叶子,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停止,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并不感到缺氧,这是因为()A. 天气寒冷,人们都在室内活动B.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是全球性的C. 由于寒冷,人们的呼吸作用减弱D. 在夏季植物释放了大量的氧气,储存到冬季用8.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建立世界环境日的目的是: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该目的是()A. 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B. 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C. 充分利用太阳能D. 干脆燃烧煤炭9.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不符合图中表示的信息的是()A. 图中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 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腐生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C. 图中①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D. 在自然界中,生物遗体和排出物中的碳是不能循环利用的10.如图表示一天之内(早7:00~其次天早7:00)温室大棚中CO2含量的改变,在a点打开通风口的目的是()A. 补充大棚内的CO2B. 补充大棚内的O2C. 降低大棚温度 D. 降低大棚湿度1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缘由是()A. 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B. 煤、石油、自然气的大量燃烧C. 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D. 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12.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叙述中正确的是()A. 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B. 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C. 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3.为解决温室效应加剧问题,科学家正在探讨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部分生成物已略去).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 化合物甲可能含碳、氢、氧三种元素B. Ⅰ、Ⅱ、Ⅲ中都消耗了二氧化碳C. 循环过程中不须要汲取能量D. 涉及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14.厄尔尼诺的缘由之一是大气中CO2剧增,为减缓之,最志向燃料是()A. 优质煤B. 自然气C. 汽油 D. 氢气15. 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CO的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B. 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C. CO和CO2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D. 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二、填空题16.如图所示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1)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 。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基础与巩固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指的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因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等而减少,又会随着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2.自然界中存在着碳循环和氧循环,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基本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使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3·在光合作用中,绿色植物的叶绿素吸收_________________能,并利用它将空气中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同时放出_________________。
4.大自然中氧气的消耗有多种途径,但不包括()。
A.植物的光合作用B.物质的燃烧C.合成臭氧D.生物的呼吸作用5.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4%,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图3-16所示的循环过程。
图中M处不包括的是()A.人和动物的呼吸B.植物的呼吸作用C.氢燃料的燃烧D.含碳燃料的燃烧6.与自然界碳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水分蒸发7.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B.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C.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8.近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与大气中C02含量的增多有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主要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能消耗二氧化碳的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为减缓厄尔尼诺现象,比较理想的燃料是以水为原料制造_________________。
为开发此燃料,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等;产生氧气的途径是。
大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的燃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氧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
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O2来进行的。
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有机物,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2)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是动植物残体被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3.温室效应大气中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
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其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②;③;④。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开发新能源;③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题型一自然界中的氧循环1.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
请回答以下问题:(1)铁生锈、动植物的呼吸(填“是”或“不是”)缓慢氧化。
(2)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
从①~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产生氧气的有。
(3)将沸点不同的气体分离开来,常采用液化分离法。
如,控制温度在-183℃时,可将空气中氮气(N2)与氧气(O2)分离。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单选题1.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20世纪50年代的315 ppm升至21世纪初的370 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A.人口过快增长B.植被遭受破坏C.全球气温升高D.野生生物灭绝2.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正确的是()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为地球大气提供了所有的二氧化碳B.植物只能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碳元素转移到体内C.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只能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转化为二氧化碳D.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叶掉落,会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明显增加第2题图第6题图3.我国大力发展水力发电站建设,如葛洲坝,年发电量相当于每年燃烧3 000万吨煤的火力发电站发出的电量,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相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减少CO的排放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②减少SO的排放有利于减少降酸雨;③减少废渣排放有22利减少对土壤、水体污染;④减轻白色污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4.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引起温室效应,下面关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的说法中,最合理的一种是()A.完全来源于煤的燃烧B.全球人口增多后呼出的二氧化碳C.植物呼吸作用的结果D.含碳燃料的大量使用5.“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A.大量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B.大量使用化石燃料C.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D.尽量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出行6.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如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图示中“大气”的成分是氧气B.图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方向是动物到植物、微生物到动物、微生物到植物C.生理过程②③④均表示生物的呼吸作用D.过程②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还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7.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A.碳循环B.氧循环C.氮循环D.水循环8.辩论:空气中的氧气会耗尽吗?正方的观点:“空气中的氧气会减少直至耗尽”。
3.7 自然界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球是家庭中常见的绿化美化饰品,置于阳台上能较长时间稳定存在(如图)。
下列是生态球一天内水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晴天,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6:00和18:00),正确的是()A.B.C.D.2.自然界中,通过氧循环和碳循环保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恒定,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下列过程与碳氧循环没有直接关系的是()A.动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气B.汽车燃烧汽油产生二氧化碳C.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D.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3.如图所示为在光照强度一定的情况下,温室中某种蔬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的曲线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光合作用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在0°C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为0C.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温度能增大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D.植物生长最快的温度就是光合作用强度最大时的温度4.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碳循环过程,对于该过程理解错误的是()A.动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气体B.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气体C.食物为草食动物提供含碳元素的物质D.微生物对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5.如图为水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I过程增加氧气浓度可促进水稻增产B.II过程决定了水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C.I、II过程分别在光照与黑暗条件下进行D.I、II过程都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6.先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图甲)于晴天的晚上22时置于室外,并进行24小时的气体分析测定,得出气体含量变化曲线(图乙),该气体是()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氮气7.甲乙两地出产同一种甜瓜,甲地的甜瓜比乙地的含糖量高。
经调查,在甜瓜生长季节,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较大,如图表所示。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白天甲地甜瓜植株的光合作用比乙地的强B.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白天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C.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强D.甲地的甜瓜含糖量高主要是因为夜间甲地甜瓜植株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8.如图所示是研究植物某一生命活动过程的装置。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_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1)科学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室内,下列方法不可能使空气清新的是A.开窗B.在阳台上种花C.在屋内多种点花D.装上空气清新装置2 . 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A.O2B.CO2C.水蒸气D.N23 . 某村民承包了一个鱼塘,清理鱼塘时深挖出许多黏土,想要用这些黏土整理成一块菜地,要使蔬菜生长良好,他首先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多浇水B.参入适量的砂石C.施化肥D.进行曝晒4 . 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二、填空题5 . (1)下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从①~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______,产生氧气的有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填字母标号)a.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b.空气中的氧处于动态平衡状态;c.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d.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e.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6 .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____(填标号)。
A蔗糖和水A.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B.铁和氧化铜溶液(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___________.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___________.7 . 兴趣小组某同学在做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当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出现时,发现试管内溶液未显蓝色,与所学知识不符。
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产生氧气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 。
大气中的氧气的含'Λ⅛iS 量会随着生物的呼吸、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和物质的燃烧等运动而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这就是自然界的氧循环。
自然界中的氧是在不断循环变化的。
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自然界中的碳可以以单质和化合物的形态出现,碳在自然界中也是可以循环的。
碳的循环主要通过C02来进行的。
它可以分为三种形式。
(1)________________ 是植物经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化合生成有机物,___ 在一作用中又以二氧化碳返回大气中被植物再度利用;(2)是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有机物被动物吸收,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硪,并通过释放回大气中又可植物利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动植物残体被_______ 分解,以及等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它返回大气中后重新进人生态系统和碳循环。
3. 温室效应大气中________ 等温室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从而产生__________ 。
在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55% ,其他还包括水蒸气、臭氧、氧化亚氮、甲烷、氯氟烃等。
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的气温恒定,适于动植物生存,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
“温室效应”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
(1)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①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使用;②乱砍滥伐造成森林面积减少。
(2)减缓温室效应的措施。
3.7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1)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 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越高越好
D. 氧气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2题)
2.如图所示为一个封闭透明的生态瓶,该瓶放在有光的地方,3天后小鱼仍能正常生活,最关键的原因是(A)
A.水草能制造氧气
B.水草能制造有机物
C.水草能吸收二氧化碳
D.水草能提供充足的二氧化碳
3.下列事例中,属于产生氧气的途径的是(D)
A. 打开窗户通风
B. 使用空气清新剂
C. 夜晚在屋内放置绿色植物
D. 阳光良好的原始森林
4.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氧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氧气
B.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二氧化碳
C.植物→呼吸作用→氧气→光合作用→二氧化碳
D.植物→光合作用→氧气→呼吸作用→水
5.根据氧循环的原理,在室内,下列方法不可能
...使空气清新的是(C)
A. 开窗
B. 在阳台上种花
C. 在屋内多种点花
D. 装上空气清新装置
(第6题)
6.如图为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是氧气,C是二氧化碳。
(2)B、D为自然界氧循环不可缺少的两个过程:D为光合作用,B为呼吸作用。
7.氧气在自然界中存在非常广泛,并不断循环转化。
如图是自然界中氧的部分循环示意图。
从①~⑥中选择序号填空,消耗氧气的有①②④⑤,产生氧气的有③⑥。
(第7题)
8.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曾做过如图所示实验:在甲、乙两个密闭的玻璃容器内,甲中放一只小白鼠,乙内放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分别给予足够的光照。
结果发现小白鼠在乙容器中比在甲容器中的存活时间长许多,此实验说明了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第8题))
(1)实验中甲是乙的对照组,为使实验更为可靠,这两个容器内的小白鼠应该体型大小和健康状况相似。
(2)如果用黑布将乙容器完全罩住,那么这只小白鼠存活的时间比没罩时短,这是因为植物在没有光照的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9.人类发明并使用氟利昂(主要用作制冷剂)若干年后,科学家发现氟利昂进入大气层后,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出的氯原子能消耗臭氧,其破坏臭氧层的循环示意图如图所示:
,(第9题))
(1)请写出臭氧的化学式:O3。
(2)上述三步反应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②(填序号)。
(3)经过上述①②③的反应过程后,反应物氯原子的个数是否发生变化?否(填“是”或“否”)。
(4)诺贝尔奖获得者莫里纳博士的研究表明“少量的氟利昂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
请你根据循环示意图简要说明他的观点:反应过程中氯原子没有消耗,而是在循环的第一步反应中不断消耗臭氧,导致少量的由氟利昂分解产生的氯原子就能对臭氧层产生巨大影响。
【解析】此题从循环示意图分析,氯原子→一氧化氯→过氧过氯→氯原子循环进行,整个过程中氯原子个数不变,故少量的氟利昂即可对臭氧层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化学反应类型分析,只有②符合化合反应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