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下-《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案A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4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第7节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教案浙教版1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地球上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2.理解温室效应的原理及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有哪些?3.训练学生建模的科学研究方法。
4.通过对防治“温室效应”加剧措施的讨论,让学生懂得“我能做些什么?”的道理。
2新设计颠倒教材内容,紧扣“温室效应”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理、成因(主要是CO2的过度排放),再从 CO2的化学式分析引出弄清“氧循环”和“碳循环”是有效解决“温室效应”加剧的根本方法。
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型研究方法腾出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实现1课时完成2课时的教学。
3学情分析1.学生的前概念:己学习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2.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什么是温室效应并不陌生,各种低碳概念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也感受到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例如:天气特热、变化无常等现象)。
3.科学方法:学生在本册第2章就学习过模型的研究方法综上所述,课堂上学生具备“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能展开讨论”等课堂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教师完全可以实施“问题引导”、“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4重点难点重点:1.自然界中氧循环和碳循环的主要途径2.温室效应的原理及控制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难点1.模型的研究方法思维的训练2.让学生感受“我能为地球家园做些什么?”的情感教育。
5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引课引课:你了解这些新名词吗?(碳交易、碳税、碳中和、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减少CO2的排放)T:你说,这些新名词的产生背景是什么?(过量排放CO2)T:那么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CO2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呢?(温室效应)活动2【活动】采用模型研究方法来探究温室效应原理T:温室效应的原理又是什么呢?实验: B中水温高→ 玻璃片有“保温”作用。
第三章第七节自然界中的氧和碳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说出氧循环中消耗氧气和产生氧气的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知道碳循环中消耗二氧化碳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氧和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学会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能加强自我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温室效应的成因和利弊2、难点:氧循环中消耗氧气和产生氧气的途径碳循环中消耗二氧化碳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三、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图标分析为教学辅导,加上学生小组讨论等。
四、教学准备:本节课教学所需的幻灯片以及相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阐述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小明家最近乔迁新居,买了一缸金鱼作为点缀,但是不久金鱼陆续死去。
”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引起金鱼陆续死亡的原因,引出“缺氧”这个因素。
并接着提问“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延长金鱼存活的时间”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有“往里面养一些水草”的做法,并且及时肯定学生其余正确的说法。
接着紧扣这一问题提问“为什么养水草能增加金鱼存活时间呢?”学生根据前一节《光合作用》的知识,能够说出是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出了氧气,所以金鱼的存活时间会大大延长。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小结:在这个小小生态缸里,水草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同时,金鱼和水草又通过呼吸作用将氧气消耗,释放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作为水草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此循环着进行。
你知道养水草的作用吗?水草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
金鱼呼吸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水草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因此在金鱼缸环境中进行氧循环。
活动:1.取两个封闭的玻璃钟罩,在A中放入蜡烛;在B中放入植物和蜡烛,然后将两个钟罩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2.观察A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而B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为。
3.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来自于植物光合作用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
思考;为了让 B 钟罩内蜡烛能较长时间地燃烧下去,在设置实验时,应注意什么?绿色植物生长茂盛,需绿叶较多。
光线要强。
蜡烛要细一些。
从实验结果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实验结论】a.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b.在玻璃钟罩内存在氧循环在以上实验的密闭小系统中,实现了氧的循环利用。
那么,自然界中的情况又是怎样呢?3.自 1910年科学家开始测定大气中氧的含量以来,氧的含量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这能说明了什么问题?自然界中也存在着氧循环。
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氧循环的呢?4.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什么?5.自然界中氧循环途径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6.在我国北方的冬天,许多树的叶都掉光了,光合作用的能力大大下降。
北方的人会有感觉缺氧吗?即使北方的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可是地球的其他地方照样会有很多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通过地球大气循环在全球进行气体环流。
3、自然界中的碳循环1.碳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2.读图: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3.碳循环的途径思考: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的循环》是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中第七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地球上水的循环、大气环流、洋流以及植物的生长循环等内容之后,着重学习自然界中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氧循环与碳循环两大部分;并进行“温室效应”知识的学习。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是通过生活中的事实经验入手引入氧循环,再利用图示,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和产生氧气的途径,从而了解了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及其意义;而碳循环在氧循环基础上加以类比解释,让学生明白大气中被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从而让学生了解碳元素的演变、转化与循环。
据此讲解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从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在一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氧和碳循环将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二、学情分析从教材整体来分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的循环》一课是学生学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基础上的后续,学生已对氧和碳循环的部分过程有所了解,知道一些物质的相互转化后,也就可以明白氧和碳进入循环的部分路径。
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能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类比和运用,但对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分解作用不是很了解,同时对碳循环的部分途径理解不够全面,对温室效应也不是很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内容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系统总结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空气和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大气层中臭氧层的作用及其保护。
3、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和氧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是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中的一篇重要内容。
本文从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两个方面展开,内容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掌握氧气的产生和消耗过程,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了解碳的循环途径和作用,意识到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1.掌握氧气在地球大气、水体中的循环过程;2.了解碳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
四、教学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氧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氧的循环(1)呼吸作用•学生小组进行气球充气实验,观察氧气的消耗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人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过程,了解氧气被消耗后生成二氧化碳。
#### (2)光合作用•学生小组进行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实验,观察氧气的产生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过程,认识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 (3)空气循环•利用科学实验展示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循环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循环中的氧气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氧气在大气中的分布情况。
2. 碳的循环(1)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中的碳•利用实验展示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中的碳。
•引导学生理解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碳循环。
(2)动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学生小组进行小型动物呼吸作用实验,观察并比较不同动物呼吸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总结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
(3)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学生小组进行蜡烛燃烧实验,观察二氧化碳的产生。
•引导学生认识到燃烧会释放出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