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

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

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
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63-09 收稿日期:2002-06-10;修订日期:2002-09-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173022);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项目(CX 10G-B00-01-03) 作者简介:曾磊(1974-),女,河北省保定市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E -mail :zengl

@https://www.doczj.com/doc/ab17817130.html,

3

通讯作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E -mail :luq @https://www.doczj.com/doc/ab17817130.html,

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

曾磊1,雷军1,2,鲁奇1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科学评价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况是城乡一体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影响城乡融合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用以反映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特征及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城乡关联度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2000年城乡关系发展状态进行了静态评价,评价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城乡两大开放系统之间的要素流转情况和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实际水平。文中对城乡关联度概念及其评价方法的提出是对城乡关系及其量化评价研究所做的有益尝试。关 键 词:城乡关系;综合评价;城乡关联度;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K901.8;F291.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近50年来,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总体水平、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影响下,国民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未能步入城乡社会经济协调、一体、均衡的发展道路,而是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中形成了城乡相对隔离、自我循环的典型“二元结构”特征,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因此,变城乡社会经济各为一体、封闭式的循环发展为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的开放式的整体循环发展,实现资源、经济、社会文化诸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组合,从而提高各方面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城乡两地整体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时间内的发展主题。

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城乡一体化研究多集中在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探讨和城乡一体规划模式上[1~4]。本文认为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属性是城乡之间资源、经济、社会诸要素的自由流动,而流量和速率取决于城乡之间的联系程度。所以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城乡关系发展的状态、程度进行系统化、定量化的测度,是城乡一体化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建立一套衡量城乡关系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才能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科学的界定,否则无法指导实际的操作。在城乡一体化研究中,本文提出了城乡关联度这一理论概念,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31

第21卷 第6期2002年11月

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

Vol.21,No.6

Nov.,2002

个省(直辖市)2000年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对科学评价城乡关系所作的初步尝试,目的是为制定促进城乡关系发展的对策,提高城乡空间组织化程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2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框架及思路

2.1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城乡关系是由城乡之间发生的社会经济联系而形成的一种地域关系,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巨系统关系进行评价,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要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提炼出具体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找出城乡关系表现的途径以及影响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影响城乡关系的不仅仅是纯粹的物质空间,起关键作用的还有人类行为、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等因素。因此衡量城乡关系的发展程度、准确地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的状况,只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难以获得全面的评价信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5~8]。

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定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根据城乡关系融合的终极目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程度和水平的指标集合。这些指标要从不同侧面反映城乡关系的发展状态;同时,由于每个指标的性质和作用不同,还需要对它们进行比较合理的分类和组合,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印证。在此基础上,用城乡关联度这一综合指标形式以数学方法将城乡关系评价的多层次指标计算出来,以便于区域间的比较研究[9~11]。

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城乡关系发展状态并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体现城乡融合、城乡均衡发展的发展观。指标选取的原则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12]:(1)全面性: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应能较全面地反映城乡关系的主要特征和发展状况,即应从社会、经济、自然等诸方面分别设置相应指标;(2)导向性:或称目的性,所设指标要与促进城乡融合的宏观目标相统一,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3)可行性:即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且计算方法不应太复杂,所需数据也应较易获得;(4)独立性:即指标之间应保持相互独立,这样可以使指标体系比较简明,且可避免重复计算;(5)简洁性:即在全面性基础上使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这样可使指标体系更易为人们所理解和采用;(6)层次性:即应根据评价需要,使指标体系具有更合理和更清晰的层次结构;(7)稳定性:即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可以比较和分析城乡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2.2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城乡关系的内涵就是城乡发展的关联性和组织性。这里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法)的解题思路[13]对城乡关系进行定量的评价,将繁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性质不同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具体分析如下:

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交通和通信等各种关联性基础设施,以及以这种关联实体为载体的各种要素(物资、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在城与乡之间的流动,要素流转的数量、质量和速度受自然、社会、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要素在流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联系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空间联系,一种是功能联系。空间联系是指城乡两大系统分布于不同的地域之上,通过一定的渠道彼此交流,形成复杂的关联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横向联

764 地 理 研 究21卷

系。功能联系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效应,可以看作是一种纵向联系,主要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或产业部门内部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如果从城市与乡村的对应关系出发,从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属性和城乡互补的角度来考察,按照日本学者岸根卓郎关于“自然—空间—人类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城市的代表性功能应该是文化性、现代性、娱乐性和多样性等。农村的代表性功能应该是自然性、空间性、情趣性和传统性等[14]。

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空间关联和功能关联。评价城乡关系的目标就是要反映这两大类联系的双向流动状态[15]。所以指标设计中将目标指标划分为两个,即空间联系和功能联系。在功能层中将空间联系分解为自然基础、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三项功能指标。而将功能联系评价分解为经济联系和社会联系两项功能指标。这样,5个功能层才能用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分析指标来表示(图1)。

自然基础:由各种城乡社会经济活动和要素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必然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自然地理基础是城镇生长的支持系统。评价区域的自然基础,

目的是要评价影响区域内城乡要素流动的自然条件以及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自然条件的好坏在客观上有利于或阻碍了城乡要素的流转速率,如多山的地区,城乡要素流转必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可以通过水资源、土地资源拥有状况表示。

城镇体系:每一个区域中的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是成系统的。由于区域资源的有限性,城镇之间必然存在着(对资源的)竞争和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各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输和交换相互作用,协同发育,使得区域城镇的空间分布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

基础设施:城乡之间的各种基础设施是空间关联发生的物质载体,其负载的人、财、物及信息等各种要素流是空间关联的具体表现。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供排水和供电等生产性设施,以及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用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

经济联系、社会联系既是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城乡再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前提条件。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客观存在着各种联系———

图1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概念框架

Fig.1 The design framework of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rural interaction

 6期曾磊等: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765

 

表现为生产的、流通的、交通的、金融的、信息的、文化的和科学教育的等多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特点。

经济联系,实质是指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行为及行为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总和。

社会联系:主要侧重评价城乡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评价城乡人口在接受社会服务时的公平程度。包括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以及医疗、绿化、公共事业设施情况等等。2.3 城乡关系综合评价分析指标的确定

表1

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的含义

T ab.1 The evalu 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the urb an -rural interaction and the meanin gs of indexes

数据来源:3、33分别见参考文献[17]、[18]

根据评价原则及目标,要在众多的城乡关系表现中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因素,具体步骤为[16]:(1)指标初选:通过以上对影响城乡关系功能指标的具体分析,将能够反映城乡关系关联程度目标、原则的主要指标确定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指标可以是调查统计数据,也可以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功能评价起正面作用的为正指标,起负面作用的为

766 地 理 研 究21卷

逆指标;(2)征询和筛选:对初选指标进行专家意见征询,反复进行三轮,逐步去掉那些相互重复或具有明显相关的指标;(3)指标的确定:根据专家意见,进行指标筛选、分类和归纳,最后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城乡关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及含义见表1。2.4 城乡关系指标集成及评价步骤

指标集成是要用一个综合指标指数来反映城乡关系的发展水平,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处理后综合表示,这里我们用城乡关联度作为表示城乡关系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即通过加权将所有指标所代表的信息综合成一个指数。城乡关联度的高低,综合反映了城乡关系发展的程度即城乡之间要素流转程度及协调程度。城乡关联度函数用线性加权和表示为:

C =W 1?U 1+W 2?U 2+…+W i ?U i =Σn

i =1W i U i

(1)

式中:Σn

i =1

W i =1,U i —第i 个评价指标的数值,W i —第i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评价指标是不等权的,因此,应用综合指数法评价时,最关键的是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它对于评价成果的准确性有直接的影响。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法,由专家和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两两比较判断方式确定每一层次中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目标的重要性的总排序,并通过一致性指标分析,检验其评判过程的可靠程度,以克服两两比较时赋值的主观随意性。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城乡关系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为:1.确定每一层次的权重系数首先请有关从事该领域的专家采用成对比较的方法,

根据建立的判断矩阵,求出每一层次目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目标的单因子权重。

2.确定组合权重

根据不同层次的单权重,可以求出每一指标相对于综合效益的组合权重。

3.指标的无量纲化

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消除量纲差别,作为指标的数量化值。

一般采用Z -score 法,计算公式为:

对正指标有:Z ij =(X ij - X j )/S j ;对逆指标有:Z ij =( X j -X ij )/S j ;

其中: X j =

1

n

?

Σn

i =1

X ij ,S j =Σn

i =1(X ij - X j )2

n

式中:Z ij —第i 个区域的第j 个指标的无量纲化值,X ij —第i 个区域的第j 个指标值, X j —第j 个指标值的平均值,S j —第j 个指标的标准差。

4.求出综合指标值,即城乡关联度

该值是通过各指标的数量化值乘以相应指标的

组合权重,并求和得到,见式(1)。

5.用数学方法消除结果正负值,使城乡发展水平数值便于比较。由于综合指标值有

正有负,从数值上不易比较,故需进行数学变换,将数值统一为正值。具体方法是令评价最小值为1,其余数字做相应转化。对转换后数字,令最大值为100,其他地区数值根据比例类推,计算公式为:

D i =

A i

A max

×100式中:D —第i 地区标准化值,A i —第i 地区综合指标值,A max —地区综合评价值中最大值。

 6期曾磊等: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767

 

3我国城乡关系关联度区域比较分析

3.1 基于层次分析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结果———城乡关联度排序

依据上述指标,我们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建立了指标数据库,依照以上评价步骤,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及排序见表2。

表2

我国区域城乡关联度计算结果及排序

T ab.2 The result and the order of the correlative -de gree of urb an -rural interaction of China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省(市)

位次

省(市)值

位次

省(市)值

位次

上海1001湖南77.1010四川69.7617北京98.122湖北74.3111陕西67.2218广东95.683黑龙江72.0113广西64.2821江苏90.324山西71.2514重庆62.6422天津87.815河南70.9115内蒙古62.5623浙江87.246吉林69.8816甘肃61.4824辽宁85.317安徽66.4219宁夏61.2425山东84.168江西

66.

02

20

新疆58.9026河北77.129青海58.8727福建72.6112云南

56.7428海

54.15

30

贵州54.7929西藏

30.

04

31

数据来源:各省(直辖市)统计年鉴(2001)

3.2 城乡关系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1)城乡关系发展水平的空间分析。

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地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布规律(图2),这种

图2中国区域城乡关联度态势

Fig.2 The correlative -degree of urban -rural interaction of China

注:数字化地图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数据中心

768 地 理 研 究21卷

空间地域特点与我国区域经济差异规律一致。区域经济联系对城乡关系的影响较大,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城乡关系发展水平明显好于经济较落后的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又好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城乡关联度计算结果显示全国排名前9位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后10位基本集中在西部地区。城乡关联度值最高的上海,评价值为100,而最低的西藏仅为30.04,前者是后者的3.32倍。计算评价值的标准差为14.73,变异系数为0.19,二者为反映离散程度的指标,其值越大,则表明城乡关系发展越不平衡。

(2)城市化水平及城乡关联度对比分析。

衡量一个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一般只用非农人口比重这一单一指标,我们将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排序与城乡关联度这一综合指标排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关联度并不吻合(表3)。我们将对比结果分为三组:一组为两者基本吻合地区,一组为城乡关联度水平排序高于城市化水平排序地区,另一组为城乡关联度水平排序低于城市化水平排序地区。

表3

我国区域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关联度排序对比

T ab.3 The comparison of the urb anization degree and the correlative -degree of

urb an -rural interaction of China

城乡关联度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基本吻合地区城乡关联度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地区城乡关联度水平低于城市化水平地区省(市)城乡关联度

城市化水平

省(市)城乡关联度

城市化水平

省(市)城乡关联度

城市化水平

上海11广东39辽宁74北京22江苏410黑龙江135天津53浙江619吉林166山西1414山东815江西2018甘肃2425河北924重庆2220云南2829湖南1022内蒙古238贵州2930湖北1113宁夏2511西藏3131福建1221新疆267陕 西

18

17

河南1527青海2712四川1726海南

30

16

安徽1923广西

21

28

分析三组结果不难看出位于第一组的地区不是总体条件较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就是总体条件较差的地区,如云南、贵州和西藏。城乡关联度高的地区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多处于交通枢纽地位,有发展贸易、扩大开放的区位优势。第二组中城乡关联度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多是近年来城镇体系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较快、经济发达,城乡要素流转较快的地区,如广东。第三组中城乡关联度水平低于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多是由于历史及政治原因造成,以新疆、黑龙江为例,由于政策原因,其城市化水平较高,非农人口比重较大,但现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上距经济核心区较远,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欠缺,经济不够发达。这说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城乡关系发

 6期曾磊等: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769

 

展水平不一定最好;反之,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城乡关系的发展也有其理性的一面,不能简单地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来促进城乡关系的发展。

4结论

(1)城乡发展应该是整体关联性的系统概念,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研究

中是十分必要的。

(2)用一套定量化的指标来评价城乡关系发展的融合程度是可行的。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把复杂问题逐步分解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层次上,为解决复杂问题理清了思路。本文所介绍的指标体系从城乡关系的表现、特征和成因入手选取指标,使指标能够反映城乡之间各种要素的流转情况,反映城乡关系的关联性及协调程度;指标选取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资料和数据获取的可操作性等原则。对权重的确定采用了专家的意见,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有较高的可靠性。

(3)本文提出城乡关联度的概念,并用这一概念测度了我国2000年的城乡关系发展水平,实践证明本指标体系的实用性较好。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和城乡一体化评价实践的有益尝试。

(4)本文对我国城乡融合程度只作了静态评价,该方法经过部分改进同样可用于动态评价。此外,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筛选和权重的确定可根据评价区域的范围、类型适当地加以调整,以满足不同范围区域评价的需要。我们期望在今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在不断完善城乡关联度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我国城乡关系发展轨迹和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参考文献:

[1] 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城市规划,1997,(5):41~53.[2] 朱家瑾.城乡一体化系统规划探讨.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6):73~78.

[3] 何慧丽.是农村城市化,还是城乡一体化.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8~41.[4] 朱磊.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经济地理,2000,(5):44~48.

[5] 曹凤中,国冬梅.可持续发展城市判定指标体系.中国环境科学,1998,18(5):463~467.[6]刘盛和,吴传钧,陈田.评析西方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论研究.地理研究,2001,20(1):111~119.[7]何书金.矿区废弃地复垦潜力评价方法与应用实例.地理研究,2000,19(2):165~172.[8]

傅伯杰,陈利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112~119.

[9] 鲁奇,战金艳,任国柱.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简论.地理研究,2001,20(6):688~696.[10] Smyth A J ,Dumanski J.FESLM :An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World Soil Re 2

sources Reports ,1999(73).

[11] Stomph T J ,Freso L O ,van K eulen https://www.doczj.com/doc/ab17817130.html,nd use system evaluation :concepts and methodolgy.Agricultural Systems ,

1994,44:234~255.

[12] 赵景柱.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理论研究.生态学报,1995,15(3):327~329.[13] 朱永达.农业系统工程.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14] 岸根卓郎.迈向21世纪的国土规划.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5] 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6]吴传钧.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7]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9,20.[18]

鲜祖德主编.小城镇建设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770 地 理 研 究21卷

Construction of evalu ating indicator system of urban -rural

interaction 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urban -rural correlative -degree in China

ZEN G Lei 1,L EI J un 1,2,L U Qi 1

(1.Institute of G 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 jing 100101,China ;

2.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 eography ,CAS ,Urumchi 830011,China )

Abstract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is an urbanization process suitable to Chinese conditions.For China it is a new task.The focus of research on urban -rural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is to evaluate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extent of the urban -rural relationship scientifically.Urban -rural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means the highest stage of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means the absolute equality between the urban areas and rural areas.This paper tries to debate and testify the predications that urban -rural integration is actually the free chan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y and social elements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and the amount and speed of the exchange are decided by the correlative -degre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e only used one evaluating indicator -the proportion of non -agricultural pop 2ulation to total population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urbanization.We think that is far from e 2nough.The equality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side also includes the equality of status and other rights.So we start our tentative research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 ,character 2iz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urban -rural interaction ,and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ng indicator system by AHP.The system reflec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on be 2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all aspects ,which can be used in practice.By this system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icator correlative -degre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urban -rural interaction in 31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of China in 2000.The result of evaluation revealed the real condition of the factor ’s transfer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sys 2tem ,and showed development leve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The method of correlative -degree of urban -rural interaction was a valuable attempt in quantitative research of urban -ru 2ral interaction.

K ey w ords :urban -rural relationship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HP

 6期曾磊等: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771

 

区域经济学教案新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 区域经济学 主讲教师:韩淑梅 吉林工商学院教案(首页) 2016 —2017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至第十六周

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一、传统意义上的区域 区域: 不同学科的不同理解 自然地理学:自然区域 政治学:行政区域 社会学:具有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 经济学:经济学将区域视为由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不同学科理解的共同点: 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某种活动空间分异规律的一种认识。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

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特点: 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 2、经济区域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3、任一经济区域都要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 经济区域一般说来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国内与国际。一国范围内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世界经济由不同经济区域构成。 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 1.按照同一性或均质性的原则进行的划分 2.按照功能划分 3. 按管理职能的划分 十大经济区域 东北区(辽、吉、黑)、华北区(京、津、冀、晋、鲁)、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华中区(豫、鄂、湘)、华南区(粤、桂、琼、港、澳)、西南区(川、滇、黔)、西北区(陕、甘、青、宁)、内蒙古区、新疆区、西藏区。 三大经济区域 东部地区(12 省市区辽、冀、京、津、鲁、苏、浙、沪、闽、粤、桂、琼)中部地区(9 省吉、黑、蒙、豫、晋、鄂、皖、赣、湘) 西部地区(10 省市区渝、川、黔、滇、藏、陕、甘、青、宁、新) 三、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区域开发 定义: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的、不合理的,就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的对象: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狭义对象: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 第三部分:区际关系 第四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第五部分: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

浅议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0年第17期 1关联度的概念 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它定量地描述 了事物或因素之间相互变化的情况,即变化的大小、方向与速度等的 相对性。如果事物或因素变化的态势基本一致,则可以认为它们之间 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关联度较小。对事物或因素之间的这种关联关 系,虽然用回归、相关等统计分析方法也可以做出一定程度的回答,但 往往要求数据量较大、数据的分布特征也要求比较明显。而且对于多 因素非典型分布特征的现象,回归相关分析的难度常常很大。相对来 说,灰色关联度分析所需数据较少,对数据的要求较低,原理简单,易 于理解和掌握,对上述不足有所克服和弥补。 2关联度的计算 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核心是计算关联度。一般说来,关联度的计算 首先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然后计算关联系数,由此就可计算出关 联度。 2.1原始数据的处理 由于各因素各有不同的计量单位,因而原始数据存在量纲和数量 级上的差异,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不便于比较,或者比较时难以得出 正确结论。因此,在计算关联度之前,通常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 处理。其方法包括初值化、均值化等。 2.1.1初值化。即用同一数列的第一个数据去除后面的所有数据,得 到一个各个数据相对于第一个数据的倍数数列,即初值化数列。一般 地,初值化方法适用于较稳定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无量纲化,因为这样 的数列多数呈稳定增长趋势,通过初值化处理,可使增长趋势更加明 显。比如,社会经济统计中常见的定基发展指数就属于初值化数列。 2.1.2均值化。先分别求出各个原始数列的平均数,再用数列的所有 数据除以该数列的平均数,就得到一个各个数据相对于其平均数的倍 数数列,即均值化数列。一般说来,均值化方法比较适合于没有明显升 降趋势现象的数据处理。 2.2计算关联系数 设经过数据处理后的参考数列为: {x0(t)}={x01,x02,…,x0n} 与参考数列作关联程度比较的p个数列(常称为比较数列)为: {x1(t),x2(t),…,x p(t)}= x11x12…x1n x21x22…x2n ………… x p1x p2…x pn 上式中,n为数列的数据长度,即数据的个数。 从几何角度看,关联程度实质上是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曲线形状的相似程度。凡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曲线形状接近,则两者间的关联度较大;反之,如果曲线形状相差较大,则两者间的关联度较小。因此,可用曲线间的差值大小作为关联度的衡量标准。 将第k个比较数列(k=1,2,…,p)各期的数值与参考数列对应期的差值的绝对值记为: Δok(t)=x0(t)-x k(t)t=1,2,…,n 对于第k个比较数列,分别记n个Δok(t)中的最小数和最大数为Δok(min)和Δok(max)。对p个比较数列,又记p个Δok(min)中的最小者为Δ(min),p个Δok(max)中的最大者为Δ(max)。这样Δ(min)和Δ(max)分别是所有p个比较数列在各期的绝对差值中的最小者和最大者。于是,第k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t时期的关联程度(常称为关联系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ζok(t)=Δ(min)+ρΔ(max) ok 式中ρ为分辩系数,用来削弱Δ(max)过大而使关联系数失真的影响。人为引入这个系数是为了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0<ρ<1。 可见,关联系数反映了两个数列在某一时期的紧密程度。例如,在使Δok(t)=Δ(min)的时期,ζok(t)=1,关联系数最大;而在使Δok(t)=Δ(max)的时期,关联系数最小。由此可知,关联系数变化范围为0<ζok(t)≤1。 显然,当参考数列的长度为n时,由p个比较数列共可计算出n×p个关联系数。 2.3求关联度 由于每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程度是通过n个关联系数来反映的,关联信息分散,不便于从整体上进行比较。因此,有必要对关联信息作集中处理。而求平均值便是一种信息集中的方式。即用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各个时期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来定量反映这两个数列的关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r ok=1 n n i=1 Σζok(t) 式中,r ok为第k个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的关联度。 不难看出,关联度与比较数列、参考数列及其长度有关。而且,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方法和分辩系数的选取不同,关联度也会有变化。 2.4排关联度 由上述分析可见,关联度只是因素间关联性比较的量度,只能衡量因素间密切程度的相对大小,其数值的绝对大小常常意义不大,关键是反映各个比较数列与同一参考数列的关联度哪个大哪个小。 当比较数列有p个时,相应的关联度就有p个。按其数值的大小顺序排列,便组成关联序。它反映了各比较数列对于同一参考数列的“主次”、“优劣”关系。 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运用之一,就是因素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一个经济变量的因素很多。但由于客观事物很复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信息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各个因素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作用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看清楚的,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是经济变量的因素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进行因素分析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特别适用于各个影响因素和总量之间不存在严格数学关系的情况。 例1:利用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某公路施工企业工资序列(表1)。 表1某公路施工企业工资序列表单位:千元 根据表1中数据,以工资总额为参考数列x0(t),以计时工资x1(t)、档案工资x2(t)和承包工资x3(t)为比较数列,计算三种工资对于工资总额的关联度。 第一步,对各数列作均值化处理。 工资总额和三种工资的均值分别为: 浅议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孙芳芳 (濮阳市公路管理局河南濮阳457000) 【摘要】灰色关联度是灰色数学中的一种方法,用来研究事物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复杂因素的影响作用,确定影响事物的本质因素,使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灰色”关系清晰化。本文介绍了灰色关联度在实际工作中的分析方法和步骤,为定量描述事物或因素之间相互变化的情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应用 年份工资总额计时工资档案工资承包工资 200313974.23831.06587.23556.0 200415997.64228.07278.04491.6 200517681.35017.07717.44946.9 200620188.35288.69102.25797.5 200724020.35744.011575.26701.0 x i軃18372.34821.78450.05098.6○公路与管理○ 880

应用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r\n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证出发,通过计算得出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一系列产业关联指标,分析出 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产业结构的关联程度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 缓慢的特征,揭示了保持机械制造业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核心地位的重要性,并通过生产性服务高度化,重点培育现代服务业来推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机械制造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 服务业从性质和组成来看,主要包括金融、 、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 培训等行业。也有人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八类行业:批发零售业、餐饮旅馆业、交通仓储业、通讯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公共及个人服务业、其他服务业。 服务业从作用来看,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 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投入服务,用于商业运作和更进一步的生产而非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消费性服务业指用于满足最终消费和个人需要的服务业。若从服务业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服务业可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服务业。 一般来说,传统服务业包括运输、邮电、仓储、批发零售、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等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通常提供的服务属于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服务,包括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广告、市场调查、会展、 事务,律师事务和 咨询等服务行业。论及服务业与机械制造业的关系,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紧密 的,总体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关系。 产业关联分析 (一)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公式 感应度是指产业部门的前向关联度,它主要由感应度系数来反映。感应度系数是指当国民 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个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用公式表示:。式中,b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第j列之值。感应度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对某一个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 影响力是指产业部门的后向关联度,它主要由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b 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j列之值。影响力系数反映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某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需求的波及程度,也反映了该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所居的地位。显然,影响力系数Fj越大,第j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因此,影响力系数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可能产生的带动作用太小。 本文选取六个部门,他们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根据这些行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表计算得到这六个部门在1997、2000、2002年三个年份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见表1。

关联度分析

21.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法 对两个系统或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它描述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也就是变化大小、方向及速度等指标的相对性。如果两者在系统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两者关联度就小。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与数理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是不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关联度分析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而相关分析则基于概率论的随机过程;第二,分析方法不同。关联分析是进行因素间时间序列的比较,而相关分析是因素间数组的比较;第三,数据量要求不同。关联分析不要求数据太多,而相关分析则需有足够的数据量;第四,研究重点不同。关联度分析主要研究动态过程,而相关分析则以静态研究为主。 因此,关联度分析适应性更广,在用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应用更有其独到之处。 21.1原理与方法简介 关联度分析一般包括下列计算和步骤:(1) 原始数据变换;(2) 计算关联系数;(3) 求关联度;(3) 排关联序;(4) 列关联矩阵。在应用中是否进行所有步骤,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设有m 个时间序列 亦即 {{{1(0)2(0)m (0)X t X t X t ()},()},,()} (t =1, 2, …, N ) N 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这m 个序列代表m 个因素(变量)。另设定时间序列: {X 0(0)(t )} (t =1, 2, …, N )

该时间序列称为母序列, 而上述m 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根据这一观点,可给关联度一个量化模型,其计算方法与步骤具体叙述如下: 1均值化变换。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各个原始数据,所得到新的数据列。 2指标差值处理。在均值化变换后得到的新数据列 中,用第一列的数据分别与其他列数据相减取绝对值 3 计算关联系数 经数据变换的母数列记为{X 0 (t )},子数列记为{X i (t )},则在t =k 时母序列{X 0 (k )}与子序列{X i (k )}的关联系数L 0i (k )可由下式计算,式中?0i (k )表示k 时刻两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即 ?0i (k )=∣x 0 (k )-x i (k )∣ (1 ≤ i ≤ m ); ?max 和?min 分别表示所有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因为比较序列相交,故一般取?min =0;ρ称为分辨系数,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ρ∈(0, 1),一般情况下可取0.1~0.5。本文取0.5。 分析结果 不难看出,关联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母序列X 0不同,则关联度不同; 2) 子序列X i 不同,则关联度不同; 3) 参考点0 (或数据变换)不同,关联度不同; 4) 数据序列长度N 不同,关联度不同; 5) 分辨系数ρ不同,关联度不同。 L k k i i 0 0 ( ) ( ) min max max = + + ? ρ? ? ρ?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说明

《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本节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岭—淮河线,四理区域。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容要求第一知道“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第二明确“四理区域”各区的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地理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通过一年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2、知识水平: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3心理特性:七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岭、淮河一线,说明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让学生关注家乡所在地区的区域特征,找出与相邻地区的差异。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四理区域的位置、围及划分原因。 难点:四理区域的差异。 五、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读图、析图,观察判断和主动探究。基于本节课空间分布思维的特点和学生本身对四理区域的自然景观等没有基本的认识,故主要运用powerpoint课件,结合导学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集图片、图表于一身,变抽象为形象。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法、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绘制简易“中国四理区域图”,准备地区景观图片,导学案。 (2)学生准备:七年级下册课本、地图册、彩笔。 七、教学过程:

灰色关联度分析讲解

第五章灰色关联度分析 目录 壹、何谓灰色关联度分析 ------------------------- 5-2 贰、灰色联度分析实例详说与练习 ----------------- 5-8 第五章灰色关联度分析 壹、何谓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关联度分析 灰色系统分析方法针对不同问题性质有几种不同做法,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是其中的一种。基 本上灰色关联度分析是依据各因素数列曲线形状的接近程度 做发展态势的分析。 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 之间的数值关系。简言之,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意义是指在系统

发展过程中,如果两个因素变化的态势是一致的,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则可以认为两者关联较大;反之,则两者关联度较小。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Dynamic)的历程分析。 灰色关联度可分成「局部性灰色关联度」与「整体性灰色关联度」两类。主要的差别在于「局部性灰色关联度」有一参考序列,而「整体性灰色关联度」是任一序列均可为参考序列。 二.直观分析 依据因素数列绘制曲线图,由曲线图直接观察因素列间的接近程度及数值关系,表一某老师给学生的评分表数据数据为例,绘制曲线图如图一所示,由曲线图大约可直接观察出该老师给分总成绩主要与考试成绩关联度较高。 表一某一老师给学生的评分表单位:分/ %

由曲线图直观分析,是可大略分析因素数列关联度,可看出考试成绩与总成绩曲线形状较接近,故较具关联度,但若能以量化分析予以左证,将使分析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三.量化分析 量化分析四步曲: 1.标准化(无量纲化):以参照数列(取最大数的数列)为 基准点,将各数据标准化成介于0至1之间的数据最 佳。 2.应公式需要值,产生对应差数列表,内容包括:与参 考数列值差(绝对值)、最大差、最小差、ζ(Zeta) 为分辨系数,0<ζ<1,可设ζ = 0.5(采取数字最终 务必使关联系数计算:ξi(k)小于1为原则,至于

中国产业关联分析 2

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 一、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 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可以系统反映产业间的关联。 在投入产出表的三个组成部分中,中间投入部分是分析产业联系的重要依据,基本方法 是通过中间投入流量计算各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里昂惕夫逆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某产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消耗的各个产业部门提供的原材料等中间产 品的投入。系数矩阵用A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某一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即完全 消耗)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数量。统计上用完全消耗系数指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各部门之间 的相互联系。系数矩阵用B表示。 根据2002年投入产出表(42部门)的基本数据,先将其合并简化为三次产业分类的中间使 用矩阵,得到表1如下。 (注:部门的产业分类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4754—2002)) 表1 2002年中国三次产业的中间使用单位:万元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46368196 101679789 15339368 第二产业50425244 1006127544 234933953 第三产业22689323 241323052 191381781 总产出285787423 1905590585 942927009 由表1分别计算出中国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和里昂惕夫逆系数(请保留小数点后两 位小数) 表2 2002年中国直接消耗系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0.16 0.05 0.02 第二产业0.18 0.53 0.25 第三产业0.08 0.13 0.20 表3 2002年里昂惕夫逆系数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1.23 0.15 0.08 第二产业0.59 2.40 0.77 第三产业0.22 0.41 1.38 表4 2002年中国完全消耗系数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1课时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2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 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 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 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 (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 4.课堂小结 5.作业布置 【自主学习】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 (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三产业产业关联度分析

我国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 演变趋势及需求机理 张卿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 [摘要]根据对我国1981—2002年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的演变趋势及其需求机理进行的分析表 明,演变趋势呈现各年间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率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且上升更稳定,增长波动 更弱小,投入结构中金融、公用、商务、技术等现代中间服务投入占比不断提高,运输邮电、商业饮食等传统 中间服务投入占比趋于下降。从需求机理来看,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壮大和城市化水平提升是第三产业中间 服务投入率上升的名义需求基础,而市场化水平增进和外置化水平提高是促进名义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 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第三产业;中间服务投入率;演变趋势;需求机理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09)02-0023-04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研究主要“集聚”在制造业上,这与生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的互动关系更为“显性”有关。[1] 关于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Gruble 和Walker 从概念视角解析了中间服务(又称生产性服务)既可被投入实物产品生产过程,也可被投入其他服务产品生产过程,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不是直接用来消费,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经济中的中间投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或服务。”[2]215,①Lee 在研究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区域分工与服务业增长关系时发现,不同地区各服务部门发展水平指数与工业发展水平指数的相关性并不显著,部分地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等服务业的集中与发展是服务业对中间服务需求增加的结果。Se-Hark Park 采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1975年和198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产业间的依赖度进行了时序计量分析。结论显示,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呈不对称关系,前者对后者的依赖小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而服务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则超过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Juleff-Tranter ,L.E 对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他发现美国哥伦比亚地区商业67%的价值源于服务部门,16%源于制造业和资源部门;芝加哥地区政府部门购买会计、工程咨询等服务产品非常显著;新西兰的奥克兰只有18.3%的生产服务业公司没有服务部门的客户。 [3]由此可见,与制造业相比,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第三产业生产对中间服务投入的需求要更高。 在我国,第三产业研究先行者李江帆在生产信息化、社会化、专业化基础上,提出了国民经济生产软化系数逐趋增大的规律,并在2005年度有关课题中明确提出了广义生产服务概念(第一产业生产服务、第二产业生产服务、第三产业生产服务)。程大中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对我国三次产业的中间服务投入比重进行了时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0年间第三产业生产占用中间服务一、相关文献回顾及有关问题提出 经济与经济管理 23··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4节 区域经济联系 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III《区域经济联系》 设计思想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引入新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材料与图片,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内容:东、西部合作的成效与意义;资源跨地区调配的具体方案、图示及意义。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调出地和调入地、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等进行全面地分析,从而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产业的转移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产业迁出区和迁入区及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本节教材也是以我国为例来阐述区域经济联系的,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二是资源跨地区调配,三是产业转移。本节内容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与总结,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对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本节内容与初中内容联系较密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涉及到的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都在初中学过,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应用。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资源的地区分布及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但从学生的基础看,大多数的学生只是有模糊的印象,并不十分清楚具体的内容。部分学生可能会事先去复习一下,小部分学生可能会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知道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的具体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所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材的重点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具体方案、图示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和调入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教学策略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综合运用发现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和比较法。 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复习我国水资源、煤炭资源和天然气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视频:新闻“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页 1 第

湘教版必修三1.4《区域经济联系》word教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6、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8、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资源跨区域调配情况等 2、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的方法获得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于当代世界经济趋势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领域。 2、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中关于社会建设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 1、资源夸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意义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夸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教师问:大家知道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什么?(让学生在看了书的前提下回答该问题) 学生答: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是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也是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经济组织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灰色关联度分析解法及详细例题解答

1.地梭梭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的关联分析 下表为1995年3年梭梭逐月生长量(X0)、月平均气温(X1)、月降水量(X2)、月日照(X3)时数和月平均相对湿度(X4)的原始数据,试排出影响梭梭生长的关联序,并找出主要的影响因子。 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灰色关联度的概念,它是提系统中两个因素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关联度的大小直接反映系统中的各因素对目标值的影响程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的一般步骤为: 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Y)设参考数列(又称母序列)为Y = {Y (k)| k = 1,2,Λ,n};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比较数列。(X)比较数列(又称子序列)Xi = {Xi(k)| k = 1,2,Λ,n},i = 1,2,Λ,m。 第二步,变量的无量纲化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第三步,计算关联系数。X 0(k)与x i (k)的关联系数 记,则 ,称为分辨系数。ρ越小,分辨力越大,一般ρ的取值区间为(0,1),具体

取值可视情况而定。当时,分辨力最好,通常取ρ = 。 ξi(k)继比较数列xi的第k个元素与参考数列xo的第k个元素之间的关联系数。 第四步,计算关联度 因为关联系数是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程度值,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作为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间关联程度的数量表示,关联度ri公式如下: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 关联度按大小排序,如果r1 < r2,则参考数列y与比较数列x2更相似。 在算出Xi(k)序列与Y(k)序列的关联系数后,计算各类关联系数的平均值,平均值ri就称为Y(k)与Xi(k)的关联度。 本题解答过程: 第一步:数据处理 X 0(k)= {,,,,13,,18,,,,8,1 } X 1(k)= {,,10,,,,,,22,18,, } X 2(k)= {17,,,,,,,,,,, } X 3(k)= {,,,137,,,,,,84,, } X 4(k)= {81,79,75,75,77,79,83,86,83,82,81,82}

1.4区域经济联系(教案)

1.4区域经济联系(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课标中关于本节内容的规定是:“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所以第一课时就围绕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当然重点我选取其中之一进行重点分析,力求让学生形成一种模式,分析跨区域调配资源的基本思路,在分析对地理环境影响时,让学生形成一种答题的模版。材料基本上也以书本上的阅读为主,答案都以开放式为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会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具体措施、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所需知识 2、通过学生的讨论、思考达到一种生动起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不利),树立事物都具有两面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常规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我国的区域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南北方、东西部的差异,怎么样使得各区域都能协调的健康的发展呢?今天一起学习下-----区域经济联系首先我们了解下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教师再讲解P24阅读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比如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后的东西部的联系。学生阅读回答: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东西部除了在经济中的合作之外还表现有资源的调配和产业转移(放映幻灯片)学生阅读幻灯片了解我国资源分布情况,从而引出我们的资源跨区域调配。1、分析调配的原因2、主要工程3、调配的意义。 让学生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问题形成基本分析思路(看幻灯片)。然后以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例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放映幻灯片)学生读图,回答南水北调的线路等几个问题,教师以图来分析3条线路。(放映幻灯片) 学生活动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对于水资源的调入区和调出区的影响(开放性为主)分析中形成一种答题模版,对意义类型的问题怎么回答,对影响类型的题目怎么答题。 最后留作业让学生自己对另外两种资源调配中的问题、路线、意义等按照本节所讲自己整理。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区域经济联系(一)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 【学习目标】 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世界经济联系 1.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经济。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背景:战略的实施 2.举措: (1)对口 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和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和的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中,在输出、、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得到了合理利用。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把、、、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的总体布局。 【合作探究】南水北调的影响 调入区:

调出区: 【课后习题】 1.2010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横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 A.世界最大的国际军事组织 B.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2)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成员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与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2.截至2011年我国西部大开发已实施了10余年了,要保证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性,必须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走一条现代化、工业化的路子,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双选)() 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C.加速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 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A.河道的淤积 B.水质污染 C.地下水位的下降 D.土壤的盐碱化 5、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A.回补地下水 B.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长江河口海水倒灌 6、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工建设,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读我国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南水北调”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问 题的具体措施。材料中提及的南水北调东线 输水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的原因 是。中线调水的在, 该线路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2)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 是。 (3)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西线方案相比 较,东线工程的优势条件是:;(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最大障碍是:() A.秦岭B.昆仑山脉C.巴颜喀拉山脉D.祁连山脉 (5)跨流域调水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试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受水区产生的生态影响主要有(至少两点):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材分析和导入设计)

地理ⅲ湘教版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教案(教材分析和 导入设计) 第1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4节区域经济联系 本节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解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2〕了解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3)理解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所取得的成效与意义; (4)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5〕掌握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具体方案及图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讨论及代表发言,培养学生地理语言表述能力,正确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调出区、调入区以及沿线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2)通过对资源跨区域调配内容的学习,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意义 2、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 〔四〕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的资源调配部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应适当的添加一些视频、图片让学生从感官认识而逐步深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出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的原因要让学生进行探究,从而还应更深一步介绍一下北煤南运的现象及原因等。另外产业转移部分也应结合实例来进行分析。对湖南籍学生来说这一现象容易理解。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区域发展差异,了解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情况及其差异以及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经济联系,本节主要有三大部分,即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只能讨论前半部分。 导入二利用幻灯片投影播音737飞机,并提问如下;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地理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秦岭—淮河线,四大地理区域。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要求第一知道“秦岭-淮河”的位置,通过“比较”活动认识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理解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第二明确“四大地理区域”各区的范围和划分依据,通过“比较”活动揭示各个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节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对区域差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程度,理解区域划分的作用,掌握区域划分的基本方法,学会通过比较的方式了解我国的宏观区域差异。可从生活实例出发,认识区域划分的方法,并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地理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通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习惯,已基本掌握了地理读图、看图的方法,具有一定绘图能力,能通过自主探究初步完成老师的

问题;但学生整体的分析、归纳能力,仍然较弱,比较依赖老师或优生分析解答。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归纳。通过“提问—探究—小结”来完成学习任务。目前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能力,析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探究完成老师的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提供了能力基础。 2、知识水平: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对我国的自然环境情况,行政区域划分,经济概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好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奠定了知识基础。 3心理特性:七年级学生兴趣较浓,求知欲较强,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喜欢表现自己,集体荣誉感强,部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本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岭、淮河一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以及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能够读图查找地理界线,通过读图讨论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