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82例
- 格式:pdf
- 大小:100.02 KB
- 文档页数:1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分析30天后两组不良反应、近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等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近期疗效率较高,为83.3%,对照组为62.4%;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较大改善,观察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能纠正脑细胞代谢紊乱,修复受损脑细胞,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脑梗塞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脑梗塞在我国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较高,神经细胞死亡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脑梗塞早期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就将脑梗塞2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和24例西医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性15名,女性9名,年龄在56-75(68.21±0.70)岁,病程6-85(7.6±6.5)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6.0±3.42)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9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4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高血脂症者25例,糖尿病者18例。
对照组中男17名,女7名,年龄55-70(67.4±11.2)岁,病程6-86(8.7±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16±3.23)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12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3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者18例,高血脂症者23例,糖尿病者18例。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年龄在55-75岁,缺血性脑梗塞,复发前无任何明显症状或体征,发病6天内就诊,以风痰瘀阻为主要病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为选取标准;而患有重度高血压及并发症、脏器功能不全、孕妇、重度脑梗塞伴有水肿、意识障碍、不配合治疗者不入选。
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脑梗塞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为脑梗塞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其中治疗组12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参照组12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2周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120例患者中,痊愈65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参照组120例患者中,痊愈34例,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29,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
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实现了中西医治疗优势的互补,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52-02脑梗塞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症之一,常发生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具有较大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同时容易留下后遗症[1]。
笔者就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
治疗组120例患者的年龄在36-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31)岁。
女性患者有48例,占40%,男性患者72例,占60%,患者病程在6-64天之间,平均病程为(24±2.14)天,合并高血脂患者54例,糖尿病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29例,冠心病患者5例。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得分在31-45分之间的重症患者38例,得分在16-30分之间的中型患者59例,得分在0-15分之间的患者有23例。
51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8 年 11月 A 第 6 卷第 31 期
Nov. A 2018 Vol. 6 No. 31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杨 静,刘宏民*(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塞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8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划分组别,对照组施予依达拉奉注
射液治疗,观察组施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NIHSS、ADL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塞效果显著,可推广。【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塞【中图分类号】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1.51.02
脑梗塞多见于老年人群中,多因脑组织局部供血不足致使脑组织的软化、坏死[1]。药物是当前临床治疗老年脑梗
塞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研究我院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梗塞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老年脑梗塞患者8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划分组别,各41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46~79岁,平均(57.12±2.19)岁;施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平均(57.21±1.82)岁;施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纳入、剔除标准
桑钩温胆汤结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观察韦桂梅;陈华振【摘要】目的:观察桑钩温胆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西医给予拜阿司匹林口服;血栓通注射液、脑活素注射液静滴,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降脂、脱水等治疗,并予早期康复治疗.中医以桑钩温胆汤为基础加减,每日1荆,水煎服.结果:65例中基本治愈38例(58.5%),显著进步16例(24.6%),进步8例(12.3%),无变化2例(3.1%),恶化1例(2%).总有效率为95%.结论:桑钩温胆汤加减结合西药治疗明显地提高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期刊名称】《内蒙古中医药》【年(卷),期】2011(030)018【总页数】1页(P33)【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桑钩温胆汤;中西医结合【作者】韦桂梅;陈华振【作者单位】广东省乐昌市人民医院,512200;广东省乐昌市人民医院,512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脑梗塞属于现代医学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范畴,其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是目前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虽有多种药物可以治疗,但其致残率、病死率仍然很高。
笔者从2009年以来,运用桑钩温胆汤结合西药治疗急性脑梗塞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5例,所有病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男32例,女23例;年龄48~82岁;病程2~72小时;基底节区梗塞31例,多发性梗塞13例,大脑皮层梗塞9例,多发腔隙性梗塞8例,小脑梗塞2例,丘脑梗塞2例。
其中伴高血压26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37例,冠心病9例。
1.2 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亦按此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评分。
并经头颅CT排除脑出血、TIA、蛛网膜下腔出血。
2 治疗方法2.1 西医治疗:给予拜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口服;血栓通注射液500mg、脑活素2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250ml静滴,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降脂、脱水等治疗,并予早期康复治疗。
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
曾青青
【期刊名称】《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卷),期】2016(0)5
【摘要】目的:观察疏血通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用疏血通,对照组患者用银杏达莫,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治疗好转率97.5%、并发症发生总率7.5%和对照组75.0%、25.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采用疏血通治疗效果突出,可改善患者临床特征,提高疾病治愈率。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曾青青
【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相关文献】
1.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82例临床疗效观察
2.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
3.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4.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观察
5.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塞82例临床疗效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4例中西医辨病辨证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王明礼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年(卷),期】1997(000)003
【总页数】1页(P140)
【作者】王明礼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临床观察 [J], 张增建
2.小儿肾脏疾病诊治专题笔谈──辨病与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和肾病 [J], 李恩;李志华
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降纤酶加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观察 [J], 王立存;郭家奎;王满利;张玉莲;周智梁;张连成;韩建华;杨国荣
4.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尿激酶加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观察 [J], 郭家奎;王立存;王满利;周智梁;张玉莲;张连成;韩建华;杨国荣
5.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中西药互补治疗肝内胆管结石 [J], 陈馨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扶元通络胶囊治疗脑梗塞急性期100例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扶元通络胶囊治疗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扶元通络胶囊(0.6g,po,tid),2组均以2周为1疗程,1疗程后统计疗效。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对照组有效率为72%,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治疗前与治疗后有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扶元通络胶囊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值得推广。
【关键词】扶元通络胶囊脑梗塞急性期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3-0066-02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宜反复发作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早期正确及时的治疗,对患者的康复非常有益。
笔者在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内制剂扶元通络胶囊治疗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病例选择自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明确诊断为“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共计100例。
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符合2007年《中华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南》[1]及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并经颅脑CT、MRI确诊。
1.3纳入标准纳人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塞急性期患者,年龄40-75岁;全部病例发病到入院时间4.5~72h无溶栓指征者。
1.4排除标准①脑栓塞患者;②由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脑血管畸形,代谢障碍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③合并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75例疗效观察治疗脑出血,我院在西医常规处理基础上加服中药,急性期采用宁血法,恢复期采用活血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血肿吸收情况明显。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助于颅内血肿的吸收,提高临床疗效,康复预后较为理想,值得进一步探索。
脑出血;宁血法;活血法得了脑出血患者一定要尽早的对出现的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防止进一步出血挽救生命,促进机体恢复。
内科保守治疗适于出血量少无生命危险及严重神经功缺失者。
脑梗塞中属“中风”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现代大部分学者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不外乎“风、火、痰、瘀、虚、毒”六大主因,诊断标准亦趋于统一。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个证型。
中药根据本病病机特点,多采用活血化瘀、息风化痰、通腑泻火等辨证治法1。
因此,分期、分阶段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加减,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是治疗脑梗塞中的关键。
我院采用中西结合用药方法治疗脑出血,取得了成功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8月—2012年3月间我院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5例病历资料,男48例,女27例,年龄42—77岁,患者通常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突发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小便失禁、肢体活动障碍和意识障碍。
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检查确诊。
1.2 治疗方法1.2.1 常规处理给予脱水、降低颅内压、稳定血压、预防感染、营养脑细胞及治疗并发症治疗;中药治疗:急性期采用宁血法,治以清热凉血、化痰熄风为主。
中药局提供汤剂:石决明20g,生地黄20g,牡丹皮15g,白芍药20g,栀子15g,川牛膝15g,黄芩15g,胆南星15g,天麻15g。
肝阳暴亢加茯苓20g、钩藤15g、风痰偏盛加制半夏15g;痰热腑实加芒硝20g、全瓜蒌15g、大黄15g。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方法:对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早期西医溶栓、抗凝、降低血液粘度、扩张血管和促进脑细胞代谢等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辩证施治治疗。
结果:疗效显著61例占48.4%,疗效一般48例占38%,总有效率86.4%。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提高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2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61-01缺血性脑血管病(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分水岭梗死等。
临床以偏瘫、失语等急性或亚急性脑局部病变最常见。
中风病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是中老年人群致死的主要原因[1]。
我科从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12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54例,女性72例,年龄54一82岁。
根据头部ct或mri扫描和临床表现进行诊断,脑栓塞78例,脑血栓形成46例。
2 治疗措施2.1 西医治疗:①溶栓疗法适用于发病12h以内者。
常用蝮蛇抗栓酶0.5u加人液体静滴,l周为一疗程。
②抗血小板治疗不能进行溶栓的患者,在排除脑出血性疾病的前提下,应尽快给予口服阿司匹林[2]。
③低分子右旋糖配,250一500ml静滴,l/d,连用7~14d。
④降纤疗法降纤制剂于发病早期使用,包括类蛇毒制剂,隔日1次,共3次,剂量为10 u、5 u、5 u,需要在用药前后监测纤维蛋白原。
⑤神经保护剂目前尚无一个独立的神经保护剂表明影响卒中的预后[3],故无法推荐。
可考虑的用药为:胞二磷胆碱,钙拮抗剂(低灌注梗死禁用),银杏制剂,硫酸镁等。
使用的方法最好为联合用药。
2 .2中医治疗:①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则治法很多,且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临床治疗以明确辨证后对证治疗的效果最好。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的 疗效分析赵大伟【摘要】 目的 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100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 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 每组50例。
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 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0%(41/50), 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中医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1, P<0.05)。
常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8/50), 中医治疗组为12.00%(6/5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中医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中医综合治疗能有效帮助患者提升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医综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 DOI :10.14164/11-5581/r.2019.20.05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急性脑梗死是因多因素导致脑血管的局部血栓形成, 可加重动脉狭窄, 严重时可使动脉狭窄完全闭塞, 致使脑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 该病骤然发病, 且无前期病兆, 病情变化较快, 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3-5]。
吡拉西坦注射液主要适用于急、慢性脑血管病等多种原因所引发的记忆减退及轻、中度脑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