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97.83 KB
- 文档页数: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探讨【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
方法将急性脑梗塞病人49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3例。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和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qd,尼莫地平40mg,口服,tid,随症加服中药煎剂;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和曲克芦丁400mg静脉滴注,qd,尼莫地平40mg,口服,tid。
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5例(19.2%),显著进步9例(34.6%),进步7例(27.0%),总有效率80.8%;对照组基本痊愈3例(13.1%),显著进步7例(30.4%),进步4例(17.4%),总有效率60.9%。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脑梗塞;疗效笔者将我中心2004年6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49例急性脑梗塞病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9例脑梗塞病人中,男性29例,女性20例,年龄66-78岁,平均71.8岁,除外糖尿病、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肝肾疾病、出血性脑梗塞及既往有中风病史者。
病人均神志清楚,吞咽功能正常,病程在24-72小时内。
入院前未经抗凝、溶栓、降纤和抗血小板等治疗。
将49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66-75岁,平均68.5岁。
其中大脑中动脉缺血10例,大脑前动脉缺血7例,大脑中动脉合并大脑前动脉缺血6例,伴高血压13例,高脂血症6例,颈动脉狭窄4例;治疗组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68-78岁,平均年龄72.5岁。
其中大脑中动脉缺血12例,大脑前动脉缺血8例,大脑中动脉合并大脑前动脉缺血6例,伴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7例,颈动脉狭窄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及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分析30天后两组不良反应、近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等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近期疗效率较高,为83.3%,对照组为62.4%;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较大改善,观察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能纠正脑细胞代谢紊乱,修复受损脑细胞,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脑梗塞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脑梗塞在我国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较高,神经细胞死亡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脑梗塞早期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就将脑梗塞2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和24例西医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性15名,女性9名,年龄在56-75(68.21±0.70)岁,病程6-85(7.6±6.5)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6.0±3.42)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9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4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高血脂症者25例,糖尿病者18例。
对照组中男17名,女7名,年龄55-70(67.4±11.2)岁,病程6-86(8.7±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16±3.23)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12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3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者18例,高血脂症者23例,糖尿病者18例。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年龄在55-75岁,缺血性脑梗塞,复发前无任何明显症状或体征,发病6天内就诊,以风痰瘀阻为主要病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为选取标准;而患有重度高血压及并发症、脏器功能不全、孕妇、重度脑梗塞伴有水肿、意识障碍、不配合治疗者不入选。
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脑梗塞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为脑梗塞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其中治疗组12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参照组12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2周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120例患者中,痊愈65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参照组120例患者中,痊愈34例,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29,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
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实现了中西医治疗优势的互补,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52-02脑梗塞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症之一,常发生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具有较大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同时容易留下后遗症[1]。
笔者就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
治疗组120例患者的年龄在36-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31)岁。
女性患者有48例,占40%,男性患者72例,占60%,患者病程在6-64天之间,平均病程为(24±2.14)天,合并高血脂患者54例,糖尿病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29例,冠心病患者5例。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得分在31-45分之间的重症患者38例,得分在16-30分之间的中型患者59例,得分在0-15分之间的患者有23例。
床疗效观察2023-11-07•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单纯西医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
安全性评估指标包括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
研究目的和方法010*******02文献综述脑梗塞的西医认识脑梗塞定义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坏死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
脑梗塞的病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脑梗塞的诊断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
脑梗塞的中医认识病机认识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范畴,认为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导致中风。
辨证分型根据中风的不同表现,中医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型,如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等。
治则治法中医治疗脑梗塞的原则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等,如使用中药汤剂、针灸等。
01030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研究现状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较多,多数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炎症反应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
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及分型标准[1]。
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有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者除外。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24~72 h内开始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0 d后检测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支持与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降颅内压等,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口服,予奥扎格雷注射液80rag及川芎嗪粉针120mg静滴,每日1次,l4天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以下5个证型治疗:(1)肝阳暴亢证: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中天麻、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伏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2)风痰阻络证: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理,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
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中医药对脑梗塞治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脑梗塞作为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生活负担和医疗压力。
传统中医药在脑梗塞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独特的理论和药物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脑梗塞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理论对脑梗塞的认识中医认为,脑梗塞是由于体内气血运行不畅、痰湿淤积等因素导致脑血供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药可通过调整气血、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等方式来治疗脑梗塞。
中医药在脑梗塞治疗中注重整体观察和个体化治疗,强调疾病的根本原因以及患者体质的调节,这与西医药治疗的症状缓解和疾病控制有所不同。
二、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的主要药物1.丹参:丹参是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的常用药物之一,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流变学性质等作用。
丹参对脑梗塞患者具有明显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
2.川芎:川芎具有活血化瘀、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脑梗塞的治疗。
研究表明,川芎可以促进脑血液循环,减轻脑缺血和脑组织损伤,对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3.三七:三七是一种中医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抗凝血、抗氧化等多种药理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三七可以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减少患者的脑梗塞面积和功能损害。
4.当归:当归是中医药中常用的补血药物,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作用。
研究发现,当归对脑梗塞患者的脑血管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对脑梗塞的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三、中医药联合西医药治疗脑梗塞的研究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治疗一直是脑梗塞治疗的研究热点。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和改善脑血液循环等方式来治疗脑梗塞,而西医药则可以通过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来恢复脑血流和减少脑缺血损伤。
研究发现,中西医药联合治疗相辅相成,可以显著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中医药治疗脑梗塞的临床应用目前,中医药在脑梗塞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中西医结合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发布时间:2021-09-02T11:38:19.44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5期作者:张燕[导读] 目的:分析在腔隙性脑梗塞治疗中联合中西医手段的疗效。
张燕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定西 743000摘要:目的:分析在腔隙性脑梗塞治疗中联合中西医手段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腔隙性脑梗塞病例83例,按疗法分组,A组(中西医疗法)41例,B组(西医治疗)42例,比较疗效、安全性。
结果:疗效比较,A组[97.56%(40/41)]优于B组[78.57%(33/42)](P<0.05);安全性比较,A组[4.88%(2/41)]优于B组[16.67%(7/42)](P<0.05)。
结论:联合中西医手段治疗腔隙性脑梗塞,安全性较高,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塞;中西医;不良反应;疗效前言:脑梗塞为高发病,其中腔隙性脑梗塞是因缺血性卒中后脑部遗留微小腔隙,代谢循环障碍可诱发腔隙性脑梗塞。
该病要求科学施治加以控制,较易复发。
临床研究认为,高血压病症和动脉硬化是核心诱因。
常见突然发病,在治疗中应控制血压,改善脑动脉弹性,制定个体方案治疗。
中医以辨证施治和机体调节为主,长期干预效果较好。
在西医基础上联合中医干预,可改善机体[1]。
本文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中选取83例,分析中西医联合疗法,探讨应用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83例腔隙性脑梗塞病例,根据疗法分为A组41例(中西医联合),性别:男/女=23/18,年龄(36~73)岁,平均(56.41±8.02)岁。
B组42例(西医),性别:男/女=25/17,年龄(38~72)岁,平均(56.40±7.99)岁。
两组有可比性(P>0.05)。
纳入标准:(1)腔隙性脑梗死确诊;(2)可有效沟通;(3)智力正常;(4)资料完整;(5)知情同意。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研究现状与进展摘要:脑梗死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与致残率均较高,临床上通常采用中医或西医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大量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较好。
现针对中西结合治疗脑梗死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阐述,以此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现状与进展现阶段,对脑梗死的治疗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以西医为主,中医辅助治疗,中西医结合;待恢复期时以中医为主,西药辅助治疗,并与针灸康复相配合治疗,促使患者的病死率与致残率明显降低,对患者的预后也具有促进作用,使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中西医结合对脑梗死的治疗不言而喻。
1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研究现状脑梗在中医中是属于“中风”的范畴,较多历代文献有较多记载,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促使中医对脑梗死积累了较丰富的治疗经验。
最近几年,由于对脑梗死病理生理的不断研究,例如,提出缺血半暗带等含义,促使脑梗死的治疗更进一步[1]。
现阶段,通过新的理论、技术同中医学丰富的临床经验有效结合,对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通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此种方式能够促使患者的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促使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对生存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和单独采用一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2.1神经保护疗法目前,神经保护药物通常对脑卒中的治疗药物进行研究。
西医通常对神经保护使用的药物有胞二磷胆碱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还可能采用亚低温治疗。
中医对神经保护的治疗的探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一些中草药的成分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功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钙离子的细胞内流具有抵抗作用,使氧自由基水平有效降低,防止细胞凋亡,对兴奋性氨基酸的不良作用与拟雌激素样具有抑制作用。
通过试验研究[2]表明,红景天苷能够使缺血脑组织能量代谢充分完善,将自由基与抗氧化作用有效清除,对局灶性脑缺血的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