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脑梗塞临床效果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脑梗塞是指由于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者形成血栓,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疾病。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病情严重,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目前治疗脑梗塞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而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脑梗塞的发生与气机阻塞、痰浊中阻、湿浊内蕴、瘀血内阻、气滞血瘀等有关。
据此,治疗脑梗塞的关键在于疏通气机、祛痰湿、化瘀通络。
而中医辨证施治的特点在于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脉象、舌象等特点进行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二、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方药配伍1. 理气化痰方逍遥散加减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法半夏、砂仁、枳实。
功效:理气化痰,开窍醒脑。
逍遥散加减可清热燥湿,疏肝理气,开窍醒神,适用于脑梗塞偏瘫症状较为明显的患者。
2. 活血化瘀方桃红四物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祛瘀通络。
桃红四物汤加减具有活血化瘀、祛瘀通络的作用,适用于脑梗塞病情较重,出现肢体麻木、言语不清等症状的患者。
3. 清热解毒祛痰方大青龙汤加减组成:黄芩、黄连、黄柏、栀子、枳壳、半夏、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化痰。
大青龙汤加减能够清热解毒,祛痰化痰,适用于脑梗塞病情较为严重,出现胸闷、口苦、咽痒等症状的患者。
以上三方药配伍是在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基础上的常用方药组合,通过调理气机、祛痰湿、通络活血等治疗方法,达到治疗脑梗塞的目的。
在中医治疗中,方药的搭配关系非常重要,具体的药物剂量、配伍等都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
三、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通过调理气机、祛痰湿、通络活血等方法,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下面将通过对2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观察,来分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是中医药学中的常见治疗方案,通过辨别患者的症状与体征,针对性的调整治疗方案,并结合中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本文将从中医辨证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现状、临床效果观察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一、中医辨证的理论基础中医辨证是中药治疗的核心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针对患者的病情,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从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症状等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辨别,找到与疾病密切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并针对性的调整治疗方案。
对于脑梗塞的中医辨证,主要从孟河医派的“阴阳五行”理论出发,将脑梗塞的病因分为“湿、热、痰、血、风五种”,并按照“阴阳五行”来进行辨证论治,即“阴虚阳盛、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辨证方案。
比如,对于以阴虚为主的脑梗塞,重点使用滋阴润燥、安神补脑的中药,在采用针灸和推拿等中医手段来缓解病情。
而对于以阳盛为主的脑梗塞,则重点采用清热化痰、疏通经络的中药,配合推拿、灸疗等中医手段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临床应用现状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其主要原因是中医药治疗具有调节机体自身生理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优秀特点,且中医药治疗具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另外,中医辨证治疗可取得针对性的治疗效果,不同于传统的西药治疗方法,具有更为全面的优势。
三、临床效果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表明,这种治疗方法较为安全有效,对脑梗塞的康复治疗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显著,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和改善。
其次,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脑梗塞的复发。
最后,中医辨证治疗对于脑梗塞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治疗在脑梗塞的康复治疗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临床医生应当在治疗中灵活应用,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制定,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床疗效观察2023-11-07•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脑梗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目前,单纯西医治疗脑梗塞的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风险。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在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具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因此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
疗效评估指标包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等。
安全性评估指标包括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命体征变化等。
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
研究目的和方法010*******02文献综述脑梗塞的西医认识脑梗塞定义脑梗塞是指由于脑部血管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脑组织坏死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
脑梗塞的病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肥胖等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脑梗塞的诊断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脑部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进行诊断。
脑梗塞的中医认识病机认识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范畴,认为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导致中风。
辨证分型根据中风的不同表现,中医将其分为不同的证型,如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等。
治则治法中医治疗脑梗塞的原则是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等,如使用中药汤剂、针灸等。
010302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研究现状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较多,多数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减轻炎症反应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
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及分型标准[1]。
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有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者除外。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24~72 h内开始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0 d后检测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支持与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降颅内压等,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口服,予奥扎格雷注射液80rag及川芎嗪粉针120mg静滴,每日1次,l4天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以下5个证型治疗:(1)肝阳暴亢证: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中天麻、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伏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2)风痰阻络证: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理,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
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主要由于脑血管长期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脑血管,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脑部疾病。
目前,西方医学主要采用溶栓和抗凝治疗脑梗塞,虽有一定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因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认可和接受。
本文将对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对中医治疗脑梗塞提供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中医治疗脑梗塞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脑瘀”、“气滞”、“痰浊”等概念。
中医认为,脑梗塞主要是因为脑络气血不畅,导致脑脉血瘀而引起的。
因此中医治疗脑梗塞应该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辨证施治,以达到祛瘀通络、化痰开窍的治疗效果。
二、临床观察结果在对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中发现,中医治疗脑梗塞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的疗效。
通过对一组脑梗塞患者的治疗观察发现,经过中医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明显好转,头晕、头痛等症状减轻,部分患者的语言能力、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通过对疗效观察还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可以降低患者的胆固醇、血压,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达到预防脑梗塞再次发作的效果。
三、典型病例分析患者王某,男,56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就诊。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时工作繁重,工作压力较大。
患者就诊后,通过中医辨证施治,以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中药颗粒和采用推拿、艾灸等中医治疗手段,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肢体无力明显好转,头晕、头痛等症状减轻,语言能力、运动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恢复。
通过对患者的疗效观察,发现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血脂水平也得到了改善。
经过半年的随访观察发现,患者的症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四、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中医治疗脑梗塞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治疗脑梗塞以辨证施治为主要特点,因此能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达到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的大脑缺血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已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其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辨证施治,即根据
病人的症状和体质特点,采用针灸、草药等中药进行治疗。
首先,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可以减轻病人的症状。
根据病人的不同的体质和症状特点,中医辨证施治可以对症下药,减轻病人的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比如,对于血
瘀型脑梗塞,可以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如丹参、红花、川芎等;对于气滞型脑梗塞,可以采用理气行血的中药治疗,如香附、枳实、郁金等。
其次,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可以缩小受损范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脑梗塞的发生会
导致大脑受损,而中医辨证治疗可以通过调整病人的体质,改变其病理状态,从而调节大
脑功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比如,在治疗脑梗塞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针灸、拔罐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舒经活络,达到缓解病人病情、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效
果。
最后,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中药治疗不像西药治疗那样存在较大
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方案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对病人身体造成损害。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塞60例的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
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气虚血瘀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龙蛭汤。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自拟龙蛭汤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塞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明显优于西医治疗。
[关键词] 脑梗塞;龙蛭汤;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图分类号] r743.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20-01急性脑梗塞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归属于中医“中风”范畴,缺血性中风以气虚血瘀型多见。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运用中医药治疗脑梗塞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笔者近年来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龙蛭汤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月-12月心脑血管科住院患者,且均经头颅ct或头mri扫描确认为脑梗塞,中医诊断符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之“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风中经络气虚血瘀诊断标准[1],病程均为3d以内。
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
观察组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 41-75岁,平均 58.1岁;病程1-68h,平均12h;基底节区梗塞29例,脑叶梗塞9例,小脑梗塞6例,脑干梗塞5例,多发性梗塞11例。
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44-74岁,平均 59.3岁;病程2-67h,平均11h;基底节区梗塞28例,脑叶梗塞10例,小脑梗塞7例,脑干梗塞5例,多发性梗塞10例。
丹参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120例脑梗塞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究丹参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治疗前后NO、ET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丹参注射液;脑梗塞;西医脑梗塞是指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致使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坏死,该病老年人发病率较高[1]。
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丹参注射液联合西医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62.3±4.4)岁;其中轻度梗塞32例,中度梗塞21例,重度梗塞7例;基底节梗塞26例,小脑梗塞4例,额叶梗塞7例,枕叶梗塞7例,多发腔隙性脑梗塞16例。
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0~69岁,平均年龄(62.3±4.4)岁;其中轻度梗塞30例,中度梗塞24例,重度梗塞6例;基底节梗塞28例,小脑梗塞5例,额叶梗塞6例,枕叶梗塞6例,多发腔隙性脑梗塞15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及梗阻部位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病例选取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全国第四节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塞诊断标准[2],患者入院后经头颅CT检查证实存在脑梗塞病灶。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脑梗塞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生率和死亡率一直都在增加。
传统中医认为,脑梗塞是由于气血瘀滞或痰火亢盛,导致脑血管阻塞而引起的。
中医辨证治疗在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临床效果观察的角度,对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进行浅析。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针对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疾病的临床表现,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痰湿阻滞型、气血瘀滞型、脾胃虚弱型等。
根据辨证结果,中医医师会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例如草药治疗、针灸等。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模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一项名为“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采用辨证论治的中医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在脑梗塞患者的体征缓解、生活能力改善、病情恢复速度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优势。
这一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在脑梗塞的康复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还可以减少药物和治疗的副作用。
由于脑梗塞患者常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治疗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多种药物。
而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选择草药药方和针灸等治疗方法,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性,从而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辨证论治还可以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调理,增加体质的抵抗力,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辨证能力,而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
由于现代医院制度和就医方式的限制,一些中医医师在辨证治疗方面的能力可能不足,影响了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观察需要一定时间,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期望值高,容易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实际的要求。
在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时需要进行详细的解释和沟通,加强患者和家属的信心和理解。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中医辨证治疗在其临床效果观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独特性。
中医辨证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和体质情况,从整体上进行治疗,以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扶正祛邪为目标,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将从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两方面对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进行浅析。
研究方法方面,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一般采用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设计方法。
观察组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的西医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治疗的疗效差异,评估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
临床观察常使用的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等方面的指标。
在临床观察过程中,随机分组、盲法等研究设计方法应当得到合理应用,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果分析方面,多项研究显示中医辨证治疗在脑梗塞患者中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有研究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症状,如头痛、眩晕、四肢无力等症状,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还能够改善脑血流动力学,促进梗死灶的恢复,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神经功能恢复是脑梗塞患者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有研究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并提高神经系统的代谢功能。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在脑梗塞的综合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在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和综合评估,能够客观地评估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为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提供科学的依据。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善,结合西医的治疗方法,共同提高脑梗塞的治疗效果。
浅析中医辨证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而引起的一种脑缺血性疾病。
中医药认为,脑梗塞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因此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对脑梗塞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一、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脑梗塞有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
不同病因,不同病情所引起的脑梗塞,病理改变不尽相同,因此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证候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脑梗塞的中医辨证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开窍益气为主,根据病情的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病情、防止复发的目的。
中医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神经功能
脑梗塞的主要症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中医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使其重获正常生活能力。
例如,在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过程中,常常采用穴位针刺和艾灸等方法,可促进局部神经细胞的代谢,使神经功能迅速得到恢复。
(二)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治疗能够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通过中草药调理人体气血,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脑梗塞的症状,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三)降低复发率
中医治疗能够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
脑梗塞的复发率很高,也是脑梗塞患者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
中医治疗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给予个性化治疗,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
三、结语。
中西医结合治疗120例脑梗塞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效果,为脑梗塞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其中治疗组120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参照组12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2周后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120例患者中,痊愈65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参照组120例患者中,痊愈34例,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29,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
结论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实现了中西医治疗优势的互补,缩短了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了住院费用,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8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52-02
脑梗塞是心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病症之一,常发生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具有较大风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同时容易留下后遗症[1]。
笔者就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24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
治疗组120例患者的年龄在
36-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31)岁。
女性患者有48例,占40%,男性患者72例,占60%,患者病程在6-64天之间,平均病程为(24±2.14)天,合并高血脂患者54例,糖尿病患者32例,高血压患者29例,冠心病患者5例。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得分在31-45分之间的重症患者38例,得分在16-30分之间的中型患者59例,得分在0-15分之间的患者有23例。
参照组120例患者的年龄在29-8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56)岁。
女性患者有69例,占57.5%,男性患者51例,占42.5%,患者病程在9-51天之间,平均病程为(24±3.78)天,合并高血脂患者42例,糖尿病患者34例,高血压患者31例,冠心病患者13例。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得分在31-45分之间的重症患者21例,得分在16-30分之间的中型患者69例,得分在0-15分之间的患者有3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参照组为患者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120rnl,快速注射后,在100-140万u尿激酶中配入0.9%的生理盐水,剂量为100ml,在30分钟内滴注完,之后再为患者静脉滴注20%的甘露醇12ml,并给予患者维生素c、维生素e、尼莫地平、胞二磷胆碱、含镁极化液等脑保护剂[2]。
患者用完尿激酶后,再给予其4000u低分子肝素钙,12小时一次,注射于患者脐周皮下,持续五天,溶栓后第二天,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并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检测凝血、出血时间,同时进行必要的早期康复训练[3]。
两周为一疗
程。
1.2.2 治疗组治疗组在参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需口服或是鼻饲中药通络汤,具体中药配方为:僵蚕12g,全蝎10g,蝉蜕11g,钩藤12g,安息香10g,人参10g,益智仁14g,黄芪10g,红花12g,川穹10g,甘草10g。
合并水煎浓缩100ml,早晚服用一次,每次约10-20ml[4]。
1.3 诊断标准患者在住院时,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为每位患者建立病史档案。
对患者进行颅脑mri及ct检查,并检查患者神经系统。
患者的检查结果数据应符合《中国中风中医诊断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意义将实验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我们以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及肢体、语言功能改善程度作为疗效判定依据。
痊愈:经治疗,患者言语功能恢复正常,口齿流利,表达清晰,肢体功能恢复良好,肌力达到ⅳ级,行走自如,生活能自理。
显效:经治疗,患者言语功能基本恢复,偶有口吃现象,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肌力提高至2级以上,能够借助拐杖行走,生活基本自理。
有效:经治疗,患者言语功能有恢复,发音较清晰,但语言不流利,肢体功能有所恢复,肌力提高1级以上,能自己站稳,需搀扶可行走[5]。
无效,经治疗,患者症状无改善。
2.2 结果统计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治疗组120例患者中,痊愈65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
采用常规疗法的参照组120例患者中,痊愈34例,显效45例,有效12例,无效29,总有效率为75%。
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参照组,其有效率高达92.5%,见表1。
3 讨论
脑梗塞是指因多种原因引起脑动脉梗塞、闭塞血管,从而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进一步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近年来,我国脑梗塞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并发症也越来越严重。
导致脑梗塞发病的主要原因有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生活因素,一是环境因素。
脑梗塞发病急,且病前无明显征兆,难以发现,患者发病后脑组织容易受损,且日后难以恢复,这对患者的家庭及生活造成了较大困扰,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具有现实意义。
有效治疗脑梗塞应把握两点,一是脑保护治疗,二是脑血液的供应,最核心的是解决因神经元损害造成的神经功能性障碍。
脑梗塞缺血会引发瀑布式连锁反应与继发性细胞破损,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使可逆性伤害转化为不可逆性伤害。
采用西医方式治疗脑梗塞,效果较好,但是药物费用高,治疗成本昂贵。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充分发挥中西医治疗优势,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患者均无不良反应。
中医将脑梗塞归为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人过半百,正气必虚,因此中老年人更是容易发生脑梗塞危险[6]。
痰、淤均是人体
津液、血液异常代谢而致,气血相关、津血同源,因此在病理上因淤致痰和因痰致淤常是相交为患。
痰浊滞于血脉中,淤痰互结,从而导致血脉不通,患者血液呈现出明显的高凝、高聚、高黏状态,同时患者常会伴有高血脂症。
临床治疗中,常应用甘露醇、阿司匹林、脑康复、辅酶q10、脑活素配合丹参、脉络宁等降压、降职药物,从而达到降脂、抗凝、稀释血液、溶栓、抑制氧化等作用。
现代药理学证明:水蛭、红花、桃仁等中药中的抗血栓素、肝素有较好的抗凝、溶栓作用,丹参能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增加脑供应量,从而促进机体微循环,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
陈皮、半夏、胆南星、瓜蒌、郁金香、石菖蒲等有良好的镇静、降血脂、化痰开窍、抗惊厥等作用,综合运用各种中药可增加患者血容量、清痰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氧张力等[7]。
西医治疗脑梗塞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但其致残率也较高,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
中医集护理、治理、康复为一体,将外治、内治、食疗等综合治疗方法融为一体,有效弥补了西医的劣势,降低了并发症及致残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提高了生活质量。
我院2010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脑梗塞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痊愈65例,显效30例,有效16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2.5%。
治疗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裘叶忠.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86例[j].中医药学刊,2004,
22(12):2324.
[2] 付德基,周淑凤,杨艳菊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研究[j].健康大视野,2013,21(2):129-129.
[3] 路亚娥,王稼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30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2004,(6):19-20.
[4] 谢家洪,陈平,陈豪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观察与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14):21. [5] 钟培金.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105例[j].实用医学杂志,1999,15(6):493.
[6] 潘萍.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60例的疗效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2013,(9):396-397.
[7] 郭志玲,李志宏.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78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11):1839-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