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 格式:doc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4
第1课时多种多样的生物1第3课时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第5课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5 第7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7第9课时生物的生殖和发育9第11课时健康地生活11第13课时物质的密度13第15课时波(二)15第17课时运动和力(二)17第19课时浮力19第21课时功和功率机械能21第23课时欧姆定律电路计算(一)23第25课时家庭电路25第27课时电功电功率(一)27第29课时内能、核能、能量守恒与转化29 第31课时化合价和化学式31第33课时空气(一)33第35课时水和溶液35第37课时常见的化合物(二)37第39课时常见的化学反应39第41课时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41第43课时人类生存的地球43第1课时多种多样的生物1.(2014·衡阳)一株水稻结了许多种子,这属于生物的哪项特征( )A.应激性B.生长C.繁殖D.新陈代谢2.(2015·聊城)某同学在观察人血涂片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物像。
如要进一步放大以清晰地观察白细胞甲,第2题图不必要进行的操作是( )A.转动转换器B.转动粗准焦螺旋C.转动细准焦螺旋D.调节反光镜第3题图3.(2015·通辽)用显微镜观察某玻片标本时,欲将如图所示视野中的细胞移至视野的正中央,玻片的移动方向是( )A.左上方B.右下方C.左下方D.右上方★4.(2015·乐山)如图是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植物组织标本4次得到的图像,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第4题图A.③所用的目镜的放大倍数一定大于④B.更换物镜一定是转动转换器来实现C.图像③中能非常清楚地看到细胞膜D.每个细胞中都一定能找得到叶绿体5.(2013·深圳)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皮细胞发现下表皮气孔多于上表皮B.用显微镜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C.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组合观察时视野将被放大20倍D.转换高倍镜后,可在视野中看到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壁★6.(2013·随州)如果显微镜的目镜、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40×,则该组合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 )A.10×B.40×C.50×D.400×7.(2014·济宁)济宁市能源科研所在利用植物秸秆生产燃料酒精的研发中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其大致流程是:秸秆→糖液→酒精,从糖液到酒精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该菌的特征有( )①无成形的细胞核②有真正的细胞核③寄生④能通过分裂繁殖后代⑤单细胞结构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④⑤D.②④⑤★8.(2015·温州)某同学在操作显微镜时,双眼注视镜头(如图),其目的是为了( )第8题图A.调节光圈大小以得到明亮视野B.防止物镜下降过程中压到玻片C.使镜筒缓慢上升以寻找清晰物像D.将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央★9.(2013·益阳)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生活实例搭配不当的是( )生物的特征生活实例A. 生活需要营养兔吃草、猫吃老鼠B. 能进行呼吸庄稼需要浇水、施肥C. 需要排出体内废物人体排尿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10.(2015·泰州)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中一片黑暗,他检查了目镜和物镜,并且把物镜对准了通光孔,遮光器选用了大光圈,还是看不见明亮的视野,小明的显微镜需要继续调整的是( )A.反光镜B.转换器C.遮光器D.粗准焦螺旋11.(2015·郴州)小林去南岭植物园参观游玩,他想带一些喜欢的植物种子回去。
第7讲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二)考点一知道人体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a)1.心脏(1)心脏的结构心脏有四个腔:__左心室__、__左心房__、__右心室__、__右心房__。
左心室连通__主动脉__;左心房连通__肺静脉__;右心室连通__肺动脉__;右心房连通__上、下腔静脉__。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__房室瓣__、心室和动脉之间的__动脉瓣__都有防止血液倒流的作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血管血管种类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管壁特点__厚__、__弹性大__ __较薄__、__弹性小__非常薄,仅由__一__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径__小__ __大__ 最小,一般只允许__红细胞__单行通过血流速度__快__ __慢__ __最慢__血流方向__从心脏到身体各处__ __从身体各部分运回心脏__从最小动脉到最小静脉图示人体的三种血管横式图3.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包括__体循环__和__肺循环__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2)体循环:从__左心室__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过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流回到__右心房__。
(3)肺循环:血液由__右心室__射出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__左心房__。
血液循环示意图【注意】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其内流动血液的性质。
动脉血是指含氧量丰富、呈鲜红色的血液,而不是在动脉中流动的血液;静脉血是指含氧量较少、呈暗红色的血液,而不是在静脉中流动的血液。
血液经过肺循环后由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因此肺动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的是动脉血。
考点二辨认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知道骨髓造血的功能(a)1.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2)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浓度__高__的地方,容易结合氧;在氧浓度__低__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2.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考点三描述人体ABO血型系统与输血(a)1.人类的血型和遗传有关,终生不变。
《人体生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
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现象、探讨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解释生命现象的本质。
1.2 生命活动的特征生命活动具有以下特征:(1)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维持生命活动的进行。
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两个方面,合成代谢是指生物体利用外界物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分解代谢是指生物体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的过程。
(2)兴奋性: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兴奋性。
兴奋性是生物体进行信息传递和调节的基础。
(3)生殖:生物体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保证物种的延续。
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无性生殖是指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4)适应性:生物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适应性是生物体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基本条件。
1.3 机体内环境和稳态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稳定性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生物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4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信息,快速、精确地调节生理功能;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细胞,进行调节;自身调节是组织、细胞自身对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5 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人体的自动控制系统包括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控制系统是根据内环境的变化,通过感受器、控制中心和效应器组成的闭合回路进行调节;前馈控制系统是提前预测内环境的变化,通过开环调节,使生理功能更加稳定。
7.能量从哪里来【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能量》单元的第7课。
本节课围绕能量从哪里来展开研讨。
探索部分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讨论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传递到地球上的。
引导学生借助“食物链”这一支架,认识太阳能的传递,描述太阳为我们提供能量及其转化转移的过程;二是探究电能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体验小电动机发电,从而引发对电能来源和转换问题的思考,认识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核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进一步完善“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换”的概念建构。
拓展部分是组装一辆太阳能驱动的小车并测试,可以在课堂上激趣,课后学生去设计制作。
【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而且经历了探究制作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可见,学生不仅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技能基础,而且也学会了基于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愿望。
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学生知道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
●学生了解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
●学生知道能量有多种形式,能相互转换,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
科学探究目标●学生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逻辑推理思考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科学态度目标●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各种能量之间的相互转换。
●学生能够以事实为依据做出相应的判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通过分析太阳能的传递和电能的转化,建构不同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
难点:学生通过亲历小电动机能发电的实践,发现小电动机可以成为发电机,并能分析其中的能量转化。
【教学准备】教师:手摇发电机、玩具小电动机(带齿轮)、尼龙线、发光二极管、导线、教学课件等。
小组:手摇发电机、玩具小电动机(带齿轮)、尼龙线、发光二极管、导线、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等。
第7课时免疫失调和免疫学的应用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的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考点一免疫失调与免疫学的应用1.过敏反应2.自身免疫病3.免疫缺陷病(1)原因:是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
(2)类型:一类是由于遗传而生来就有免疫缺陷的,叫作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叫作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源于选择性必修1P79“思考·讨论”:(1)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由免疫功能丧失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2)HIV侵染人体细胞时,进入细胞的并不是只有其RNA:HIV是一种囊膜病毒,通过囊膜和宿主细胞膜融合,使囊膜内包括蛋白质外壳在内的所有物质被吞噬进入细胞。
(3)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的变化图中的A、C阶段分别说明什么问题?提示A阶段说明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C阶段说明辅助性T 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
(4)为什么免疫系统能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菌,却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提示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辅助性T细胞,当辅助性T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考向免疫失调的实例分析1.假性过敏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在临床上的症状类似过敏反应,如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症状,但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下列关于假性过敏的描述,错误的是( )A.假性过敏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B.患者的血液中浆细胞数量不会显著增多C.患者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D.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就能诱发假性过敏答案 D解析由于假性过敏反应缺乏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所以浆细胞数量不会明显增多,B正确;患者出现了类似过敏反应,所以皮肤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C正确;假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内稳态部分失调的结果,不是受到外界过敏原刺激产生的,D错误。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知识点梳理第1课《什么是能量》知识点1、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风筝是靠风飞上天的。
现在的高铁等电力机车,是直接通过电网输入的高压电带动发电机工作,驱动机车。
热气球是靠加热空气作为动力飞上天空的。
电容麦克风用一张极薄的金属振膜作为电容的一级,另一个距离很近的金属背板(零点几毫米左右)作为另一极,这样振膜的振动就会造成电容容量的变化形成电信号。
足球运动员是靠食物产生的能量来运动、踢球的。
2、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
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4、这些事物具有的动能分别表现在哪里:泥石流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泥沙、石块的滑落过程。
龙卷风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旋涡的转动及移动。
撞击保龄球其动能主要表现在球与瓶之间的碰撞,瓶与瓶之间的碰撞。
钱塘江大潮其动能主要表现在潮流的速度及冲击力上。
5、位于高处的物体具有能量,发生形变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作势能。
6、物体所处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7、这些物体的势能分别表现在哪里:拉长的橡皮筋:被拉长的橡皮筋发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准备跳水的跳板运动员:跳板是跳水池边伸出水面之上供跳水用的长板,它利用长板受压弯曲后产生的弹力,将人弹起。
准备跳水时的跳板,因产生形变具有弹性势能。
拉开的弓:一把拉开的弓,弓臂和弓弦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有恢复原状的趋势,具有弹性势能。
压缩的弹簧:弹簧受力形状发生改变,偏离其平衡位置成了它储存弹性势能的方式。
8、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2课《各种各样的能量》知识点1、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机械能,还有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电磁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2、热能可以通过哪几种方式向周围传递:热传递又称“传热”,是指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无论是走路、玩耍、学习还是睡眠,我们的身体都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
呼吸是我们的身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
3、食物是我们身体所需养料和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吃进肚子里的食物,都需要通过身体一点一点地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料和能量,这个过程叫作消化。
4、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感受我们的呼吸1、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
2、一呼—吸算一次呼吸。
3、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吸气:鼻腔或口腔→气管→支气管一肺4、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呼气:肺→支气管一气管鼻腔或口腔5、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6、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参与呼吸的器官有: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鼻:过滤吸入的空气咽喉:有对气体加热的功能。
气管和支气管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功能是运送气体。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2呼吸与健康生活1、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也会发生变化。
2、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3、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4、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
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5、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増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6、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人的慢跑、快跑、跳跃、打球、做游戏、做家务等活动都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第7课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细胞(1)种类(2)抗原呈递细胞①抗原: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②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3.免疫活性物质(1)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三种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免疫细胞的组成如下,据图思考讨论相关问题:(1)呈递抗原的免疫细胞有哪些?提示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2)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3)各种免疫细胞来源相同,但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不同,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从细胞水平分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从分子水平分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为什么溶菌酶能消灭细菌而不能消灭真菌?提示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溶菌酶可以水解肽聚糖等成分,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消灭细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溶菌酶无法破坏。
1.树突状细胞因其表面具有树枝状突起而得名,广泛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能够吞噬、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树突状细胞属于淋巴细胞B.树突状细胞来源于神经干细胞C.树突状细胞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树突状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A错误;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错误;树突状细胞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黏膜构成的,C错误。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部分校联考八年级(上)期末科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分。
1.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四千多种化学物质,大多属于有害物质。
专家多方求证,非吸烟者吸“二手烟”比直接吸烟者危害更大。
造成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吸“二手烟”的原因之一是()A.分子之间存在空隙B.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的体积很小2.梁大伯今年在种植玉米时为了避免玉米出现茎秆细弱,容易倒伏的现象,他去往化肥商店购买化肥,请问此时营业员应该给他推荐以下化肥中的哪一种()A.Na3PO4B.NH4ClC.K2CO3D.CO(NH2)23.“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NaClO)为主的高效消毒剂,被广泛应用于宾馆、医院、公园、学校、家庭等的卫生消毒。
在次氯酸钠(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A.+5价B.+3价C.+1价D.-1价4.在兴趣活动中,小聪为同学们演示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排成一条线的三个碗中,中间碗内放一个乒乓球,用小吸管向球的斜上方吹气,如图所示,乒乓球将()A.静止B.运动到右碗C.运动到左碗D.跳起来后又落回原碗中5.下课时,有同学用力推课桌的下部,课桌会沿地面滑动;而推课桌的上部,课桌可能会翻到,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A.与力的大小有关B.与力的作用点有关C.与力的方向有关D.与受力面积有关6.如图为人体内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②、③表示的结构(或生理作用)分别是()A.动脉、重吸收、滤过B.静脉、滤过、重吸收C.静脉、重吸收、滤过D.动脉、滤过、重吸收7.梭子蟹,俗称“白蟹”。
因头胸甲呈梭子形,故名梭子。
梭子蟹肉多,营养丰富。
每百克蟹内含蛋白质14克,蛋白质经过人体消化系统最终消化为()A.氨基酸B.葡萄糖C.甘油和脂肪酸D.二氧化碳、水和含氮废物8.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飞船发射成功,入轨后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形成了组合体。
第7课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泌尿)一、选择题1.(2017宜兴中考)如图是人体心脏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④是心脏的四个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④是右心室,其腔壁最厚B .静脉注射的药物最先进入①C .与③相连接的血管是肺动脉D .②中流的是动脉血2.(2017荆门中考)如图是心脏工作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图表示心室收缩,心房与心室间的瓣膜开放 B .从③流出的血液进入主动脉,参与体循环 C .与④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里面流静脉血 D .心脏四个腔中流动脉血的是①和②3.如图表示血液流经某器官后,一些成分的变化情况,据此推测该器官为( )――→氧的含量高尿素含量高器官――→氧的含量低尿素含量低 A .心脏 B .小肠 C .肾脏 D .肺4.如图为人体肺部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中结构①的血管类型和内部流经的血液类型分别是( ) A .动脉;动脉血B .动脉;静脉血C .静脉;动脉血D .静脉;静脉血5.(2017长沙中考)患肾炎的张大爷经过治疗已恢复健康,他的尿液中不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
这分别是( )A .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和肾小管的滤过作用B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C .都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D .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6.下面是关于肾脏的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血液B 较血液A 二氧化碳减少,尿素减少 B .血液B 较血液A 氧气减少,尿素增加C .血液A 流经的血管是肾动脉,血液B 是动脉血D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7.中医在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中切脉时感受搏动的血管是( ) A .毛细血管 B .肺静脉 C .冠状动脉 D .桡动脉8.玉树地震受伤的卓玛血型为O 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她的红细胞有A 、B 凝集原,输血可以输A 型血或B 型血 B .她的红细胞有A 凝集原,输血可以输A 型血 C .她的红细胞有B 凝集原,输血可以输B 型血 D .她的红细胞没有凝集原,输血只能输O 型血9.(2017杭州中考)根据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下列关于人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防止血液倒流回心房B.肾小管壁薄且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利于血液滤过形成原尿C.小肠内有胰液、肠液、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利于消化营养物质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10.从人体手臂的两根不同类型血管中抽取血液,测得其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动脉血B.乙呈鲜红色C.甲是从静脉中抽取的D.乙是从动脉中抽取的11.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与血压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中的血液来自心脏的左心室B.与a相比,c管壁厚,弹性大C.a中的血液是静脉血,c中的血液是动脉血D.b是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12.如图曲线表示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趋势,该曲线不能表示的是()A.血液流经肺部时氧气含量的变化B.血液流经小肠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C.血液流经垂体时生长激素含量的变化D.血液流经大脑时葡萄糖含量的变化二、非选择题13.(2017慈溪中考模拟)在正常体温之下,如果脑部的血流停止,则脑部的神经细胞会在几分钟之内缺氧而死。
第7章能量的释放与呼吸一、复习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3.概述发生在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4.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描述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概述发生在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知识点1 呼吸作用1.呼吸作用的概念:在生物体的细胞内,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2.绝大部分生物体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的过程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酵母菌在没有氧的条件下进行呼吸,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少量能量。
通常把酵母菌等微生物在没有氧的环境中进行的呼吸作用叫发酵。
2.生物体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另一部分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ATP 中。
ATP像一个能量存储库,又像一个能量传递员,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
知识点2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区别和联系(一)区别1.部位:光合作用进行的部分必须有叶绿体的细胞,因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基础,形象地比喻为制造有机物的“机器”。
所有的活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生命活动需要能量支持才能正常完成,而能量是由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得来的,没有呼吸作用,细胞就不能正常生活,就会死亡。
2.条件:光合作需要有光,因为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光能在这里起到了动力作用.呼吸作用与光无关,无论白天黑夜细胞都要进行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3.原料: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可知光合作用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
4、产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有机物和氧,呼吸作用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5、能量转变:光合作用是制造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把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少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失。
(二)联系光合作用原料的吸收和产物的运输的能量由呼吸作用提供,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正是光合作用所制造的。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7课《能量从哪里来》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填空题1.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能。
2.是一种能量形式,可以使灯泡发光、给食物加热、推动机器运转、使音响发出声音。
3.水力发电是利用流水的过程。
4.能量可以从转换成.5.风车就是利用风的来工作的一种装置。
二、判断题6.善于利用各种能量,能使生产和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7.大风天气,可以利用风力发电。
()8.食物进入人体后,也能像燃烧那样简单地释放出能量。
( )9.我们通过跑步也可以获得热量。
()10.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而且可以多次转换。
( )三、单选题11.煤、石油、天然气的形成与()有关。
A.风能.B.太阳能C.地热能D.水能12.皮带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形式是( )。
A.电能转化为动能B.动能转化为电能C.电能转化为热能13.两只手相互摩擦,我们会感觉热是因为()A.动能转换成热能B.化学能转换成动能C.热能转换成动能14.右图是能量转换的示意图,图中分析不正确的是?A.有化学能B.没有电能C.有热能15.很多城市的街道都安装有“风光互补”景观节能灯,如右图所示,它头顶小风扇,肩扛太阳能电池板。
关于这款节能灯的设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小风扇是用来给太阳能电池板散热的B.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C.小风扇是风力发电机,将电能转化为风能16.如下图所示,小明在探究碰碰球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与其他小球相比,被拉起的小球势能减少B.松开手后,被拉起的小球,势能可以转换成动能C.被撞出的小球运动的能量来自拉起的小球四、连线题17.将下列装置产生的电能与对应的电能来源相连。
普通电池光能核电站机械能光电池化学能手摇发电机核能五、综合题18.太阳光的能量形式主要是光能,贮藏在淀粉中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
那么,光能是怎样通过绿色植物转化成化学能的呢?(1)分析上图,试着描述光在植物体内转化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默写+答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1.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生物能进行______;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能_______________;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除______外,生物都是由______构成的。
2.珊虫属于______,珊瑚属于_________。
3.进行调查时,对看到的生物,不分喜好,客观记录。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______,分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生物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4.食物链开始于_________,终结于最高级_________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且不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______的生物体内含量______。
6.不是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_________;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_________;不是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如丝子是_________。
7.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____________一般来说,食物链和食物网_________自动调节能力______。
8.生物圈的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第7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一、人体的血液和循环考点1指认人体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a1.心脏(1)心脏的结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主要由________构成,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心房与________相连,心室与________相连。
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能开关的瓣膜,分别叫房室瓣和动脉瓣。
(2)瓣膜的特点瓣膜只能向____________开放,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2.血管的种类、功能、分布及特点3.人体的血液循环(1)血液循环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体循环:从__________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过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流回到__________。
肺循环:从__________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__________。
(2)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其内流动血液的性质,比如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
血液循环示意图考点2 辨认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知道骨髓造血的功能 a 1.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1)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
(2)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浓度________的地方,容易结合氧;在氧浓度________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2.血液的种类血液⎩⎪⎨⎪⎧动脉血:含氧 ,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含氧 ,颜色暗红的血考点3 描述人体ABO 血型系统与输血 a 1.人体ABO 血型人类的血型由遗传决定,而且终生不变。
ABO 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________决定的。
血液的红细胞上存在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血液的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同时,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2.输血(1)原则:____________。
(2)异型输血:异型之间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是否会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
异型间可行的输血:(见下表)3.AB型可以接受____________的血液,因此被称做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________________,因此被称做万能供血者。
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一般只能小量地输送,不能大量输送。
1.(2016·宁波)当人体皮肤擦破出血时,血液中的________可促进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防止血液过多流失。
2.(2016·咸宁)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医生给某人右手臂静脉注射一种药物治疗头痛,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A.Ⅳ→Ⅱ→Ⅰ→ⅢB.Ⅳ→Ⅱ→Ⅲ→ⅠC.Ⅰ→Ⅲ→Ⅳ→ⅡD.Ⅰ→Ⅲ→Ⅱ→Ⅳ二、尿的生成和排出考点4描述人体内尿的生成和排出的过程a1.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有:水、二氧化碳、尿酸、尿素等。
这些废物是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____________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1)肾小球的________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________。
(2)肾小管的__________作用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______________和大部分的________、__________等。
(3)尿液排出肾盂内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内蓄积到一定的量以后,通过神经系统给大脑发出指令产生“尿意”。
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小便。
尿液的形成3.(2016·日照)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在经过肾单位时,依次经过的结构不可能是()A.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出球小动脉B.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集合管→肾盂C.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毛细血管D.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管外毛细血管4.(2015·台州)一位身体健康的同学,中餐吃了较多米饭(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进入消化道后,主要在________(填器官名称)处被消化。
下午他排出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因为肾小管有__________作用。
三、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考点5概述人体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及特点c1.生物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同时生物体内不断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转变。
2.意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如一旦停止,生命就结束。
3.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和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关系:5.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B.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属于异化作用C.夏天尿少,这是因为人体内的代谢废物主要由皮肤排出D.人每天形成原尿约有150升而排出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高频点1血液循环★例1(2016·连云港)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
A、B、C、D表示心脏的4个腔,E、F、G、H表示血管。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B.在E、A、B、F内流动的血液是含氧丰富的动脉血C.体循环可表示为:B→F→组织处毛细血管网→H→CD.肺循环可表示为:C→D→G→肺部毛细血管网→E→A1.(2016·娄底)如图,若通过静脉给人注射一种药物,药物通过心脏四个腔的先后顺序是()A.Ⅰ,Ⅲ,Ⅱ,ⅣB.Ⅰ,Ⅲ,Ⅳ,ⅡC.Ⅳ,Ⅱ,Ⅲ,ⅠD.Ⅳ,Ⅱ,Ⅰ,Ⅲ高频点2血液中的物质含量的变化★例2(2016·娄底)如图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该曲线不能表示()A.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B.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C.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D.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的变化2.(2015·恩施州)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Ⅱ为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则曲线乙可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B.若Ⅱ为胰腺内的毛细血管网,则曲线甲可表示胰液含量的变化C.若Ⅱ为小肠壁内的毛细血管网,则曲线甲可表示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D.若Ⅱ为骨骼肌内的毛细血管网,则曲线乙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高频点3尿的形成★例3(2015·烟台)如图为健康人的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中有尿素和血细胞B.③中有蛋白质和无机盐C.④中有无机盐和葡萄糖D.⑤中有尿素和蛋白质★3.(2016·绵阳)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其中哪种成分的浓度变化趋势符合如图所示() A.水B.葡萄糖C.无机盐D.尿素【提醒】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半透膜(透析膜)相当于肾小球。
★例4(2016·广东)图是血液透析装置的原理图,图中的透析膜相当于()A.肾小球B.肾小管C.肾小囊D.肾小体【提醒】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以及血红蛋白的特性。
★例5(2016·日照)如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处,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情况。
试推测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A.甲B.乙C.丙D.丁★例6(2016·嘉兴、舟山)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在救治危重病人时,都用到监护仪,以监视病人的心率、体温、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一些重要生理指标,为救治提供参考。
(1)如图为监护仪显示屏上的部分信息,其中“ECG60次/分”代表的生理指标是________。
(2)发烧的病人常常胃口差、吃不下食物,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的________,不利于消化。
(3)氧饱和度是指氧气与红细胞中的________结合程度,可以反映人体的呼吸通气能力。
(4)呼吸科病人常需要吸入粉剂药物,以有效缓解气喘症状。
经肺吸入的药剂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_心房。
(5)救治失血过多的病人常需要输血,应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
科技发展到今天,血型也可以“改造”,把AB型血中红细胞上的________“去除”后,就可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达到相同的救治疗效。
,1.(2016·齐齐哈尔)体循环的起止部位分别是()A.左心室、右心房B.左心室、左心房C.右心室、右心房D.右心房、左心室2.(2016·宿迁)下列有关静脉的叙述,正确的是()A.运输静脉血的血管B.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的血管C.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D.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3.(2016·德阳)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第3题图A.图中①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B.图中②是左心房,内流静脉血C.图中③、⑤分别是肺静脉和上腔或下腔静脉D.图中④内流的是静脉血第4题图★4.(2016·滨州)从人体手臂的两根不同类型血管中抽取血液,测得其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动脉血B.乙呈鲜红色C.甲是从静脉中抽取的D.乙是从动脉中抽取的5.(2016·宜兴)下列有关肾小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肾小球是个毛细血管球,能进行滤过作用B.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缠绕而成C.肾小球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D.肾小球与肾小囊是相通的,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6.(2016 日照)如图中,图甲X表示人体某器官,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图乙表示血管①、②中血液的气体含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第6题图A.血管①为肺动脉B.血管②为体静脉C.血管②内流动脉血D.X表示肺7.(2016·永州)某班兴趣小组外出活动,一学生(血型为A型)发生意外导致大量出血,该小组中有甲、乙、丙、丁等4位同学主动为他献血,其血型鉴定结果如表你认为最适合为该受伤同学献血的是()A.甲B.乙C.丙D.丁★8.(2016·达州)如图所示,是李刚在睡眠、散步、慢跑三项活动状态中的三种生理指标,甲表示呼吸频率、乙表示心率、丙表示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内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率(即氧气与血红蛋白没有分离的百分比含量)。
请选出能正确表达李刚慢跑的三种生理指标的选项()第8题图A.甲—b乙—a丙—c B.甲—a乙—b丙—cC.甲—b乙—a丙—b D.甲—c乙—b丙—a★9.(2015·金华)如图是人体部分系统的生理活动简单模式图,图中①表示某种生理过程,②、③分别表示两种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