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培训资料—儿童常见颅内肿瘤影像诊断

医学培训资料—儿童常见颅内肿瘤影像诊断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一、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室管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 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 I 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 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影像学表现】 1.CT: (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 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 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若沿胼胝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 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 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壁结节较大,在1 cm 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脑干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2.MRI: (1)幕上星形细胞瘤: T1WI 略低信号,T2WI 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 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 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DTPA增强扫描: 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 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 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影像诊断 发表时间:2011-09-01T10:05:45.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东方[导读] 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单发,多发者具有遗传性。 李东方(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分局二九零农场职工医院156202)【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0-0188-02 【关键词】骨肿瘤诊断 (一)骨软骨瘤 多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为单发,多发者具有遗传性。 【影像学表现】 典型表现为起于干骺端,背离关节向外生长,以柄或骨皮松质与母骨相互移行。 X线:可显示肿瘤基底或骨柄,及软骨钙化带,宽基底与母骨相连。 CT:除X线显示的外,CT可观察到软骨帽及软组织情况。 MRI:在T1WI像上可显示中低信号的软骨帽,钙化带呈光滑或波浪分叶状低信号,在T2WI脂肪抑制像上,软骨帽呈高信号,对于软骨帽的观察可用于判断骨软骨瘤活跃程度,MRI还可显示相关合并症。 【鉴别诊断】 多不需要鉴别。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X线为基本诊断手段。 (二)骨巨细胞瘤 70%发生于20~40岁,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根据肿瘤分化不同有良性、生长活跃与恶性之分。 【影像学表现】 X线:位于骨端的偏心性膨胀生长的囊状溶骨性破坏区,有光滑完整或中断的骨壳,其内可有或无纤细骨脊,无反应性骨硬化边及骨增生,骨壳局部膨出或肿瘤侵及骨壳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在肿块表面再次形成骨壳者提示肿瘤活跃局部,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或表现为弥漫浸润性骨破坏者提示恶变。 CT:可显示骨端的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无钙化和骨化影,良性骨壳基本完整,外缘光滑,其内可见骨脊,生长活跃的骨巨细胞瘤和恶性骨巨细胞瘤骨壳不完整并常可见骨壳外的软组织肿块。 MRI:肿瘤在T1WI上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 DSA:可显示肿瘤血管,提示良恶性,血运丰富,循环加快,出现动静脉中断等现象提示生长活跃。 【鉴别诊断】 良性骨巨细胞瘤应与骨囊肿鉴别,恶性骨巨细胞瘤应与溶骨性成骨肉瘤鉴别,骨巨细胞瘤以其发病年龄,骨端的发病部位和膨胀性破坏为特征。 【影像检查优选评价】 首选X线。 (三)成骨肉瘤 好发于青少年,20岁以下占半数,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多发生于骨端、干骺端,病程短,生长迅速,可产生剧烈疼痛。 【影像学表现】 X线: 1.骨肉瘤对骨的破坏在X线上不具特异性,可出现溶骨性,虫蚀性等多种形态;可破坏软骨。在儿童表现为先期钙化带中断、不连续;在成人表现为关节间隙增宽,骨性关节面破坏。 2.骨肉瘤多可见骨膜反应,形态多样,一般反应越厚提示生长越迅速。 3.肿瘤骨的形成是X线主要观察指标,一般分化好的肿瘤形成象牙质样瘤骨,较差的呈棉絮状;针状瘤骨是肿瘤突破骨皮质,在骨旁形成。骨肉瘤中,肿瘤骨成分越少,恶性度越高。 4.X线可显示软组织肿块,但其内出血,坏死显示不清,软组织内钙化可反应肿瘤分化程度,一般钙化越多,密度越高,表示分化越好。 CT:显示肿瘤区骨质破坏及骨内骨外肿块,密度不均,分界不清;可显示软组织肿块内液化坏死,出血及钙化;可显示肿瘤侵犯关节情况及髓内受侵范围,可更好显示不规则骨的骨肉瘤。 MRI:可清楚显示肿瘤边界,肿瘤骨,瘤软骨,钙化,坏死,水肿等在T1WI上均为低信号,与正常骨髓高信号呈鲜明对比,T2WI上肿瘤骨、瘤软骨一般为高信号,陈旧出血可为低信号,增强扫描时,生长活跃的肿瘤组织呈明显高信号。 【鉴别诊断】 骨肉瘤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软骨肉瘤:发病多在20~30岁之间,可见溶骨性破坏及软组织肿块,其内见钙化,不见瘤骨。 2.纤维肉瘤,发病年龄大(25~45岁),如发于骨干,呈溶骨性破坏,MRI上T1WI与T2WI均为等信号可用与鉴别。 3.骨巨细胞瘤:起病缓慢,症状轻,边界分明无骨膜反应恶性巨细胞瘤可见残存骨壳及皂泡样骨间隔。 4.骨转移瘤:无论成骨或溶骨,病灶多发,界限分明,骨膜反应少见。 5.早期骨肉瘤应与限局性骨髓炎鉴别,前者骨破坏周围新生骨,在骨硬化中无破坏,无死骨,无急性发病,无向全骨蔓延的倾向,后者发病较急,骨破坏周围有新生骨环绕,中心可见死骨。

(完整版)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 David S Liebeskind著 1引言 1.1背景 脑动脉瘤是有破裂倾向的脑血管结构的病理性局灶性扩张。这些血管异常通常根据假定的病因进行分类。囊状、浆果状或先天性动脉瘤占全部动脉瘤的90%,这些动脉瘤通常位于大动脉的主要分叉部。延长扩张型(dolichoectatic)、梭形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为近端动脉的延长膨出,占全部动脉瘤的7%。感染性或霉菌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动脉末端,占0.5%。其它动脉末端损害包括肿瘤性动脉瘤,为肿瘤碎片栓塞引起的罕见继发症和外伤性动脉瘤。外伤也可能引起动脉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高血压也可引起小的穿通动脉的微小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占85%~95%,而梭形动脉瘤主要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研究人群的不同,囊状动脉瘤在某个特定的动脉节段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多发性动脉瘤占20%~30%。 囊状动脉瘤通常破裂至蛛网膜下腔,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70~80%。动脉瘤破裂也可引起脑实质内、脑室内或硬膜下出血。巨大囊状动脉瘤(直径>25mm)占所有脑动脉瘤的3~5%。巨大动脉瘤也可引起SAH,但通常产生占位效应并导致远端血栓栓塞。 动脉瘤性SAH是一种严重情况,美国每年发生30,000人。这些病人中大部分(60%)死亡或留下长期残疾;预后较好的幸存者50%会遗留明显的神经心理障碍。20~50%的病人并发脑血管痉挛(即邻近动脉节段狭窄),是动脉瘤性SAH 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1.2病理生理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结构的先天性结构异常有关,这些异常的原因可能不同。动脉内弹力层的完整性受损,伴有邻近的中膜和外膜的有关弹性结构缺陷。中膜肌肉组织的缺陷及邻近脑组织对脑动脉无明显的支持,增加了作用于动脉管壁的慢性血液动力学应力的致病潜能。血管分叉部的局部湍流和正常结构失连续可能解释在这些部位形成囊性动脉瘤的倾向。 脑动脉瘤的发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动脉瘤的发展很可能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环境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及与各种血管异常有关的先天性易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弹力层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或退行性的。脑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多种情况有关,包括: 常染色体性多囊肾,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Osler-Weber-Rendu综合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综合症),主动脉狭窄,其它血管异常,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IV型,其他胶原III型疾病,假性弹力性黄色瘤,?1型抗胰蛋白酶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状细胞性贫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真菌感染,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结节性硬化。环境紧张性刺激,如高血压病,与多发性动脉瘤的存在有关。少于2%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具有家族性遗传病史。 脑动脉近侧的梭形动脉瘤很可能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这种弯曲延长并扩张的动脉瘤没有真正的动脉瘤颈,常含有层状的血栓。虽也可发生动脉瘤性SAH,但这类病变的典型表现是对邻近的脑实质造成占位效应,出现脑干压迫和颅神经病变,或者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动脉末端血栓栓塞性后遗症。 典型的感染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末端分支(75~80%),证明这种病

颅内动脉瘤各种影像学诊断的比较

颅内动脉瘤各种影像学诊断的比较 【摘要】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出血的死亡率达40%以上,因此,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目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了更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MR血管成像( MR angiography,MRA )等。现将这几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作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3D-DSA;3D-CTA 1.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1.1 DSA简介 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1.2 DSA的优点 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诊断。DSA对微小脑动脉瘤亦能较好地显示, 特别是< 4 mm动脉瘤的显示明显优于CTA、MRA, 对于怀疑有脑动脉瘤, 而CTA、MRA检查为阴性的患者, 应加做DSA检查[2]。DSA 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准确性可达89%~95%,具有显示细节清晰,诊断的同时可行血管内治疗等优点[3]。 1.3 DSA的缺点 由于颅内血管的重叠和位置关系,常规2D-DSA对于微小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或对复杂动脉瘤的显影情况.以及在确定动脉瘤治疗方案时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够的,容易遗漏小的动脉瘤,虽然加照多个斜位仍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如未能对动脉瘤及周围结构做出准确判断,易导致栓塞术中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意外栓塞等并发症[4,5]。 2.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 2.1 3D-DSA简介 3D-DSA数据的采集是由C型臂围绕患者检查部位做2次旋转运动:第1次旋转是从开始位到反转位获得减影所需的蒙片。旋转DSA在采集实时图像时,以非减影显示;第2次旋转是从反转位到开始位。此时注射对比剂,获得一系列含对比剂的图像,这样可获得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含对比剂多维空间图像。将两次采集的图像通过配对减影就可获得多角度动态减影图像。把旋转采集到的影像数据传送至3D-DSA影像工作站。采用各种后处理技术如最

儿童长脑瘤一般是什么瘤

儿童长脑瘤一般是什么瘤 1、儿童长脑瘤一般是什么瘤: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 小脑星形细胞瘤最常见,占儿童脑瘤的20%和后颅窝肿瘤的40%,分为原始纤维型和弥漫型。典型原始纤维型星形细胞瘤从小脑半球长出,早期表现为一侧的小脑受累症状,肿瘤可累及中线、四脑室,阻塞脑脊浓通路,引起脑积水,表现为颅高压征。 2、儿童长脑瘤一般是什么瘤:髓母细胞瘤 髓母细胞瘤是一种儿童后颅窝恶性胶质瘤,其是儿童常见的颅内肿瘤,也是颅内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其多发生于青少年和儿童,约占儿童脑肿瘤的30%。肿瘤术后平均生存0.9年,成人的预后较儿童为好。目前多数统计5年存活率均在30%以上,最高统计达80%。但是仅个别的可生存达十年以上。 3、儿童长脑瘤一般是什么瘤:甲状舌管囊肿 主要表现为颈前部甲舌区肿块,除了影响外观外,囊肿较大时可影响吞咽和呼吸。当囊肿感染时,局部会有红肿疼痛和吞咽时疼痛。一般不会恶变。 4、儿童长脑瘤一般是什么瘤:神经母细胞瘤 根据发病年龄、肿瘤转移情况、肿瘤级别、基因及染色体表型等不同,可以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婴幼儿的神经母细胞瘤多为低危组,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几个表现暗示儿童患上肿瘤

1、呕吐 这是儿童颅内肿瘤最常见的表现,早期时易在清晨发生,随着病情的进展则出现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并呈现出间歇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对于孩子,常出现从口、鼻腔呈喷射样呕吐,并伴有头痛。我们都知道这是颅压增高的表现,但在临床上常碰到约10%的脑肿瘤患儿,仅有反复的呕吐,没有头痛的现象;这往往是因为第四脑室底部的呕吐中枢神经受到肿物压迫和刺激引起的呕吐。 2、头痛 成人的头痛十分常见,大多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或者是神经官能症。但对于儿童,头痛中的器质性病变明显高于成年人,头痛严重时还伴有呕吐。婴儿或低龄幼儿无法向家长表达头痛的感觉,常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拍打头部、抓自己的头发、不停哭闹。家长应注意婴儿阶段持续的烦躁不安,可能预示着孩子有头痛感,只是孩子还不会和你交流。 预防儿童长肿瘤的措施 1、预防脑肿瘤,远离辐射。如今是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关于小孩的电子产品,也是越来越多,诸如ipad、手机、电子学习机等层出不穷。但是我们让小孩享受这些东西的同时,它们也正在悄悄的“害”孩子。因为,辐射源也是一种环境污染。而且要知道,某些脑瘤的发病可能与特定基因的缺失或突变有关,辐射正是基因突变的源泉之一。 2、长期不合理的饮食。长期的不良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体质酸化,人体整体的机能下降,引起肾虚,肝肾同源,肾虚肝亦虚,进而引起代谢循环变慢,阻塞脑动脉,血气凝滞。这时一些脑部寄生虫,

儿童出现12种异常警惕脑瘤

儿童出现12种异常警惕脑瘤 儿童脑瘤的临床表现多达12种,包括呕吐、头痛、头颅增大、走路不稳、眼斜或者眼球不能上视(也就是“对眼”或“斗鸡眼”)、眼歪口斜、颈部抵抗或斜颈、身材矮小或肥胖、多饮多尿、癫痫发作、性早熟、发烧。 儿童出现12种异常 三至五成儿童脑瘤被误诊 主讲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周东 孩子肚痛呕吐,是胃肠出了问题,还是长了蛔虫?学儿视力下降,是姿势不正惹的祸?孩子的脑袋越大越聪明?……小心,还有可能是儿童脑瘤!12月5日,在本报与广东省人民医院合办“守护大脑健康”健康大讲堂上,主讲专家、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周东呼吁,脑瘤发生率仅次于白血病,位列儿童肿瘤第二位;三至五成患儿被误诊过,家长务必警惕12种异常表现。 在当天的健康大讲堂上,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周东介绍,颅内肿瘤不罕见,我国13亿人口每年新发患者近4万。儿童脑瘤的发生率为~/百万,在儿童肿瘤中占20%,居第二位,仅次于白血病。儿童脑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一般发病高峰为5到8岁,我国大样本调查发现6岁以上儿童发病者占%。 现状: 脑瘤在儿童肿瘤中占20%

与成人脑瘤不同,由于婴幼儿、儿童期神经发育未完全,囟门未闭、颅缝易分离,再加上小儿机体代偿能力较强,因此儿童脑瘤早期颅内压增高可一定程度缓解,症状出现较成人晚。更令人担忧的是,就算早期症状出现,孩子表达不清,家长看不出异常,往往把呕吐当胃肠问题,视力减退以为是眼睛近视了,身材矮小或肥胖以为是饮食习惯导致等等。 担忧: 三至五成脑瘤患儿被误诊 周东表示,临床发现,30%~50%的儿童脑肿瘤患者,在确诊前被误诊误治过,个别极端病例甚至将消化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等五六个科室都看遍了,最好才转诊至神经外科。在基层医院,别说专门病房,就连小儿神经科专业医生都没有,一般儿科医生不太熟悉脑瘤,很容易误判症状,错当其他疾病治疗。误诊误治率高,导致儿童脑瘤的最佳治疗时机被延误,造成严重后果。 警惕: 12种异常可能是脑瘤症状 儿童脑瘤的临床表现多达12种,包括呕吐、头痛、头颅增大、走路不稳、眼斜或者眼球不能上视(也就是“对眼”或“斗鸡眼”)、眼歪口斜、颈部抵抗或斜颈、身材矮小或肥胖、多饮多尿、癫痫发作、性早熟、发烧。 周东建议,家长要学会辨识表现,当不能确定是什么疾病引起的,应尽快到医院检查,CT及MRI是诊断脑肿瘤的两种主要

儿童十大症状 家长警惕孩子脑肿瘤

儿童十大症状家长警惕孩子脑肿瘤 随着我们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儿童脑肿瘤被检出率越来越高。但是,往往到医院后被检查出颅内肿瘤的儿童,症状都已经比较严重了。肿瘤长在颅内,看不见摸不着,作为孩子的家长,怎么才能知道孩子大脑里出现了肿瘤?特别是一些低龄幼儿,还没办法和家长进行语言交流,孩子的哪些动作和身体状况能反映出可能有颅内肿瘤,从而提醒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脑肿瘤带给孩子的常见异常表现吧。 一、呕吐: 这是儿童颅内肿瘤最常见的表现,早期时易在清晨发生,随着病情的进展则出现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并呈现出间歇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对于孩子,常出现从口、鼻腔呈喷射样呕吐,并伴有头痛。我们都知道这是颅压增高的表现,但在临床上常碰到约10%的脑肿瘤患儿,仅有反复的呕吐,没有头痛的现象;这往往是因为第四脑室底部的呕吐中枢神经受到肿物压迫和刺激引起的呕吐。所以,当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时,特别是伴随有头疼或者头晕,家长注意带孩子进行头部的影像学检查。 二、头痛: 成人的头痛十分常见,大多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或者是神经官能症。但对于儿童,头痛中的器质性病变明显高于成年人,头痛严重时还伴有呕吐。婴儿或低龄幼儿无法向家长表达头痛的感觉,常常表现为烦躁不安、拍打头部、抓自己的头发、不停哭闹。家长应注意婴儿阶段持续的烦躁不安,可能预示着孩子有头痛感,只是孩子还不会和你交流。 三、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 视力减退在儿童脑瘤里非常常见,表现为看东西模糊不清,孩子在学校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体时,容易被家长发现。低龄幼儿在玩耍时,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抓取一些指定的玩具以识别婴儿是否有视力减退的表现。视野缺损,是指在头和眼睛不动的情况下,看到的空间范围,有水平视野和垂直视野,一些儿童脑肿瘤会引起视野的向心性缩小。 检查时,常见儿童视乳头水肿常伴有出血,在较短时间内能发展成为继发性的视神经萎缩,视力受到严重损害。这项检查因为儿童常不能配合检查,有时需要请眼科医生散瞳后,在检查镜下检查。在判定孩子是近视眼之前,家长一定要在神经外科医生的帮助下,做一下脑肿瘤的排除检查。 四、头颅增大: 成人的骨缝已经骨性愈合,颅压增高很少有颅缝裂开,而小儿的颅骨多为纤维性愈合,颅内压增加会使颅缝裂开从而使头颅增大。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出生后定期检查婴儿的头围,对照标准量表,看看是否孩子有超出正常值的情况发生。 五、复视: 复视,即看物体时形成两个重叠影像。这是由于脑肿瘤引起颅压增高后,使得眼睛双侧展神经受到不同程度挤压和麻痹引起的。常常为内斜位(常说的“对眼”)和复视的表现。 六、颈部抵抗和强迫头位:

常见骨肿瘤的病理诊断

常见骨肿瘤的病理诊断 一、 ?下列成骨性肿瘤中属于恶性的是(B ) ?下列关于骨膜骨肉瘤的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级的是(C )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I级的是(C) ?下列关于骨母细胞瘤的镜下描述错误的是(C ) ?下列关于高级别骨表面骨肉瘤的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关于骨旁骨肉瘤的组织学形态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骨肉瘤中属于III级的是(C ) ?下列关于小细胞骨肉瘤的组织学形态描述错误的是(B )?下列关于骨瘤的说法错误的是(A ) 二、 ?婴幼儿易患(B) ?下列肿瘤属于低级别的(C ) ?怀疑(B )时可试用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怀疑(D )时可试用CDK4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列细胞形态为小细胞的是(D ) ?中年人易患(B ) ?关于骨肿瘤取材时脱钙的方法错误的是(B )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病理鉴别诊断不包括(D ) ?骨肿瘤诊断三结合不包括(D ) ?成年人易患(B ) 三、 ?Ewing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C )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镜下特征描述错误的是(C) ?下列关于浆细胞骨髓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B )?下列(D )不属于骨的小细胞性肿瘤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小细胞骨肉瘤的临床特征描述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大体所见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镜下描述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Ewing肉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A) 四、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恶性巨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小骨的巨细胞病变的病理表现说法错误的是(D )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的病理表现描述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的治疗说法错误的是(D) ?刮出组织灰红色,含灶状出血和钙化;完整切除标本可见周围薄层硬化带,常伴囊性变符合(A )的大体描述 ?下列关于巨细胞瘤的病理表现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说法错误的是(A) ?下列关于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描述错误的是(A) ?下列(A )不属于骨的富于巨细胞的肿瘤及病变 五、 ?下列关于骨软骨瘤的临床特征说法错误的是(D)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的大体所见说法错误的是(B ) ?髓内软骨肉瘤3级表现为(D )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的显微镜下描述错误的是(B ) ?关于透明细胞软骨肉瘤说法错误的是(D ) ?下列关于甲下外生性骨疣说法错误的是(B ) ?下列关于骨软骨瘤的显微镜下描述错误的是(D) ?甲下外生性骨疣显微镜下表层为(A ) ?下列关于软骨粘液样纤维瘤说法错误的是(A ) ?下列关于内生性软骨瘤主要是与软骨肉瘤鉴别说法错误的是(A )

颅内常见肿瘤

垂体瘤: 主诉;双眼视物模糊/颞侧偏盲/停经泌乳/肢端肥大/多饮多尿?年 发生于垂体前叶的良性肿瘤,颅内肿瘤的10%,以20-50岁多见.以内分泌改变症状和视力视野等神经功能症状改变为首发. 辅助检查:蝶鞍平片:可见蝶鞍呈球形扩大,鞍底呈双边,后床突及鞍背骨质吸收,变薄.垂体冠状位CT:鞍底骨质吸收变薄,下陷甚至破坏.颅脑MR:可显示鞍内鞍上占位灶,与颈内动脉,海绵窦,视神经,视交叉等周围脑组织的关系,正常垂体无法查看,可见垂体柄受肿瘤牵拉移位,有典型的束腰征表现。 鉴别诊断:颅咽管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肿瘤常发生在鞍上,向第三脑室、鞍旁、鞍后等处发展.临床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损害症状如尿崩,发育迟缓等,视野改变多不规则,常有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正常或扩大,有时后床突破坏,附近骨质侵蚀,鞍内或鞍上有钙化斑块.CT检查可见鞍上囊性低密度病灶,囊壁呈蛋壳样钙化,实体肿瘤为高密度表现,可有强化.MR可见鞍区囊性占位,鞍内可见正常垂体.脑膜瘤:可发生于鞍结节、鞍旁、海绵窦、蝶骨嵴等处,多见于成年人,常有视力视野改变,头痛.内分泌改变不明显.蝶鞍大小改变不明显.CT为均匀高密度病灶,增强明显.MR示T1相为等信号,T2相为高信号,增强后可见有典型脑膜尾征.异位松果体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春期,尿崩为首发,有时出现性早熟、发育停滞及视神经受损表现,蝶鞍大小正常.CT病变为类圆形高密度灶,边界清,内有散在钙化点,病变可有明显均匀增强.MR病变为长T1长T2信号.脊索瘤:多见于成年人,位于颅底斜坡,向鞍区侵犯,出现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多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内分泌症状不明显,头颅X线平片及CT可见斜坡、蝶鞍以及临近蝶骨体骨质破坏。鞍区动脉瘤:一般在鞍旁或鞍上,可有视力视野及蝶鞍改变,病史中常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发病多突然,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治疗:1.泌乳素性小腺瘤可予多巴胺促效剂治疗,动态影像学检查

第五十九讲 骨肿瘤(修)

第五十九章骨肿瘤 第一节概述 凡发生在骨内或起源于各种骨组织成分的肿瘤,不论是原发性、继发性还是转移性肿瘤统称为骨肿瘤。 2002 年WHO 公布了第三版的骨肿瘤分类法,如表59-1。 表59-1 骨肿瘤分类

一、发病情况 原发骨肿瘤中,良性比恶性多见。前者以骨软骨瘤和软骨瘤多见,后者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多见。骨肿瘤发病与年龄有关,如骨肉瘤多发生于青少年,骨巨细胞瘤主要发生于成人。解剖部位对肿瘤的发生很有意义,许多肿瘤多见于长骨生长活跃的部位即干骺端,如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胫骨远端,而骨骺则通常很少受影响。 二、临床表现 1 .疼痛疼痛的程度与肿瘤的生长速度有关,良性肿瘤多无疼痛,但骨样骨瘤可因反应骨的生长而产生剧痛;恶性肿瘤一般疼痛明显,夜间疼痛尤甚。 2 .局部肿块和肿胀良性肿瘤常表现为质硬而无压痛,生长缓慢,通常被偶然发现。恶性肿瘤多表现为弥漫肿胀,浅静脉充盈或怒张,肿块发展迅速。 3 .功能障碍和压迫症状邻近关节的肿瘤,由于疼痛和肿胀可使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脊髓肿瘤不论是良、恶性都可能引起压迫症状,甚至出现截瘫。 4 .病理性骨折肿瘤组织破坏骨质,影响骨的坚固性易发生病理性骨折,良恶性肿瘤均可发生。 5.部位特征某些骨肿瘤有比较特定的好发部位,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好发部位如图 59—1。 图59-1骨肿瘤好发部位 6.转移和复发恶性肿瘤可经血流或淋巴转移到其他部位,引起相应临床症状,骨肿瘤治疗(如手术切除、截肢或化疗)后,可能复发。少数良性肿瘤也可能恶变成肉瘤。 三、诊断 骨肿瘤的诊断必须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三结合;生化测定也是必要的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1)X 线检查:能反映骨肿瘤的基本病变。骨内的肿瘤性破坏表现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有些骨肿瘤的反应骨可表现为骨的沉积。 良性骨肿瘤具有界限清楚、密度均匀的特点。多为膨胀性病损或者外生性生长。病灶骨质破坏呈单房性或多房性,内有点状、环状、片状骨化影,周围可有硬化反应骨,通常无骨膜反应。 恶性骨肿瘤的病灶多不规则,呈虫蛀样或筛孔样,密度不均,界限不清,若骨膜被肿瘤顶起,骨膜下产生新骨,呈现出三角形的骨膜反应阴影称Codman 三角,多见于骨肉瘤。若骨膜的掀起为阶段性,可形成同心圆或板层状排列的骨沉积,X 线片表现为“葱皮”现象,多见于尤文肉瘤。若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超出骨皮质范围,同时血管随之长入,肿瘤骨与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