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中东部集水灌溉农业模式分析和优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58.03 KB
- 文档页数:5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一、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问题逐渐凸显。
深入研究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空格局是指某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和组合状况。
对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而言,其时空格局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点上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差异及其变化规律。
而演变趋势则是在长时间尺度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变化方向和速度。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的深入分析,探讨该地区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利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期揭示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性,以及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
这一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深化认识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探索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该地区以其丰富的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水资源论文(精选5篇)水资源的论文篇一关于水资源的论文1、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1.1水资源概况皋兰县水资源十分贫乏,本县地表水、地下水极少。
全县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提取过境的黄河水和跨流域引取的大通河水。
黄河流经县境东南部,在县内长34km,据兰州水文资料观测,多年平均流量991m3/s,多年平均径流312.60亿m3。
黄河是皋兰县工农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过境水资源。
全县地表水资源总量为639万m3,蔡家河是县内最大的河沟,流域面积1356km2,另外还有李麻沙沟、水源等河沟。
全县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小。
经计算地下水资源量为962万m3。
经综合计算,全县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601万m3,人均水资源量93m3,仅占全国人均2230m3的4.17%,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8m3,占全国平均水平1476m3的2.57%。
1.2水利工程现状皋兰县的水利设施,主要是修建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改变皋兰的生态环境。
全县先后建成从黄河提水的独立电灌工程14处,其中万亩灌区有西电、大砂沟、什川3处,千亩灌区5处。
共建成泵站197座,安装机组374台套,装机容量8.16万kw;共建成干支渠156条,长592.80km,斗农渠2118条,长1718.10km。
另外还建成引大甘分干、黑武分干渠2条,长146.09km,斗农渠344条,长532km,皋兰辖区引水流量3.15m3/s,年引水量3200万m3,灌溉面积万亩。
建成山字墩水库1座,蓄水能力120万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1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皋兰县是甘肃二十个干旱缺水县之一,其突出表现为资源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现象并存。
全县目前农村供水不安全人数达104655人,农业、工业、人饮用水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2.2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和工程体系尚未形成全县尚未形成与水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科学、合理、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致使工农业生产和人饮安全用水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
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包括古代农业和近代农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
现在发达国家早已进入了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从总体上看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中。
但是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多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地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也很有启发和借鉴价值。
一、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
同时,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消费者健康、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
现代农业则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概念,按照舒尔茨教授的界定,传统农业就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其特征是技术状况长期内保持不变。
现代农业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先进的科技广泛应用,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受到重视,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
发达国家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外部环境条件,大体上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主要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源丰富型现代农业,以日本为代表的资源短缺型现代农业,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源适中型现代农业。
而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应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和资源约束型国家,人地矛盾突出,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现代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三农”问题异常突出。
特殊的国情决定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独特的约束条件,不能照搬其他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约束条件以及由此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于: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中国具有多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城乡差别和地区间差异较大;农业科学技术相对落后,农业经营方式相当粗放;农民文化技术素质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
基于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的我国农业用水效率分析作者:覃梦香伍国勇来源:《南方农村》2022年第04期摘要: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实现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本文基于静态Super-SBM模型计算我国2011—2019年31个省(市、区)的农业用水效率,利用核密度函数估计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趋势,并从动态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农业水资源全要素生产效率加以分解,对农业用水效率的演化路径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9年全国农业用水效率均值从0.581上升至0.779,增长了34.08%,农业用水效率有了显著提升,但省际农业用水效率差异显著;三个区域的农业用水效率值由高到低排序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多年均值分别为0.813,0.520,0.454。
据Malmquist指数分解结果显示,31个省份中有15个省份的技术效率低于1,反映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农业用水效率;Super-SBM模型;核密度估计;Malmquist指数中图分类号:F062.2 S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2)04-0004-06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部以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为举措,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为战略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农田节水意见,针对水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耕作技术和灌溉施肥制度,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开发工作取得明显进展[1]。
我国农业水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生产结构不合理诸多问题[2]。
2019年,我国用水总量的61.2%用于农业生产,农作物受旱达到7838千公顷,农业用水消耗了我国大部分的水资源,我国干旱缺水的国情没有得到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活动的水资源依然缺乏。
对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实现资源节约,降低农业用水总量的任务仍然艰巨。
2019年第12期(总第569期)1榆中受水区水资源现状榆中受水区境内本就非常缺水,年平均气温量为6.7℃,雨水少(年平均降水量约为250~450 mm ,蒸发量却高达1 341 mm )、地下水少(盆地径流系数为0.5~1.0),流经该区域的水量难以被利用,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3.8 m 3,占甘肃人均占有量的8.6%,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7%。
同时,由于地理气候影响,榆中县就算有雨水,其中有90%的量被黄土层所吸收、蒸发,极少部分才会转成有效水或渗入成为地下水。
目前,榆中县具有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包括1.1亿m 3的过境水、0.24亿m 3地表水,共1.75亿m 3。
但实际上榆中县的地下水资源丰富,总量约有15.52亿m 3,可利用的仅有0.41亿m 3,以河川为主,其余的要不就是深埋过深,或是已被矿物污染,无法被利用。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量激增,导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受到极大影响。
在本区几乎已无全新的水资源可开发利用。
而集雨工程的运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解决生活用水的问题,可以说水资源在榆中县已相当匮乏,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影响。
如果只靠当地区域的水资源来节水、挖潜等,根本无法从本质上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兴建引洮供水工程,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工业、生活、农业用水的窘态,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2引洮供水一期榆中县配套工程简介榆中县配套工程涉及面广,从西南方向往东北方向拓展,共经过隧洞13座、暗渠15段、倒虹吸3座、渡槽2座以及输水管道1条,取水点位于高崖镇桑家庄,经过25.38 km 后穿过榆中县大山,再汲取了两个水库的水量(南坡湾调蓄水库、兴隆调蓄水库)。
这一项工程是2016—2017年的重点工程,即榆中县配套工程,其任务是以该工程,充分利用榆中县的2 771万m 3水量,工程总投资达10.26亿元。
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概况 (6)1. 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7)2. 农业生产现状及水资源需求 (8)3. 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及问题 (10)三、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估 (11)1. 农业灌溉用水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2)2.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13)3. 评估结果及分析 (14)四、影响农业灌溉用水效益的因素分析 (15)1. 水资源条件 (16)2. 农业种植结构 (18)3. 农业灌溉技术与管理水平 (19)4. 社会经济因素 (20)5. 自然环境因素 (21)五、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益的对策建议 (23)1. 完善水资源配置制度 (24)2.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与布局 (25)3. 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26)4. 加强农业灌溉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 (27)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28)六、结论与展望 (30)一、内容概括重点阐述了农业灌溉用水的效益评估,包括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对用水效益的评估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客观反映实际效益情况。
分析了影响农业灌溉用水效益的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灌溉技术、农业种植结构等。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揭示了各因素对用水效益的具体影响程度和方式。
提出了提高河西走廊农业灌溉用水效益的措施和建议,包括优化灌溉技术、改进农业种植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促进河西走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当今世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别是在农业领域,如何高效、节约地利用水资源,不仅关系到粮食生产的稳定,还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河西走廊作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重要农业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但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仍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