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制衡与外部监管约束机制的实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5.14 KB
- 文档页数:3
大股东财务困境、掏空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来自大股东财务数据的证据大股东财务困境、掏空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来自大股东财务数据的证据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公司治理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在公司权力结构方面,大股东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其财务数据更是成为探究公司治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股东通过掌握公司的决策权来干预公司经营行为,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大股东与公司的利益相关关系错综复杂,大股东的行为可能会威胁公司的利益,引起公司治理不良,进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
因此,对大股东的财务状况进行研究,对于识别潜在风险、预防利益冲突和加强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大股东的财务数据,探讨大股东财务困境与掏空行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公司治理对大股东行为的约束作用和其有效性。
二、大股东财务困境的特征及影响1. 大股东财务困境的特征大股东财务困境通常表现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大股东的个人财务状况之间存在重叠、依赖和借贷关系。
这种财务交叉关系可能导致以下问题:(1) 资金占用:大股东通过设置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等方式,将公司资金转移到自己的账户,从而导致公司现金流问题。
(2) 利益输送:大股东将公司的商业机会、客户资源和核心技术等资源转让给自己的公司,导致公司发展受限。
(3) 不当关联交易:大股东将公司的订单转移到与其联合经营的公司,从而使得公司营收规模和盈利水平下降。
2. 大股东财务困境的影响大股东财务困境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费用增加:由于大股东对公司的资金流转进行控制,公司的成本和费用可能会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2) 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存在冲突,监管部门难以对大股东进行有效监管,导致公司治理的有效性下降。
(3) 债务风险:大股东因个人的财务问题而无法按时还款,则可能导致公司的债务风险增大,乃至直接影响公司的债务偿还能力。
非控股大股东股权结构对企业治理的影响作者:李佳珏来源:《今日财富》2024年第02期非控股大股东是指在企业股权结构中存在两个及以上持有一定比例股份的大股东。
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企业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有所改变,非控股大股东股权结构普遍存在。
研究表明,以10%为界定标准,在剔除从事金融业的企业、ST类企业、样本数据存在缺失值的企业后,存在非控股大股东的企业占比约在四分之一。
正是由于非控股大股东结构的普遍存在,研究非控股大股东股权结构的影响便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关于非控股大股东对企业治理的影响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的结论,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
第一类是“监督假说”,认为非控股大股东可以改善企业治理,缓解代理问题;第二类是“冲突假说”认为非控股大股东会导致大股东之间冲突加剧,降低治理效率;第三类是“合谋假说”,认为非控股大股东与控股股东会合谋损害中小股东利益,降低企业价值。
在衡量大股东时,由于持股10%以上的股东会直接影响企业治理,比如任命一名或多名董事甚至高级管理人员到上市企业进行决策和管理,并有权要求董事会召开股东大会。
通常认为持股10%以上的股东是大股东,本文选择的文献按10%为界定标准。
本文对非控股大股东对企业治理的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不同情境下的影响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非控股大股东对企业治理的影响效应,阐明现有研究的不足,从而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一、非控股大股东股权结构对企业治理的积极影响关于非控股大股东股权结构对企业治理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中之一是基于“监督假说”,认为非控股大股东可以对企业治理产生积极影响,有效监督控股股东和管理层。
(一)缓解第一类代理问题在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下,小股东的监督成本较高,超过了他们获得的收益,而非控股大股东却有足够的能力和动机对管理者进行监督,从而缓解了股东与管理者的冲突,降低企业内的代理问题。
享有股份的大股东期望从企业长期的发展中获得收益,股份占比越大的股东在企业盈利时获得的利益越多,但同时也承担着更多风险,他们更希望企业能够为其带来长久高额的收益。
《多个大股东并存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影响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完善,股东构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多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在许多上市公司中成为常见现象。
然而,这种股权结构下,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多个大股东并存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影响,并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实证研究的开展以及结论的总结,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提供参考。
二、理论背景与文献综述(一)理论背景高管机会主义减持是指上市公司高管在公司业绩较好时,利用信息优势和市场时机,减持所持股份以获取利益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公司股价异常波动,损害中小股东利益,进而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
而多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具有制衡和监督作用,可以制约高管的自利行为。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多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通过相互制衡和监督,降低内部人控制问题。
然而,对于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的影响,研究尚不够充分。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一)研究假设基于前人研究及理论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多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行为具有抑制作用。
具体而言,大股东之间的制衡和监督可以降低高管的自利动机,减少机会主义减持行为的发生。
(二)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构建以下模型:以多个大股东并存的股权结构为解释变量,以高管机会主义减持为被解释变量,同时加入公司规模、业绩、市场环境等控制变量。
通过回归分析,探究多个大股东并存对高管机会主义减持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收集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证研究。
具体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
(二)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开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和数据库。
在保证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公司进行深入研究。
多个大股东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多个大股东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一、引言一个组织的治理结构对其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往往取决于多个因素,其中包括大股东的作用。
在许多企业中,多个大股东共同拥有控制权,他们对企业的决策和经营具有重要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多个大股东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二、多个大股东的特点多个大股东是指在企业中同时拥有较高比例的股份的股东。
这些大股东通常是企业的创始人、核心管理层或其他投资者。
多个大股东有着以下特点。
1. 分散的股权多个大股东之间的股权往往相对分散,没有一个股东能够单独占据绝对控制权。
这种股权结构可以有效防止某个大股东滥用控制权,实现权力的制衡。
2. 战略意图多个大股东之间通常会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战略。
一些大股东可能关注企业的短期利益,而另一些则更关注长远发展。
这种战略意图的碰撞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
3. 合作与冲突多个大股东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
合作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而冲突则是因为各自利益的差异与竞争。
合作能够为企业带来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和风险分担等好处,但冲突则可能导致决策难以达成一致。
三、多个大股东的影响机制多个大股东对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通常通过以下机制。
1. 信息对称与监督多个大股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他们对企业决策的监督,可以使信息在各方之间得以传递与共享,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信息对称性。
信息对称对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预防错误决策。
2. 制衡与约束多个大股东的分散股权使取得绝对控制权的股东难以产生。
这种权力制衡机制可以避免某个大股东滥用权力,从而防止个人化决策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
此外,多个大股东还可以通过协商和合作来限制彼此的行为,约束战略争夺和冲突。
3. 共同决策与资源整合多个大股东间的合作与协商,可以促进共同决策和资源整合。
他们可以集中资源,共同投资和发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实体产业增长率放缓,而金融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逐利动机的驱动下,实体企业倾向于进行金融投资,企业金融化程度不断上升。
基于此,文章选取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非金融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实证方法探讨了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从内外监管视角入手,深入探讨了内部控制与分析师关注在其中所发挥的调节效应。
实证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并且这个结果在替换了自变量后依然稳健。
进一步认为内部控制与分析师关注均能够负向调节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即能够削弱企业金融化对技术创新的负向效应。
【关键词】企业金融化;内外监管视角;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F832.51;F273.1一、引言现阶段,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仍面临着过剩产能、高投资成本和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制造业投资回报不断降低和市场需求下降。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迅速发展的金融业凭借其较高的收益率和利润率,吸引着传统制造企业的不断涉足,这使得非金融企业所进行的金融投资收益逐渐超过实体投资收益。
同时,在资本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实业资本已逐步从实体经济中撤出,并开始不断涌入金融业,这使得企业的资产配置愈发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占比逐渐扩大。
而企业也忽视了主营业务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脱实向虚”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企业金融化”[1]。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技创新是实体企业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引擎。
作为影响企业投资战略的重要因素,企业金融化是否能够影响其技术创新活动便成为了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研究选取2010—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深入研究了企业金融化是否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影响,本研究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研究从企业创新产出视角出发,从专利申请数量入手,研究了企业金融化对于技术创新的影响,既从实际层面考虑到了技术创新的转化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有关企业金融化研究的边界。
公司高层管理者约束机制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方式一、简介公司高层管理者约束机制是指为了保护股东权益和促进公司良好运营,制定的规定和措施,对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确保高层管理者履行其职责,并防止其滥用权力和损害公司利益。
公司高层管理者约束机制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实施监督措施,通过信息披露、内外部监管和合适的激励机制来约束高层管理者的行为。
二、基本原理1.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股东作为公司的委托人,将权力委托给高层管理者作为代理人,高层管理者应该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
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代理人往往追求自身利益,在行为中可能违背股东利益。
因此,需要建立约束机制来限制代理人的行为。
约束机制通过激励和监管,使代理人的行为与委托人的利益保持一致。
2.信息披露机制信息披露机制是约束高层管理者行为的重要手段。
公司高层管理者应及时、真实、准确地披露公司的运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使股东、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公司的情况。
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可以促使高层管理者树立诚信意识,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并促进市场有效运行。
3.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是公司高层管理者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内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等。
内部审计可以对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审查,发现和纠正高层管理者的错误和违规行为。
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公司运营,防止高层管理者滥用权力。
风险管理可以识别和降低风险,保护公司利益。
4.外部约束机制外部约束机制是指对高层管理者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的机制,包括监管机构、独立董事和外部专业评估等。
监管机构对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管,预防和打击不当行为。
独立董事独立于高层管理者,代表股东利益,监督高层管理者的行为。
外部专业评估可以对高层管理者的绩效进行评价,为公司决策提供参考。
三、实施方式1.建立健全的治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施公司高层管理者约束机制的基础。
组建独立董事会和监事会,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力,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大股东掏空行为案例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应运而生,大量的上市公司对经济的蓬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的现象非常常见,因此在大股东掌握了实际控制权之后,很容易利用上市公司对自身进行利益输送。
由于目前我国针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而且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不当,内部监管机构形同虚设,大股东采用各种违规手段掏空上市公司,例如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极其隐蔽的关联交易、违规担保等。
恶劣的掏空行为给资本市场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遏制大股东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对企业进行掏空,降低利益相关者的损失,维持资本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本文选用欧浦为研究对象,在对文献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控制权理论、公司治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进行案例分析及经验探讨。
关键词:大股东;掏空行为;ST欧浦第1章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资本市场应运而生,产生了众多的上市公司,对国民经济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鉴于中国特有的国情、经济环境与社会环境,我国上市公司大多采用股权集中的股权结构。
然而随着上市公司的快速扩张,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并没有相分离,大股东可以影响公司的运营甚至做出决策。
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有动机和能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使整个公司和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损害。
(二)研究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股东积极的参与到资本市场中来,其对市场也是愈发重要。
然而近年来,国内大股东掏空事件频发,在侵害了中小股东利益的同时,严重影响了经济市场的良好运行,增大了市场风险。
研究大股东的掏空行为,监管者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监管意见,做到事前防范,利于资本市场的良性发展;中小股东可以比较公司的市场价值和实际价值,选择何时开始或结束投资,同时对上市公司的各种行为提高警惕,保护自身的权益不受侵害;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强化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防止此类事件出现。
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2期(总第336期)年报审计意见类型标准无保留意见无保留意见加事项段保留意见无法发表意见合计数目14138813151529比例(%)92.415.760.850.98100表2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类型分布违规类型违规购买股票虚构利润虚列资产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推迟披露虚假陈述重大遗漏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产违规担保其他合计数目7221235101031477比例(%)9.092.62.61.329.876.4912.9912.993.918.17100表12007年上市公司违规类型统计大股东制衡与外部监管约束机制的实证分析摘要:文章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大股东的股权制衡机制与外部监管约束机制,探讨两者影响及之间可能存在的互动,其中外部监管约束以对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外部审计约束来度量。
关键词:制衡;外部监管;违规行为;审计中图分类号:F2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11)12-0145金颖(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南京211169)0引言外部监管约束机制是大股东制衡机制发挥作用需面临的外部治理环境的主要构成因素,可用对公司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外部审计约束来度量。
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中都存在欺诈违规行为,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在其控制下的董事会及管理层,不断卷入违法违规行为,日益侵蚀外部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
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关注的重要内容,和公司治理密切相关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大股东占用资金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
在已有的研究中,学者们注意到了中国股市特殊的监管与治理环境,尤其是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和对外部审计约束和审计意见的影响,但未能较为全面和深入考虑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股权制衡机制对公司违规行为和对外部审计约束和审计意见的的影响。
1研究假设与分析在信息不对称、内外部治理机制薄弱和外部监管者能力有限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者并非有动机和能力对所有问题作出适当反应。
同时,第一大股东既是“天使”,有足够信息和动力去监督管理层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又是“魔鬼”,可滥用其控制权优势“淘空”上市公司,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往往具有信息优势使信息严重不对称,有动机和能力掩盖实际存在的问题以谋取私利,卷入“隧道效应”。
假设1: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违规行为被查处、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呈负相关关系。
由于和第一大股东目标函数的差异,其他大股东(本文指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可能并不热衷于或者无法获得“隧道效应”带来的私有收益,而扮演监督和制衡的角色。
公司以第二大股东为代表的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是保护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一种重要机制。
中国上市公司的其他大股东因其具有一定的持股比例和控制权而有一定的信息优势,有助于制衡第一大股东减少上市公司实际存在问题的发生。
在自身制衡能力相对较弱、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情况下,通过内部治理机制制衡的可行性较低且成本较高,因此其他大股东很有可能借助于外部治理机制,利用自身信息优势与外部监管者合作,配合外部监管者监管控股股东,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保护自身以及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基于以上分析,假设:假设2:上市公司第二至第五各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违规行为被查处、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假设3:上市公司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制衡度越高,违规行为被查处、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大股东制衡度指第二至第五大股东中部分或全部持股比例之和相对于第一大股东或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比值,前两大股东可能利益关联更加紧密,勾结结盟可获得显著的收益。
假设4:上市公司第二至第五大股东中持股比例相对较低的股东,特别是第四、第五大股东,更倾向于附和或容忍控股股东,在一定程度内,持股比例越高,违规行为被查处、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2研究数据、变量与模型的设计2.1研究数据本文选用2007年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的A 股所有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阶段性研究成果(2010SJD630048);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145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2期(总第336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总计1545个,研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中国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依次为35.93%、8.98%、3.69%、2.14%和1.47%。
由此可见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各持股比例均值都不超过10%,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能力有限。
同时,第二大对第一大股东、第二和第三大对第一大股东、第二至第五大对第一大股东、第三大对第一和第二大股东、第三至第五大对第一和第二大股东的制衡度平均依次为0.32、0.47、0.62、0.1、0.2,由此可见前五大股东中排名在后的对排名在前的制衡能力不强。
表1是2007年上市公司被查处的违规行为类型的统计。
被查处的违规行为总计77次,以推迟披露(29.87%)、重大遗漏(12.99%)和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产(12.99%)为主。
表2是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类型的统计。
总的看来,2007年共有116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被注册会计而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占样本总体的7.59%。
其中,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有加事项段、保留意见、无法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的上市公司依次为88家(5.76%)、13家(0.85%)和15家(0.98%)。
2.2研究变量与模型构建如下Logistic 回归模型验证研究假设,具体探讨上市公司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及以此为基础的大股东的股权制衡机制对于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查处的可能性和年报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的影响。
研究大股东制衡与公司违规行为:P (D )=e Z /(1+e Z ),其中:Ⅰ.Z =B 0+B 1S 1+B 2S 2+B 3S 3+B 4S 4+B 5S 5+B 6C+B 7SQ+B 8∑Ii +B 9DEBT+B 10SIZE+εⅡ.Z =B 0+B 1S 2/1+B 2S 23/1+B 3S 2-5/1+B 4S 3/12+B 5S 3-5/12+B 6∑Ii +B 7DEBT+B 8SIZE+ε研究大股东制衡与年报审计意见:P (A )=e Z /(1+e Z ),其中:Ⅰ.Z=B 0+B 1S 1+B 2S 2+B 3S 3+B 4S 4+B 5S 5+B 6C +B 7SQ +B 8∑Ii +B 9DEBT +B 10D+B 11SIZE+εⅡ.Z =B 0+B i S 2/1+B 2S 23/1++B 3S 2-5/1+B 4S 3/12+B 5S 3-5/12+B 6∑Ii +B 7DEBT+B 8D+B 9SIZE+ε研究变量及其说明见表3。
考虑注册会计师往往会对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被查处的年报给予特别关注,因此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被查处的年报更有可能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研究审计意见时将违规行为也作为控制变量之一。
3结果分析在实证分析过程中考虑大股东持股比例、大股东制衡度的解释变量间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故在回归分析中实验变量逐一进入模型,多重共线性问题有望得到控制。
主要实证结果如表4和表5。
表4中,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第二至四各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违规行为被查处的可能性越大。
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违规行为被查处的可能性影响不显著。
上市公司第二大对第一大股东、第二和第三大对第一大股东、第二至第五大对第一大股东、第三大对前两大股东的制衡度越高,违规行为被查处的可能性越大。
第三至第五大对前两大股东的制衡度对违规行为被查处的可能性不存在显变量代码S 1S 2S 3S 4S 5C SQ S 2/1S 23/1S 2-5/1S 3/12S 3-5/12Ii DEBT SIZE D A变量含义及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第四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哑变量,1表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0表示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分离系数=控制权/现金流权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和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三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哑变量,1表示隶属该行业的上市公司,0表示其他资产负债率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哑变量,1表示违规行为被监管部门查处的上市公司,0表示其他哑变量,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类型,1表示非标准审计意见,0表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变量名称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股东性质分离系数大股东制衡度所属行业财务杠杆公司规模违规行为审计意见变量类型实验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被解释变量表3研究变量一览表变量符号I :S 1S 2S 3S 4S 5C SQ Ii DEBT SIZE Ⅱ:S 2/1S 23/1S 2-5/1S 3/12S 3-5/12Ii DEBT SIZE模型(1)-0.014*(1.693)Yes-0.026(0.058)0.012(0.013)0.334*(1.449)Yes-0.024(0.054)0.009(0.007)模型(2)0.003*(1.018)Yes-0.023(0.054)0.007(0.005)0.242*(1.501)Yes-0.024(0.055)0.010(0.009)模型(3)0.019*(1.226)Yes-0.023(0.055)0.010(0.008)0.142*(1.298)Yes-0.024(0.056)0.009(0.007)模型(4)0.010*(1.018)Yes-0.023(0.055)0.007(0.005)0.953*(1.439)Yes-0.024(0.057)0.010(0.009)模型(5)-0.072(0.343)Yes-0.022(0.055)0.009(0.007)0.226(0.087)Yes-0.024(0.056)0.008(0.005)模型(6)-0.462(0.177)Yes-0.023(0.050)0.011(0.011)模型(7)0.015(0.083)Yes-0.014(0.026)-0.003(0.001)表4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结果(D )说明:***、**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
146变量符号I:S1S2S3S4S5CSQIi DEBT SIZEDⅡ:S2/1S23/1S2-5/1S3/12S3-5/12Ii DEBT SIZED模型(1)-0.022***(6.707)Yes2.778***(60.845)-0.043(0.301)1.487***(12.192)0.884**(5.758)Yes2.844***(63.759)-0.041(0.277)1.520***(12.747)模型(2)0.017*(7.354)Yes2.867***(65.330)-0.048(0.371)1.529***(12.792)0.587**(5.399)Yes2.839***(63.290)0.041(0.286)1.513***12.659)模型(3)0.026(0.714)Yes2.863***(64.890)0.048(0.389)1.517***(12.645)0.325*(2.965)Yes2.842***(63.590)-0.045(0.336)1.520***(12.775)模型(4)-0.053(0.673)Yes2.889****(65.705)-0.050(0.401)1.530***(12.722)1.635(2.291)Yes2.839***(63.338)-0.048(0.381)1.511***(12.617)模型(5)0.172*(2.663)Yes2.884***(65.535)-0.047(0.356)1.521***(12.494)0.279(0.235)Yes2.859***(64.416)-0.049(0.402)1.525***(12.775)模型(6)-0.518(0.971)Yes2.790***(62.245)-0.046(0.353)1.510***(12.651)模型(7)0.012(0.080)Yes2.519***43.078)-0.031(0.148)1.416***(10.040)表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A)说明:***、**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