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1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一、输血相关性溶血,特别是由于血型不合的时候或者由于血液保存、运输、处理不当的时候,病人可能会发生急性输血相关性的溶血,表现为输血过程中病人出现高热、寒战、心悸、腰背部疼痛、血红蛋白尿,甚至诱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二、发热反应,这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时候发生率超过40%,表现为输血的过程中出现发热、寒战,可以暂时中止输血治疗。
三、过敏反应,常于输血过程中或输血之后,病人出现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严重者可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血压下降,需要及时的处理。
四、传播性的疾病,如各种病毒性的肝炎、艾滋病等,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五、如果一次输血量过多或输血速度过快,可能会诱发急性心功能不全。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输血不良反应分析)。
蚌医二附院输血知识系列学习材料输血不良反应症状、识别标准识别标准: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24小时内)和迟发反应(24小时后)。
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见表1)。
表1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1、发热反应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几乎有一半左右是发热反应。
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很多,这里专指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简称发热反应)。
其定义是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和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原因引起的发热。
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两类,前者为多次输血或妊娠,受血者体内逐渐产生白细胞和血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可与供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发热;后者为热原所致,主要由污染热原质的非一次性采、输血器材引起,现已少见。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二者虽然都有发热,但前者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病情很快缓解,血压多无改变;后者多有高热、休克、皮肤充血(暖休克)三大特征,停止输血并经对症处理无效,必须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积极抗休克治疗有望抢救成功。
(二)过敏反应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液成分制品(主要是血浆蛋白)后可发生过敏反应。
轻者只出现单纯荨麻疹或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比较多见);重者可发生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比较少见)。
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过敏体质的人,平素对某些物质过敏,对他人的血,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的血也会过敏;某些免疫球蛋白含有多聚体,这些多聚体进入病人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目前认为输血后产生的抗IgA抗体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即某些受血者缺乏IgA,多次输血可刺激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含有IgA血液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通常包括免疫反应和非免疫反应两类。
由于不良反应的发生会对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输血中及其后续过程中进行反应报告是很重要的。
反应报告的目的是帮助医护人员以及相关机构对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以便于改进诊疗方案、完善监测机制,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
目前,反应报告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反应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输血日期、输血量等基本信息。
2. 输血反应类型:将输血反应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包括免疫反应、非免疫反应和过敏反应等。
3. 反应症状:详细描述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呼吸急促、皮疹等。
4. 采取措施:介绍医护人员对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如停止输血、给予抗过敏药物等。
5. 结果评估:对不良反应的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包括顺利恢复还是需要持续治疗等。
6. 后续处理:将不良反应的信息传递给安全监测部门及相关机构,以便于及时处理和完善监测机制。
在编写反应报告时,应该重视文案的明确性和规范性,同时需尽可能详细,阐述患者反应的全部过程,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更好的分析和处理。
由于输血反应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世界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反应报告不仅能够帮助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推进输血安全的不断提升。
总之,输血反应的诊断和报告是确保患者用血安全的重要环节,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只有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报告机制,分析和总结反应原因,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
病 人 资 料
姓名: 床号:
性别: 科室:
年龄: 诊断:
住院号: 输血史 □有 □无
输 血 资 料
输血日期: 年 月 日
输血开始时间:
输血反应发生时间:
所输注血液产品的捐血编号:
所输注血液/成分成分之种类:
□浓缩红细胞 □冰冻血浆 □血小板 □冷凝沉淀物 □全血
输 血 反 应 症 状
一般输血反应 可能是严重输血反应
发烧 0C □背痛 □胸痛 □注射部位疼痛
□寒颤 □恶心 □低血压 □心跳过速 □黄疸
□皮疹 □瘙痒 □呼吸困难 □血尿 □出血倾向
□潮红 □其它 □少尿 □抽搐 □其它
生 命 体 征 和 处 理
输血前 输血后
体温
℃ ℃
血压 mmhg mmhg
脉搏 /min /min
处理
结果 □完全康复 □康复但有后遗症 □死亡
报告者: 日期 :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