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反应登记表
- 格式:docx
- 大小:16.89 KB
- 文档页数:2
输血不良反应登记及回报制度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与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是指病人输注血液或血制品的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症。
一)红洗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可分为免疫性的输血反应和非免疫性的输血反应。
2、预防2.1 输血前进行严格的血型鉴定、不完全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并保证检验结果无误。
2.2 必须保证临床血液的质量,防止人为造成血液的体外破坏。
2.3 血库与临床输血护士应该进行严格的核对、避免人为差错。
2.4 临床输血护士应当严格遵守输血有关规定,严密观察受血者输血后的反应并做相应记录,做好应对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抢救措施。
二)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白细胞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和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等。
2、预防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选用洗涤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血液进行灌注,如果输注的是白细胞或血小板制品应当进行HLA抗体检测。
2.2 输注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预防:用一定剂量的r射线如出一60Co、137Ce或直线加速器X射线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照射,以灭活其中有免疫增殖活性的淋巴细胞。
2.3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的预防: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检测或对献血员提供的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减少受血者外源血浆的输入量,不要进行全血输注。
三)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1、分类血小板相关的输血反应主要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后紫癜以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等。
2、预防2.1 非溶血发热反应的预防:对患者和献血者(必要时)血清进行血小板抗体(包括HLA抗体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或对供、受血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选用合适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或者对供血者血小板进行适当处理,如用过滤器除去白细胞,采用紫外线对血小板进行照射处理,采用枸橼酸或氯喹处理破坏供者血小板的HLA-1类抗原后进行输注等。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登记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医疗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并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及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院本部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主动报告;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输血不良反应、院内感染个案报告需按特定的报告表格和程序上报,不属本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内容之列。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
i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ii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iii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及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iv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i级和ii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条例》、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以及我院《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执行。
(二)iii、iv级事件报告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试行)一、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___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者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二、为了有效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应严格执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每个血袋输注后无论有无输血不良反应,责任护士应填写《输血过程记录单》中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如没有输血不良反应主管医生填写无并签字)进入病例。
如有输血反应,医生应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包含处臵情况)。
2、对于患者的迟发性的可疑的输血不良反应需事后补报,由主管医生会同输血科协同处理。
3、输血科每月统计输血不良反应数据和分析报告报至医务处。
4、医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持续改进方案,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三、为了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严格执行血袋回收登记处理制度。
1、输血结束后,责任护士将血袋注明科室、受血者姓名,将血袋刺针孔处折叠,并用胶贴粘贴,防止余血流出,臵于塑料袋中保存,及时送至输血科。
2、护士应及时、认真、完整填写血袋回收登记表。
3、输血科人员与科室送达人员对血袋进行认真核对,双方签字后,将血袋集中保存。
4、输血科定期核查血袋发出和回收数目,二者数目必须一致。
5、血袋在输血科保留___小时后,输血科人员将血袋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交专职人员进行回收处理。
第二篇:关于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及血袋回收工作通知(1)___做好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及血袋回收工作__通知各临床用血科室:为进一步落实我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规范输血流程,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依据___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三甲”有关条款的要求,现就我院输血严重危害控制及血袋回收等存在问题进行介绍并要求如下,请遵照执行。
附件1:自体输血(或放血)治疗知情同意书XX:科室:住院号:附件2:临床输血1600ml以上审批表此表可单设,也可以同输血申请单合二为一。
附件3:贮存式自体输血申请表附件4: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填报人签名________ ___年___月__ 日附件5:输血不良反应记录附件6:产前免疫性抗体及新生儿溶血病检测记录新生儿性别年龄丈夫孕/产妇年龄妊娠史第胎,,,流产史:有无,,,输血史:有无孕/产妇、配偶及新生儿血型鉴定产/孕妇及新生儿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鉴定结果孕/产妇IgG抗-A、抗-B及不规则抗体效价方法:凝集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新生儿游离抗体及抗体释放试验结论输血科操作者输血科复核者检测日期附件7: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检查原始记录表患者XX性别科室病例号输血史:有/无既往不良反应:有/无妊娠史:孕产血液品种输入总量失效期献血码输血时患者是否处于全麻状态:是否输血前后用激素或抗组胺药情况临床症状复查患者、献血员血型患者输血后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结果血小版抗体筛选结果重复交叉配血试验血袋残余血细菌培养结果结论输血科操作者输血科复核者检测日期年月日附件8、血液标本接收记录附件9:血液出库登记表附件10:血液入库登记表附件11:医院内部差错记录本附件12:血液退回血站记录附件13:仪器设备维修登记表附件14: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登记表维护内容附件15:临床合理输血评价记录科别XX性别:男/女病例号临床诊断ABO血型Rh(D)输血记录年月日输血开始时间时分输血结束时间时分输入血液成分:红细胞悬液U血浆ml血小板U冷沉淀U其它输血过程的病情观察及监测病人状态良好□一般□差□输血反应无□有□发热反应□过敏反应□细菌感染□血红蛋白尿□其它□有输血反应的血液条码号:有输血反应的填写输血反应反馈单:是□否□血袋按要求保存、处理:是□否□操作者附件16:血袋保存、销毁记录表附件17:冰箱水浴箱维护记录表注:每周对冰箱、离心机进行清洁处理;融浆机、水浴箱换水及清洁处理附件18:贮血冰箱温定记录表附件19:试剂出入库登记表附件20:临床输血申请单科别病例号预定输血日期年月日常规/急诊/术中受血者XX性别:男/女年龄____民族____血型_____输血史:有/无妊娠史:有/无;过敏史:有/无临床诊断一般状况:血红蛋白___________g/L HCT _____________ %血小板__________×109/L ALT_____________u/LHB S Ag:阴性/阳性/待检Anti—HCV:阴性/阳性/待检梅毒:阴性/阳性/待检Anti—HIV1/2:阴性/阳性/待检预定输血成分及输血量:(1)红细胞悬液_______________ u (2)血浆(普通/新鲜)____ ml (3)冷沉淀_________ml (4)洗涤红细胞________u(5)血小板(新鲜/冰冻)________u (6)全血____________u(7)其它血液成份申请医师主治医师申请时间月日时分采血人采血时间送标本时间注意事项:1、表格内各项必须填写清楚,不得空项。
发生输血、输液反应处理流程【目的】及时发现马上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评估】输液、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主诉,生命体征变化,判断是否发生输液、输血反应并报告医生采取相关措施。
【操作流程】1、立即停止输液或输血。
2、即报告医生及配合处理。
3、如出现输液反应:①即认真查对药液。
②用无菌巾包裹余液、输液管、头皮针即送细菌室(连验单)。
如细菌室下班,则交门诊检验室。
③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事件经过,做好交接班。
④即报护长。
24小时内报科护长,月底交报表到护理部。
⑤填写输液反应登记表三份,一份交科部,一份交院感,一份留病区。
表内应填写:药液名称,注射器、针头、药液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批号、培养结果。
4、如出现输血反应:①即重新查对血型,电话报血库。
②用无菌巾包裹余血、输血器、针头等送血库。
③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事件经过,做好交接班。
④报告制度与输液反应相同。
【注意事项】1、如停止输液或输血时,应及时更换输液器。
2、有跟踪记录病人的病情及措施是否有效。
3、注意安抚病人的情绪。
【评价】1、发现及时,能采取有效措施。
2、对病人影响减少到最低。
发生输血、输液反应的处理流程发生输液或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或输血即报告医生及配合处理用无菌巾包裹余液、输液管、头皮针即送细菌室(连验单)如细菌室下班,则交门诊检验室填写输液反应登记表三份,一份交科部,一份交院感办,一份留病区,表内应填写:药液名称,注射器、针头、药液的生产日期、失效日期,批号、培养结果。
即报告护士长,晚上报护理二线24小时内报科护长月底交报表到护理部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事件经过做好交接班用无菌巾包裹余血、输血器、针头等送血库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准确记录事件经过做好交接班输血反应即重新查对血型,电话报告血库报告制度及登记制度与输液反应相同输液反应即认真查对药液。
输液(输血)反应登记表该文档旨在记录患者在接受输液(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本登记表可用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进行患者输液(输血)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以及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
患者信息•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导管留置部位:•输液开始时间:•输液结束时间:•输血开始时间:•输血结束时间:输液(输血)反应反应时间记录在下列时间点记录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及发生时间。
•开始输液(输血)后•输液(输血)过程中•输液(输血)结束后反应类型及描述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及描述进行记录。
1.输液反应–患者描述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局部红肿、瘙痒、发热、寒战、胸闷、呼吸困难、血压升高或下降、心率增快、头痛、恶心、呕吐等2.输血反应–患者描述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寒战、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皮肤红肿、尿量减少、恶心、呕吐、出血等反应程度根据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程度进行记录。
1.轻度:症状明显但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和生活2.中度:症状明显且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和生活,但不危及生命安全3.重度: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和生活,危及生命安全处理措施记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所采取的处理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暂停输液(输血)、调整输液速度、予以抗组胺药物、予以镇静剂、予以抗过敏药物等反应结果记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处理后的结果。
•反应持续时间•是否消退•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或其他特殊护理等级说明在该部分进行额外的说明,如其他检查结果、医嘱、特殊情况等。
以上即是输液(输血)反应登记表的相关内容,通过记录患者在输液(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提高患者的安全质量和医疗水平。
希望本登记表能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在输液(输血)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不良反应监测提供帮助。
医务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汇总登记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登记本二0一二年各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汇总登记表事件年发生总数:例科室/不良事件类别病房诊治问题(例)不良治疗(例)意外事件(例)辅助诊查问题(例)手术相关问题(例)医患沟通(例)其他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例)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妇产科儿一科1儿二科五官科附1:不良事件类别1)病房诊治问题:包括错误诊断、严重漏诊、错误治疗、治疗不及时、院内感染等。
2)不良治疗:包括错用药、多用药、漏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输血反应等。
3)意外事件:包括跌倒、坠床、烫伤、自残、自杀、失踪、猝死等。
4)辅助诊查问题:包括报告错误、标本丢失、标本错误、检查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等。
5)手术相关问题:如手术患者、部位和术式选择错误、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器械遗留在体内、住院期间同一手术的再次手术、麻醉相关事件等。
6)医患沟通:包括医患沟通不良、医患语言冲突、医患行为冲突等。
7)其他非上列导致医疗不良后果的事件。
附2:不良事件分级: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2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3。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1、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风疹和循环超负荷除外),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主管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上报输血科,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治疗处理方案。
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标本送输血科。
患方提出疑义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存备查。
2、输血科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并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调查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确定是否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
并对临床科室提出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3、输血科应对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跟踪回访,一般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次日通过电话或上门的方式来完成,以便进一步明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原因及处理措施是否得当。
4、输血科对临床回报的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立即组织全科人员进行病例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对于因技术性或制度性原因造成的输血不良反应,科主任要提出整改措施,避免以后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