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格式:ppt
- 大小:1.56 MB
- 文档页数:21
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作者: ————————————————————————————————日期:考研择校:中国古代史宋史方向学校分析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此到建国的那段时期,大致可以作为近代中国宋史研究的开创期。
张荫麟、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人是宋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到1979年,宋史研究在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史的研究中,总体上而言是较为落后的。
从1980年开始,宋史研究快速发展,虽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至今仍有许多领域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严耕望先生在其名著《治史三书》里谈到,宋史是青年史学研究者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治史三书》作于七十年代,三四十年过去了,虽然宋史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是严耕望先生的话在今天大致是不差的。
中国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学术机构,最大的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研究会秘书处现在挂靠河北大学;另有2010年刚成立的岭南宋史研究会,其秘书处挂靠暨南大学。
本文主要介绍现在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及导师的情况,稍带介绍该校宋史研究早前的发展状况。
需要说明的是,所介绍的导师,大部分是古代史专业宋史方向的导师,但也有部分导师主攻宋史,不在古代史专业招生,而在别的专业招生,如在历史文献学或专门史等招生。
某学者若是硕导,都会加以说明,若没有说明则默认是博导。
下面介绍宋史院校的分布。
1.北京大学北大的宋史研究由邓广铭先生开创,他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创会会长。
今天北大历史系治宋史的学者有邓小南(邓广铭先生的女儿,宋史研究会现任会长)、张希清(近几年已没招硕士)、赵冬梅(硕导)、刘浦江(专攻辽金史兼及宋史)。
北大的宋史研究主要做政治文化史、政治制度史。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宋史的学者有包伟民、李全德、皮庆生。
包伟民,现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曾在浙大历史系任教多年,2009年秋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旋即任人大2010年成立的唐宋史研究中心主任。
《山海经·中山经》河洛地区山川考述杨萧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山海经·中山经》对黄河中游至洛河、伊河一带山川的记述非常详实。
由于《山海经》成书时代较早(一般认为是先秦时期的著作),至汉魏时期,其中的山川地名大多已湮没无闻。
汉魏以来,历代学者先后对《中山经》所载的河洛地区山川进行了地名学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结论多有不确之处,对其中很多山川的地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甚至影响到了这一地区很多地名的命名。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考证《中山经》河洛地区诸山川的地望,并探讨《山经》时代人们对此地区地理环境的认识。
【关键词】山海经黄河中游洛河山脉水系【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822(2020)01-0044-19《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
关于此书的性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但多数学者还是肯定了《山海经》尤其是其中的《五藏山经》(一般简称《山经》)部分的地理学价值。
谭其骧先生指出,在《山经》中,对于今天黄河中游至洛河、伊河一带地区的记述最为准确,这些记载都收录在《中山经》卷内。
①然而,历代学者对《中山经》所载诸山川地望的解释并不完全可信,对其中很多山川的地望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甚至影响到了这一地区很多地名的命名。
本文将在前人基础上,考证《中山经》河洛地区诸山川的准确地望,并探讨《山经》时代人们对此地区地理环境的认识。
本文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山经》②的《中次三经》《中次四经》《中次六经》诸篇所载的全部山①①②[收稿日期]2019-06-05[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人文社科重大项目“《水经注》之黄河流域地理学研究”(2017-01-07-00-07-E0006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三世纪以来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的重构”(16JJD77011)[作者简介]杨萧杨,男,1985年生,北京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保存情况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文献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发展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
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
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研究
韩昭庆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要讨论中国环境史现状及趋势这个问题很困难,因为这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内容包罗万象。
没有明确的主题和清晰的学科边界,目前从事环境史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除了题目明确标出环境史研究字样的论文或者著作之外,判断哪篇论文或者哪本著作归属环境史很困难。
【总页数】5页(P46-50)
【作者】韩昭庆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口述史研究方法在历史地理学中的运用
2.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当前淮河流域史研究的启示
3.历史地理学与青海民族史研究
4.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5.为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笔耕不辍——访历史地理学专家何光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范式的转换——沿革地理—政区地理—政治地理的进程周振鹤【摘要】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经历了从沿革地理、政区地理到政治地理的范式转换.沿革地理依据研究内容的发展,可分为史料编纂、考证订讹、历代大势的研究阶段.与传统的政区沿革着重于政区的历时变化不同,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历史政区地理强调共时的政区结构.90年代逐渐出现的政治地理学主要研究政治过程对于地理区域变迁的影响、边疆区与核心区的变迁、首都定位的地缘政治基础、行政区划与行政中心的变迁等.对中国学者而言,不仅有丰富的文献遗存可以凭借,而且中国古代对政治与地理关系特别重视,留下大量思考成果,因此使得政治地理的研究有比其他国家更加优越的研究空间,前景广阔.【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52)001【总页数】11页(P111-121)【关键词】历史地理;沿革地理;政区地理;政治地理;范式【作者】周振鹤【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就现代学科的形成而言,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甚至是至今还没有完全定性的学科。
在中国最先提出历史地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是上一世纪30年代创办的《禹贡》杂志,但却是以《禹贡》的英文名称Historical Geography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可见其时的《禹贡》主要还是研究传统的中国沿革地理的学术刊物。
所谓沿革地理,主要的研究一是疆域政区的沿革,一是河流水体的变迁,实际上还带有很浓厚的历史学的分支性质,前者与疆域政区沿革史其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在国外,历史地理也出现得很晚,而且学科性质也存在游移现象,有的认为历史地理是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有的则认为它是历史与地理的接合部。
虽然《禹贡》杂志基本上还是沿革地理的研究模式,但也是从这时开始,历史地理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80年代的时候,历史地理的学科性质基本上已经定谳,那就是将其定义为是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认为历史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以区别于人类出现以前的古地理以及当代的地理。
2013年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考博专业试题===========中国历史地理===========一、名词解释(六选四)日下旧闻考张相文冈身物侯华夷图束水攻沙二、简答(五选三)1、大运河对江南市镇布局的影响2、黄河下游变迁的历史原因3、三次人口南迁的造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4、划分政区的原则有哪些,试举例说明5、试说明历史上我国北方农牧分界线的变迁情况==============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一、名词解释(20’)蛋户税安礼直道属国都尉二、简答(20‘)1、列出正史十六部地理志(16’)2、列举四部清代地理书(包括作者名)(4’)三、论述(40’)1、试举例说明政区划界两原则“山川形便”与“犬牙相交”的利弊。
(15)2 、人口迁移(秦汉至宋元)对长江三角洲人地关系的影响(15)3 、请就一人文地理分支,评述近年动态。
(10’)四、逆天绘图题╰_╯(20’)给出《水经注》中关于泾河渭河的一段,标出十个句子,根据句子绘出示意图,要求标注出河道,山岭,城市。
渭水又东南合泾谷水,水出西南径谷之山,东北流,与横水合,水出东南横谷。
西北径横水圹,又西北入泾谷水。
乱流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
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邦城东七十里轩辕谷。
皇甫谧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
其水北流注泾谷水。
泾谷水又西北,白城溪东北流,白娥泉水出其西,东注白城水。
启城水又东北入泾谷水。
泾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
杨难当使兄子保宗镇董亭,即是亭也。
其水东北流注于渭。
《山海经》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也。
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
水出刑马之山伯阳谷。
北流,白水出东南白水溪,西北注伯阳水。
伯阳水又西北历谷,引控群流,北注渭水。
渭水又东历大利,又东南流,苗谷水注之。
水南出刑马山,北历平作,西北径苗谷,屈而东径伯阳城南,谓之伯阳川。
盖李耳西入,往径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
基于地图数字化的民国政区复原———以1934年版《中华民国新地图》为例徐建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摘要】政区沿革数据库可以利用GIS 作为辅助手段搭建,这样的数据库有两种描述方式,一是时间截面描述法,一是生存期记录描述法。
1934年版《中华民国新地图》是民国时期民用地图最高质量的代表,将其扫描、配准之后提取图上的政区信息,即为某一时间截面的政区数据库。
但研究发现,该地图所反映的政区时间断限不严,政区信息准确性上也有不少疏漏。
地图反映的时间大致集中在1928—1933年。
省级行政单位方面漏绘上海、青岛和西京3个院辖市,威海卫行政区和东省特别行政区;误标琼崖特别行政区;未标示广西省省会。
县级行政单位方面漏绘10个省辖市、3个县、2个设治局、1个对汛督办;误绘7个县级行政单位;另有10个县级治所符号绘制有误。
所以,时间截面政区数据库的真正实现,需要在数据库中更正上述错漏,辅以历史政区地理的研究手段,将所有政区的时间断限统一到一个年份。
【关键词】地图数字化中华民国新地图政区地理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822(2020)03-0114-018一、引言自秦一统以来,因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央要对整个疆域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往往需要通过设立不同的行政区域来实现。
因此,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区划都给予高度重视,且保留有大量文献记载。
同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政府还形成了各种以政区为单位记录各种社会现象的历史传统。
这样的政治结构和历史传统使得历史上的政区变迁成为了解历代中央与地方①[收稿日期]2020-06-04[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行政区划基础信息平台建设(1912—2013)”(15ZDB05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国时期省区图的搜集整理与民国政区数据库建设”(2019BLS001)[个人简介]徐建平,男,1979年生,浙江海盐人,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政区地理研究。
走进数字化——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1820年数据简介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满志敏一,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包括的内容历史地理信息包罗万象,有自然的,如气候、地貌、灾害动植物等;也有人文的,如政区疆域、聚落、经济、人口、文化社会等。
但其中有一些是最基础的信息。
从有关地理内容的表达来看,无非有两个基础的因素,即空间位置和要素内容(当然要素中又可以延伸出许多相关的类型)。
但表达地理信息在地球表面位置的科学方法经纬度系统是近代科学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中还没有这个系统和完善的概念,实际上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地理信息是通过另一个系统来表达空间位置的,即众所周知的地名点和区域(行政的或自然的),如某地发生水灾、某地有多少人口、某地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习俗,或某现象在某山某河之阳等等。
这个大部分以人文要素标记的地点和地区实际上起着与经纬度相似的作用,用以标记地理要素所属的空间位置。
因此这种用以标记其他地理信息的空间位置可以称为基础历史地理信息。
当然这个基础信息的局限和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如相对性、名称随时间变化等等。
但这是一个事实,历史地理研究所依赖的历史文献信息就是这样表述的,我们必须面对这个问题。
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历史地理意义重大,如果从信息角度来看,是把历史上传统的空间信息描述方法和内容,转移到以现代地理坐标为基础的现代地图上,大大方便了阅读和研究历史地理信息,提高了历史地理信息空间位置的准确性。
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从基本目的上来看,是传承了《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主要目的,也是把基础历史地理信息标定到现代空间位置基础上。
但CHGIS也提供了纸面历史地图所不具有的功能:1),历史地理信息的连续变化,CHGIS数据不是描述一个或多个时间截面的空间信息,而是描述这些信息在时间上的连续变化。
2),空间信息分布与文字属性信息的有机结合。
从具体内容来看,CHGIS的基本功能是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编制基础历史地理信息,但同时CHGIS数据也应当承担普通历史地图的功能。
2021年第3期(总第175期)台湾研究集刊TAIWAN RESEARCH JOURNALNo.32021General No.175《筹海图编》记我的橄榄山地望考辨费杰S朱明勇2,熊永柱2(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筹海图编》是明代著名海防著作。
《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所记载的橄榄山,鞠德源先生认为是钓鱼岛的附属岛屿一一南小岛与北小岛。
本文结合明清时期地方志和民国时期航空测量的地图.Asiatic Pilot等中外历史文献资料,对此进行考辨,认为橄榄山当是福建宁德橄榄屿。
关键词:《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鞠德源;南小岛与北小岛;橄榄山;橄榄屿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90(2021)03-062-07一、引言明代海防著作《筹海图编》是记载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重要历史文献。
《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是明朝将钓鱼岛纳入海防体系的重要证据之一。
《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与《钓鱼岛一中国的固有领土》等重要文件都引证了这一文献。
①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中文历史文献记载较多的是钓鱼岛、黄尾屿和赤尾屿。
南小岛和北小岛是钓鱼岛的附属岛屿,位于钓鱼岛主岛以东5千米和5.5千米处,面积分别是0.33平方千米和0.45平方千米,相对于面积3.91平方千米的钓鱼岛主岛,仅为其十分之一左右。
《筹海图编》共13卷,成书于1562年。
该书是在胡宗宪主持下,由郑若曾编撰。
②其中胡宗宪贡献几何,尚待考证。
③《筹海图编•福建沿海山沙图》绘有钓鱼屿、黄毛山、赤屿等岛屿,分别对应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这些都是学界公认的。
④该文献还绘有一座名为橄榄山的岛屿。
《筹海图编》其他部分没有关于橄榄山的记载,因而无法依据《筹海图编》本身考证出橄榄山的地望。
关于橄榄山的类似记载,还见于明末施永图编纂的明代海防著作一《武备秘书》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