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浅谈几种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浅谈几种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浅谈几种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浅谈几种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浅谈几种病人的心理护理

[关键词] 手术病人;性传播疾病;强迫性神经症;心理护理

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护理技术及过硬的基本功外,应还具备高超的心理护理能力。心理护理是指在对求询者的咨询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以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病人达到身心康复的一项工作。下面就以下三种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中谈谈我的体会。

1 针对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因受到精神上和肉体上的一定刺激,在进入手术间后常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陌生感、恐惧感和手术中疼痛感等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必然导致生理变化,影响患者手术的圆满顺利完成。面对这类病人,在病人手术前,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情绪反应及对手术的思想准备情况、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患者提出的问题和要求认真予以解答,消除患者的心理疑虑。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深深感染患者及家属,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热情问候患者,关心患者的睡眠情况。搬动患者时动作要轻,同时注意遮盖,多给予关心体贴,安慰患者及家属,使其产生依托感,其恐惧焦虑心理就会减轻。

2 针对性传播疾病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般病人对性传播疾病的知识了解较少,知道自己患病后会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害怕治不好,害怕亲人疏远自己,害怕受到冷落,害怕别人鄙视自己。容易使病人产生精神负担,怕家人、同事知道会瞧不起自己,并受到责备、歧视,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以及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这类病人要求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病人交谈中,用文明、礼貌的语言,并注意恰当使用语气、声调、音量、语速与病人沟通,并应主动上前,面带微笑,运用同情与关怀的语言向病人问候,耐心而中肯地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取得病人的信任,使病人能积极配合治疗。

3 针对住院强迫性神经症病人的心理护理

强迫症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患者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面对次类病人护理人员更应注意对人进行心理护理,首先应向患者做好入院的环境介绍,详细介绍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及病房内的病友,以减轻由于环

境改变造成的焦虑情绪,以真诚、友善的态度关怀、体谅、帮助病人,提供生理需求的照顾,使病人消除无助感。还要主动与患者接触,接纳病人的行为,关怀、体谅、对患者和蔼可亲,操作认真细致,使患者从医护人员身上体会到一种可信和受人尊重的感觉,与病人建立治疗性沟通关系。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对病人的苦恼表示同情、理解并予以接纳。向病人宣教疾病的性质、症状以及治疗、护理信息,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树立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

【精品文献】骨科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精品文献】骨科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范文 题目:骨科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编辑:司马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越来越发达~以及人类的不断老化~交通事故、跌倒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骨折病人越来越多。目前~提高住院病人3—5天内手术率与接台手术已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之一。因医院人员编制有限~手术室间配备有限~接台手术更是每天不断的增多。为了做好骨折病人接台手术的心理护理~本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168例骨折接台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有168例接台手术病人。男94例~女74例~年龄从12岁至90岁~其中行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病人55例~股骨粗隆骨折支架外固定术病人80例~髋关节臵换术20例~膝关节镜病人13例。 2 护理体会 2.1做好术前心理评估~耐心真诚做好解释工作术前一天~接到手术室安排后~通知接台手术病人的大概手术时间。评估病人情绪、心态。护士以真诚的态度、柔和温暖的语言向病人耐心的解释手术要接 台的原因是由于第一台和第二台手术病人年龄大、病情重、创伤性大、危险性高等。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医院安排手术的时间是根据病人病情的需要~配合医生的时间以及手术室间的安排等来决定的。无关乎病人职位高低、经济条件好坏、文化水平高低等条件~让病人觉得安排合理~无担忧与愤怒不平等情绪。对于特别紧张、有埋怨、不平、不理解情绪的病人~护士应多关怀。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在手术中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2术前提供手术有关信息手术病人对自己病情不了解~术前应向患者全面详细的介绍病情、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预后情况以及术前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术中配合的目的。并主动介绍主刀医生的技术、医德的可信性,主动介绍主刀医生成功病例的病人到病房进行探访~解除病人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2.3指导病人进行松弛训练教会病人配合手术减轻痛苦和不适而进行的自我调整方式。指导术前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挺腰抬臀等活动。并根据需要合理进行训练行为示范~让病人术前充满信心~并让病人觉得被尊重、重视~解除病人心理障碍。 2.4做好术前用药一般手术病人有焦虑紧张情绪~表现为术前夜不能入睡。可适当让病人术前口服安眠镇静药~让病人心情放松入睡。对于接台手术病人~早上应多巡视~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定时巡查病人~及时发现病人不良情绪。口唇干裂者~可用湿棉枝涂抹嘴唇。接台手术等待时间长的病人~尤其老年骨折病人~多伴有一至二种脏器疾病~由于等待时间长~心情紧张~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时还会出现四肢发凉、发抖等情况~可提前适当予NS加能量合剂静脉点滴、低流量吸氧~防止发生低血糖。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平时有口服降压药片的~可在清晨六时左右用一小口开水送服1,2片降压药片。有糖尿病病人早上测量空腹血糖~但不能注射胰岛素。髋部骨折的病人~因术前一天已做好手术皮肤准备~拆除了伤下肢皮牵引后~防止病人伤肢的疼痛和骨折的移位~要改变用裸套牵引。夜间伤肢疼痛~可适当应用止痛剂。接台手术病人等待手术时间稍长~在等待中~要让病人有充分的休息和舒畅的心情。 2.5家人支持和配合医护人员术前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向病人家属解释病人术前家人陪伴的安全性、重要性。让家人陪护。安慰、鼓励、关心病人~解除病人被冷落、被遗弃及恐惧的感觉。使病人保持心情平静~对手术充满信心。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empirenews.page--]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

最新骨科护理常规(全本)讲课教案

最新骨科护理常规(全 本)

骨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骨折病人护理要点】 1、针对病人异常心理状态,及时进行疏导。 2、骨折病人先固定,后搬动。。 3、如伴有休克发生,先行抗休克治疗,再处理骨折。 4、四肢损伤,抬高患肢,并注意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血管充盈度、皮肤颜色及温度、疼痛及肿胀等。 5、因骨折而造成病人的剧烈疼痛,遵医嘱尽快给予镇痛药物。 6、保守治疗的病人,应注重骨折部位固定效果的观察。 【手术护理】 1、术前护理 (1)脊柱及腰以下各关节手术的病人,术前训练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区域的皮肤应在术前24小时开始准备,皮肤不甚干净者,酌情提前准备。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不能活动的病人指导家属进行皮肤清洁擦拭。 2、术后护理 (1)、按不同的麻醉方式,实施病情观察及护理。 (2)、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 (3)、石膏固定的病人,执行石膏病人护理要点。 (4)观察病人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5)、脊柱术后的病人,翻身时进行轴向翻身,观察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6)、四肢手术的病人抬高患肢,并注意末梢血液循环的观察。 (7)、对危重病人做好预防合并症的护理,注意营养及水分的补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 (8)、根据病人的精神状况,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9)、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协助、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恢复。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1、对危重患者先抢救、后办住院手续。 2、将患者安置在抢救室,准备好抢救用物,在医生到达之前,护士可酌情给予建立静脉通路、止血、吸氧、吸痰、人工呼吸等。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生,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呼吸道通畅,颈椎骨折病人保持颈部制动。 5、留置导尿,记录每小时尿量和24小时出入量。 6、伤口护理观察包扎止血效果是否明显,经输血及扩容后,伤口渗血是否明显增加,是否有活动性出血。 7、建立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详细记录病情、用药和液体出入量,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8、加强巡视,保持各种管路的通畅。 9、保注意适当保暖,可加用盖被,但不宜用热水袋加温,以免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重休克。 10、四肢创伤病人注意患肢末梢血循环、活动、感觉情况 11、需急诊手术者遵医嘱做好各种术前准备。 12、对神志清醒者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急躁情绪;休克病人宜暂禁食水,口渴时可用湿棉签润唇。 13、休克病人不宜频繁翻身,以免加重病情,但要注意做好各种基础护理。 石膏固定病人护理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 门诊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第一窗口,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广泛,病种类型最多的部门。大部分门诊患者都处刚进入患者角色,行为退化,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恐惧.紧张等。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确诊,达到最佳治疗。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改善护患关系,保持患者的最佳心理状态进行诊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检验门诊护士素质及护理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志[1]。针对门诊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寻找对策。 1 门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1.1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由于急诊患者病情急,来势猛,缺乏思想准备,来就诊时主要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惊慌,急躁,易怒。希望医务人员最好的,技术过硬,尽快详细的检查,及时、准确的诊疗。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 1.2慢性患者的心理特点慢性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患者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表现为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1.3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外科患者以外伤,急诊为多,大都需要手术治疗。其心理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和焦虑的心态,在心理上还没能完全接受”患者”这个现实,导致患者情绪不稳定。遇事易激动。甚至与医生,护士发生口角。 1.4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初诊患者对医院的环境陌生,患者到医院就医,一般都经过挂号、候诊、诊断、检查、交费、取药、治疗等过程,在这个诊疗过程中,由于医院面积大,科室和专业又进一步细化,患者在就诊时,常常要来回多次,加上求治心切,希望尽快办理就诊手续,希望医护人员尽早明确诊断,或者害怕病情加重,往往对疾病的治疗表现出焦急、烦躁情绪,甚至引起医患关系紧张。 2 护理措施 2.1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和护患关系是体现医院对患者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与患者交谈时要正视患者,专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让其感觉到你是值得信赖的,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敬.绝不能敷衍患者及恐下患者。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作为一个称职的医护人员,常常要做到换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这句话常记心中。同时在做病情介绍时尽量不要用医术语,要用患者能听懂的语句来描述。这样可以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其次,要重视患者的人格,包括在操作时保护患者的隐私,这样就能使患者避免窘境,从而得到患者信任。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 临颍县人民医院王旭 【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我院50位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总结,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的提高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Psychological Nursing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Linyi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Wang Xu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 50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Conclusion the target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ialysis effect an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s] hemodialysis psychological nursing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各种失调,加之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变化。所以重视和加强对透析患者心理护理,使之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生活质量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我们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行血液透析的50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对策,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以作者实际经验为材料,介绍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给出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

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

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门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医院面向社会的窗口,直接接待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和开展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的场所,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接触时间最早,人数最广泛的部门。医疗质量的高低,服务态度的优劣,不仅影响医院医疗工作和医疗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医院的信誉。门诊病人以数量多、流动性大,相对停留时间较短为特点。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以疼痛为主症,如急慢性咽喉疾病、鼻疖肿、鼻出血、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病症。中医理论多认为是与“上火”有关。所以在耳鼻喉科就诊的人群多有心烦气燥的表现,情绪波动大,发生矛盾的机率也高。多数容易发生医患、护患、患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造成就医人群中的紧张气氛,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创造平和有序的就诊环境,就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患者、不同的病情、不同的情绪表现而引发的心理反应,分析原因,作出判断,寻找对策,妥善解决。本文结合门诊耳鼻喉科病人就诊时间的心理反应特点分析探讨耳鼻喉科门诊就医群体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以取得心理护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 1 门诊耳鼻喉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1.1初诊患者的心理特点 病人对医院的就医环境陌生,就医环节流程不熟悉,常发生“一排、二等、三跑路”的现象。尤其是耳鼻咽喉科急危重症病人多,①急诊病人病情急,来势猛,缺乏思想准备,病人多有紧张焦虑、情绪激动的表现,医患、护患、病人与病人之间易发生矛盾,造成就医

人群气氛紧张,就医协调管理困难;

②极度痛苦:尤其是急性喉炎、急性会厌炎或者是气道异物所造成的气道阻塞的病人,窒息感明显,致使有濒死的恐怖感,此种病人的突出表现是惊恐万状,急噪易怒;③恐惧不安:鼻衄的发生多具突然发作,来势汹涌的特点。病人往往无思想准备,特别是幼儿,看见出血即表现害怕哭闹,精神高度紧张、惊慌,随着出血量及出血次数增加,病人由紧张发展为恐惧,故来诊时多为面色苍白甚至虚脱,幼儿患者则大声哭闹,家属着急,惊慌失措。④择优心理明显:希望就诊时医护人员是最好的,技术是最过硬的,服务是最优秀的,能马上缓解或解除自己的痛苦,期望值过高,一旦要求不能马上实现就怒气冲天。 1.2药到病除、急于求成的心理特点 门诊患者大多都对疗效有一定疑虑,想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特别是慢性病患者,病程长,治疗效果差,多次复诊常使他们怀疑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些病人甚至认为自己的病是治不好的,患者总希望看一次医生就能“立竿见影”[2]。 许多慢性病患者到处求医,服药杂、多,疗效不明显,到门诊复诊希望碰到最好的医师,获得最好最新的诊治方法,及早根治病患。①普遍存在失望、悲观、消极、自卑的心理状态。②由他人推荐或经媒体信息来医院就诊,抱着一线希望,对诊断、治疗总是满腹疑虑,对用药和治疗都存有戒心。③对正确的治疗及康复均无信心,对好的建议或指导多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情绪低落、心情郁闷。 1.3专科检查治疗病人的心理特点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可迅速传播, 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 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特点是其具有传染性, 因而往往造成病人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的临床疗工作中, 心理护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传染病病人除具有一般内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外, 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下面我主要介绍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一、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首次患病且确诊病情的病人。乙肝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情绪。主要与乙肝的传染性有关。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常常表现出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此时期病人比较敏感,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均影响病人的情绪。(举例) 2、不安全感、多疑心理有些传染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害怕再染上其他传染病, 因而在病室内过分小心谨慎, 过分疑虑, 不敢活动, 不敢接触病室内的各种物品。(举例) 3、孤独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住院病人。由于传染病室对病人实施严格隔离, 住院病人的动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之严格的探视、陪侍制度, 病人不能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见面,病人之间因病种的不同也不能相互来往。这样, 病人往往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空虚无聊, 因而产生孤独感。(举例) 4、急躁、担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慢性传染病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甚至性格发生改变。病情反复时情绪难以控制, 或消沉哭闹, 甚至不配合治疗,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举例) 5、悲观、绝望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的病人。18--30岁的青年患者也有悲观绝望的情绪。未婚青年担心由于乙肝的传染,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已婚青年担心婚后的幸福及家庭的破裂。由于病痛长期折磨, 经济难以承受, 造成思想负担沉重, 终日烦躁不安, 情绪不稳定从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举例) 6、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出院病人。传染病人出院时仍担心有传染性, 出院后会传染给亲人和朋友, 更担心因患过传染病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此时病人心理复杂, 表现为忧虑不安, 过多询问。(举例) 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使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得到改善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护理对传染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是传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学科。 1、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对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情绪变化要掌握、理解、同情, 细心观察病人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 要针对病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接触病人, 细致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及行为或与病人交谈,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阅读病历, 了解病人症状及治疗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等, 此外还可向家属了解病人提出哪些问题及要求, 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 能反映病人精神状态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推理, 从而准确地分析了解病人的真实心理。 2、注重语言修养语言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甚至致命。关心体贴患者乙肝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因此,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亲切的口吻、

2018年骨科常见病护理计划

一股骨颈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潜在并发症:骨折移位 2、躯体活动障碍与骨折、牵引或石膏固定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骨折、软组织损伤或长期卧床有关【护理措施】 1、保持适当的体位,防止骨折移位 (1)患肢制动、矫正鞋固定:患肢制动,卧床时两腿之间放一枕头,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矫正鞋固定,防止髋关节外旋或脱位;通过下肢支架、皮牵引固定保持患肢于合适位置。 (2)卧硬板床:卧硬板床休息,经医师许可后患侧卧位;更换体位时,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或髋部屈曲,防止骨折移位。 (3)正确搬运病人:尽量避免搬运或移动病人,必须搬运移动时,注意将髋关节与患肢整个托起,防止关节脱位或骨折断端造成新的损伤。 2、指导病人正确活动 (1)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指导病人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距小腿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每天多次,每次5~20分钟,以防止下肢深静脉栓塞、肌萎缩和关节僵硬。锻炼前后注意评估患肢的感觉、运动、温度、色泽及有无疼痛和水肿。 (2)指导病人进行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全范围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3)髋关节功能锻炼: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周后,帮助病人坐在床边进行髋关节功能锻炼,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活动幅度和力量逐渐加大;指导病人借助床栏更换体位。 (4)转移和行走训练:评估病人是否需要辅助器械完成日常生活,指导病人坐起、移到轮椅上和行走的方法。非手术治疗的病人8周后可逐渐在床上坐起,坐起时双腿不能交叉盘腿,3个月后可逐渐使用拐杖,患肢在不负重情况下练习行走,6个月后弃拐行走。行人工全髋

关节置换术的病人,2~3周时允许下床后,指导病人在有人陪伴下正确使用助行器或拐杖行走;骨折完全愈合后患肢方可持重。 3、压疮的预防和护理 (1)便器:病人卧床期间使用适宜于卧床病人的特制便器。 (2)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和平整。 (3)定时协助病人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和皮肤护理。 二股骨粗隆间骨折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有发生髋内翻畸形的危险与保持正确体位有关 2、功能锻炼不积极与疼痛及对疾病认识不足有关 3、潜在并发症: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等。 【护理措施】 1、保持正确体位 (1)保持患肢于外展中立位,如患肢内收,可发生髋内翻畸形。(2)去除牵引后仍要保持患肢外展,平卧时两大腿间放一枕头,侧卧时不能卧于健侧。 2、指导病人正确的功能锻炼 (1)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使之能够克服困难主动进行锻炼。(2)掌握正确的锻炼时机和方法。患肢主要锻炼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被动活动和踝关节屈伸及足部活动。 (3)锻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3、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平整,定时更换体位,按摩受压部位,经常用温水擦身,以防压疮发生。 (2)鼓励病人扩胸、深呼吸、咳嗽以锻炼肺功能。保持口腔卫生,室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现代的医学模式已从简单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情绪变化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了解病人心理特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消除不良情绪,对提高诊疗效果、减少病人痛苦、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患者康复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门诊病人尚未完全进入“病人”角色,往往存在“急躁、焦虑、恐惧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故对门诊病人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谈谈本人从事门诊护理工作的体会。 1 门诊病人的心理特征 1.1门诊病人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确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他们通常需要及时的获得病情信息,因此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可产生直接的影响。初次就诊的门诊病患者会有一定的陌生复杂心理,病人来到医院对陌生的就诊环境常感到困惑和茫然,迫切希望护理人员能适时引导。来院就诊者希望对自己所患病痛得到合理的诊治。需要更多了解所患病症前因后果,治疗的确切效果和不良反应。 1.2门诊病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的临床表现。患者因病常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除了就诊时的焦虑心理还往往表现为抗拒与依赖赖的用药心理。由于受到“病弱需进补”理论的影响,病患常常要求医生开些含有人参等补气养血成分的药物,对

患者中最多见的这种盲目求补的依赖用药心理,医护人员要指出其危害性,必要时可做适宜的行为阻断。 1.3大多数门诊就诊病人刚进入“病人”角色,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希望得到医生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期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并有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的心理。 2 门诊病人心理护理措施 门诊护士需要积极主动的观察病情,寻查病因,实施治疗,了解思想,接受建议,征询需求。然而,门诊病人来自不同的社会环境,从事不同的职业,有着各自的习惯和爱好,心理需求则不尽相同,对病人的外部心理观察是我们门诊心理护理的重要环节。 为进一步探讨门诊病人的心理,做好有针对性的护理,应制定下列措施: 2.1挂号室及住院处是门诊的窗口,我们要热情相接,礼貌相待,在其挂号、候诊、就诊、治疗、划价、收费、取药等过程中,用我们的言行去赢得真诚的信任和融洽的感情,做到认真解答病人就诊时的置疑,对老人、儿童、残疾、文盲、农村患者给予特殊的照顾和必要的指导,解决他们就诊时的心理障碍和实际困难。 2.2治疗室是一般实施治疗的地方,我们应“细”字当头,认真“三查七对”并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介绍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利用墙报、板报等宣传手段介绍有关卫生预防常识,使患者能在心理上感到主动的配合及自我保健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面,对幼儿应多给予疏导,注意

血液透析患者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患者病人的心理护理论文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带来的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目的讨论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对我院30位血液透析病人进行总结,取得满意效果。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有效的提高透析效果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原发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各种失调,加之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变化。所以重视和加强对透析患者心理护理,使之达到充分透析,提高生活质量对血透患者至关重要。我们对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行血液透析的30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对策,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血液透析30例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28;88岁,平均年龄61岁,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15例,高血压肾病6例,多囊肾1 例;每人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 2 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

2.1 疾病因素由于其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患者一旦了解到除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往往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2.2 经济因素昂贵的透析费用是透析患者的沉重负担,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2.3 社会支持有资料调查显示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2.4 自身形象长期透析患者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口腔异味,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外在形象改变,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性功能减弱、性欲减退的改变,因而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消沉等心理变化。 2.5 治疗因素透析治疗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常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3 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 3.1否认心理此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患者不重视或者是认为医院误诊,不认为此病有致命性,对疾病并不在乎,导致疾病进一步发展。 3.2恐惧心理患者在接受血透前,大都怀有紧张恐惧心理,担心护士不能一针见血,给患者造成痛苦。 3.3悲观心理透析时间增加,长期疾病缠身,有关知识的增长,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布时间:2003-7-26 作者: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武威职业学院 护理专业(专科)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何婧 学号:1413010415 指导老师:王菲 完成日期:2016年9月26日 教学系:护理系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目录 1 什么是心理护理 5 2 心理护理的常用方法 5 2.1 疼痛的心理护理 5 2.2 焦虑的心理护理 6 2.3恐惧的心理护理 6 2.4悲伤的心理护理 6 3患者家属的主要心理问题 6 4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4.1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7 4.2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8 4.3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9 4.4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11 4.5重危病人的心理护理12 5护理措施13 致谢14 主要参考文献15 摘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关键词: 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骨科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骨科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1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有168例接台手术病人。男94例,女74例,年龄从12岁至90岁,其中行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 病人55例,股骨粗隆骨折支架外固定术病人80例,髋关节置换术20例,膝关节镜病人13例。 2护理体会 2.1做好术前心理评估,耐心真诚做好解释工作术前一天,接到手术 室安排后,通知接台手术病人的大概手术时间。评估病人情绪、心态。护士以真诚的态度、柔和温暖的语言向病人耐心的解释手术要接台的 原因是因为第一台和第二台手术病人年龄大、病情重、创伤性大、危 险性高等。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医院安排手术的时间是根据病人病情的 需要,配合医生的时间以及手术室间的安排等来决定的。无关乎病人 职位高低、经济条件好坏、文化水平高低等条件,让病人觉得安排合理,无担忧与愤怒不平等情绪。对于特别紧张、有埋怨、不平、不理 解情绪的病人,护士应多关怀。 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术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保持在手 术中情绪稳定,生命体征平稳。 2.2术前提供手术相关信息手术病人对自己病情不了解,术前应向患 者全面详细的介绍病情、手术的必要性、危险性、预后情况以及术前 术后注意事项。讲解术前准备,术前用药,术中配合的目的。并主动 介绍主刀医生的技术、医德的可信性;主动介绍主刀医生成功病例的 病人到病房实行探访,解除病人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 2.3指导病人实行松弛训练教会病人配合手术减轻痛苦和不适而实行 的自我调整方式。指导术前深呼吸、有效咳嗽、扩胸、挺腰抬臀等活动。并根据需要合理实行训练行为示范,让病人术前充满信心,并让 病人觉得被尊重、重视,解除病人心理障碍。

血液透析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如何进行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19-09-11T09:35:22.627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7期作者:伍玲[导读]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通俗的说法就是人工肾,洗肾,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 (眉山市彭山区人民医院四川眉山 620860)血液透析,简称血透,通俗的说法就是人工肾,洗肾,是血液净化技术的一种。利用半透膜原理,通过扩散,对流体内各种有害以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移出体外,达到讲话血液的目的,并且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目的。随着现在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不断地改革发展,血液透析的方法在治疗终末期肾病中地到广泛的应用,使患者地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多为尿毒症患者,患者需要长期规律性的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所以,很多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表现为焦虑及抑郁等,心理压力特别大,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依从性,所以透析之前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显得尤其重要。 一、血液透析心理护理的几个因素 (一)疾病因素由于患者的肾功能多为不可逆性损害,所以一旦了解到除了肾移植外,透析是维持生命的最后治疗方法,而它只能代替正常肾脏的部分排泄功能,不能代替正常肾脏的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功能,往往会产生绝望,恐惧的心理。 (二)经济因素昂贵的血液透析费用成为透析患者沉重的负担,一旦无法支付治疗费用患者将随时面临生命危险。 (三)社会支持有资料调查显示,良好的社会,家庭支持,对透析患者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保护作用。 (四)自身形象长期进行透析的患者一般会存在身体水肿,萎缩,口腔异味,皮肤苍白干燥,脱屑多痒,色素沉着,头发脱落等外在形象的改变,所以,容易使患者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消沉等心理变化。 (五)治疗因素血液透析中的反复动静脉穿刺以及临时导管的植入,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各种急性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的出现会导致患者紧张和丧失信心。 二、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期 (一)否认心理此病早期没有症状,很多患者不重视或者认为是医院误诊了,不认为此病有致命性,对疾病满不在乎,导致了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二)恐惧心理患者在接受血透前,大都怀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对于动静脉穿刺,导管的植入,治疗效果等都有恐惧心理。 (三)悲观心理随着透析时间的增加,长期的疾病缠身,对有关知识的增长,以及日常生活中水,盐饮食的限制,透析后的并发症,使患者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和心理。 (四)绝望心理每星期透析2~3次,每次透析时间要长达4小时,加上医疗费用高,家庭负担重,导致家庭关系非常紧张,患者会认为自己是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开始对治疗失去信心,会产生绝望,甚至轻生的念头。 三、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一)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平衡会被打破,特别是长期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对疾病已经缺乏信心,以及受社会,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的影响,更要承受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痛苦。我们可以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找出规律性的问题分别给予正确的心理护理。对于新患者要详细介绍有关治疗的情况以及透析原理,预后情况,使患者进一步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的知识,使其了解肾脏替代治疗的必要性,帮助他们认识到充分透析对今后换肾的重要性,从而给予他们信心,增强对未来的希望。并且要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在感情和精神上获得良好的支持和寄托。 (二)大多数患者在刚开始时对血液透析比较紧张,有恐惧心理,所以要充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对患者要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谈心,为其介绍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认知,消除其恐惧心理,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保证血液透析的充分性,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透析过程中,要多与患者交谈,让患者了解疾病,正确对待疾病,指导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愉快,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并积极的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延缓疾病的发展。还要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不要把悲观的情绪感染患者,要给予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医护人员的态度要和蔼,语言要温和,技术操作要娴熟,能大大降低病人的恐惧心理,熟练掌握技术操作,穿刺时动作熟练轻巧,尽量减少患者疼痛,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才会积极配合治疗。还要注意向患者讲解有关血透的常识以及注意事项,有必要在透析之前就向患者解释清楚,以免增加患者的紧张感。 (三)增强患者的自信心,为了防止患者出现角色强化,也为了增强病人的身体抵抗力,应该指导患者循序渐进的运动,运动量以不感觉到疲劳为宜,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患者的自信心,预防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的现象。 血液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替代疗法之一,更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替代手段之一,患者对透析治疗认识不足,其原发病及并发症导致的各种失调,加上家庭,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家庭经济负担,使患者产生恐惧,焦虑,绝望的心理变化。所以要重视和加强对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要从多方面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安慰,提高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提高生活质量。家属对其支持与否是极其重要的,取得患者以及家属的配合,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和生存质量。所以,对于血液透析患者,除了有熟练的专业技术外,更应该掌握患者的心理护理知识,才能为患者进行更好的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