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_再灌注手法_符仲华

point)、主要感觉点(Master sensorial point) 等。零点位于耳轮脚的凹陷处,其位置相当于倒置胚胎的脐带从腹部露出的部位。零点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关键,能调节失衡的机体功能向正常水平转化,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犹如恢复到胚胎处于胞宫时的理想状态。敏感点位于耳尖,有缓解各种炎症的作用,如过敏性炎症、鼻炎、哮喘等,其作用与中医耳尖放血的清热解毒作用类似。主要感觉点在耳垂正面中央部,与中国耳穴“眼”的分布一致。主要感觉点有控制大脑皮层感觉的作用,可以用来减轻感觉异常的病变。

现今的法国耳穴分布图是在Paul Nogier博士提出的“倒置胚胎”分布图的基础上建立。法国耳穴分布规律更加强调神经生理学对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响,及器官的胚胎组织起源。因此对于神经-内分泌相关的穴位,及骨骼的定位,如椎体的定位,较为明确。耳甲是由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其穴位反映从内胚层衍生的组织;腹部组织在耳甲艇,胸部组织在耳甲腔。耳廓的中间部分(耳舟、对耳轮及三角窝)由三叉神经的下颌支(交感神经)支配,其穴位反映从中胚层衍生的组织;上肢在耳舟,脊柱在对耳轮,下肢在三角窝。耳轮和耳垂由颈浅神经丛(混合神经)支配,其穴位反映从外胚层衍生的组织;头面部组织分布在耳垂。

法国的耳穴定位是建立在神经系统的理论上,而中国耳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将全身各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中法两国耳穴的定位存在差异,但是为了耳穴的学术发展及规范化,耳穴各界的共同努力与交流必对将来耳穴国标的建立与推广有利。

浮针疗法的好帮手---再灌注手法

符仲华

(南京浮针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5)

[摘要]再灌注手法是我们新近发现和运用的手法,在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中常用,该手法可以由医生运用,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由病人实施,对于加快效果,治疗疑难杂症等方面有着很好的作用。本文叙述了再灌注手法的命名原因、发现过程、分类、常用的再灌注方法,也谈了其重要性、注意事项,分析了再灌注是

否可以引起软组织损伤等问题。

[关键词]浮针疗法;再灌注手法

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1],是传统皮部理论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发扬。它用一次性浮针在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周围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较长时间留针,以减除病痛。

浮针疗法的杰出表现主要体现在疼痛治疗上[2,3],对多种局限性疼痛有较好的疗效[4,5],尤其在多种软组织伤痛的治疗中表现较为突出[6,7,8],但浮针疗法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已渐趋成熟。

在浮针疗法的发明阶段,皮下针刺、针向病痛、留置时间长等是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在皮肤针、头皮针、腕踝针等针刺方法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浮针疗法只是把这些特征聚拢凸显了出来。

在早期阶段,随着临床的不断试验,扫散手法油然而生,成为更为显著的特征,因为无论是中医方法还是西医方法,都没有在皮下层扫散的手法。

经过这些年的淬炼和思考,浮针疗法又有了一个特征:再灌注手法。通过近段时间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再灌注手法已经浮针疗法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1 什么是再灌注手法

医生左手或者其他身体部位促使病人有节律地活动相关关节和肌肉,或者病人自己有意识地反复活动与病痛有关的相关关节和肌肉,这些活动在浮针疗法操作过程中经常被使用,有利于缺血组织的血流再灌注,因此,称为再灌注手法。本概念中所说的肌肉,不仅仅指骨骼肌,也可以是平滑肌。

为什么叫再灌注手法呢?

其实,再灌注手法已经在针灸界运用了很多年。在传统针灸里,再灌注手法被称为:运动灸,又叫做运动按灸法,是现代针灸工作者在雷火针、太乙针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隔布实按灸法。与传统的雷火针等灸法相比,本法在按灸过程中溶入了旋转揉按等手法,通过在穴位或者病痛点的运动,使艾火更加具有渗透力,故灸感反应迅速,疗效较常规方法提高[9,10]。

在董氏奇穴中,有一种针法叫“动气针法”,也叫引气走经针法[11]。在《董氏奇穴针灸学》(杨维杰著,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有如下描述:“具体操作如下:(一)先决定针刺穴道;(二)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

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三)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四)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畅。”

可见,董氏奇穴之动气针法也非常强调一边针刺操作一边活动病痛局部。[12,13]。

临床医生更多地把这种方法叫做运动针法,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输入“运动针法”的关键词,马上就出现几十篇相关文章。事实上,临床有相当多这样的方法,有时,我们已经不自觉地使用了运动针法,或者使用后没有深入研究,只是笼统地认为运动局部可以活血或者引导经气。

动气理论或者运动针法或者运动灸等等,都被临床证明实有其效,但是理论渺无可考。所谓动气,只是发明人发现这个方法后给他一个名字而已,很难证明与“气”有关。命名为动气针法似乎并不妥帖。运动针法或者运动灸这样的命名似乎也不很适当,因为运动针法或运动灸这样的命名很容易让人们理解为“运动”是“针法”或“灸”的定语或者状语,用来修饰的。事实上,这里的“运动”是“针法”或“灸”的伴随动作,并不能把两者合二为一。

那么,我们为什么称之为再灌注手法呢?

心肌、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已经被医学界研究了数十年,相关文献已经汗牛充栋,已经成为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也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只是多用于研究急性动脉栓塞、血栓形成、外伤以及血管重建手术时的血流阻断,没有被运用到疼痛治疗中来。

绝大部分软组织的慢性疼痛都是由于激痛点的存在,激痛点是因为局部缺血缺氧而造成能量危机,这个结论已经被无数的实验证实[14]。

缺血就需要改善微循环,补充血液,改善缺氧状态。改善缺血状态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外界大量的鲜血运送到缺血的局部组织去,使得局部组织得到重新灌注。

因此,从2010年冬天开始,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上,几乎每个病人都在浮针治疗的同时进行再灌注手法。反复活动肌体的某些肌肉或者其他相关器官,将外

周丰沛的血液重新灌注到缺血的局部组织,我们将这一系列动作称为再灌注手法。

2 再灌注手法的发现过程

原本在浮针疗法的临床上,我们只有将进针点和病痛部位之间的肌肉皮肤轻松,不使之紧张的辅助动作。偶尔发现边浮针扫散边较大幅度活动病痛局部可以使得病痛减缓的速度大大加快,一直不明白其中的蹊跷。有一天,当我将手握拳再放开时,看着皮肤颜色的变化,心里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十指反复握拳松开的动作可以使得血液不断地充血,同样,我们较大幅度地活动病痛局部也可以使得局部组织不断地得到灌注。

患者主动活动患处肌肉或者关节,或者医生帮助患者活动患处肌肉或者关节,使得相关的肌肉得以舒张和收缩,从而使得局部充血。当相关肌肉收缩时,局部缺血,然后舒张,局部充血,这样重复的舒张和收缩,使得局部较静止状态更能得到灌注。

肌肉收缩(缺血)→肌肉舒张(充血)→肌肉收缩(再缺血)→肌肉舒张(再充血),如此反复,形成缺血再灌注的状态,从而改变激痛点缺血缺氧状态,帮助病情恢复。

如果紧紧握拳不松开,固然可以使得某些组织充血,但同时,也使得临近的一些组织缺血。这当然对人体不利,因此,只有反复使得局部肌肉组织收缩舒张才能到达最佳状态。

3 再灌注手法的分类

再灌注手法可以分为被动再灌注和主动再灌注,前者由医师设施或者病人健康肢体设施,后者由病患肌肉自主实施,有节律地舒张和收缩。

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这两者在疗效上的差别。因此,医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有选择的实施。

一般来说,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尽可能选择被动再灌注:

A.初期阶段因为这个时候病人常常不知道再灌注的用力方向、幅度、频率,待病人熟悉后,再进行主动再灌注;

B.不能自主活动的部位例如:头皮;

C.四肢末端部位四肢末端部位活动范围过大,浮针扫散容易引起刺痛,因此被动再灌注比较常用。

4 常用的再灌注方法

颈部:常采用低头、抬头、左侧头、右侧头、左旋头、右旋头等六大动作。

肩部:多用梳头、后背、上举等动作。

腰部:常用在治疗床上抱头弓腰、大小飞燕、左右扭臀、原地踏步、自主咳嗽等动作。

膝盖:屈伸、原地踏步。

胸部、背部:深呼吸、自主咳嗽。

以上罗列的是常用的最简单的再灌注手法,事实上,临床纷繁复杂,临床使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例如,如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主诉仰卧位时才有疼痛,而别的体位时没有明显病痛感,浮针远端治疗时,就要采用让病人仰卧位,然后让病人起床再仰卧这样的再灌注手法。再如,如果病痛发生在股四头肌上,在扫散时就要行小腿不断屈伸的再灌注手法。

5 再灌注手法的重要性

再灌注手法是浮针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补充,是浮针操作的发展过程中继扫散后又一重要发展。

再灌注手法几乎可以使用在所有的浮针操作过程中。

再灌注疗法使得血液进入缺血部位的形态不再是缓缓流动,而是波浪式前进,加大了灌注的动力,扩大了灌注的范围。

我们以为,推拿按摩刮痧等中医传统方法,可能不自觉地使用了再灌注手法,再灌注正是这些方法起作用的途径之一。

那么,既然再灌注手法这么重要,为什么古代的针灸师们只是偶尔使用再灌注手法,而不是个个使用呢?

因为传统针刺时绝大部分针尖深入到肌层,在病痛局部或者周围针刺后,就不可能在使得局部的肌肉舒张和收缩,否则,病人刺痛,甚至会造成弯针、断

针,相反,如果在较远部位针刺,活动局部肌肉就不受影响,因此,才出现急性腰扭伤用较远的腰痛穴、曲池穴或者人中穴等方法。

6 再灌注手法能否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

众所周知,心肌、脑组织或者骨骼肌的缺血再灌注可以引起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damage)---急性缺血一定时间后,对缺血器官组织造成的损伤并未随血流的恢复而恢复,而是不断加重,甚至坏死。,那么,我们所使用的再灌注手法是否也可以引起损伤?

现在要给一个明确的回答可能困难,因为我们还暂时没有条件进行相关的研究,但是我们推断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因为:

(1)慢性缺血状态并不像急性缺血状态那么显著,大部分微循环都存在,只是受到激痛点的挛缩或者刺激,血流量减少而非完全没有。而急性缺血再灌注时,被灌注的毛细血管数量明显减少,通常情况下,较大区域的毛细血管床无复流[15]。前者就像慢跑运动员在慢跑,心肌缺血,气喘劳累,马上休息就可以了。后者就像长跑运动员在1万米比赛,心肌大量缺血,过终点后如果突然躺下休息,心肌一下得到大量供血,就很危险。

(2)慢性缺血的再灌注是一次次重复的少量供给,而急性缺血的再灌注是一下子大量供应。

也就是说,我们慢性缺血再灌注的行为不会导致器官组织损伤。但是,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论,也不是对我们的临床没有作用,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借鉴:治疗急性渗出性疼痛(如急性踝关节扭伤)时,不能边治疗边活动损伤器官。

7 再灌注操作的注意事项

(1)明确适应症,非缺血性的软组织损伤不用。

(2)再灌注疗法前要先考虑与病痛相关的肌肉走向,与病痛相关的关节特征,然后根据这些肌肉走向和关节特征进行再灌注疗法。

(3)再灌注疗法的活动范围需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4)再灌注疗法的频率须与浮针扫散的频率协调。

参考文献

[1] 符仲华,编著. 浮针疗法[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15-16.

[2] 张亚平,编著. 中医独特疗法—浮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3-411.

[3] 周文学,曾勇,冯道光. 浮针治疗痛症641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4):

72

[4] 符仲华,刘祖秋.浮针治疗内脏疼痛验案[J].新加坡国际针灸临床杂志,1999,创刊号,47-48

[5] 李黄彤; 曾金雄; 戴西湖。浮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6例[J].福建中医药1999,

30(6):27-28

[6] Fu ZH,Wang JH,Sun JH,Chen XY,Xu JG. 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 Possible Clinical

Evidence of The Subcutaneous Connective Tissue in Acupuncture. 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7 Jan;13(1):47-52

[7] 符仲华,黄泳.浮针疗法对腕部腱鞘炎患者的疼痛治疗[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1999,5(2):

83-85

[8] 李昌生.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1,21(9):529-530

[9] 庞根生,薛亮. 运动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0例[J]. 河北中医, 2005, (10):763-764

[10] 王迎,马兆勤. 运动灸法及其临床应用[J].针刺研究, 1997,22(3): 234.

[11] 罗平,阮建蓉,魏会东. 引气走经针法探析[J]. 针灸临床杂志, 1996,12(10):19.

[12] 晏小霞.董氏奇穴之动气针法体会[J] 中国针灸, 2005,(S1):148-149.

[13] 向开维,张明顺,彭科志.动气针法治疗老年病举隅[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6,28

(4):28-30.

[14] Ge HY, Fernández-de-Las-Pe?as C, Yue SW. Chin Med. 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spontaneous electrical activ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pain induction and propagation.2011; 25(6):13

[15] https://www.doczj.com/doc/a92614923.html,/article_view4.asp?id=101

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中风病机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孙景波黄文婷

(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中风病防治重点研究室,广州510120)

[摘要]目的:探讨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中风病机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方法:从腹针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引气归元法选穴机理、动物实验中穴位选取依据、疗效指标的选择原则等方面探讨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中风病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结果: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中风病疗效确切,开展其机制研究过程中,选穴和疗

浮针疗法讲义

浮针疗法讲义 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次性浮针器具,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l186653A)称为NNeedle。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 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 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 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们设想,在这种取效的过程中,皮肤或其他表层组织一定起了作用,那么,还有没有别的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讲义

特效无痛腹针疗法 腹针的原理: 1.固定的穴位有22个,深浅不同疗效不同,所以一个穴位有多个疗效。因此一定要细致,可调理脏腑以及经络循行的气血功能。因此以中医的基础理论,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中医的经络学说作指导。 2.周易八卦,每个卦位都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与人体五脏六腑相应,即可调理脏腑之间的平衡。 3.全息理论每个局部代表一个整体,可定点定位调理。 腹针的特点: 1.穴位少,易懂易记。 2.针刺浅,较安全。 3.见效快,具体的痛点和压痛点当时见效。 4.适应面广,治疗面广。 技术的要求: 1.取穴一定要准,(毫厘之差)疗效不同。定位一定要准。 2.深浅要合适,深浅不同,针尖的方向不同对疗效都有着不同的目的和作用。 3.留针的时间一定长,一般在45分钟以上。越时间长,疗效越好。(有腰间盘突出问题的时间不要太长。只能45分钟,否则会反弹回来。)虚损的慢性病留针时间越长效果越好。4.腹针治疗强调间隔,让气血自我恢复。可连续扎三至五三次之后,隔一天扎一次,或一周两次,保健性的治疗一周一次。急性的炎症连续扎好即可。慢性病要有间隔,补气血不是三五天就能好的,所以要有间隔的调理一段时间。 腹针的针法:垂直进针。 1.定位要精确。 2.深浅度要合适。 3.不需要捻转提插。 4.注意:随病人的呼吸,针可能会有深浅和针尖方向的变化,要勤观察病人的变化,如病人感觉不适,要及时观察和调整。 腹针针刺时三个不同的深度: 浅刺:针尖在皮肤内或刚到皮下。作用具体的病灶治疗。如:口腔溃疡。

中刺:针尖在脂肪层。不触到腹肌,手法要轻,感到有东西挡住。作用通经络。 深刺:针刺任脉时针尖要触及到腹白线(筋膜)。针刺两侧腹肌时针尖要触及到腹肌。而没有酸麻胀痛的感觉。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用深刺。 怎样取穴: 上腹:从脐中心至胸键联合处为8寸。 侧腹:从脐中心至侧腹外缘为6寸。太胖者按髂骨上缘的宽度为准。 下腹:从脐中心至耻骨联合处上缘为5寸。 注明:上腹一寸并不等于下腹一寸,一定要按骨与脐的距离定尺寸,手的4寸也不能适用于此。 用针的标准: 1.针体的长度标准:一般多用于1寸的针,也可根据每个人的胖瘦体形的不同来分别 0.5,1.5寸,2寸的针。身体的好坏看小腹,小腹摸得实在,是正气足,用1寸的 针即可。小腹摸得虚软,气血两虚正气不足。用1.5寸即可。针的长短取决于下腹部关元穴。 2.针体的粗细标准:一般多用于0.25,0.22,0.16的粗细。针是越细越好用。创面 小,病患感觉舒适。 腹针常用的穴位及作用:(腹部的经络及穴位和作用) 经络的位置: 任脉是在身体正中间。 肾经是旁开0.5寸。 旁开2寸是胃经。 旁开4寸是脾经。 任脉: 脐上: 中脘脐上4寸。深刺时针尖向下较安全45度角,否则会很危险,扎出副作用。中脘很危险一定要时常观察病人。针尖可以垂直,如果针体立不住时可以把针尖向下调向肚脐。绝不能针尖向上,并且针刺要浅。 作用:调理脏腑。 下脘脐上 2 寸。针尖垂直深刺,如:瘦人站不住针向下斜刺。 作用:调理脏腑。

特效秘方大集合

特效秘方大集合 [转] 特效秘方大集合 2012-2-10 15:21 阅读(0) 转载自当爸爸的医生 下一篇:一个老中医的偏方... | 返回日志列表 赞(4) 转载(2826) 分享评论复制地址编辑 特效秘方大集合我常用的特效秘验方系列1 说句心里话: 我认识医生,没有多长时间,因此也以为医生也跟其他论坛一样,不过是 消遣的地方,也就没有仔细去了解她,我也上传过网上流行的垃圾,灌过水--- 但我现在明白了,医生是神圣的国医论坛,是学习和交流,求医和问药的地方。 我感到很惭愧,于是我就把我灌的水,都清理干净了--- 再次想起师尊的教诲:不纯净,不美丽的心不要留;不纯净,不美丽的语言不要讲;不纯净的事情,对别人没有帮助的事情,不要做;悬壶济世,定要牢记:医者父母心~ 今天特献出我常用的部分特效秘验方,毫无保留,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更希望能为更多患者造福。 师传治疗胃癌秘验方 处方:每天早中晚饭前1小时,各服一次芦笋罐头(每次吃上半瓶左右即可,芦笋炒菜吃亦可) 疗效:无论1-4期胃癌,只要患者能吃饭,能走路,就都有希望彻底治好。 一般15-20天即可见效,约3—6个月即可治愈。

多年来,运用本方,收治数位,均获痊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一切肉类,补品类食品,忌房事。 注:凡有缘得此秘方治愈后,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不能用此方去非法敛财,切记; 此方乃是我常用的特效秘验方,千金不传之秘,今特献出,希望能为更多患者造福。 根治痔疮特效方: 1,冰片、樟脑,各10克,放入容器里,加沸腾的开水适量,熏洗,日2~3次。 如有出血现象者,同时内服龙眼肉包鸦胆子,每次5粒,日三次,空腹服用。 1-3天见效,7~20天可愈。 本方无任何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2,针灸疗痔秘法:在长强穴上,用三棱针刺血拔罐,拔出脓血,一天一次,每次10分钟,7-15天即可治愈。3,干品黑木耳30克,泡好,每天早晨拌成凉菜(勿放辣椒)吃,一般服用1-3斤即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烟、酒,辣椒,鸡、羊、狗肉。 根治头痛方: 通治一切头痛(正、偏头痛)。 当归5克酒制,川穹5,白芷5,羌活5,防风5,杭菊花2.5,蔓荆子5,麦冬5, 独活5,黄芩5克酒制,细辛5,甘草2.5, 加减法:左边痛,加:红花3.5,柴胡5,龙胆草3.5,生地5, 右边痛,加:黄芪5,葛根5, 正额上眉棱骨痛甚者,加:天麻2.5,半夏5,山楂5,枳实5,

20种病的特效中药秘方验方

20种病的特效中药秘方验方 1、治疗胃癌秘验方 处方:每天早中晚饭前1小时,各服一次芦笋罐头(每次吃上半瓶左右即可,芦笋炒菜吃亦可) 疗效:无论1-4期胃癌,只要患者能吃饭,能走路,就都有希望彻底治好。 一般15-20天即可见效,约3—6个月即可治愈。 多年来,运用本方,收治数位,均获痊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一切肉类,补品类食品,忌房事。 此方乃是我常用的特效秘验方,千金不传之秘,今特献出,希望能为更多患者造福。 2、根治痔疮特效方: 1】,冰片、樟脑,各10克,放入容器里,加沸腾的开水适量,熏洗,日2~3次。 如有出血现象者,同时内服龙眼肉包鸦胆子,每次5粒,日三次,空腹服用。1-3天见效,7~20天可愈。 本方无任何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2】,针灸疗痔秘法:在长强穴上,用三棱针刺血拔罐,拔出脓血,一天一次,每次10分钟,7-15天即可治愈。 3】,干品黑木耳30克,泡好,每天早晨拌成凉菜(勿放辣椒)吃,一般服用1-3斤即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烟、酒,辣椒,鸡、羊、狗肉。 3、根治头痛方: 通治一切头痛(正、偏头痛)。 当归5克酒制,川穹5,白芷5,羌活5,防风5,杭菊花2.5,蔓荆子5,麦冬5,独活5,黄芩5克酒制,细辛5,甘草2.5, 加减法:左边痛,加:红花3.5,柴胡5,龙胆草3.5,生地5, 右边痛,加:黄芪5,葛根5, 正额上眉棱骨痛甚者,加:天麻2.5,半夏5,山楂5,枳实5, 头顶痛者,加:蒿苯5,酒大黄5; 脑髓痛者,加:麦冬5,苍耳子5,木瓜2.5,荆芥2.5, 气血两虚,常有自汗者,加:黄芪7.5,高丽参5,白芍5,生地5.生姜为引,水煎服。 病例:1,王某,42岁。几年间左边头痛,时好时犯,犯则初觉隐隐作痛,后愈痛愈重。严重的时候,感觉头部如裂,不能忍受。经用本方治疗,一剂觉轻快,二剂大轻,三剂即告痊愈,多年过去,没有再犯。 2,王某,40岁,患头痛。眼珠发红,脉象弦紧,服用本方一剂即愈。 本方是从《寿世保元》、《针灸大全》参考研究所得,多年来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 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次性浮针器具,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l186653A)称为NNeedle。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 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 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 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 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

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 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 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 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 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 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 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 效果较强, 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 包括古 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 因此,我们设想,在这种取效的过程中,皮肤或其他表层组织一定起了作用,那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刺激皮肤或其下层取得疗效呢?尤其是疏松结缔组织,含水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

特效腹针疗法[新版] 特效腹针疗法的理论 一、中医脏腑、经络学说是腹针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基础理论明确指出: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经络是脏腑经气运行的通道。十二经分别属于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和十二经的关系有如“河流与湖泊”、“沟渠与水库”,奇经八脉可以充分调节十二经的经气。人体的腹部脏腑最多,最集中;经脉最广泛,腧穴最密集;利用腹部的经络调理人体的脏腑技能路径最短,效应最快。腹部的脏腑,经络优势,是腹部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和适应症广泛的基础。 脏腑是经气发生的部位。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脏腑间、脏腑与肢节、与外部器官(眼、耳、鼻、口、舌及二阴)通过经络的联系,使人体形成了有机的整体。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活动和发生疾病都与十二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奇经八脉可以充分的调节十二经脉的经气。五脏六腑在腹部有许多器官,腹部分布着的大量的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非常广泛的途径。因此,针刺腹部经脉调节全身的经气,犹如“源头造池,闸门放水”,只要调节适当,即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腹部的脏腑: 五脏六腑除心、肺位于上焦外,其余脏腑均位于腹腔内,女子胞也在腹腔内。心、肺虽位于上焦,手太阳小肠经的分支与任脉交会于中脘穴。手太阴肺经起于胃脘,即起于任脉中脘穴。通过腹部经脉与心、肺联系。 腹部的经络: (一)十二经脉中有五条经脉在腹部循行:

(1)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肝经相接。”“经脉分布于第五趾、足底及下肢内侧后线和胸腹第一侧线。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 (2)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脾,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经脉分布于头面、胸腹第二侧线、下肢外侧前缘及第二趾和大趾。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常用的腹部腧穴有滑肉门、天枢、外陵、大距、水道。 (3)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与足阳明胃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咽,舌,属脾,络胃,注心中,在胸部与手少阴心经相接。”“经脉主要分布于胸腹第三侧线和下肢内侧前缘及足大趾内侧。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腹针在腹部选用的是大横穴。 (4)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阴器,目,喉咙之后,鼻咽部,唇内,胃,肺,属肝,络胆,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经脉分布于足大趾,在内踩上八寸以下的分布于小腿内侧的足太阴脾经之前。在内踝上八寸以上,分布于大腿内侧的足太阴和足少阴之间,至小腹,布胁肋,入鼻咽部,连目系,至巅顶,环唇内,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筋经分布于外部。” (5)足少阳胆经:“在目外眦与手少阳三焦经衔接,联系的脏腑器官有目,耳,属胆,络肝(在足大趾与足厥阴肝经相接。”循行于腹侧部。“经脉分布于头面、胁肋、下肢外侧中间、第四趾和大趾。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开窍于诸器官,十二经脉的经别从腹部循行与脏腑相络属。

著名老中医孔彪儒特效验方

著名老中医孔彪儒特效验方——紊乱康复汤(孔氏验方馆无偿公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著名老中医孔彪儒特效验方——紊乱康复汤 孔氏验方馆无偿公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孔彪儒,我国著名中医教授,从医50年救人无数。借鉴祖辈世代行医治病经验,再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经过不断研究-试验-提高-完善,呕心沥血研制出数十种难治愈好复发的疑难疾病特效验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特效验方“紊乱康复汤”就是之一,历经十年研制成功,紊乱康复汤,纯中药入药,精制而成,无论病情轻重,病史长短,服用此药30天,症状明显改变,连续服用3-5个疗程彻底治愈,不复发,标本兼治,疗效稳

固。 紊乱康复汤具有见效快,疗效好,治愈率高等特点。该特效验方为全国众多的、抑郁症、失眠、强迫症、焦虑症躁狂症、神经衰弱、恐怖症、疑病症、癔病等精神障碍疾病患者解除了困扰,获得了新生。 该药主张“从根论治”,经紊乱康复汤治疗过的病人,不仅很快治愈身体免疫力也大大提高,精神奋发,皮肤变嫩,很多人连其它病都治好了。众多久治不愈的抑郁症、失眠、强迫症、焦虑症、躁狂症、神经衰弱、恐怖症、疑病症、癔病、精神障碍等疾病患者都在这里成功康复。 经过9年多临床应用,疗效卓著,再经过不断改进完善,日臻完美,先后治疗神经功能紊乱等精神疾病患者3万余例,患者服用1-3个疗程,即可消除临床症状,使用4-6疗程,可彻底治愈。经多年临床观察及愈后随访,无效者不足1%。治愈后复发率不足5%。这对于传统只能依赖西药,副作用大,依赖性强,难以根治,易复发的情况可以说是巨大的突破!在国内乃至国际医疗界都处于领先水平。古稀之年的孔老决定将此验方公布于世,造福世人,按方用药就能得到最好的治疗。 基本方:制止古12g,桂枝10g,白芍10g,瓜蔞10g,薤白10g,二大10g,草木10g,陈皮10g,厚朴10g,冬虫夏草3g,制主木10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2g,紫河车15g,制盛土10g,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得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就是一种针灸治疗得新疗法。特点之一就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与熟悉特效腹针疗法得基本知识, 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得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与早期经脉得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与八廓取穴法,目得在于调理人体得脏腑机能与疏通经络;定 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得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就是掌握腹针得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就是根据后天八卦与五行学说得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得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得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得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得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与关元 穴;(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与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与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就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与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得基本处方;

也就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得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得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得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得区别与要求、腹针针刺得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得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得针刺深度。针刺深浅得目得与原则就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得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得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得轻重,病程得长短,病位得深浅,而选择不同得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得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得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得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得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与经验医学得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得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得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得临床治疗就是完全可以重复得。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原方出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复让验方 原方:葛根20K羌活,桂枝,当归,千年健,土鳖,川椒,各15K片姜黄,威灵仙各30K,儿茶,制乳香各10K制没药,大黄血竭各15K. 我在使用时喜欢加川草乌各15K (用法:上药为粗末.入棉布袋,冷水浸泡10分钟,再入药钵煎15分钟.取出,待温度适宜时将药袋放在颈部,再放一热水袋在上面热敷(起保温作用)每次1-2小时,每天2次.2天换一次药料. (功用:疏风祛湿,活血散淤,通络止通.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头晕脑胀,肩背酸痛,手麻. (主要用于惧怕针灸的病人.屡用见效. (针灸加热敷就效果更好. 出处:网友老农 组成;全蝎5克蜈蚣5克天麻15克 制法;研极细,分成14包. 用法;每次1包,每天2次. 主治:小儿频繁眨眼 效果:我还没用过,据网友老农说效果绝佳组成:蜈蚣3克鳖甲9克制法:研细,每次0.9克,黄酒送下. 主治:骨髓炎溃后久不收口,内有死骨者更佳.

出处:仙拈集原书载:四五服后死骨自出 个人经验:此方应用须配合辨证汤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备注:本人所有验方不设分数限制,欢迎大家转载,不必著明我名.先谢谢大家了.我将把我的大量临床常用有效的方剂尽快贴上来,望大家留心 出处:中医药信息报1992年8月29日第二版作者:福建厦门卫生学校罗志平 组成;银花90克、人参10克(均以党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牛膝30克、石斛30克组成. 用法;1日1剂,以水2500毫升入大砂罐浸半小时,煎取汁800毫升,分四次温服. 主治:血拴闭塞性脉管炎 效果:笔者85年来重用银花为主药治疗6例脉管炎,皆获全愈.婴儿湿疹用朱黄膏:朱砂3g,黄连、黄柏各5g,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合为膏,每口2—3次,涂敷患处. 出处:胥京生江苏中医药,1980;(1):47 组成:大黄,黄芩,黄柏各20克,根据症状不同,可适当加减,伴皮疹,疱疹的加野菊花,生地,连翘各10-20克;痒明显者加苦参,龙胆紫,苏叶,蝉衣各10-20克;糜烂,溃疡渗液明显的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0-20克;加水1300ml文火煎20-30分钟,煎得1000ml药液左右湿敷,浸浴更好!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痛,敛疮等

浮针疗法操作规程

浮针疗法操作规程 【目的】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适应症】具有明显痛点的肩周炎、腰痛、颈椎病、网球肘等 【用物准备】 特制浮针消毒棉球创可贴消毒敷贴 【操作程序】 操作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手消毒及针刺部位消毒 第二步进针进针时局部皮肤要松紧适度。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不要离开皮肤。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耍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第三步运针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申,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第四步扫散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便针尖作

扇形运动。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 第五步扫散结束后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相对传统针刺疗法而言,较易感染。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阿慎防感染。 5.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6.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7.对软组织伤痛,如果浮针疗法治疗后只有近期效果,病情反复发作,要考虑免疫系统疾病所致。 8.没有明确痛点的位置性疼痛 (只有关节处于某一位置时,疼痛才显现出来)效果往往不佳。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中医外治(奇方、特效方、祖传秘方) 原方出自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王复让验方 原方:葛根20K 羌活,桂枝,当归,千年健,土鳖,川椒,各15K 片姜黄,威灵仙各30K,儿茶,制乳香各10K制没药,大黄血竭各15K. 我在使用时喜欢加川草乌各15K (用法:上药为粗末.入棉布袋,冷水浸泡10 分钟,再入药钵煎15 分钟. 取出,待温度适宜时将药袋放在颈部,再放一热水袋在上面热敷(起保温作用)每次1-2 小时,每天 2 次.2 天换一次药料. (功用:疏风祛湿,活血散淤,通络止通. (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头晕脑胀,肩背酸痛,手麻. (主要用于惧怕针灸的病人.屡用见效. (针灸加热敷就效果更好. 出处:网友老农 组成;全蝎5 克蜈蚣5 克天麻15 克 制法;研极细,分成14 包. 用法;每次1 包,每天 2 次. 主治:小儿频繁眨眼 效果:我还没用过,据网友老农说效果绝佳组成:蜈蚣 3 克鳖甲9 克 制法:研细,每次0.9 克,黄酒送下.

主治:骨髓炎溃后久不收口,内有死骨者更佳. 出处:仙拈集原书载:四五服后死骨自出 个人经验:此方应用须配合辨证汤剂,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备注:本人所有验方不设分数限制,欢迎大家转载,不必著明我名.先谢谢大家了.我将把我的大量临床常用有效的方剂尽快贴上来,望大 家留心 出处:中医药信息报1 9 9 2年8月2 9日第二版作者:福建厦门卫生学校罗志平 组成;银花9 0克、人参10克(均以党参3 0克)、黄芪3 0克、当归3 0克、牛膝3 0克、石斛3 0克组成 用法;1日1剂,以水2 5 0 0毫升入大砂罐浸半小时,煎取汁8 0 0 毫升,分四次温服. 主治: 血拴闭塞性脉管炎 效果:笔者8 5年来重用银花为主药治疗6例脉管炎,皆获全愈.婴儿湿疹用朱黄膏:朱砂3g,黄连、黄柏各5g,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合为膏,每口2—3 次,涂敷患处. 出处:胥京生江苏中医药,1980;(1):47 组成:大黄,黄芩,黄柏各20克,根据症状不同,可适当加减,伴皮疹,疱疹的加野菊花,生地,连翘各10-20克;痒明显者加苦参,龙胆紫,苏叶, 蝉衣各10-20克;糜烂,溃疡渗液明显的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各10-20 克;加水1300ml 文火煎20-30 分钟,煎得1000ml 药液左右湿敷,浸浴更

精选整理特效秘方大集合

说句心里话: 我认识医生,没有多长时间,因此也以为医生也跟其他论坛一样,不过是 消遣的地方,也就没有仔细去了解她,我也上传过网上流行的垃圾,灌过水--- 但我现在明白了,医生是神圣的国医论坛,是学习和交流,求医和问药的地方。 我感到很惭愧,于是我就把我灌的水,都清理干净了--- 再次想起师尊的教诲:不纯净,不美丽的心不要留;不纯净,不美丽的语言不要讲;不纯净的事情, 对别人没有帮助的事情,不要做;悬壶济世,定要牢记:医者父母心! 今天特献出我常用的部分特效秘验方,毫无保留,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更希望能为更多患者造福。 师传治疗胃癌秘验方 处方:每天早中晚饭前1小时,各服一次芦笋罐头(每次吃上半瓶左右即可,芦笋炒菜吃亦可) 疗效:无论1-4期胃癌,只要患者能吃饭,能走路,就都有希望彻底治好。 一般15-20天即可见效,约3—6个月即可治愈。 多年来,运用本方,收治数位,均获痊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一切肉类,补品类食品,忌房事。 注:凡有缘得此秘方治愈后,要积德行善,多做好事;不能用此方去非法敛财,切记; 此方乃是我常用的特效秘验方,千金不传之秘,今特献出,希望能为更多患者造福。 根治痔疮特效方: 1,冰片、樟脑,各10克,放入容器里,加沸腾的开水适量,熏洗,日2~3次。 如有出血现象者,同时内服龙眼肉包鸦胆子,每次5粒,日三次,空腹服用。 1-3天见效,7~20天可愈。 本方无任何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2,针灸疗痔秘法:在长强穴上,用三棱针刺血拔罐,拔出脓血,一天一次,每次10分钟,7-15天即可治愈。 3,干品黑木耳30克,泡好,每天早晨拌成凉菜(勿放辣椒)吃,一般服用1-3斤即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烟、酒,辣椒,鸡、羊、狗肉。 根治头痛方: 通治一切头痛(正、偏头痛)。 当归5克酒制,川穹5,白芷5,羌活5,防风5,杭菊花2.5,蔓荆子5,麦冬5,独活5,黄芩5克酒制,细辛5,甘草2.5, 加减法:左边痛,加:红花3.5,柴胡5,龙胆草3.5,生地5, 右边痛,加:黄芪5,葛根5, 正额上眉棱骨痛甚者,加:天麻2.5,半夏5,山楂5,枳实5, 头顶痛者,加:蒿苯5,酒大黄5; 脑髓痛者,加:麦冬5,苍耳子5,木瓜2.5,荆芥2.5,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特效腹针疗法(清晰腹部神龟图、自我总结图)

掌握腹针针法的环节 特效腹针疗法是一种针灸治疗的新疗法。特点之一是:操作方便、容易学习、容易掌握,并能不断地提高治疗水平。掌握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熟悉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知识,要掌握好三个环节: 一、掌握好多种取穴方法腹部存在广泛的经脉,理解十二经、奇经八脉和早期经脉的规律,灵活用好三种取穴方法,即(1)循经取穴法;(2)定位取穴法;(3)八廓取穴法。循经取穴法和八廓取穴法,目的在于调理人体的脏腑机能和疏通经络;定位取穴在于治疗人体相对应部位的病证。综合灵活使用三种不同取穴方法是掌握腹针的重要环节之一。八廓取穴法是根据后天八卦和五行学说的规律,以腹部八个方位中的有效腧穴,用以加强调理脏腑功能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二、掌握好腹针常用的基本处方。特效腹针疗法总结了几个有效的基本处方,即:(1)补脾肾方:包括中脘穴和关元穴; (2)调脏腑方:由中脘、下脘、气海和关元四穴组成:(3)通经络,行气血方:即双滑肉门穴、双外陵穴;(4)清热解毒方:由中脘、下脘穴和双上风湿点穴下组成;(5)改善头部供血方:由中脘、下脘、下脘穴上、双商曲穴组成,或加刺下脘穴上至双商曲穴连线之中点;(6)调脾燥湿方:选用双大横穴。这些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

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身体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也是腹针治疗各种疾病处方中的基本方。掌握这些基本处方,灵活使用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常见病、常见病中的难治病、慢性病、以至疑难病等。 三、掌握好不同针刺深度的规律腹针治疗在针刺深度上有严格的区别和要求。腹针针刺的深度,应根据治疗所达到的不同效应,而选用不同的针刺深度。针刺深浅的目的和原则是:为调理脏腑功能,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疏通经络多采用中刺;为定位调治人体各部位病证时选用不同程度浅刺或中刺。定位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而选择不同的深度,以提高腹针治疗效果。存针刺深度的实践中,彭印高氏2001年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调脏腑,通经络,改善脑血流异常,腹针针剌的深度以“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完全能取得良好疗效。特效腹针疗法的可重复性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自然哲学和经验医学的特点,针灸学更具有经验医学的明显特征。特效腹针疗法由于有脏腑、经络基础理论的指导,腹针理论明确,经络条理清晰,腧穴定位准确,综合取穴合理,基本处方有效,临证选方得当,施术手法轻缓,针刺深浅有度,腹针的临床治疗是完全可以重复的。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 第四节针刺方法 本节将介绍进针和运针,进针的方向,留针和出针。 一进针和运针 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在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紧密配合。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学者这样认为,“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灵枢?九针十二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难经?七十八难》),《针经指南?标幽赋》更进一步阐述其义,它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里“徐入”是指进皮后缓慢细致进针)。这几段话虽然都是针对毫针刺法而言,而且与浮针疗法的要求也不一样,这里引用这些话主要是为了强调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2-4-1),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见图2-4-2),类似毫针刺法中的挟持进针法。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 -35 角左右刺入(见图2-4-3),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一般5mm,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改变斜持毛笔样的姿势,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拿捏针座,仔细地轻轻提拉,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 浮针在不在皮下的标志有二:一是不扶持时,针身随即倾倒,若在肌层,不易倾倒;二是医生在提拉浮针的过程中有突然轻松的感觉。确保浮针针尖在浅筋膜层,即可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空松软滑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痛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mm-35mm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及达深度,作扫散动作。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鲜明特色,是运针完毕到抽出针芯前的一个动作。操作方法是: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左右摇摆,使针体作扇形运动(见图2-4-4)。 扫散动作的操作要点: 1.动作要轻柔有节律、稳定,不或上或下,要圆中有方,方中带圆; 2.神情要专注,心无旁鹜,医者细心体会针下的感觉和病人的反应; 3.操作时间尽量长,一般在2-3分钟,直到病人的疼痛完全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 扫散动作和推拿手法一样,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并不容易,简单完成整个过程容易,做好每一个步骤不容易。初学者必须多练习细体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扫散完毕,抽出针芯(见图2-4-5),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最好把针芯重新放回保护套管,再放置于医疗垃圾筒内。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可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二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一般来说,如果针刺方向偏离进针点与痛点的连线超过20゜,疗效即大受影响。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成180゜,效果更不理想。 浮针疗法的方向问题,无疑是值得研究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深入,不仅对浮针疗法的机理阐释清楚很多,而且对几乎所有外治疗法的改进提供了一个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针灸家赤羽幸兵卫氏、、关于皮内针的研究工作可作参考。因为皮内针和浮针疗法都是与皮肤紧密相关的两种疗法,关于皮内针的论述有助于帮助理解。他在皮内

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 (绝对秘方)

腰椎间盘突出特效方(绝对秘方)绝对秘方(腰突、坐骨神经痛) 此方为旧社会本地一地主家中所藏。相传古时地主家中有人患腰腿痛久治不效,后重金请名医岳先生开出此方,配成药酒一剂而愈。地主把此方写在墙上,流传至今。此方在当地流传甚广,我十年前在地主后人处偶然得到此方,看方子组成简单并无甚出奇之处,在遇到不愿长期吃苦药的病人时开出此方,经治不少病人有效者竟占7成左右。今贴方于此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试!(腰椎管狭窄、退行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症及不明原因的坐骨神经痛皆可用之) 组成: 当归12g 川芎12g 木瓜12g 牛膝12g 红花6g 大力草12g 炙乳香12g 全虫70 个肉桂15g 杜仲9g 二花15g 乌梅12g 陈皮12g 甘草15g 用水3斤煎熬后滤出药汁2斤左右加入白酒2斤,红糖2两、白糖2两。装入干净容器中保存。每次服1两,每日3次。 民间流传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方一副就好? 今天临县有个病人拿个方子来找我,让我看看能否服用,说她弟弟的腰突症几年前就是吃这个方子好的,并说方子很神!(家乡周围吃愈了好多人)。方子我贴上来让大家瞧瞧! 生川乌25g 当归15g 木瓜15g 砂仁15g 明雄10g 栀子15g 川牛膝15g 广木香15g - 粉碎泛为水丸或装胶囊,大号胶囊每日三次、每次一粒。 腰突良方——药物渗透 腰突良方 去年有一教师腰疼的不敢站立,X光片示L4,5椎间盘突出,我单用五川灵仙汤九天后,X光片示正常片,后来我用此方,治疗颈肩腰腿疼也取得满意效果.具体操作是: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玄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临床上我把除芒硝,食醋外的药装到布袋中,把布袋放到微波盒中,把芒硝放入适量温水中搅拌,尽量溶解,溶液倒如入微波盒中,再倒入

浮针疗法讲义完整版

浮针疗法讲义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浮针疗法讲义 第一节浮针疗法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一浮针疗法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关系 1浮针疗法是传统针灸学理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现代针灸学。 2传统理论以传统文化为根底,以经络输穴为理论主体,而浮针疗法多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核 心,其理论主体融合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相关部分,与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有明显不同。 3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都属于needl土ngtherapy,在临床上有着互补作用。 4浮针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机理上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

概括起来,主要是:对针灸学临床、文献和实验等方面的长期思考使我们发现了浮针疗法。 二几个不能解释的临床现象的思考是浮针疗法发现的萌芽: (1)腕踝针在腕部、踝部进针仅仅是一种部位上的选择。现代解剖和组织胚胎学并不认为腕踝关节部位的皮下和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有很大的区别,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腕踝关节附近呢针刺其他部位的皮下组织结构是否也可取得佳效呢 (2)按照传统针灸理论,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九针十二原》)。《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更为明确地强调得气的重要性;“只以得气为度,如此而终不至者不可治也。”现代刚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也认为:"一般地说,得气迅速时,疗效就好:得气较慢时,疗效就差;若不得气,就可能无治疗效果。"但是,大家知道,在临床上,不得气而同样取效的现象也有很多。特别是激光治疗、电磁治疗时患者没有得气感觉。这些矛盾现象导致了下列疑问的产生:得气是不是针灸临床必不可少的取效环节,还是针灸治疗时一个伴随现象在皮下针刺没有得气现象,能不能取效 三科学研究 现代关于针刺和经络研究的一些成果是发现浮针法的推动力量。 (1)董宏伟等: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100Hz经皮电刺激与电针刺激相比,镇痛效果较强, 而且连续多天刺激不易产生耐受。 Hans治疗仪仅仅是在皮肤上通电,也能取得一定疗效。甚至在古希腊,很可能包括古埃及,就懂得用电鲤放电来治疗各种痛症。 因此,在皮肤表面的电刺激就能有一定的作用,而深部组织的作用不很明显,因此,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