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
- 格式:docx
- 大小:23.49 KB
- 文档页数:7
浮针收费标准浮针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神奇的中医疗法,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疗法的认可和需求的增加,浮针疗法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备受追捧的健康疗法。
在进行浮针疗法时,收费标准是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浮针收费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浮针疗法的收费标准是根据不同的医院、医生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的。
一般来说,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浮针疗法收费会相对较高,而一些中医诊所或者个体医生的收费则会相对较低。
此外,患者的病情轻重、所需治疗的次数、医生的经验水平等因素也都会对收费标准产生影响。
因此,患者在选择浮针疗法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做出合理的选择。
其次,浮针疗法的收费一般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挂号费和诊疗费,另一部分是具体的治疗费用。
挂号费和诊疗费是指患者在就诊时需要缴纳的基本费用,而治疗费用则是指患者接受浮针疗法时需要支付的费用。
在一般情况下,挂号费和诊疗费是固定的,而治疗费用则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所需治疗的项目而有所不同。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浮针疗法的收费标准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医生的收费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患者在选择接受浮针疗法时,需要提前了解好相关的收费标准,以免因为费用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困扰。
最后,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浮针疗法,比如针灸麻醉、针刺止痛等,其收费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接受此类特殊浮针疗法时,患者需要提前与医生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清楚相关的收费标准和治疗方案,避免因为费用问题而产生误会和纠纷。
总的来说,浮针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收费标准是根据不同的因素而定的。
患者在接受浮针疗法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做出合理的选择,同时也要提前了解清楚相关的收费标准,避免因为费用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和困扰。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浮针疗法的收费标准,为大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参考。
针灸疗法浮针疗法针灸疗法自古以来一直广为人们所推崇。
自隋朝张仲景开始,便有了《针灸甲乙经》等针灸著作的传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已经逐渐摆脱了老祖宗的传统门类学科的束缚,不断地探索着新的技术手段,其中浮针疗法作为一种较新的疗法手段,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浮针疗法,顾名思义,即是针灸师将针扎浅,使针头不进入皮肤内部,"漂浮"在皮肤表面,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虽然浮针疗法算不上针灸疗法中的主流疗法,但是由于它具有疗效快、痛苦小、治疗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备受针灸行业的青睐。
大家都知道针灸的作用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但是针刺一般需要在皮肤的深层进行,而浮针则是将针扎在肌肉浅表经络上,不需进入皮下层,使得疗效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浮针疗法对于疼痛部位的针刺穴位有着很高的要求,每个穴位对于疾病的治疗都不相同,针刺方式都需因病施治进行调整,正确的施针方法才是有效的。
针灸治疗本质上是一种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浮针疗法也不例外。
而人体内在的自我调节机制往往不会出错,但是病态条件下则常常发生紊乱,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外力来刺激身体以调整自我体内环境。
而浮针疗法则可运用机械自动干预与穴位传递信息相结合对人体功能达到干预和调节。
浮针疗法作为一种独立的针刺方法,不同于其他针刺方法,它是以浅层刺激为目的而进行。
是一种:追求舒适酣畅的针灸方法,与传统的刺入皮肤深层,刺痛肌肉为目的的浓穴刺痛不同,浮针疗法一般用于对于肌肉疼痛浅层刺痛的解决。
浮针疗法可以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并且随着科技的推陈出新,浮针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宽。
浮针疗法可以治疗头痛、颈椎病、肩颈痛、腰椎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同时,浮针疗法也可以通过对五官的精细调理改善面色晦暗、色素沉积、皮肤干燥等问题。
毫无疑问,浮针疗法在针灸行业中备受瞩目,成为一种备受推崇的疗法。
总之,针灸疗法的发展历程已经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针灸疗法也在不断地拓宽其在治疗领域的作用。
浮针疗法针刺方法浮针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疗法的针刺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选择穴位。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多个穴位能够调整气血的流动。
在进行浮针疗法时,医生会根据疾病的具体症状和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刺。
一般来说,这些穴位包括经络相关的穴位、特定器官对应的穴位等。
然后,准备好所需工具。
进行浮针疗法时,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工具。
其中,主要的工具是针管和注射器。
针管负责插入皮肤,而注射器用来注入气体。
接下来,进行针刺。
在进行针刺前,医生会使用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清洁患者的皮肤,以防止感染。
然后,医生会将针管插入选择的穴位中。
随后,注射器中的气体会逐渐注入穴位中。
此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针刺的疼痛,但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注入气体的量和速度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调整气体流动。
在完成针刺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整。
通过调整注射器中气体的流速和量,可以达到调整气血流动的目的。
在此过程中,医生可能会询问患者的感觉和症状,以便做出进一步的调整。
浮针疗法的针刺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需要医生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在进行针刺时,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穴位选择和技巧,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此外,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放松和舒适的状态,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浮针疗法是一种通过针刺穴位调整气血流动的中医疗法。
针刺方法主要包括选择穴位、准备工具、进行针刺和调整气体流动等步骤。
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患者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
通过合理的针刺方法,浮针疗法可以帮助治疗疾病,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与探析一、浮针疗法简介浮针疗法,又称微针刺灸术,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
浮针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细微的针刺刺激,以调节人体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浮针疗法的针刺过程非常细致,通常使用的是直径0.12毫米的特制浮针,浮针的长度为13毫米左右,因其细小,所以在针刺过程中产生的疼痛感极小。
浮针疗法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疗效迅速等特点,因而在治疗颈肩腰腿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应用1. 颈部疼痛颈部疼痛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疼痛感,很多时候是由于颈部肌肉和关节的损伤或者疾病引起的。
针对颈部疼痛,浮针疗法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有助于缓解颈部疼痛,并且可以改善颈椎的灵活性,提高颈部功能。
2. 肩部疼痛肩部疼痛同样是人们常见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长期处于办公桌前,或者进行重型工作,肩部容易出现疼痛。
浮针疗法对于肩部疼痛同样有良好的疗效,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舒缓肩部肌肉的紧张,促进淋巴液循环,从而加速疼痛的恢复。
3. 腰部疼痛腰部疼痛是很多人困扰的问题,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
浮针疗法在治疗腰部疼痛中也有良好的效果,通过刺激腰部穴位,可以调理脊柱周围的肌肉和韧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腰部疼痛,同时对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4. 腿部疼痛腿部疼痛通常分为髋关节疼痛和膝关节疼痛两种,浮针疗法在治疗腿部疼痛中同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针刺穴位,可以调整局部肌肉和骨骼的功能,缓解疼痛,同时对于慢性髋关节炎和膝关节炎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三、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临床疗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浮针疗法在颈肩腰腿痛中的良好疗效。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经过一定周期的浮针疗法治疗,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部分病例甚至达到了疼痛完全缓解的效果。
在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整体满意度较高。
浮针疗法广州中医药大学冯淑兰一、定义浮针疗法(Fu's Subcutaneous 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
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
浮针疗法发明人是符仲华(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浮针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该疗法诞生于1996年6月,并在广东增城第一次试用。
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对浮针疗法的器具和操作技术不断改善,形成了现在发展较为成熟的浮针疗法。
二、特点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
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1.适应症广:可用于软组织伤痛等疾病,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2.对痛症有特效: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3.取效快捷:进针完毕即可收效;4.疗效维持时间长: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5.安全无副作用:可避免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6.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总体上节省费用;7.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不需要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8.方便:所需设备少,方便携带。
9.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有优势。
三、浮针治疗的原理1.中医原理:肺合皮毛,肺朝百脉;皮部理论:近治原理;《内经》中相似刺法,如:浮刺、报刺、扬刺等;2.现代医学研究:提高痛阈;躯体—神经节段—内脏的联系;疏松结缔组织的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体液因素—对免疫活动的调节,增强免疫反应。
四、操作方法:1.体位选择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
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
浮针的原理是什么
浮针,又称漂针,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它利用细长的铜针在水面上漂浮的
特性,通过调节针的重心和水的表面张力来进行治疗。
那么,浮针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水分子是由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吸引力。
在水面上,由于水分子只有空气一侧,所以表面上的水分子会受到内部水分子的吸引而形成一种薄薄的弹性膜,这就是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使得水面上的物体能够浮起来,比如浮在水面上的浮标、浮木等。
在中医治疗中,浮针的原理就是利用了水的表面张力。
医生会将细长的铜针放
在水面上,通过调节针的重心和水的表面张力,使得针能够在水面上漂浮。
当患者身体出现疾病时,会导致体内的气血不畅,从而出现病痛。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针对不同的穴位进行浮针治疗,通过在水面上漂浮的针来调节患者的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浮针的原理还涉及到针的重心调节。
针的重心位置会影响针在水面上的
漂浮情况,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节针的重心位置,使得针能够稳定地漂浮在水面上。
这样一来,就能够更准确地刺激患者的穴位,达到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浮针的原理是通过调节针的重心和水的表面张力,使得针能够在水
面上漂浮,从而达到调节患者气血、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在现代依然被广泛应用,它不仅有着独特的疗效,更是中医文化的重要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浮针的原理,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浮针的原理是什么浮针,又称悬针,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医学疗法,通过在患者身体上悬挂一根金属针来治疗疾病。
浮针疗法源于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原理却备受争议。
本文将探讨浮针的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疗法。
首先,浮针的原理涉及到人体的经络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着复杂的经络系统,这些经络贯穿全身,与脏腑器官相连,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浮针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悬挂金属针,据信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其次,浮针的原理还涉及到人体的生物电磁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内部存在着微弱的生物电磁场,这种电磁场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浮针疗法中的金属针被认为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物电磁场,从而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促进自我修复和康复。
此外,浮针的原理还与心理作用有关。
在浮针疗法中,患者需要保持身心放松,接受治疗者的指导,这种心理作用被认为对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放松的心态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有利于身体的康复。
总的来说,浮针的原理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既涉及到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又涉及到现代医学中的生物电磁场理论,同时还包括了心理作用的影响。
虽然浮针疗法的原理尚未得到科学的确证,但许多患者仍然相信它的疗效,这可能与其综合作用有关。
在实际应用中,浮针疗法需要经过专业的医师操作,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治疗。
此外,浮针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应该咨询医生的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浮针的原理涉及到人体的经络系统、生物电磁场和心理作用,是一种综合作用的结果。
虽然其原理尚未得到科学的确证,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被许多患者接受。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浮针疗法的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浮针疗法操作规程【目的】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适应症】具有明显痛点的肩周炎、腰痛、颈椎病、网球肘等【用物准备】特制浮针消毒棉球创可贴消毒敷贴【操作程序】操作分五步进行第一步手消毒及针刺部位消毒第二步进针进针时局部皮肤要松紧适度。
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不要离开皮肤。
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耍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
第三步运针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
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
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
在整个运针过程申,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
第四步扫散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便针尖作扇形运动。
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
第五步扫散结束后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
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
在进针点处,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3.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4.浮针疗法留针时间长,相对传统针刺疗法而言,较易感染。
浮针器具只能一次性使用,同时要注意消毒。
特别是对容易感染的病人,如糖尿病病人,当加倍小心,阿慎防感染。
5.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
6.当肢体浮肿时,效果不佳,改用它法治疗。
例如,系统性红班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大量的激素导致水肿,在这种情况下,浮针疗法镇痛效果差。
浮针疗法 该词条缺少词条分类,补充相关内容帮助词条更加完善!立刻编辑>>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对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痛苦极小、无副作用、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新近研究表明:传统针刺方面起作用的正是浅筋膜中的主要组织: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浮针疗法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多层组织,仅仅作用在浅筋膜,力专效宏。 浮针疗法仅仅刺激非病变部位的浅表皮下组织,所以非常安全,比传统针灸、推拿还要安全。 浮针疗法刺激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面积是传统针刺的20-30倍,所以其疗效也大大提高:(1)只要是适应症,每次都当场见效,需要针刺的穴位(进针点)大大减少;(2)每次只要一两个进针点,传统针灸需要10-20个穴位;(3)治疗的次数大为缩短,一般慢性病变3-4次即可,而传统针灸一个疗程就需7-10次。 2 针灸的适应症 关于其适应症,一般来说,只要是针灸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多能胜任,现在我们的临床还表明:中医内科的适应症,浮针疗法常有很好的疗效。具体来说,大体如下:慢性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腕管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膝关节炎、踝关节陈旧性损伤、带状疱疹后遗痛、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胃痛(慢性胃炎胃溃疡)、泌尿道结石、慢性附件炎、宫颈炎、痛经等等。
3 概论 浮针疗法(Fu'sSubcutaneousNeedling,FSN)是用一次性的浮针等针具在局限性病痛的周围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等针刺活动的针刺疗法(NeedIingtherapy)。是传统针灸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宝贵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针刺研究的成果。浮针疗法在英文中曾被称为FloatingAcupuncture、Fu'sAcupuncture,FuNeedling、FloatingNeedling,现在多用Fu'sSubcutaneousNeedling(以下简称FSN)一词,所用针具(一次性浮针器具,国家发明专利号,(97114318·8,公开号,CNl186653A)称为NNeedle。 浮针 浮针疗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快捷确切、操作方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等优点。适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疼痛的治疗,有着较为广泛的作用。 4 浮针疗法的发展 开始时,我们采用浮针疗法时,使用传统针灸针具———毫针,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的工具,在治疗部位较小、病痛较轻的疾病时效果快捷,疗效也比较确切,但下列的一些因素促使了我们下决心改变针具:
(1)在病变部位大或深时,用毫针作工具的浮针疗法效果不明显,常常需要多个毫针,甚至多针效亦不彰。
(2)因为浮针疗法需要长时间留针,由金属制成的毫针留置于体内常常会因为移动等因素造成疼痛,或刺破血管等组织。 (3)金属针留置于体内,会在病人心理上造成强大负担。 (4)据我们观察,浮针疗法的疗效与针具的粗细有密切关系。 (5)在用毫针作为浮针疗法器具的时候,很多病人担心把金属针留置体内会造成自己在家里无法处理的后果,因此宁可浪费时间,等候医生下班前才取针。这样既耗费了医生的时间,也不利于科室空间的利用。
由于上述的各种情况促使我们发明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也就是现在的软套管针。虽然,现在看起来浮针没有什么奇妙的,但当时却是花费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过了几个步骤才有了这个小发明:
(1)首先我们想到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目的。 (2)化学方法也可考虑。 (3)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内注射一定量的液体(如葡萄糖注射液) 最后,我们想到了复合的办法:主要结构为软套管和套于其中的不锈钢针芯,前者有较好的柔软度,而后者有足够的刚性和硬度。
5 适应症的开拓 第一阶段:主要治疗四肢部的软组织伤痛。
第二阶段:治疗躯干部非内脏病变引起的疼痛。 第三阶段:治疗内脏痛。 第四阶段:治疗头面部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 6 操作特点 浮针疗法与目前针灸临床常用的疗法比较,在操作方法上不同,有其特点
(1)针尖必须直对病灶 (2)针体在水平运动 (3)均匀柔和反复的扫散动作 (4)留针时间长 (5)在操作时,必须聚精会神, 7 疗效特点 (1)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同时对感觉麻木、胀满等感觉异常的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2)取效快捷,治疗疼痛时,在进针完毕即可收效。 (3)留针时能保持这种疗效,留针达到一定的时间,起针后疗效也能维持; (4)安全无副作用,不但没有药物治疗的毒副作用,甚至因为是针体仅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的原因,传统针灸引起的断针、弯针、滞针现象不复存在,晕针现象也比传统针刺疗法更少发生。
(5)对软组织伤痛等疾病,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对恶性肿瘤引起的疼痛(副癌综合症),远期疗效不是很理想,然而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止痛万法;
(6)因为留针期间病人可以自由活动,可以回家,不需要象传统针灸疗法那样在治疗床或椅上留针,所以治疗场所的空间利用率较高;
(7)费用低,因为采用浮针疗法治疗次数较少,虽然一次的治疗费用耍比传统针灸疗法多,但总体上要节省费用。
(8)因为操作时间短,浮针疗法的操作对室内的温度要求较低,在寒冷的天气里比传统针灸有优势。
8 针刺前的准备 选择体位
如体位选择不当,在施术过程中病人紧张,医生进针、行针不便,给病人造成痛苦。因此,治疗时必须根据治疗所选进针点的具体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便病人放松,同时便于施术操作。临床上常用的体位,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进针点和上下肢部分进针点。 (2)侧卧位:适宜于在身体侧面和上下肢部分部位治疗。 (3)俯卧位:适宜于在头、项、脊背、腰臀部和下肢背侧及上肢的一部分进针。 (4)俯伏坐位:适宜于项、背部的进针。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的患者,应尽量采取卧位。
明确病痛点 病痛点在软组织伤痛的临床上,指的是筋膜扳击点(myofascialtriggerpointMTrP)不仅仅是病痛的所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病痛的原因。这方面的问题常常为医生们忽视,他们更多地关注影象学的资料,而不去自己地检查病人。比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人们往往以为突出的椎间盘是罪魁祸首,其实,·很多时候这种认识都欠缺思考。有大量的资料表明,MTrP是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直接原因。明确MTrP所在是浮针疗法不可或缺的重要万面。初学者要用心体会,认真把握规律。
确定进针点 进针点的选择关系到迸针顺利与否,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在选择进针点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五点原则:
(1)小范围病痛进针点近,大范围、多痛点的远 (2)多数情况下,选择在病痛部位上、下、左、右处特殊的如在肋间,不必拘泥上下左右,可以斜取进针点
(3)避开皮肤上的斑痕、结节、破损、凹陷、突起等处,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
(4)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量虹不要有关节 (5)可以不必拘泥此原则。 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 (1)进针部位消毒在需要针刺的部位,用75%酒精棉球拭搽即可。在拭搽时应由进针点的中心向四周擦拭。或先用2·5%碘酒棉球拭擦,然后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当进针点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以免重新污染。
(2)医者手指消毒术前,医者应先将双手刷洗干净,·待干后再用75%棉球擦拭即可。 9 针刺操作 进针运针
操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进针,第二步运针。 第一步进针时局部皮肤要松紧适度。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挟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初学者可以用左手拇指、食指挟持辅助针身,采用类似毫针刺法申的挟持迸针法。熟练者可以直接斜刺入皮。进针发力时针尖搁置于皮肤上,不要离开皮肤。迸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一25°角刺入,用力耍适中,透皮速度要快,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然后松开左手,右手轻轻提拉,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做好运针准备。何若愚"针入贵速,既入徐进,出针贵缓,急则多伤"。第二步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过程。运针时,单用右手,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运针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运针过程申,右手感觉松软易进,病人没有酸胀麻等感觉,不然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运针深度一般掌握在25咖-35恤之间。对范围大,病程长的病痛,运针深度可长,反之,则短。1.扫散动作扫散动作: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座,便针尖作扇形运动。扫散动作是浮针疗法区别于以往所有疗法的重要特色。对临床疗效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操作时以右手中指抵住患者皮肤,使针座微微脱离皮肤,医者稍稍平抬浮针,使埋藏于皮下的针体微微隆起皮肤。操作时耍柔和,有节律,操作时间和次数视病痛的情况而定。也就是说,如果疼痛已经消失或不再减轻,则停止作此动作。扫散是浮针疗法的核心,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用心去完成;另外一手一定要密切配合,使进针点和病痛处之间的范围内完全放松;扫散时间一般为2分钟,次数为200次左右。如果扫散后,疼痛依旧存在,可再选更靠近病痛点的迸针点,重新进针。进针完毕,抽出针芯弃之安全处,务必放于人不易触摸的地方,防止刺伤。然后把胶布贴附于针座,以固定留于皮下的软套管。在进针点处,用一个小干棉球盖住针孔,再用胶布贴附,以防感染。
针刺的方向 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偏差后效果不佳,如果由近而远地反方向对着病灶,效果更不理想。
留针和出针 留针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因为,临床上常常发现运针完毕疼痛即减或消失,也就是说,浮针疗法有较好的即刻疗效,但若随即起针,病痛会复作。留针可维持即刻疗效。在留针时多用胶布贴敷,把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即可,为安全起见,迸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覆盖一薄层后用胶布贴敷。有人对针座放置于皮肤上反应过敏,可以在其间铺置薄层棉垫。留针时间的长短还要根据天气情况、病人的反应和病情的性质决定。若气候炎热,易出汗,或病人因为胶布过敏等因素造成针孔口或局部皮肤瘩痒,时间不宜过长。若气候凉爽,不易出汗,病人没有反映不适感,时间可长一些。
医嘱 a.留针期间勿打湿针刺局部,防止感染; b.不要剧烈运动; c.局部有异常感觉时,不要紧张,大多为胶布过敏所致,医生可用其他类型的物件固定,如邦迪止血贴等;
d.若因为针体移动,引起局部刺痛·旁边没有医生,可自行起针; e.告诉病人起针时可能出血。 10 针刺常见并发症 编辑 针体仅入皮下,没有较长时间的酸胀麻等感觉,只是在透皮时很短时间的刺痛,所以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