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血脂管理指南的主要特点及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要点新版指南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基础上进行了更新:✔由于人群血脂合适水平随ASCVD危险分层的级别不同而异,在没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所谓“正常”的LDL-C水平对ASCVD超(极)高危患者而言则属明显升高。
因此,专家委员会决定将“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改为“血脂管理指南”。
✔推荐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以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起始药物治疗,必要时联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和)PCSK9抑制剂的达标策略。
✔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开始于儿童,血脂需从儿童时期开始管理。
新版指南涵盖了从儿童到老年全生命周期的血脂管理建议。
ASCVD总体风险评估要点提示:(1)ASCVD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脂干预决策的基础。
(2)推荐采用基于我国人群长期队列研究建立的“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进行风险评估。
(3)对<55岁且ASCVD 10年风险为中危者进一步进行余生风险评估。
(4)ASCVD 10年风险为中危且余生风险不属于高危的个体,应考虑结合风险增强因素决定干预措施。
图1 中国成人ASCVD总体发病风险评估流程图新版指南对风险评估流程进行了更新:(1)按是否患有ASCVD分为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两类情况;(2)在已患有ASCVD的二级预防人群中进一步划分出超(极)高危的危险分层;(3)在尚无ASCVD的一级预防人群中,增加慢性肾脏病(CKD)3~4期作为直接列为高危的三种情况之一。
此外,新版指南强调,在难以确定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中危人群),可考虑结合ASCVD风险增强因素(如左心室肥厚、Lp(a) ≥500 mg/L、肥胖或腹部肥胖、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患者合并有多个风险增强因素时更倾向按高危处理。
血脂合适水平的参考标准及血脂筛查要点提示:(1)LDL-C的参考水平仅适用于ASCVD总体风险为低危的人群。
(2)在临床实践中判断患者LDL-C控制水平时应参照ASCVD总体发病风险。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颁布一关于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1)LDL-C 作为ASCVD 风险干预的首要靶点;2)非HDL-C作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TG、极低LDL-C 患者ASCVD风险干预的靶点;3)ApoB作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TG、极低LDL-C患者ASCVD风险干预的次要靶点;4)高TG作为LDL-C达标后ASCVD高危患者管理指标;5)高Lp(a)作为ASCVD高危患者的管理指标;6)不推荐HDL-C作为干预靶点。
二降脂治疗目标值根据患者ASCVD危险分层确定LDL-C的控制目标值。
1)低危患者:LDL-C<3.4 mmol/L;2)中、高危患者:LDL-C<2.6 mmol/L;3)极高危患者: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4)超高危患者:LDL-C<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三降脂达标的策略1)生活方式干预是降脂治疗的基础;2)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达标的起始治疗;3)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不能达标者,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治疗;4)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LDL-C仍不能达标者,联合PCSK9抑制剂;5)基线LDL-C 水平较高且预计他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难以达标的超高危患者可直接启动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6)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
四高甘油三酯的管理1)TG>5.6 mmol/L 时,可采用贝特类药物、高纯度ω-3 脂肪酸或烟酸类药物治疗,减少胰腺炎风险;2)ASCVD 患者及高危人群接受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如TG>2.3mmol/L,应考虑给予大剂量IPE(2 g,每日2 次)以降低ASCVD 风险;3)ASCVD 患者及高危人群接受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如TG>2.3 mmol/L,可给予高纯度ω-3 脂肪酸或非诺贝特、苯扎贝特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
ESC 血脂指南解读什么是ESC血脂指南?ESC指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血脂指南是由ESC制定发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的相关指南,包括血脂的管理。
该指南的目的是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处理血脂异常问题,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为什么需要ESC血脂指南?血脂异常是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原因,可以说是冠心病等众多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血症不仅是全球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而且是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最常见的可控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需要更好的处理与控制血脂异常问题。
ESC血脂指南的内容ESC血脂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血脂异常的定义ESC血脂指南对血脂异常的定义是,总胆固醇(TC)≥ 190毫克/分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15毫克/分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1.04毫克/分升,三酰甘油(TG)≥ 150毫克/分升。
血脂异常的分类ESC血脂指南将血脂异常分为三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ESC血脂指南列举了血脂异常的多个危险因素,例如年龄、性别、饮食结构、体重、运动、吸烟、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血脂异常的治疗方法ESC血脂指南对血脂异常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其中包括了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这三种类型。
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旨在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戒烟等方式来降低血脂水平。
例如,通过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等手段来改善饮食结构。
同时,增加有氧运动和耐力训练以及增加日常活动量也有助于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改变无法有效降低血脂,药物治疗将是必要的。
ESC血脂指南推荐使用他汀类药物作为第一线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此外,贝特类药物、嗪麦胺和福泉宁等药物也可作为辅助药物使用。
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如血脂异常非常严重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手术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要点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已在线发表。
本指南是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 年修订版)》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公布的研究数据制定而成的,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血脂异常防治的主要的纲领性文件。
现将新指南的要点汇总如下:一、关于血脂干预靶点及管理1)LDL-C 作为ASCVD 风险干预的首要靶点;2)非HDL-C作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TG、极低LDL-C 患者ASCVD 风险干预的靶点;3)ApoB作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高TG、极低LDL-C患者ASCVD风险干预的次要靶点;4)高TG作为LDL-C达标后ASCVD高危患者管理指标;5)高Lp(a)作为ASCVD高危患者的管理指标;6)不推荐HDL-C作为干预靶点。
二、降脂治疗目标值根据患者ASCVD危险分层确定LDL-C的控制目标值。
1)低危患者:LDL-C<3.4 mmol/L;2)中、高危患者:LDL-C<2.6 mmol/L;3)极高危患者:LDL-C<1.8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4)超高危患者:LDL-C<1.4 mmol/L且较基线降低幅度>50%。
三、降脂达标的策略1)生活方式干预是降脂治疗的基础;2)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达标的起始治疗;3)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LDL-C不能达标者,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治疗;4)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LDL-C仍不能达标者,联合PCSK9抑制剂;5)基线LDL-C 水平较高且预计他汀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难以达标的超高危患者可直接启动他汀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6)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应考虑使用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抑制剂。
四、高甘油三酯的管理1)TG>5.6 mmol/L 时,可采用贝特类药物、高纯度ω-3 脂肪酸或烟酸类药物治疗,减少胰腺炎风险;2)ASCVD 患者及高危人群接受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如TG>2.3mmol/L,应考虑给予大剂量IPE(2 g,每日2 次)以降低ASCVD 风险;3)ASCVD 患者及高危人群接受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如TG>2.3 mmol/L,可给予高纯度ω-3 脂肪酸或非诺贝特、苯扎贝特进一步降低ASCVD风险。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血脂异常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给出了清晰的指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关于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内容。
一、血脂异常概述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类物质代谢紊乱所导致的疾病。
它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异常。
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及时诊断并有效管理血脂异常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
二、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是对血脂异常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指导,它基于大量临床数据和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了国内外专家的共识,对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适用于医务人员,也是普通人群了解和预防血脂异常的重要参考。
三、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的血脂异常诊断标准在《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并对不同人群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的划分。
除了基本的生化指标外,指南还介绍了临床症状和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血脂情况,可以更准确地诊断血脂异常。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为预防和管理血脂异常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通过关注生活方式、科学饮食和适量锻炼,我们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异常的发生风险。
作为一位健康意识重视的个体,我将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血脂情况,并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如适当控制摄入脂肪和热量,保持体重,规律运动等,以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入探讨,我们对我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关于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一指南的发布为血脂异常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重视自身的血脂健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做出积极的改变。
热点快播:2013年ACC/AHA 成人降胆固醇治疗指南2013-11-28 19:22 来源:中国心血管杂志作者:马赛、郭艺芳字体大小: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与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颁布了2013版成人降胆固醇治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1]。
该指南以现有研究证据为依据,强调他汀类药物在降低ASCVD风险方面的获益,对ASCVD的一级、二级预防及风险评估、他汀类药物的管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这一指南虽然针对西方人群所制定,但对我国人群的血脂异常管理与ASCVD的防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现将其要点介绍如下。
1 指南要点1.1 强调他汀类药物降胆固醇可降低ASCVD风险指南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明确以下4组患者可由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1)确诊ASCVD者;(2)原发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4.9 mmol/L);(3)40~75岁、LDL-C为1.8~4.9 mmol/L 的糖尿病患者;(4)无ASCVD与糖尿病,但其10年ASCVD风险≥7.5%者。
指南重点强调他汀类药物在ASCVD 一级和二级预防中降低ASCVD风险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治疗强度作出了分级推荐(表1)。
表1: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幅度1.2 LDL-C和/或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治疗目标值缺乏证据专家组认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为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LDL-C和/或non-HDL-C治疗目标。
在ASCVD常规预防措施中,对最可能获益人群应用适当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ASCVD风险。
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比尚待明确。
1.3 更新他汀类药物一级预防风险评估指南推荐对所有患者评估其10年ASCVD风险,并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最能获益的对象。
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医生与患者要充分沟通。
1.4 药物安全性建议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提示要充分考虑用药安全性问题。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版摘要:一、引言二、血脂管理的重要性1.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2.血脂异常在我国的发病率三、血脂管理的策略1.健康生活方式2.药物治疗四、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1.血脂检测指标2.血脂异常的分类五、血脂异常的治疗目标与措施1.治疗目标2.治疗措施六、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1.儿童和青少年2.孕妇3.老年人七、血脂管理的随访与监测1.随访频率2.监测指标八、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攀升。
血脂异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已引起广泛关注。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进行血脂管理,我国发布了2023年版的血脂管理指南。
本文将围绕指南内容,为您详细解读血脂管理的方方面面。
二、血脂管理的重要性1.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血脂异常是指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分异常,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等。
研究发现,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心血管疾病。
2.血脂异常在我国的发病率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血脂异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已达34.7%。
血脂异常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加强血脂管理势在必行。
三、血脂管理的策略1.健康生活方式血脂管理的首选方法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包括:①合理膳食: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②增加体育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③戒烟限酒:戒烟、限制酒精摄入;④控制体重:维持或达到正常体重范围。
2.药物治疗对于生活方式干预后血脂仍不达标的患者,需考虑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烟酸类药物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四、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1.血脂检测指标血脂检测主要包括以下指标:TC、TG、HDL-C、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等。
中国血熊管理指南2024要点(*图表) 近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笔层版2024年)》正式发布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本文对指前中血脂检测项目、血脂箭查对象、血脂管理原则以及特定人群的血脂管理等耍点内容进行梳理,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血南检制双目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酶(TG).抵密度悬近自整固的.育密度Itgi白型网n(HDI.√-),
•拿HD∣1∙C-TC∙HDI.《.代表了所有APOB的脱蛋白电冏醇第总量.可作为AsCVDT和二级期防的干K配戏
血脂检测项」 目
-其他检测
二、血解篇查对象 血脂筛查有利于及早发现血脂异常人群和指导ASCVD风险评估与干预治疗。对于普通人群,建议〈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TC、1.D1.-C、HD1.-C和TG),>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血脂检测。
采集静脉血,采血前至少2周内保持日常饮食习惯和体重稳定,24h内不进行剧烈身体活动,禁食872h,坐位休息至少5min。
常规检测 ∙ ΛpoAI.Ap<∙B.Aa∣1.4>∣; ∙ ApeAI主要反映爽密度脂生臼(HDI)■孰水平;
∙ APoB主要反映低密度胞蛋白(I.m.>IaW水平: ∙ Ip(∙)由1.D1.样IR陀和・・量白(八)Ia成.是⅛SCVD4U林化性主动心・陕卒的独立危险因K 有多个ASCVD他险因素(如高血压、物 尿病、屁胖.吸烟〉者
有早发ASCVD家族史(男性一级亲黑 <55岁或女性一级亲属<65岁患AS(XD)
血脂检查重点对象 三、血脂管理原则 1 .ASCVD总体风险评估
依据ASCVD危险分层进行不同强度干预是血脂管理的核心策略, ASCVD总体风险评估是血胎管理决策的基础。
—」J To
W∙τw∙e∙∙∙.WB∙MMMAM.λββnt∙⅜MOMUtIHI 134X∙a*aκQ‹TC>UMM4⅞
3∙*I>>-∙∙ rtwev>∙∙. [♦・>懵SQ令・・a∙∙*1i∙ι∙o∙Uf∙eι<∙∙
最新《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更新要点一.心血管疾病仍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主的心血管病(CVD,如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占死因构成的40%以上。
2019年,CVD导致的死亡在农村和城市死亡原因中占比分别为46.74%和44.26%o近年来,我国居民血脂水平明显升高,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增加。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是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
面对我国ASCVD疾病负担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管理刻不容缓。
2018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C)平均为4.8mmo1/1z1D1-C为2.9mmo1/1,甘油三酯(TG)为1.7mmo1/1,与2002、2010、2015年进行的全国性调查获得的数据相比,各项血脂成分的平均水平均明显升高。
同时,>18岁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为35.6%,与2015年全国调查的血脂异常患病率相比依然有所上升,其中高TC血症(TC≥6.2mmo1/1)患病率的增加最为明显。
与2015年的数据相比,2018年高TC血症年龄标化患病率增高近1停从4.9%增至8.2%)。
高1D1-C血症患病率也持续上升,2018年>18岁成人1D1-C>4.1mmo1/1的比例为8.0%,而2010年和2015年18岁成人1D1-C>4.1mmo1/1的比例分别为5.6%和7.2%β对于ASCVD高危人群和ASCVD患者,防治重点应为提高降脂治疗率和1D1C 达标率。
在一级预防的ASCVD高危人群中,降脂药物的治疗率仅为5.5%;在已患ASCVD人群中,治疗率为14.5%,1D1-C达标率仅为6.8%o在全国246家医院的10451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患者中,采用《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标准进行分析显示,75.1%患者为超高危患者,入院时1D1-C达标率(1D1-C<1.4mmo1/1)仅为6.6%o最新一项纳入9944例包括慢性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在内的ASCVD患者随访研究提示,中国ASeVD患者中26%为超高危患者,1D1-C达标率仅为13%o二.四大亮点,助力从儿童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血脂管理2016年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的支持下,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制订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2020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摘要:一、血脂管理指南概述1.背景与意义2.主要内容3.适用范围二、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1.血脂异常的定义与分类2.血脂检测方法3.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三、血脂异常的治疗与管理1.治疗目标与策略2.生活方式干预3.药物治疗4.治疗监测与随访四、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1.老年人2.儿童与青少年3.孕妇4.慢性病患者五、血脂管理指南的推广与应用1.指南的推广2.指南的应用3.血脂管理的前景与挑战正文:《2020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中国血脂管理领域最新的权威指南,旨在为我国血脂异常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指南详细介绍了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治疗与管理、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以及血脂管理指南的推广与应用等内容,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指导。
一、血脂管理指南概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血脂异常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血脂管理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际最新研究进展,为血脂异常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本指南对血脂异常的定义、分类和诊断标准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血脂检测的重要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血脂异常诊断依据。
三、血脂异常的治疗与管理本指南提出了血脂异常的治疗目标与策略,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在血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各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并提出了治疗监测与随访的具体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实用的血脂管理方法。
四、特殊人群的血脂管理本指南针对老年人、儿童与青少年、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提出了相应的血脂管理策略,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五、血脂管理指南的推广与应用本指南对指南的推广、应用以及血脂管理的前景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血脂管理的重要性,为我国血脂管理水平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各国血脂管理指南的主要特点及差异
近年来各国血脂管理指南层出不穷,主要包括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
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胆固醇管理指南,2011年发表的欧洲心
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ESC / 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2014
年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专家小组以患者为中心血脂异常管理建议。
201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更新的预防成人心血管疾病血脂异常
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IAS)关于全球血脂异
常管理建议等。本文对这些指南的特点及差异进行概述。
1各指南的特点
2013 ACC/AHA指南遵循美国ATPIII指南,明确了从降脂治疗(LLT)
中获益的4个风险组。提出新的估计冠状动脉心脏病(CHD)和缺血性卒
中事件的10年风险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评估工具。
根据强化他汀降胆固醇的目标,强调了LLT的重要性,同时重视安全性检
测;ESC/EAS指南将患者分为极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及低风险组,
使用冠状动脉风险估计(SCo rE)系统来估计致命性ASCVD事件的10
年风险,承认生物标志物和成像学在心血管风险预测中的作用;NLA建议
特点是当来自随机临床试验(RCT)的最高等级证据无法回答所有临床问
题时,使用来自RCT和非随机研究的证据,也分成非常高风险,高风险,
中等风险及低风险组;2012年CCS根据最新研究结果对2009年指南进
行更新,扩展了若干建议,确定了3个风险组;IAS建议分为初级和二级
预防,因RCT证据以及流行病学、遗传和基础科学研究等原因,一级预防
RCT证据有限,而二级预防RCT证据充分。建议充分肯定了不健康生活
习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重要性,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以及长期识别ASCVD风险的4个风险组。
此外,各指南也有些共同点:主要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终身的过
程。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定期体育活动,这是ASCVD预防的基
础,致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与ASCVD风险的相关性,而降低致动脉粥样
硬化胆固醇可以降低ASCVD风险;指南只是一个指导, 临床判断由LLT
的最终决定;患者积极参与和共同决策极为重要;控制相关风险因素,例
如吸烟、高血压和肥胖;对于ASCVD患者要积极治疗,各指南均推荐他
汀类药物作为临床ASCVD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治疗家族病史在早期动
脉粥样硬化事件发生中的重要性,以及使用生物标志物检测和成像学对患
者进行风险分层的重要性;降脂治疗的获益取决于患者的绝对风险程度,
其风险程度的评估可以用某些风险评估工具衡量;各指南均建议在开始
LLT后检测血脂质,并以检测其反应性来采取相应的治疗,并均认可药物
依从性的重要性。
2各指南差异
各指南主要包括如下差异:(1)各指南的风险评估手段。目前最广泛
使用的手段是Framingham 10年CHD风险评估,而ATPIII指南推荐使
用的手段就是Framingham 10年CHD风险评估。2013年ACC/AHA
指南介绍了10年ASCVD风险评估手段,将并卒中纳入10年ASCVD风
险评估手段作为一项重大改进。除Framingham CHD风险评估因素外,
还纳入糖尿病及部分种族人群特有的风险。尽管最初担心使用ACC/AHA
手段评估ASCVD发生风险过高,但随后研究表明,短期观察结果与其评
估的ASCVD风险大致相同。一项影像学研究表明,与ATP III指南相比,
ACC/AHA指南根据冠状动脉总体斑块负荷进行他汀类药物分层更为精
确,后者还建议对20~59岁健康人进行终生ASCVD风险评估,强调AS
是一个终身过程以及维持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ESC/EAS指南建议使用SCo rE系统评估首次致命性ASCVD事件的
10年风险, 通过将致死风险乘以3(男性)或4(女性),得出总的ASCVD
风险。NLA建议选择其中一个风险评估手段,如10年ASCVD风险评估、
Framingham 10年CHD风险评估、Framingham长期ASCVD风险评
估,后者纳入糖尿病和家族史以计算ASCVD风险,也包括Framingham
10年CHD风险评估中的其他因素。 CCS指南建议修改Framingham10
年风险评分,除已经包含的因素外,修改的Framingham10年风险评估
还纳入糖尿病,以评估冠心病、卒中、外周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的复合风
险。IAS认为长期风险评估优先于短期风险评估,建议各国根据具体情况
重新校准风险。(2)早发ASCVD家族史。2013年ACC/AHA指南考虑了
一级男性家属中ASCVD发病年龄<55岁或一级女性家属<65岁作为早发
ASCVD的家族史,并将其作为附加因素纳入启动他汀类LLT讨论。它指
出,早发ASCVD家族史可使女性ASCVD风险增加1.7倍,男性增加2.0
倍,考虑早发CHD家族史是ASCVD主要的危险因素,说明该类患者早
期使用他汀类治疗的重要性。CCS指南将早发ASCVD家族史个体的
Framingham风险估计值加倍。IAS指南认为ASCVD阳性家族史是AS
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3) 致AS胆固醇成分。ACC/AHA指南确定LDL
-C为致AS胆固醇。除LDL-C之外,其他指南还纳入Non-HDL-C
和载脂蛋白B(Apo B)。ESC/EAS和CCS指南将LDL-C认定为主要
致AS胆固醇,但替代物是Non-HDL-C和Apo B。NLA和IAS建议
将Non-HDL-C作为主要致AS胆固醇指标,而LDL-C为替代。(4 )LLT
目标。尽管ACC/AHA指南不推荐具体LDL-C治疗的目标值,但提供了
使用中-高强度他汀类降低LDL-C百分比的预期值。无论是通过他汀LLT
达到LDL-C目标值、降低到LDL-C百分比预期值,还是通过使用固定
剂量他汀类治疗,ACC/AHA指南也赞同ASCVD事件减少与LDL-C降
低相关。目前争论较多的是ACC/AHA指南制定的使用固定剂量他汀类治
疗方法,而不是基于LDL-C目标值方法。达拉斯心脏研究中心分析显示,
与固定剂量他汀类LLT方法相比,推荐达到LDL-C目标值与ASCVD事
件率降低16%相关。此外,采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每治疗14例及中强度
他汀类药物每治疗21例,分别预计有1例患者避免发生ASCVD事件。
还有一项临床试验分析表明,使用降低LDL-C百分比的方法改善预后价
值超过使用固定剂量他汀类药物及达到目标值的方法。根据ESC/EAS指
南,极高危组LDL-C目标值为<70mg/dl和/或LDL-C降低≥50%,高
危组LDL-C为<100 mg/dl,中危组LDL-C为<115 mg/dl。Apo B
和Non-HDL-C可代替LDL-C(极高危Apo B<80mg/d和高危
<100mg/d),Non-HDL-C目标值比相应的LDL-C值高30mg/dl。
CCS指南建议高危和中危患者LDL-C目标值为<77 mg /dl或LDL-C
降低≥50% 。在特定高危患者中,CCS指南建议用LDL-C<70 mg/dl
替换其目标值。将Apo B <80 mg /dl和≤100mg/dl作为高危患者和中
危患者备选替代治疗方案。NLA指南将极高危组的目标值定为Non-HDL
-C <100 mg/dl,其他风险组<130 mg/dl,LDL-C目标值比Non-
HDL-C目标值低30mg/dl,推荐Apo B作为次选目标(极高危组<80mg
/dl,其他风险组<90mg/dl)。IAS建议关于治疗目标见解主要取决于治
疗目的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对于一级预防,建议LLT与长期风险评
估相联系,高危患者需最积极的LLT。关于致AS血脂的控制水平,一级
预防患者,最佳Non-HDL-C定为<130mg/dl和LDL-C≤100mg/dl。
二级预防患者,Non-HDL-C <100mg/dl和LDL-C<70mg/dl。
(5) 非他汀类药物。尽管各指南建议使用他汀类为首选LLT,但是在他汀
类达到最大耐受剂量后,不同指南使用非他汀LLT存在差异。如在原发性
LDL-C≥190mg/dl患者中,ACC/AHA指南考虑在达到最大强度他汀
LLT后,添加非他汀类以进一步降低LDL-C。ESC/EAS指南考虑若单独
他汀类LLT不能达到LDL-C目标值,可添加非他汀类LLT。NLA指南认
为ASCVD风险降低程度与致AS胆固醇降低程度成正比,建议在使用最
大耐受剂量他汀类后仍在未达到目标值时,考虑给予非他汀类LLT。CCS
指南建议首选单独使用他汀类药物,但也建议在单独他汀类治疗难以达到
预期效果时,考虑非他汀类药物的LLT价值。IAS建议考虑各国当地情况,
在临床判断时考虑治疗强度,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它指出,有
时非他汀类可以配合他汀类药物LLT以达到最佳胆固醇水平。值得注意的
是,已经证明使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配合依折麦布LLT,可使近期
发生ACS患者进一步减少ASCVD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