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63
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学习目标】通过了解“冷战”的形成及其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理解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概念阐释】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
其主要特点有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反苏、反共、反革命,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侵略与反侵略斗争);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等。
冷战: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7年至1991年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
标志事件是由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始,苏联入侵阿富汗、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墙等等。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
【学习指导】1.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冷战”的信号,杜鲁门主义是“冷战”的宣言书,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北约的成立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2.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旧格局,导致两大阵营尖锐对峙,引起国际关系领域一系列矛盾与冲突;但冷战局面下的两极对抗与妥协,也为各种力量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机会。
在冷战局面下,美苏间的对抗与危机虽不时发生,但双方总是寻求各种途径达成妥协,世界形势逐渐走向缓和。
【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1.(2016·新课标Ⅰ卷)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第24课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知识体系)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1、基础①奠定对峙基础:雅尔塔体系②失去同盟基础:二战结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根本原因:国家利益(最为主要)、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根本对立3、具体原因①西欧、日本:衰落②美:实力最强,称霸世界,苏联障碍③苏:威望实力,边界安全,扩大影响④双方:猜疑,夸大威胁,加剧对抗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经过两极格局的瓦解有两层含义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解体,形成三足鼎立二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瓦解,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政治①美:1947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②苏:1947情报局2、经济①美:1948马歇尔计划②苏:1949经互会(也是区域经济集团)3、柏林危机(与德国分裂)①1948年柏林危机:冷战首次高潮②1949德国分裂:东西两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4、军事不结盟运动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股政治势力。
但后来不结盟运动影响力逐渐减弱,被边缘化:一些石油国家成为富国,缅甸退出,中国、巴西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都不是其成员国,冷战结束后,不结盟运动失去了存在价值。
①美:1949北约②苏:1955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华约1991年解散,但北约仍存。
5、冷战扩至亚洲:朝鲜战争使中美……(朝战:1950-1953)6、冷战扩至欧洲: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冷战第二次高潮三、(两极对峙或冷战的)影响1、分裂对抗:①分裂:西欧依美东欧靠苏;世界两大阵营。
②对抗:全面对抗,军备竞赛,核战威胁,冷战思维、相对和平:势均力敌,不轻动武,未爆发世界大战,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3、局部热战历次热战大多与美苏相关①中国:1946-49,国共内战(美国扶蒋反共)②朝鲜: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半岛南北。
1948分裂:南北两国(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53年:朝鲜战争③越南战争(1961-1973)美国扶南反北(共):特种→局部战争;美国发动的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