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评课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2.50 KB
- 文档页数:2
《水面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有探索科学的动力,实验过程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2、敢于假设,猜想中探索科学,区分假设和事实。
3、了解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等活动。
科学知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教学重点难点1、规范操作,认真观察水的表面张力。
2、理解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准备:试管,玻璃杯,滴管,曲别针,水槽,木塞,火柴,硬币,课件等课前实验: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想看吗?老师这有两支粗细不同的试管,将一支同向放入另一支里,我迅速倒转它们,会发生什么?师演示,师:果真如此,现在我在这支试管里加入一些水,再来做相同的动作,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呢?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跑上去了,你们想知道期中的奥秘吗?答案就在本节课里,希望你能从中找出答案,你们有信心做到吗?好,那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什么?(一杯水)你怎么知道是水?(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不明液体不能随便品尝,水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那同学们观察过水的表面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水的表面是什么样的?现在我想继续往里面加水可以吗?要往杯子里加少量的水,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新朋友——教头滴管(课件展示)师演示滴一滴,水溢出来了吗?还可以再继续滴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注意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数一数到水流出来,你们滴了几滴?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成果呢?(学生汇报)师:对于这个实验,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水面都高于杯子边缘了,而水却没有流出来呢?)看来水面隐藏着很大的秘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面的秘密(板书)二、实验探究1.猜想:师:(出示一元硬币)看这是什么?你们平时用它干什么?今天我们不用它买东西,我想用它来装水,你们认为能行吗?如果我们用滴管在硬币上装水,你就为能装几滴?(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面的秘密》教学反思经过精心的备课、准备、实践、教学,虽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想去做得更好,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仍然感觉有很多不足,经过反思主要总结以下几个方面:一、不能有效的调控课堂。
上课的过程中,我的感觉就是学生放出去了就不好往回收了,不知道是学生的兴趣太浓还是老师表达语气有问题,每次叫停的时候,学生都拖拖拉拉,不想放下手中的物品。
还有学生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当时就有些懵,是回答你,还是怎么办?很明显的就感觉到教学经验不足,课堂调控能力太差。
二、时间分配不合理。
刚开始上课拖拖拉拉,提问太多,速度太慢,以至于后面活动太紧,导致还几个环节没时间完成直接删掉了。
各环节轻重主次没显示出来,光导课就用了好多时间,观察水面形状时,改改看看也用了很多时间。
三、课前准备不充分,给学生的提示不够。
一是试管装一半的水,观察水北面高,南面低等状况。
二是杯子里装满水,为了防止学生把水杯碰到,我特地等学生做好了又检查了一遍水杯的装水情况,但是在实验中还有的组把水倒掉一半,或者说碰到水而使水流出来,从而使观察时说形状不是那么鼓,一遍一遍的改,也浪费了很多时间。
四、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清楚。
在实验前的提示应该就是让学生知道要怎么做实验,试验中注意什么。
但是我经过提示后,学生实验有的把水用滴管往外滴水,说水太满了;有的用叉子往杯子里放曲别针;有的把曲别针平着往里放,手都碰到水了;有的就是让曲别针浮在水面上。
我想就是学生没有听明白,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如何去做,以至于实验费时有没有成果,给人的感觉就是走过场。
五、教案不熟。
各个环节的链接有时出现停顿,对学生的提示有的也不全。
就像在往杯子里放曲别针这个实验时,出示曲别针后,问能不能放?不能为什么?能,放多少?这里有一个猜测的环节,当时没让学生猜就直接讨论做法了。
不过对教案的设计,还有几个地方很满意的,例如:在生活中的表面张力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在实验中,亲身体验感受水滴的状态,然后巧妙地过渡到水黾,在这里可以不设计学生来讲生活中的表面张力,因为在第一个环节学生都知道了由于水的表面张力而是水滴圆圆的,滚动式也不破裂,再举例子像眼泪、汗珠、露珠、玻璃上的蒸汽等等也都是水滴状,所以,这里也只要学生理解。
《水面的秘密》科学教学反思《水面的秘密》是一部以科学为主题的教学文本,通过对水面现象的探究,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水面的特性和相关科学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也存在一些可以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认为《水面的秘密》这本教材选题非常恰当,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水面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却隐藏着许多有趣的现象和科学原理。
通过对水面现象的研究,学生可以观察和思考水表面的反射、折射、表面张力等特性,从而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使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和理解水面的特性。
我设计了一些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解释。
同时,我还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和图表,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等形式来展示水面现象的细节,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
我会组织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这种互动的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我在课堂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虽然我设计了一些实验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鼓励他们亲自进行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其次,尽管我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思考,但仍有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缺乏主动性。
这可能与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程度和学习态度有关。
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需要不断寻找新颖的教学资源和方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同时,我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习惯。
最后,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理解和应用水面概念时存在困难,他们难以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面的秘密》评课记录《水面的秘密》评课记录随着“水的表面张力”微视频在《水面秘密》教学中的应用,从教师表达观点和思考的广义上,微视频在使用中的几个问题凸显出来。
现将教师的意见总结如下:1、刘增平老师:现在使用最广泛的微视频是供学生在课前学习的。
本课程的微视频重点关注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表面张力”,这更适合在课堂上使用。
在微视频播放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暂停并要求学生进行操作活动——用滴管向试管加水,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水面鼓胀,这是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
然而,由于微视频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而聪老师在课堂上处理过,因此微视频不能一次播放,这是值得讨论的。
2、邢明芳、于天红老师:我们来谈谈对微视频制作的一些看法。
微视频关注学生的学习。
学生应该觉得这段视频值得学习,想要学习,愿意学习。
因此,有必要在视频的一些环节中加入音乐,如电影的开头和教师实验的操作,以渲染气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更加专注于视频的学习。
3、梁凤珍老师:视频“水的表面张力”的演示为本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课堂效果来看,它比教师的讲解更能吸引学生。
在视频中,以动画的形式,老师最初解释了水的表面张力“水是由许多水分子组成的。
与空气接触的水面上的水分子相互吸引。
就像好朋友手牵手一样,他们紧紧地抓住一起,形成一层保护膜,将水包围在里面。
这种力是水的表面张力,直到它被更强的外力破坏。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生动直观地展示了表面张力,容易理解的单词也容易让学生理解。
提出一个建议:“直到被更强大的外力摧毁”,什么是“更强”?使用硬币盛水,视频中的实验可以盛放37滴水,但另一滴水会从硬币中溢出。
这一滴水能说更强大吗?因此,这句话不够严谨。
你可以想出另一种说法。
4、倪磊、唐伟峰老师:本课程的微视频设计由浅入深,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水的表面张力有深刻的理解和理解。
从精细视频制作的角度来看,它需要改进。
《水面的秘密》科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在教学《水面的秘密》这一内容时,反思了一些问题。
首先,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水面张力的原理。
我只是简单地讲解了表面张力的概念和一些应用,没有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观察和实验。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容易产生被动的学习态度,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其次,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讨论。
我比较倾向于单方面地讲解知识,而没有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思考和发言。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失去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我还发现在教学中,我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等辅助教具。
对于表面张力的实验和展示,我只是简单地在黑板上进行了一些描述,而没有通过实物或视频等形式来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也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水面的秘密》这一内容时,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引导他们进行实际的观察和实验;我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还需要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和实
物展示等辅助教具,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效果性。
通过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效果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水面的秘密》观课报告胡老师:田老师的教学设计,步骤清晰,符合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微视频,创新教学方式,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图片、动画以及视频的形式科学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通过学生对微视频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的思维步步深入逐步提高科学思维的能力。
观察时,我重点关注了田老师是如何呈现材料的。
学生的材料,老师采取了课前分发。
而教师手中的实验材料,在实验操作环节呈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了每一位学生的极强烈的探究欲望。
其次,我重点观察了田老师对材料的使用方法的导向情况。
田老师在这里把实验的设计主动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设计“硬币装水”的实验方法。
通过生活中的画面给学生以引导,同时,及时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与肯定。
深入浅出,使学生很快制定出了实验方案。
正是因为实验之前的充分准备,才使学生在实验中如鱼得水。
顺利完成实验任务,轻轻松松就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在总结结论环节得出了深入的结论。
隋老师:观察与分析: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
在自主探究阶段,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思考,也有个别同学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其他同学或老师提醒。
完成任务后,有的同学在继续研究问题,有的研究用一元的硬币滴水。
还有的组效率比较低,其他组都完成了,他们没有完成任务。
在合作交流阶段,有的小组能够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讨论或辩论,交流氛围良好。
个别小组存在语言霸权,学困生需要在其他同学的提醒和要求下参与,积极性不高,发言也较少。
建议:教师分组时考虑各层次学生的搭配,选取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这样能更好的组织小组内的各项探究、交流活动。
鼓励、表扬学困生的发言,让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水面的秘密》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有探索科学的动力,实验过程能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2、敢于假设,猜想中探索科学,区分假设和事实。
3、了解表面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等活动。
科学知识: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教学重点难点1、规范操作,认真观察水的表面张力。
2、理解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准备:试管,玻璃杯,滴管,曲别针,水槽,木塞,火柴,硬币,课件等课前实验:师:同学们喜欢魔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想看吗?老师这有两支粗细不同的试管,将一支同向放入另一支里,我迅速倒转它们,会发生什么?师演示,师:果真如此,现在我在这支试管里加入一些水,再来做相同的动作,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呢?不但没有掉下来,反而跑上去了,你们想知道期中的奥秘吗?答案就在本节课里,希望你能从中找出答案,你们有信心做到吗?好,那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什么?(一杯水)你怎么知道是水?(透明,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不明液体不能随便品尝,水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那同学们观察过水的表面吗?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水的表面是什么样的?现在我想继续往里面加水可以吗?要往杯子里加少量的水,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位新朋友——教头滴管(课件展示)师演示滴一滴,水溢出来了吗?还可以再继续滴吗?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注意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数一数到水流出来,你们滴了几滴?师: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的实验成果呢?(学生汇报)师:对于这个实验,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水面都高于杯子边缘了,而水却没有流出来呢?)看来水面隐藏着很大的秘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水面的秘密(板书)二、实验探究1.猜想:师:(出示一元硬币)看这是什么?你们平时用它干什么?今天我们不用它买东西,我想用它来装水,你们认为能行吗?如果我们用滴管在硬币上装水,你就为能装几滴?(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水面的秘密》观课报告指教班级:三年级三班观察者:今天观察了钱老师的这节科学课,我认为符合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新课程科学课程标准及目标,实现了所期望的教学目标,这是一节精彩、生动、真实的有效课堂,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一、充分体现探究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主要手段,让学生始终围绕基本问题开展积极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制定操作规则,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进行小组研究,通过研究、观察,学生真正得到科学课的成功体验。
二、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得到了体现本节课体现了科学课的教学特征和科学课的课程性质,在学生认真探索的过程当中,在学生尝试、探索、操作的活动中,颜老师积极鼓励学生去实践、去尝试、去探索,不断让学生建立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让学生猜测、设置问题,始终没有提供答案,而是激励学生去动手实践、讨论、观察、发现、思考、结论,体现新课程教学的过程原则。
让学生有意无意中感受到科学研究的流程和实验步骤:从假设——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意识。
三、愉快教学理念和方式钱老师把愉快教育引入科学课,用微笑和亲切自然的语言创设了愉快教学的教学氛围,语言幽默风趣,适合学生口味,接近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比如:“请同学注意,老师开始变了哦!”“请你用最美丽的语言说一下”,这些亲切自然的教学话语使学生感到了惬意,感受到真实和真诚。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微视频演示实验,取得了实验的成功,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同时有了收获,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分享了成功的幸福。
四、现代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效果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现代技术支持得到充分利用,设计了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几个微视频,使文本课程与生活课程得到有效整合;情景设计得到合理安排,从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大头钉、硬币上滴水到水球实验等真实情景,给学生一种活的课程,增加了学生的感知和理解。
五、深刻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
《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游戏: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大家看这是什么?(出示吹泡泡的瓶子)谁来吹泡泡?(找学生上前边来吹泡泡)问:吹泡泡好玩吗?(好玩)师:吹泡泡不仅好玩儿,其中还隐藏着科学的秘密呢,大家想知道吗?一会儿你会在课上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开始上课。
一、导入:播放水黾的视频。
师:同学们,水黾为什么能在水面上?谁能猜猜原因?师:同学们猜可能和水面有关,那水面会有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水面的秘密”(板书课题:水面的秘密)二、探究活动:1、观察水的表面的样子启发学生观察桌子上的一满杯水的表面是什么样的,并请学生来描述一下水面的样子。
(师根据学生描述板书“凸”字)在启发学生观察量筒里的水面的样子,并请学生描述水面的样子。
(师根据学生描述板书“凹”字)启发学生根据两个现象提出问题:(1)杯子的水面为什么是凸出来?(2)量筒的水面为什么是凹下去的?2、实验探究活动(1)介绍桌上的实验器材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实验器材,并教给学生滴管的使用方法。
(2)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问题1:你认为还能往这一满杯水中加水吗?如果能,你猜猜再加几滴水才能使杯子里的水溢出来?问题2:你认为能往这杯水中放回形针吗?如果能,猜猜能放几枚,杯子里的水溢出来?问题3:你能用硬币盛水吗?如果能,猜猜能盛几滴水?对于以上问题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到实验记录单的我的猜想的格子中。
(3)分组实验出示温馨提示:A、往杯子或硬币上滴水时,要一滴一滴数清楚,并且仔细观察水的变化;B、往被子里放回形针时,要轻轻放,手不能接触到水面,并且要注意水面的变化;C、记录员要做好记录。
各小组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情况进行汇报,并将汇报小组的实验记录进行对比。
提问:通过各小组的汇报,你有什么发现吗?(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差挺大)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出示资料卡揭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并进行板书。
青岛版科学三上《水面的秘密》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够依照观看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进行长时刻的观看活动;会通过观看、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愿合作与交流;养成细致观看的适应;由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到,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明白水的表面张力的特点,认识到水的表面有张力;明白得水的表面张力在生活用的现象与应用。
教学预备:小铁环、滴管、硬币、水槽、玻璃杯、荷叶、塑料瓶盖等教学过程一、导课1、教师出示小铁圈,请学生平着放入水中,再慢慢提出来,观看小铁环上有什么现象发生和手上有什么的感受。
2、学生动手操作,发觉小铁环上会有一层水膜。
依照观看到的现象和手上的感受提出问题3、教师适时引导,揭示课题。
二、探究水的表面张力(一)、观看水的表面是什么模样的。
1、提出问题:大伙儿认为水的表面是什么模样的呢?(学生讨论汇报)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观看试管内的水面及装满水的水杯的水面,是不是与学生的回答一致。
3、再请学生用滴管往荷叶滴水,看看有什么发觉?4、学生汇报:试管里的水面是凹下去的,杯子里的水面是突出来的,荷叶上的露珠表面是圆的。
(二)、大胆猜想,实验探究1、请学生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大头针,并推测放多少曲别针水会溢出来?2、生推测:3根、5根、10根……(将推测板书到黑板上)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学生讨论汇报)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终止,汇报结果,学生的推测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
6、提出问题:通过以上活动说明水面有什么样的性质呢?7、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结论。
(三)、自由活动:进一步感受水的表面张力(1)往硬币上滴水1、(出示硬币)提出问题:这枚硬币上能够装水吗?如何装?能装多少呢?2、生:还能装水,用滴灌往硬币上滴水。
能装10滴、20滴……3、请学生讨论实验应该注意什么?讨论后汇报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5、实验终止,汇报结果(学生的推测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
《水面的秘密》的评课报告
本课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
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操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
一、从生活入手,激起探究兴趣。
“生活是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玩水”的经验学生并不陌生,虽然学生都玩过水,但对于水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并没有认真观察过,思考过。
课的开始,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自己见过的水面是什么样子?多数学生没有真正留意过,既使看过,也是表面现象,如颜色、有波纹等。
因此接下来,设计了两个装水小活动:一是装半杯水,装完后仔细观察,杯内的水面是什么样的?二是装满一杯水,在装的过程中,我及时问学生:“你认为水装到什么程度才算满?”并引导学生用滴管继续把水装满。
这时让学生再去观察水面,满杯水的水面有点鼓的,原来水面不是平的,这是怎么回事?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被激发起来了。
这样,从生活中的普通水面入手,逐层深入,适时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小小的水面还藏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真是有趣。
就像一颗小石头,在水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将学生的探究激情荡漾开来,纷纷积极踊跃地投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二、有序地观察,引导自主探究。
这是一节观察课,本课就是让学生在各种探究活动中观察水面的变化,从而得出水面的秘密就是水有表面张力。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半杯水的水面是什么样的,又是让学生观察满杯水的水面是什么样的。
在学生已有了一杯满水的前提下,让学生大胆猜测,满满的一杯水内还能放曲别针吗?如果能放,能放多少枚?学生小组讨论,大胆猜想。
这时,及时把学生的猜想结果记录下来,以便与实验结果作以比较。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水面,观察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做到有的放矢,培养了学生课堂上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水面都突出杯子面很高了,但是水还没流出来,纷纷感到奇怪。
在学生
的惊奇中又设计了“给硬币装水”的活动,出示一元的硬币,让学生猜想能不能在硬币上面装水,如果能,你认为能装几滴?学生大都猜测不能装,于是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
在滴水的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这时学生发现水面越滴越高,都快成球形了,水还没有流出来,进一步体验到了水面神奇的现象。
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交流、结论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有序地观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神奇的水面现象就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从而揭示出了水面的秘密。
通过几个不同的观察水面的探究活动,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科学有序地观察,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有序的观察能力,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合理的拓展,问题使探究走出课堂。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导火索。
教师是“从问题引入又从问题结束”。
引入性问题是将学生领入探究学习之中,在探究中不是以解决问题而圆满,而是以最终又提出新问题进一步探究而圆满结束。
课堂探究中,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交流、结论这一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发现了水有表面张力这一现象。
然后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样,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会持续发展下去,而学生科学素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问题引入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和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