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里士多德《诗学》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以形式、内容二元观对文学审美向度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形式美与内容美。
文学的形式美主要由声韵、节奏、文学修辞、文学体裁等方面构成,而内容美则侧重于思想、情感、心理方面。
在文艺审美过程中,形式作用于感官直觉,其直接结果是形成了读者对于文学作品整体的印象。
相比较于内容美往往溢出纯粹的审美领域(思想、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更多地与“求真”“求善”相联系),形式美的美学意蕴更为突出。
在西方的文学传统中,对修辞学的重视,构成其文学形式美追求的基本前提。
西方传统的修辞学分为五个主要的部门,分别是发明(invention)、谋篇(disposition)、文采(elocution)、记忆(memorization)、发表(delivery)[1]4。
从文学角度上说,这五大部门是一个近乎完整创作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便在于谋篇与文采,因为它们直接与创作技法相关,关乎文学作品的形式美。
于是,随着对这几个部分探讨的深入,谋篇所涉及的文体学和文采所涉及的辞格学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了西方古典修辞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乃至于在现代修辞学未兴之时,成为了西方古典修辞学的代名词。
追溯西方修辞学的源头,不得不提到古希腊,修辞学乃是“古希腊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希腊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2]。
其修辞学之发达,深度影响了文学及文学批评的发展,直接体现为文论家们对文学作品中诸多形式要素(如格律、语言、结构)的关注。
依据文学体裁进行划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式批评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诗歌格律、语言、结构,二是戏剧格律、语言、结构。
无论是诗歌之修辞,还是戏剧之修辞,均在此三方面深耕,展现其文学形式方面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范式。
一、诗歌格律、语言、结构批评从文体角度看,古希腊文学以史诗及戏剧见长,如荷马()的史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人的悲剧。
创作的丰产、创作实践的深入,必将推动文学批评发展,进而形成理论总结,催化新的创作。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
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
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
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
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
”“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
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
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
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三类事中选取摹仿对象,对此三种摹仿不同对象、体现不同创作倾向的艺术,亚里士多德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诗学》读书报告《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
《诗学》原名《论诗的》,意即“论诗的学术”,应译为《论诗艺》。
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柏拉图的理式说,提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否定了艺术存在的真实性,而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艺术存在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柏拉图唯心主义观点的文艺观。
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探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系统理论化地论述文艺思想。
现存《诗学》可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论。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将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做了对比,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是摹仿,差别在于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媒介、对象(在行动中的人)和方式不同。
这些摹仿所采取的媒介有颜色、声音、节奏、语言和音调等;摹仿的对象有好人或坏人,他说:“摹仿者所摹仿的对象既然是在行动中的人,而这种人又必然是好人或坏人,只有这种人才具有品格,因此他们所摹仿的人物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坏。
”他认为“人的品格从行动中表现出来,品格是由行动养成的,因此只有在行动中的人才具有品格。
”正如后文所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好的人,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坏的人;摹仿的方式有荷马的叙述方式,也有戏剧的表演方式。
亚里士多德进而指出诗的起源,他认为有两个原因,都出于人的天性,一个是“摹仿的本能”,另一个是“音调感”和“节奏感”,可见诗有其自然产生的原因。
他随即追溯悲剧与喜剧的历史发展。
他说:“悲剧是从酒神颂的临时口占发展出来的,喜剧则是从下等表演的临时口占发展来的。
”《诗学》的第六章至二十二章,主要讨论悲剧。
首先,亚里士多德先对悲剧下定义,即“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整体特征与正确性辨析【关键词】悲剧摹仿史诗酒神美学【概述】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把握该书的整体特征、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并结合具体实例和近现代的理论思维来辨析《诗学》中某些观点的正确性。
【作者】【正文】《诗学》是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传世之作,此书虽然因为古希腊的灭亡而一度消亡,并且该书目前的真实性也不得不让我们引起怀疑,但该书对西方乃至世界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与古罗马的贺拉斯的《诗艺》一同成为西方文论的滥觞。
《诗学》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十六章的,一种是二十六章的。
但目前的通行版本是十六章的,而二十六章的多被疑为伪作。
全书总体来看主要阐述一下任务:艺术和悲剧的大致结构,六分法、五分法、三分发等核心理论、摹仿理论。
本书名字虽然为《诗学》,从本书来看,不仅仅局限于诗这一题材,本书更多地是去研究悲剧的结构与艺术技巧,和史诗的艺术技巧比较,对文学的起源也进行了对于同时代来说较为深入的探讨。
因此该书的使用价值也由此体现。
本书大致可以按逻辑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探讨各种艺术所摹仿的对象以及摹仿所采用的流传媒介和流传方式;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诗的起源与悲剧、喜剧、史诗的发展;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了悲剧,认为“悲剧是对一种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方式是动作的表演。
接着,还分析了它的六个成分,包括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最后讨论了悲剧的主要写作风格;第四部分,亚里士多德主要讨论的是史诗的情节、结构、分类和成分等;第五部分,亚里士多德讨论艺术批评的标准、原则与方法;第六部分,亚里士多德比较了史诗与悲剧的高低。
虽然每部分的内容都不是很多,整本书的全部字数也不过数万,但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文简义深,每个部分都是具有相当深厚的含义。
《诗学》是数千年前的作品,虽然是先贤所做,但由于时代造成的思想和理论上的局限,其中的观点也不得不应该重新来商榷一下。
亚里士多德诗学喜剧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论述了喜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喜剧是一种戏剧形式,通过嘲笑或讽刺来揭示人类的缺点和荒谬之处。
与悲剧相比,喜剧更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智慧。
它的目的是让观众欢笑,并通过笑声来提供娱乐和教育。
亚里士多德将喜剧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旧喜剧(Old Comedy)和新喜剧(New Comedy)。
旧喜剧是古希腊时期的一种喜剧形式,以其夸张的幽默和讽刺社会问题的能力而闻名。
旧喜剧的代表作品是亚里士多弗尼斯(Aristophanes)的剧作,如《蝙蝠》和《青蛙》。
这些剧作常常以政治和社会上的问题为基础,通过滑稽的场景和语言来嘲笑政治家、名人和社会阶层。
新喜剧是在古罗马时期兴起的一种喜剧形式,以其更加现实和浪漫的情节而闻名。
新喜剧的代表作品是普鲁塔克(Plautus)和特伦图斯(Terence)的剧作。
这些剧作通常以爱情、家庭和社交关系为主题,通过利用误会、混乱和喜剧场景来制造笑料。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喜剧的一些基本原则。
他认为,喜剧中的角色应该有缺点和错误,但最终应该通过聪明才智和智慧来解决问题。
他还指出,喜剧中的情节应该是现实的,符合人们的经验和常识。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喜剧的论述强调了其娱乐和教育的功能,以及通过嘲笑和讽刺来揭示人类的缺点和荒谬之处。
这些理论对后来的喜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诗学原文共有三篇,分别是《诗学》(Poetics)、《修辞学》(Rhetoric)和《逻辑学》(Logic)。
其中,《诗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歌研究的经典之作,主要探讨了诗歌的起源、分类、特征以及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诗学》的原文摘录:
1.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通过语音、韵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2. 诗的分类有三种:叙事诗、抒情诗和戏剧性诗。
叙事诗主要叙述事件和故事,抒情诗则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戏剧性诗则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情节和人物。
3. 诗的特征包括:情感、语言、节奏和韵律。
情感是诗的核心,语言是诗的基础,节奏和韵律则是诗的形式。
4. 诗人应该具备观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够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和感人之处,并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5. 诗歌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技巧,如选择合适的词汇、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法。
6. 诗歌的欣赏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并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7. 诗歌的作用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考,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以上是《诗学》的原文摘录,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研究成果。
诗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时,我被他对于诗歌和艺术的深入理解所吸引。
他的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再现现实,而且是对现实的一种理解和解读。
这种解读往往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实现的。
这种模仿不仅是对现实的再现,也是对现实的一种升华和超越。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强调了悲剧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悲剧是一种能够净化观众情感,提高观众道德水平的艺术形式。
悲剧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人类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失败和痛苦,从而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还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的“有机整体”概念。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品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悲剧和其他诗歌形式,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
最后,我认为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指导实践的指南。
他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品,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创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著作。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和人生,也可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亚里士多德《诗学》和贺拉斯《诗艺》的比较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模仿说”一直在西方文艺界影响巨大。
甚至可以说,在浪漫主义兴起之前,“模仿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从亚里士多德到贺拉斯,“模仿说”得到继承并逐步发展完善,正是在这种继承的关系下,他们共同缔造了这套相对完整而全面的文艺理论法则体系。
作为套理论法则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部著作——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罗马贺拉斯的《诗艺》相比较,尽管其观点不尽相同,总体上也是遵循这种继承法则与逻辑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哲学精神的引导了,虽沿用了其老师柏拉图“模仿说”的观点,但是提出了新的见解和理论阐释。
首先他提出了文艺的本质是对人生的模仿。
与柏拉图完全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肯定了“模仿”这一艺术形式。
就像他在《诗学》开篇就提到的“史诗、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①,以及他在《诗学》第二章开始所提到的“模仿者所模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②。
这便首先从本质上肯定了“模仿”这一创作形式,突破了柏拉图模仿与理式隔着三层的观念。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在文章中肯定了模仿作为人的一种本能,而模仿所表现的普遍本质规律也往往需要借助特殊的具体形象来呈现。
在对文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上,贺拉斯基本上保持了和亚里士多德观点的一致性。
他提出了艺术是对生活的模仿,作家应“到风俗中到生活习惯中去寻找模型,从那里汲取活生生的语言”③。
除此之外,文艺作品的对象除了涉及生活中的人事,还需涵盖作家的理性判断,因为判断力是写作成功的开端和源泉。
二.文艺的创作在文艺创作方面,亚里士多德《诗学》主要向读者阐述了悲剧这一艺术形式。
作者采用了大量笔墨解释悲剧的定义以及构成悲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整个悲剧艺术包含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④,且“六个成分里,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⑤。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免费免费免费免费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
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
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
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
第二,对象上的差别。
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文章标题:《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与喜剧:深度解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更是备受瞩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观点进行全面评估,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具有高度悲剧性和宿命感的文学形式,通过对人类痛苦和命运的描绘来引发观众的悲悯和思考。
而喜剧则是以嘲讽和幽默的方式来揭示人类的荒诞和荒唐,旨在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这两种文学形式都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和深刻的内在意义,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将以从简到繁的方式来探讨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
首先从悲剧入手,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和情节发展,主角要有一定的高尚品质,但又不至于完美无缺,他们的命运纠缠于悲剧性事件中,最终导致悲剧结局的发生。
悲剧要能引发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宣泄和救赎。
亚里士多德还强调了悲剧与悲剧性的关系,认为悲剧性是悲剧的核心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人物形象和情节中,还反映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道德启示上。
悲剧通过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和揭示,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普世意义的文学形式。
而当谈到喜剧时,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喜剧的嘲讽和幽默特点。
他认为喜剧应该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
喜剧的结构要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和赞叹,使他们在欢乐中得到启发和触动。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喜剧与喜剧性的关系,认为喜剧性是喜剧的重要特征,它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处理中,也反映在观众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上。
喜剧通过对人类荒诞和荒唐的揭示,引发观众的欢笑和反思,是一种具有轻松愉悦和思想启发的文学形式。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对悲剧和喜剧的深度解读,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还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和情感滋养。
皖西学院课题论文论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美学思想——悲剧的“灵魂”,情节的净化姓名:学号:系别: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摘要:《诗学》是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著,原名为《论诗》,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讲义。
有佚失,现存二十六章,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诗学》里亚里士多德表达了对艺术及悲剧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而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由于史诗,因为——除了别的原因外——它能比史诗更好地实现严肃诗歌的功效和目的①。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说明了决定悲剧性质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
并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和“灵魂”②。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多次提出情节的重要性,并多次提到一个词“卡塔西斯”。
对于这个词的解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主张净化说,第二类主张宣泄说。
我国学者朱光潜先生,也是主张净化说的,他也将“卡塔西斯”译为净化。
但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也包含有宣泄的意思。
本文在净化说方面,以朱光潜先生的净化说为据。
作为悲剧的“灵魂”——情节,从它的编制、设计,引发读者的怜悯和恐惧。
使读者得到净化和宣泄,感受到悲剧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说过“《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③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情节净化一、悲剧的定义要了解悲剧,首先就要明确悲剧的起源。
西方的悲剧艺术最早诞生于古希腊,它起源于古希腊人每年秋季举行的祭祀酒神的歌舞表演,及“酒神送”。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悲剧“是从即兴表演发展而来的,悲剧起源于狄苏朗伯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
”④看到悲剧二字,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剧目。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悲剧并非指结局的悲惨,而是指严肃剧。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⑤。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第一次
界定了古希腊悲剧,为悲剧从理论上下了第一个定义,也成为了西方悲剧美学理
论的源头。《诗学》此书原名的意思是“论诗的技艺”。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
“诗”有“创制”的含义。创制的技艺本来也包括制作实用物品。而“诗”的创
制,则指一切艺术创作。对“诗”也可狭义地理解:从荷马时代至希腊古典文明
时期,文学作品包括颂诗、讽刺诗、史诗、悲剧、喜剧等,都以韵文形式创作。
《诗学》着重研究文学创作,特别是处于希腊古典文学峰巅的悲剧。简言之,亚
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和他的第一哲学、知识论及伦理思想有内在
联系,是他的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学》的译者这样说到“《诗
学》理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
深度的大家之作。”
在这里我想首先谈谈对《诗学》中关于摹仿学的理论的理解。在亚里士多德
看来,所谓艺术之“属”,就是摹仿。而这里所说的“属”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
定义理论,他的定义理论是在他批判了他的导师柏拉图经验定义法的基础上建立
起来的,由此发展起的逻辑学说开创了西方二千多年的科学理论精神。“史诗和
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都是摹仿。”(第
一章),这里不限于悲剧,而是指所有的艺术种类。摹仿是专门相对于艺术而言
的,我们知道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的著作也是用韵文写的,习惯上也称为“诗人”
但实际上并不合适,荷马与哲学家恩培多克勒除了所用的都是格律之外,并没有
什么共同之处,所以我们称荷马是诗人并不为过,但后者,“与其称为诗人,毋
宁称为自然哲学家”。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学说的起源均来自于对前人的成果的总
结并发展,谁都没有能凭空创造了一门学问。那么这样说来,亚里士多德的艺术
摹仿学说是怎样依附于前人的呢?
艺术范畴的本质是摹仿,那么划分艺术门类之“种”的则是“种差”。“种差”
有三:摹仿所用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而这三者的不同
可以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悲、喜的划分是:“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
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第二章),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
划分的。这种好坏人的划分,我们可以嗅到柏拉图的气味,这就是道德主义的气
味。在这一点上,柏拉图的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相同的。在亚里士多
德看来,现实的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的存在,具有多样的意义;诗摹仿
人的活动,在作品中创制出艺术真实的存在;“摹仿”不只是映象外在的形象,
更指表现人的本性与活动,显示人的这种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诗学》的仔细研读,我总结出了关于摹仿学理论的几个个重要观点,
可以概括为三个点。首先,一切艺术产生于摹仿;其次,摹仿是人的本性,艺术
在实现人的本性中进化和完善;最后,摹仿应表现为必然性、或然性和类型。
我认为《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当属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
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他在《诗学》第六章里说到: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言词,具有
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
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
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亚
里士多德说,悲剧艺术之所以是一种特别的艺术,是由六个成分组成的(情节、
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所以后来便有“悲剧六成分”这一说法。
因为本着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易及难的原则,在这里我主要想谈一下
我对其中言词和歌曲的理解。言词,包括语气、音缀、连接词、名词、动词、词
形的变化以及语句的处理等等。歌曲则指的是对歌队里的合唱队所唱的歌。悲剧
是由歌队的形式演变而来的,我们知道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就是以歌队在悲
剧中的地位和意义来重新估计古希腊悲剧神话意义的。在亚里士多德的那个时
代,古希腊悲剧已经由极盛转衰,他已经无法体会到悲剧自酒神崇拜中诞生之际
那种如火如荼的狂热,所以他说,悲剧只是靠阅读也可以看出它的性质(第二十
六章),他已经把悲剧作为标本处理了。当亚里士多德把歌队的作用等同于一个
演员(第十八章)的时候,我们已经可以窥见出一点古希腊悲剧自身堕落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从他的哲学观、伦理观和摹仿说出发,认为:各种艺术形式从不
同角度表现人和现实生活。艺术是求知活动,它表达的情感属于人皆应有的人性,
受理性指导;包括史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在内的雅俗艺术,对社会与人生皆
有不同的价值。他的《诗学》,可以说是回应柏拉图的挑战,为卫护全部“诗”的
形式,维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写出一部深刻有力的“辩护词”。他提出“净化”
说解释悲剧的目的,可以说是以悲剧这一高级艺术为范式,肯定一切优美的希腊
艺术,在领悟人生哲理、陶冶道德情操、谐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皆有积极、良益
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一些人沉溺于宗教狂热,当他们听到神圣庄严的旋
律,灵魂感发神秘的激动,我们看到圣乐的一种使灵魂恢复正常的效果,仿佛他
们的灵魂得到治愈和净洗。那些受怜悯、恐惧及各种情性影响的人,必定有相似
经验,而其他每个易受这些情感影响的人,都会以一种被净洗的样式,使他们的
灵魂得到澄明和愉悦。这种净化的旋律同样给人类一种清纯的快乐”。我们主张
净化那就是旨在宣泄情感。而他们所谓的宣泄,是重复人们潜有的怜悯与恐惧等
病态情感,满足强化而发泄它们的欲望,达到“以毒攻毒”、泻尽它们的目的。这
种像是弗洛伊德式的解释,未免牵强附会。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作为悲剧效果的
怜悯与恐惧是病态的,而认为它们是正常合理的。净化作为一种艺术鉴赏中的审
美移情,在各种艺术中有普遍的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这样理解,符合亚里士多
德的诗学理论。
对于《诗学》这样一部在世界悲剧文学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经典之作,凭借
我现在的能力是不可能完全把它读懂。其中我也产生了诸多的疑问,如《诗学》
是怎样确立人的理性精神为本的人本主义的?在亚里士多德谈到诗与哲学的争
论时他发现他的诗学理论必然受制于他所讨论的特定题材,这一点他无法理解,
所以他用了一个很勉强的理由“碰巧”,那么真的是“碰巧”吗?亚里士多德为
什么在“过失学”中为什么没有试图从英雄习俗的角度去考虑,亚里士多德不就
是想到英雄习俗中这样一些事例才替诗艺下的定义吗?
车尔尼夫斯基曾经也学过“他的概念竟雄霸了两千余年”。 它较为切实、深
刻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以悲剧为代表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及艺术认知社会人生、
教化伦理道德、陶冶审美情操的功用,真切体现了希腊艺术追求真善美的精神,
它对后世西方的美学思想、艺术理论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