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广东)一轮检测 第17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格式:doc
- 大小:256.50 KB
- 文档页数:12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A.魏源B.林则徐C.洪仁玕D.严复2.(2012年3月揭阳一模)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3.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最大价值在于()。
A.开启了清代“经世致用”之先河 B.形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C.看清了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先进 D.改变了封建士大夫传统思维方式4.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无权,推翻历时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他悼念的是()A.康有为 B.袁世凯 C.孙某某 D.陈独秀5.(2011年1月某某某某高二期末22题)1922年,孙某某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
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①实现国共合作②领导北伐战争③提出“新三某某义”④确定“三大政策”⑤颁布《临时约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6.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
”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X7.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某某义进行评价”。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A.新三某某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新三某某义推动了中国革命发展C.新三某某义是对三大政策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XD.新三某某义是资产阶级某某革命纲领8.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9.(2010年12月某某名校高三大联考14题)1897年,某某巡抚邓华熙上奏朝廷,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促成了某某教育的变革。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鸦片战争后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落后有了充分认识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①③解析:②是顽固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对④,抵抗派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落后。
答案:D2.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
这本书是( )A.《海国图志》B.《四洲志》C.《天演论》D.《孔子改制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海国图志》的主要思想。
答案:A3.“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体现了维新思想家们的( )A.君民共主思想B.主权在民思想C.民主共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解析:题干中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都是人民的公仆,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B4.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是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200兆之后始也。
”“大梦唤醒”的含义主要是指()A.“师夷长技"、自强求富B.推行“新政"“预备立宪"C.变法图强、救亡图存D.民主共和、三权分立解析:与“甲午战败"最为接近的事件是维新变法运动,它的首要目标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其他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答案:C5.“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局,开矿务,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这里的“变政”是指( )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民主共和②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③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④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推知,这是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判,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实行变法,改革教育制度,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一、选择题1.某清朝官员召见某学者时,指出:“法制为祖先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更改。
”但该学者反驳指出:“祖先的遗法是叫我们管理他们遗留的土地与人民,如果土地被占领,人民成了西方列强的奴隶,那么祖先遗法又有什么用?”这组对话的时代背景是A.鸦片战争后,士绅主张器物学习B.英法联军入侵后,士人主张鸦片合法化C.中日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建立共和D.甲午战争后,知识分子主张变法维新2.在185O年到1899年这段时间里,我国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发展D.新文化运动的开展3.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
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4.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9世纪70年代,留学主要目的地是欧美;19世纪末,留学主要目的地转向日本。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推动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B.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转变C.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要求D.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影响5.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
思想的评价。
它们的共同点不包括()。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D.属于进步的和爱国的思想6. 1920年6月20日,长沙师范的学生捣毁了长沙城隍庙的神像,结果遭“街痞”殴打,学生们当场死2人,伤6人。
反映了当时长沙A.黑社会势力猖獗B.学生破“四旧”C.长沙人宗教意识浓厚D.新旧文化思想冲突激烈7.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考前三级排查测试:专题18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人教版)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 •新思想萌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 )。
2•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依据是指他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 )。
3 •中国人由学器物向学制度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
4•康梁维新思想借用孔子权威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5•康梁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
6•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7•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关键因素是蔡元培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
&史学界把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都称为近代化运动,是因为它们都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
9•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
10•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答案1.22. V3. V4. X 正确答案:康梁维新思想借用孔子权威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5. V6. x 正确答案:新文化运动最主要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 V 8. V 9. V 10. V處ysy ■■^^nssBrrrrrrri i i ri-i-i ■■■■ii7inmnaaBBaHaHaan-i-i-iiiim-ianna ・・・・・・・・・・・・・・niiiiBrrrrri 11 i I-I mniiimnna・・・・・・・・・・・・・・・i:Hiici*rrrrri i n i-nrrrrrrri i 11 ■■■ ■i i-ii rr■■■■■■■■ 卜涝二级排驾易错、毎魂、必意,陷曲、祺区丈奴点«--------------------------------------------- --- --------------------------------------- *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考点1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1)时代背景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清朝国势渐衰,欧洲国家迅速崛起,向外扩张。
②明清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
(2)主要主张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译成《四洲志》《华事夷言》,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情及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
(3)主要影响①挑战传统心态(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天朝上国的束缚)。
②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③成为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基础。
④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b)(1)背景条件①思想条件: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②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③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④社会条件: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主张(3)影响①指导性: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爱国性: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
③进步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④启蒙性:宣传进步思想,冲击封建旧思想(最重要的影响)。
⑤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c)(1)兴起背景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
(2)形成和传播①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宣传反清革命。
第十七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2分) 1.魏源的《海国图志》对英国政体作了详细介绍,其意图不是( ) A.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 B.反思中国战败教训 C.探究英国获胜原因 D.让国人了解英国国情 解析:魏源的《海国图志》突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来抵抗外国侵略。林则徐与魏源学习西方处于器物(或物质)层次,还没有发展到制度层次。最早希望中国进行政治改革,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是早期维新派。 答案:A 2.《四库全书》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注: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我国近代史上,在实践中直接运用和发展了这一论调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改良派 C.资产阶级革命派 D.农民阶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材料“国朝节取(注: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实际强调学习西方天文等先进技术,同时维护传统科技思想。由此推断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观点。故答案为A。 答案:A 3.日本学者说:“幕府末期一些进步的日本学者、文化人,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所学到的西洋情形与近代化,并不比经过荷兰所学到的有何逊色。”下列体现了日本学者所说的“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中的主要思想的是( ) A.“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B.“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C.“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师夷长技以制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经由中国输入的文献”是指《海国图志》,它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故选D。 答案:D 4.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从材料看,这个派别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但认为我们政教风俗优于他国,指的是洋务派。 答案:A 5.“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50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载自《中国礼制风俗漫谈》)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确切结论是( ) A.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 B.同文馆的创办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 C.同文馆的创办有利于培养翻译、科技等实用性人才 D.同文馆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文馆是1862年设立的,并不能判定是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也没有信息可以确认创办者。从入学的人数可知其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支持,A、B、D都无法确认。从材料中的学习内容可知C项正确。 答案:C 6.金耀基在《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中指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于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当时“中国知识精英”是指( ) A.洋务派 B.维新派 C.革命派 D.改良派 解析:阅读材料,“甲午一战”“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说明洋务运动失败,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由原先的学习器物到政治制度,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有人形象地称,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长程‘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康有为“接棒”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由经济现代化向政治现代化转变的需要 B.中华民族出现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的发展,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领导中国的社会变革,故选C。 答案:C 8.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这段材料的作者应该是 ( ) A.林则徐 B.李鸿章 C.孙中山 D.康有为 解析:据材料可知,俄国因彼得一世改革、日本因明治维新而强大。康有为发动戊戌变法,正是以俄国和日本为榜样。孙中山学习的榜样主要是美国。林则徐、李鸿章属封建官僚,不主张政治改革。 答案: D 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国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用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总结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C.评价洋务派的活动 D.比较中日近代化的异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变法通议》是其宣传变法的文章。 答案:A 10.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解析:西装是近现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因此排除A、B。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对孔子进行了猛烈批判。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托孔子之名进行改革,符合题目说法。 答案:C 11.中国近代有本书出版后屡遭毁禁,1917年再版时作者题记:“光绪辛卯(1891 年)初刊于广州,各省五缩印,甲午奉旨毁版,戊戌庚子二奉伪旨毁版,丁巳冬重刊于京城,戊午秋七月成,更生记。”据此判断这本书是( ) A.《新学伪经考》 B.《天演论》 C.《革命军》 D.《新青年》 解析:甲午年是1895年,戊戌年是1898年,丁巳年是1897年,庚子年是1901年。C项出版于20世纪初,D项发行于1915年;B项《天演论》是维新变法时期由严复翻译的介绍进化论的著作;A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的著作,意在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理论依据,因而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反对。 答案:A 12.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他主张“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 )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B.中体西用的观点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还政于民的主张 解析:严复主张国家是人民的公产,王侯将相者是人民的公仆。这反映了严复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严复属于维新思想家,主张君主立宪制,故B、C说法错误。A项表述中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D 13.近代中国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使昏庸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君无所擅其权„„”从中可以看出此人主张在中国实行( ) A.君主专制制度 B.君主立宪制度 C.议会内阁制度 D.民主共和制度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此人主张保留君主,同时又设立议院来限制君主的权力,所以其主张为君主立宪制度。 答案:B 14.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这表明他( ) A.主张“中体西用” 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郭嵩焘强调的是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所以,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15.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 ) A.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B.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C.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D.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解析:戊戌变法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都是中国资产阶级在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同策略,都说明中国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尤其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思想文化上提出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提出要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反对中国的儒家思想。 答案:D 16.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解析:从材料表面看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改革社会风尚,实质上是要求学习西方文明。 答案:B 17.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根据题意可判断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其主要历史功绩是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选B。 答案:B 18.对近代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民主”“共和”两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发现,1893年~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同盟会忽视了在国内的思想宣传 B.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C.维新变法思潮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D.顽固保守势力阻碍新思想的传播 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A项可排除;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由“民主”一词的频繁出现可排除D项。 答案:C 19.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其中说:“„„以人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