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高中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历史专题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了反对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三年(2020-2022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专题10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教育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22年】1.(2022·浙江·高考真题)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
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
他旨在强调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2.(2022·浙江·高考真题)赫胥黎晚年出版的文集,其中第九卷是《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节选自第九卷,在译文后面他添加了大量案语,表达自己的维新立场。
1898年,《天演论》出版,产生巨大影响。
该书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意义在于()A.睁眼看世界B.宣传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托古改制3.(2022·广东·高考真题)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
”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4.(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
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
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
专题十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西学东渐(一)新思想萌发1、背景:(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2)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和中西联系的扩大;(3)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编译成《四洲志》,系统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情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写《海国图志》:魏源依据《四洲志》编成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在书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几千年来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
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体用之争”——洋务运动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内外交困;(2)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的传入中国。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4、思想内涵: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
5、实践:洋务运动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7.评价:(1)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2)其实践促进了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进程;(3)局限性:只局限于学习西方的科技,没有触及到封建制度。
(三)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1)19世纪6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2)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3)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1)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2)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3)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新文化运动;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基本线索: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走自己的路”──文革结束后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演变历程:(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专题十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和维新变法思想)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19世纪四五十年代)⑴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在广州主持禁烟时,收集西方信息,打探西方情报,编译西方书报。
编译《四洲志》。
⑵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维新变法思想⑴康有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⑵梁启超:发表一系列鼓吹变法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⑶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⑷严复:翻译《天演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共同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变法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⑸维新变法的作用:维新变法不仅是一次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1、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5、主阵地:《新青年》。
6、中心:北京大学。
7、主要内容:⑴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⑵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8、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创造条件;⑴进步性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③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血液酒精含量检测标准English Answer:What is Blood Alcohol Content (BAC)?Blood Alcohol Content (BAC) is a measure of the amount of alcohol in a person's blood. It is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with 0.08% being the legal limit for driving in most countries.How is BAC measured?BAC is measured using a breathalyzer, which is a device that measures the amount of alcohol in a person's breath. Breathalyzers work by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alcohol in the alveolar air, which is the air in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lungs.What factors affect BAC?The following factors can affect a person's BAC:The amount of alcohol consumed.The rate at which it is consumed.The person's weight.The person's age.The person's gender.What are the risks of drinking and driving?Drinking and driving is a serious crime that can have deadly consequences. Alcohol impairs a person's judgment, coordination, and reaction time, which can lead to accidents.What are the penalties for drinking and driving?The penalties for drinking and driving vary dependingon the jurisdiction. However, they can include fines, jail time, and loss of driver's license.How can I avoid drinking and driving?There are a number of ways to avoid drinking and driving, including:Designating a driver before you start drinking.Taking a taxi or ride-sharing service.Staying overnight at a friend's house.Walking or biking home.If you are caught drinking and driving, what should you do?If you are caught drinking and driving, you should cooperate with the police and follow their instructions. You may be asked to take a breathalyzer test or to submitto a blood test. You should also contact an attorney tohelp you understand your rights and options.中文回答:什么是血液酒精浓度(BAC)?血液酒精浓度(BAC)是衡量人血液中酒精含量的一种指标。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内容】
(1)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
(2)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5)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7)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8)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重点回顾:
二、合作探究
1、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结合两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来论证你的判断。
从背景来看经历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从方向来看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程
从任务来看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
从层次来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态度来看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从内容来看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从作用来看前后各种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特点
3、近代各个阶层向西方学习,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本课小结:略
四、学以致用
1、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
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
”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船坚炮利
2、“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的理解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3、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B.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
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5、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6、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丰富、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由零星传人到广泛传播的转变②由学术的介绍到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③由直接运用、实践到丰富、发展的转变④由运用中的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菲强于人也。
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
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雨后可。
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
语言文字其末也。
合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
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材料二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
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材料三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
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四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西学”的主要内容。
你如何理解“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之处和实践结果的相似之处。
(3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中国应如何摆脱“蒙昧时代”?在学习西方上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新特点?(2分)
(4)材料四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的经济主张在当时产生的政治意义。
(4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2分)
(6)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寻求救国道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因素。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