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4.第四节鱼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4.第四节鱼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4.第四节鱼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4.第四节鱼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四节鱼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刘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

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的资料,我国渔业资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 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两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设计意图:在授课中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速记,分工合作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让学生体验到努力的喜悦,成功的兴奋。(二)扁形动物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前三段,就涡虫的生活环境,结构形态及主要的生理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涡虫生活在哪里?样子如何? 2、涡虫的形态有何特点?有何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简要讲解。 引导学生自学华枝睾吸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并参考教材完成以下问题。 1、它的消化器官有何特点? 2、它的生殖器官有何特点? 3、它是怎样感染人体的?什么是寄生? 分析各种扁形动物,总结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生物的特征》word版 公开课获奖教案 (20)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些珍贵资料,融合以后进行再制作,形成了本套作品。 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和概括。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用于对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质疑和补充,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教学 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学 难点植物的营养、呼吸、排除废物 教材 分析 及 教法 设想 讨论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 环节 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实物】 石头、菊花(带有枯枝)、树叶、蝗虫、蚯蚓、杯 子、水等。 【提出问题】 观察并区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区 分的理由是什么? 观察 思考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p2-5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征? (3)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怎样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图片各说明生物的哪项特征?(5)观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吗?拖把、扫帚是生物吗?粉笔是生物吗?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吗?) (6)说一说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独立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总结。 【总结要点】: (1)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根据某一物体是否需要营养、呼吸、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来判断其是否是生物。 (2)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3)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方式不同: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所需的有机物。 4)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气、排尿。 【你说我辨】 下列现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征? 1、蟑螂捕蝉,黄雀在后。 2、葵花朵朵向太阳。 3、蜻蜓点水、金蝉脱壳。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课本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对于生物的特征,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现象你有疑惑,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1、阅读以下短文,说出小球藻是生物吗?从文中找出证据。 宇宙航行时代的到来,使“宇宙食品”的供应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径只有3—5毫米,却能够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使自身产生大量营养物质并且放出氧气,净化太空飞船中的空气。它还能用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一昼夜产生2—3代。 2、一个苹果、一个鸡蛋、一粒小麦种子、一棵小树苗,它们都是生物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3.p6练习2 讨论分析检测归纳 学探导学导引诱思 展示交流质疑深化 梳理知识归纳整合 达标检测巩固提升

八年级生物上册-鱼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鱼》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鱼的呼吸与运动。 【教学难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什么是无脊椎动物?什么是脊椎动物?我们平常吃的鱼属于哪一种?(课件第2页)二、合作探究 观看课件第3页,教师介绍: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 提问: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打开课件第4页)? (一)游泳 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 (二)呼吸 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 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 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 (三)总结鱼类主要特征 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课件第6页的鲫鱼图片,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八年级生物上册目录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2、3、4 第二节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5、6、7 第三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7、8、9 第四节鱼…………………………9、10、11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11、12 第六节鸟…………………………13、14 第七节哺乳动物…………………………15、16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17、18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18、19 第三节社会行为…………………………19、20、21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2、23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3、24 第二节细菌…………………………24、25 第三节真菌…………………………25、26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6、27、28第五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28、29、30第五章病毒…………………………30、31、32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33、34 第二节从种到界…………………………34、35 第二章认识生物的多样性…………………………35、36、37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37、38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涡虫和华枝睾吸虫形态结构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3.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范文 2020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 1/ 9

2020 年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精品教案(完整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教师:制作 CAI 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1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着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这些动物找个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 1、四人一组,根据观察提纲,进行实验:观创设情景(CAI 媒体播放),带领学生进入那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让学生每人说出一种熟悉的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有无脊椎或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他们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2 3/ 9

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丝里密布大量的毛细血管,有助于气体交换,完成水中呼吸。 三、鱼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有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类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能在察鱼缸里鱼的体型、鳞片及运动时鳍的作用,本互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2、根据观察提纲,认真观察录像,分析问题,小组讨论,表述交流,质疑答疑,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3、根据探究问题,在老师指导下,四人一组进行模拟实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通过探究、交流、反思、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运河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探究。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指导,最终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画面聚焦在水中自由生活的鱼。 质疑:鱼为什么适于在水中生活?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录像,分析问题,表述交流,得出结论。 录像播放奇妙的海底世界。 将 3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鱼》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鱼 一、教学设计思想 《鱼类》主要以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呼吸等生命现象和对鳃的介绍为主,重点带出鱼类的基本特征。同时,通过鱼类的实物或标本的观察,使学生认识鱼类的多样性和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并通过和鱼类的比较,得出鱼类特征,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实际用”栏目中,重点说明水质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及保护水产资源的方法。 值得指出的是,本节课关于鲫鱼各种鳍的作用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 学以来的第一个探究活动,虽然无论采取什么办法,从实验操作技能本身来说难度都不会太大,但从做出假设到设计实验等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引导。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鱼类外部形态特征。 2.简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能力目标 尝试进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活动。 情感目标 体会水污染对鱼类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鱼类特征。难点是探究实验的完成过程,由于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应给与较多的帮助,以保证实验设计和

操作的顺利完成。 四、教学媒体 鱼缸、鲫鱼(或其它常见的活鱼)、细线、木条、清水和冷白开水、一些水产动物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 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身边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课本的“身边事”进 行引入。也可以首先调查哪位学生家里养着鱼,请他 们描述一下鱼的生活,进而引入对鱼的生活进行探究 的主题。 回忆鱼的 生活有关的资 料,引发探究 的兴趣。 探究竟 本节的“探究竟”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以观察 为主,后一部分是通过实验探究鱼鳍的作用。“探究 竟”过程与“大家谈2”的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可 安排学生在“探究竟”的过程中,组内总结“鱼类适 应水生生活的特征”。 (一)首先组织学生按照实验小组观察鱼类的外 形,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并体会鱼的鳞片与体表的粘 滑特点,安排学生讨论鱼类在外形和结构特点上是怎 样适应水生生活的。 观察鱼的 外形,认识鱼 的各部分结构。

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庆城县蔡家庙初中赵海龙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动物的多样性 1、种类 2、生活环境 3、运动方式 二、常见的水中动物----鱼 1、游泳:体型呈梭形、鳞片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2、呼吸:鳃是呼吸器官,由鳃丝和鳃盖组成,鳃 每人说出一 种熟悉的动物。然 后,以小组为单 位,尝试着根据有 无脊椎或生活环 境和运动方式的 不同,给这些动物 找个家,将结果填 写在书中的表格 里。 1、四人一 组,根据观察提 纲,进行实验:观 察鱼缸里鱼的体 型、鳞片及运动时 鳍的作用,本互交 流,质疑答疑,归 纳整理,得出结 创设情景 (CAI媒体播放), 带领学生进入那 丰富多彩的动物 世界,让学生每人 说出一种熟悉的 动物(不能重复)。 然后,组织学生根 据有无脊椎或生 活环境和运动方 式的不同,给他们 找个家。 质疑:鱼为什 么适于在水中生 活?出运河观察 提纲,引导学生进 行实验观察,针对 问题进行步步为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教案

生物的进化公开课参赛教案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着重讲述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教材首先在初中生物课的基础上,以“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为主线介绍自然选择。 接着进一步阐述这个学说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并且指出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 关于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教材着重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宏观与微观,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关于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教材着重讲述了突变在种群中出现的数量,以及突变对生物体生存的影响等。 关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教材举例介绍了生物如何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关于隔离导致物种形成,教材主要讲述了物种的概念、隔离和物种的形成这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简要介绍物种的概念,然后讲述隔离的概念和类型,再后举例讲述了经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的物种形成方式。 教材在最后进行了内容的归纳和总结,阐述了四个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了解。 本节中关于种群的内容,可为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中有关种群的内容打下基础;有关进化的原材料、物种的形成等知识需要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有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数目变异等内容作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难点及分析 1、重点和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鱼》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精品教案)

《鱼》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学生会概述脊椎动物中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言下之意,首先学生要学会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次,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最后,学生能够意识到人类与鱼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本节课以深圳教育云为辅助手段,通过构建概念、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等方式落实课标,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鱼的观察,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 学情分析: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1.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鱼比较熟悉,部分同学可能会有养鱼经验。学生平常大多注意到的是鱼的形态,观察过鱼口的张开闭合,但是常常忽视鳃的作用,对于鱼究竟是如何呼吸的,还不清楚。 2.就能力储备而言,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 3.从情感态度上来看,学生对直观、有趣的视频、图片资料、探究实验尤其感兴趣,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7.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教学难点】 鱼的呼吸与运动。 四、教学方法 互联教学助手、课堂上实验操作,小组讨论与展示,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课前给学生发放自学导航,让学生课前明确学习目标,大概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起到一个预习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 孙集一中 赵世栋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本期我打算仍坚持以《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为宗旨,以学校的工作目标课堂为指导,扎实做好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学情分析: 本期我任教八年级3个班的生物教学,从今年上期期末统测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的生物学基础比较好、兴趣较浓。但每个班都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较差、学生物没多大劲。本学期的教学重心仍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提高为主。 三、教学目标 1、坚持业务学习:深入钻研课改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并结合教学实际交流学习心得,写好学习笔记。 2、利用集体备课小组的力量对教材进行充分讨论分析,把握其深度和广度。统一教案、作业设计、教学进度等等。 3、每周积极参加至少一次集体备课、研讨新教材,轮流说课、集体反思等活动。 4、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备课组内相互学习、帮助,精诚团结。每月定期开展听、评课活动。 6、深入开展教学科研,参与教研课题的研究,按时完成每学年撰写论文的工作。 7、注重实验教学,对于分组实验要是每个同学都实际进行操作,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情况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册,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对本学期的演示实验,教师要提前准备,力求实验现象明显,结论准确。通过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实验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用图表表述实验和对实验方案评价能力。 8、加强中考试题研究,把握命题方向做好考试指导工作。 9、培养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落实好生物学后进生转化工作。 四、具体措施 1、精心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学情因材施教; 2、认真上好实验课,利用实验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使优生得到发展,差生得到提高; 4、定期举行单元考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到查遗补漏; 5、引领学生开展复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优生带动差生共同进步。 6、定期开展后进生辅基工作。 五、教学进度 第1周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案第14章 第二节 植物的有性生殖10

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的结构与果实发育的关系; 3、举例说出果实或种子与传播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表达交流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2、说出花和果实的发育关系 难点: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经学习过花的结构,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结构?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问:在花的这些结构当中什么是主要结构? 述: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问: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雄蕊的花药里含有什么物质? 述:在植物开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会散落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这个过程被称为传粉。 问:传粉有哪两种方式? 1、什么叫自花传粉:小麦、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异花传粉:油花、向日葵、苹果(CAI展示) 补充:花粉的传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你知道有哪些途径呢? 虫媒:苹果花; 风媒:玉米花 师生回忆子房的结构,结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示意图 讲述:当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受到柱头上粘液的刺激,花粉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内有两枚精子。花粉落到柱头上便开始了受精过程,要了解受精过程,我们先来了解子房的结构。 述:花粉管过以穿过柱头、花柱,到达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内) 述:接下来的步骤就是通过精卵细胞的结构完全受精,这一重要过程发生在子房中,我们再来详细了解一下子房的结构。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极核:卵细胞(靠近珠孔) 述: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被称为双受精,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一起通过图片来了解。(动画:双受精)

生物公开课教案

生物公开课教案 授课者:颜财滨 授课内容: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第11章第2节《尿的形成与排出》 授课地点:松熹中学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2003年4月10日 一、教学目的: 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与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形成有关的结构特点; 3、说明尿液形成与排出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四、教学用具: 课件、人体躯干与内脏模型、肾单位模型、新鲜猪肾、解剖盘、解剖器(7件装)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多媒体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安排一个课时。 七、教学过程: 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这些都就是代谢废物。人体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与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问:排泄都有哪些途径呢? 答:1、皮肤(汗液的形式);2、呼吸系统(气体的形式);3、泌尿系统(尿的形式)。 备注

在这三个排泄途径中,通过泌尿系统以尿液形式排出废物就是人体最主要的形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懂得尿的形成与排出过程。 人体有八大系统,尿液就是通过泌尿系统排出的。因此,要了解尿的形成,就必须先知道泌尿系统的组成。 (板书)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请瞧大屏幕(在屏幕演示、然后讲解) 肾脏——形成尿液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尿道——排出尿液 一个器官能完成一定的功能,必然有它特有的结构相适应,否则,怎么不就是在心脏形成尿液呢?那么,肾脏就是具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它能形成尿液呢? (板书)二、肾脏 1、位置(出示人体躯干与内脏模型) 2、功能(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形成尿液的场所) 3、结构(实物投影仪下解剖、观察新鲜的猪肾,大屏幕演示) 皮质(毛细血管丰富、颜色深) 髓质(颜色浅) 肾盂(漏斗状) 4、基本单位:肾单位(100多万个肾单位/肾)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单位肾小囊 肾小管 (边指示大屏幕上肾单位图,边讲解)肾小球就是一个由毛细血管弯曲盘绕形成的血管球,血液从入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球,由出球小动脉流出肾小球。肾小球外包围着肾小囊。肾小囊很薄,其内层紧贴肾小球,内外两层之间有一囊腔,称肾小囊腔。肾小球与肾小囊主要分布在肾脏的皮质部分。 备注

八年级生物 《鱼》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四节《鱼》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一个类群,教学中比较容易得到实物,便于学生观察。之前,学生在对无脊椎动物中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学习过程中,有了“观察蚯蚓”、“观察蝗虫”两个实验的探究方法和经验,所以,对于“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实验活动应该可以顺利完成,并总结归纳出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明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鱼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合理利用和保护。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课时]1课时 [教学辅助材料]鱼的骨骼标本,6条鲫鱼及保鲜盒,黑墨水及注射器,有关课程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年年有余”的剪纸图片 导入:年年有余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不陌生,几乎所有和传统习俗有关的节日都会提到年年有余,取的就是鱼字的谐音。 2、展示“女子饭团吞鱼刺,食道化脓丢了命”新闻

提问:我们在生活中应注意细节,那么鱼刺属于鱼的什么结构? 总结:鱼刺是鱼骨骼的一部分。 二、教学引导及点拨 1、展示鱼的骨骼标本及鱼的骨骼图片 引导:在骨骼之中有一条纵穿全身的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在图片中用红色箭头指示) 总结:除鱼类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在身体内都有脊柱称之为脊椎动物。(板书脊椎动物) 提示:还有一类动物,如蚯蚓,体内无脊柱,称之为无脊椎动物。(板书无脊椎动物) 2、应用指导:生活中,肉中有骨头的动物都具有骨骼,一般都为脊椎动物。 提问:鸡是不是脊椎动物?鱿鱼是不是脊椎动物? 3、总结:我们之前学习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脊椎动物中的第一个代表--鱼类。 板书“鱼” 老师讲解: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江河湖泊,因此,鱼的种类十分丰富。 4、图片展示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 概括:鱼的主要特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5、观察与思考:指导实验 展示实验要求 ①观察鲫鱼游动时的运动部位(当鱼前进时,哪些部位在摆动?当鱼转向时,哪些部位在摆动?) ②观察鲫鱼呼吸时,口和鳃盖后缘的张合(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 ③尝试在鱼口前滴黑墨水,观察水流方向。 讨论: (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这对鱼的水生生活有什么意义? (2)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集

2013-2014学年第一学 期 生 物 学 教 案

邓磊 2013-2014学年第一学 期 生 物 学 教

案 吴 学 川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水螅的捕食和体型,血吸虫生活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知道水螅和涡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几种动物的了解,学会总结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初步形成动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图片放映海底世界画面出示相关图片,观看海底景象。 思考:固着在海中礁石的海葵,看起来宛如艳丽的花朵,因此有人称之为”海中之花”.然而,他们却不是植物,而是动物.那么它们是如何捕食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美丽的海底景象,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二、互动授课 腔肠动物 学生自学教材第3-4页,找出水螅的生活环境、形态及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组织学生小组自行解决问题。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形态有何特点? 3.水螅身体结构是由什么构成?体壁由几层细胞构成,体内有几个腔,食物和残渣由何处进出? 4.水螅如何完成捕食和御敌? 5.结合水螅身体结构,阅读“观察与思考”,推测水螅是如何消化和排泄的。 小组讨论并相互验证答案正确性,统一答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各种腔肠动物,总结出主要特征。学生讨论并熟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里;身体呈辐射对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鱼教学设计

《鱼》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想一想、议一议”中,呈现了鲫鱼的骨骼图,引导学生观察鲫鱼的脊柱和组成脊柱的一节节脊椎骨,使学生先对脊柱的概念有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思考自己所了解的动物哪些是有脊柱的?哪些是没有脊柱的?从而将动物分为两个类群: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教材在正文中首先介绍了鱼的多样性,以增加学生对于鱼的感性认识,教材设计了一副对开页的大图,呈现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淡水鱼和海水鱼,并以鲢鱼为例,介绍鱼的基本结构。 本节在“观察和思考”中设计一个活动和一个实验,分别探究鱼鳍的作用和鱼是如何进行呼吸的,由此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 关于鱼与人类的关系,教材不仅从鱼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的层面介绍,而且还在鱼文化方面涉及,让学生不仅体会到鱼的实用价值,还丰富人类的精神境界,此外,教材还结合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鱼类生活的影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学生观看“鱼的外形和运动”视频,体会鱼的身体结构是与水中说生活相适应的。 2.通过观察“鱼的呼吸”理解鱼鳃在鱼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五、设计思路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要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探究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科学观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生物教案

备课簿人教版八年级第上册 科目生物 班级 1---5 教师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备课内容执教人随笔【课题】第五单元第一章 第四节鱼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掌握鱼的种类和鱼的身体结构 3、知道鱼的主要特征 4、了解鱼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鱼的主要特征 难点:掌握鱼的种类和鱼的身体结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1课时备课) 复习导入新课:(复习思考后请同们回答上节课学习的主要问题) 复习巩固: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3、节肢动物的特征有哪些? 4、节肢动物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第四节鱼 【自学质疑】 自学指导(一) 阅读课本19-21页结合插图,完成以下问题: 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2、鱼的种类有哪些? 3、鱼的生活环境如何? 自学指导(二) 阅读课本22-24页结合插图,完成以下问题: 1、鲫鱼的身体结构如何? 2、鱼鳃的作用如何? 3、鱼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鱼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合作释疑】 1、同学们要虚心请教你的小组伙伴,请他们帮助你解决上面不 会的问题和质疑的部分。 2、及时和本组伙伴交流一下,把你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给大家再

叙述一遍。 【展示评价】 自学交流完毕后,分别请各组同学代表展示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代表等应答同学展示完毕后及时补充完善。(其 他同学边听边修改完善自己的答案) 教师点评: 自学指导(一) 1、什么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它们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脊椎动物:它们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2、鱼的种类有哪些? 淡水鱼类: 我国淡水鱼类共计1285种,以水草为主要食料的草鱼、鳊鱼、三角鲂、赤眼鳟等;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等;杂食性的鲤、鲫等;、 海洋鱼类: 海水鱼主要是指产自热带地区的海鱼,它们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是观赏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带鱼,这个最常见.大黄花小黄花.拔皮鱼,墨斗鱼有软骨鱼和硬骨鱼。软骨鱼:鲨鱼、鳐鱼硬骨鱼:太多,说几个有代表性的:蝴蝶鱼、小丑鱼、海马、鳗鱼、弹涂鱼、飞鱼、缘吊、双点吊、雀鲷、盖刺鱼 3、鱼的生活环境如何? 生活在水域环境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自学指导(二) 1、鲫鱼的身体结构如何? 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 2、鱼鳃的作用如何?一般认为有三个作用 1)、呼吸:这是主要功能,鳃丝表面布满微细血管,水中容氧通过血管进入血液,行呼吸作用。 2)、滤食: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水中的浮游生物通过鳃丝过虑,进入口腔进行摄食。例如鲢鱼、鳙鱼是完全靠鳃来摄食的! 3)、同时也是重要的排泄器官,鳃组织的病变将造成氨氮的排泄受阻,血液中氨氮含量升... 3、鱼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鱼与人类密切的关系 ?鱼类可供人食用,金鱼可供观赏。 ?鱼类吞食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残渣,避免了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 ?海中的鱼还为鲸类提供食物来源。 ?“鱼”与“余”同音,中国人除夕宴上以红烧鱼寓意年年有余。 ?诞生了捕鱼业和渔夫、渔民,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才得以诞生。课堂小结:

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两个单元内容。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内容编排图文并茂,加强了启发性,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编写具有弹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知道动物行为的种类、意义,理解动物行为大多通过运动来完成。 3、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4、描述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知识。 5、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方法及意义。 6、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有意识地保护生物,促进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8、积极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七年级一学年的生物学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大部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仍有少数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差,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不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性不足、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不太理想等现象。因此,通过本学期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管理和调控和学习方法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让他们端正学生态度、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新课程理念,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 的充分发展; 2、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促进学生间密切合作,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进一步学习各地先进的教学经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选择适宜的、科学的教学 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学法指导,分组、分层次设置课堂反馈练习,开展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让学生 学会学习,使优生得到更好发展,差生得到提高成优; 5、积极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加强实验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 性、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五、进度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优质课鱼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优质课 《鱼》教学设计 《鱼》教学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张秀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二、教学重点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课件、鱼的骨骼标本、解剖盘、玻璃缸、活鲫鱼若干条、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小烧杯、吸管、一支毛笔。

《鱼》教学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张秀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二、教学重点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课件、鱼的骨骼标本、解剖盘、玻璃缸、活鲫鱼若干条、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小烧杯、吸管、一支毛笔。 《鱼》教学设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张秀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二、教学重点 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四、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课件、鱼的骨骼标本、解剖盘、玻璃缸、活鲫鱼若干条、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小烧杯、吸管、一支毛笔。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全册)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第一节 水中生活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说出动物的生活环境的种类和特点。 2.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3.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4.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5.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变化情况。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索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生活的各种动物类群、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水域污染 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增强直观性);鱼缸、金鱼、气球、吸管、 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查找出水体环境的恶化情况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然后,组织学生填表总结。 生:填表总结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请根据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找个家,然后相互交流。 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 师:通过交流,我们不难发现动物种类繁多,而且生活环境和运动方

式也各不同。 质疑:这些动物都是怎样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的? 生: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播放录像,水中自由生活的鱼。质疑:鱼为什么能在水中自由的生活呢?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像鱼那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呢? 生:开动脑筋,阐述自己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 师:大家的观点正确吗?就让我们先看一看鱼是怎样生活的。组织学生观察鱼缸里的活鱼,然后提出观察问题。(CAI展示) 问题l: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中运动的阻力? 问题2: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胸鳍、腹鳍、尾鳍在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根据提示问题积极动脑思考。然后,表述交流、补充完善,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a.体型呈梭形、鳞片; b.外有黏液,可减少水中运动的阻力; c.鳍:鳍是运动的器官,胸鳍、腹鳍起平衡作用,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些问题仅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来探究。接下来,就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方案。 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研究,提出本组想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相互质疑,补充完善本组设计方案。 生: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 师: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书(P5~P6)中的方法步骤和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探究。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生:体色的观察:鲫鱼背面呈__色,腹面呈__色。 师:这种体色对鲫鱼在水中生活有什么意义? 生:体形的观察:鲫鱼的身体(圆形、侧扁),体呈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