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文化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06.51 KB
- 文档页数:34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一直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不仅涉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传播,更包括文化、价值观念、习俗等多种元素的传递。
国际传播则在跨越国界、超越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实现不同国家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实践案例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深入探究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现状。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来看,涉及到文化认知、文化冲突、文化适应等多个概念。
其中,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通过对不同文化间的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等文化维度的比较,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同时,霍尔姆斯的传播适应理论也为研究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思路,指导国际媒体如何适应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实现有效传播。
这些理论为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实践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实践案例分析方面,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涵盖了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以跨文化广告为例,不同国家的广告语言、符号、色彩等元素的差异经常导致传播效果的不同,需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国际新闻传播方面,跨国传媒集团的兴起使得新闻传播越来越走向全球化,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语种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
在数字化传播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重要载体,推动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与共享。
这些实践案例为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为学术界提供了深入的研究素材。
未来趋势方面,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将继续朝着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将更加频繁,文化融合与碰撞的现象也将更加普遍。
在这种背景下,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需要关注文化认同、文化包容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1.文化的主要特征:(1)。
稳定性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
共享性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
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
流动性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
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
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第一;回避。
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
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
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
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
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
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
——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
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
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
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
”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
(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
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研究第一章: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文化传播得以更加广泛深入地展开。
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已经从传统的观众和生产者转变为生产、分享、传播、反馈和共同创造的参与者。
通过新媒体,全球各地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到有关其他文化的信息和观点,并形成对其他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而这些信息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文化传播过程的影响是极大的。
1.1 新媒体的特点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新媒体的特点包括互动性、即时性、可定制性和社交性,这些特点使得文化传播具有了更加广泛的受众,并且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在互动性方面,传统的文化传播只能是单向的,而通过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沟通和互动,人们可以参与到传播中,分享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度,加深人们的文化认知。
在即时性方面,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可以及时反馈,有助于文化传播的持续性和广泛性。
在可定制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兴趣推荐不同的文化内容。
这也使得文化传播更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
在社交性方面,新媒体可以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各种欣赏、分享、评价和评论的形式,这有助于形成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有利于文化的传递和交流。
1.2 新媒体的平台探究新媒体平台的出现给文化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平台。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分支。
面向群众领域的网络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等,提供了网络化、移动化、互动化的在线社交服务。
通过它们,人们可以创建个人的专业社交网络,在其中进行信息传播、交流甚至创作,以此实现文化传播的拓展和深入。
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也给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个人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接受各种文化信息和文化体验的主要平台,而移动客户端也成为了快速传播文化的途径。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现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文化传播不断走向多元化,但也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的很多新问题。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
然而,正式的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20世纪初。
以下是传播学发展的主要历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体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
传播问题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最早的传播学研究聚焦于大众传媒对社会的影响。
此时的传播学主要是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中发展起来的。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传播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开始关注群体传播和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传播学的理论也变得更加系统和深入。
互动式的传播模式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强调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要关注信息的发送,还要关注接收者的反馈。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传播学开始关注媒介效果研究和媒体内容分析。
学者们运用统计学和实验研究方法,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例如广告对购买行为的影响等。
同时,传播学开始注重对媒体内容的分析和批评,关注其对社会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新的阶段。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传播学开始重视新媒体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网络传播和社交媒体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开始探讨信息社会和网络社会对传播模式和传播理论的挑战。
21世纪以来,传播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
从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到环境传播,学者们开始关注跨国和跨文化的传播问题,探讨全球化时代的传播现象。
此外,数字化和移动化的发展使传播学与科技、数据分析等学科相结合,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向定量化和大数据分析转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关注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到关注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再到关注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以及新媒体和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传播学将继续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究了信息如何被传播、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20世纪。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汇集了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众所周知,信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们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获取信息,也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他人。
传播学的目的就是研究这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机制,以及各种因素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古代传播学对于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我们首先要提及古代的传播学。
在古代,人们就已意识到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并通过文字、口头传统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例如,古代的竹简、碑文等文献形式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
2. 现代传播学的起源现代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工业革命和新闻媒体的兴起,传播学开始受到更多关注。
美国的学者拉斯维尔·厄默森(Lazarsfeld)和欧内斯特·迪钦(Dichter)是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们研究了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馈。
3. 发展与应用在20世纪的后半叶,传播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逐渐扩展到不同的领域和应用。
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也日益完善,传播效果评估、媒介效能等研究成果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4.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崛起,传播学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学主要关注用户生成内容、信息扩散与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网络媒体的兴起也给传播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总结: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古代的信息传播到现代的多媒体传播,从单向传播到多向互动交流,传播学在不断探索和发展。
《跨文化传播学》复习要点一、填空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6、“三论”指的是: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7、内向传播,或称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9、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_提供娱乐。
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大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二、名词解释1、信息是在一种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它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这种创造物可以使内储形态的,也可以是外化形态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内向自我传播所用的材料,也包括外化出来的、用符号形态流通的消息、新闻、资料、数据等。
2、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
是传播活动的产生动因和中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大众传媒积极主动参与者和反馈源。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第一篇: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
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
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
”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
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
(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
简述跨文化交际的学科历程作者:殷丽霞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跨文化交流学逐渐成为传播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
但就其学科特性而言,它已不单单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而是成为一门综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理论的交叉学科,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学科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称霸世界,但当时其他大国强势地位与外交弱势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分驻各国的很多美国大使既不懂当地的语言,也不懂当地的文化。
相比之下,当时的苏联就胜过一筹,90% 的苏联外交官都懂得他们所在国的语言。
为了弥补这一弱势,1946 年美国成立了对外事务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专门针对驻外官员进行职前和职中培训,主持培训的人主要是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语言。
培训问题不大,文化培训却并不顺利。
当然问题并不在于开展培训的人类学家,因为他们也是在秉承自己的职责,向官员们讲授各国人文风俗,但是官员们反映这些知识太宏观,不利于他们与当地人的微观互动。
他们希望学习与当地人交流的具体文化。
一、跨文化交流学科的确立及发展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国内以黑人为先锋,掀起的少数异族争取民权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同时,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美洲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墨西哥的大批移民进入美国,也增加了美国学者研究跨文化交流问题的迫切性。
就是在这样的多元文化推动下,美国跨文化交流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奥利弗(Robert T.Oliver)1962 年出版的《文化与交流》(Cultre and Communication)以及史密斯(Alfred Simth)1966 年出版的《交流与文化》(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就成为当时研究跨文化交流的代表作。
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跨文化交流学逐渐成为传播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是一门涉及人类传播活动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以及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但作为一门学科,它从20世纪初才开始逐渐形成,并在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框架。
20世纪初,传播学主要关注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尤其是推崇"传媒效应"的观点,即媒体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直接而强烈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在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影响力理论和媒体效应理论,试图解释媒体对公众意见、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到了20世纪中叶,传播学逐渐从媒体中心主义向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扩展,关注点从媒体效应转向了传播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和社会交互。
在这一时期,信息传播研究开始注重研究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和传播机制,如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
研究者开始提出新的理论框架,如符号互动论、社会网络理论等,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传播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的传播学注重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现象和传播效应。
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以及人与机器之间的传播等新领域,提出了虚拟社区理论、网络效应理论、数字分裂理论等新的理论框架。
除了研究传播现象和效应,传播学也开始探索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和社会责任。
研究者关注媒体的道德和伦理标准,提出反思性传播、公民传播等研究方向,强调传媒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公正。
总的来说,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媒体中心主义到传播过程研究的转变,再到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研究,同时也关注了传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议题。
未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传播学将继续不断演进,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引导人类传播活动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