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概述
- 格式:pptx
- 大小:479.51 KB
- 文档页数:35
跨⽂化传播学论⽂跨⽂化传播学论⽂随着来华留学⽣的规模和⼈数不断壮⼤,对外汉语已经成为我国⼀个⾼速发展的专业,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在跨⽂化传播语⾔的的同时,如何把握传统的第⼆语⾔教学和⽂化教学之间的关系,本⽂试从跨⽂化传播的⾓度试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化教学意识。
⼀、对外汉语教学与跨⽂化传播之间的关系(⼀)跨⽂化传播学的概念跨⽂化传播学(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译为跨⽂化交际或跨⽂化交流。
但⽆论是传播抑或交流,都强调了⼀种基于⽂化之上的个⼈、群体、种族或者国家之间的交往。
同时,也突出了跨⽂化传播中的“对外交流”和“语⾔交际”两个层⾯的含义。
我们在这⾥运⽤⼀个较为综合的跨⽂化传播定义:各种⽂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不仅关联不同⽂化的成员之间发⽣的信息传播与⼈际交往,还涉及⼈类社会中诸多⽂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
究其实质,跨⽂化传播就是⼀种沟通和建⽴在不同⽂化中的⼈与⼈之间共存关系的⽂化交往活动,或者说,是⼈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化、跨区域的⼀种“延伸”过程。
(⼆)对外汉语教学的概念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语⾔的教学,其根本⽬的是培养语⾔学习者利⽤汉语进⾏跨⽂化交际(跨⽂化传播)的能⼒。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种语⾔教学,同时⼜是⼀种⽂化教学,语⾔教学与⽂化教学的统⼀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最根本特征。
只有挖掘出语⾔背后所包含着的⽂化内容,才能使之得以完满的诠释,正如吕必松先⽣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所讲的⼀样:“从语⾔学习和语⾔教学的⾓度研究语⾔,就必须研究语⾔与⽂化的关系,因为语⾔理解和语⾔使⽤都离不开⼀定的⽂化因素”。
(三)对外汉语教学与跨⽂化传播之间的联系从上⽂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实际上离不开跨⽂化传播的帮助和指导。
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的之⼀就是使语⾔学习者能够进⾏跨⽂化传播或者交际。
⽽同时,跨⽂化传播本⾝所包含的“对外交流”和“语⾔交际”这两个层⾯也恰恰符合了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轮廓与全景透视【摘要】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涉及不同文化间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领域。
本文通过探讨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定义、意义和目的,揭示了该领域的重要性。
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到发展历程,再到方法、工具以及重要概念的介绍,全面呈现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结合实践与应用,展示了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总结与展望,展示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和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和深入思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角,促进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研究、历史轮廓、全景透视、定义、研究意义、研究目的、起源、发展历程、方法与工具、重要概念、实践与应用、意义和价值、未来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
1. 引言1.1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定义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门跨学科领域,涉及文化、传播、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其定义可以理解为对不同文化间传播现象的研究,包括信息、观念、价值观等在跨越不同文化背景时的传播过程。
跨文化传播研究不仅关注文化差异对传播的影响,还探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如何促进文化间的理解、融合和共享。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通过深入研究跨文化传播现象,可以更好地解析文化间的误解与冲突,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合作,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社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意义在于拓展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拓宽了学术视野,为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相互尊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跨文化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跨文化传播研究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特点、价值观念和沟通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
跨文化传播学在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跨文化交流成为了当今社会最为活跃和紧迫的议题之一。
跨文化传播学正是致力于研究和探讨这一领域的学科,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理解和合作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发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这门学科,揭示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及演变跨文化传播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研究不同文化间互动与交往的学科,旨在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其对于交流和互动的影响和作用。
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交际方式、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其研究方法可以是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常用的研究手段有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
跨文化传播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欧美社会快速发展,移民潮波涌,跨文化交流和互动日益增多。
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具体的文化差异和交往模式上,例如美国人和日本人交往的差异、非洲部落的传统习俗等。
到了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新闻传媒的迅速发展,跨国媒体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领域,人们开始关注跨国传媒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
到了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涉及到商业、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学科。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现状跨文化传播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其研究成果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目前也正在积极发展跨文化传播学,不少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专业,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大力支持和关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尚处于文化转型期,社会文化环境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跨文化传播研究应当注意到中国本土化的特点,在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合作、文化产业、新媒体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跨文化传播学科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来探讨这一学科的演变和发展。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 - 20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交通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日益频繁。
因此,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问题,并开始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方法和原则。
二、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 20世纪80年代)在这个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跨文化传播学科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如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和霍尔姆斯和瑞姆斯的跨文化适应模型等。
三、多元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 - 21世纪初)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跨文化传播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开始关注全球化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同时也开始研究新媒体对跨文化传播的挑战和机遇。
此外,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传播,还包括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社群之间的传播。
因此,跨文化传播学科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整合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跨文化传播学科进入了一个整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者们开始将跨文化传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如国际关系、社会学、经济学等。
他们意识到,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现象,需要多学科的协同研究来解决。
同时,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应用,如国际商务、国际传媒等领域。
总结起来,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起源阶段、发展阶段、多元化阶段和整合阶段。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并且跨文化传播学科也将继续发展壮大。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突破,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环境。
跨⽂化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向和前景2019-09-18“跨⽂化传播”的英⽂名称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更为准确的翻译是“⽂化间传播”。
但在中国,它对应的名称很多:跨⽂化沟通、跨⽂化交际、跨⽂化交流、跨⽂化对话、跨⽂化研究,等等,这反映了对学科的定位还没有达成共识。
这门学科是在“⼆战”后的美国蓬勃发展起来的,以传播学作为其核⼼,也有来⾃语⾔学、社会学、⼼理学、⼈类学等其他学科的参与。
但在中国,这门学科的定位始终不够清晰,⼀开始是语⾔学为中⼼的“跨⽂化交际”或“跨⽂化沟通”,后来⽂学和⽂化学者参与进来,将其拓展为“跨⽂化交流”、“跨⽂化对话”或“跨⽂化研究”,⽽真正由传播学者主导的“跨⽂化传播学”尚处在起步阶段。
由于传播学进⼊中国学术界只有短短的30年,仍属于新兴学科,因此在我看来,跨⽂化传播学未来的发展⽅向,应该是建⽴和巩固传播学的核⼼地位――即回归其“传播学本位”。
⽬前我国已经建⽴了900多个新闻学和传播学的教学点,⼀批传播学博⼠从海外学成归国加⼊各⼤院校的新闻传播系科,再加上国家制定了国际新闻传播的总体战略,因此,我认为,在当前各种主客观条件业已成熟的情况下,“跨⽂化传播”的学科建设在中国实现“传播学转向”,回归其“传播学本位”,应当是下⼀个⼗年内这门学科的发展⽅向。
具体来说,这⼀“传播学转向”要在以下三个层⾯展开:理论框架、实践和⽅法论。
与传播学乃⾄于其他社会科学⼀样,跨⽂化传播研究是以欧洲中⼼主义为主导的。
为破除这⼀学术霸权,莫勒菲·阿桑蒂(MolefiKete Asante)和三池贤孝(YoshitakaMiike)等学者相继推出了跨⽂化传播研究的“⾮洲中⼼”范式和“亚洲中⼼”范式。
简单来说,“⼈本主义”(personalism)、“精神⾄上主义”(spiritualism)、“物质⾄上主义”(materialism)分别是“⾮洲中⼼”、“亚洲中⼼”和“欧洲中⼼”三⼤范式的世界观来源。
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回顾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起源,探讨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
我们将关注研究主题的演变,从最初的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到后来的跨文化交流、传播策略等。
同时,我们还将关注研究方法的进步,包括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的运用。
在现状分析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贡献,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将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理论体系的不足等。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跨文化传播研究,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不断向前发展。
二、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发展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门逐渐打开,西方文化和传播理论开始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在这个阶段,跨文化传播研究主要以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主,为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学者们开始更加关注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应用,探讨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与国际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文化学理论中的跨文化传播解析引言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信息和意义的传递和交流。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传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化学理论是研究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播的学科,通过分析跨文化传播现象,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本文将从文化学理论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进行解析,分析其意义、影响和挑战。
1. 跨文化传播的意义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合作与交流。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元素混杂交融,跨文化传播成为了推动文化发展和交流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跨文化传播,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从而打破文化壁垒,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2. 跨文化传播的影响跨文化传播对于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
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文化融合和创新。
通过跨文化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元素可以相互借鉴、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形式和创新。
例如,西方音乐与亚洲音乐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另一方面,跨文化传播也可能带来文化冲突。
由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观念冲突,跨文化传播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对立。
3.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跨文化传播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语言和语言障碍。
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的一大挑战。
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义可能因文化差异而不同,这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许多困难。
另一个挑战是文化误读和误解。
由于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不同,我们可能会误读和误解其他文化的行为和言论,导致沟通的失败。
4. 文化学理论对跨文化传播的解析文化学理论提供了对跨文化传播进行解析的框架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是跨文化交际理论。
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理解。
通过文化学理论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5. 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跨文化传播的实际应用和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进行分析。
PART 1 跨文化传播概论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
●来自不同语境(context)的个体和群体进行的信息编码和译码过程。
●来自不同符号(sign)系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符号交换过程。
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五个时代:口文印电数】●口语时代猿人进化时期的呼唤、尖叫以及身体姿态等,用以表明各种意图;口语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和小范围内进行。
“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时代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成就之一,拓展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时代真正来临;文字的使用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其具有规范、便携和能够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量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和繁多;以文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印刷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印刷品的大量出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
在欧洲,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电子时代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推动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加速积累,也使人们跨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以广播和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使人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数字时代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以及媒介运作。
三、跨文化传播的类型【四个类型:三跨(种族群)一国】●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传播者与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种族。
比如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阿拉伯人与印度人之间的传播等;但是完全法国化的华裔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则不属于跨文化传播。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属于同一人种但是分属不同族群的人们之间的传播。
如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传播,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