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有效供给问题和对策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28.42 KB
- 文档页数:4
上海市绿色蔬菜发展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人口众多,对绿色蔬菜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绿色、有机、安全的蔬菜需求越来越高。
由于城市建设土地资源有限,农业用地逐渐减少,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等问题也影响了绿色蔬菜的发展。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蔬菜的需求,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上海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绿色蔬菜的种植和供应。
发展仍面临种种挑战和困难,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本文将对上海市绿色蔬菜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绿色蔬菜发展的对策,希望能为解决这一发展难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2 问题意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蔬菜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田面积的减少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化,导致了上海市绿色蔬菜供应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市场上充斥着农药残留过高的蔬菜,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都制约了上海市绿色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急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上海市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绿色蔬菜的供给质量和数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2. 正文2.1 上海市绿色蔬菜发展现状分析上海市作为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绿色蔬菜发展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上海市绿色蔬菜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在市区和远郊都有不少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保障了绿色蔬菜的质量和产量。
与此上海市绿色蔬菜的销售渠道也逐渐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农贸市场和超市,也有线上平台和农业合作社等新型销售模式。
消费者对于绿色蔬菜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绿色蔬菜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上海市政府也加大了对绿色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推动农民种植绿色蔬菜。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采用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和饲料,减少化学添加剂的使用,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符合人们对健康食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链相对薄弱,生产、加工、销售环节不够完善,产业链中的中间环节比较薄弱,对绿色食品的认证和监管不够严格。
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绿色食品生产成本较高,价格相对较高,导致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采取以下对策: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加强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监管,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加大对绿色食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建设。
优化绿色食品产业链的结构,加强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衔接和配合,增强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第四,加大对绿色食品宣传和推广力度。
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改变人们对绿色食品的传统观念,推动绿色食品的市场发展。
第五,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金融支持。
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为绿色食品企业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是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业,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加强标准与认证体系建设,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强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建设,加大对绿色食品宣传和推广力度,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金融支持,全面提升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
中国有机绿色食品的主要问题与商业模式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国各级农业部门始终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绿色有机农产品也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本项目分析了中国有机食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商业模式、专卖店模式与网上直销模式分析。
一、中国有机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二、中国有机食品的商业模式分析二、有机食品行业商业模式类型三、有机食品专卖店发展前景及盈利模式分析四、中国有机食品业“网上直供”直销模式一、中国有机食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中国有机食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生产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2005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中,农林产品的比重达到了86.7%,而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生命安全的禽畜肉类产品仅占7.1%,加工品的比例更小。
同年,中国有机食品企业接近2000家,但是规模较小,产品种类超过4 000个,生产面积230万hm2。
同时,相对于全国的农产品和食品总量来说,有机食品只占其中的0.1%。
除此之外,该市场还存在着市场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地域品牌对该市场影响较大的问题。
2.基础理论、技术研究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中国缺乏鼓动传统农业向有机农业转化的政策。
土地从常规生产系统向有机生产转换通常需要2~3年,在这个转换期内一般生产效率不高,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
这一期间需要政府的鼓励补助。
德国为了实现到2010年全国20%的耕地转换为有机耕地的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持措施,包括有机农场补贴、环保奖金和有机食品补贴等。
日本不但对从事有机农业提供必要的农业专项资金无息贷款,而且对建立健全堆肥供给设施、有机食品装运设施等进行补贴。
对转换期的有机食品生产给予补贴,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有机食品品牌,并对获得有机食品标志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对有机食品生产和有机食品营销企业进入市场,减免入场费等。
我国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倪学志 邓亚玲 摘 要:我国目前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其应有的产业地位极不相称,消费者和生产者对绿色认证食品的消费和认证表现为双重冷漠。
导致如此困境的原因是,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低,其品质和价格与普通农产品的差距并不明显,生产过程控制标准的可操作性差,等等。
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可操作性,第三方认证,激励大企业认证一、引言随着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及其对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威胁和挑战,目前无论是在政府发展战略层面还是在百姓居民的生活诉求层面对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食品都有强烈的指向和愿望。
然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目前面临着总量偏小且扩张速度缓慢的尴尬境地,与其应有的产业地位极不相称,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由于绿色食品品质的信任品特性,绿色食品优质优价的实现需要绿色食品认证制度来支撑,在目前居民收入水平和绿色农业技术水平均达到绿色食品发展要求的条件下,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无非在于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桎梏。
改革目前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势在必行。
以往学者对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从消费者意愿以及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研究影响绿色食品消费的因素,进而间接探讨如何改进政府绿色食品认证来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可度和消费信心。
另一个方面是直接研究如何规范政府认证来促进消费者的绿色食品消费。
上述两方面的研究都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政策建议,但多半是针对直接原因提出的直接对策,对直接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并没有深入分析,导致这些对策均没有突破原有制度框架,因而其政策效果并不显著。
本文从更加深层次的视角,探讨怎样制定恰当标准使绿色食品品质明显高于普通食品、怎样制定较高标准相应的可操作性生产过程控制标准和产品品质检测标准以及支撑有效完成上述认证内容的机制体制。
二、目前绿色食品认证制度的发展困境1.消费者和生产者对绿色认证食品的消费和认证表现为双重冷漠,绿色食品产业扩张速度非常缓慢。
一、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育市场的发育,需要一定规模的产品。
绿色食品经过10年的发展,产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
绿色食品产品数由1990年的127个增加到1999年的1353个,绿色食品实物产量由1990年的35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1105.8万吨,绿色食品环境监测面积由1990年的15万公顷增加到1999年的337.6万公顷。
但是,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
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
1999年,绿色食品粮油产量仅占全国普通粮油类产量的2.44%,绿色食品饮料类产量仅占全国普通饲料类产量的3.01%。
绿色食品粮油作物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国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0.61%,绿色食品蔬菜种植面积仅占全国蔬菜种植面积的1.59%。
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据资料表明,2000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1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
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按一般商业标准,商店每平方米经营的食品品种一般应有15-20个,规模100平方米的商店,其经营的品种至少要达到1500-2000个。
而我国绿色食品产品数1998年仅1018个,目前也仅1831个,如除去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及一些由于地区消费习惯、口味等原因只适合本地区销售的产品外,真正能跨地区经营的产品还不到1000个,这么少的产品无法进行绿色食品专营,也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认识,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按照消费者购买行为心理学说,认知只是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基础(如消费者听说“绿色食品”),只有当消费者较全面感知了某种产品或某种消费确能极大化地满足其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时,才能产生积极的购买行为。
关于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建议绿色食品产业链是指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中,以绿色环保为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食品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业链。
以下是关于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建议:1. 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无农药农业等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的品质。
2.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任度。
3. 推动农产品品牌化。
鼓励农业企业建立绿色食品品牌,通过品牌认证、溯源系统等方式,提供可靠的绿色食品供应链信息,增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
4. 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绿色管理。
建立冷链物流体系,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品质,减少食品浪费和损耗。
5. 支持农产品加工与创新。
鼓励农业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开发绿色食品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6. 增加绿色食品消费渠道。
建立绿色食品专卖店、农产品直供基地等销售渠道,提供更多绿色食品选择,方便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
7. 提倡绿色餐饮消费。
鼓励餐饮企业使用绿色食材,推出绿色菜单,提供绿色餐饮服务,引导消费者养成绿色饮食习惯。
8.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绿色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9. 增强绿色食品意识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绿色食品意识教育,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和选择能力,推动绿色食品消费的普及。
10. 建立绿色食品产业链的监管机制。
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绿色食品的行为,保护绿色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上是关于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建议,通过加强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绿色管理和监管,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绿色食品供给,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大学生绿色消费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从大学生群体出发,通过分析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相关研究并提出对策。
在现状分析中,揭示了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不足和消费习惯的现状。
在问题探讨部分,探讨了大学生绿色消费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对策研究中,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例如建立绿色消费教育机制,推广绿色消费理念等。
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绿色消费的好处和重要性。
结合前文内容给出了关于大学生绿色消费的政策建议,总结回顾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并展望未来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绿色消费,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问题,对策,案例分析,政策建议,引言,正文,结论,背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总结回顾,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绿色消费的现状及问题,深入研究绿色消费对策,本文将通过分析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可行的对策,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以期引发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提高,进一步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大致分析如下:1.3 研究目的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在绿色消费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如何引导和促进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的发展,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旨在为大学生绿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希望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水平,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方式,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新风尚,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希望为大学生绿色消费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为解决当前环保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有益参考,推动我国绿色消费事业的健康发展。
绿色食品主要目标市场供求分析一、主要市场分析1、国内主要市场分析我国农产品市场的规模很大,城镇居民年消费额超过7500亿元,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产品消费量大,需求层次较高,且资源相对短缺,农产品总量不足,对外依存度大。
据统计,目前江、浙、沪、闽、粤5个省市和港澳两个特区,每年从外调进农产品总额约1200亿元,且年增长幅度在5%以上。
农产品消费已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趋势,绿色食品的消费在农产品消费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0年,全国绿色食品的销售额突破500亿元人民币,且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江西省的农产品销售额也达到了16亿元,潜力很大。
江西省对沿海农产品有较好供给基础,巩固扩大沿海农产品市场份额,不仅可解决农产品卖难,而且能够以沿海市场作为跳板,使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走向国际市场,积极融入全球农产品体系当中。
下表是对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以及北京、江西的人均消费水平的统计汇总,通过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到,除江西省以外,其他四省二市城镇居民具有比国内其他省市更强的个人购买能力。
五省二市城镇人口及收入水平汇总表(2000年)地区总人口(万乡村人口城镇人口城镇人均收入北京1257 364 893 10350广东7270 5777 1493 9762浙江4475 3553 922 9279福建3316 2674 642 7432江苏7213 5195 2018 6800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城镇人口7069万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18%,人均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86%,其中,上海比全国水平高出86%;其次为北京,比全国水平高出65%,广东55%,浙江48%,福建18%,江苏8%;这些省市城镇居民的购买能力强,对农产品、特别是优质农产品的消费水平高。
五省二市食品市场人均消费水平(2000年)单位:元产品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粮食261.34 224.38 255.84 235.12 184 199.32 168.12副食1864.92 ————————————肉禽及制品——553.55 836.39 815.96 448 486.92 392.52水产品类——132 326.90 415.73 404 241.89 95.28菜类——235.72 ——250.70 237 200.84 180.48干鲜瓜果类——272.48 ——183.11 ——137.45 88.92奶及奶制品——178.33 65.18 104.48 81.41 64.32 43.44蛋类——66.69 42.73 58.52 48 74.62 46.2油脂类——70.35 ——92.60 ——78.96 85.92糕点类——————36.35 56 45.94 ——烟酒茶饮料335.31 312.43 ——327.71 334 217.23 116.76其他1250.56 1037.44 1569.29 ——959.59 173.73 341.76数据来源:各省市2000统计年鉴上述五省二市的食品年消费总额如下,通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到,这些市场规模较大,可以作为主要目标市场:五省二市农产品市场消费额(2000年)单位:万元产品上海北京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粮食287735 200371 381969 150947 169648 402228 158873副食2053277 ————————————肉禽及制品——494320 1248730 523846 413056 982605 370931水产品类——117876 488062 266899 372488 488134 90040菜类——210498 ——160949 218514 405295 170554干鲜瓜果类——243324 ——117557 ——277373 84029奶及奶制品——159249 97314 67076 75064 129798 41051蛋类——59554 63796 37570 44256 150583 43659油脂类——62822 ——59449 ——159341 81194糕点类——————23337 51632 92707 ——烟酒茶饮料369176 278999 ——210390 307948 438370 110338 其他1376867 926436 2342949 ——884738 350587 322964数据来源:各省市2000统计年鉴从消费产品上看,粮食、肉禽、水产品、蔬菜、瓜果的消费额较高,人均购买量也大,市场需求量很大。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9,25(8):16-19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绿色食品有效供给问题和对策研究修文彦,王多玉(中国绿色食"发展中心,北京100081)摘要:从有效需求引致有效供给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现绿色食"有效供给的4个条件,即存在性、可得性、真实性、可信性,并结合我国绿色食"发展现状,分析了绿色食"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并从发展产"、扩大宣传、打造"牌、提升公信力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食";质量管理;有效需求;有效供给绿色食品作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之一,实现绿色食品有效供给,进一步增加市场认可度,不仅有利于完成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重点任务,也有利于绿色食品公共品牌价值的彰显[1]o同时,实现绿色食品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产品有效需求,才能最终实现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带来品牌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使绿色食品事业获得内生动力,实现新时代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1实现绿色食品有效供给的条件分析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产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决定均衡价格,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对某种产品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将上升叫为了抑制价格上扬,需要采取措施,设法提高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水平。
增加有效供给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优质产品的供给量,二是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
在考虑绿色食品有效供给时,也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可获得性。
另外,在存在不完全信息的我国现实农产品市场中,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认知还存在主观判定的因素,因此,现阶段对绿色食品有效供给的研究也要考虑认知认可度等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绿色食品的有效供给必须满足这4个条件,即存在性、可得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这4个条件之间是相互联系且有层次上的递进关系的,同时满足4个条件,才能实现绿色食品有效供给,满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转型升级需求。
1.1存在性绿色食品客观存在是实现有效供给的根本前提。
绿色食品产品经生产部门生产出来,不仅达到一定量的要求,还要基本涵盖消费者日常食品消费的各个类别产品&1.2可得性绿色食品的可得性是指消费者不需要或较少地付出搜寻成本就能够得到产品。
消费产品取自于市场,满足绿色食品存在性,说明绿色食品存在于生产环节。
而绿色食品的可得性,要求绿色食品众多产品需要见诸于市场,绿色食品有效供给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生产到市场环节的贯通& 1.3真实性绿色食品的真实性是实现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
按照绿色食品的定义,真实的绿色食品要满足4个条件,一是产自优良生态环境,二是生产执行了绿色食品标准,三是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四是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具有真实性的绿色食品包含两层要义,一是产品质量真正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二是标准符合绿色食品理念内涵。
1.4可信性可信性是绿色食品有效供给的终极目标。
绿色食品可信性指的是作为一项公共品牌,其公信力在消费者心目中获得口碑的程度。
绿色食品的可信性与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成正比,较高的可信性指的是消费者信服绿色食品的内在品质,真正认可品牌背后的价值。
消费者普遍将绿色食品作为优质农产品日常选购消费的主导产品,能够接受品牌的溢价同时乐于为其进行口碑宣传。
2当前绿色食品有效供给不足的表现对应以上条件,当前绿色食品有效供给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问题。
2.1绿色食品产品总量规模存在较大缺口有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粮食产量年均、人均粮食占有量、消费量的连年增长,我国城乡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食品消费发生根本性变化[5],消费者食品消费转型升作者简介:修文彦(1981—),女,博士,高级农艺},研究方向:农业系统分析与管理决策、农产品质量安全理论与政策。
通信作者:王多玉(1973—),女,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第8期修文彦等:绿色食品有效供给问题和对策研究17级,更加注重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并且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以粮食为主转变为以鲜菜和动物性产品为主⑷。
有效供给的首要条件是产品数量足够人们消费。
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已经超过3万个,比绿色食品初创增长200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2!,可以说,绿色食品产品规模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相对于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总量和广阔的消费需求,绿色食品总量规模仍存在较大的缺口。
2.1.1绿色食品产量规模比重较低从绿色食品产量来看,绿色食品大米产量占全国大米产量的比重为10.3!,小麦粉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3.7!,蔬菜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2.6%,鲜果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4.7!,肉类(猪、牛、羊、禽)占全国产量的比重为0.2%。
以上数据显示,绿色食品在总量相比于消费者食品消费量而言仍显太小,不能满足全国城乡居民“一日三餐”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2.1.2绿色食$产$类别结构不平衡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畜禽、蛋奶、水产等产品的需求持续增加,目前的绿色食品畜禽和水产品产量还远不能满足消费所需[5],由于绿色食品多数为终端消费食品,绿色食品的存量结构应该与城乡居民食品消费需求结构相适应。
从绿色产品大类来看,2017年,农林类绿色食品19629个,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的76.3!,畜禽类、水产、饮品类分别占产品总数的5.2%、2.5%、&8%。
在农林及加工产品中,前3位的蔬菜、鲜果、大米的产品总数为15056个,占农林类产品的76.7%,而小麦、玉米、大豆、杂粮类以及干果、食用菌等其他类产品只占23.3%。
从产品级别结构看,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初级产品有13519个,占56.3%,加工产品特别是深加工产品比重相对偏低。
2.2绿色食品产品在当前市场中不易获得目前市场上绿色食品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率”还不高,绿色食品产品在超市、农贸市场还不多见,主要原因包括以下3个方面。
2.2.1绿色食$产$在超市卖场不多见从微观主体来看,由于很多企业申请用标的绿色食品产品量很小,无法达到大型连锁超市营销所要求的订货量,从而导致产品在超市不多见。
企业选择小产量策略,一方面是受客观资源条件的制约,生产主体提供的产品中只有少部分能够满足绿色食品标准对生产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企业只是将“绿色食品”作为营销宣传的策略,即所谓的“漂绿”现象一只对部分符合要求的产品申请用标,大批量的产品仍为常规产品,甚至存在模糊宣传、标志混用的投机行为。
2.2.2绿色食$市场体系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绿色食品是一个全产业链的概念[6]。
多年来,绿色食品生产主体将主要精力用于品种改良、整治环境、质量管控等生产环节,注重于将绿色食品“生产出来”,而忽视了将产品“推销出去”,造成绿色食品产地与城市餐桌的有效市场需求建立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7],导致市场体系不完备。
由于规模较小、产品分散和结构不平衡等问题,绿色食品专区、专柜、专营店等有形的市场载体未能实现可持续性经营,绿色食品专业经销商队伍和体系没有得到相应发展;由于品牌价值未充分实现,导致绿色食品产供销环节不顺畅,营销渠道整体绩效不高[8];绿色食品电商平台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营销模式,由于总体起步比较晚,效果还不明显[9]。
2.2.3获证企业主体不在获证产品上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据调研,目前食品消费市场上,绿色食品获证企业用标率不高。
根据现行《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在获证产品及其包装、标签、说明书上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是企业的权利。
然而,企业不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使得绿色食品以常规产品进入市场,消费者自然也就不知道所购买的是质量水平更高的产品,因而未实现绿色食品的有效供给。
2.3少数产品不符合绿色食品质量内涵要求满足有效供给的真实性要求,要确保现实中的绿色食品产品要符合绿色食品概念内涵中对绿色食品内在品质的描述,即绿色食品产品要持续地符合优质、营养、绿色、环保的产品定位[10]。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获得了更多食品方面的专业知识[11],对于所购买产品是否符合其标准中所标称的质量有准确的判断,产品的品质要与当前绿色食品标准所描述的质量相符,才能够经得起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12]。
当前发展现状在满足真实性上必须满足2个方面的要求。
2.3.1绿色食品标准要符合发展理念的要求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绿色食品产品要实现产品质量高,就是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高品质和营养功能更全面,让消费者真实体验到口感好、品质优、规格高、营养强,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水平要达到国际标准,突出高端品质和营养功能[13]。
按照这个要求,现有 的绿色食品标准亟待提高和更新。
目前农业农村部发布绿色食品产品标准126项,其中体现质量安全特征的指标较多,体现优质、营养特征的指标还不多。
2.3.2产品质量要持续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绿色食品产品中不符合标准和质量的情况是存在的。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审核把关和监督检查力度,让不符合相关标准的产品“进不来”,不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的绿色食品尽快“退出去”,切实提高绿色食品工作的公信力。
18中国食物与营养第25卷2.4消费者绿色食品产品及品牌的认可度有待提升产品真实存在,在市场上可以购买到,也确实是绿色食品,但是消费者对购买的产品持怀疑态度,也不能称其为有效供给,只有当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真正信服,从主观上认同和接受产品及其背后的质量、信誉,才真正实现了有效供给。
2.4.1部分消费者对绿色食"认知还存在误区据有关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品牌的认知度低,对于“绿色”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认为无污染、不投入化肥农药、纯天然的食品就是有机食品,多数消费者更对绿色食品标准处于懵懂状态消费者由于缺乏质量、品质等内在信息,仅依据食物外观很难辨别质量高低,希望购买的是优质产品,却买到劣质产品。
面对品种繁多、类别各异的农产品,难于及时有效地举证和维权,不能对制假售劣者形成威慑,也使绿色食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制约了绿色食品的生产和销售。
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不能正确的辨认,真实绿色食品搜寻成本过高[15),造成绿色食品有效供给不足。
2.4.2消费者对绿色食"整体信任水平不足近年来假冒产品的存在,市场上是否货真价实令人真假难辩,加之不实信息的虚假报道,使得消费者对市场上产品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甚至恐慌心理,从而挫伤了公众品牌优质农产品的消费信心嗅另外,虽然有研究显示消费者对蔬菜类绿色食品愿意支付超过常规产品47%的价格,对肉类绿色食品愿意支付超过40%的价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 人都会去购买绿色食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消费者对相关工作机构的工作质量⑹,即对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的信任水平不足,绿色食品还需进一步强化消费者信任&3实现绿色食品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3.1稳步扩大总量,优化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食品3.1.1增加绿色食"产"总量突破资源约束,结合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和基地改良工程,规范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促进基地与企业的对接,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