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产检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知晓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751.31 KB
- 文档页数:5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和宫内感染的治疗我国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很高,大约为10%~15%,孕妇携带率与一般人群相近,HBsAg(+)和e抗原(HBeAg)(+)的母亲(称为双阳孕妇)是高危人群,其围生期传播率平均可达85%,这些婴儿如果不经免疫干预,大约有90%今后将成为HBsAg携带者。
二、母婴垂直传播的主要途径、时间和高危因素大量资料表明,HBV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由母血胎盘传给胎儿的,但确切的传播机制仍在研究中,且主要发生在分娩前后,白带、羊水、乳汁也有一定的传播率,不容忽视。
另外也有报道,孕妇年龄、孕妇血中HBV-DNA含量、胎儿窘迫、头盆不称等都可增加宫内感染机会。
三、HBV宫内感染的诊断以前一直将脐血HBsAg(+)作为宫内感染的指标,后来发现,脐血易受母血污染,与第一产程持续时间有关,Wong等观察到第一产程持续1~5小时者,脐血HBsAg(+)率是23.4%,11~15小时者为50%,16~20小时者为66.7%;李寿复等在13名脐血阳性的新生儿中,仅发现1例静脉血阳性。
因而现在已不将脐血HBsAg(+)作为宫内感染的指标。
四、治疗1.母亲婚前接种或妊娠后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HBVac)许多资料表明,婚前或妊娠后期接种HBVac可有效阻断母婴HBV的传播,尤其是婚前接种,还能够起到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中的“双阻断”功效。
胡昭烈等通过6年追踪随访婚前全程接种HBVac和对照组母亲的新生儿42人,结果免疫成功母亲的婴儿6个月血清抗-HBs阳性率为90%,且无1人感染HBV,而两组婚前和婚后HBsAg、HBsAg/ HbeAg阳性母亲的婴儿分别为20.00%和18.18%,显著低于前者,但HBsAg阳性率各为70.00%和68.18%,此项研究已得到广泛认可。
若对获得被动抗HBs的新生儿注射1针10μg的血源HBVac则可产生继发性免疫反应,较原发性免疫产生的抗体时间早且滴度高,预防HBV传播的效果更可靠。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以及其他体液接触而传播。
本文将讨论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和血友病治疗等。
另外,打耳洞和纹身等装饰性行为也可能导致血液传播。
2.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了乙型肝炎后,可以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因此,孕前进行乙肝筛查和免疫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3. 性接触:通过性行为而导致的性接触是一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不安全性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和与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都存在乙型肝炎传播的风险。
4. 医疗操作:医疗操作中,如果无法严格执行消毒和感染控制措施,例如手术、注射以及其他操作时使用未经消毒的仪器等,也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的传播。
5. 共享个人物品:共用个人卫生物品如刮胡刀、牙刷等是一种潜在的传播途径。
因为这些物品可能带有血液或其他体液,并且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消毒,就会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控制措施1. 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和重要的方法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婴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并遵循完整的免疫程序。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洗手是减少传播细菌、病毒和疾病的关键步骤。
使用肥皂和温水进行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品或药物后。
3. 避免与乙型肝炎患者共享个人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刀具、牙刷、吸管等个人生活物品,以减少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4.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通过性行为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同时,减少不安全性行为、避免与感染者发生性接触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5. 确保医疗操作安全: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和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手术室及其他医疗设备符合卫生标准,并提供无菌注射器和针头等重要设施,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病例。
横断面调查法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选题参考01. 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在中年体检人群中的横断面调查02. 中医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影响的横断面调查研究03. 北京市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视网膜血管直径的横断面调查04. 某院三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0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的评估:2016年来自医院横断面调查06. 上海市6~15岁学生屈光状态的横断面调查07. 安徽地区多中心住院病人肠外营养使用状况横断面调查研究08. 武汉地区2010-2014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研究09. IL10RA基因突变致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患儿肠道菌群特征横断面调查10. 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感知歧视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11. 社区脑卒中患者生活状况横断面调查12. 某精神病专科医院2005—2016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13. 北京地区心内科门诊患者高血压治疗情况横断面调查14. 某市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的横断面调查15. 上海市某区公立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研究16. 160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17.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多中心横断面调查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慢性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横断面调查19.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分析20.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及视网膜病变的横断面调查及数据挖掘研究21. 2014年贵州省遵义地区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22. 北京市吸烟人群尼古丁依赖程度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23. 2013~2015年安徽省重症医学科质量控制情况的横断面调查24. 中国三甲医院湿疹患者瘙痒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横断面调查25. 重叠综合征与肺血栓栓塞症发病率的横断面调查26.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基于北京高校横断面调查27. 云南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静脉治疗横断面调查28.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29. 北京市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况的横断面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30. 中医药研究人员对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工具/报告规范认识现状的横断面调查31. 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与报告32. 基于蒙特勒标准诊断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33. 182例胃肠管置入情况横断面调查结果与分析34. 哈尔滨市649名孕妇饮酒情况的横断面调查35. 12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药治疗意愿的横断面调查36. 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征横断面调查研究37. 2147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分析38.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及甲状旁腺素水平横断面调查39. 单中心1000例房颤患者的抗凝现状横断面调查40. 初次产检孕妇对HBV感染和母婴传播防治知识知晓率的横断面调查41. 斑秃患者生活方式的横断面调查42. 护理分级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护理分级合格率的影响的横断面调查分析43. 脑卒中高危人群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关系:一项横断面调查44. 广州市城乡居民血脂异常的横断面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45. 汕头地区城乡中小学生立体视状况的横断面调查46. 2016年武汉市33所医疗机构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47. 利用横断面调查提升静脉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研究48. 赣州地区基层医院维持性血透血管通路现状横断面调查49.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重症监护室中,物理治疗师给插管通气的患者吸痰时采用的方法和辅助措施:一项横断面调查50. 妊娠期妇女缺铁性贫血治疗用药特点的横断面调查51. 连续血液净化技术在中国儿童重症医学科应用状况的横断面调查52. 1674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横断面调查53.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支持的横断面调查研究54. 世界家庭医生组织(WONCA)研究论文摘要汇编——帕金森病患者对诊断流程不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55. 苏州市牙科手机清洗质量横断面调查分析56. 重庆地区医学与非医学生器官捐献认知的横断面调查57. 水痘应急接种对上海市闵行区水痘爆发疫情控制效果的横断面调查分析58. 儿童饮食行为习惯与肥胖关系的横断面调查——基于上海市闵行区学龄儿童健康的队列研究59. 全科医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资源:一项横断面调查60. 湘西地区大学生体力活动及静态生活方式研究——基于大样本横断面调查61. 助力生态文明推进健康中国62. 中国儿童超说明书用药管理现状及认知度的横断面调查63. 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分析64. 环保部发布《人体健康水质基准制定技术指南》和《环境与健康现场调查技术规范横断面调查》65. 抗洪期间某部官兵心肺复苏技能掌握横断面调查66. 贵阳市多中心血液透析患者现状横断面调查67. 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68. 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服药人员HCV感染现状横断面调查69. 河北某村HCV感染横断面调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70. 中国西部某二级医院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肺炎链球菌中常见非PCV13血清型菌株的横断面调查71.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儿童胃镜检查适应证及其与胃显著病变的相关性分析72. 不同类型中医体质身体质量指数(BMI)、肺活量(VC)横断面调查73. 环境与健康标准正式纳入国家环保标准体系74. 2017年2月我国东部四省份家禽H7N9流感横断面调查75. 横断面调查的论文报告规范76. 汕头地区城乡中小学生双眼水平融合力的横断面调查77. 流行性感冒中医证候学特征横断面调查及随访研究78. 广西地区成年人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横断面调查79. 2015年云南省116所医院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80. 产后1月内乳母及婴儿益生菌制品使用情况的横断面调查81. 3984例男性新兵PDQ-4人格障碍问卷的横断面调查82. 医院内皮肤撕裂伤现患率及流行特征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83. 中国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横断面调查的Meta分析84. 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卵巢功能减退关系的横断面调查85. 原发性肝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86. 人群横断面调查应用型本体的构建及生物医学本体存储与应用平台的建设87. 信阳地区新布尼亚病毒感染状况的横断面调查88. 慢性肾脏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现状的单中心横断面调查89. 阿德福韦酯治疗两年以上低血磷发生情况的横断面调查90. 慢性肾脏病3~5D期贫血状况的单中心横断面调查9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8家医院横断面调查分析92. 住院患者490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93. 心房颤动的中医临床证候学横断面调查研究94. 某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横断面调查95. 某三甲中医院近2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对比研究96. 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97. 某中医院2016年医院感染的横断面调查98. 陕西省某县规模场奶牛结核病阳性率横断面调查99. 痛风证候及体质横断面调查研究100. 孕前男性和夫妻双方共同补充叶酸的横断面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母婴阻断整改措施_母婴传播整改措施母婴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母亲传播给胎儿或婴儿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中以乙肝病毒(HBV)和艾滋病病毒(HIV)的母婴传播最为常见。
为了有效阻断母婴传播,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整改。
本文将针对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母婴传播,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
一、完善孕前和孕期保健服务1. 加强孕前健康教育:普及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基础知识,提高备孕夫妇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倡婚前检查和孕前咨询。
2. 提高孕期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孕期保健服务,确保孕妇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孕期感染。
3.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鼓励孕妇及其家庭成员接种乙肝疫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二、加强新生儿免疫预防1. 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确保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按照0、1、6月的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
2. 推广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对于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以提高母婴阻断成功率。
三、加强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母婴阻断治疗1. 早期诊断:加强对孕妇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的筛查,确保早期发现感染。
2. 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载量高的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3. 定期监测: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孕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治疗效果。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社会支持1. 普及母婴传播知识: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母婴传播的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
2. 消除歧视:倡导社会消除对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为母婴阻断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为母婴阻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总之,母婴阻断整改措施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从多个层面进行完善和整改,以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保护母婴健康。
乙型肝炎的孕妇传播及母婴防控措施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乙型肝炎的传播和流行。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多样,其中孕妇传播及母婴防控措施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性接触传播。
孕妇传播乙型肝炎的主要途径是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孕妇的血液、体液和胎盘传递给胎儿,导致胎儿感染乙型肝炎。
这种传播方式是乙型肝炎在一些地区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孕妇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主要与孕妇的HBV感染状况有关。
如果孕妇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即使没有明显的肝炎症状,也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
根据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在妊娠期间传播给胎儿的风险约为10-20%。
而如果孕妇同时患有乙型肝炎活动性肝炎,传播给胎儿的风险更高。
为了减少乙型肝炎在孕妇和胎儿之间的传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母婴防控措施。
首先,对于孕妇来说,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的筛查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的相关标志物,可以确定孕妇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如果孕妇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医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减少病毒传播给胎儿的风险。
其次,对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孕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也是非常重要的。
乙型肝炎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包括孕妇和胎儿的感染。
疫苗接种应在孕妇怀孕前进行,以确保充分的免疫保护。
此外,孕妇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遵循一些预防措施,以减少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例如,避免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同时,避免性接触和血液接触的行为,以防止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总之,乙型肝炎的孕妇传播及母婴防控措施是乙型肝炎防控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孕妇进行病毒筛查、疫苗接种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有效减少乙型肝炎病毒在孕妇和胎儿之间的传播风险。
这对于降低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乙型肝炎(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以及妊娠传播,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感染。
为了避免乙肝的传播,了解其传播途径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一、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感染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中含有活动的乙肝病毒,与其他人共用针头、注射器等医疗器械时会发生交叉感染。
此外,输血和器官移植过程中若使用了感染者的血液或器官也会造成传播。
2.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乙肝病毒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发生滋养层扩展性出血时,乙肝病毒可经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此外,在分娩过程中出血和母亲乳汁的接触也可能导致传播。
3. 性传播:当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携带者与未感染者发生性接触时,可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进行传播。
性伴侣的感染状况是影响传播风险的关键因素。
4. 医疗器械污染:若不符合消毒和无菌操作规范,诸如注射器、血液透析装置等医疗器械容易成为乙肝病毒的潜在传播源。
二、乙肝病毒的预防措施1. 接种乙肝疫苗:目前已经有有效的乙肝疫苗可以使用,应尽早开始接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需接种第一剂次疫苗,并在1个月龄和6个月龄再接种两剂次以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
2. 避免直接暴露于血液和体液:避免与乙肝感染者或携带者共用针头、注射器等医疗器械。
如无必要,尽量避免进行输血和器官移植手术。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且应坚持性伴侣间的互助检测、调查其感染状况,并在发现有感染风险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 在医疗环境中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于需要与血液直接接触的医疗工作者,应加强常规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消毒程序,以预防乙肝病毒传播。
5. 母婴传播的预防:孕妇在分娩前应监测HBV-DNA水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干预措施,例如给予足够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预防及措施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采取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及措施:1.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防止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最重要的措施。
建议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疫苗,并按照规定的接种计划完成全部疫苗接种。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经常洗手是避免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措施。
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体液、血液或尿液后。
避免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共用牙刷、剃刀和注射器。
3. 避免接触污染的血液和体液:避免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直接接触。
如果可能会接触到血液或体液,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和使用口罩。
4. 定期进行体检:通过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如果发现感染,要及时接受医生的治疗和建议。
5. 避免性行为传播:非稳定性伴侣之间的性行为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常见途径之一。
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6. 防止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会增加婴儿感染的风险。
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筛查,并按照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和防护措施。
7. 确保安全注射: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
如果需要注射或抽取体液,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并确保消毒操作。
请在实施这些预防措施的同时,定期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以上是乙型肝炎病毒预防及措施的简要介绍。
定期了解最新的医学研究和指南也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方式。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预防措施请遵循医学专业机构的建议和指导。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常通过母婴传播导致婴儿感染。
乙肝母婴传播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严重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来阻断乙肝母婴传播。
首先,健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孕妇群体上。
孕妇如果携带乙肝病毒,会导致在出生时感染新生儿的风险。
因此,提高孕妇对乙肝的认知和防护意识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向孕妇提供乙肝知识的健康宣教材料,组织专家讲座、讨论会等形式来传授有关乙肝的知识。
这些活动可以与孕妇的产前检查和产前教育相结合,使孕妇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风险,检测和预防方法。
其次,建立预防垂直传播机制,对新生儿进行积极干预。
在分娩过程中,一旦母亲携带乙肝病毒的话,新生儿就有可能被感染。
因此,在分娩前,需要对孕妇进行乙肝病毒感染的筛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此外,对于乙肝阳性的孕妇,应该积极推荐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以减少乙肝病毒传播的风险。
在分娩后,对于乙肝阳性的婴儿,需要立即进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以增强其免疫力,阻断乙肝病毒的传播路径。
此外,家庭和社区教育也是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重要措施。
家庭教育以提高家长对乙肝的认知和防护意识为主要目标,家长应当了解乙肝传播的途径和风险,掌握正确的预防措施。
例如,保证家庭卫生环境的清洁、避免与感染性物品的接触以及不共用针具等。
另外,社区教育应该面向更广大的人群,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健康教育讲座等途径,提高社区居民对乙肝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健康教育的宣传方式和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
除了传统的宣传册、海报等静态材料,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乙肝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宣传短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将乙肝知识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
此外,定期开展乙肝健康教育宣传周、乙肝防控日等活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提高乙肝预防和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努力。
·论著·初次产检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知晓度分析刘佳妮【摘要】目的分析初次产检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的知晓度。
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进行初次产检的800例孕妇作为调查对象,向初次产检孕妇发放《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知识》调查问卷,匿名回收。
分析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知晓度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发放800份调查问卷,收回739份,其中有效问卷734份,占发放调查问卷的91.75%;734名初次产检孕妇对HBV感染知晓情况的平均得分为(6.10 ± 1.31)分,对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知晓的平均得分为(3.86 ± 1.53)分;以25~35岁孕妇最多(69.48%),35岁以上孕妇最少(占4.77%),大于35岁孕妇的知识得分为(6.97 ± 1.08)分,3个年龄段孕妇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7.231、P = 0.040)。
本研究对象中首次怀孕孕妇较多(占74.80%),但有过孕育经验的孕妇知识得分和态度得分分别为(6.29 ±1.44)分和(3.99 ± 1.57)分,与首次怀孕孕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412、P = 0.029,t =1.902、P = 0.016);不同受教育水平(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以上)孕妇的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1.391、P = 0.001,F = 8.273、P = 0.001);7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的知识得分与态度得分高于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孕妇,分别为(6.66 ± 1.17)分和(4.35 ± 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632、P = 0.016,F = 2.413、P = 0.029)。
结论初次产检孕妇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相关知识的了解不充分,且年龄和教育水平为影响受访者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和对母婴阻断措施态度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初次产检孕妇;肝炎病毒,乙型;母婴传播防治Awareness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mother-to-childtransmission among the pregnant women of the first antenatal examination Liu Jiani. Department of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 Xintan Hospital Affiliated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 Shunde Hospital,Foshan 528325,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u Jiani, Email: 3036144436@【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among pregnant women.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8, a total of800 pregnant women were selected from Xingtan Hospital Affiliated of Shunde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University as subjects. A questionnaire o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wassent to pregnant women with first birth examination and collected anonymously. The degree of prevention and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among pregnant women and its relatedfacto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800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739 were collected, of which734 were valid questionnaires, accounting for 91.75%; the average score of HBV infection among 734 pregnantwomen was (6.10 ± 1.31) and (3.86 ± 1.53),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pregnant women aged 25-35 years wasthe highest (69.48%), while the number of pregnant women over 35 years old was the least (4.77%) and the scoreof knowledge was (6.97 ± 1.08) of the pregnant women older than 35 years ol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DOI:10.3877/cma.j.issn.1674-1358. 2019. 01. 013作者单位:528325 佛山市,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附属杏坛医院妇产科通信作者:刘佳妮,Email:3036144436@.in knowledge scores among three different ages of pregnant women (F = 7.231, P = 0.040). There were more first-time pregnant women (74.80%), and the scores of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women with pregnant experience were (6.29 ± 1.44) and (3.99 ± 1.57),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first pregnant women (t = 1.412, P = 0.029; t = 1.902, P = 0.016). The scores of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pregnant women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 junior middle school, high school and abov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 = 31.391, P = 0.001; F = 8.273, P = 0.001). There were 78 pregnant wom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but the scores of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them were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the scores were (6.66 ± 1.17) and (4.35 ± 1.43),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 = 6.632, P = 0.016; F = 2.413, P = 0.029). Conclusions The knowledge abou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first birth examination is not enough, and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rviewee’s knowledge of hepatitis B and attitude towards mother and child blocking measures.【Key words】First-time prenatal examination for pregnant women;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可导致肝硬化与慢性肝炎,严重者可发展为肝细胞癌[1]。
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HBV表面抗原携带者占7.18%[2]。
我国育龄女性较多,HBV感染率较高,母婴垂直传播是我国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3]。
感染后的慢性化率取决于感染HBV的年龄,儿童感染HBV时后极易发展为慢性化,而< 1岁婴幼儿与1~6岁儿童感染后慢性化的比例分别为85%和45%[4]。
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妊娠人群(对HBV 感染了解不足,尤其在乙型肝炎高发的地区,但对孕妇对传播防治措施及相应知识的态度的调查尚少见[5]。
故探讨初次产检孕妇对乙型肝炎知识、母婴传播防治措施的掌握与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HBV母婴传播。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分析初次产检孕妇对HBV感染及母婴传播防治措施掌握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降低HBV感染及防治母婴传播的教育宣讲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