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分年龄 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统计
- 格式:xlsx
- 大小:27.99 KB
- 文档页数:3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摘要】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一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
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关键词】人口死亡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因素分解【作者】任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郑晓瑛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曹桂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院,博士。
引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据都显示男性死亡水平普遍高于女性,这似乎是一种趋势。
为什么人口死亡水平男性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从大量的研究文献中基本可以概括出两种观点:一种是行为学观点,认为男性因为生活方式(酗酒、吸烟等)、社会角色(职业等)等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大于女性;另一种是生物学观点,认为人类遗传因素决定了平均寿命的性别差异。
对于自然界生物群落的研究也证明存在着这两种观点(Moore等,2002;Owens,2002;Promislow,1992)。
但从现有的人口死亡历史数据来看,并不总是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女性高于男性只是近几十年的现象(Wood,1979)。
欧洲人口的历史数据表明,在死亡水平较高的工业社会之前,女性死亡水平高于男性,但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现代医学的出现,因为育龄妇女死亡率的大幅下降,男性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
目前西欧各国男女性出生预期寿命普遍相差7~8岁以上,东欧各国更高达10岁以上,而且仍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如瑞典、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近年来开始有缩小的趋势,而日本、法国和德国等死亡水平极低的国家,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在扩大。
常用人口死亡统计指标
常用人口死亡统计指标:
(一)粗死亡率
计算公式为:
粗死亡率虽然计算简单,但受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情况的影响。
因此,在分析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地考试,大网站收集区的死亡率时,要注意人口的年龄及性别构成影响,如不一致时应计算标准化死亡率作比较,或直接比较男(女)性年龄别死亡率。
(二)年龄别死亡率
年龄别死亡率亦称年龄组死亡率。
计算公式为;
年龄别死亡率消除了人口的年龄构成不同对死亡水平的影响,故不同地区同一年龄组的死亡率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三)死因别死亡率
死因别死亡率是指因某种原因(疾病)所致的死亡率。
计算公式为:
死因别死亡率是死因分析的重要指标,它反映各类病伤死亡对居民生命的危害程度。
(四)婴儿死亡率(简记为IMR)
其计算公式为:
婴儿对外环境的抵抗能力差,常因肺炎、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等疾病而死亡,婴儿死亡率的高低对于平均寿命有重要的影响。
它是反映社会卫生状况和婴儿保健工作的重要的指标,也是死亡统计指标中较敏感的指标。
婴儿死亡率不受年龄的影响,可以直接进行比较。
(五)新生儿死亡率(简记为NMR)
新生儿死亡是指从出生至不满28天的死亡,新生儿死亡率计算公式为:
(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七)孕产妇死亡率。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1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1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该公报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对中国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家庭户均人口数、总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各种受教育人口数和城乡人口构成等,进行了简要公告。
随后,2001年4月2日,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了第2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将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进行了公布。
2001年6月,中国统计出版社又结集出版了这些数据。
随后出版的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也公布了某些2000年“五普”快速汇总的数据。
本文利用这些已知的数据资料,再结合学术界对中国人口状况的认识,对中国当前的人口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中国的人口总量在“五普”公布中国人口总量的可靠数据之前,国外某些学术界人士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曾经对中国的人口总量持有疑虑,认为由于存在漏报等问题,中国大陆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
中国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包括250万现役军人在内)。
这就解除了国外学术界及国内某些学者的疑虑,也证明了计划生育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抑制。
可以说,除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外,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人力资本和教育费用的提高等也不同程度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
在大陆进行人口普查的前后,香港、澳门和台湾也相继公布了当地的人口数据。
其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6月30日公布的香港现有人口数为678万;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澳门现有人口数为44万;台湾当局于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国台湾省和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为2228万;所以,2000年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应是大陆人口、香港人口、澳门人口、台湾人口之和,即126583+678+44+2228=129533万人。
我国部分死亡人口年龄构成初步调查应子勇生老病死是人生中不可廽避的自然法则,任何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任何人不可能不死,任何人不可能逃过死亡这一关。
有关生、老、病的研究者很多,但是有关死亡的研究相对较少,或者尚未引起有关专家的足够重视吧。
为了对死亡現象的进一步了解,更正确,更全面地认识死亡現象,现在以我国部分人口普查资料:(1)1981年全国死亡627万人;(2)1990年浙江省死亡246736人;(3)2010年浙江省死亡297000人;(4)1990年武义县死亡3415人;(5)2010年武义县死亡2351人的资料为据,就我国死亡人口年龄构成(%)及平均寿命作初步调查与统计。
現将结果报道如下:一我国部分死亡人口年龄构成(%)及平均死亡年龄(平均寿命岁)我国部分死亡人口年龄构成(%)及平均死亡年龄(岁)见表一:表一我国部分死亡人口年龄构成(%)及平均死亡年龄(岁)亡数开始不断增加,1981-1990年人口60-70岁后出现死亡第1第,2高峰,80岁后死亡人数又开始减少,可见80-90年代能达到80岁以上者较少,活到90岁以上死亡人者更少,达到90岁以上者也更少,也更不容易。
活到90岁以上应是很难得的了。
到了2010年,死亡高峰出现在70-80岁后,80多岁人口就比较多见了,人均寿命也有了很大提高。
1981-2010年间,人均寿命由52.10岁上升到73.96岁,足足增加21.86岁,年均延长寿命0.75岁,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进步啊!10年后,我国的人均寿命也许能达到80多岁。
二死亡人口年龄构成(%)分析表一可见,(1)0-12月人口占各组死亡数在0.60-10.87%间,不同年份占比例有很大不同,一般比1-9岁年龄段总死亡人数还多,该年龄段由于免疫力低,抵抗力差,是一生中最容易发生死亡的年龄之一;1981年组占死亡数10.87%,2010年组仅仅占0.60-0.62%,说明29年来,由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婴幼儿死亡数在大幅度减少,是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是改革开放的成果;(2)10-49岁各年龄段占死亡人口的0.38-6.05%之间,各年龄段死亡人口之和最大的为17.0%(1981),最小的为8.54%,各组有不太大的差距,10-49岁各年龄段,应该是人类生命力最旺盛的年龄,由于抵抗力强,生命力旺盛,免疫力强,生病者相对少,得病后也相对比较好治疗,所以是死亡数量相对少的年龄段;(3)50-59岁年龄段占死亡数开始上升,1981年组为11.41%,其它组为9.64-11.30%,比40-49岁年龄段上升一倍左右,说明该年龄段,人们已有抵抗力和体质开始下降的迹象,患病与死亡机会开始增多了;(4)60-69岁年龄段占死亡数进一步增多,1981年为19.30%,1990年为18.51-20.21%,2010年为12.21-12.98%,占死亡数又比50-59岁年龄段几乎多一倍,但是各年份间差别不是太大,以2010年较低,说明人们已开始明显迈向衰老,抵抗力已明显(5)70-79岁年龄段占死亡岁又进一步增多,是1981-1990下降,患病与死亡机会明显增多了;年人口的死亡高峰,1981年为22.70%,1990年为26.26-26.41%,2010年为28%左右,2010年占死亡数比1981年高6个百分点,是衰老加速,出现死亡高峰的年龄段;(6)80-89岁年龄段80-89岁是2010年人口的死亡高峰之一,80-90年代,能生存到80-89岁已不容易,其占死亡数也有所减少,1981年人口仅占10.34%,1990年人口占18.5-18.8%,2010年人口最多乃有40%左右,说明我国人口1981年时寿命比较短,但是寿命在不断延长,到2010年人口长寿就比较长了。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第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
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3]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4]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5]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6]为23162123人。
二、人口增长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126582504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3899804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率为0.57%。
三、家庭户人口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7]401517330户,家庭户人口为1244608395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四、性别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五、年龄构成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的初步观察与思考应子勇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在不断变化,国际公认的性别比例正常范围是“≤107:100”,有人担心我国“由于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到某某年将会有数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而成为光棍,将会引起社会动乱与堕落”。
那么,目前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会不会真的“引起社会动乱与堕落”呢确实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分析。
现在以全国及某省、某市、某县部分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试作初步的分析与观察,现小结如下;如有荒谬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历年来我国人口性别比例概况1、1953、1964年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与人口平均年龄(岁)状况我国1953年有5.676亿人口,1964年有6.898亿人口,其性别比例与平均年龄(岁)见表一。
表一、我国1953、1964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与平均年龄(岁)* 以女性人数为100.0,下同。
表一虽然可以看出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但是看不出人口的平均寿命,所以其参考价值有限。
2、1982年我国部分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1982年我国有10.037亿人口,死亡627.4万人,某省有3885.5万人口,死亡24.13万人,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寿命见表二。
表二、1982年全国及某省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 平均寿命指平均死亡年龄,下同。
3、1990年我国某省、某市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1990年某省有4144.6万人口,死亡24.70万人,某市有412.0万人口,死亡4.11万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见表三。
表三、1990年某省,某市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4、2000年我国某市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2000年我国某市有454.86万人口,死亡29352人,某县有29.0万人口,死亡2251人,其人口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状况见表四表四、2000年我国某市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5、2010年我国某省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2010年我国某省有5436.9万人口,死亡29.70万人,某县有34.99万人口,死亡2350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见表五。
人口的性别和平均寿命差异初步调查(一)应子勇人口的性别和平均寿命(指平均死亡年龄或平均期望寿命——下同)有明显的差异,人数一般是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寿命是女性长于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人口的性别差异有多少呢?!平均寿命的性别差距又有多大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等等均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与了解。
一、居民人口和死亡人口的人数性别比例和平均寿命调查现在以某省1982年和2010年的9289.0万居民人口和53.82万死亡人口资料为依据,对不同性别居民人口和死亡人口的人数和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平均寿命(岁)进行初步调查与观察,结果詳见表一、指居民人口平均年龄和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即平均寿命(岁)。
表一资料可见:1、居民人口的人数性别比例均男性多于女性10周岁以内人口性别比例分别是1.08和1.15,二者相差0.07;20~69岁人口分别是1.11和1.07,二者相差0.04;70岁以前人口性别比例均大于1.0;≥70岁人口的人数均男性少于女性,性别比例均小于1.0;≥90岁人口分别是0.40和0.51即男性只有女性的40%和51%。
总人口的人数始终是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是1.077和1.07428年降低了0.003,说明不同年龄人口的性别比例可以不同,但是总人口人数男性多于女性,而性别比例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2、死亡人口的人数性别比例也是男性多于女性死亡人数是女性少于男性,不同年龄的性别比例有很大不同,从0.42到2.25不等,但是70岁以内人口人数均是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大于1.0是与居民人口一致的;20~69岁人口是2.57和2.13大大高于居民人口;≥80岁人数男性少于女性,性别比例小于1.0,≥90岁人口分别是0.42和0.58,即男性只有女性的42%和58%。
死亡总人口的性别比例分别是1.20和1.35,28年来扩大了0.15;死亡人数非老年(<60岁——下同)人口男性多于女性,分别多1.39万和2.52万,老年人口(≥60岁——下同)男性多于女性分别多0.77万和1.86万,性别比例比值大大高于居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