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口的2005年各年龄组死亡率存活率
- 格式:xls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实现2005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深府[2000]83号【发布部门】深圳市政府【发布日期】2000.06.06【实施日期】2000.06.06【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实现2005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的通知(2000年6月6日深府〔2000〕8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深圳市实现2005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深圳市实现2005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性战略目标,也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市的重要内容。
我市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阶段性目标已于1999年通过广东省和国家两级评审验收,成为全国第一个城市初保达标市。
为把我市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下去,保障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05年,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使人民的健康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健康、卫生指标达到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二)具体目标:一是把“2005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具有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卫生资源保证。
财政的卫生投放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具有适宜的初级卫生保健人力资源;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覆盖所有社区。
三是充分发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作用,以社区为基础开展针对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为对象的初级保健工作。
居民具有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积极参与初级卫生保健活动。
四是居民工作、生活的环境和卫生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五是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深圳市2005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指标及要求》见附件一。
二、进度安排第一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00年至2003年)。
各区要继续巩固和提高《深圳市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发展规划》所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确保通过省级复审。
深圳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1-4-17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4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全市按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4.3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57.10万人,增长88.69%。
平均每年增加5.53万人,年平均增长6.34%。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全市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的地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如下: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11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44.42%;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3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的3.50人下降了0.87人。
四、年龄构成全市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9.57万人,占8.50%;15——64岁的人口为633.47万人,占90.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占1.11%。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4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普查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346.41万人,占49.43%;女性为354.43万人,占50.57%;全市人口性别比为97.74(女性=100),其中特区内为110.04,特区外为91.30。
简略寿命表 各指标1、人口数(n P x )与死亡数(n D x )人2、年龄别死亡率(n m x ): 表示某年龄组人口在一年或n 年内的平均死亡率。
nPxnDx n x x n x x =++=岁之间的平均人口数岁到岁之间死亡人数岁到x n m 3、年龄别死亡概率(n q x ) : 表示一批人在年龄x 到年龄x+n 岁之间的死亡概率。
xn x n m n m n x n x x ·2··2 q x n +=+=岁的人口数活满岁之间死亡人数岁到 4、尚存人数l x :表示同一批出生的人群中,活满X 岁的人数。
l 1=l 0·(1-q 0)5、死亡人数(n d x ) : x 到x+ n 岁间的死亡人数等于活满x 岁的人数乘以x 岁到x+ n 岁间的死亡概n q x 。
x n x x n q l d ·=6、生存人年数(n L x ) 指同时出生的一批人在x 岁至x+ n 岁间所存活的人年数,也称作寿命表人口数。
)(25n x x x n l l L ++= 婴儿组的生存人年数L 。
用下式计算: L 0=l 1+a 0×d 0a 0为当地每个死亡婴儿的平均存活年数。
最后一个年龄组的生存人年数L w 用下式计算: 式中,L w 表示最后一个年龄组的生存人年数,l w 表示生存人数,m w 表示死亡统计中的最后一组死亡率 ww w m l L = 7、生存总人年数(T x ):表示X 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的人口今后还能存活人年数的总和。
即 T x =∑n L x8、预期寿命(e x ) 它表明活到x 岁的人口中,每人平均还能活多少年。
即:x x x l T e =)1·x n x n x q ll -=+(。
深圳市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6-5-18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市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省为总体,以各县(市、区)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入户登记的样本量为 25.3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21.46 万人,分别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3.06%和2.60%。
在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抽样调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调查的全部资料正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市的常住总人口为826.94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700.88万人相比,增加了126.06万人,增长17.99%;年平均增加25.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36%。
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为827.75万人。
全市常住总人口均为城市人口。
二、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21.16万人,占总人口的50.93%;女性为405.78万人,占总人口的49.0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79。
三、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72.72万人,占总人口的8.79%;15-64岁的人口为741.02万人,占总人口的89.6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3.19万人,占总人口的1.60%。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7个百分点。
四、民族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90.79万人,占总人口的95.63%;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6.15万人,占总人口的4.37%。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2.49万人,增长了16.58%;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3.57万人,增长了60.10%。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
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
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
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总人口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
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
一、总述(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5年,深圳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创建并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本地生产总值(GDP)亿元,比上年增长%。
人均GDP达60507元,比上年增长%。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比上年增长%。
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万人,比上年增加%。
(二)环境质量概况深圳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
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年优良天数为360天。
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
河流水质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主要河流中下游水质劣于国家地表水水质Ⅴ类标准。
近岸海域东部海水水质符合国家海水水质第二类标准;西部海水水质劣于第四类标准。
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提高。
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深入开展珠江流域(深圳)整治行动和治污保洁工程,全面加强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顺利办结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我市生态环境的议案》和《关于治理我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的议案》。
全年完成环境保护投资亿元,比上年增加亿元,占同期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成功举办了“9?16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纪念大会,因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工作中成绩突出,荣获第三届中国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
完成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在国内率先通过全国生态监察试点考核。
二、空气环境(一)空气环境质量2005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标准(良)的天数共计360天,占全年的%,比上年增加16天;超过二级标准的天数为5天,占全年的%(见图1)。
表1 同性别不同血铅组各因子检出率比较(例,%)因 子男童铅中毒组(n=378)血铅正常组(n=824)女童铅中毒组(n=261)血铅正常组(n=837)抑 郁 15(3.97)24(2.91)14(5.36)16(1.91)社会退缩2(0.53)2(0.24)5(1.92)9(1.08)体 诉 2(0.53)3(0.36)20(7.63)36(4.30)多 动 41(10.84)28(3.4)*20(7.63)52(6.21)攻 击 15(3.97)23(2.79)26(9.96)18(2.15)◆违 纪 16(4.23)4(0.84)■3(1.15)8(0.96)性问题 5(1.32)9(1.10)5(1.92)11(1.31)不成熟 4(1.06)7(0.85)4(1.53)9(1.08)肥 胖 11(2.91)23(2.79)16(6.13)36(4.30)分裂样 3(0.79)3(0.36)15(5.75)32(3.82) 注:铅中毒与血铅正常组比较*χ2=25.20,P<0.01,■χ2= 20.01,P<0.01;◆χ2=29.55,P<0.01。
3 讨 论3.1 血铅水平与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有密切关系 本调查发现,铅中毒组儿童CBC L粗分及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血铅正常组,且差异有显著性。
铅中毒组在多动、违纪、攻击等行为问题检出率较血铅正常组高,差异有显著性,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3]。
研究表明,低浓度铅蓄积于海马区及大脑皮层,引起海马功能紊乱而表现为多动、攻击性行为等。
铅导致6-氨基酮戊酸增多,使之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假神经递质作用,影响脑功能的正常活动,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及行为偏离而发生违纪现象。
3.2 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为进一步排除性别对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的干扰,本调查通过对同性别铅中毒组与血铅正常组行为问题比较,发现男女童铅中毒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有差异。
・统计信息・2005年中国和世界人口数据表 美国人口咨询局(Pe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U SA)出版的《世界人口数据表》(World Popu-latio n Data Sheet,2005),今年起由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CPDRC)编辑翻译介绍给国内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人口及生育健康实际工作者。
该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人口年鉴》和《世界人口展望》、《欧洲近期人口发展》等数据文件和图书馆资源,以及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的“人口与健康调查”和“生殖(育)健康调查”。
《世界人口数据表》列出了人口在15万以上的地理政治实体以及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包括主权国家、属地、海外行政区以及一些地位或边界尚未解决或确定的领地,涉及非洲(南撒哈拉地区、北部非洲、东部非洲、中部非洲、南部非洲)、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亚洲[西亚、中南亚、东南亚、东亚(含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欧洲(北欧、西欧、东欧、南欧)和大洋洲,共207个国家和地区。
按照联合国的划分,发达地区是指欧洲和北美洲的所有国家,加上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划归不发达地区。
发达国家有完整的出生和死亡登记制度,表中的数据参照2003年或2004年的资料;不发达国家的数据几乎都是参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或21世纪初某个时期的资料。
美国人口咨询局出版的这个数据表,采用的20多项指标包括:2005年年中人口数(百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预测数(百万)、2005~2050年人口变动预测(%)、婴儿死亡率(‰)、总和生育率(人)、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人口(占全人口百分比)(%)、出生预期寿命(年)、城市人口(占全人口百分比)(%)、15~49岁人口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和艾滋病感染率(%)、15~49岁已婚妇女避孕率(总率和现代方法使用率)(%)、政府对生育水平的看法、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美元)、日收入低于2美元的人口率(%)、2002年改善饮用水资源的城市和农村人口率(%)以及2002年人均能源消耗(相当于千克石油)。
深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6.04.04•【字号】•【施行日期】2006.04.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深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4月4日)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实现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主要目标,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提高;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功能更趋完善,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为深圳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2005年本地生产总值(GDP)4926.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其中,第一次产业增加值9.87亿元,下降20.4%;第二次产业增加值2580.82亿元,增长17.9%;第三次产业增加值2336.21亿元,增长11.6%。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 60507元,增长11.5%。
按现行汇率计算,本地生产总值达到609.31亿美元,人均GDP 7483美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6556元,增长10.9%。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000亿元和4000亿元,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达到16.3%,比“十五”计划预期目标高4.3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平均增速高0.4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分别为-9.3%、19.1%和13.5%。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0.7:49.7:49.6发展为0.2:52.4:47.4。
“十五”时期本市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略)消费市场价格小幅上升。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
深圳市统计局关于印发2005年深圳市统计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5.02.05•【字号】•【施行日期】2005.02.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深圳市统计局关于印发2005年深圳市统计工作要点的通知各区统计局、市直各有关单位、各集团(总)公司及驻深单位:现将《2005年深圳市统计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五年二月五日2005年深圳市统计工作要点今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统计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经济工作最根本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目标;前不久,国家统计局李德水局长来深考察时,在充分肯定深圳统计工作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在建立大都市统计模式上起带头和示范作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来局调研时要求建设全国一流的统计机构。
统计部门的一切工作都要服从这个大局,必须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去改革和完善现行统计体制、统计制度方法和统计指标体系,以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并引导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此,今年我市统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统计工作会议及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继续深化统计“311”工程,认真组织实施经济普查,着力推进各项统计改革,大力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和法制建设,加大对经济社会的监测力度,努力搞好统计“十一五”规划工作,为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的统计机构。
一、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切实提高统计部门党组织执政能力1.深刻领会十六届四中全会及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深圳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估计
张福林
【期刊名称】《中国卫生统计》
【年(卷),期】2002(019)003
【摘要】目的在缺乏准确年龄别死亡率的情况下,估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方法分别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估算、通过平均预期寿命和婴儿死亡率的相关关系推算、采用"最佳老龄平均余生"公式、以及通过模型寿命表对85岁以上年龄组过高预期寿命进行校正等进行间接估计.结果深圳市0岁平均预期寿命1989年约为74.32岁,1998年约为75.49岁,该结果与深圳市人口健康发展的实际水平较吻合,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其接近深圳市的实际情况,被区域卫生发展规划采用.结论在没有准确死亡数据的国家、城市或者地区,应用间接方法估计平均预期寿命是可行的.
【总页数】5页(P141-145)
【作者】张福林
【作者单位】深圳市医学信息中心,518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
【相关文献】
1.对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间接估算及评价——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J], 舒星宇;温勇;宗占红;周建芳
2.中国1989年回族人口数量分布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J], 古志昂
3.平均预期寿命的双参数估计方法 [J], 陈汉玉
4.用任意人口公式估算1953~1964年青海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J], 王圻
5.青海省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及1981年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J], 王圻;朱浙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深圳近十年常住人口(完成)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度数学建模大赛参赛论文●选择赛题:【A】【B】【C】【D】注:用2B铅笔将所选择的题目涂黑●论文题目:深圳人口与医疗需求预测●参赛队员个人信息:注:前五栏为四号宋体,最后一栏用黑色中性笔签名。
深圳人口与医疗需求预测摘要:“深圳人口与医疗预测”模型通过对深圳市人口年龄分布情况、户籍和非户籍人口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利用数学知识联系实际问题,在合理简化假设基础上,利用matlab 作出相应的解答和处理。
针对问题一,我们通过对深圳市历年人口数据的分析建立矩阵。
利用Matlab 最小二乘法散点拟合,构造一个解析函数。
并利用Logistic 增长模型,得出年份与年末常住人口的函数模型,预测出未来十年深圳市人口数量增长趋势。
人口增长趋势大致呈二次函数形式。
得出未来十年人口数据为:2011P =1077.7万人,,2015P =1238.4万人,,2020P =1432.9万人。
运用所给数据,得出儿童、青壮年、老年在不同年份中的比例模型,再通过matlab 最小二乘法拟合散点得出函数关系。
计算得出未来十年人口结构发展趋势,人口结构大致呈“S ”型发展。
2011()N 儿童=9.9866%,2011()N 青壮年=87.0193%,2011()N 老年=2.9941%,,2020()N 儿童=11.2340%,2020()N 青壮年=84.9727%,2020()N 老年=3.7933%.通过对年龄结构与患病率的相关,患病率和住院率相关,住院人口数和床位相关的分析,建立模型,预测出未来十年全市和全区医疗床位需求。
以2011年为例:罗湖区1Q =2128,福田区2Q 3060,南山区3Q =2534,宝安区4Q =9329,龙岗区5Q =4622,盐田区6Q =733,总体床位需求Q 总=22406。
针对问题二,我们通过网络资料查阅及之前数据分析得出因医疗条件改进导致患病率的下降比例。
年龄标化死亡率计算公式
标准化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是根据一个标准人口 (如全国、全省人口或合并人口等)构成,重新计算各组的预期率,从而得到标准化率。
直接法需要已知各组的人口构成和相应的率(如患病率、死亡率等),以及标准人口构成。
间接法是根据标准患病率(或死亡率、发病率等)及各组的人口构成来计算预期率,从而得到标准化率。
间接法需要已知各组的人口构成以及标准人口患病率(或死亡率、发病率等)。
总标准死亡率=标准人口年龄构成(即年龄组别占比) x各年龄组别标准死亡率总预期死亡率=各年龄组别标准死亡率x实际人口年龄构成。
中国人口增长模型论文摘要:人口问题涉及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稳定的人口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从数量上准确的预测人口数量以及各种人口指标,对我国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健康人口发展计划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都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增长。
鉴此,本文依据灰色预测方法和年龄移算理论,基于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从人口系统发展机理上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一级的灰色预测模型,再将近几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带入模型,便得到未来较短时间内我国的人口数量。
所得结果为我国总人口将于2006年、2007,2008,2009,2010年分别达到13.1495,13.2212,13.2909,13.3587,13.4246亿人。
然后分析人口发展方程中按年龄死亡率及生育模式等参数函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其对总人口的影响,建立了莱斯利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参数函数的不同特点,建立了生育模型和死亡模型等子模型。
在将所得子模型和主模型结合,依据当前人口结构现状对我国的人口做了长期的预测。
所得结果是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13.51058,14.38295,14.78661亿人与国家发展战略报告数据一致。
最后对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1.1 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已有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
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还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
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附录2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搜索相关文献和补充新的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