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三年级美术第二课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12.39 KB
- 文档页数:3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2课美丽的染纸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美丽的染纸”,学生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了解染纸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自己动手进行染纸创作作品。
2.教学目标1.了解染纸的基本知识与过程;2.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感受美和创造美;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染纸的基本知识与过程;2.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染纸的探索;2.如何将染纸的过程安排得有条不紊,让学生能够有系统的理解。
1. 教学过程(1)引入本节课的开始可以有一个课前的问答环节,让学生了解染纸是什么?染纸的过程是什么?(2分钟)(2)创作1.教师展示染纸作品,让学生欣赏美丽的染纸,随后再进行染纸的基础知识讲解。
确定好基本材料后,学生可以结合老师的指导尝试进行自己的染纸实践。
这里需要老师合理的组织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染纸实践,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可以整组或者小组合作,以便于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更好地学习和探究。
(35分钟)(3)分享与展示染纸的创作完成后,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伴,彼此欣赏和评价,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作品的一些创作思路。
(10分钟)2.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在引导学生认识染纸的基础知识与染纸的技术过程方面,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通过图示和实物讲解,让学生更好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在染纸的创作实践中,学生可以分组或者小组进行合作,鼓励他们在染纸的过程中,共同思考和解决问题,在互相协助和交流中提高染纸的技术能力。
1.教学评价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成功实践染纸的制作方法和技术,不仅对染纸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借助染纸的实践活动学卫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激情。
在分享环节中,学生和老师以及同伴交流、互评,让他们获得了相应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美和创造美的乐趣。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色彩斑斓的窗户| 人美版(北京)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窗户的概念和种类;2.学生能够观察窗户颜色和形状的特点;3.学生能够用色彩表现窗户,表达感受;4.学生能够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作品。
教学材料1.西方文化中窗户的简介;2.范思哲建筑精品集;3.彩色纸、颜料、刷子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窗户的概念和种类,并分发《范思哲建筑精品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种类的窗户,欣赏它们的美丽。
2. 感性认识(15分钟)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窗户,寻找窗户的颜色特点和形状特点,并想象自己在不同的窗户里看到的风景。
然后让学生用彩色纸和颜料将窗户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涂抹不同的颜色和图案。
完成后让同学们交换作品观赏,并进行评价。
3. 理性认识(20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呈现色彩搭配的基本知识,如三原色和其组合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几种理性的窗户表现方式,如选定一个颜色基调,用不同明度和饱和度的颜色调配,或者选择窗户形状并将唯一的颜色用深浅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行表现等等。
帮助学生发挥意念的构思创新能力,表现出不同的窗户形象。
4. 后续拓展(10分钟)老师为学生推荐一些绘画和建筑艺术类的书籍或资料,鼓励同学们自行阅读,并收集更多关于建筑窗户美的信息。
学生也可邀请家长或其他亲友分享一些美丽的窗户照片或建筑作品,共同创造更多美丽的画面。
思考问题1.你身边有哪些不同的窗户?你能看出它们的颜色和形状吗?2.你对不同窗户的构造和设计有什么想法和感受?3.你对不同颜色的表达有哪些感受和理解?你如何将自己的思维和视觉表达在画纸上?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提交给老师,让其他学生也能欣赏到彼此的想象和创意。
教学反思这堂课学生们非常投入,从最开始的观察窗户,到进一步的想象和创造,再到理性思考和表达,每一步都和生活有很大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彩色世界的斑斓和美好,提高了他们的绘画造型技能和空间表现能力。
三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课漂亮的灯-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灯具的基本结构,掌握绘画灯具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绘画灯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难点: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灯具的立体感和光影效果。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素描纸、彩笔、水粉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3.灯具实物或图片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各种灯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灯具的特点。
2.学习绘画灯具的基本方法(1)展示灯具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和构图。
(2)讲解绘画灯具的基本步骤,如:先画灯罩,再画灯泡,画灯座。
(3)示范绘画灯具的技巧,如:如何运用线条表现立体感,如何运用色彩表现光影效果。
3.实践环节(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绘画工具,如:彩笔、水粉颜料等。
(2)要求学生在素描纸上绘画自己喜欢的灯具,注意线条、色彩和构图的运用。
(3)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作品给出建议和指导。
4.交流分享(1)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绘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优点,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灯具,发现美的元素,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绘画自己喜欢的灯具。
2.观察生活中的灯具,尝试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其特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绘画灯具,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绘画技巧。
同时,通过交流分享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绘画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讲解灯具的基本结构时,我会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指出灯的各个部分名称,比如:“谁能告诉我在这张图片上,灯的哪部分是灯罩?哪部分是灯泡呢?”这样既能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也能增加课堂的互动性。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美术第2课《重重复复》教案第2课重重复复学习目标:1、熟悉平面构成的简洁形成重复,了解重复图案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素养。
2、学会设计简洁的重复图案,训练抽象构成力量。
3、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实物中的重复排列,引导同学把课堂学问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同学把握重复排列的设计方法。
难点:运用合适的元素进行排练联系。
教学预备:火柴棒一盒、画具、范作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课件创设情景,诱导发觉,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家设计公司要开发一种新的项目,想请同学们帮忙搞设计,你们有信念吗?一会儿,就在我们班级进行评比,选出最佳设计作品送给设计公司,你们说好吗?师:大家肯定很想知道,公司要求我们设计什么?我们先看一幅画就知道了。
1、老师出示课件范图,让同学发觉重复排列的特点。
师:同学们边观赏,边思索。
这幅画有什么特点?(点击课件) (1)老师点击鼠标,鱼儿向左重复连续排列。
(2)点击鼠标,鱼儿向右重复连续排列。
(3)点击鼠标,鱼儿向上重复连续排列。
(4)点击鼠标,鱼儿向下重复连续排列。
2、引导同学概括出重复的概念。
师:谁能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基本形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反复连续的排列的图案叫重复图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设计公司要设计的内容。
板书课题:重重复复。
三、观看质疑,操作沟通,讲授新课。
1、让同学依据所学的二方连续纹样,摆出一些重复的基本形式。
师:重复构成的规律,真特殊。
下面请同学们动动脑筋,把老师这儿的泡塑鱼排列一下,这些鱼儿还可以怎么排列着游?下面的同学,拿出信封里的鱼儿,在方格垫板上摆一摆。
把你们所想的都摆出来。
老师随着同学演示完毕,逐步把骨式图贴于黑板上。
引导同学小结:重复排列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发挥同学的想象里在一次让同学摆出不同的重复形式。
师:鱼儿除了这几种排列外,还有其他的排列方式吗?同学再摆一摆,通过同学动手操作,发觉还有多种重复排列的方式,待同学操作完毕,各组派代表把鱼的排列图展现给全班同学观赏。
三年级上册美术第二课三年级上册美术第二课:色彩的感知与表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掌握基本的色彩搭配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分析优秀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提高绘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增强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介绍色彩的分类、名称、色相、明度、纯度等基本概念。
色彩的搭配技巧:讲解色彩搭配的原则和方法,如对比色搭配、类似色搭配、冷暖色搭配等。
优秀美术作品欣赏: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中的色彩运用和表达方式。
绘画实践:学生通过绘画实践,运用所学的色彩搭配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色彩的搭配技巧。
难点:如何运用色彩搭配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讨论、实践相结合。
教学手段:PPT课件、实物展示、学生实践。
五、教学过程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色彩丰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讲解:介绍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讲解色彩的搭配技巧。
示范与演示:教师现场示范,展示如何运用色彩搭配技巧进行绘画创作。
学生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实践,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
六、作业布置与要求作业布置: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具有个性和创意的画作。
要求:作品应运用所学的色彩搭配技巧,表现出自己的创意和个性。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色彩的搭配技巧。
但在绘画实践中,部分学生的作品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练习。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更加生动有趣的案例和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橙色的画》属“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橙色,理解间色的概念及原色与间色的关系。
与之后的《绿色和紫色的画》一起组成了一个的色彩基础课单元。
本课内容有四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是名家作品欣赏,高家明的《打菜籽》是一幅以橙色为主的农民画,供师生了解感受橙色画的特点及美感。
第二方面是学生实践的照片,启发学生动手尝试调橙色。
第三方面是八幅优秀的学生作品,在选材和技法上给予师生启发指导。
第四方面是教材预设的问题和作业提示,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提示语。
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三间色,了解间色和原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橙色为主要颜色的画面所产生的特有美感,使学生从随意的涂色、染色,到有意识的运用色彩,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和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画色彩画的积极性。
1、认识原色与间色之间的关系,明确橙色画的特点,了解橙色的色彩感情。
2、学习调制不同深浅的橙色,能从主观感受及表现需要出发较为能动的选择色彩、运用色彩,通过理性的思维表现出具有橙色特点的画。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感受与赏析教学,培养学生对色彩及色彩原理的感悟能力,提高色彩欣赏的水平,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习调出不同深浅的橙色方法技巧,认识感知橙色画面的美感。
根据橙色主色调进行深浅对比突出主体,丰富画面,充分表现内心感受。
课件、图片、色相卡、水粉颜料、水粉笔、图画纸及调色工具等。
三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二课我是生活小主人︳湘美版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及形态特征;2.通过绘画表达对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理解和感受;3.发挥想象和创造力,设计具有功能和美观度的小物品;4.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绘画技能,提升绘画自信心。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环境中物品的设计和形态特征;2.培养学生绘画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美学素养。
教学难点1.让学生从熟悉的环境开始进行观察,了解事物的特征;2.帮助学生理解物品的功能与形态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彩色纸、颜料、画笔;2.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海报或图片;3.教师准备一些物品模型。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2.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海报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并介绍物品的功能和形态。
第二步:观察1.教师出示模型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物品的形态特征;2.帮助学生辨别物品的重点和特色,并引导学生进行画面的构思。
第三步:创作1.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利用颜料和画笔进行绘画创作;2.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
第四步:展示1.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观赏;2.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绘画过程、感受和体会;3.教师与学生一起欣赏每个作品,鼓励学生分享心得和体验。
教学评估1.学生作品评估:评估学生绘画作品的正确性、创意性和美学素养;2.学生自评:让学生自评自己的绘画过程和作品,检测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分析能力;3.教师评估:通过观察和指导过程,综合评估学生的绘画水平和表现情况。
拓展1.在绘画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多关注物品的构造特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2.幼儿可以在课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或升级,继续发挥想象和创造力。
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及课后反思第2课漂亮的灯|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观察和绘画,使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灯,并能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漂亮的灯。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了解不同种类的灯,包括吊灯、台灯、壁灯等。
2. 学习绘画灯的技巧,如线条、色彩、光影等。
3. 创作一幅漂亮的灯的画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观察和绘画不同种类的灯,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漂亮的灯。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灯的光影和立体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绘画工具、示范画作等。
2. 学具:绘画纸、铅笔、彩色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不同种类的灯,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绘画灯的技巧,如线条、色彩、光影等,并通过示范画作展示。
3. 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创作时间:学生运用所学技巧,创作一幅漂亮的灯的画作。
板书设计1. 课题:漂亮的灯2. 重点:观察和绘画不同种类的灯,运用绘画技巧创作出漂亮的灯。
3. 难点: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灯的光影和立体感。
作业设计1. 画出自己喜欢的灯,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的绘画技巧。
2. 家长签字,确认孩子完成作业。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观察和绘画不同种类的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在绘画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技巧,创作出富有个性化和创意的灯。
同时,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提高了观察力、表达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灯的特点,如形状、色彩、光影等,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作品。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总的来说,本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绘画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教学过程1. 导入互动提问: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灯相关的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漂亮的灯?”“你们最喜欢的灯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同时激发他们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教案第二课《生日快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制作贺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运用剪、贴、画等手段制作一张富有创意的生日贺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生日贺卡制作为主题,通过学习贺卡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贺卡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难点:如何运用剪、贴、画等手段制作一张富有创意的生日贺卡。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示范作品、制作材料(彩纸、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学具:彩纸、卡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教师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过生日,为什么?3.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各种生日贺卡,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贺卡的美。
二、学习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贺卡的结构和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贺卡的基本构成。
2. 教师讲解贺卡的制作方法和步骤,边讲解边示范。
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贺卡,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学生完成贺卡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互相交流学习。
三、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第二课《生日快乐》一、导入: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过生日,为什么?二、学习:贺卡的制作方法和步骤1. 观察贺卡的结构和组成部分2. 讲解贺卡的制作方法和步骤3.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贺卡4. 作品展示与交流作业设计:1. 根据本节课所学,制作一张生日贺卡,要求富有创意,表达对生日人的祝福。
2. 课后与家人分享自己的作品,讲述制作过程和创意来源。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的。
在美术教学中,线条是绘画的基础元素,也是表现造型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会画出生动的线条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二课的教学内容,本文将重点介绍如何帮助学生画出生动的线条。
一、教学目标1.了解线条的基本特征,掌握线条的分类方法。
2.掌握画一条直线、曲线的方法。
3.能够将线条加以运用,画出自然、生动、流畅的线条。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介绍画线条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例如,画线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现物体的形态和姿态,在绘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线条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0分钟)在讲解线条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时,老师可以采用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像房子、树木等建筑物可以用直线勾勒出形态,而像花、云彩等天然物体则需要运用曲线来描绘它们的轮廓。
3.画一条直线(30分钟)在画一条直线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操作示范指导学生如何控制画笔的速度和力度。
老师还可以搭配举例操作,例如,画一道高大的山峰或艺术字上的笔画等等。
4.画一条曲线(30分钟)在画一条曲线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曲线类型和绘制技巧。
例如,弯曲的波浪线、稍微弯曲的折线、S形曲线等等。
5.自然、生动、流畅的线条的绘制(30分钟)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应依托学生完成前面两个环节的内容和所学知识,指导学生如何画出自然、生动、流畅的线条。
可以通过示范练习、成对练习、互相评估等多种角度展开授课活动。
6.练习与总结(20分钟)在练习和总结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付诸实践,并在班级内互相检查、点评。
学生可以按照老师提供的题目,尝试通过线条来表现画面中的主题和内涵。
三、教学评估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内容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评估:1.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各种展示方式进行评估,如画的图形是否准确、线条是否流畅、造型是否恰当等。
第二课机器人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学习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知道机器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重点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和功能,利用多种绘画用具进行绘画创作,或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
③ △难点生动地表现机器人的功能和作用。
情感态度目标
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的创新精神。
教具
机器人资料、绘画工具、制作材料
学具
绘画工具、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一段机器人活动的视频,提问:它是谁?它在干什么?(欣赏视频文件)刚才出现的机器人都在干什么?
(1)救人。
说得非常好!
(2)第二个机器人有什么本领?——机器人保姆。
(它是做家务的能手!有了它,妈妈就不要那么辛苦。
)
(3)第三个机器人在干什么?说明它的职业是——服务员。
(它的脸是什么?——荧光屏)机器人能帮人们做不少事情,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今日,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来设计又本事,又神气——机器人!(板书《机器人》)
二、师生交流,表现创新
1、读画:刚才这些机器人是科幻影片中未来世界的机器人,它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那目前我们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机器人呢?——有。
让我来看一看各国的科学家发明出了哪些机器人。
(1)它正干什么呀?——
它正热情地拥抱着小朋友。
(2)有礼貌的机器人!——它正象人类问好。
(3)这个机器人在干什么呀?——跳舞的机器人!
(4)会游泳的机器人。
(5)这是全世界最小的机器人 ——它的名字叫爱普生先生,它的个头只有我们的大拇指这么大。
(6)会说话的机器人!
(7)这个机器人在干什么呀?——拉车。
2、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机器人:
(1)这是我国第一个能够象人一样行走的机器人。
(2)这个机器人行状象什么?——保龄球。
它会回答人类的问题。
(3)它的名字叫“先行者”,它不仅会走路,说话,还会摇摇摆摆地跳舞。
不过,“先行者” 比起刚才看的日本的“跳舞机器人”,技术上还落后不少,动作也不够灵活。
所以,我们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将来才能发明出全世界最棒的机器人!
3、(图2)这些机器人在干什么?——植树!这幅画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大自然!
4、出示各种形状,提问:这是什么形状呀?——圆形,方形,三角形……过去这些是基本形!这些基本形跟机器人有什么关系呢?这幅画里有没有基本形?——有!哪些是基本形?机器人的头,身体由方形组成……在这些大的基本形里还有……
5、老师示范制作方法。
8.欣赏儿童作品: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小朋友画的——“机器人”。
看的时候可以互相讨论:这幅画里的机器人长什么模样?它有什么本领?(请两位小朋友评点最喜欢的画。
)
9.欣赏各种材料制作出的机器人。
三、学生实践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有特点的机器人。
四、讲评,小结
对学生的作业开展讲评,表扬有创造性的学生。
作业设置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有特点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