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13
202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国的地域差异》是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异、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差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地域差异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于地域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例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影响,培养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国家观念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2.难点:让学生理解地域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我国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理解和掌握地域差异的知识。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表和实例,用于教学展示和分析。
2.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时间: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域差异。
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地区的差异吗?这些差异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5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表,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说出各地区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实例,探讨地域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各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第五章 我国的地域差异1.四大地理区域①名称:青藏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②划分依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
③分界线:2.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3.基础知识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地区,有“中华水塔”之称。
这里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
②柴达木盆地位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和祁连山脉的环抱之中,是我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③昆仑山脉是亚洲最长的东西走向山脉。
④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纳木错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湖,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 ⑤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⑥内蒙古高原是我国的第二大高原。
⑦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⑧横断山脉是我国最长、最宽、最典型的南北走向的山脉。
4.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自然特征高寒干旱位置和范围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包括青海、西藏、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和新疆南部边缘地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阿尔金山、祁连山脉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大部分.地形地势 以高原为主,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多雪山、冰川。
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受地势影响,形成了日照时数多,气温低,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其中,藏北地区是全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多风沙.,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著名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高原咸水湖泊群以内流河(湖)为主,距离海洋远,降水少。
农牧业生产 藏族人民的粮食——青稞。
雅鲁藏布江谷地能种植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
地表植被由东向西从森林草原、草原过渡为荒漠。
种植业、畜牧业和绿洲农业。
②界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因素:地形地势) ①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地域差异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各类地区的分布和特点。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章内容分为四节,分别是:1.我国地域差异的基本特征2.我国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3.东部地区的发展4.西部地区的发展本章内容较为复杂,需要学生掌握地域差异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各地区的特点。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章内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域差异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各地区特点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地域差异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各类地区的分布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域差异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各类地区的分布和特点。
2.教学难点: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西部地区的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域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地域差异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以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为例,让学生了解两地的发展差异,分析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我国各类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人文风情以及发展差异。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地域差异的多样性,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
但学生在地域差异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对于地域差异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地域差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域差异的基本特征,掌握地域差异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地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地域差异的基本特征,地域差异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地域差异,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展示我国地域差异的多样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域差异。
2.讲授新课:介绍我国地域差异的基本特征,分析地域差异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地域差异。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域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域差异的重要性。
第五章我国的地域差异第1学时四大地理区域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问题导学案板块一创设问题,引领目标…………………………………问题导学,明确目标我国曾经流传着两首民谣:“姑娘出嫁远方,马道又远又长;翻过三座高山,蹚过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哟,才进新郎帐房。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你的家乡位于哪个区域?该区域有哪些区域特征?板块二自学思疑,初探问题…………………………………自主学习,亲身感悟自学提示阅读教材,关注下列核心词语。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四大地理区域青藏地区世界屋脊三江源西北地区畜牧业绿洲农业问题呈现阅读教材,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一般从哪几个方面进行?2.依据各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可划分为哪几大地理区域?3.填表,比较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基础自测1.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A.黄土高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三峡库区2.青藏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A.地理纬度较高B.地势高C.冰川、雪峰多D.风大、气温低3.有利于保护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是()A.经营管理粗放B.超载放牧C.盲目开垦D.退耕还林、还草4.制约我国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是()A.土地资源不足B.水资源不足C.光照条件不足D.化肥农药不足5.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2)划分四大地理区域的依据是什么?(3)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将我国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地区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________,其中南方地区水田连片,________是其主要的粮食作物;西部地区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畜牧业,其中内蒙古高原的________(填“东”或“西”)部牧草肥美,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拓展阅读农作物高产地——“世界屋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于地势特别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冬寒夏凉,无霜期短,适宜喜温凉的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生长。
在气温比较低的地区,有些向阳山坡的冬小麦已经种植到海拔4100米的地方,大部分亩产在400斤以上,有的亩产超过千斤。
在聂拉木县,青稞已经种植到海拔4700米的阳坡,水稻在海拔2000米的阳坡也获得了高产。
其他如玉米、豌豆、蚕豆、粟、向日葵、油菜、烤烟、茶叶、各种蔬菜的栽培地区,也都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一般也都能获得高产。
青藏高原气温低,农作物却能高产的主要原因是:1.气温较低,植物生长期长,农作物有充足的时间积累、贮藏营养物质。
如冬小麦从秋季播种到第二年秋季收获,生长期长达11个月,能积累充足的营养物质。
2.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透明度好,因而太阳辐射强,而且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能制造较多的营养物质,从而弥补了气温低的缺陷。
3.夜间降水多,有利于作物生长。
西藏的雨季,大部分地区都以夜间降雨为主,如拉萨的夜雨量占总雨量的80%以上。
西藏夜间气温低,夜间下雨蒸发少,渗入土壤中的水分多,有利于作物吸收。
夜里下雨白天晴,非常有利于作物生长。
4.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积累营养物质。
高原上空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地面增温快,近地面气温上升迅速,有利于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夜间,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使农作物和牧草的呼吸作用减弱,消耗营养物质少,有利于养分的积累。
由于以上多种原因,西藏的冬小麦穗大、粒重、产量高,蔬菜、水果长得又大又好,牧草的营养成分也很高。
板块三合作探究,共析问题…………………………………主动合作,协同探究与图对话1.阅读教材图5.1,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描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2)填表,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其主导因素。
2.阅读教材图5.2~图5.5和第3、4页“信息传递”,认识青藏地区。
(1)青藏高原与世界其他大高原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2)为什么我国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3)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3.阅读教材图5.6、图5.7,认识西北地区。
(1)说出西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描述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
(3)用地图上的比例尺,量算西北地区的东西最大直线距离。
结合图5.7,分析东西辽阔的特点对西北地区的降水、植被等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影响。
(4)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什么?活动探究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今世界,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改变革新能源结构,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
众所周知,青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优势,是全世界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之一。
此外,青藏地区还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最大的高温高湿蒸汽热田。
材料二青藏地区太阳能发电景观图试分析青藏地区太阳能、水能和地热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板块四展示交流,巩固训练…………………………………精选精展,精选精练精题展示【精题一】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简图,完成1、2题。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首诗描写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A.甲B.乙C.丙D.丁2.关于乙、丙两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此线是我国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B.此线与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大体一致C.此线与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大体一致D.此线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思路点拨:1.根据经纬度判断可知,甲是西北地区,乙是北方地区,丙是南方地区,丁是青藏地区。
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可以出现二月草长莺飞、杨柳醉春烟的自然景观。
2.乙、丙两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脉—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脉。
答案提示:1.C 2.D【精题二】读内蒙古自治区植被景观分布图,完成1~3题。
1.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往西,植被变化的规律大致是()A.森林—草原—荒漠B.荒漠—森林—草原C.森林—荒漠—草原D.草原—森林—荒漠2.植物生长与水分关系密切。
据图推断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大致是()A.南多北少B.北多南少C.东多西少D.西多东少3.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A.林业B.牧业C.种植业D.渔业思路点拨:1.从图例中可以看出,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往西,植被变化的规律大致是森林—草原—荒漠。
2.降水量多的地区天然植被为森林,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为草地,干旱地区为荒漠,由此判断内蒙古自治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大致是东多西少。
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面积广阔,所以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答案提示:1.A 2.C 3.B巩固训练勇敢坚毅的某同学利用暑假骑自行车进行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旅行……旅行路线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1~4题。
1.该同学旅行所经地区主要是我国的()A.北方地区B.青藏地区C.西北地区D.南方地区2.该同学从起点到乌鲁木齐旅游,他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自东向西依次是()A.荒漠—森林—草原B.荒漠—荒漠草原—草原C.草原—森林—荒漠D.草原—荒漠草原—荒漠3.该同学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陆因素B.纬度因素C.地形因素D.人为因素4.旅行时该同学有望欣赏到很多自然和人文美景。
下列诗句所描述的景观在出发地有可能看到的是()A.风吹草低见牛羊B.到处是诱人的葡萄园C.小桥流水人家D.万山红遍,层林尽染5.下图是某同学在青藏地区旅游时拍摄的照片,他想为照片配一些文字说明,可供选择的是()A.牦牛在悠闲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B.京九铁路像一条游龙蜿蜒在“世界屋脊”上C.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D.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一名家住广东的小学生,暑假随父母一起到新疆旅游。
导游介绍说:“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有南疆和北疆之分。
这里的房子多用土墙建成,屋顶为平顶。
”听完介绍,这名小学生有以下几个问题不明白,请你帮他解答。
(1)“三山夹两盆”中的“三山”“两盆”各指什么?(2)新疆的平顶土房是否会被雨水冲垮?为什么?7.读新疆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地理事物的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
A.阿尔泰山B.天山C.昆仑山D.准噶尔盆地E.塔里木盆地F.塔里木河(2)新疆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地形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城市: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__边贸口岸:⑤__________(4)南疆铁路的终点是________,兰新铁路的终点是________。
板块五知识构建,核心问题…………………………………归纳总结,关键问题青藏地区西北地区位置和范围位于青藏高原,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等地区包括新疆(南部边缘地区除外)、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以高原、盆地为主,内蒙古境内为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