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基本操作规范标准[详]
- 格式:docx
- 大小:25.23 KB
- 文档页数:23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步骤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这个听上去有点高大上的名字,其实就是帮心脏修修补补的小手术。
说到心脏,大家都知道它可是真正的“动力源泉”,没了它,咱们可就寸步难行了。
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项手术的步骤,保证让你听得轻松、有趣又能明白。
1. 手术准备1.1 术前检查手术前,医生会给你安排一系列的检查,像是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这些,听上去就像是要给心脏做个“健康体检”。
其实就是为了看看你的心脏到底有没有“打小报告”。
医生会仔细看看你的心脏结构,确保一切都在“安全范围内”。
就像打工之前的入职体检,谁也不想带病上岗,对吧?1.2 心脏麻醉当一切准备妥当后,接下来就是麻醉了。
别担心,这可不是那种让你“梦游”的麻醉,而是专业的医生会用一些药物让你在手术过程中完全放松,像是在云端漂浮,什么都不需要担心。
此时,你的心脏就可以在医生的“魔法”下,轻松进入“休眠”状态。
要知道,麻醉可是个技术活,专业麻醉师可得把握好这个“度”,让你在手术中安安稳稳。
2. 手术过程2.1 开胸与暴露心脏接下来就是手术的核心部分了。
医生会在你的胸部开个口,当然,手法精湛得像是在雕刻艺术品,动作轻柔又迅速。
等到心脏暴露在外时,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简直就像是看了一场精彩的比赛。
医生会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像是在解锁一款高难度的游戏,一点都不能出错。
2.2 修补室间隔现在,真正的“修补”工作开始了!医生会找到那条“小缺口”,就像是在找拼图中的那一块,认真对待每一步。
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医生会把这个缺口“缝合”起来,确保心脏的血液能够正常流动。
整个过程就像是在给心脏“加固”一样,确保它可以更好地工作。
这个时候,医生的手法得稳得像是行云流水,绝对不能马虎。
3. 手术后的恢复3.1 术后观察手术完成后,你会被转移到恢复室。
在这里,医生会仔细观察你的状况,确保一切都在正常范围。
这个时候,医生会不断监测你的心率、血压等,简直就像是给你心脏装了一个“监控器”,时刻保障你的安全。
室间隔缺损诊疗规范
室间隔缺损是指心脏室间隔的异常开放,从而导致左右心室之间的血流混合。
室间隔缺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缺损位于膜部、肌部或综合型。
诊断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症状可以因缺损的大小和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绀、呼吸困难、心脏杂音等。
2. 听诊:听诊可以发现心脏杂音,常在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听到,是由于心脏左右室间的血流混合所产生的。
3. 心电图:心电图可以显示室间隔缺损的特征性改变,例如心室肥厚、心脏电轴右偏等。
4.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室间隔缺损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确定缺损的位置、大小以及对心
脏的影响程度。
治疗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的室间隔缺损,可以通过药物控制
症状,如利尿剂、洋地黄等。
2. 导管治疗:对于一些较小的室间隔缺损,可以通过心导
管介入技术进行封堵治疗。
3. 外科手术:对于较大的室间隔缺损或有明显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修补。
手术可以采用传统的开胸手术或经导
管介入的封堵手术。
总之,室间隔缺损的诊疗规范包括临床症状、听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各方面综合评估。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手术步骤朋友们!今天咱们聊点儿轻松的,那就是怎么给心脏来个大手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这手术可不简单,得有技巧,还得小心谨慎。
别担心,我来给你们娓娓道来。
你得找个靠谱的医院和医生。
就像找对象一样,不能马虎。
医院要正规,医生要专业,这样才能保证手术成功。
别听那些不靠谱的偏方,耽误了大事可就麻烦了。
你得准备好手术所需的一切。
比如,你的衣服得换一套新的,免得弄脏了手术服。
你家里的宠物也得暂时寄养一下,别让它们跟着你进手术室了。
手术前,你得跟医生说明白你的病史。
比如,你有没有心脏病家族史?有没有过敏史?这些信息对医生来说可是宝贵的“情报”。
有了这些“情报”,医生才能更好地为你制定手术方案,让你少受点罪。
手术当天,你得按时到医院。
别睡过头了,也别迟到了。
到了医院,你得先做个全面的体检。
医生会根据你的身体状况,给你安排合适的手术时间。
别紧张,放松心情,一切都会顺利的。
手术开始了,你得躺在手术台上,医生会给你打麻药。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喝杯咖啡,虽然有点小刺激,但很快就过去了。
等麻药劲儿上来了,你就啥都不知道了。
手术中,医生会在你的胸口划几个口子,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破损的室间隔补起来。
这个过程就像是绣花一样,需要非常精细的操作。
别担心,医生都是行家里手,他们的动作快且稳,保证你不会感到疼痛。
手术结束后,你得在医院里好好休息一下。
医生会给你挂水、测血压、观察伤口。
别急着下床活动,让身体慢慢恢复。
等出院你就能看到自己那健康的心啦!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虽然是个大手术,但只要我们选对了医院和医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再加上医生们的精湛技艺,手术一定会成功的。
所以啊,朋友们,别怕,勇敢面对手术吧!。
室间隔缺损诊疗规范
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指心室间隔上的缺损,导致左右心室之间的血液流动交流。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
室间隔缺损的诊疗规范如下:
1. 早期诊断:对于婴幼儿和儿童体检时或发现心脏杂音的患儿,应及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确诊室间隔缺损。
2. 分类和评估:根据室间隔缺损的大小,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缺损,以及多个缺损。
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等检查,评估缺损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合并症。
3. 保守治疗:对于小型缺损且无症状的患儿,可以选择保守治疗,监测病情发展,定期随访。
4. 外科手术修补:对于中型和大型缺损,以及合并严重症状或心功能不全的患儿,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修补。
手术方法包括开心脏手术和经导管介入手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5. 术后管理和康复:术后患儿需接受密切监护和抗感染治疗,术后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等检查,进行康复训练。
6. 长期随访:对于成功修补的患儿,应定期随访,评估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总之,室间隔缺损的诊疗规范包括早期诊断、分类评估、保守治疗或手术修补、术后管理和康复、长期随访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步骤1.麻醉手术开始前,患者将接受全身麻醉,以确保手术期间患者没有疼痛感觉和意识。
2.手术准备患者将被安置在手术床上,然后接受穿刺部位的外科准备,通常是在大腿或锁骨区域。
一旦准备就绪,手术区域将使用消毒剂进行清洁,然后用无菌巾包裹以保持无菌环境。
3.插管和导丝医生将会插入一根细的插管到病人的血管中(通常是在大腿或锁骨区域),然后通过插管将导丝引入血管。
导丝被用于确保手术期间医生可以准确地导航导管到心脏。
4.选择性导管造影通过导丝,在X光或血管造影机的引导下,医生将导管引入到心脏的位置。
这是为了观察室间隔缺损的具体位置和大小。
一旦确保定位准确,医生将在心脏部位注入造影剂,并进行血管造影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图像。
5.引导导管医生将放置一根封闭器械导管通过导丝导入室间隔缺损区域。
该器械的尖部会位于缺损位置,其中一侧具有特殊的封闭装置。
6.封堵缺损一旦器械导管被放置,并确认位置正确,医生然后会将封闭装置逐渐排出到室间隔缺损处。
该装置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解开并形成一个封堵器,密封缺损。
7.接触时间确认接下来,医生会通过导管注射造影剂,再次进行血管造影,以确认封堵装置的牢固性和缺损是否成功关闭。
8.封堵器械的移除一旦确认封堵成功,医生会轻轻地将导管和封堵器械从患者的体内移除。
9.结束手术手术结束后,医生会对穿刺部位进行清洁,并覆盖伤口,然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止痛药物和抗生素。
10.恢复患者将被转移到恢复室,在那里他们将得到密切的监护和护理。
一旦患者的状况稳定,他们将被送回病房进行进一步的恢复。
总结: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在不开胸的情况下解决心脏室间隔缺损问题。
这种手术的步骤包括麻醉、手术准备、插管和导丝、选择性导管造影、引导导管、封堵缺损、接触时间确认、封堵器械的移除、结束手术和恢复。
这是一项复杂的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心脏外科医生进行操作。
室间隔缺损标准一、诊断标准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过以下标准进行诊断:1. 症状: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反复肺部感染等症状。
2. 体征:心脏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
3.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显示心脏外形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血管影增加;心电图显示左、右心室增大,电轴左偏或右偏。
超声心动图可直接显示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和分流情况。
二、病情评估标准对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病情评估,以指导治疗方案。
评估标准包括:1. 缺损大小:根据缺损面积的大小,可将室间隔缺损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缺损。
2. 缺损位置: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可分为膜部、漏斗部和肌部缺损。
3. 心脏功能:根据左、右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可分为收缩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
4. 合并症:室间隔缺损患者可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疾病。
三、手术适应症标准室间隔缺损的手术适应症包括:1. 缺损大小:小型缺损可不必手术,中型和大型缺损应尽早手术。
2. 心脏功能:出现心脏失代偿或心功能不全时,应考虑手术。
3. 合并症: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如肺动脉高压、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4. 生长发育:患者年龄较小,生长发育尚未成熟,应考虑在生长发育成熟后再进行手术。
四、手术禁忌症标准室间隔缺损的手术禁忌症包括:1. 已确诊为室间隔缺损,但无症状且缺损较小,可暂不手术。
2. 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呼吸系统疾病等,不适合手术。
3. 患者年龄较大,已进入终末期心衰,手术风险较大,不宜进行手术。
五、术后评估标准术后评估标准包括:1. 生命体征: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
2. 心功能:术后评估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包括左、右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3. 并发症:术后应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发生,如出血、低心排综合征、肺部感染等。
4. 效果评估:术后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的改善、心脏杂音的消失等情况。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指南引言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特点是心脏右、左两侧的房间隔存在缺损,导致氧合血与非氧合血混合。
为了纠正这一病症,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指南旨在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帮助医生正确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术前准备1.完整收集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
2.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3.评估患者手术风险及禁忌证,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和解释。
术中操作步骤1.麻醉: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并确保患者处于平躺位。
2.切口:在右胸第二肋间或右侧胸部适当位置进行皮肤消毒和铺巾,然后进行局部麻醉,并进行切口。
3.插管:通过切口插入导管,穿过心包膜进入心腔。
4.导管引导:将导管引导至房间隔缺损位置,并进行造影以确定缺损的大小和位置。
5.封堵器械准备:准备合适的封堵器械,如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导丝等。
6.封堵器械操作:使用导丝将封堵器械送至房间隔缺损位置,然后释放封堵器械,使其覆盖住缺损部位。
确保封堵器械的稳定性和密闭性。
7.封堵效果评估:通过造影或超声心动图等方法评估封堵效果,确认缺损已被成功封堵。
8.导管拔除和止血:在确认封堵效果良好后,将导管从心腔中取出,并进行止血处理。
术后护理1.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等,并及时记录。
2.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
3.液体管理:根据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进行适当的液体管理。
4.抗感染:预防术后感染,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5.术后康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并进行心理支持。
注意事项1.术前准备要充分,包括患者评估、禁忌证评估等。
2.术中操作要细致、精确,避免对心脏和周围器官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3.导管选择要合适,并注意导管插入和拔除时的技巧和力度。
4.封堵器械选择要符合患者缺损大小和形状,并确保封堵器械的稳定性和密闭性。
5.术后护理要及时、全面,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手术讲解模板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Atrial septal defect repair)1.概述:房间隔缺损(ASD)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指心脏的左右心房之间存在缺损,导致氧合血与去氧血的混合,增加肺循环负担。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旨在关闭房间隔缺损并恢复正常心脏功能。
本文将对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手术步骤、术前准备、麻醉和手术风险进行详细讲解。
2.手术步骤:-患者在手术前一天进行入院,并接受全面的术前评估。
-手术一般在麻醉下进行。
医生会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通常为全身麻醉。
-手术开始时,医生会进行一次全面的准备性开胸检查,以确定ASD 的大小和位置。
-通过胸骨中线切口进入胸廓,暴露心脏。
-使用心肺循环器将血液从心脏引流出来,保证心脏停搏状态下继续供应氧合血。
-将心脏进行冷停循环,即降低心脏温度,以保护心脏组织。
-在左右心房之间的房间隔缺损处进行切口,暴露缺损部位。
-补片,即使用生物材料或人工材料修复房间隔缺损,以分离左右心房,防止氧合血与去氧血混合。
-进行封闭性修补,确保缺损完全闭合并恢复心脏正常功能。
-还原心脏功能,将心脏重启并结束心肺循环器的使用。
-关闭胸骨切口并进行缝合。
3.术前准备:-针对每位患者,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身体检查、心脏超声等检查。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会决定是否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并解释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患者需要提供相关的体格数据和病史记录。
-术前一天,患者需要进行禁食和禁液。
4.麻醉:-由专业的麻醉师负责给患者进行全身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没有疼痛感,同时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5.手术风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但仍带有一定的风险。
-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感染等。
-预防措施包括在手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确保手术的成功和安全。
6.手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恢复在术前的心脏功能。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 适应症1、小室间隔缺损可能在10~12岁以前自动闭合,有人不主张过早手术,但因这类病人的手术几乎没有死亡的,而如果不予手术,不但将使父母和病人因存在心脏杂音而产生精神负担或入学困难,还有发生细菌性心内膜炎或心瓣膜炎的危险,故近来亦列入手术适应证。
2、有心脏增大和大量左向右分流者。
3、婴儿有较大室缺、肺动脉高压、左心衰竭、反复肺感染、肺动脉压上升及生长发育不良者应及早手术。
4、室缺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应及时手术。
5、有肺动脉瓣狭窄或流出道狭窄者室缺多半较大。
狭窄明显者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应一并手术。
6、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0、75者可以手术,但术后高压不能全消。
2. 禁忌症肺动脉压/主动脉压>0.90者禁忌手术。
肺动脉压/主动脉压为0.75~0. 90者术后远期效果不佳。
3. 最佳时间当前手术最佳时间谨遵医嘱。
4. 术前准备1、消除一切感染病灶。
2、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以及肝、肾和其他脏器功能障碍。
3、纠正心力衰竭,或使病人处于可能的最佳状态。
4、术前48小时停用毛地黄类药及利尿药。
5、术前1周用普通饮食,以利调整电解质平衡,如病人长期服用利尿药,则术前1周将口服氯化钾适量增加,以利克服体内钾的不足。
6、术前3日开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当日术前用药时,给一个剂量抗生素。
7、重症病人术前1周起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gik),以保护心肌。
8、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消除顾虑,增强医患合作。
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利病人主动配合。
5. 术前注意暂无可参考资料。
6. 手术步骤1、显露心脏,建立体外循环。
2、心脏切口⑴经右室切口:常用。
在心外检查震颤部位,与冠状血管平行,斜行切开右室心肌。
注意保护冠状血管,不得损伤。
⑵经右房切口:从右房通过三尖瓣进行较低位置的室缺修补,或高位膜部缺损,具有左室右房漏者,显露相当满意,而心脏负担较经右室切口轻得多,对有肺动脉高压者尤为有利。
室间隔缺损诊疗规范1. 引言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发生率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30%左右。
室间隔缺损会导致右室血流量增加,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的负担,严重时会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危象等并发症。
因此,对室间隔缺损进行早期诊断和规范的治疗非常重要。
2. 临床表现室间隔缺损的临床表现因缺损大小和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乏力、发绀、生长发育迟缓等。
体格检查可发现心脏杂音和叩诊相应的心脏搏动位置。
3. 诊断方法3.1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首要步骤。
仔细询问患儿的病史,包括出生史、发育史、喂养史、生活史等。
体格检查时需注意观察心脏搏动、心肺听诊等。
3.2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对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常见的心电图表现包括右室肥厚、室壁肥厚等改变。
3.3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室间隔缺损的最主要方法。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室间隔的缺损部位、大小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
3.4 心导管检查对于复杂的室间隔缺损病例,心导管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心导管检查可以测量室间隔缺损的压力梯度、心室血流量以及肺血管阻力等指标。
4. 治疗原则室间隔缺损的治疗原则包括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个体化治疗等。
4.1 早期诊断对于疑似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应尽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明确诊断。
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进行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2 早期干预对于室间隔缺损,如有明确的临床症状或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应及早考虑手术治疗或经导管闭合治疗等干预措施。
4.3 个体化治疗治疗室间隔缺损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对于简单的室间隔缺损,可选择经导管闭合术或开胸手术进行修复。
对于复杂的室间隔缺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心脏手术。
5. 随访对于经过手术或经导管闭合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儿,随访非常重要。
先天性⼼脏病门诊诊疗规范(修订)先天性⼼脏病⼀、适⽤对象1、第⼀诊断为先天性⼼脏病,符合先天性⼼脏病疾病编码(ICD10:Q24.901)。
2、当患⼉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门诊不需要紧急处理,也不影响本诊断的诊疗规范实施时。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民卫⽣出版社,2005年),《⼉科学》(第7版,⼈民卫⽣出版社,2008年)。
(⼀)房间隔缺损1、临床表现房间隔缺损的症状随缺损⼤⼩⽽有所不同。
缺损⼩的可⽆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胸⾻左缘2~3 肋间有收缩期杂⾳。
缺损较⼤时表现为体形瘦长、⾯⾊苍⽩、乏⼒、多汗、活动后⽓促和⽣长发育迟缓。
易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者早期发⽣⼼⼒衰竭。
多数患⼉在婴幼⼉期⽆明显体征,2~3 岁后⼼脏增⼤,前胸隆起,触诊⼼前区有抬举冲动感,⼀般⽆震颤。
听诊有以下四个特点:①第⼀⼼⾳亢进,肺动脉第⼆⼼⾳增强。
②出现不受呼吸影响的第⼆⼼⾳固定分裂。
③左第⼆肋间近胸⾻旁可闻及2~3 级喷射性收缩期杂⾳。
④重者可出现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
2、辅助检查(1)X线表现:⼼脏外形轻⾄中度增⼤。
肺动脉段突出,肺叶充⾎明显,主动脉影缩⼩。
透视下可见“肺门舞蹈”征,⼼影略呈梨形。
(2)⼼电图:电轴右偏。
右⼼房和右⼼室肥⼤,不完全性右束⽀传导阻滞的图形。
原发孔型房缺的病例常见电轴左偏及左⼼室肥⼤。
(3)超声⼼动图:⼆维超声可以显⽰房间隔缺损的位臵及⼤⼩。
(⼆)室间隔缺损1、临床表现⼩型缺损可⽆症状,仅体格检查时听到胸⾻左缘第3、4肋间响亮的全收缩期杂⾳,常伴震颤。
缺损较⼤时患⼉多⽣长迟缓,体重不增,有消瘦、喂养困难、活动后乏⼒、⽓短、多汗,易反复呼吸道感染,易导致充⾎性⼼⼒衰竭等。
有时声⾳嘶哑。
体格检查:⼼界扩⼤,搏动活跃,胸⾻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Ⅲ~Ⅳ收缩期杂⾳,可扪及收缩期震颤。
⼤型缺损伴明显肺动脉⾼压时(多见于⼉童或青少年期),出现青紫,并逐渐加重。
心脏外科房间隔缺损手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中央型房间隔缺损。
2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
3 .上腔型房间隔缺损。
4 .混合型房间隔缺损。
5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封闭未成功者。
6 .合并其他心脏畸形的房间隔缺损。
【禁忌证】
1.重度肺动脉高压导致EiSemenger综合征(艾森门格综合征)时。
7 .出、凝血机制障碍者。
8 .存在其他器官组织合并较为严重的合并症者,如先天性气管狭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症等。
9 .其他系统器官功能严重衰竭者。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气管插管,全身复合麻醉。
10 一般采用前胸正中切口。
11 体内肝素化后,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依次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12 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可单纯缝合闭合缺损,上、下腔型房间隔缺损需补片修补闭合缺损。
13 开放循环,心脏复跳后并行辅助循环,逐渐脱离体外循环。
14 拔除上、下腔静脉插管及主动脉插管,充分止血。
15 放置心包纵隔引流管,逐层缝合胸壁。
【注意事项】
1.充分肝素化,减少血液中微栓的形成。
16 常规定时灌注心肌保护液,充分保护心肌。
17 完整修补缺损,避免损伤心脏内正常组织结构。
18 开放心脏冠脉循环前充分排除心腔内气体,避免形成气栓。
19 停体外循环前充分辅助循环,避免循环过渡时心功能不全。
20 鱼精蛋白充分中和肝素,仔细止血,减少术后出血。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诊疗规范(2021年版)一、概述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心室间隔组织发育不全,形成心室间异常血流交通的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30-40%,可单独存在,也可与其他畸形并存。
许多缺损不能自然愈合。
小的缺损分流量较小,多无临床症状。
分流量大的缺损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左室扩张、心律失常、瓣膜返流等问题,需要手术治疗。
二、筛查和诊断(一)病理解剖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上缘是三尖瓣环,其余边缘可为膜部组织或肌性组织,约占所有VSD的80%。
2.肌部室间隔缺损:全部边缘都是心肌,无纤维组织,可单发或多发。
3.动脉干下室间隔缺损:上缘为半月瓣或瓣间纤维延续。
4.嵴下室间隔缺损:多见于法洛氏四联症。
(二)临床表现1.症状:小的缺损无症状;中等大小可有心动过速,活动量受限,反复呼吸道感染;大的缺损还可有喂养困难,发育迟缓,反复心力衰竭,肺炎等。
2.体征:心前区搏动增强,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II~III 级或III级以上喷射性收缩期杂音,有些患者可扪及收缩期震颤,肺动脉第2心音亢进,干下室间隔缺损杂音位置在2~3肋间。
(三)辅助检查1.心电图:大多正常,可见心室肥厚,电轴右偏。
2.胸部X线平片:可见右心房、室扩大,肺血增多、肺动脉段凸起、心影扩大。
3.超声心动图:主要诊断依据。
可辨别室缺的位置,数目,大小,估测肺动脉压力,分流量等。
4.心导管检查:适用于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
(四)鉴别诊断1.房间隔缺损,杂音较室缺柔和,超声心动图可鉴别。
2.肺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病人肺动脉区第二音正常或减低,X线示肺血较少。
3.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杂音随体位及呼吸改变,X线示肺动脉不凸出,肺血不多。
4.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位于主动脉瓣下,需注意与动脉导管未闭医,主动脉窦瘤破裂、主肺动脉窗等鉴别。
三、治疗(一)手术适应症1.适应症:已导致心肺功能和全身健康的损害,包括心室肥厚,心脏扩大,肺血增多,有肺高压表现,Qp/Qs≥2,反复肺部感染生长发育迟缓,自愈可能性小;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合并其它需外科手术处理的畸形。
室间隔缺损手术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 This document has been carefully written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fter downloading,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室间隔缺损手术流程如下:①麻醉与准备: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胸部正中切开皮肤,暴露胸骨并将其分开。
②建立体外循环:通过气管插管后,建立体外循环系统,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心脏停搏以便手术。
③心脏切口:根据缺损位置,通常经右心室切口进行,小心保护冠状血管,避免损伤。
④显露与定位:使用牵引线与拉钩显露缺损部位,必要时扩张肺部帮助定位。
⑤修补缺损:小缺损直接缝合,大缺损采用补片修补,补片材料可为涤纶或自体心包。
补片固定需精确,避免损伤传导组织。
⑥检查与关闭:修补后,检查修补部位无渗漏,缝合心肌切口,关闭心腔。
⑦复跳与监测:恢复心脏跳动,逐渐脱离体外循环,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及循环稳定。
⑧关闭胸腔:缝合胸骨,根据患者年龄选择合适缝线,最后闭合皮肤切口。
⑨术后护理:手术完成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进行呼吸与循环支持,预防感染,逐步康复。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详细介绍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证及禁忌征(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适应征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1)年龄:要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通常≥3岁;(2)对心脏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单纯性室间隔缺损;(3)室间隔缺损上缘距主动脉右冠瓣≥2mm,无主动脉右冠瓣脱入室间隔缺损及主动脉瓣返流。
2.肌部室缺,通常≥5mm。
3.手术外科后残余分流。
4.其他:心肌梗死或外伤后室缺虽非先天性,但其缺损仍可采用先心病室间隔缺损的封堵术进行关闭术。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禁忌证1.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或引起菌血症的其他感染。
2.封堵器安置处有血栓存在,导管插入处有静脉血栓形成。
3.缺损解剖位置不良,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或房室瓣功能。
4.重度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者。
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操作方法(一)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准备1.心导管术前常规。
2.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体征、心电图、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3.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相关化验检查。
4.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1天静脉注射抗生素一剂。
术前1天口服阿司匹林,小儿3~5mg/(Kg.d),成人3mg/(Kg.d)。
(二)常规诊断性导管术及超声心动图检查1.左右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局麻或全麻下做股静脉及股动脉插管,常规给予肝素100U/Kg,先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压力及血氧,检测肺动脉压力及Qp/Qs。
以猪尾巴导管经股动脉达主动脉及左室侧压,左室长轴斜位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大小及其距主动脉瓣的距离,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瓣脱垂及返流。
2.经胸超声(TTE)或经食道超声(TTE)检查评价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大小、数目、邻近结构、与瓣膜的关系,膜部室间隔缺损需测缺损边缘距主动脉瓣距离,膜部室隔瘤形成等。
近心尖部肌部室间隔缺损,随后作升主动脉造影观察有无主动脉脱垂及返流。
(三)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封堵方法1.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方法:目前最常用的为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及输送系统进行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基本操作规范(一)适应证。
1.诊断明确 . 辅助检查提示左心容量负荷增加 . 肺血增多 . 或心导管检查 Qp/Qs≥1.5 者. 需要手术治疗。
2.对于存在严重肺部感染 . 经严格抗菌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善的患者.以及严重心力衰竭经强心、利尿治疗不能改善的患者 . 应当考虑急诊手术。
3.限制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 .l 岁以内室间隔缺损自发闭合的可能性较大 .5 岁以后几乎不可能自发闭合 . 对于这类患者是否手术仍有争议。
(二)术前准备。
1.完成术前常规化验检查。
2.所有患者应当测量四肢血压以排除可能合并的主动脉畸形 . 如主动脉弓中断和主动脉缩窄。
3.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 . 术前给予间断吸氧治疗和应用血管扩张药.有利于降低全肺阻力 . 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4.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 . 首先考虑强心利尿治疗以改善心脏功能。
5.病情严重的婴幼儿应当注意术前的营养支持治疗。
(三)麻醉、体外循环方法。
静脉吸入复合麻醉。
升主动脉 . 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简称 ACT)保持在 400秒以上 . 使用抑肽酶者保持在 750 秒以上。
(四)手术方法。
1.体位及切口多为仰卧位胸前正中切口。
为了美容的效果 . 可以选择左侧卧位右侧胸部切口。
2.心脏切口右心房切口显露膜周室缺最佳 . 操作方便 . 易于避免误伤传导系统 . 容易显露及避免误伤主动脉瓣 . 保全了右心室的完整 . 极少发生术后切口出血问题。
经右心室切口闭合室间隔缺损已非常少用。
多用于经右心房切口显露欠佳的室缺 . 如巨大的膜周漏斗部室缺、干下或小梁部靠近心尖的肌部室缺以及合并漏斗部或肺动脉瓣狭窄(如法洛四联症)。
这些手术常要做右心室直切口。
如做跨环补片或建立心外通道 . 右心室切口要远离左前降支 5-10mm。
干下型室缺经肺动脉切口修补。
3.显露室间隔缺损切开右心房前壁 . 用牵引线将切口的后缘缝在右纵隔胸膜上 . 切口前缘上、下两端各缝一牵引线并用心房拉钩显露出三尖瓣口。
一般用镊子适当提拉隔叶即可显露出缺损。
有时为充分显露隔叶下缺损 . 将内乳头肌自附着点切断后拉向右前方 . 缺损闭合后 . 再将乳头肌断端缝合复位。
有的内乳头肌分几个小肌束 . 切断后不易复原 . 也可沿隔叶瓣环切开隔叶根部显露出缺损 . 用牵引线拉开瓣叶进行瓣下缺损修补. 并于缺损闭合后 . 用 5-0 无创针线缝合瓣叶上的切口。
4.闭合室间隔缺损(1)间断缝合固定室间隔缺损补片:膜周室间隔缺损多数用自体心包或涤纶片闭合。
补片用 4-0 无创伤双头针线带小垫片做间断褥式缝合。
第 l 个褥式缝合在缺损前缘相当 1 点处。
随后逆时针方向再缝 2-3 个褥式缝线。
每缝下一针时 . 都利用前一个缝线向下牵拉显露下针的部位。
为防止损伤主动脉瓣叶 . 当缝近该区域时由助手用手指将心室前壁向右心室腔内推压 . 同时术者向上牵拉前一隔叶交界的组织. 看清局部室缺边缘及附近的主动脉瓣再下针。
在缺损下缘要缝2个转移针:一个在主动脉瓣环附近 . 为了不致误伤瓣叶及穿越中央纤维体的传导束 . 转移针要远离主动脉瓣环;另一个转移针在隔瓣环与室间隔交界处 . 此转移针用无创双头针线 . 先缝室间隔组织后再缝瓣叶根部 . 然后再用另一针直接缝在瓣叶根部 . 两针均穿过补片 .打结后. 将瓣叶与间隔间的间隙完全闭合。
第 2 个转移针缝过后 . 接着再缝 4-5 个带小垫片的间断褥式缝线 . 每个缝针都从房面穿过隔瓣根部再缝到补片上。
缝在瓣叶根部的缝线不要距瓣环太远 . 一般不要超过 2mm. 以免影响瓣叶功能。
在缝缺损后下缘时 . 注意避开内乳头肌及腱索 . 以保全瓣叶的功能。
(2)间断及连续缝法固定室缺补片:经右心房切口 . 缺损边缘的头侧显露较差 .如用间断褥式(带小垫片)缝法则手术操作比较容易. 而缺损的足侧边缘显露较好 . 用连续缝合法则比较简便。
显露室缺及固定补片的间断褥式缝合方法同(1)所述。
缝好室缺的隔叶边缘及转移针后 . 按逆时针方向连续缝合 . 到第 1 个褥式缝线处与之汇合并打结。
如室间隔靠近隔瓣根部的边缘有残余的膜样组织 . 则可利用最后一个褥式缝针 . 逆时针方向连续缝法将补片固定在膜样组织边缘。
在室间隔缺损完全闭合前 . 停止左心吸引 . 使左心室腔充满积血 . 并请麻醉师加压膨肺 . 将左心内残存气体随血液挤出心腔外 . 再打最后一个线结。
左心排气后 .松开主动脉阻断钳 . 并将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的针管连通左心吸引 . 持续负压吸引及排气。
在复温并行循环及心脏跳动下 . 闭合右心房切口。
右心房切口一般用 4-0 无创针线缝两道 . 第 1 道为连续褥式缝合 . 第 2 道为单纯连续缝合。
避免发生心脏传导阻滞。
在固定室间隔缺损的补片时均存在误伤缺损后下缘传导束的可能性。
根据传导束的走行以及传导束与膜周缺损的关系 . 所有在室缺后下缘的缝针都应当缝在距边缘 2-3mm 处。
(3)右心室切口:右心室切口撑开后再用小静脉拉钩向头侧提拉漏斗间隔 . 进一步显露室间隔缺损的下缘、三尖瓣前叶及隔叶以及中央纤维体与主动脉瓣环构成的缺损后上边缘。
经右心室切口修补 . 可用间断褥式(带小垫片)加连续缝合固定补片。
第 1 个褥式缝在隔叶与小梁间隔缘的临界处 . 距缺损下缘约 3mm相. 当于内乳头肌水平线下。
然后顺时针方向在第 1 针附近缝第 2个褥式 . 通常这一缝线即转移针. 打结后消除间隔与瓣叶的间隙。
接着缝第 3或第 4、5针褥式. 每个缝针都从心房面进针穿过三尖瓣隔瓣根部 . 距瓣环不超过2mm处出针。
第 2 个转移针缝在主动脉瓣环或前叶与心室 -漏斗皱褶附近。
然后再缝 l-2 针间断褥式即缝到缺损上缘。
各缝线穿过补片后 . 将补片送人心腔 . 每对缝线打结后缺损的大部分已闭合 . 余下未闭合部分用连续缝法(逆时针方向)将补片固定在缺损边缘上。
在结扎最后一对缝线时 . 停止左心吸引 . 请麻醉师加压膨肺 . 将左心内气体驱出左心腔。
在开始连续缝合补片时 . 即可复温。
将主动脉根部灌注液针管与左心吸引连通 .开始负压吸引排气并松开主动脉阻断钳 . 使心脏复跳。
于并行循环及心脏复跳条件下 . 用 4-0 或 5-0 无创针线先连续褥式缝合一道 . 再单针连续缝合一道 . 使右心室切口密切对合。
(4)经肺动脉切口:显露出干下室缺的右上边缘 . 即分隔两组半月瓣的纤维嵴。
室缺的下缘均为肌性组织。
缺损位于肺动脉下 . 略呈三角形。
缺损要用补片闭合 . 不宜直接缝合 . 以免半月瓣变形而产生肺动脉瓣关闭不全。
干下缺损的另一个特殊问题是上缘组织极少 . 常不易牢固地缝合 .即使有纤维嵴 . 缝线也容易撕脱 . 所以固定上缘的补片时应当将缝针从肺动脉瓣环穿出 . 使缝线上的小垫片留在半月瓣兜内. 以防缝线撕脱。
由于缺损的右下缘位置最隐蔽 . 所以要先缝该处的补片 . 以免最后缝合时显露及缝合困难。
用自体心包片或涤纶补片 . 用间断褥式(带小垫片)及连续缝合法固定补片 . 闭合缺损。
用 4-0 无创针线或普通带小垫片的无创双头针线 . 从缺损右下缘 6 或 7 点处开始缝第 l 针。
然后顺时针方向沿缺损边缘再缝 1-2 个褥式. 缝针穿过补片的相应部位后 . 在缺损的上缘(近肺动脉瓣处)缝 2-3 个褥式在瓣环上 . 缝针都从半月瓣兜内穿出后再缝到补片上 . 小垫片留在半月瓣窦内。
最后各对褥式缝线打结后 . 利用最后 1 根针线继续顺时针方向连续缝合缺损缘的其余部分 . 直至与第 l 针汇合并打结 . 将补片固定在缺损的右心室面。
左心排气与心脏复苏以及右心室切口闭合均与(3)所述方法相同。
干下缺损距传导束较远 . 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较低。
干下缺损的上缘是主动脉及肺动脉瓣的两个瓣环相融合的延续组织 . 其余的边缘由心室 - 漏斗部皱褶及小梁间隔组成。
术前如已确诊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 .应当在开始体外循环之前 . 先插好左心引流管 . 以免主动脉瓣漏血导致左心膨胀。
术中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停跳液无效时 . 必须切开主动脉前壁 . 直接由冠脉开口灌注。
(5)肌部室间隔缺损闭合术:体外循环开始后 . 常规切开右心房探查 . 并请麻醉师膨肺进一步观察及证实室间隔缺损的确切位置 . 同时发现或排除多发室间隔缺损。
肌部室间隔缺损的位置较高者 . 可切开右心房或右心室。
右心室切口平行并距离冠状动脉左前支5mm。
经切口显露出室间隔缺损 . 用 2 个毡条 .1 个在心腔内垫于缺损下方 . 另 l 个在心表面垫在切口近旁 . 用4-0 无创伤针线 . 穿过毡条及缺损缝 2-3 个间断褥式 .抽紧缝线 . 闭合缺损 . 缝线在心外打结。
切开左心室闭合肌部室缺。
一般术前虽可诊断为多发缺损 . 但准确位置及数目常不确定 .术中虽经右心探查 . 因肌束及其间隙的影响也无法确定。
肌部缺损常靠近间隔下部。
将心尖垫高 . 在左心尖无血管区平行左前降支走行方向的左心室面做一小切口 . 左心室腔内室间隔面光滑而极少肌小梁 . 很容易找到缺损予以闭合。
如为多发缺损 . 互相很靠近 . 可用一较大的补片修补。
(6)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手术治疗有分期及同期两种方法。
分期手术为先闭合未闭导管 . 再次手术闭合室间隔缺损。
适合做分期手术的病例包括:动脉导管未闭已确诊 . 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并发室间隔缺损 . 但并存室间隔缺损的可能性不大者;幼儿已确诊动脉导管未闭 . 且有大量左向右分流 . 合并小室间隔缺损者;心外科医师缺乏闭合手术的经验。
适合做同期手术的病例包括:心内的左向右分流以室缺为主 . 合并细小的未闭动脉导管;室缺及未闭动脉导管均已确诊 . 并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者;症状较轻.但为了减轻患者 2次手术的负担 .可施行同期闭合手术。
患者仰卧位。
按常规做胸部正中切口及深低温(20 ℃)、低流量 l5-20ml / kg·min 体外循环准备。
婴幼儿期患儿多数可在建立体外循环前分离未闭导管 . 并结扎或备用。
对于大龄患儿的粗大未闭导管.应当特别强调在开始体外循环之前必须完全做好插管准备 . 包括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及左心引流管 .防止左心膨胀。
在体外循环及降温过程中 . 应当控制结扎线或用手指在肺动脉分叉处压迫动脉导管开口. 防止灌注肺。
如已分离并置结扎线者 . 在并行循环开始后可直接结扎未闭导管。
并行循环前未显露动脉导管者 .并行循环后暂不降温 . 保持心脏跳动. 此时动脉压力及心脏张力减小 . 用纱布敷在肺动脉主干及右心室流出道表面 .由助手将心脏拉向足端 . 显露出肺动脉分叉部分 .剪开局部反折的心包 . 解剖未闭的动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