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462020年43期总第535期ENGLISH ON CAMPUS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措施探讨文/买尔旦江·麦麦提依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其重要性日渐提高。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一直秉承传统教育理念,单纯以理论灌输式方式来传授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未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尤其是多元文化冲击的全球化时代,大学英语专业人才若缺失多元文化价值观,必然会制约其持续发展。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为了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应立足于多元文化视角来创新大学英语教育教学。
鉴于此,本文对“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创新措施”进行深层次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现状在大学生英语教学中,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作为主要构成内容,在过程中融入汉语文化,对促进大学生汉语语言文化水平及实现大学英语文化教育互动有着积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事实上,我国当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存在诸多缺陷,如教学主体文化意识薄弱、教学目标文化缺失、教学策略文化缺失等。
1. 教学主体文化意识薄弱,集中体现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学主体未能正确认识文化的重要作用、未能在教学导入环节渗透中外文化等。
上述问题的产生,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教师未能在思想层面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制约文化教育效果的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
2. 教学目标设置缺失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大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虽意识到英语和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未能科学设置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目标,且在思想上未能认识到文化差异,从而在教育实践中单纯地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无法在多元文化的大环境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多元文化需求的英语专业人才。
高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摘要】高校医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医学学生英语能力和医学专业素养方面至关重要。
目前高校医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手段和资源匮乏、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等。
改革高校医学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应对策略包括提升教师素质、拓展教学手段和资源、优化课程设置。
未来,高校医学英语教学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跨学科交叉融合。
加强高校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应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以满足医学教育的需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应对策略、教师素质、教学手段、资源、课程设置、未来发展趋势、重要性。
1. 引言1.1 高校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高校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医学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土语境。
医学英语作为医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不仅需要在医学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更需要在国际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具备应有的能力。
在医学领域,医学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专业素质的象征。
医学英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知识,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医学英语还能帮助医学专业学生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国际医学领域的发展,推动我国医学事业与国际接轨。
高校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深刻认识到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医学英语,提升医学人才的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
1.2 高校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高校医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说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而部分高校医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些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系统培训和专业知识更新,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高校医学英语教学资源匮乏,课程设置不够灵活多样,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2期总第608期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摘 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受到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势在必行。
本文以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为例,在分析该校学生本土文化素养欠缺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和经验,探讨了将优秀中国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实践作者简介:刘芳芳(1984.10-),女,四川巴中人,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当代大学生了解和学好中国文化有助于他们树立家国情怀,确立民族文化身份。
近些年,中国文化和智慧受到全球青睐,大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加之其本身是人文学科,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本土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课程思政或文化自信视角,而鲜有涉及学校自身特色者。
事实上,基于不同的学校类型、学生特点及学校所在地等因素可以采取不同的本土文化教育策略。
本文以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为例,首先分析该校大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匮乏的原因,然后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策略和意义,以期对广大同类三本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匮乏的原因分析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发现,丽江文化旅游学院除文学院外的学生普遍中国文化底蕴不足且本土文化意识淡薄。
首先,大部分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虽然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学习强度越来越大,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却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考试,课外阅读时间受到挤压,课外兴趣被扼杀,很少有机会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020年33期总第525期ENGLISH ON CAMPUS基于学科特点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策略研究——以济宁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文/周 昂一、前言随着当前我国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高等教育事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而大学阶段正好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历史变革期,社会矛盾与发展机遇同时并存,当前时代也正是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必然会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品德行为、道德观念带来较大影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同志在多个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务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实现“全方位育人”与“全过程育人”。
换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是应该由高校广大教师来共同承担。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高校学生受众最为广泛的课程之一,一直以来都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既可有效补充大学英语教学之不足,又可与后续专业课程予以衔接。
本文以济宁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就基于学科特点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策略进行研究。
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研究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是培育具备娴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扎实的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较强的科学素养,且可在学前教育机构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济宁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自设立以来,一直都以“师范”属性为依托,以“幼教”传统为发展方向,大力拓展专业建设领域,突出特色、突出内涵,以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幼儿教师为目标来全力将学前教育专业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
济宁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经成为济宁市幼儿师资培养的摇篮,已为社会培养了7000余名幼儿教师,他们大多成为济宁市学前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涌现出众多优秀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当前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1.形势变化的需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
ENGLISH ON CAMPUS2023年30期总第678期课程思政背景下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策略研究——以西安翻译学院为例摘 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红色文化是教育的载体,其与大学英语课程的结合具有人文性。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陕西红色文化是高校很重要的一个突破。
基于此,本文以西安翻译学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为例,探讨如何将陕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以落实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作者简介:李洁莹(1990.0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翻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英语笔译。
一、研究背景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同时也是革命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
作为属地大学,要充分利用好区位优势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通识课,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兼具人文性和育人功能。
可将陕西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对红色历史进行溯源、找根、寻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红色是我国文化的流行色,它展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和物质追求。
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幸福、温暖、热情,人们总把红色当作好运、胜利、温暖、欢迎的象征。
以前在中国,婚礼上的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旗袍或者裙子,因为红色是幸福的象征。
在中国,过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贴上红色的对联,挂着红色的灯笼。
如果一个人的境遇好,某明星红极一时,我们叫“走红”。
当代红色又被注入了特殊的含义,red army(红军)这个词就是直译法,红色象征着革命。
MCALL模式中大学英语互动教学策略探析――以艺体生教学为例文章以二语习得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Multi-media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简称MCALL)模式,针对大学英语教学对象中的“特殊”人群――艺体生,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互动展开讨论,希望借此推动二语习得理论的中国本土化研究,丰富现代化教育技术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MCALL教学模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来进行MCALL更能发挥多媒体机助语言教学的潜力,这主要表现在网络中每一工作站都可以共享庞大的教学资源库,同时又能有利于集中的教学管理、教学统计和教学评估,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另外,系统操作员能够利用教学网络本身的功能,方便监控每个语言学习者的具体学习和操作情况。
MCALL模式的课内外教学由以教师为主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不但可以根据需要反复操练,还可以利用网络共享资源设定自己的训练计划,体现个性化的学习风格。
同时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也由传统的课内互动扩大到课内外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也包括教师间的互动。
MCALL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语言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艺体生特点和学习状况以艺体生教学为例的原因有三点:一是教学对象数量庞大;二是受试面广;三是群体的特殊性。
因为艺体生在高中阶段一般被划分在艺体特长班里,文化课的总体成绩相对较差,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甚至放弃学习英语。
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强烈地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专业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成绩方面的差异。
有一些学生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弱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学习,但发现自己在中学阶段,甚至是英语入门阶段的基础都没有,而对大学再“昔日重来”没有太大的信心,即便迫于过四级和六级考试、考研的压力,对英语的热情也是“昙花一现”,知难而退了。
402020年35期总第527期ENGLISH ON CAMPUS 高校英语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及应对策略文/吴 靓基于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不仅存在着相应的专业性要求,同时对于社会的内在形式以及未来国际一体化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在当今的高校英语教育中却存在着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未来的发展,同时对于高校的英语教学而言,对未来的教学发展有着相应的影响。
因此,分析相应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则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 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困境1. 忽视能力的培养及发展。
当前的高校英语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则是缺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后续的发展规划。
基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在很多的教学方面中都缺乏对于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成绩之外的能力培养,这也就导致相应的学生在自身的能力发展与能力规划上并没有清晰的目标,而教师对于这一方面也没有更多的引导,致使学习逐渐呈现出了缺乏积极性的主要状态。
在当今的高校中,对于英语的学习也仍旧保留着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这也就使得学生在自身的认知观念中对于英语学习毫无兴趣。
2. 教学方法有待提升。
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活动缺乏创新,教学氛围比较淡薄。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往往以既定的目标为基础,开展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只是按照学校制订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在当前的教学进度落后于标准进度时,教师还会强行加大课上学生的学习量,并不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这就导致大学生学习英语课程内容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而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还是采取从前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根据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创新,知识的传授仍是像从前一样由教师讲授,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对课堂没有归属感,造成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越来越弱,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大学生学习高校英语课程内容。
3. 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培养。
结合于当前的高校教育来看,很多高校在对于大学生的英语教学方面仍保留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高级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及策略倪 俭(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江苏常州213001) 摘 要:为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英语教学应推行“文化融入”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解为先、对比差异等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关键词:高级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6)0120128203On the T eaching Mode and Strategies of Cultural Education in Advanced E nglish Cou rseNI Ji an(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Jiangsu T eachers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Jiangsu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oss -cultural ability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implement the teaching mode of culture merging ,which adopts the strategies of comprehension first and comparing difference to promote students ’cultural sensibility ,tolerance and flexibility in dealing with cultural gap. K ey w ords :advanced English course ;cultural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rategy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延续着语言文化教学的讨论。
2020年40期总第532期ENGLISH ON CAMPUS高级英语的教学策略文/刘翠萍现代高级英语教学内容中,读写能力、阅读能力、沟通能力都是高级英语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级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拥有更高的实践能力与理论基础。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结合高校学生的教育要求,制订更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英语教学策略就显得极为重要。
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交流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化相关英语行业的工作需求,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理论基础。
一、现阶段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缺少实践应用教学方法。
由于英语课程与个人因素关系紧密,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极易出现英语阅读理解与实际不符、文化背景了解不足、口语表达能力差等问题,导致英语理解能力及表达效果无法达到应有的要求,在上述问题出现后,往往需要重新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补充学习,进而造成了学生资金与时间的浪费。
现阶段,在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缺少对于学生实践英语能力的教学,导致学生在相关企业的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
2.学生学习情况无法及时准确传递。
高校学生数量从某种意义上反映我国的人才储备情况,而教学质量水平则是提高人才发展水平的重要助力。
虽然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应用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然而互联网技术在学生学习情况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高级英语课程的学习情况是种难以准确、难以及时传递的评价信息。
因此,造成大多数院校学生的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水平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也难以与时俱进,所进行的教学方式,包括读写理解、交流沟通要求等,不适应现代企业的工作要求,不能从相关企业的实际要求出发,导致学生所学与实际工作内容脱节。
二、 高级英语教学方法的制定1. 明确高级英语教学目标。
浅谈《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摘要】当前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开展教学改革、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策略。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促进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也得到了充分论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更加与时俱进。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现代科技手段、多元化评价体系、国际交流与合作、必要性、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专业英语教学是高校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为掌握良好的专业英语能力已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单一性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
通过对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
本文旨在探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深入剖析当前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以推动专业英语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1.2 问题现状当前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大多停留在书面英语的语法、词汇等方面,而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专业英语技能却往往被忽视。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往往以传授知识和机械的练习为主,缺乏足够的沟通交流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能力不足。
三是教学资源不足。
2020年38期总第530期ENGLISH ON CAMPUS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策略探究文/李丹阳引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总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主要意思就是鼓励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中去。
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覆盖面最广,授课群体最大,因此肩负着全方位育人的使命。
大学英语课程应当把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与其他课程一起形成合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品质。
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中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是高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和人文双重性质”。
从工具性的角度而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能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从人文性的角度而言,《指南》中清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语言了解外国社会与文化,才能正确认识中外文化的异同。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课时有限,教学任务繁多,翻译技能教学的课时不多。
在有限的课时内,大学英语老师需要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再加上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压力,使得大部分老师都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了词汇的积累、语法的巩固和应试技巧的练习上,对翻译技巧的讲解和练习时间有限,因此,导致学生翻译技能缺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比较普遍。
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必要性。
其次,学生对大学英语翻译学习的重视性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在单词、听力、阅读的训练上,并认为只要听力阅读得分高,四级考试就没问题,对翻译技能的重视性不足。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这对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分析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育现状,根据实际情况探究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为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跨文化交际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渠道,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进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的友好交流,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授语言知识,而且要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持续增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英语翻译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高校是培养英语翻译人才的重要场所,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
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激发学生们的英语翻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够为学生的日常学习提供源源不断地动力。
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到许多新鲜的事物,使得课堂学习更具生动性、新颖性和形象性,有效集中学生们的课堂注意力,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英语翻译兴趣。
其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视野。
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引用教材之外的内容,这对学生们知识视野的拓展大有裨益,能够帮助学生们见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储备。
其三,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国际友人的语言内涵,避免文化差异对双方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良好的先决条件[1]。
高校专业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和普及,外语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具备另外一种能力——文化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教学即是文化教学。针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实施策略。
标签:专业英语;文化;文化教学;高校 0 前言 学外语应该包括学习该目的语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文化教学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为出发点,力图通过目的语文化内容的讲授,帮助外语学习者用目的语国家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来制约自己的目的语的言语行为。
1 文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因素以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十分必要,文化教学可以而且应当被纳入到外语教学的轨道上来。
1.1 文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1)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对其进行文化移入,以使其更好地掌握语言,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要实现一般外语教学都必须完成的教育培养任务。(2)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最主要的方法:施行以“交际”为实质的外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是采用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转换”,即体现为“语言”、“使用”和“文化”三个过程。
1.2 文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贯彻文化教学可以有效避免语用失误和文化错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英语综合能力实际上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交际过程中的最佳表现。如何体现最佳状态,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文化修养和社会文化能力,否则会走进交际的死胡同。(2)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外语教学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以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有关英语国家文化教学,通过文化内容的讲授,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
2 明确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的层次与内涵 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以及连接这两个层次的文化意识教育,主张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文化教学必须超越文化知识层,达到文化理解。
2.1 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的涵义 目前我国语言教学界尚未明确区分文化教学中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文化知识层培养的是具有观光客型生存技能(tourist—type survival skills)的语言学习者,而文化理解层培养的是具有参与者型跨文化交际能力(parfici- pant-typeinterculturalskills)的语言学习者。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中一般设有文化教学课程,其中多以英美文化基础知识及英美文学为主要内容。
2.2 文化知识层的局限性 (1)从文化本身的特性来看:文化是由个体行为来反映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框架,而这一框架是由个体人组成。文化知识教学以目的语民族为一整体,笼统、概括地描述其文化行为,忽视了个体在文化中的作用,难免以偏盖全,使学习者形成对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民族片面、僵化的印象。(2)从语言应用角度来看:文化知识教学多以高层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忽视了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反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交际中。
2.3 培养文化意识,达到文化理解 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有一既保留了本族文化又容纳了异族文化并对双方文化有多视角理解的中间地带,这就是跨文化的连接点。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要接触到这一连接点包括以下内容:(1)让学习者将其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具体化,使其拥有本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2)让学习者了解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和其它文化的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使其拥有异族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3)让学习者将其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具体化,使其拥有异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并了解其它文化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4)让学习者了解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使其拥有本族人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对本民族文化探索的深入提供了多样化文化信息来源和文化实践机会,使文化教学有广阔的施展天地。文化教学的定位应是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的。
3 完善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体系 3.1 课程的设置 为了配合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导向,建议关于英语专业文化教学课程设置以下思路:(1)取消过细的外语分工设课:取消泛读课,现在泛读课本的内容应该是课外读物。以英语专业为例,一、二年级精读为英文课,三、四年级为文论课。听力、会话、语音课合并为听说课,高年级设影视及同声传译 课。取消语法课,加强写作翻译课。每个教师都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负责。(2)增加系统性的文理选修课,学生要文理兼选:这些课都要用外文教本或参考书,以外语讲授。建议必修课“大学语文”的深广度增加、学分比例加大。(3)加大习作的份量,注意文化内容对语言学习的推动作用:不宜将精力过多地泡在单句的分析上。读写的能力分属语言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创造能力,较之听说能力更为高级。应要求学生每周练习写作文或短篇论文以提高英文能力。
3.2 教材的使用 教材中的文化成分是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同的方式或显现、或嵌入、或消融在语篇中的,凡是能够看得见的文化成分都属于显性文化信息,如文化负载词汇、明显的语用习惯、独特句型及篇章结构、独特的文化形象及修辞手法等;而那些蕴藏在语言之下或围绕在语篇周围的社会背景、民族意识、思维方式、作者个人心理体验等不著文字、只能意会的文化因素则属于隐性文化信息。所以,可以将存在于语篇深浅不同层面和内外不同范围的文化成分、文化语境、潜在文化因素等合在一起,统称为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因为大学英语课时非常有限,我们在融入文化教学内容的同时,不能也不应该削弱语言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文化的差异性、重要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原则,挑选最需要的内容介绍给学生。
3.3 文化能力测试的设计 (1)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涉及到文化的各方面:生活方式、地理、历史、经济、艺术等,以文化知识为主。测试多采取填空题、多项选择题客观形式,比如:
例:The continental U.S.A.consists of___states.a.50 b.49 c.48 d.47 例:The Canterury Tales was written by___. a.Geoffrey Chaucer b.William Shakespeare c.Samuel Johnson d.Henry Fielding (2)习俗、礼仪:测试学生是否掌握目的语文化的习俗、礼仪可以采用试卷、 角色扮演的形式。如: 例:What is the traditional Amerian pattern when a man and woman are walking down a city street.
例:Demonstrate how you greet the parents 0f an Amer- ican friend. (3)文化差异: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众多方面。应使学生学会如何理解他所陌生的文化习俗。测试可采用以下形式:
例:Demonstrate your ability to write checks in English by completingthe blank check below,
(4)文化价值观:文化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目的语文化有着一套完全不同于本国文化的价值体系。学生对异国文化应采取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态度。
4 高校专业英语实施文化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4.1 把文学教学作为文化导入的第一途径 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能将学生对外语的感受、理解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增强学生的语感,增加其分析、判断以及在交际中灵活运用较为复杂材料的能力。文学作品具有美学、哲学价值,是人类社会及文化的缩影,对学生是不可缺少的知识来源。而外国文学作品对外语学生来说既满足了他们了解外语文化知识的需要,帮助提高文化素质和修养,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4.2 重视该文化的背景或来源,并与母语文化作比较分析 向学生讲解文化的来源,增强学生对该文化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将它们与母语文化中相同、相近或相对的文化内容加以比较分析,更易于学生掌握该外语文化知识,从而达到熟练应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目的。例如,美国人常把带来灾难、厄运的事物称作“the black cat”。如果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theblackcat”所代表的内容,学生便无法理解,教师应该向学生讲解,该现象源于艾伦,坡(Allen Poe)的一篇同名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多次被“the black cat”带来衰运,带来霉气。由于该小说曾一度风靡美国,以至于“the black cat”成了美国人的一句口头禅。在这种既讲解了外语文化的来源,又以母语作参照的外语教学之中,文化在趣味中导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巩固民族文化的作用。
4.3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资源 教师适当地把一些内容新颖、题材活泼的新闻报道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评论引入课堂,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这些内容的引进可以改变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