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外科手术的护理管理

小儿外科手术的护理管理

小儿外科手术的护理管理
小儿外科手术的护理管理

小儿外科手术的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护理管理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本科室开始实施护理管理:在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坚持人尽其才原则,并合理进行分工;为医护人员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实施弹性排班制度;完善激励机制。结果:实施护理管理之后,本科室中的学历为本科的护理人员由原先的2名增加为12名;本科室内共计3名护士先后获得优秀带教老师以及院级优秀护士的光荣称号;同时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由原先的73%上升至96%;且不存在护患纠纷。结论:在小儿外科手术中实施全面的护理管理,有助于护理人员工作水平和家长满意度的提升,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关键词:小儿外科手术护理管理应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体制的不断完善,临床护理管理在医院各个病室内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为了进一步明确护理管理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运用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的小儿外科手术资料,效果理想,现汇报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临床资料

2011年1月,本科室中,固定病床共计60张,而重症病床以及新生儿病床分别为15张和10张,病房均实施封闭管理,且不设置陪护人员。本科室中共有16名女性护理人员,其年龄为20-46岁,平均年龄为(31.3± 0.5)岁;学历情况:本科、大专、中专分别为2名、9名和5名;职称情况:主管护师、护师和护士分别为3名、4名和9名。

2.方法

(1)合理地进行分工

依据小儿外科手术病房的特点,本研究中将病区工作主要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前线工作。包括手术患儿的生活护理以及健康宣教工作,该工作可直接地面对各个患儿,目的在于为患儿实施直接性的临床护理服务。从事这一部分工作的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要较强,且要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牢固的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以及较高的临床护理技术水平。

第二,医疗和基础文书工作。此部分工作内容包括对医嘱进行相应处理和日常药物管理工作,从事此部分工作的护理人员无需直接地面对各个患儿,其主要是与内部顾客如医护人员、后勤人员以及药房药师等进行沟通。对于组织管理能力或身体素质较差的护理人员如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护理人员等可予以适当安排,既能够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又可以适当地照顾特殊时期的护理人员。

第三,封闭病房的工作。从事此部分工作的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围手术期的患儿提供各种护理服务,从事此部分工作的护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观察能力和针对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需将资深的护师安排在此部分工作中,以为围手术期的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2)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围手术期的患儿经常出现哭闹等现象,家长普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躁等心理状态,若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欠佳或其在手术后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家长的焦躁、沮丧等心理障碍便会进一步严重,因此容易将怨气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为了能够使负责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得到有效缓解,本科室定期举办各种民主生活会,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发泄怨气、提出问题的平台,然后借助于相应的心理调节对策使各种矛盾及时地得到化解。针对工作中存在各种问题的护理人员,在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时,要坚持公正和客观的原则,要坚持对事不对人,并且需要明确惩罚只是一种激励护理人员更加努力工作的手段,而并不是最终的

目的。积极组织全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经验和教训的共享,以加深当事人的印象,提高整体的护理水平。

(3)合理地安排日常工作

患儿实施外科手术前后可能会存在着诸多不可预知的情况,导致护理人员无法按时下班,在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下,护理人员也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工作偏差而导致患儿在围手术期出现各种医疗事故。所以,要不断地完善弹性排班制度,以有力地保证护理人员正常的作息时间,提高其工作效率,以为围手术期的患儿提供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

(4)不断地完善激励机制

如前文所述,围手术期的患儿可出现各种紧急突发情况,需要加强临床全面监测工作,并且要保证不能出现任何偏差和疏漏,以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所以,要健全科室内的激励机制,针对工作尽心尽力、零偏差的护理人员,科室和院级领导要注重适当地给予精神或物质鼓励,既可以勉励当事人继续认真工作,同时也能够激励其他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针对围手术期患儿的临床护理水平。

3.判定标准

使用自制问卷对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进行评估,本问卷中共计20个条目,满分为100分。非常满意:得分>90分;基本满意:得分为60~89分;不满意:得分<59分。

二、结果

实施全面的护理管理之后,本科室内学历为本科的护理人员由原先的2 名增加为12名;本科室内共计3名护士先后获得优秀带教老师以及院级优秀护士的光荣称号;同时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由2011年的73%(73/100)上升至2013年的96%(96/100);且不存在护患纠纷。

三、讨论

在各个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护理管理理念得到普遍运用。在小儿外科手术中,鉴于患儿的年龄特点和独生子女模式的影响,容易发生各种护患纠纷,迫切需要全面地实施护理管理干预。本研究提示,在小儿外科手术中实施全面护理管理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护理人员工作水平和家长满意度的提升,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岳俊芳,女,1986年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二科,护师。)

参考文献

[1]梁玉胜.小儿外科手术的护理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47):360-360

[2]高慧平,郭建琳,李乃连等.小儿全身麻醉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管理[J].护理研究,2012,25(5):451-452

[3]李宇,刘凤,韩玉霞等.腹腔镜下小儿斜疝修补术优化护理管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9):1008-1010

[4]杨黎霞.小儿手外科手术护理管理配合体会[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2,24(5):193-194 感谢您的阅读!

小儿外科手术中配合及观察的要点

小儿外科手术中配合及观察的要点 发表时间:2019-07-02T10:07:04.79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08期作者:李燕[导读] 通过对患儿开展较好护理观察,促使患儿手术安全顺利,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200062 摘要:小儿外科手术中,医护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患儿的状况,促使患儿尽快进行手术,更好的配合手术,对患儿的生理、心理等各个特点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对患儿开展较好护理观察,促使患儿手术安全顺利,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外科;配合 小儿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且要求较高。大多采取全身麻醉的方式,一些配合的患儿可以采用强化配合硬膜外的麻醉方式,但在麻醉期间,患儿的病情较为多变,且小儿的各个器官大多发育不完全,与成人手术有着较大的差别,需要进行更加仔细的监测,因此,手术室中的护士必须充分掌握小儿的各个特点,同时运用有效的监测设备,保证小儿在麻醉及手术的过程中的安全,并且促进其术后的恢复。因小儿所具备的生理及解剖等特点,与手术的部位产生冲突,导致小儿的监测与护理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为了使小儿外科手术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完美的配合及监测。 1术前准备 1.1用物准备。在手术之前,医护人员应当依据手术通知单来进行准备工作,根据手术需要来选择器械、吸引器、吸痰器、插管包等等;根据气候的变化来选择电暖炉,调整好室温,同时在手术台上放置一个小枕头。在手术前需要保证物品得到充足的准备,尽可能避免外出取物,促使手术顺利开展。 1.2心理疏导。由于小儿大多畏惧疼痛,同时因所处环境的变化及内心的恐惧,小儿都存在各种不合作的行为,例如恐惧、胆怯等,而且小儿大多过度依赖亲人,亲人的一切行为都会对小儿的情绪造成影响。针对这种状况,医护人员应当告知家长不能在患儿面前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绪,这样会对患儿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增加他们的不安与恐惧,同时医护人员应当与患儿进行较好的沟通,为他们讲解注意事项,积极缓解他们的恐惧情绪,与患儿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必要的时候可以运用图片来为他们讲解,使患儿更加了解手术室的环境,尽可能降低他们的不安与恐惧,降低精神受创,从而避免患儿在术后出现不良情绪。 1.3禁饮禁食。若患儿在术中出现呕吐现象,将会增加手术及麻醉的风险性,而家属无法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另一方面,面对患儿的苦恼,家长大多表现出不忍,无法严格的控制孩子的饮食,医护人员应当为他们详细耐心的讲解其危害性,严格遵照医生的要求来禁饮禁食。通常情况下,小儿禁饮及禁食的时间分别为6和12h[1]。 2术中配合 2.1术中的保暖。患儿的皮肤较薄,体温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小儿在进入手术室之后,应当立即给予保暖措施,尽可能减少暴露;手术室的温度与湿度应当维持合适的温度;向患儿体内输入的血液及液体应当先置于恒温箱中,促使其温度维持在37℃左右;术中所使用的盐水温度也应当与患儿体温相一致;术野周围应当维持干燥洁净;术中应当尽可能避免长时间的暴露。 2.2打通有效的静脉通道。在术中,医护人员应当为患儿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确保手术的正常进行。在选择静脉的时候,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便于麻醉、利于输血输液、适于紧急抢救。患儿的年纪越小,其发生危险的概率就越大。患儿头皮的脂肪较少,静脉过于细小,麻醉及抢救的时候用药速度较快,会对血管造成极大的压力,导致血管出现破裂现象,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选择部位的时候,不仅要利于抢救,而且可以输入血液,同时不能对医护人员的操作造成影响,因此,最恰当的部位是四肢。 2.3体位的选择。通常,对体位的摆放要求大多为:患儿舒适、不会对呼吸功能造成影响、防止神经及血管受到压力、术野完全暴露、便于手术。所使用的垫物不能过硬,必须松紧恰当;若患儿的肢体需要悬吊或扣扎,必须先包裹相应的棉垫,之后再进行悬吊或者扣扎,并且要保持相应的空隙,可以容纳1-2个手指。对于受压部位的骨隆凸起,必须先用海绵垫处理好,避免压伤。术中必须定期的检查,不能为了贪图操作方便而顾此失彼,导致患儿的呼吸循环受到严重的影响。总之,在小儿的手术中,体位的保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4避免患儿皮肤受损。由于小儿的皮肤较嫩,极易擦伤及糜烂,因此对皮肤进行有效的护理具有极其关键的意义。在术中,尽可能避免相关液体对患儿的皮肤造成损伤;在使用电刀的时候,应当在肌肉较多的地方来贴电极板贴。尽可能运用双极电凝,防止电极板对皮肤造成损伤。 2.5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对于患儿的呼吸、循环及中枢系统而言,麻醉药物对其有着严重的干扰,再由于手术过程中的损伤,患儿的生命体征会随时产生改变。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密切关注患儿各项生命体征,促使各个通道保持顺畅。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应当立即通知麻醉师及手术人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小儿手术中极易产生各种突发状况,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及应对措施。手术中医护人员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集中,密切留意手术的进度,准备好各种器械及物品,减少手术的时间,确保手术有效开展。术中必须严格控制输液的时间及量。 3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之后,器械及巡回的护士必须准确核对物品,确认无误之后,才可以进行缝合。将患儿身体表面的血液及体液清洗干净,处理好伤口。注意保暖,促使静脉输液及呼吸道的顺畅,在确保生命体征维持稳定之后,将患儿送回病房,同时与管床护士交代好观察的要点。手术结束之后,患儿在清醒的阶段,应当避免患儿出现躁动、呕吐等症状。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加以观察,特别是呼吸等[2]。 结论 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进行有效的配合及观察,严格遵照手术要求,开展精确细致的护理,特别是小儿静脉穿刺,必须确保一针见血,时刻重视手术的进展状况及病情改变,避免手术发生意外。因此,做好术前的准备及术中的护理,可以确保手术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锡锦.小儿手术的配合及观察要点[J].母婴世界,2016(2). [2]梁萍.小儿外科手术配合中的几个关键性问题[J].中国临床研究,1993(3):47-48.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常见护理诊断

外科围手术期病人常见护理诊断(问题)及护理措施常见护理诊断(问题):(1)焦虑。(2)活动无耐力。(3)疼痛。(4)低效型呼吸型态。(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6)潜在并发症--术后休克。(7)潜在并发症--术后尿潴留。(8)知识缺乏--疾病与手术相关的知识。 1.焦虑 (1)相关因素:①麻醉。②对手术的目的、程序不了解。 ③对手术结果的担忧④环境的改变。 (2)期望目标:①病人能说出引起焦虑的原因及表现。②焦虑的症状和体征减轻或消失。③病人能运用有效的应付焦虑的技巧。 (3)护理措施: 1)给病人介绍病室环境、同室病友、负责医生、护士长及责任护士,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 2)为病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息环境,使之感到心情舒畅。 3)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病人焦虑原因。 4)耐心向病人解释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处置程序及意义,提供病人期望了解的信息。 5)介绍病人结识同类手术的康复病人,通过“现身说法”,减轻病人焦虑。 6)若病人表现愤怒时,除过激行为外,不必加以限制。

7)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8)指导病人运用合适的放松机制减轻焦虑,如放松疗法。具体步骤为:①深呼吸:引导病人做慢而深的呼吸②渐进性放松: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闭目,护士用缓和的声音指导病人每处有意识的肌肉收缩5秒,而后放松5秒,放松顺序为脚趾→脚→小腿→臀部→背部→双手→前臂→上臂→肩 →颈部→面部。全部结束后,安静15分钟。 2.活动无耐力 (1)相关因素:①手术。②长期卧床。③营养不良。④虚弱。(2)期望目标:①病人活动耐力逐渐增强。②病人活动无耐力表现症状减轻或消失。 (3)护理措施: 1)评估病人日常活动方式、活动程序。 2)与病人共同商讨制定活动计划,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病人耐受程度为标准增加活动量。 3)教会病人对活动反应的自我监测。①测量休息时的脉搏。 ②在活动后和活动中即刻测量脉搏。③活动后3min测脉率。 ④出现下列情况,应停止活动并报告医护人员:活动中脉搏减弱;脉搏每分钟>112次及不规律;活动后3分钟脉率比休息时快6次以上;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感到疲劳等。 4)把用物放在病人伸手可及之处。 5)维持病人良好的营养状态,遵医嘱合理静脉补充营养,

对小儿外科手术护理中无缝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对小儿外科手术护理中无缝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9-09-20T14:56:57.6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8期作者:宋露莎吴婷婷 [导读] 无缝护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还提高小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全科医学科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对小儿外科手术护理中的无缝护理模式进行应用研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收治的40例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时间为2017年7月-2018年9月,将40例小儿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常规护理+无缝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小儿患者在本次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患者配合率。结果试验组的护理满意率与小儿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满意率为(95%),对照组的为(50%)。试验组的小儿患者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配合率为(90%),对照组的配合率为(55%),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护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还提高小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率,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适合在各大医院的手术护理中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小儿患者;外科手术;无缝护理模式; 从医院的护理模式中看,无缝护理模式属于一种全新的护理服务理念,建立在优质护理的基础之上,主要内容包括通过初级、2级、3级等相关的福利机构、健康部门、社区、家庭等结构中配备相应的卫生保健人员,通过这些社会关系之间密切合作,深入了解交流,为所需要的患者提供全天的无缝对接、不间断的护理模式【1】。此种护理模式从患者的护理角度出发,更加具有人性化、全面化,而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要求护理人员提供相应的临床连续性护理服务【2】。近些年在美国的一所医疗中心,将无缝护理模式运用到了小儿外科手术并取得显著的效果与成效,而本文就针对此项研究,选取了2017年7月-2018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外科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小儿外科手术护理中无缝护理模式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如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17年7月-2018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40例外科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40例小儿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3-7岁,平均年龄为(5.1±1.6)岁;对照组中男9例,女11例,年龄5-9岁,平均年龄为(7.1±1.9)岁;两组小儿患者分别从年龄,性别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遵照手术流程进行护理。 试验组:常规护理+无缝护理模式,常规护理同对照组,无缝护理模式,采取一对一的护理模式,而针对小儿无缝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包括:患者来说,小儿不比成年人,他们存在心智不成熟的特点,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中,部分小儿患者会因为过于排斥环境,出现对手术抵抗的逆反心理,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护理人员应在手术开始前的1d,就去小儿患者的病房中,与小儿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针对小儿患者惧怕、恐慌的心理进行缓解,引导小儿患者对手术室产生兴趣,让小儿患者对手术室充满好奇与想象,同时面对小儿家属的疑问与焦虑,一一解答,有针对性为小儿家属讲述关心的问题,并在详细的解答。在手术的当天,小儿患者会在等候室等待手术,此时的护理人员应向巡查的护士询问患者的一系列情况,之后进行核查、核对,小儿患者若出现焦急情绪时,给予轻轻抚摸,消除情绪。在手术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为小儿患者创造温馨和谐的气氛,让小儿患者感知到有安全感,提高小儿患者手术顺应性。术后,对小儿患者的切口位置密切关注,避免发生术后的常规感染、并发症预防进行无缝隙的护理,注意病房温度,提醒小儿患者增添衣物,对手术中表现良好的患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小儿患者家属方面要告知术后注意事项、饮食注意,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的时间。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小儿患者在本次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患者配合率做比较,护理满意率分为非常满意与满意,患者配合率有医生进行答卷式回答,小儿配合率分为非常配合与配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的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所得的所有相关数据,进行t或卡方校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满意率比较:将两组小儿患者在本次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做比较,试验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信息见表1。 2.2 配合率比较:将两组小儿患者在本次手术室中的配合率进行比较,试验组非常配合为7例、配合为11例,一共18例,配合率是(90%);对照组中非常配合为3例,配合为8例,一共11例,配合率为(55%)。试验组的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6.144,P=0.013) 3 结论 无缝护理模式虽然从护理的模式中属于一种全新的护理服务,但对比传统护理模式,无缝护理模式更加适用于手术治疗的需求中,尤

显微外科手术病人的护理题库1-0-8

显微外科手术病人的护理题库1-0-8

问题: [单选]断肢再植术后病人出现动脉危象的表现是() A.皮肤温暖 B.皮色暗紫 C.指腹肿胀 D.动脉搏动存在 E.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皮肤由红润变苍白、皮温降低、指腹塌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超过2秒、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动脉痉挛或栓塞,即动脉危象。

问题: [单选]男性,25岁,在工作中右手中指和示指被机器压断。此时的急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A.将机器倒转,拉出断肢 B.止血带扎紧断肢近端不能放松 C.现场即应用干净清水冲洗断肢 D.保存时离断肢体直接放入冰块中 E.无菌敷料包裹断指后放入清洁塑料袋内,再放入带冰块的容器中 如断肢仍卡在机器中,要停机将机器拆卸后取出断肢,严禁强行拉出断肢或将机器倒转,以免加重断肢的损伤。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定时放松,以免压迫过久引起肢体坏死。对离断的肢体现场不做无菌处理,严禁冲洗、浸泡、涂药,尽快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裹离断的肢体,并立即干燥冷藏保存。避免离断肢体直接与冰块接触。

问题: [单选]断肢再植术后病人的护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A.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B.术后早期以改善血液循环及消除肿胀为主 C.术后6~8周以无负荷功能锻炼为主 D.6~8周后加强患肢活动和感觉训练 E.患肢平放、制动 患肢应适当限制活动,抬高患肢至略高于心脏水平,利于静脉回流,但不宜过高以免影响血供。(同城征婚 https://www.doczj.com/doc/a79668217.html,/)

问题: [单选]断肢再植术后开始无负荷主动运动为主的功能锻炼的时间是() A.术后即刻 B.术后1周 C.术后2~3周 D.术后4~6周 E.术后6~8周 手术后3周内为软组织愈合期,护理重点是预防感染,可进行理疗、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及消除肿胀。手术后4~6周开始为无负荷功能锻炼期,此期骨折愈合不牢,只做患肢屈伸、握拳活动以防止关节僵直、肌肉萎缩和粘连。手术后6~8周,骨折已愈合,护理重点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瘢痕软化为主,加强患肢活动和感觉训练,同时可配合理疗及药物。

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及注意事项

小儿外科手术的麻醉及注意事项 学号:1205100224 姓名: 宋菁玲 专业:临床医学层次:专升本 教学点名称:陕西省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张掖工作站 【摘要】小儿与成人在解剖、生理,药理及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年龄愈小,差异越明显,至年龄达到10-12岁时,才逐渐接近成人。熟悉小儿与成人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方能确保小儿麻醉的安全。对小儿手术应根据手术种类、部位、范围和方法,小儿的年龄,简单病史与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与某些特殊检查,呼吸、循环,以及ASA分级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对患儿做出全面评估,拟定麻醉方案,进行有计划的麻醉,才能保证麻醉按计划实施,确保患儿麻醉安全。 【关键词】小儿外科手术麻醉注意事项 随着麻醉技术的快速发展,麻醉已能安全,常规的应用于婴幼儿、新生儿的各种手术,因小儿头大、颈短、鼻腔及气管狭窄、舌体肥大等,致使围术期小儿麻醉相关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成人,随着更安全麻醉药物的应用,先进监护设备的使用,儿科专科麻醉医师的培养,麻醉相关的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临床上麻醉不良事件仍不能完全避免。因此,通过患儿入院的病史、体格检查、各项常规化验检查与必要的各种特殊检查,制定 ASA分级等,对患儿做出全面评估,制定麻醉计划,早期识别危险因素,优化麻醉方案,降低风险,使麻醉按计划实施,可减少小儿麻醉相关死亡率。 【麻醉术前访视与术前准备】 1. 术前访视 手术前应进行访视,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详细解释,以减少患儿的心理恐惧。强烈而持久的恐惧心情,会使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耗竭,增加麻醉与手术危险性。患儿恐惧与焦虑不安主要来自环境的突然改变与医护人员施行的疼痛性操作。麻醉医师应帮助患儿调整强加于他的环境条件,并能分担他的困难,在不能与其进行对话的情况下,应设法用肢体语言与患儿沟通,消除其恐惧、焦虑心情,达到取得患儿信任,也使患儿父母能全力配合麻醉。对学龄前儿童,要进行语言安慰,以增加患儿安全感。对学龄儿童,应对其解释麻醉与手术的必要性,并说明麻醉与手术会带来一些不适

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手术前后护理常规一、手术前护理:1、皮肤准备:1) 彻底清洁皮肤,剃除影响手术操作的毛发(如头部、腋下、腹部及会阴部);2) 皮肤准备时间:距手术时间越近越好,一般以术晨或术前日下午为宜;3) 皮肤准备范围:距切口周围20cm.。2、肠道准备:手术前应保护胃肠道空虚,以防麻醉时引起呕吐和术后胃肠道胀气;1) 术前常规禁食12小时,禁饮水4-6小时,术前宜行肥皂水灌肠,排空结肠;2) 结肠和直肠手术准备在两天前开始进流质饮食,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菌药物;可选用链霉素,新霉素,灭滴灵等,以减少肠道内细菌;3) 术前晚和术日晨作结肠灌洗。3、营养准备:1) 给病人作耐心解释,使其了解营养与术后康复有密切关系;2) 发放:口服、管喂、胃肠外营养,以口服最好;3) 口服应根据病员饮食爱好习惯,烹调做到色香味俱全;4) 在能量补充中,葡萄糖不能过量,否则会造成肝脂肪变化及增加肺负荷。 二、术后护理:1、术后并发症:1) 休克;2) 急性呼吸衰竭。2、预防及护理:1) 胸部手术前练习腹式呼吸,腹部手术前练习胸式呼吸,吸烟者术前2-3周禁烟;2) 术后病情平稳后改半卧位,深呼吸,活动双上肢,并早起下床活动;3) 鼓励协助病人咳嗽,排痰,必要时给予糜蛋白雾化吸入;4) 全麻后拔管前尽量吸净气管内分泌物;5) 一旦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立即彻底清除气管分泌物,吸高浓度氧,早起使用激素等。前列腺

增生手术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做好心理护理,取得病人配合;2、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作尿培养及药敏试验;3、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先内科治疗。 二、术后护理:1、按一般外科术后护理;2、平卧2-3日改半卧位;3、术后第二日进少量少渣半流质饮食,鼓励多饮水;4、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色、尿量变化,注意出血情况;5、用无菌生理盐水持续膀胱冲洗,至尿液清澈为止;6、切口及时更换敷料,橡皮引流条48小时内拔除,气囊尿管2-3日后拔除,开放手术7-10日后拔除;7、早起鼓励病人床上活动,拔除尿管后离床活动,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8、鼓励病人深呼吸及咳嗽,防止肺不张及沉积型肺炎;9、保持床褥干燥、平整,定时翻身,防止褥疮;10、抬高阴囊,尿道口每日用新洁尔灭(0.1%)棉球擦洗一次,以防急性附睾炎;11、如有尿失禁,鼓励病人作肛门收缩运动,加强肛门括约肌活动的锻炼。 败血症和脓毒血症的护理常规一、术前护理:1、给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2、卧床休息,对高热者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并送血培养;3、选用足量有效抗生素,细菌培养阳性者,根据药液敏感试验给药;4、观察皮肤及黏膜有无小出血点及转移性脓肿;5、病情严重者,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行人工冬眠,休克者进行迅速补液,纠正酸中毒,升压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外科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护理评估,内容:生命体征;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睡眠情况;家庭支持;对疾病和手术的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女性患者是否在月经期等。 2、落实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以达到患者能认清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对手术要达到的目的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与意外事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2)呼吸道准备: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锻炼,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吸烟者嘱其戒烟。术前有肺部感染者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3)胃肠道准备:根据手术种类、方式、部位、范围,术前给予不同的饮食和术前肠道准备。根据病情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 (4)手术区皮肤准备:术前日洗头、剪指甲、更换清洁衣服,术日晨充分清洁手术区域皮肤。 (5)体位训练:根据手术要求,训练患者特殊体位,以适应术中和术后特殊体位的要求。 二、手术当日护理 1、取下义齿、手表、首饰等,将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好。 2、排空小便,遵医嘱应用术前药物。 3、准备手术需要的病历、放射线片、CT片、MRI片及药品,与手术室人员共同核对,按手术交接单做好交接。 4、参加手术的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患者安全核查和消毒隔离制度,保障患者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三、术后护理

1、做好术后护理评估,内容:包括麻醉恢复情况;身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手术情况(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麻醉等);神志、生命体征情况;伤口情况;各种引流管道通畅情况及引流量;疼痛及症状管理;自理能力和活动耐受力;心理状态;用药情况;;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皮肤受压情况;安全管理等。 2、护理措施 (1)向医师及麻醉师了解手术中病人的情况。 (2)术后病人的搬移:尽量平稳,减少振动,注意保护伤口、引流管、输液管,防止滑脱或受污染。 (3)卧位:麻醉未清醒者应有专人守护,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腰麻、硬膜外麻醉病人术后需平卧6小时,当病人麻醉恢复,血压平稳,腹部手术后一般可取半卧位,头颈部及胸部手术后取半卧位或坐位。 (4)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术后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瞳孔、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5)管道护理: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经常挤压引流管,防止扭曲、受压、阻塞,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及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和量并记录。 (6)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及感染等情况。若伤口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如出血量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烦躁、昏迷、小儿需使用约束带;大小便污染敷料后应立即更换,肢体手术应抬高患肢。 (7)术后营养:术后恢复饮食的时间根据手术的大小及性质决定。 (8)心理护理:祝贺病人手术成功,做好告知与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紧张的心理。 (9)疼痛的护理:有效控制疼痛,保证足够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等。 (10)早期活动:手术后如无禁忌,应鼓励病人床上自主活动,协助翻身、叩背、活动肢体、鼓励深呼吸,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逐渐下床活动。

小儿外科手术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与护理

小儿外科手术后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与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小儿外科手术后留置针的使用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 2016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儿共8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 究组患儿45例,对照组患儿44例。研究组在治疗时选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选用普通的钢针。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以及家长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明 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存在的差异均具有 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能够使患儿避免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也在一 定程度上降低了患儿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护理 目前临床上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是静脉输液,而输液管道通畅是进行输液的前提,尤其 是针对小儿患者[1]。静脉留置针套管柔软,穿刺范围广泛,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相对较长,避免了在穿刺过程中传统钢针可能造成的刺破血管、反复穿刺等给患儿造成的痛苦,同时也 减轻了家长的焦虑[2]。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儿共89例进 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儿共89例,其中男性患儿45例, 女性患儿4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45例,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18-35个月,平均年龄(26.5±1.8)个月。对照组患儿44例,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22例,年龄为16-34个月,平均年龄为(25.0±1.5)个月。研究组与对照组 患者基本资料、病程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研究组 研究组患儿治疗时选用静脉留置针,同时在术后给予科学的护理,主要包括(1)选择 合适的静脉:因为静脉留置针的管套较粗且长,所以穿刺时尽量选择粗且直的血管由技术过 硬的护理人员穿刺。穿刺成功后选择粘性绷带将埋针处固定,绷带不宜过紧也不宜太松。(2)使用留置针期间护理:护士要对患儿进行科学的护理,输液前进行严格消毒,输液后 注意密封,防止血液回流堵塞套管。随时观察血管情况,防止静脉炎症、血管堵塞,药液外 渗等情况的发生。 1.2.2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使用传统的静脉钢针穿刺,给予基础的观察和护理。 1.3观察指标及判定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包括:研究组、对照组患儿的不良反应率以及两组患儿家 长满意度。其中判断不良反应的指标有静脉炎、管道堵塞和药液外渗。不良反应率=不良反 应例数/总例数×100%;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 发表时间:2011-10-20T14:45:15.497Z 来源:《求医问药》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朱淑萍石彩晓 [导读] 应遵循客观、真实、完整的原则,统一使用蓝黑墨水书写。 朱淑萍石彩晓 (郑州市儿童医院护理部河南郑州 450053) 【关键词】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交接记录单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护理风险的存在不仅对患者构成危险,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 [1] 。随着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开展,我院简化了护理文书书写的程序,取消了一般的护理记录单。根据2009年《河南省第二周期医院评审暨综合评价标准》中加强手术患者安全管理的要求(完善手术室与病房、重症医学科患者交接程序与记录),我院改变了传统护理记录形式,将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交接过程中需要规范交接、记录的项目条理性罗列,合并了一般护理记录单和手术病人交接记录单,设计了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交接记录单(以下简称交接记录单)。2010年9月,我院开始应用此交接记录单,经过6个月的试用,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广泛认可,这期间,526例手术患儿无1例因交接原因引发矛盾或护理不良事件,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书写时间,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交接记录单的设计 交接记录单和病历纸张大小相同,便于归入病历。此单分为病人一般信息、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三个部分,主要内容见表1 表1 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护理交接记录单 使用方便各项术前准备情况及交接项目一目了然。 使用方便各项术前准备情况及交接项目一目了然。 科别: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 号: 体重: Kg 入院时间: 年 月 日 时 分手术日期: 年 月 日 手术名称: 术前诊断: 麻醉方式: □全麻 □其它 术前护理 术前指导: 病区:□已做 □未做 手术室: □已做 □未做 禁食水: □已做 □未做 肠道准备: □已做 □未做 胃肠减压:□已做 □未做 留置尿管: □已做 □未做 静脉通路:□已建 □未建 □右上肢 □左上肢 □右下肢 □左下肢 □头皮 术前用药: □已执行 □未执行 药物过敏: □无 □有 术区备皮: □已做 □未做 皮肤完整性:□是 □否 其它腕带核对: □已做 □未做 备用物品: □影像资 料 其它术前睡眠:□正常 □烦躁 □哭闹 □药物辅 助 其它意识:□清醒 □嗜睡 □意识模糊 □昏睡 □浅昏迷 □深昏 昏迷生命体征: T℃P次/分 R 次/ 分 Bp mmHg 测量时间: 时 分 备 注: □ 遵医嘱手术暂停 □ 其它 与手术室交接时间: 月 日 时 分 手术室护士签名: 病房护士签名: 术后护理 术后诊断: 意识:□清醒 □嗜睡 □意识模糊 □昏睡 □浅昏迷 □深昏 迷生命体征: T ℃ P 次/分 R 次/ 分 Bp mmHg 转入病房时

外科常见病护理常规1

外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外科疾病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按一般患者入院护理常规或急症患者入院护理常规。 (一)手术前一般护理 1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减轻其焦虑和恐惧。 (1)向患者介绍麻醉方式,麻醉后反应及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术后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口疼痛,但会随着伤口的愈合逐渐好转并消失。 (2)介绍可能留置的引流管,氧气管及其目的,意义,配合要点。 (3)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期望了解得信息,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2.给予饮食指导,改善营养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 3.保证休息和睡眠,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4.指导患者充分作好术前准备:包括术前2周开始戒烟,术前一天沐浴,更衣,练习适应术中体位,床上排尿,深呼吸,咳嗽,咳痰,翻身,肢体活动等。 5术前一日备皮(剃术区毛发),完成过敏性药物皮试和配血。 6术前一般禁食12小时,禁饮4小时。遵医嘱灌肠,置胃管,置导尿管及给药等。 7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术日晨评估体温是否正常,女患者月经是否来潮,发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联系。 8备好术中所需药品及物品遵医嘱给予手术前用药。 9患者入手术室前,贵重物品交家属保管,取下活动义齿并保管好。 10急症患者入院后无饮食医嘱时,暂禁食。急腹症患者不得给予止痛剂、热敷或灌肠。如需急症手术,必须迅速做好术前准本。 11昏迷、休克、高热患者分别按相应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二)手术后一般护理 1病区责任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床头详细交接患者,包括:评估生命体征、意识;查看患者伤口辅料;检查并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正确标识多根引流管,避免混淆;了解术中情况、明确正在输注的药物;交接好组织标本;了解有无特殊注意事项;调节室温注意保暖。 2根据麻醉的方式给予合适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呕吐物。评估呼吸的性质和频率,全麻手术患者在未完全清醒时,测量血压呼吸脉搏每小时一次直至全麻清醒后6小时为止。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 3密切观察伤口情况。查看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手术区有无血肿或肿胀。检查伤口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扭曲、打结、过度牵拉脱出等,记录渗出物或引流物的性状。 4维持静脉输液通畅,注意调节输液速度,及时评估患者术后排尿。鼓励患者自行排尿,术后6~8小时未排尿者采用改变排尿姿势、指导患者放松、听流水声、热敷下腹部、温水洗会阴部等方式诱导排尿。诱导排尿无效时,给予导尿。 5做好尿引流管和尿引流袋的护理。 (1)尿引流管的护理:1妥善固定引流管,应低于膀胱的位置2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注意勿压迫、扭折3预防感染,密切观察有无感染征象。

外科手术后的常规护理

外科手术后的常规护理一体位及活动 (1)全麻术后患者,麻醉未清醒前取侧卧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舌后坠,或分泌物堵塞气道。 (2)腰麻术后患者去枕平卧位6小时,避免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针眼流出,导致脑脊液压力降低引起头痛。 (3)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平卧4-6小时,防止生命体征不稳。 术后患者如无休克、心衰、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现象应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床上做足趾和踝关节伸屈活动,下床活动要循序渐进。 二病情观察 1 监测生命体征:中小手术患者术后血压监测6小时,大手术持续心电监测,直至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停止检测,必要时遵医嘱予以特护记录。 2 伤口及引流管护理: (1)观察伤口有无出血、渗血、渗液、敷料有无脱落等。 (2)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受压、扭曲、堵塞、意外脱落,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3)严密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判断术后有无出血、感染和瘘。

(4)妥善固定引流管,应固定在低于引流口部位,避免反流,防止逆流感染。 (5)注意无菌操作,每周更换引流袋两次。 (6)留置引流管较多者,做好标记。 3 疼痛:术后24-48小时遵医嘱使用盐酸哌替啶20-50mg肌肉注射,采取舒适的体位:如胸、腹部手术后采取半卧位,减低切口部位的张力。 三并发症观察: (1)严密观察术后有无出血、感染、静脉血栓和疾病相关的并发症发生,一旦发现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处理。 (2)协助患者每两小时床上翻身、叩背排痰,并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必要时予以雾化吸入,以防肺不张、肺炎及压疮的发生。 四健康教育 (1)非腹部手术者返回病室后6小时,如无恶心、呕吐、腹胀,即可进正常饮食。 (2)腹部手术后行胃肠减压者,给予禁食。禁食期间遵医嘱静脉补液,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并监测电解质变化,待2-3天肛门排气后,拔除胃管,试行进食。从流食逐渐过渡到半流食,然后进软食、普食。 (3)进食原则:少量多餐,循序渐进。 (4)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进食后的有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小儿外科

小儿外科围手术管理小儿外科手术与成人有较大差异,无论是解剖,生理特点及疾病的种类等。均有明显的差别,且小儿各个年龄段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手术操作,麻醉,护理上均应按照小儿的特点进行。我院为妇产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手术相对较多,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小儿外科手术特点 1.1小儿外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是因小儿有其特殊的疾病和病理生理特点决定。所以不能将一般成人外科的理论用于小儿。小儿疾病有许多是成人不发生会很少发生的。如:肠套叠,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这些疾病少见成人。先天性无肛,食路闭锁等也多出现于小儿。各系统,各器官的先天发育畸形,绝大多数需要在新生儿或婴儿阶段进行治疗。这些构成了小儿外科的一个独特部份。小儿的损伤也较成人的发病率为高,其发生部位,病理过程等与成人也不大相同。有些疾病虽然在成人和小儿同时发生,但其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治疗方法也截然不同,如幼儿急性阑尾炎症状不及成人阑尾炎典型,有时诊断比较因难,小儿腹股沟疝可用手法复位,而在成人是绝对禁忌的。 1. 2小儿机体对疾病,麻醉和手术的应激反应与成人有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手术前准备,手术后的处理也有其特殊性。,小儿比成人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及时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在小儿外科中,新生儿的病理和生理特点尤其显著。有时对某个畸形矫治手术是成功的,但可因手术前后处理不当而死亡。例如:小儿手术室的保暖和降温的要求就比成人手术室要高。手术器械要尽可能适应小儿脏器的大小和组织学上的特点。小儿的潮气量和呼吸道较狭窄,要有专制的小儿麻醉设备和器械。新生儿和婴儿躺在成人手术台上进行手术是非常不便的,最好有专门的小儿手术台。 1.3配合手术的护士必须熟练掌握手术的操作步骤,及时供应手术医生,麻醉师所需的物品,药品,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这在小儿外科手术配合上非常重要。 2小儿麻醉 2.1全身麻醉是小儿麻醉最常用的方法。除小手术可在开放吸入,静脉或肌内注射等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外,一半时间较长的手术均应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 2.2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心身医学与社会医学的转换,心理因素已列为对手术成败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小儿心理损害,特别是新生儿心理损害的最大特点是母爱,缩短手术患儿与母亲的分离时间是小儿外科手术心里保护的基本原则。术前一日应对患儿进行访视。访视要注意态度和蔼,要认真向家属交代禁食的重要性。对婴幼儿,应在母亲怀中注射麻醉剂,然后在线亲怀里睡着后送入手术室,这样远比把孩子强行抱入任其在手术台上哭闹好得多,对较大一些的患儿,为消除患儿陌生和恐惧的感觉,应让患儿尽量熟悉医院的环境,安静接送病人应视为现代小儿外科手术麻醉的基本要求。 2.3缩短母婴分离时间首先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做好各项有关手术的准备后再接送病人,尽量减少患儿在手术室中的非手术时间。有条件的可在小儿手术室复苏室旁设母亲等候室,以便小儿苏醒后及时看到母亲。 2.4麻醉前空腹避免因使用全身麻醉后呕吐而发生喉痉挛或窒息,但过长时间的空腹常使小儿因禁食苦闹而疲劳,降低对手术的耐受力,因此建议乳儿在术前4小时停乳,儿童6小时禁食。术前尽可能使患儿排完大小便,必要是可以灌肠,以免术后腹胀或尿储留,这对腹腔和盆腔手术尤其重要。 2.5麻醉前查对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应对送进手术室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体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手术方式等进行核对。对患儿全身情况,精神状况及术前用药进行检查。 2.6麻醉的配合麻醉的成功是患儿安全手术的前提条件。麻醉伴随着整个手术的始终,因此黙契的医护配合是麻醉和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麻醉整个过程中,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各种变化并时及时与麻醉师取得联系。观察的内容包括循环的观察,呼吸改变以及麻醉过程中体温的变化。 3术中管理小儿手术种类繁多,术式多样,手术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不仅与是否掌握正确的手术指征,熟练的外科技术,正确的选择手术时机和适应症有关,也与术前是否周密准备及术后精心护理密切相关。 3.1患儿制动根据手术要求摆好体位,以防麻醉浅因躁动污染手术野或输液管脱落等。特制小儿手术台有固定小儿的装置,若为普通手术台可用棉垫,绷带固定。

安全管理在小儿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安全管理在小儿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安全管理在小儿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期间该院外科收治的50例手术患儿作为该组研究的观察组,同时以2010年1—12月期间的50例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术中与术后危险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只出现Ⅰ度压疮2例,未出现其他危险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对照组(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小儿外科手术围术期开展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有助于患儿的术后康复。 标签:手术室护理;小儿;安全管理 手术室是医院各类危险事件的高发区,同时也是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的高发区,尤其是小儿患儿,由于家长对其病情变化非常敏感,而且期望较大,因此经常因为各种危险事件导致激烈的医患纠纷[1],影响医院正常的工作进展,同时也不利于其他患儿的治疗与康复。该院针对此类现象于2013年1—12月期间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要严格执行防护措施,以避免外科手术室风险事件的发生;同时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严格执行相关操作规范,以提高外科手术室护理质量与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患儿满意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该院外科收治的50例手术患儿作为该组研究的观察组,同时以2010年1—12月期间的50例手术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13岁,平均(7.34±3.49)岁;阑尾炎手术31例、骨折手术19例。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15岁,平均(8.17±3.26)岁;阑尾炎手术33例、骨折手术17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危险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并开展护理安全管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排班管理制定合理的护理人员排班制度,保证医护人员的正常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工作影响其精神集中;护理团队要注意新老结合,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与新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搭配在一起,便于新人学习。 1.2.2信息核查严格按照手术室流程对患儿进行术前访视,核对手术通知单,执行“四查”、“十一对”制度[2],以确保患儿身份与手术部位。建立“手术患

外科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外科手术后病人的护理 外科手术后能否做好术后病人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对促进机体的康复,预防与及早发现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做好病人手术后的病情观察,根据病情及时采取正确的体位,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重视术后病人的营养及用药效果观察,加强病人术后的基础护理,认真做好交接班等对促进病人康复具有重要作用。?1、护理? 1.1 术后回病室的病情观察 病人术后回病室应及时了解麻醉方式,术中情况,引流管数量,引流液的性质、量,输液(血)管道是否通畅,衔接是否牢固等。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还应了解有无从手术室带入压疮,血压、脉搏、呼吸情况,并动态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同时注意病人的瞳孔及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1.2 保持术后正确的体位 术后回病室,早期根据麻醉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卧位,以后根据不同的手术给予恰当的体位。如颅脑损伤病人术后6h 血压平稳,采取抬高床头15°~30°斜坡卧位,有利于颅内静脉引流,改善脑供血,有利于缓解脑血肿和脑低氧,从而降低颅内压。胸腹部手术病人一般在全麻清醒、血压平稳后,协助病人采取半卧位,从而有利于呼吸、引流,并可减轻腹部张力,使病人感到舒适。 1.3 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病人常因病情需要放置各种引流管,护士应确认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及其作用,应保持引流管长短适宜、妥善固定,经常检查,防止引流管扭曲、阻塞、脱落。熟练掌握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气味,定时更换引流瓶、引流袋,各种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4 营养与输液 应重视术后营养与液体的供给,以维持机体能量的需要和水、电解质的平衡。术后能否进食及进食的时间往往与手术的部位、手术的类别及肠胃功能恢复情况有关。如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需要严格禁食、禁饮,术后5d 如病情无特殊变化,方可从少量饮水开始,视病情变化逐渐由半量流质饮食、全量流质饮食、软食逐步过渡。因而在不能由口进食或进食量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其他途径保证机体的营养补充,如通过静脉供给营养等。但同样值得重视的是,术后静脉输液供应营养物质,需要根据不同的手术合理掌握输液速度。? 1.5 术后的生活护理与心理护理 保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保持床单元整洁、舒适。早期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每日给予口腔护理2?3次,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了解病人的大小便情况,防止术后尿潴留及便秘的发生。针对病人术后的不同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心理问题疏导,注意缓解病人的疼痛,以减轻焦虑与不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同时重视与家属的沟通,获得家属对病人的心理支持。? 1.6 术后用药观察与疼痛护理 遵医嘱及时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应熟悉各种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某些药物的特殊要求、药物的配制等。抗生素的半衰期、有效浓度,从而达到准确给药,发挥药物的最佳疗效。对病人进行疼痛评估,使用放松法或分解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病人术后的疼痛感? 1.7 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术后由于手术创伤、切口疼痛、引流管带来的不适等而致翻身困难,易发生肺部感染;保留导尿易致泌尿系感染;术后营养失调、剧烈活动等因素,造成切口裂开。应协助病人定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做深呼吸运动,必要时雾化吸入,重视病人的营养平衡。还应掌握不同手术易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原则,如食管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肺炎、肺不张、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