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34.86 KB
- 文档页数:8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试与评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衣物到床上用品,从毛巾到窗帘。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越来越受到青睐。
然而,要确定这些纺织品是否真正具有有效的抗菌性能,就需要进行严格的测试与评估。
抗菌纺织品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如医院、养老院等,抗菌纺织品可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传播,降低感染的风险。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抗菌纺织品也能提供更清洁、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那么,如何对纺织品的抗菌性能进行测试呢?目前,常见的测试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琼脂平皿扩散法。
这是一种较为直观的定性测试方法。
将含有细菌或真菌的琼脂培养基平板均匀地铺上待测试的纺织品样品。
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观察样品周围是否形成抑菌圈。
如果有抑菌圈出现,说明纺织品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抑菌圈越大,抗菌效果越强。
其次是振荡烧瓶法。
这是一种定量测试方法。
将纺织品样品与一定量的细菌培养液放入烧瓶中,在振荡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然后通过测定培养液中细菌数量的变化,来计算纺织品的抗菌率。
还有吸收法。
将细菌悬液滴加在纺织品样品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后,测定被吸收的细菌数量,从而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
除了上述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测试方法,如奎因试验、平行划线法等,它们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进行抗菌性能测试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因素。
首先是测试菌种的选择。
通常会选择一些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细菌和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等。
不同的菌种对抗菌剂的敏感性可能不同,因此选择合适的菌种对于准确评估抗菌性能至关重要。
其次是测试条件的控制。
包括培养温度、培养时间、样品与菌液的接触时间等。
这些条件的微小变化都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样品的预处理也非常重要。
纺织品在测试前需要经过清洗、消毒等处理,以去除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杂质和污染物。
完成测试后,如何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呢?一般来说,抗菌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纺织品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抗菌性能一直备受关注。
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是评价纺织品抗菌性能的重要依据,本文将就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主要包括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细菌接触试验、抑菌环试验、细菌渗透试验等。
这些测试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价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为纺织品的设计、生产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标准则是根据不同纺织品的用途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抗菌性能指标,如抗菌率、抗菌时间、抗菌持久性等。
其次,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保障纺织品的安全、卫生和环保性能。
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常常与人体直接接触,如果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不达标,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因此,制定和执行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纺织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再次,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的执行需要依托专业的实验室和设备。
只有经过专业的实验室测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因此,纺织品生产企业应当选择具有资质认证的实验室进行测试,确保测试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最后,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纺织品的不断创新,原有的测试标准可能无法满足新材料、新工艺和新需求的测试要求。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调整和完善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总之,纺织品抗菌测试标准是保障纺织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制定、执行和完善都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只有不断提高纺织品抗菌性能,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安全的需求,推动纺织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欧洲抗菌面料产品检测标准及方法欧洲抗菌面料产品的检测标准及方法主要依据国际标准ISO 22196:2011《抗菌产品的测量和评估》进行。
此标准为测量和评估抗菌表面处理产品的抗菌性能提供了准确且一致的测试方法。
根据ISO 22196:2011标准,以下是欧洲抗菌面料产品的常见检测标准及方法:1.抗菌性能测试方法:使用菌落计数法(CFU/g)测定面料杀菌效果。
(1)准备样品:将抗菌面料切割成特定尺寸,并准备配套的对照组。
(2)制备细菌悬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菌株,如常见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培养并制备适度浓度的细菌悬液。
(3)处理样品:将抗菌面料样品和对照组分别置于培养皿中,并分别加入细菌悬液。
放置一定的时间,通常为24小时。
(4)菌落计数:取出处理后的样品和对照组,将其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然后通过菌落计数法统计生长的菌落个数。
(5)计算杀菌率:根据处理后和对照组的细菌数量,计算出抗菌面料的杀菌率。
2.近场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菌在抗菌面料上的附着和生长活性。
(1)准备样品:将抗菌面料切割成适当尺寸,并准备配套的对照组。
(2)制备细菌悬液:选择适当的细菌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制备适宜浓度的细菌悬液。
(3)处理样品:将抗菌面料样品和对照组分别置于培养皿中,并加入细菌悬液。
放置一定的时间,通常为24小时。
(4)荧光显微镜观察:用荧光染色物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在样品上的附着和生长情况。
通过比较抗菌面料和对照组的细菌数量和附着程度,评估抗菌性能。
3.持久抗菌性能测试方法:使用接触抗菌试验和洗涤抗菌试验评估抗菌面料的持久抗菌性能。
(1)接触抗菌试验:将抗菌面料与细菌接触,然后通过菌落计数法测定细菌的存活率。
(2)洗涤抗菌试验:模拟日常使用中的洗涤流程,将抗菌面料进行多次洗涤后,再进行接触抗菌试验,评估其持久抗菌性能。
一、纺织品抗菌性测试常用定量测试方法:日本和美国是较早开发抗菌纺织品的国家,我国抗菌织物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抗菌剂的多样性和织物性质的差异,很难用统一的测试方法来评价真实的抗菌效果。
所以目前国际上还无统一的定量测试标准。
主要有震荡法、吸收法、转移法和转印法,都是利用菌液和样品充分接触,经一段时间培养后测得样品中的活菌数,通过计算抑菌率或减少率来评价抗菌性能,主要测试标准有:国标:GB/T20944.2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二部分吸收法、GB/T20944.3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三部分-震荡法、FZ/T 73023-2016抗菌针织品欧标:ISO 20743-2013 纺织品抗菌性的测定日标:JIS L 1902-2015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检测与评价美标:AATCC 100-2012 抗菌纺织品的评价方法ASTM E2149 在动态接触条件下测定稳态抗菌剂的抗菌行为检测方法差别:吸收法:吸收法是一种静态测试方法,起初是评价溶出型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方法。
它的测试原理是将一定量的细菌液接种在抗菌试样上,试样吸收菌液后,抗菌剂与菌液直接接触,以达到抗菌效果。
它要求试样在1min 内将接种菌液完全吸收,若菌液未被完全吸收、试样不平整或试样孔隙大等原因而使接种上去的菌液滑落或渗漏在试样外,则测试结果不准确,故其对试样的吸水性及形状都有要求,使用条件有所限制。
振荡法:振荡法是一种动态测试方法,起初是评价非溶出型抗菌制品抗菌性能的一种测试方法。
它的测试原理是通过样品在一定浓度的菌液中不断振荡,使细菌与抗菌式样密切接触已达到抗菌的效果。
故其对试样形状及吸水性要求不高。
AATCC100和JIS L 1902都属于吸收法,二者实验条件大致相同,都是在纺织品上接种细菌后在”0”时和18~24时从纺织品上回收细菌。
不同之处:1、AATCC100未提及细菌的接种方式,也没有抗菌评定基准,JIS L 1902则在AATCC100的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对试验条件也有明确的规定,便于人们去操作;2、AATCC100 只做一组平行样本,JIS L 1902做三组平行样本再取其平均数来计算;3、在结果计算以及报告形式上,AATCC100用百分率来表示抗菌活性的相对结果,易于被人理解;JIS L 1902 结果用活性值来表示,评价基准为大于或等于2.0即有抗菌防臭功能,但是用对数差值表示抗菌活性,不能一目了然地体现织物的相对抗菌性。
探讨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纺织品的要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追求功能性更强的纺织品,而如何判断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是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篇文章在立足于此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探讨,以期望在纺织品的抗菌性能测试方法上为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1引言大自然中的微生物无处不在,并且人类已经与微生物的相互依存联系在一起,仅人类上半身每平方厘米的皮肤中就有约50?5000有害或有益的微生物,这是因为人体皮肤,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汗液,皮脂和代谢废物是微生物营养,易于繁殖和繁殖微生物。
纺织纤维是一种多孔材料,是一种通过纤维叠加形成的多层微孔织物微生物具有吸收能力,由于微生物的繁殖,可能引起交叉感染和疾病传播。
可见,日常穿着的衣服,休息的床上用品,洗过的毛巾等纺织品成为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床,有益于其对人体皮肤的活性。
如果这种纺织品具有抗菌,抑菌甚至杀菌的特性,在保护其自身使用价值的同时,它不会被细菌,霉菌和其他微生物降解,并有效地防止织物中的微生物在繁殖上,防止微生物通过织物传播,保护使用者不受侵害,改善织物的穿着环境。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种具有抗菌性能的高附加值服装已不再是稀有事物。
抗菌纺织品赋予纺织品健康和保健功能,并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2抗菌纺织品的抗菌原理抗菌是一个总称,包括杀菌,消毒,抑菌,防霉,防腐蚀等。
具体是指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细菌或阻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是杀菌和抑菌的总称。
抑菌作用是指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抑制待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以及减少或抵抗繁殖的过程。
简而言之,纺织服装的抗菌功能就是要使用多种抗菌手段,从源头上抵抗纺织品和服装上细菌的繁殖。
在细菌繁殖的情况下,采用物理和化学手段来抑制细菌的繁殖和活性。
目前,市场上有太多具有抗菌/抑菌功能的纺织品和服装。
抗菌纺织品测试方法一、样品准备1.收集和标记待测试的纺织品样品。
2.清洗和消毒样品,确保其表面没有细菌污染。
二、测试方法选择选择适合纺织品的抗菌测试方法,例如:1.菌落计数法使用此方法可以评估纺织品与特定细菌菌株的接触后的抗菌性能。
步骤如下:-在含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均匀涂抹样品,然后培养。
-通过计数纺织品周围的菌落数来确定抗菌活性。
2.麦金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抗菌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纺织品。
步骤如下:-在含有细菌的培养基上放置样品,然后培养。
-在特定时间点上,获取样品并使用抗菌剂来中和样品表面细菌的生长。
-评估细菌生长的抑制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培养基上的细菌数量或观察生长的程度来确定。
3.扩散法这是一种评估细菌对纺织品的抗菌性能的方法。
步骤如下:-准备含有特定细菌的琼脂平板。
-将样品放置在琼脂平板上,然后培养。
-观察细菌生长的抑制区域大小来评估抗菌性能。
4.流体接触试验该方法用于评估纺织品与细菌接触后的抗菌性能。
步骤如下:-将纺织品样品放置在含有特定细菌的培养基中,然后培养。
-观察细菌在纺织品样品上的生长情况,可以通过测量液体培养基中的细菌数量或观察纺织品上的细菌生长情况来评估。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估根据所选测试方法的结果,分析数据并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
通常,抗菌性能可以用细菌的生长抑制率或细菌的减少数量来表示。
测试结果应该与适用的抗菌性能标准或法规进行比较,以确定纺织品对特定细菌菌株的抗菌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四、测试的注意事项-在测试过程中,应注意细菌培养的温度、时间和培养基的选择,以确保准确的测试结果。
-样品应充分洗涤和消毒,以清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
-测试过程中应采取无菌操作,以防止细菌的交叉污染。
-需要注意细菌耐药性的可能性,以排除纺织品可能的抗菌机制或副作用。
通过以上测试步骤和方法,可以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并提供有关其对特定微生物的抗菌活性的信息。
这些测试结果对于纺织品的质量控制和评估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医疗和卫生领域中的应用。
纺织品的功能性测试与评估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纺织品无处不在,从我们身上穿着的衣物到家居装饰中的窗帘、床上用品等。
然而,你是否曾想过这些纺织品除了外观和舒适度之外,还具备着各种功能性?比如防水、防风、透气、抗菌、阻燃等等。
为了确保这些功能性能够达到我们的期望和需求,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功能性测试与评估。
功能性纺织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户外运动领域,具备防水、防风和透气功能的衣物可以让运动员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保持舒适和干燥;在医疗领域,抗菌纺织品可以有效减少病菌传播,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在消防和工业领域,阻燃纺织品则能够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纺织品功能性的准确测试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一、防水性能测试与评估防水性能是许多纺织品,如雨衣、户外帐篷等所必备的功能之一。
常见的测试方法有静水压测试和喷淋测试。
静水压测试是通过向纺织品施加逐渐增加的水压,直到出现渗水现象,记录此时的水压值。
水压值越高,说明防水性能越好。
在进行测试时,需要确保测试样品平整、无褶皱,并且与测试设备紧密贴合,以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喷淋测试则是模拟雨水喷淋的情况,观察纺织品在一定时间内的渗水程度。
如果在测试过程中,纺织品表面没有明显的湿润或渗水现象,就可以认为其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二、防风性能测试与评估防风性能对于户外服装和运动装备来说至关重要。
一般通过风洞测试来评估纺织品的防风性能。
在风洞测试中,将纺织品样品放置在风洞中,测量通过样品的空气流量和风速。
空气流量越小、风速越低,说明纺织品的防风性能越好。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体穿着试验来直观感受纺织品的防风效果,但这种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需要多个测试者进行评估以获得较为客观的结果。
三、透气性能测试与评估透气性能直接影响着纺织品穿着的舒适度。
常见的测试方法有透气率测试和蒸发阻力测试。
透气率测试是测量在一定压力差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纺织品的空气体积。
透气率越高,表明纺织品的透气性能越好。
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的抗菌性能评估纺织品在日常使用中容易遭受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侵扰,这不仅对人体健康有害,还可能导致纺织品的早期腐烂和损坏。
因此,对于织物的抗菌性能进行评估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使用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时。
本文将探讨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的抗菌性评估方法和效果。
要评估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
目前,常用的抗菌性能评估方法主要包括菌斑抑制法、菌液动力学法和抗菌剂释放法。
菌斑抑制法通过测量织物对特定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来评估抗菌性能。
菌液动力学法通过测量织物对溶菌酶和细菌的杀伤作用来评估抗菌性能。
抗菌剂释放法则通过测量织物释放出的抗菌剂对菌株生长的抑制效果来评估抗菌性能。
针对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的抗菌性能评估,我建议使用菌斑抑制法。
该方法可以直接评估织物对菌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既简单又能准确地判断织物的抗菌性能。
下面将详细说明菌斑抑制法的操作步骤。
步骤一:菌种准备首先,选择常见的细菌株,如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将这些菌株分别在培养基上培养过夜,并保持其活性。
用无菌盐水将培养物调整至适当的浓度,通常为0.5麦克百万个菌体/毫升。
步骤二:织物样品制备从涤纶高强力丝与其他纤维混纺织物中裁剪出适当大小的样品,通常为2厘米×2厘米。
确保样品表面光滑、干燥和无污染。
步骤三:细菌悬液制备将菌种与无菌盐水混合,形成适当浓度的细菌悬液。
通常,使用0.1麦克百万个菌体/毫升的细菌悬液进行试验。
步骤四:样品接种将细菌悬液均匀涂布在织物样品表面,确保细菌均匀分布,并且细菌悬液不会流到样品下方。
步骤五:培养与观察将接种好的样品置于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通常为24小时。
观察样品表面是否有菌斑形成,记录菌斑的数量和大小。
步骤六:菌斑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菌斑形成情况,拍摄照片作为记录和分析。
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菌斑的面积,评估织物对菌株生长的抑制效果。
织物的抗菌性能与测试方法研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织物无处不在,从衣物、床上用品到窗帘、沙发套等。
然而,由于频繁接触人体和环境,织物容易成为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滋生的场所。
这不仅可能导致织物本身的损坏和异味,还可能对我们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织物的抗菌性能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应的测试方法也成为研究的关键领域。
一、织物抗菌性能的重要性首先,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织物能够有效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滋生,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
特别是在医疗领域,如医院的床单、手术服等,抗菌织物可以防止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抗菌织物能保持衣物和家居用品的清洁和卫生,减少异味的产生,延长织物的使用寿命。
再者,对于一些特殊环境,如运动场所、潮湿的环境等,抗菌织物可以提供更好的舒适度和保护。
二、织物抗菌性能的实现方式目前,实现织物抗菌性能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纤维改性通过对纤维进行化学或物理处理,使其本身具有抗菌性能。
例如,在纤维制造过程中添加抗菌剂,使纤维在成型时就具备抗菌功能。
织物在完成织造后,通过浸渍、涂层等方式将抗菌剂施加到织物表面。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但抗菌效果的持久性可能不如纤维改性。
3、天然抗菌纤维的使用一些天然纤维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如竹纤维、麻纤维等。
使用这些天然抗菌纤维制成的织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
三、织物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1、抑菌圈法这是一种常见的定性测试方法。
将含有抗菌剂的织物样品与培养皿中的细菌或真菌接触,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后,观察织物周围是否出现抑菌圈。
抑菌圈越大,说明抗菌性能越强。
但这种方法只能初步判断抗菌效果,不能定量分析。
2、振荡烧瓶法将织物样品与一定浓度的细菌培养液放入烧瓶中,在振荡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
然后测定培养液中细菌的数量,通过与对照样比较,计算抗菌率。
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但对于一些抗菌效果较弱的织物可能不够灵敏。
3、吸收法将细菌培养液滴在织物上,一段时间后,测定透过织物的细菌数量。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及比较摘要:简述了纺织品抗菌测试的基本原理、抗菌测试主要选择的菌种,概述了国内外纺织品抗菌抑菌性能定性、定量测试的常用方法,评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抗菌性能;测试;纺织品1、前言在生活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会迅速生长繁殖,并通过接触等方式传播疾病,而一些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将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科技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纺织品提出了各种功能性要求。
功能性纺织品的开发应用,成为纺织业发展的新热点,其中抗菌防臭产品的开发应用尤其迅速及广泛。
抗菌纺织业蓬勃发展,抗菌纤维与抗菌纺织品倍受人们的青睐,各种抗菌产品纷纷涌入市场。
除了日常生活所用的各种纺织品,如内衣、内裤、衬衫、T恤衫、毛巾、床上用品、袜子、鞋垫、羽绒等以外,抗菌产品还被用于非穿着制品,如席子、汽车坐垫、空调滤网等因此如何准确地检测和科学评价这些产品的抗菌性能,对于抗菌纺织品的良性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的测试方法及测试标准,国内抗菌测试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
由于实验条件不同,以及测试者对标准理解程度的差异,导致测试效果相差很大。
抗菌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大的概念,各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结果之间没有严格的可比性。
如何根据所选用的抗菌产品的类别和性能,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抗菌检测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抗菌织物测试方法在国外研究较早,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研究成果较多,西欧发达国家也提出了一些测试方法,但与美日方法大同小异,而国内抗菌测试也主要采用国外测试方法。
2、抗菌检测基本原理作为功能性纺织品之一的抗菌织物,其通过抗菌试剂抑制或杀死微生物有几种方式当细胞暴露于致命的试剂时,可观察到许多变化。
通常生物细胞中含有多种参与新陈代谢的生物酶。
细胞质的半透膜保持细胞组分的完整。
细胞膜有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通过,同时它也可作为部分酶反应的场所。
纺织品的抗菌性能与应用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纺织品与我们息息相关,从衣物到床上用品,从家居装饰到医疗用品,无处不在。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卫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具有抗菌性能的纺织品不仅能够保持自身的清洁,还能为使用者提供更健康、舒适的环境。
一、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原理要了解纺织品的抗菌性能,首先需要明白其抗菌的原理。
目前,常见的纺织品抗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物理抗菌物理抗菌是通过改变纺织品的纤维结构或表面形态来实现抗菌效果。
例如,采用纳米技术将纤维细化到纳米级别,增加纤维的比表面积,从而减少细菌在纤维表面的附着。
此外,通过对纤维进行特殊的物理处理,如等离子体处理、紫外线照射等,也能改变纤维表面的性能,达到抗菌的目的。
2、化学抗菌化学抗菌是在纺织品中添加抗菌剂来抑制或杀灭细菌。
抗菌剂可以分为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两大类。
有机抗菌剂如季铵盐类、胍类等,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作用,破坏其结构和功能,从而起到抗菌作用。
无机抗菌剂如银离子、铜离子、氧化锌等,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可以直接与细菌细胞内的物质发生反应,导致细菌死亡。
3、天然抗菌一些天然的物质也具有抗菌性能,如壳聚糖、艾草提取物、茶多酚等。
这些天然抗菌物质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对人体刺激性较小。
它们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或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来发挥抗菌作用。
二、影响纺织品抗菌性能的因素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1、抗菌剂的种类和浓度不同种类的抗菌剂抗菌效果不同,而且抗菌剂的浓度也直接影响抗菌性能。
一般来说,抗菌剂浓度越高,抗菌效果越好,但同时也可能会带来成本增加、对人体和环境潜在风险增大等问题。
2、纤维的种类和结构不同的纤维材料对细菌的吸附和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天然纤维如棉、麻等,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容易为细菌提供生长的环境;而合成纤维如聚酯、尼龙等,相对来说不易吸湿,细菌生长的条件较差。
AATCC 147-2004 纺织品的抗菌性:平行划线法前言:平行划线法能够满足对整理后织物上的抗菌整理剂扩散性能的评价的需要,并且这种方法相对快速,简单精确。
AATCC 100 的方法,是一种对纺织材料的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这种方法需要一定数量的步骤,这些步骤要有足够的灵敏度,但是对于常规的质量控制和筛选试验,这些步骤比较难于处理并且比较耗时。
因此,当目的是通过抗菌剂向琼脂的扩散性能来描述抑菌活性的话,AATCC 147的这种方法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在平行划线法中,琼脂的表面是接种过的,这样便于区分测试的微生物和未杀菌的污染物有机体。
多年来,平行划线法用于测试抗菌性能,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1、目的和范围1.1目的是检测纺织材料上的抑菌活性。
这个过程的结果已经被RA委员会证明具有可重现性的,不同的实验室对材料用多种标准洗涤剂进行水洗之后,材料上仍然存在大量的抗菌剂(通过化学测试后得出的结论)。
这种方法对于得到对活性的粗略估计上是有用的,这种方法中,接种液中的微生物从每个划线的一端逐渐减少到另一条划线,然后又从一条划线减少到另一条划线,导致了敏感程度的增加。
抑菌区域的大小和划线的变窄是由多次水洗之后的残留的抗菌剂的抗菌性能引起的,即剩余抗菌性能的估计。
2、原理2.1 测试材料的样品,包括作为对照但未经过处理的同样的材料,然后把它们和应琼脂放在一起。
琼脂事先用测试细菌接种液划线(见图7.1和7.4)。
潜伏期过后,在测试材料的下面或者沿着材料两边的一个清晰的区域的增长被打断,这表明样品具有抗菌性。
细菌的标准菌株被应用,这种标准菌株对于正在测试的材料的需求是特定的。
如果没有指定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可能被应用为革兰氏阳性微生物的代表。
在第6部分会列出一些其他推荐的菌株。
3. 专业术语3.1 活性,名词-对抗菌剂效能的一种评估。
3.2 抗菌剂,名词-织物上任何可以杀死细菌(杀菌剂)或干扰其繁殖、生长或细菌活性的化学物质(抑菌剂)。
纺织品抗菌7a标准纺织品抗菌7A标准是一种针对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标准,它规定了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抗菌效果的评价指标和抗菌剂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该标准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纺织品,同时促进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一、纺织品抗菌性能的测试方法纺织品抗菌7A标准中规定了多种测试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振荡法。
该方法是将一定量的纺织品样品放入试验容器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细菌悬液,然后在一定温度下振荡培养一定时间,最后对细菌数量进行计数,以评价抗菌效果。
此外,还有自然沉降法、涂抹法等方法。
二、抗菌效果的评价指标纺织品抗菌7A标准中规定了抗菌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抑菌率(IR)。
其中,MI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菌剂浓度,MBC是指杀灭细菌所需的最低抗菌剂浓度,IR是指一定时间内抑制细菌生长的百分率。
这些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和抗菌剂的抗菌效果。
三、抗菌剂的要求纺织品抗菌7A标准中对抗菌剂的要求也很严格,要求抗菌剂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同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耐热性好、耐洗涤性好等特点。
此外,抗菌剂还应符合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四、纺织品抗菌7A标准的优点纺织品抗菌7A标准具有以下优点:1.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的纺织品选择。
通过该标准的测试和评价,消费者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各种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和安全性。
2.促进了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该标准的实施可以推动纺织品生产厂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3.提供了科学的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该标准采用了科学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纺织品的抗菌性能和抗菌剂的效果,为相关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4.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该标准对抗菌剂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抗菌剂无毒、无刺激性、无致敏性等特点,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5.提高了产品的环保性。
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与标准Intertek: 王建平吴颖请教专家查看其它专家抗菌纺织品的开发最早源于欧美与日本,而中国大规模的抗菌纺织品产业化开发始于上世纪90 年代中期。
开发最早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的纺织品抗菌防霉防臭处理方法是后整理的方法,纺织品不管是原料纤维还是纱线或是织物甚至成衣均可通过后整理方式获得抗菌功效。
纺织品生产上可以很方便地根据用户或最终用途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抗菌剂生产出具有不同抗菌特性的纺织品,如抗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抗酵母菌、抗真菌、抗霉菌等。
但是,在加工方便的同时,后整理方法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抗菌效果的耐久性不理想,对于一些用即弃的纺织品,这个弱点尚且问题不大,但对那些需经常洗涤的衣着用品、床上用品以及装饰织物来说,经过若干次洗涤后抗菌效果就会大幅度下降甚至消失。
虽然有的抗菌整理采用具有活性基团的抗菌剂以与纤维改性的方式获得抗菌效果,故到目前为止,用天然纤维制成的纺织品的抗菌处理仍以后整理方式为主。
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出现通过化学纤维的高分子结构改性和共混改性的方法制取持久性抗菌纤维的方法,其中以共混方式为主,目前国际上大多数抗菌合成纤维基本上都采用含银沸石作为抗菌剂。
此外,以湿纺或溶剂纺生产的抗菌醋酸纤维、抗菌粘胶纤维和抗菌腈纶纤维等也已出现,这些纤维在纺丝过程中以共混方式加入抗菌剂,故有持久的抗菌效果。
但据报道,部分纤维所采用的抗菌剂仍存在部分毒性问题和抗菌谱不够广的缺陷。
抗菌纤维或纺织品的抗菌方式有溶出性和非溶出性之分。
溶出性样品中的抗菌剂可在培养基上在样品的周围扩散并形成抑菌环,在抑菌环内的细菌均会被杀灭并不再生长。
非溶出性样品周围不会形成抑菌环,但与样品接触的细菌均会被杀灭,细菌在样品上无法存活、繁殖,这种方式亦称吸附灭菌。
抗菌纺织品的抗菌功能评价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它不仅包括抗菌效率的评价,还涉及抗菌谱范围、抗菌效果的耐久性、抗菌剂的安全性、纤维或织物的外观及适用性等方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