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
- 格式:pdf
- 大小:93.71 KB
- 文档页数:4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解析作者:徐磊熊明华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3期所谓“教学范式”就是指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典型模式,并且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学实践还形成了关于教育以及有效组织教学的主导性社会观念[1]。
行动导向教学范式是在国际化与全球化、合作化与自主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特定发展环境下发生的一种教学范式变革,它主要以“行动导向”作为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行动导向”思想的历史沿革行动导向的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16世纪圣路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法”。
它继承了17世纪初瑞士德语区的教育家斐斯泰洛齐的“头心手并用”的教育理念。
据我国学者刘良华的研究,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正式的科学研究范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原创代表人物为德裔美籍学者勒温,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研究高潮。
第一代研究领袖为科里和弗谢,强调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来参加教学研究并改进教学实践,后续研究从美国转向英国。
第二代研究者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腾豪斯,主张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他提出了“课程行动研究”五项“过程原则”,指导“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20世纪80年代,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成为第三代领军人物,他们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从事研究。
埃利奥特的“师生互动与学习效能研究”强调实践是课程的语言,强调“隐性学习”在具有相对明确目标的教学行动中的作用,强调教学是“反思性实践”与“反思性教学”的作用[2]。
20世纪70年代,德国当时职业教育领域采用基于学科课程的教学范式,难以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材,因此教育界对学科系统性教学进行了批评性认识,强烈呼吁加强学生实践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德国联邦政府的支持下,行动导向教学在职业教育界逐渐传播开来,并对整个德国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1.行动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组织的基本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行动理论,目前普遍认为有三类行动理论[3]:动作行动理论、语言行动理论、行动调节理论,其中动作行动理论对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活动而言缺乏明确的指导意义。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下行动导向教学法浅析作者:谢燕月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双元制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双元制举世瞩目的“神奇瑰宝”。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更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本位”为教学理念,以“学习领域”为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老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学习与工作的无缝衔接,为学生优质就业保驾护航。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德国职业教育举世闻名,特别是双元制教育模式,不仅是助力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更是世界职业教育界的一次伟大革命,成为各国职业教育争相学习和积极推崇的典范。
所谓“双元”,即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者协同合作,相得益彰,学生既在工厂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犹如职业教育坚强有力的两翼,助力德国职业教育振翅鹏飞,举世瞩目。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和实践体验,双元制教育模式培训的学生,业务精,能力强,素养高,能够胜任其职业领域里所有工作任务,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产生背景行动导向教学法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伟大创举,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更是全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职业教育突破瓶颈寻求新生的时代需要。
1.经济发展的需求。
隨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加剧,世界市场结构、劳动组织方式以及人才的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国企研究 2016. 10(下)86一、分析五种教学方法(一)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宏观的任务导向型的教学方法,和企业以及生产会产生直接的关系,解决企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六个阶段的步骤:信息导入、计划、决策、实施、评估、转移。
六个阶段逐渐跟进,主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由始至终都是其中的协助者和咨询者。
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其团队合作的意识,使他们逐渐以实践为起点解决问题,逐渐养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师跨学科工作的能力,使教师更加有责任意识,使其知识得到更大的拓展空间,给今后工作打下基础,有效的进行团队合作,发挥出最佳的组合效果。
但是该方法对学生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拓展知识的能力,时间持续的比较长,和国内的项目类别很类似,不同之处是它把主动权留给了学生。
(二)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是指工作指导书或指导文件,在指导的过程中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化的处理。
在企业的职教培训中,引导文可以激励学生对工作岗位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掌握,和具体需要的执行活动有直接关系。
学生利用引导性的文字,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和设置的问题独立的进行分析。
在引导文教学中,重点在于怎么设置有效的引导性的问题,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知识的传播者,而是给学生布置工作任务、关注学生的困难以及可能发生的冲突,提出意见,随时帮助学习解决问题。
其优点更多的是倾向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类型,在教学中相对应用广泛,整体的引导文设计就相当于项目教学法中的一个设计草案,发挥了学生的独立动手和团体协作能力。
其缺点是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相对偏低;教师的准备工作任务偏重。
(三)考察法或探究法考察法是指在具体的实践中对经验、行为、事实等行为方式有计划的进行现场考察的方法。
考察法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
学生自主开发实施考察的范围、主题、目的、角度和方式,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经验信息的获得而熟悉的运用此方法。
浅析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行动导向
陈君瑜
【期刊名称】《广东教育(职教版)》
【年(卷),期】2018(000)008
【摘要】2017年11月至12月,笔者一行30人在德国巴伐利亚州接受为期8周有关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及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培训。
双元制在德国职业培训体系中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教学模式。
之所以称之为双元制教育体系,是因为其教育方式由两部分组成——企业与职业学校。
在德国,中等教育有完全中学、实科学校和主要学校三类。
实科学校和主要学校基本上是为职业培训提供生源,其课程主要与职业培训配套,不像完全中学那样全面系统。
15至18岁的学生在经历主要学校或者实科学校,乃至少部分完全的初中阶段学习后,可以与企业签订2至3.5年的学徒合同,具体年限由他们所学专业确定。
在企业里他们学习理论知识、与职业相关的特定技术以及他们将从事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
整个学徒期,每周在职业学校学习1.5天。
【总页数】3页(P60-61,67)
【作者】陈君瑜
【作者单位】深圳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课题连载(Ⅳ)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
2.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3.以行动为导向的高职课堂教与学的关系——以常州科教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为例
4.“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5.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职业能力培养给地方高职院校的启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及其思考【摘要】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是德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法理念注重实践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方法注重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师资培训也是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确保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于紧密结合实际职场需求,为学生提供直接就业的技能和经验。
其他国家可以从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借鉴,将教育与实践结合,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未来发展趋势可能是更加注重创新和国际化,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教学方法,师资培训,实践教学,成功经验,启示,发展趋势1. 引言1.1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及其思考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是德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双元制”教育,即结合校内教育和企业实践,使学生在校园和实习场所都能获得有效的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标的理性设定和实现方法上。
德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强调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倡导因材施教和因时施教的原则,致力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学习。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注重实践、实用和个性化,注重学生的发展和培养,是德国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
这种教学法不仅为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概述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德国教育体系中极具特色和优势的一个部分。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工匠、技师、商业等多个行业。
中德IHK培训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探讨概要:纵观整个IHK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采用行到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
通过经验总结,也不难发现,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在于其在课堂中通过知识点来锻炼学生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协调、耐挫和应变的能力,而这些也正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作为职业学校老师,我们在研究IHK职业资格培训精髓的基础上更要运用好行动导向教学法,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培养优秀技能人才。
德国制造堪称世界标准,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其职业教育的精髓在于其采用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整个职业教育过程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场所完成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德国教育的核心。
何为“双元制”,主要是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一段时间在学校完成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完成后到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和相应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是真正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一种方式,以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岗位独立能力、独立计划和实施的能力、独立评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是有英国教育家瑞恩斯提出,随后各国普遍推广这种方法,德国人使用这种教学法最成功,他们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方案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行为达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从而形成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
主要有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实验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思维导图法、任务驱动法等,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能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会他们如何主动学习及提高综合素质。
2、IHK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中行动导向法应用2.1 IHK与行动导向法的融合。
2019年第2期国际交流思第 119 期 HUAGONG ZHIYE JISHU JIAOYU德国职业教育观察郭世杰(安徽化工学校,安徽安庆246005)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是“双元制”,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方向,不仅注重基本从业能力、社会能力,而且特别强调对学生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学生之间工作上的互相配合,以期实现学习效率最高化,培养其团队工作能力。
“德国制造”的严谨与创新、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等,对于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等都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行动导向法中图分类G719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郭世杰,男,高级讲师,安徽化工学校副校长,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8年底,我随安徽省中职校长培训团赴德国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习考察,对德国职 业教育做了些近距离的观察。
现主要围绕德国职业教育中双元制教育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就观察所得等梳理如下。
1德国的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模式1.1德国的教育体系德国的教育体系分为三级。
第一级是基础教育,指的是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
在大 部分德国联邦州里,小学均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是六年。
第二级是中学教育,分初阶和进阶两部分。
其中初阶是小学后接续学习阶段,主要有文理中学、实科中学和职业预校三类,实践比重逐类增多。
进阶则主要有文理高中和职业学校,实践比重也是逐类增多。
其中职业学校学生获得毕业文凭后既可以申请应用技术大学,也可以再学一年申请综合大学,比如工业大学。
第三级是高等教育,主要有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艺术院校三种类型。
1.2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这种模式的实施旨在满足不 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方向。
简单地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整个职业培训必须分别在企业(或公司,以下均称“企业”)和职业学校这个所谓的“双元”里进行的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作者:黄小璜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30期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更为全面的应用型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本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C-0048-04德国制造是德国的一张名片,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自20世纪90年代起,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背景下,广泛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可以从中汲取精髓,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创新的动力。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一)基本内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指导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进行合理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并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行动导向法的特点教师在职业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德国职业教育一般采取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合理设计行动导向活动。
1.学生导向。
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行动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全程参与教学的设计、操作与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要通过自己的思想与实践完成教学全过程[1]。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行动导向法
教师基本职业能力是适度的自我调控能力、良好的适应教育环境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及教学生学会学习能力等。
教师职业认知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观察力、协调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专业载体(课程、任务)
口号:能力是练出来的
关键词:完全行动能力、学习过程、职业行为能力、魔法盒子、关键词卡片方法、交头接耳法、学习循环、激发学生主动性、工作任务、处理文字、总结、构建逻辑关系、可视化、旋转木马、质量标准、质量指标、教学团队、六部法
六部法:获取信息→计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估
能力的8个模块:“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外语应用”
方法能力:主要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
职业方法能力:“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
具体指: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处理能力、逻辑能力、可视化能力、认图能力、绘图能力、测量能力、注意能力、记忆能力、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写作能力、倾听能力、自控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推理能力、心灵感应能力、平衡能力
社会能力:它是指负责任地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职业社会能力:“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具体指: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师生关系、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