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5.63 MB
- 文档页数:37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范式解析作者:徐磊熊明华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第03期所谓“教学范式”就是指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教学活动的典型模式,并且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学实践还形成了关于教育以及有效组织教学的主导性社会观念[1]。
行动导向教学范式是在国际化与全球化、合作化与自主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特定发展环境下发生的一种教学范式变革,它主要以“行动导向”作为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行动导向”思想的历史沿革行动导向的学习最早可以追溯到罗马16世纪圣路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法”。
它继承了17世纪初瑞士德语区的教育家斐斯泰洛齐的“头心手并用”的教育理念。
据我国学者刘良华的研究,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正式的科学研究范式,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其原创代表人物为德裔美籍学者勒温,到20世纪50年代形成研究高潮。
第一代研究领袖为科里和弗谢,强调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来参加教学研究并改进教学实践,后续研究从美国转向英国。
第二代研究者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腾豪斯,主张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他提出了“课程行动研究”五项“过程原则”,指导“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20世纪80年代,埃利奥特和凯米斯成为第三代领军人物,他们在英国和澳大利亚从事研究。
埃利奥特的“师生互动与学习效能研究”强调实践是课程的语言,强调“隐性学习”在具有相对明确目标的教学行动中的作用,强调教学是“反思性实践”与“反思性教学”的作用[2]。
20世纪70年代,德国当时职业教育领域采用基于学科课程的教学范式,难以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材,因此教育界对学科系统性教学进行了批评性认识,强烈呼吁加强学生实践性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德国联邦政府的支持下,行动导向教学在职业教育界逐渐传播开来,并对整个德国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基础1.行动理论行动导向教学组织的基本理论基础是所谓的行动理论,目前普遍认为有三类行动理论[3]:动作行动理论、语言行动理论、行动调节理论,其中动作行动理论对设计行动导向教学活动而言缺乏明确的指导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介绍(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行动导向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介绍行动导向教学法最早是由德国职业教育界提出的,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的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一、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教学法(一)谈话教学法谈话教学法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进行教学的方法,适合个体化教学辅导。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谈话首先表现在谈话教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上。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教师应当让学生详细了解这一学习目标。
在行动教学导向中,教师还常常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这是自我管理学习的重要特征。
在教学培训实践中,谈话教学法常在一学习单元中的特定教学阶段采用,用于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和交流学习工作经验等。
(二)四段教学法四段教学法是把教学过程分为准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和练习总结四个阶段进行的程序化的技能培训教学法。
(三)六段教学法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六段教学方法阶段划分如下:第一段:激励。
教师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明目标和学习任务。
采用讲解、提问或启发式教学。
第二段:遭遇困难: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了解学习中的困难,教师发现学生错误。
第三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找出或由教师指出的问题的方法。
采用传授式、展开式和自学式。
第四段:试验。
这一过程通过“思维想象”实现但最好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式。
第五段:记忆与掌握。
所学内容应被长期保留。
适合应用练习式教学。
德国行动导向学教学方法汇总-卡片展示法行动导向学教学法特别强调的是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Schlusselqualifikation)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关键能力指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联系,或者说超出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
它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具体的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抽象。
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由于这一能力已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对新的职业不再适用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这种对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
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称为关键能力。
由于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所以对关键能力的描述方案也很多。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包括图示思维(大脑风暴)、卡片展示、案例教学法、角度扮演、项目法、引导课文法、模拟教学法等,以下作一一简介。
张贴板教学法(卡片展示法)一、张贴板教学法的概念张贴板是英文Pinwand的汉译,原指可以用特制的大头针,随意钉挂写有文字或图表的纸片的硬泡沫塑料板。
张贴板教学法,是在张贴板面上,别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通纸片,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班教学方法。
由于张贴板教学法的结果总是一张张挂满各种卡通纸片的张贴板,因此也称为Metalplan法,有人直译作大计划法。
采用张贴板教学法的主要工具有:(1)张贴板。
可用硬泡沫塑料、硬纸板等制成,一般高度为1—1.5米,宽度为1—2米。
张贴板可固定在墙壁上,也可以安置在专门的支架上。
(2)盖纸。
即面积与张帖板等大的书写用纸,必要时可以在上面书写、画图、制表或粘贴。
期作者简介:崔玲玲,女,1983年出生,山东胶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职业教育。
基金: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教改课题“基于性格色彩分析的高职实训课程TPA教学法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G0170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实训课程TPA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SJA1468);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课题“高职电工课程仿真教学技术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8-R-61401);江苏省教改课题“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电类实训课程引入德国VDE0100标准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7JSJG387);基于德国行动导向的高职实训课程“六步法”教学设计研究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崔玲玲1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引入“行为导向”是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思潮,其在德国的职业教育领域兴起了一场教学革命,并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育教学理念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高等职业教学领域。
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形势下,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的主要手段。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是由教师和学生全面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
2行动导向几种教学法介绍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能力占据首要地位,能力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通过教学过程设计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教学中始终将行动导向(学生自己做)作为重点。
教师团队要有统一的标准、教育风格,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落实到教学设计过程中,方法能力培养前期是重点,社会能力培养均衡分配。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六步教学法六步教学法主要将教学环节分成六步完成,它由“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组成,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任务分配和时间要求,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独立完成教学任务。
第1篇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行动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其注重实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实践策略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建构受到其原有知识、经验、兴趣、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智能优势,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多元智能。
3.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中,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建构知识。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践策略1.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项目设计: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确保项目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项目实施:引导学生参与项目,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项目评价: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在案例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具体实施策略如下:(1)案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确保案例与课程内容相关,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案例解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作者:黄小璜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1年第30期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更为全面的应用型人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本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0C-0048-04德国制造是德国的一张名片,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
自20世纪90年代起,德国在双元制职业教育背景下,广泛开展行动导向教学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性与实践性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可以从中汲取精髓,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创新的动力。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一)基本内涵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为德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指导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认知与实践过程进行合理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脑并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行动导向法的特点教师在职业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观。
德国职业教育一般采取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合理设计行动导向活动。
1.学生导向。
学生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也是行动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全程参与教学的设计、操作与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协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要通过自己的思想与实践完成教学全过程[1]。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在食品安全管理课程的应用摘要:介绍了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及在食品安全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总结了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过程中的经验。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食品安全管理应用2010年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新世纪教学研究所组织的“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国内培训班及赴德培训班的学习。
通过培训,深入地了解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与优点;通过实际的应用,体会到其在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重要作用。
1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相关学习任务与信息,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完成某一简单的或综合的学习任务,从而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方法有100多种,主要有完全行动法、项目教学法、可视化(小组拼图)、旋转木马谈话、关键字卡片、引导文教学法、观点站位法等。
2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食品安全管理课程的应用食品安全管理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必修的课程,是食品行业中食品加工技术、食品检验技术、食品质量管理三大岗位群之一的食品管理岗位群的核心和基础。
食品安全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依据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国家标准,进行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
因此食品安全管理课程对于食品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困难,应用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能够较好地的解决。
(1)“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我们将食品安全管理中,主要的内容QS 体系、GMP、SSOP体系、HACCP体系、ISO22000体系、ISO14000体系,分成四部分,又分别选择饮料生产企业、焙烤生产企业、罐头生产企业、速冻生产企业四类典型的食品企业作为载体,精心设计了四个集“教、学、做”一体的学习情境,成为四个“教学项目”。
即饮料企业QS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焙烤企业GMP、SSO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罐头企业HACCP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速冻企业ISO22000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法李立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纲领性的教学方法,它给其它具体教学法指明了方向,那么,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又有什么特点呢?行动导向教学法指的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行动导向教学的特点:1、行动导向教学是全面的;2、借助并促进学生头、心、手及其它感官的发展;3、实现预定行动目标而不是学科体系教学内容;4、选择全面性的教学方法如小组活动、项目教学等;5、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主动的学习;6、行动导向的核心是完成一个可以使用或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结果;7、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8、行动导向的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中;9、行动导向的学习有助于学校的开放;10、行动导向的学习试图保持动脑和动手活动之间的平衡。
从上述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内涵的阐述和其特点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每堂课,学生主动制定学习计划,主动实施学习计划,主动评估学习计划和结果,这样的学习,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是我们现在主导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听,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被调动起来,因此,学生的学习也很难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和社会所需要的程度。
这样的教学,学生累教师也累。
行动导向教学法学生是主角,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一切教学活动随由学生组织,教师靠边站,不管不问。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时指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活跃剂,教师要不断保证学生亢奋,使学生在亢奋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佳状态。
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共3篇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1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法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相信在中国也不例外。
而德国作为职业教育的发源地,在职业教育方面有着多年的专业经验,其“行动导向”教学法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究竟是何种“行动导向”教学法呢?在德国职业教育学院,有这样一句话,“学以致用,用以弥补学”,这也是“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既注重理论,又具体实践的教学法。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度。
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不再是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而是积极地参与探究学习和模拟实践,增强他们的实际能力。
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在这种教学法中,学校会把一整套专业课程划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下发指定任务,随着小组中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任务的难度也逐渐递增,这种设计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生每天都会面对具体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尝试着去发现、解决问题,并能够将其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德国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实习环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使得学生不断地锤炼实战经验,尤其是在相应的产业领域实习时,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需求和挑战,真正体会到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并能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工作应用。
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
总之,“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并作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实践性强、兼顾理论和实践训练的优点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而这种教学法的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实践摘要 2010年8月30日笔者随北京市教委通讯团赴德考察,在巴登符腾堡州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学习了教学理论与方法并观摩了德国职业教育课堂,在德方安排的考察日程中,行动导向教学是学习重点之一,本文就学习期间所得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供参考。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一、行动导向的课堂是怎样的此次通过观察我体会到行动导向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得到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中心,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监督者和支持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积极性极大提高。
这种角色的转换,体现的是教育思路的转换,这也是行动导向教学的核心特点。
在德国教师的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的时机有时候是老师先讲基础知识再布置实践任务,有时候是老师先说明任务要求,然后边演示边带学生完成,有时候是老师直接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并筹划完成。
区别在于给予学生自由度的大小。
“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则有时候是分组完成并汇报,有时候是独立进行。
在确定了行动导向的思路后,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并无僵硬的限制。
(一)老师先讲基础知识再布置实践任务。
当学生有背景知识、容易理解新知识,且有很高学习兴趣时,可以直接讲授,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节省时间。
实践项目可以用来检验前面课程的接受程度,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加深和巩固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讲授+实践”的组合,在国内课堂中并不陌生,通过此次学习,我认识到这种方法是可以用的,但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而不是一以贯之、死板教条地使用,另外实践项目的选择要注意能够调动学生智慧和创造性,而不是简单的验证性实验。
(二)老师先说明任务要求,然后边演示边带学生完成。
目前国内编程类的课程,大部分都有意识地以任务和项目来驱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此次学习,感觉这种项目教学的方法可以进行的更彻底一些,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用很多的任务和项目覆盖,当然在设计这些任务和项目时教师就要花很多精力,力图难度适当,目标明确,前后能够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