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三中高一地理教学案(san)
- 格式:doc
- 大小:231.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教案(10篇)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篇一教学预备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分,初步熟悉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缘由二、力量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学问、提取重点和找出学问间内在联系的自学力量。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索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猎取学问的力量。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留意识别和抵抗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缘由教学工具地球仪、地球的。
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X月貌图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一般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连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讨论范围还只是地球外表,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对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学问。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究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头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展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觉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觉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全部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争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常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耀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4篇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篇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说明中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2、理解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形成的原因3、学会运用地图来说明灾害的分布状况。
过程与方法:利用中国主要地震带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图了解我们国家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分布,结合相关相关资料了解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危害。
最后发挥空间分析能力将地震灾害多发区分析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这些突发性的灾害发生的地点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预防,也了解我国灾害分布的基本国情。
教学重点: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与危害教学难点:灾害分布规律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教具准备: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图中国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图中国滑坡易发区分布图教学过程:导入:“泥石流来了,如何自救”( 4等高线地形图,实线表示泥石流路线,分析,若有人正(处于一时发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线应该选择那一条?(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主要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及分布板书:我国地震与地质灾害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师:(复习)什么是地震?产生原因?震级与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在?思考这些地震带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是?总结:世界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而我们国家西南处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影响范围之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师:阅读课本相关介绍师:读图“中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总结我国地震活动的分布?板书:分布:1、东南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2、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3、西南青藏高原与四川、云南(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西北陕、甘、宁和新疆地区(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师: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阅读“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几次强震”来理解。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精选5篇)新课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提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高中地理教学教案篇1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授课内容: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⑴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时期[1]气候变化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总体是温暖期较长,寒冷期较短;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地球生物的多样性进展具有重大影响。
历史时期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
温暖期:北半球的极地冰盖曾经消失,海平面上升,热带和亚热带北扩。
寒冷期:欧洲传统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
注:[1]从时间尺度来看,通常把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地质时期(距今1万年以前)、历史时期(近1万年)和近现代(近一两百年)三个阶段。
⑴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图示(c):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
全球陆地降水量普遍增加(亚热带地区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海平面上升。
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迅速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而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吸收量下降。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具体体现如下:①使资源条件发生变化,改变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②加剧了自然灾害,提高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使生物的多样性受损。
④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主要生产领域都将产生显著的影响。
⑤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册-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开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开展的影响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的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 ,比拟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3.以某个区域为例 ,比拟分析区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1.比拟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2.分析区域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1.区域的特征2.以两个区域为例 ,比拟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拟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一、区域1.概念: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 ,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根底上 ,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 ,自然环境有差异 ,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同一区域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 ,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局部 ,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 ,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局部 ,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 ,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 ,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并对区域开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们生产、生活特点差异区域的开展水平、开展方向等差异思考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答复。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点拨:长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普遍规律一致 ,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 ,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 ,降水较少 ,根本呈现从东向西递减的规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区域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 教学内容:地理区域的划分与特征。
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理区域的特征。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城市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发展的能力和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内容: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
城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特点和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城市调研,收集和分析城市发展的数据。
三、人口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问题的能力和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口普查和人口管理意识。
2. 教学内容: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3. 教学方法: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展示人口分布和迁移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管理模拟实验。
四、自然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地球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的特点和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环境调研,收集和分析自然环境的数据。
五、经济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教学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1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完整版7篇教学设计是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的计划,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完整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高中地理优秀教学设计完整版篇1【中国的农业】[考纲要求]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中国的畜牧业和水产业。
[知识讲解]南方的水稻栽培、黄河流域的谷子栽培世界最早。
大豆的原产地、栽桑养蚕和栽培茶树的故乡。
我国是生产粮食、棉花、油菜籽、猪牛羊肉最多的国家。
耕地占世界7%,人口占世界22%。
1.我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1)大部分在中低纬度,热量条件优越。
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2)水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多旱涝灾害。
(3)山地多,耕地、林地面积小。
(4)历史悠久,耕地质量好,后备资源不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地区)(5)生物资源品种丰富。
2.种植业(1)种植业与自然条件影响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活、水源丰富、足够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分布: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以北:旱地,农作物有小麦、棉花、花生、甜菜、华北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东北一年一熟秦岭——淮河以南:水田,农作物有水稻、棉花、油菜、甘蔗,淮河以南一年两熟、海南岛一年三熟(2)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重要性:需要量大;人口增长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增长慢,人均量不多;自然灾害频繁提高粮食产量途径:一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是用科学方法种田,提高单产和质量建立条件:自然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便于统筹管理的地区好处:粮食生产专业化,可以大规模使用优良种子、先进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主要基地:三江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松嫩平原(四江三湖一成松) 商品棉基地: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等5大片。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济南三中高一地理教学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三节
课题:区域和区域差异 学习记录
设计人: 刘冰 使用时间: 2009.5 使用人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案例理解人力饿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辩证的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3、理解产业转移过程中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 导
背景知识1——资源的开采和开发利用
背景知识2——中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背景知识3——中国南方的产业的种类和分布
0
20
40
60
80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中国
美国
探究与共享:
1、背景知识2反映了我国怎样的能源分布情况?
2、背景资料3反映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第一课时】
二、学
【课标解读】一般来说,影响区域发展饿因素主要是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和技术力量、地
理位置等。因此本节分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
环境的影响时,选取了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这两个方面来阐释,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人类与
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上就是人们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在建设过程
中,如果顺应自认规律,将使人地关系协调,造福社会;如果违反自然规律,将会对本地
区甚至全球的地理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1.矿产资源的开采
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
阻断
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
矿坑发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正确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大力治理矿
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
建设。
2. 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不均,北少南多,北方因水资源短缺,生产发展已受到制
约,甚至人们的生活用水也受到了威胁。南水北调就是为了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
的压力而建设的工程,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人工水利工程。
对水源输出地:减轻洪涝灾害。东线工程会影响到长江口的生态。
对沿线地区: 缓解沿线地区水资源供需紧张局面,对沿线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起
到巨大推动作用。
对资源输入地:南水北调将缓解3亿多人面临的水危机。
讨论:针对教材P25-26美国的北水南调和中国的南水北调的方向有巨大的差异的原因。
3.对生物资源的利用
A 生物资源的利用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利用形式。
B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地利用,既破坏了环境,又影响人类健康。(P27“阅读”)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确三个产业的分类和各自包含的内容(教材28页)
(一)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 劳动力分布的变化 低级形态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第一产业(农业) 逐渐较少
高级形态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 先增后降
第三产业(服务业) 稳步增加
(二)产业转移
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5、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自然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 (1)乡村地区 工业化地区
(2)导致环境污染
人文环境 (1)失业人口增加 (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加快工业化进程
(2)缓解就业压力
阅读教材P30-31,小组讨论:
1. 怎样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 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3. 具体到我们个人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请举例说
明。
三、讲
1.矿产资源开采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简单讲解,主要靠学生讨论完成。
2.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的发展为依托的,并且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和中国的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要让学生理解并能接受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四、练
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列资料。读资料回答下面两题。
占全国的百分比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 长江流域以北地区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9.2
1 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
2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我国建设的巨大工程是 。
解析:第一个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从表格中的数据我们不能得出结论,
该题应该是南方地少水多。第二题结合时政,由于北方地多水少,将进行南水北调工程。
五、测
优质资料 欢迎下载
1 关于山西能源基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山西能源基地位于黄土高原东部 B.山西能源基地全部位于山西省
C.山西能源基地具有较好的开采条件 D.山西能源基地具有适中的地理位置
2下列调水工程,叙述正确的是 ( )
A.澳大利亚著名的调水工程是在大分水岭附近西水东调
B.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预计在10年后完成
C.美国在佛罗里达州进行北水南调工程
D.跨区域调水是人类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的一个有效途径
3 跨流域调水的意义之一在于( )
A.调水可以改变大范围的气候状况 B.调水可以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
C.调水可以减少地表水的使用 D.调水可以增加水资源总量
4关于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都变成了正面的影响
B.在人地关系中,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
C.人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从区域整体开始的
D.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是永不和谐的
课后作业:1、落实本框题基础知识
2、完成必修三基础训练P13-17
学习感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