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第八章 组织机构的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81.00 KB
- 文档页数:37
第8章组织设计8.1 复习笔记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1.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1)组织结构的设计就是要在管理劳动分工的基础上,设计出组织所需的管理职务和各个管理职务间的关系。
(2)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随着组织活动内容的复杂和参与活动的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的。
2.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1)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有限的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
(2)管理层次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一定的条件下,这与管理幅度成反比:主管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少,则管理层次越多。
(3)组织结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结构形态:①扁平结构,是指在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时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优点如下:a.由于层次少,信息的传递速度快,从可以尽快地发现信息所反映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纠偏措施;b.由于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少,传递过程中失真的可能性也较小;c.较大的管理幅度,有利于下属主动性和首创精神的发挥。
缺点是:主管不能对每位下属进行充分、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每个主管从较多的下属那儿取得信息,众多的信息可能淹没了其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可能影响信息的及时利用等。
②锥形结构,是指管理幅度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其优点是:较小的管理幅度可以使每位主管仔细地研究从每个下属那里得到的有限信息,并对每个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其缺点如下:a.过多的管理层次,不仅影响了信息从基层传递到高层的速度,而且由于经过的层次太多,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b.过多的管理层次,可能使各主管感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相对渺小,从而影响积极性的发挥;过多的管理层次也往往容易使计划的控制工作复杂化。
3.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有效的管理幅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1)工作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沟通能力等方面;(2)工作内容和性质,主要包括: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计划的完善程度,非管理事务多少;(3)工作条件,主要包括:助手的配备情况,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工作地点的相近性;(4)工作环境,组织环境稳定与否会影响组织活动内容和政策的调整频度与幅度。
第一节 目标管理 一、目标管理基本思想 1.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是彼得.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
目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的。
目标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决策确定的目标,从上至下,再从下至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确定一定时期各个部门或组织成员的分目标,并为各分目标的实施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一种计划制定与实施方法。
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管理,也是一种授权管理2.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a.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b.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得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共同的目标、成果责任、衡量各自的贡献。
c.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成员的分目标是企业总目标对其的要求,也是其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
d.组织成员是通过目标进行管理的,以目标为控制依据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e.考核和奖惩的依据是分目标。
3.对目标管理的理解a.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与传统的目标概念不同。
目标管理中的目标包括要达到的目标程度、期限、完成目标的体系、目标成果的评价等含义,而传统的目标仅指要达到的目的。
b.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与工作标准不同。
标准是静态的,而“目标”是动态的;目标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标准执行是在工作完成后的对比均衡,而目标管理是全过程的,可随时了解、掌握工作的进度和结果。
c.目标管理必须有一套科学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以协商交流为主,共同制定目标。
1.2 目标的性质 层次性 网络性 多样性 可考核性可接受性 挑战性 信息反馈性 三、目标管理的过程1.制定目标:包括组织的总体目标、各部门的分目标以及目标对应的职责。
2.明确组织的作用:每个目标和子目标都有责任人3. 执行目标:根据目标利用一定的资源开展恰当的活动。
4.评价成果:是实行奖惩的依据、沟通的机会、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的手段,包括上下级和同级间的相互评价。
5.实施奖惩:奖惩是目标管理的内容之一,是一种激励手段,是更好地实施新目标的前提。
第三篇组织第8章组织设计一、关键术语1.管理幅度答:管理幅度是指主管领导能够直接指挥的下属数量。
组织的最高主管因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需委托一定数量的人分担其管理工作。
委托的结果是减少了他必须直接从事的业务工作量,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他协调受托人之间关系的工作量。
2.命令统一原则答:命令统一是组织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甚至是一项基本原则。
组织内部的分工越细越深入,命令统一原则对于保证组织目标实现的作用越重要。
只有实行这条原则,才能防止部门或个人间互相推卸责任、推诿,才能保证有效地统一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各单位的活动。
3.部门化答:部门化是指对组织进行横向设计,其任务是将整个管理系统分解,并再分解成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基本管理单位,它是在管理劳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工的标准不同,所形成的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同。
组织横向设计中经常运用的部门划分的标准是:职能、产品以及地区。
4.矩阵结构答:矩阵结构是指一种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职能系统;横向的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成的项目系统。
项目系统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而是随着任务的进度,根据工作需要,从各职能部门抽人参加,这些人员参加完与自己有关的工作后,仍回到原来的职能部门。
5.权责对等原则答:权责对等原则是指在组织设计中保障为完成工作职责所需要的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信息等权力的可获性。
组织中每个部门和职责都必须完成规定的工作,而为了从事一定的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人力、物力或财力等资源。
因此,为了保证不浪费组织的各项资源和人力,则不仅要明确各个部门的任务和责任,而且在组织设计中,要规定相应的取得和使用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工作条件的权力。
6.分权答: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评价分权程度的标志主要有四个:①决策的频度;②决策的幅度;③决策的重要性;④对决策的控制程度。
7.扁平结构答:扁平结构是指在组织规模已定、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时的一种组织结构形态。
第八章组织设计第八章组织设计引言概述:组织设计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结构、职责分工、权力关系等方面的安排。
一个合理的组织设计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组织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组织结构的确定1.1 分工原则分工原则是组织设计的基础,它决定了企业内部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责。
在确定组织结构时,需要根据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和发展阶段等因素,合理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最大的作用。
1.2 组织层次组织层次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岗位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在设计组织结构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岗位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避免出现层级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合理的组织层次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促进组织内部的协同工作。
1.3 职权与责任职权与责任是组织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确定组织结构时,需要明确各个岗位的职权范围和责任义务,避免权责不清、职责不明的情况。
合理的职权与责任分配可以提高组织内部的效率和透明度。
二、组织文化的塑造2.1 价值观的建立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价值观。
在组织设计中,需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贯穿于组织的各个方面。
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2 激励机制的设计激励机制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组织设计中,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薪酬制度、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方面,通过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的绩效水平。
2.3 沟通与反馈组织文化的塑造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机制。
在组织设计中,需要关注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与反馈。
通过畅通的沟通渠道和及时的反馈机制,可以提高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效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三、组织流程的优化3.1 流程分析与改进组织流程的优化是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