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权法与债法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9
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前言所谓“侵权”,就是指行为人因其某些行为或物体致他人损害和事实的发生,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表达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抑或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相应侵权责任。
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即确定侵权行为人侵权责任的一般准则。
它是在损害事实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为确定侵权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否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原则,是处理纠纷、确定侵权行为人承担责任的根据和标准。
归责原则决定着责任构成、举证责任承担和免责条件等一系列问题,在侵权行为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在民法学上,归责原则实际上是归责的规则。
是指据以确定侵权民事责任由行为人承担的理由,标准或者最终决定性的根本要素。
归责原则贯穿于整个侵权法之中,直接影响到当事人的利益并对各个侵权行为标准起着统帅作用,是司法机关处理侵权纠纷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在侵权法领域的具体化。
我国新颁行的侵权责任法采用的是二元归责体系,即由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构成,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原则和无过错原则为基础,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补充的归责原则体系,但是其中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即就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念及发展进而讨论我国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法律制度的不足以及立法完善。
一、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概述〔一〕侵权行为法及其归责原则的发展在侵权行为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致可以划分为习惯法时期、古代成文法时期和现代法时期这样三个阶段。
1、习惯法时期在习惯法时期,最早的侵权行为法主要表现为私人复仇制度,它的作用是解决部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人类社会初期,对个人所加大侵害行为,是以受害人及其血亲对加害人进行同态复仇的方式来解决[1]。
2、古代成文法时期在古代成文法时期,侵权行为法并没有单行的成文法加以规定,而是散见于各国的一般的成文法典之中。
法律禁止私人复仇,而赋予受害人及其家属要求损害赔偿的请求权。
王利明:侵权法是什么?主讲人: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评议人:朱景文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冯玉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持人:吴春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持人: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大家知道,物权立法现在已经进入尾声,现在侵权法的立法工作已经启动,对于侵权法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大家都非常关心。
今天我们民商法前沿和法理学论坛有幸邀请到了我院王利明老师来给大家做一个“侵权法是什么?”的报告。
我们还荣幸的邀请了我院的朱景文老师、冯玉军老师担任评议人。
出席今天演讲的还有我院孙国华老师、张曙光老师、杨晓青老师,让我们对各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于这个报告的期待,大家已经用热烈的掌声充分的予以表达了,下面就请王老师开始今天的报告!主讲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讨论会,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侵权法是什么”的问题。
侵权法是什么的问题,首先关涉到对法治的理解。
我们可能对法治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是我个人的理解认为,法治的基本内涵是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具体为什么这么来概括,这里我就不展开讨论了。
而侵权法简单的讲就是保障私权利的法律。
我国的侵权法正在制定过程中,这也是保障私权的重要举措。
不过,在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典里,侵权法是放在债法编中作为债法的内容进行规定的,这与我们前一段时间正在讨论侵权法是否应当独立成编具有不同。
我们制定的侵权法本身就是对传统大陆国家债法体系的一个重大突破。
单独制订侵权法也表明了我国民法典体系面向中国实际和面向未来所展示的鲜明特点。
侵权法的单独制定和独立成编,既是对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适应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厉行法治的重要举措。
刚才我们说侵权法就是保障私权利的重要法律,我们如果这样给侵权法下一个定义,应该说能够概括出出侵权法的基本功能,但是这样说仍然是非常笼统的,它并没有反映出侵权法在民法中独特的特点和属性。
侵权责任法在民法中地位及发展趋势杨茂峥【摘要】侵权责任法日益重要,它在民法中的地位不断地提升,渐渐从债权法中分离出来,其未来发展趋势又有着广大的成长空间。
随着社会侵权事实的不断增加和多样化,侵权法又面临挑战。
在新的形式下,侵权法在民法理论体系和实际生活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凸显并日益完善。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民法地位发展趋势侵权行为法作为民法的权利保护法,在民法的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其理论地位相适应,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第一, 侵权责任法集中地体现了法治的价值。
法治的实质是规范公权, 保障私权。
侵权责任法核心就在于保障私权。
正如彼得·斯坦所言: “权利的存在和得到保护的程度, 只有诉诸于民法和刑法的一般规则才能得到保障。
”侵权责任法通过保障公民和法人所享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从而奠定了法治的基石。
此外, 侵权责任法对于规范公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广义上来说, 国家赔偿法可以作为侵权责任法的特别法, 用于调整因违法行使公权力引起的侵权责任关系。
国家赔偿的产生虽然是因为公权力的行使, 具有国家和相对人的不平等地位的特点, 但是, 国家赔偿本身却是国家与相对人基于平等地位而发生的赔偿关系。
既然国家赔偿法具有规范公权的作用, 那么, 我们可以说, 侵权责任法也具有规范公权的功能。
因此, 侵权责任法是法治社会中的一部重要法律, 也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
在侵权责任法越发达的国家, 其法制就越健全。
第二, 侵权责任法的丰富和完善是适应社会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民法的主要内容之一,侵权法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又具有许多独特性: 它是最为古老的法律部门之一, 自民法产生之初它就作为其基本内容而存在;侵权法又是极其富有活力、充分张扬时代精神的法律, 因为它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要, 并且因为其保障权利和维护安全的功能而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权益保护机制。
时代的发展对于正义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在一个贫乏的世界里确保这些可利用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论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作者:姚辉编辑:凌月仙仙一、绪言尽管存在诸多非议,但近年来的势态发展仍然清晰地表明,未来的中国民法典将秉持2002年12月17日全国人大法工委提交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九编制”体例进行创设[1]。
继较早之前已经完成的《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合同法》之后,2007 年《物权法》、2009年《侵权责任法》、2010 年《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亦陆续颁行,人们的目光自然聚焦到除总则之外唯一剩余的工程: 人格权法。
虽然权威机关尚未明确表态是否或者何时启动立法,但制定一部可能再创一项世界第一的有关人格权的单行民事法律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朗。
而且,在已经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中,除了在第2 条一般条款中列举了生命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具体人格权并概括规定“……等人身、财产权益”; 以及在第二章“责任构成和责任方式”中规定了侵害人格权的责任方式外,其他并无专门的有关人格权的条文设计,此举被认为显然是仍为人格权的单独立法留有余地。
无论在未来的民法典中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毫无疑问地,如何处理人格权法与侵权责任法的关系,将是未来可能进行的人格权法立法无法回避的问题。
和主流观点一样,笔者也认为侵权责任法替代不了人格权法律制度。
因为侵权责任法不是规范权利规则的法,不具有确认和规范权利的功能。
但是,同样不容否认的是,侵权责任法是民事权利的保护法,主要保护包括人格权在内的绝对权。
由此,对人格权的侵害在性质上都是一种侵权行为除加害人已触犯刑律构成犯罪以外,受害人的“人身权益”主要通过侵权责任法获得救济; 除去法定权利之外,大部分人格利益(最典型者如个人隐私) 的损害,是在立法缺乏规定的情况下,通过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实现救济。
而另一方面,人格权范围的扩大,也历来被作为侵权责任法保障范围扩张的例证。
毫无疑问,侵害人格权所造成的后果应当是、甚至只能是侵权民事责任。
尤其是因侵害人格权所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侵权法中损害赔偿的内容。
2019年程啸《侵权责任法》知识点梳理篇一:程啸《侵权责任法》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导论一、侵权责任法的概念与特征狭义:仅指以“侵权责任法”或“侵权法”为名的某部法律。
大陆法系不存在。
大陆法系的民法中,侵权行为与违约行为、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皆属于概念债的发生原因。
民法对侵权行为的规定分为两部分:构成要件和责任承担。
构成要件规定在债编分则中,责任承担规定在债编总则中。
广义:实质意义上的侵权责任法,即所有规范侵权责任之构成要件与法律后果的规范的总称。
在我国,除了《侵》,广义的还包括《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用航空法》等。
私法: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关系特征强行法:与合同法、物权法相比,具有更多的强行法色彩。
对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的规定属于强行性规范,不能任由当事人协商改变。
二、侵权责任基本法与侵权责任特别法基本法:《侵权责任法》。
第6条确立的过错责任。
凡是《侵》或者其他单行立法没概念有特别规定时,均适用该规则。
第2、3章的基本规定同样。
特别法:《侵》第5条: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规定。
不得随意规定各类侵权行为。
只有当某些侵权行为不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而应适用无过错责任或过错推定责任时,才有必要由特别法单独加以规范。
适用关系:《侵》第5条的关系。
其他法律对侵权责任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其他法律”指的就是侵权责任特别法。
即,优先适用特别法。
《侵》生效后,凡是明确修改了旧的立法规定的地方,一律应当适用《侵》。
对于某些侵权责任,原来的法律和司法解释作出了明确规定,但《侵》对其未置明文。
对此,不可做出硬性规定:《侵》取消了原规定,或不方便作出。
三、侵权责任法在民法中的地位独立成编:不同于其他大陆法系国家,将侵放入债法中,而是单独成编。
一是有利于侵权责任法的发展;二是我国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并不局限与损害赔偿。
八种之多。
侵权行为并非单纯的债的发生方式。
论侵权责任优先原则——兼评《侵权责任法》第4条第二款之规定余中根【摘要】The article 4 clause two of tort liability law establishes tort liability priority principle, which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aintenance of private rights. Tort liability priority essentially related to the competing issues among tort liability, administrative liability and criminal liability. The main reasons of establishing tort liability priority include : reflect the priority of private rights, realize the values of law, and maintain the market economic order and transaction security.%《侵权责任法》第4条第二款确立了侵权责任优先原则,这对于维护私人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侵权责任优先本质上涉及到侵权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之间的竞合问题。
确立侵权责任优先的原因主要有:体现私权优先、实现法的价值、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交易安全等。
【期刊名称】《红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0)006【总页数】3页(P22-24)【关键词】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第4条;法律责任竞合【作者】余中根【作者单位】保山学院,云南保山67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3《侵权责任法》第4条第二款规定:“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和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侵权人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担侵权责任。
论债法在民法典中的编写体例作者:闻渊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9年第04期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主要由交易关系构成,而交易关系由法锁——债——来约束和调整,因此在调整平等财产关系的民法中,债法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
关键词:债法;民法典;体例;条文民法的调整方法大多数集中在债法,民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在债法中的最密集,因此可以说,债法体例设置水平,直接体现了该国民法典的立法技术,进而影响到国内商品经济秩序。
一、早期民法典债法结构的基本情况从这些主要民法典的债法结构来看,主要有以下特征:①它们大体是根据罗马法债的发生根据理论来设计债法结构。
这表现在将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以及不当得利等导致债的发生的制度整合在债法体系之中。
②在债法体系的结构上采用了总则——分则结构。
但是,这一结构往往是通过各部分在内容上的关系体现出来,在标题上表现得并不明显。
比如德国民法典从第2编第1章到第6章,实际上规定的是债法总则;第7章是债法分则。
③在处理属于相同层次的债法制度时往往并不顾及它们在法律逻辑上的关系。
特别表现在有关侵权行为、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制度上,倾向于一种后缀式的处置,将其附在各种有名合同之后。
④债法体系主要围绕合同法进行结构设计,表现出强烈的合同法主导型的结构。
比如只为合同法设立总则规定,甚至倾向于以合同法总则取代债法总则。
二、20世纪以来民法典债法结构(一)瑞士民法典(民商合一)——债务法分为5个部分第一,总则,债的发生包括契约、侵权、不当得利。
第二,契约,包括无因管理。
第三至第五,商法。
(二)荷兰民法典——第六编债法第一章债的一般规定第二章债权债务转移和债权的放弃第四章侵权和合同以外的债第一节无因管理第二节无因偿付第三节不当得利第五章合同总则第七编有名合同(三)俄羅斯民法典第三编债法总则第一分编债的一般规定第二分编合同的一般规定第四编债的种类有名合同、(委托之后)无因管理、侵权、不当得利三、我国现有民法草案及债法编写建议(一)梁慧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大纲(草案)》第三编债权总则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债的原因第三章债的标的第四章多数当事人的债权债务第五章债权的移转与变更第七章债权的消灭第四编合同法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合同的成立第三章合同的效力第四章合同的履行第五章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六章违约责任第七章至第二十四章各种合同第五编侵权行为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二章至第十一章各种侵权及其责任(1)特点与优点:设置侵权法总则;将侵权法与合同法并列;将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放在债法总则(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与合同、侵权地位并列,但条文数量、规模上差得远,所以也主张放债法总则部分);层次简单,法律适用方便。
论侵权法与债法的关系一、传统民法对侵权法与债法关系的理论债法又称债权法,是调整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调整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债法”一词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在私法之源——古罗马法中,债被称为“法锁”,分为“合同之债”与“侵权之债”。
《查士丁尼法学阶梯》最早区分了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并将其统称为“债”,归入“债法”当中。
综观大陆法系的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第三编规定了“取得财产的各种方法”,其中第四章为“非因合意所发生之债”,里面规定了侵权行为;《德国民法典》在第二编“债法”中,将侵权行为与各类合同一起作为“各种债的关系”加以规定。
(一)“侵权之债”是“债法”体系组成部分侵权行为,广义上指应对于他人的财产或人身损害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狭义上指因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或人身并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侵权之债即因侵权行为产生的债。
其中,有赔偿损害义务的侵害人,为债务人。
有请求赔偿权利的受害人为债权人。
侵权之债的法律制度早在占代罗马法时期就已经确立了,它为大陆法系民法所承袭。
1804年《法国民法典》将侵权之债列入“非因合意而发生的义务”之中,1896年《德国民法典》将侵权之债规定在“债的关系法”中,同年颁布的《日本民法典》将侵权之债规定在“债权”之中。
在前苏联,侵权之债称为“致人损害而发生的债”。
(二)侵权法纳入债法的缘由传统大陆法系的民法将侵权法纳入债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侵权行为主要产生损害赔偿责任,通过将其认定为损害赔偿之债进而受到债法的调整。
债的发生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产生债的法律事实,既可以是事件,也可以是事实行为或法律行为”①。
根据传统大陆法系的民法,侵权行为是债的一种发生原因,在侵权行为发生之后,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将产生侵权损害赔偿之债,受害人作为债权人得请求作为债务人的侵害人赔偿损失。
正是从债的发生原因出发,大陆法系的民法将有关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与合同、无因管理、不当得利等①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法律规范合并在一起,构成了民法典中的债法。
二、侵权法不应纳入债法债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各种债都发生特定人之间的请求关系,但是,由于各种债要么基于法定或者约定产生,要么基于合法行为或者不法行为产生,产生的基础迥异至对立,所以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往往大于其共性。
(一)侵权之债不同于一般的债不少学者将债法表述为财产法、交易法、任意法等等,然而,侵权法的特性却与此完全不同。
一方面,侵权法并非规范交易关系的法律,也不是创造财富的法律,而是规范侵权责任关系,通过对受害人提供补救,从而使其所受损害尽快得到弥补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制裁侵权行为的法律。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侵权法不是任意法,而是强行法。
债的一般规则主要适用于合同之债,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侵权之债,所以由债法包揽侵权法并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同时也制约了侵权法的发展。
当然,债的某些一般规则是可以适用于侵权关系的,如有关连带之债、按分之债的规定就可以适用于侵权责任,但这并不能掩盖侵权之债与债的一般规则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至少表现在以下几点:1.侵权之债比一般的债的性质丰富。
一般的债主要具有补偿性,不具有制裁性,主要是为了弥补债权人因债务人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的确定以实际发生的损害为计算标准,而不是以当事人的主观过错程度为标准的。
然而,侵权之债不仅具有补偿性,还具有制裁性。
这是因为在受害人因他人侵害人格权而蒙受精神损害的场合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而精神损害赔偿“不仅具有抚慰和补偿作用,而且具有惩罚功能,其适用目的之一在于制裁他人侵害人格权的行为,以达到防止侵权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①。
2.请求范围的限制不同。
例如,合同之债是违约方仅在其缔结合同时可以预见或应当预见因违约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的范围内进行赔偿,受所谓“可预见标准”的限制;而侵权损害赔偿就没有明确限定的赔偿范围,只要是由侵权行为造成的受害人的损害,都应由侵害人负责赔偿。
①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台湾三民书局1993年版,第105页。
3.债权债务的抵销不同。
一般的债务可以抵销,但因故意和重大过失而产生的侵权之债则不能抵销。
因为如果允许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产生的侵权之债进行抵销,“就意味着法律承认债务人实施的侵害他人财产或人身的行为具有合法性,这显然与侵权行为的违法性质不符”。
①4.债权的行使方式不尽相同。
一般的债权可以代位行使或转让;而因侵权行为所产生的债权能否转让或代位行使则应做具体分析——“对于因侵害财产权所生的债权来说,此种权利的转让并不违反法律和公序良俗,所以一些国家允许此种债权的转让”。
②而对于侵害人格权的损害赔偿,因其具有强烈的人身专属性,法律不允许其代位行使或转让。
5.履行规则不同。
关于债的履行规则,如不安抗辩、同时履行抗辩等都是依据交易行为而创设的,主要适用于一般为双方行为、互负权利义务的合同之债;而侵权之债是侵害人自己单方面地向受害人进行赔偿,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也就很难适用上述履行规则了。
以上几点冲突,无不是侵权之债的法律个性所致,而这些个性也正是侵权法作为民法一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法律功效的意义所在。
因此,为了避免债法体系内的冲突,也为了彰显侵权法的个性以更好地发挥其制裁并补救的功能,侵权法应当从债法中分离。
(二)债的责任形式不能为侵权受害人提供保障传统侵权法的主要责任形式损害赔偿的方法是对物权保护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也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
从实质上说损害赔偿是反映交易的一种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损害赔偿在民法上是一种最公平的补救方式。
但它主要是在保护物权、保护财产权方面发挥功能,对于人格权、知识产权,单纯采用损害赔偿,其作用就受到了极大限制,而随着现代民法权利体系的发展——不仅包括各种财产权,还包括了形式多样的人格权、知识产权——侵权法的保护范围也从主要保护财产权向对人格权、知识产权等的保护不断扩张发展,这就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对人格权和知识产权的侵权进行保护,包括恢复名誉,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
而这些方式不是损害赔偿能够代替的,这些形式是无法用债的概念来概括的。
恢复①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中国检查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页。
②德国1926年1月9日的《帝国保险条例》第1542条第一项规定了财产损害赔偿的法定移转。
具体参见上海社会科学院所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法典》,第218页。
名誉、赔礼道歉与损害赔偿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损害赔偿在传统上是一种债,因为我们理解的债主要还是以财产给付的内容的请求关系,而赔礼道歉等不是请求的财产给付,而是一种非财产性的责任,所以,不能称为债。
过去为把侵权行为法放在债法里原因就在于侵权行为的主要补救方式是损害赔偿,而损害赔偿是一种债,是产生债的一种原因。
而随着侵权法的保护对象多元化后,传统侵权法的主要责任形式损害赔偿因其主要适用于财产权受到侵害时的补救,已不能完全适应侵权法对多种民事权利进行保护的需要,损害赔偿的局限性凸现。
1.损害赔偿的局限性最典型地表现在对人格权的侵害提供救济的场合。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损害赔偿不能代替恢复名誉的责任形式。
在名誉权遭受侵害的情况下,受害人的直接损害是社会评价降低,尽管因名誉受损可能使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或附带的财产损害,从而产生损害赔偿,但由于受害人的真接损害是社会评价降低,因此采用损害赔偿并不能对受害人的直接损害予以补救,“只有通过采用恢复名誉这一补救方式才能使受害人遭受的直接损害得以恢复,进而消除名誉受到毁损的‘损害源’”。
①(2)损害赔偿不能替代停止侵害的责任形式。
在人格权遭受侵害的场合,受害人可能更希望行为人能够及时停止侵害而并不一定强调侵害人赔偿多少。
于侵害事实正在迅速传播,如不及时制止将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停止侵害这一责任形式的适用更甚为必要。
(3)损害赔偿不能取代赔礼道歉的责任形式。
在不少名誉权纠纷的审判实践中,受害人并不诉求损害赔偿而仅仅要求侵害人赔礼道歉。
赔礼道歉,不只是一种道义上的约束,更是一种法律上的责任,不仅符合我国重义轻利的国民感情,还彰显了精神文明,也为受害人提供了一种更符合其本意的救济手段。
2.就侵害物权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言,也不应该单纯采用损害赔偿这一种责任形式。
对物权来说,侵权行为既可能是对他人财产的实际占有,也可能是对他人财产的毁损;既可能是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尚未发生但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危险——侵权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应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责任形①徐国栋:《认真地对待民法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7页。
式。
例如,对正在进行的侵害应采取停止侵害的责任形式,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害则应采用消除危险的责任形式。
3.损害赔偿的局限性也表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侵害提供救济的场合。
随着知识产权的发展,对知识产权的侵权责任并不是损害赔偿所能完全包括的。
我国《民法通则》第118条规定:“公民、法人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权受到剽窃、篡改、假冒等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
”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中,还采纳了“诉前禁令”的制度,允许受害人在其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后、正式提起诉讼前,要求法院对侵害人颁布停止侵害的禁令。
可见,对知识产权也并非采取单一的损害赔偿进行保护。
由上可见,为了对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救济,势必要采用多种责任形式,而损害赔偿之外的责任形式并非债的关系,债法并不能涵盖它们。
有学者认为恢复名誉、停止侵害、赔礼道歉等责任形式主要发生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且仍以请求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作内容,因此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债的关系。
我认为将以上三种责任形式完全等同于债的关系是不妥当的,原因在于“债本质上不仅仅是一种请求关系,而基本上是一种以财产给付为内容的请求关系……非财产给付的请求不应包括在债的范畴里”①,由于以上三种责任形式“在本质上不是以财产给付为内容的,所以它们不属于债的关系”。
②综上所述,当代侵权法多样化发展的责任形式已经大大动摇了传统民法将侵权法归入债法的基础,再以“损害赔偿是一种债”为由将侵权法归入债法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了,忽视了其它侵权责任与债的矛盾。
(三)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是责而非债从法理的概念体系出发,可以说责任与债是分属于不同层次的问题,两者服务于不同的法律范畴。
责任要解决的是对于权利的保障和义务履行的潜在的强制,而债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是请求权还是支配权的问题。
侵权行为是一种单方行为,就侵权人的目的而言,并不是为了确立民事权利①王利明:《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